陶瓷浅析:田黄石的传说和“历史”

田黄石的传说和“历史”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天塌地陷的上古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曾经炼石补天,或许是计算上的失误,有一块石头最终没有派上用场,于是这块命运不济、无限怨艾的灵石便生出许多扑朔迷离的故事,后来被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先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脍炙人口的《红楼梦》,从而感动了无数的怨女旷男。

但在福州却流传着另一种版本的美丽传说。据说,女娲补天之后,还剩下许多大小不一的灵石。于是她在神州大地上空巡视,最后发现福州寿山的山川岚气藏纳,林壑清幽,景致绝美,就把这些曾经用于补天的灵石撒向了寿山的大地,这就是蕴藏于寿山水田中的“田黄石”。

笔者喜爱《红楼梦》,也喜爱那个石头变成贾宝玉的传说,但是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寿山田黄石的传说更令人神往。因为在我们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甚至在整个地球上,为什么只有寿山的水田里才会有这种珍贵宝石的存在呢?这不是我们的伟大母亲女娲对寿山的特别眷顾又是什么呢?

关于田黄石,福州还有个传说。

相传乾隆皇帝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受玉皇大帝的召见,玉皇大帝赐给他一块黄色的石头,还赐给他“福寿田”三个大字。乾隆皇帝醒后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这是一个“瑞兆”,但是对梦境中的情况,又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他召集群臣给自己“圆梦”,一位闽籍大臣听后连忙跪倒禀告:玉皇大帝赐给皇上的一定是产于福州寿山的田黄石,因为这正合玉皇大帝赐书的“福寿田”三字。乾隆皇帝听后极为高兴,认为这确实是老天他对自己的恩赐。从些,他就在行祭天大礼的时候在祭桌中央供上了田黄石。

这个传说,同样是美丽的。

与这两个传说相比,另一个传说则要相形见绌了。相传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在安徽凤阳有个穷小子朱元璋,为了躲避灾荒,逃到了福州寿山,他饥寒交迫,又偏偏碰到了大雨,走头无路地躲进了一个寿山石家采掘寿山石的山洞,这场雨一连下了几天,他也就在山洞里睡了几天,幸好没有饿死,否则就没有后来的明太祖了。等到雨止天晴,朱元璋一骨碌爬了起来,这时奇迹发生了,他原先满身的疥疮竟然不治而愈,原来他睡在田黄石的石粉上面了,是田黄石治好了他的病。到后来,他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还专门派太监来开采田黄石。

传说最怕“有据可查”,女娲补天的灵石洒向寿山,那是上古时代的事,历史太久远;乾隆皇帝是“做梦”,谁也无法进入他的梦境;惟独朱元璋这个传说经不起推敲:第一,朱元璋如果是为了避荒灾,绝不可能穿过鱼米之乡的江浙,跑到穷乡僻壤的寿山村去乞讨;如是避兵灾,那更不可能,因为彼时他已离开皇觉寺,跑到抗元义军首领郭子兴手下去当“亲兵十夫长”———警卫班长了。第二,田黄石,是产在水田里的,山洞里产的不叫“田黄”,而且迄今为止,没听说过石农挖掘到田黄要在山洞中放一段时间的事。第三,有明一代是一个非常黑暗的时代,出现了“东厂”、“西厂”和“锦衣卫”这样的特务组织,杀宰相犹如杀平民。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官吏个个噤若寒蝉。如果朱元璋将田黄奉为至宝,绝对没人敢说一个“不”字。而偏偏就是在明代有个布政使叫谢在杭的,竟然对“田黄”只字不提,而将寿山五花坑所产的“艾叶绿石”品评为寿山石第一。

