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重视陶瓷艺术批评

批评是一门评论、评判的艺术。同时评论、评判也是一门学问,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对事物加以分析比较,评定其是非优劣。对作家、艺术家作品,对文章加以批点评注,提出不同的看法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批评伴随着文学、艺术、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我国文学批评是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它曾推动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而在以陶瓷为主导产业的瓷都景德镇,陶瓷艺术批评基本上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就是在一些专业杂志上偶尔看到陶瓷艺术作品的评论文章,几乎都是赞扬声。也就是在景德镇日报《瓷苑》版“陶人心语”栏目里,说说心里想说的话。

人都比较喜欢听恭维的话,听到批评的话,嘴上说接受,但脸上还会出现挂不住的表情。自我批评可以,像在陶瓷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画的不满意的擦掉重画,烧出来不满意摔掉重来。要去评论、评判别人的作品如何,都不太愿意,怕别人不高兴,怕惹是非,就是这种通病,严重地阻碍了陶瓷艺术作品的创新和发展。殊不知陶瓷艺术批评具有可以反作用陶瓷艺术创作的实践,推动陶瓷艺术的进步与发展的功能。所以应当重视陶瓷艺术批评。

如何重视陶瓷艺术批评?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的:第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思想认识是关键,要把对自己的评论,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要把对自己作品的评判,看作是对自己的指点。不要看作是和自己过不去,是贬低自己,要从孤芳自赏中走出来。第二,要组织一些专题研讨活动。我们的协会、民间团体要有计划地每年开展一些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围绕一至两件作品进行评论、评判,尤其是自发组织的这个社,那个院,更要对团体内成员的陶瓷艺术作品进行评头论足,这样有利于共同提高。不要把精力都放在评奖参赛、评职称写论文上。虽然拿到各类大奖,评上一个大师职称,提高了知名度;甚至一夜之间作品的价格可以翻上几番,但陶瓷艺术水平不见得提高了多少,还是脚踏实地为陶瓷艺术多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三,要在报刊杂志上开辟专栏。景德镇有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机构的专业杂志,有全国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陶瓷专业院校、景德镇高专的学报,还有景德镇日报《瓷苑》专版、《景德镇文艺》杂志,可谓资源丰富,在全国绝无仅有。但是在众多的杂志里,除了景德镇日报《瓷苑》版<陶人心语>可以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外,有的都快成了论文专刊或画册了,这种现象应尽快克服,营造陶瓷艺术批评的和谐氛围,开辟专栏,给陶瓷艺术批评的话语权,促进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第四,要在组织机构和队伍上下功夫。要开展陶瓷艺术批评,就要有相应相应的组织机构,可以成立一个中国陶瓷评论家协会,挂靠市文联或省文学家评论协会,充分发挥院校、研究机构专业人员,在陶瓷艺术批评中的鉴赏、学术评论作用,走专业人员与业余爱好人员相结合的路子,逐步形成一支瓷都景德镇陶瓷评论家的队伍,让陶瓷艺术批评像景德镇瓷器那样闻名于世。

陶瓷艺术需要批评,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更需要陶瓷艺术批评,有批评才有进步、才有提高,景德镇陶瓷艺术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才会无愧于中国瓷都的称号。

小编推荐

陶瓷艺术作品要经得起批评


陶瓷艺术作品同为美术作品,在美术界有一种美术批评的说法。什么叫美术批评?就是对某个艺术思潮、艺术现象、世态动向的批评,或是对某个艺术家、艺术作品的批评。

景德镇是陶瓷艺术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很多风格各异、富有时代特征的精品佳作,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也有不少鱼目混珠和哗众取宠的平庸之作,却在报纸、刊物、书籍、网络上同样被吹捧,满纸好话连篇。这种非正常的状况不仅给陶瓷艺术领域造成混乱,也给艺术品市场和收藏领域带来负面作用。其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陶瓷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将会降低信誉,失去市场。因此,陶瓷艺术作品批评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陶瓷艺术家的作品要敢于接受批评,并且经得起批评。