其实,田黄石被发现的“历史”是很短的。在明代早中期还没有为人们所认识。它的被发现也纯属偶然,据清人施鸿宝《闽杂记》记载,起因竟然是一位进城卖谷的老农,因为担子一头轻一头重,他就顺手拿了块从田里挖出来的黄石头,放在轻的一头,在路过致仕在家的著名文学家曹学佺门前时,被曹学佺发现买了下来,开始“遂著于时”。但说是这么说,从那时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好像还是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人们喜爱寿山石的风气空前高涨,“名流学士,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辨识”,甚至达到了“心目既荡,嗜好为移”的境地。康熙年间闽侯(今福州)人高兆撰《观石录》对他在十余位朋友家中见到的140余枚寿山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摹,并将其分为“神品”、“逸品”、“妙品”。但是从文字上看像是田黄的恐怕只有“甘黄无瑕者”、“黄如蒸栗”、“如数百年前琥珀”、“血浸甘黄”、“黄柑巽手”,秀色通理者、“新黄如秋葵者”这么几块。

其后,杭州萧山人毛奇龄撰写《后观石录》,尽管首次提出了“田坑第一”的观点,但在具体文章中还是和高兆一样“尚色不尚质”,其所列的“上品”十三块,分别为艾叶绿、羊脂、鸽眼砂、蔚蓝天、瓜瓤红、虾背青、肉脂、炼蜜丹枣、桃花水、三合一。从文中所介绍的情况看,恐怕只有“炼蜜丹枣”一块像是田黄!只在“中品”十二块中提到了“蜜蜡”、“秋葵蜜蜡(一名枇杷黄)”、“甘黄蜜蜡”这三块像是田黄。这从一个侧面足以反映出就是在康熙年间田黄石也还是没有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

田黄石受到重视,可能是雍正年间,在北京的荣宝斋里,就珍藏着雍正皇帝赐给他十三弟允祥的两颗硕大的田黄方章。允祥是雍正皇帝最倚重的弟弟,被封为怡亲王,并且是个“铁帽子王”。清朝建国初期曾封了功勋卓著的“八大铁帽子王”,此种王爵可以“世袭罔替”,如袭爵者犯罪,只革其人,不削其爵,而由家庭中其他成员继承,也就是说子子孙孙永远是王。而其他非“铁帽子王”即使不犯罪也要每传一次爵位,就要降爵一级。从顺治到康熙这数十年间都没有封过其他人为“铁帽子王”,可见雍正皇帝对允祥的宠信,对宠信的弟弟封“铁帽子王”并赐予田黄印章,也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对田黄石的重视。到了乾隆年间,田黄石因获得了乾隆皇帝的激赏,从此取得了“石中之王”和“石帝”的崇高地位。从那时开始,田黄的地位至今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陶瓷浅析:釉——陶瓷的变色外衣


釉——陶瓷的变色外衣

釉,陶瓷的外衣,是对陶瓷胎体的装饰和保护,也能提高陶瓷的性能。历史上人们对釉的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胎体,例如宋代五大名窑,除了定瓷胎体洁白质坚之外,其它如钧、汝、官、哥四窑和龙泉窑等均更重釉色,而有时人们也不太严格要求胎质。世人对中国古代陶瓷釉的成就有说不尽的赞美。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釉的成果之一便是本文说的异光变色釉。

釉的颜色会随着不同光源的变化而变化,这不是很奇妙吗?这种奇异的釉在2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是浙江陶瓷专家叶宏明的发明,由萧山瓷厂和绍兴瓷厂制作成功。当时外国财团要出丰厚的代价购买其配方,他不卖,把技术留给国内。不久,唐山和景德镇以及多个产区也都制作成功这种变色釉瓷器,并风光地出现在国内外一些展会上。

在一次展会上,人们惊奇地看到一尊菩萨瓷像的衣衫在不同光源下会变颜色。在阳光和白天自然光下呈现浅紫色或紫中泛红;而在白炽灯下,衣衫却变成粉红色或大红色;在日光灯下又呈现天青色或泛紫的青色;在高压汞灯下的变色更加奇幻,开灯后的不同时段会激发出三种不同的强烈色光。第一分钟由紫变红,第二分钟渐成黄绿色和鸭蛋青色,第三分钟由黄绿色变成蓝绿色,随后即为美丽稳定的蓝绿色;而在高压钠灯下则呈现深橙红色;在称作小太阳的钪钠灯下会变成美丽的深蓝色。据报道,1985年秋,北京举办的国际稀土及其应用博览会上,展出景德镇一尊36寸高的变色釉瓷雕女神,那神奇迷人的色彩,使展厅为之轰动,外商竟相重金订购。

唐山陶瓷研究所的变色釉,因与瓷质结合相得益彰,效果尤佳,成为变色釉产品中的佼佼者。至于它为什么魔术般的变色呢?这还要先从稀土元素的利用谈起。

我国被称作稀土大国,稀土资源是世界上储量最多的,稀土品种也最为丰富,对稀土已有不少研究和应用。由于稀土元素具有特殊的原子结构,尤其它的外层电子层中,有一层未充满电子的4f电子层,这个不饱和电子层的跃迁产生多种多样的电子能极,可以吸收或发射从紫外光、可见光到红外光区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对光辐射吸收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因此有可能利用稀土作为玻璃或陶瓷釉料很好的物理脱色剂或着色剂。它不但能产生丰富多彩的各种色调,某些稀土元素还能显示出多色效应,可用以制作陶瓷变色釉。

制作变色釉通常是以镧、铈、镨、钕、钐、铕、铽、钬等中的混合稀土氧化物,经过工艺处理、精制以后掺入高级细瓷的基础釉中。这种釉料在烧成中经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产生一种新的固溶体。由于稀土元素性质有相似之处,且难以提纯,往往富集两种以上元素,所以变色釉对于光干涉产生的效应在色彩纯度上也是会有差异的。据技术人员介绍,稀土材料无须过分提纯,且在基础釉中加入千分之三为宜。

但是当我们有了变色釉瓷之后,并不能如意地配以各种光源去欣赏它的奇幻。然而我们不乏自然光、 日光灯、白炽灯,也能让我们不难领略它美丽的风采。

唐山陶瓷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高白细瓷镁质瓷,曾以变色釉用来装饰日用瓷茶具、咖啡具、酒具,和美术瓷“花神”、“贵妃出浴”、“两个胖娃”、“女孩捧鸽”等,取得很好的艺术欣赏效果,把本已享誉海内外的高档产品玉兰瓷装点得更为富丽和名贵。同时,它也为别的各类高档瓷种提供了可以美化的漂亮外衣。

陶瓷浅析_磁州窑瓷器的鉴别


磁州窑瓷器的鉴别

中瓷网讯 磁州窑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指称,涉及南北许多窑口。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磁州窑瓷器明清也有烧制,所以传世收藏品也较多,今天瓷库中国网就来讲讲磁州窑瓷器的鉴别知识。

图:磁州窑瓷器欣赏一

狭义的磁州窑瓷器(以峰峰彭城镇和磁县观台镇为中心的诸多老窑址)的鉴别有几点要特别注意:

(一)关于化妆土。

宋金时期磁州窑瓷器的瓷胎练泥还不够精细,较为粗糙,加之当地土质不像高岭土那样纯白,因此,比较讲究的作品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层稍加提纯细练的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进行作画或书法。由于加了一层化妆土,其在烧制过程中因膨胀系数不同会导致化妆土外的釉层的表面产生裂隙。经过近千年的潮湿、干燥的变化或者运输使用过程中的碰撞,很多瓷器会出现脱釉的现象。因此,通过脱釉以及脱釉后裸露的化妆土层的新旧来判断一件磁州窑瓷器的新旧应该是比较准确。应该说,真正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瓷器(尤指那些经过精心烧制的精品),脱釉是很正常的,不脱釉反倒奇怪。

图:磁州窑瓷器欣赏二

(二)关于画工。

磁州窑是中国老窑口中民窑的代表,其产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市井风情。其绘画或书法风格往往粗犷豪放,洒脱不羁。但洒脱不等于随意、孱弱。一件瓷器从练泥、做胎到施釉、绘画及至最后烧成,是相当复杂的一个过程。即便是民窑产品,为了使做出来的东西像样、有市场,在绘画的时候,工匠还是相当用心的,而且他画或者写的都是日复一日练得纯熟的内容,都有着一定的功力。而新仿的磁州窑瓷器往往为了追求民窑特点,过于随意,常常故意画的散乱,人为夸张,而书法也常常孱弱无力,章法松散,露了破绽。

(三)关于存世量。

相对于宋代五大官窑,磁州窑瓷器因为大多是为百姓日常生活而作的器皿,肯定产量很大,且流传到今天的数量也要多得多。但另一方面来讲,毕竟也经过了近千年的世事变迁,尤其是十年动荡,极易破碎的瓷器能保留到今天也是很不容易的,也不至于多到到处都有磁州窑老器。因此,一件品相很好、器形完整且不脱釉的宋金磁州窑瓷器也是十分难得的收藏品。(石英)

陶瓷浅析_残缺的美丽值多少


残缺的美丽值多少

不久前,在北京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拍卖会。之所以说其特殊,是因为与其他拍卖会上品相完整的古代艺术品占据主导地位不同,这场以“犹珍”为名的拍卖会上,唱主角的则是一些或残或缺的古瓷。“瓷器毛了边,不值半分钱”,从这句行内的口头禅中,足见收藏者对于瓷器“全品”的青睐和苛求。随着收藏热潮的兴起,残瓷虽然受到了不少收藏者的关注,但一直以来似乎始终难登大雅之堂。然而,在这次残瓷专场拍卖中,158件拍品取得了688万元的骄人业绩,这样的结果让不少业内人士对残瓷不得不另眼相看。一时之间,“全与残到底该如何选择”、“残瓷到底值不值得玩”成了众藏家热议的焦点话题。

残缺也是一种美

王耀东(南京资深收藏者)

对于藏家来说,能收藏到完整精美的瓷器是再好不过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全器目前市场上是越来越少了,好一点的价格高得离谱。近几年,随着收藏观念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瓷器的伤残可以说包容了许多。

这种包容一方面与残瓷的价格相对较低,藏家买得起有关,更重要的则是残瓷本身仍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及研究价值。其实,对于一件伤残古瓷而言,或者是由几块碎片粘合起来的,或者是局部缺损,或者是有了磕碰、冲线,但只要整体器型和主体纹饰仍然保留,就基本上不影响其艺术审美,它依然会带给人们美的视觉享受,更是研究历史的最好实物教材。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说,残缺的美往往会显露出历史的沧桑感,更令人震撼,试想一下,如果著名的维纳斯雕像没有断去手臂,还会不会让今天的我们那样的刻骨铭心。

与国内收藏者长久以来“非全品不爱”的主导观念不同,国际上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大型的拍卖会上,对于瓷器的伤残并不算十分挑剔,他们注重的是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否完整还在其次。比如,古埃及的残陶器和南美古玛雅人的残破艺术品,其价格要比我们想象中高出许多。

残瓷专场拍卖自从推出后,我每场必到,到今年这一场已经是第三次了。在拍卖现场不难发现,竞拍气氛显得很理智,对于那些真正精美的、特殊的残瓷,买家竞争得很激烈,有几件拍品都是以六七十万元的价格成交,确实出乎很多人意料。而无论从参与人数、现场气氛还是成交情况来看,都透露出这样一个信号国内藏家的收藏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这些购买残瓷的人当中,大部分人是出于真正喜欢,以收藏为主,投资应该说是次要的。在我看来,真正懂得收藏和欣赏古董的人,不仅要能欣赏古代艺术品完整的美,还要能欣赏残缺的美,这是更高的一种收藏境界,而且达到这种境界的藏家将会越来越多。对于残瓷收藏我并不提倡投资,但相信随着这类藏家的增多,残瓷的价值必然会在市场上得到应有的体现。

全品才是收藏正道

李磊(上海古董经纪人)

不只是拍卖场上的残瓷拍品,我想对于所有精美稀少的古代残瓷来说,都可以用“虽残犹珍”四个字来形容。但是,依我之见,如果作为收藏来说,还是应该关注品相完整的瓷器,因为全品相瓷器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而且其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有着绝对优势。

收藏者对藏品完美的追求,乃人心所向。“瓷器毛了边,不值半分钱”,自从瓷器成为收藏对象那天起,品相就成了判别其价值高低的关键依据,而且从市场价格上看,完整器与伤残器确实有着天壤之别。在一些文章中常常看到有专家认为,同一件瓷器完整的与伤残的价格要差出10倍,但在市场上我们看到的实际价差可往往不止10倍。“要收就收完整的”,这一观念不仅是许多行家里手所倡导的,而且对于大多数收藏者来说早已是根深蒂固了。

对瓷器品相的高要求,在一些实力雄厚的高端藏家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哪怕是一点小磕、一条小冲,他们都非常挑剔。比如,当我有了瓷器要推荐给一些高端买家时,他们往往最先问到的就是“有没有毛病”、“是不是全品”,如果不是全品,某些极端的藏家甚至连看都不会看上一眼。对于这部分藏家来说,他们宁可花100万元买一件完整器,也不愿意花10万元买10件残器。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实际情况往往是,当资金周转需要出售藏品的时候,这一件完整器可能很容易就卖到300万元,而10件残器不仅很难出手(10个人有9个人都不感兴趣),就算费尽周折出了手也远远达不到300万元,相信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遇到过。所以,对于博物馆陈列、专业研究或纯粹的个人欣赏来说,那些难得一见的残器确实值得收藏。而从投资的角度去看,全品相瓷器应该是收藏者的最佳选择。

宁收残瓷精品,不要整器普品

陈章根(浙江余姚古瓷收藏者)

收藏瓷器追求以全为贵没有错,但左右瓷器价值的还有以稀为贵、以美为贵、以珍为贵等要素,只有经过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才能清楚一件瓷器到底值不值得收藏。

完整的瓷器不一定就值得收藏,比如那些“大路货”、“普品”;残损的瓷器也不能一概否定,其中不乏非常珍贵的孤品、绝品。目前,不少收藏者都能达成这样的共识宁收残瓷精品,不要整器普品。所以,残瓷到底值不值得收藏,关键要看它是不是“精”品。

一般来说,年代越近、存世量越大的民窑瓷器,尤其是生活日用器,即使是全品相的其收藏价值也不算太高,更何况残器了。而真正值得列入收藏范围的古代残瓷应包括:宋代名窑、明清官窑、明代及清三代民窑中的细路精品瓷、有特别款识的高档精细瓷器以及各个朝代烧制量少、造型奇特的稀有品种等等。

比如在一场拍卖会中,一件乾隆时期落款为“九畹山房”的轧道粉彩花卉开光高士图双联笔筒,由于这一款识的器物传世十分罕见,虽有伤残却仍然受到了藏家的一致追捧,最终以72.8万元高价成交。

同样是乾隆时期的一件仿哥釉琮式穿眼方尊,虽然伤残,但目前海内外公私收藏的同样器物仅有两件,物以稀为贵,最终以47万元易手。相对而言,一些相对普通的残瓷则少人问津。

另外,恰到好处的伤残也是很难得的,收藏残瓷要尽量选择器型基本完整、纹饰基本不缺、伤残程度较轻且容易修复的。比如有一些瓷器的伤残部位恰好在主纹饰的背面或底部,就不会影响观赏性,经过较好的修复后仍然具有很大的升值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伤残古瓷的价格一直在不断上升,真正好的残器也是越来越少而弥足珍贵,但收藏需求却与日俱增,这也使得一些造假者将目光瞄到了残瓷上。所以还要提醒收藏者,买残瓷也要注意小心辨别,否则买到假残器可能比买到整仿品更令人窝心。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