在当前艺术品市场繁荣的条件下,对陶瓷艺术作品的批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是陶瓷艺术作品也是商品,各个层次的人们对它的需求也不同,精品、次品,甚至伪劣品都有市场。无论什么作品只要讲好话艺术家就高兴,讲缺点就等于断了财路,艺术家就不愉快了。二是有些艺术家以“权威”自居,老虎屁股摸不得,认为自己的作品完美无缺,即使作品“失手”、“败笔”,明显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也听不进批评,认为作品被批评了,降低了身份,损害了威信。三是评论家(或称批评家)想批评又不敢批评,怕评不好,怕得罪人。有的不注意把握分寸尺度。报喜不报忧,任意拔高,甚至把假的说成真的,把坏的说成好的,把较好的说成最好的。当然,这与批评家的良知、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业务水平、艺术修养等有关。

笔者认为,陶瓷艺术作品经得起批评,形成正常的批评之风,有很多好处:

其一,能够提高陶瓷艺术作品的整体水平。由于陶瓷艺术人员技艺水平参差不齐,作品质量差别悬殊,如果好的作品能得到真正的好评,不足的作品能得到中肯的意见,这样艺术家就会更加重视基本功的锻炼,减少临摹、模仿及粗制滥造的作品,陶瓷艺术的整体水平必然得到相应的提高。

其二,能够促使艺术家认真创作努力创新。陶瓷艺术作品形成批评之风,艺术家有了一定的压力,从而增强了自律感,不满意的作品不会随意出手,更不会为了钞票抢工图快,或叫人代笔滥竽充数,一定会有更多好的作品向世。

其三,能够激发评论家注重学习。写陶瓷艺术作品批评的人,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还要有较为丰富的陶瓷制造、陶瓷历史、工艺美术、绘画、书法和文化科学等知识。批评者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较准确的对陶瓷艺术作品进行评论。

其四,能够保证陶瓷艺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陶瓷艺术整体水乎提高了,假冒伪劣作品的市场定会缩小,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就能比较放心的藏购陶瓷艺术作品。艺术家的荣誉称号或职务与作品相一致,这样,就能使景德镇瓷器的声誉越来越好,陶瓷艺术市场会更加繁荣。

愿我们的艺术家和评论家共同努力,迈好陶瓷艺术作品批评这一步!

紫砂艺术重视的大都是内在美的结合,忽略了外在包装的魅力


包装是商品流通发展的产物。商品从脱离生产领域,经过流通进入消费领域,要经不少周转环节。为顺利完成这个过程,保持其价值原状进入使用中,根据不同需要,用适当的材料,相应的设计和技术制作而成的一定保护器物就是包装。

紫砂壶的包装是商品包装的一个分支。由于它易碎,体积小,不占空间(除特大的紫砂壶),易于携带的独特性,决定了它包装的特点:避免挤压,碰撞。

从紫砂始于宋代直至解放后,相当长的时期,紫砂壶的经销商们只重视到保护紫砂壶的安全运输,防止它的破碎,便于搬运存放。只用稻草、普通的纸和绳索包扎,完成简易的包装。只有很少一部分通过名家设计制作的壶是用榉木、红木做成盒子包装。由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壶的外包装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没有改观。而且紫砂艺术重视的大都是内在美的结合,忽略了外在包装的魅力。

紫砂壶艺流传至时大彬时,由于壶艺发展趋于完整,可称为紫砂之成熟期。而紫砂史目前之真正可考据的时期,也只有从时大彬开始,这可由一九六八年在扬州江都丁沟乡出土的六方大彬壶上看出端倪,发掘时,伴有砖刻地卷一方,注明为明万历四十四年墓葬。从这件出土的时大彬壶上,可看出此时的制作技法和工具的使用,已经非常精练。

此时也有一些名家有精采之作,且传世于今的如︰陈子畦、惠孟臣、陈用卿等人。

之后明灭清兴,战乱的关系,紫砂业由兴而衰,再复业时,由于民间尚不富裕,个人名家昂贵之作,尚未复苏,起初多是民间拙朴之作,故少见个人落款,工艺较为粗糙。直至雍干时期才渐有名家之作,如华凤翔、邵元祥、王南林……等一代名匠。

清乾隆时,茶壶艺的技法、形式趋向华丽完美,所以制壶多用模具辅助,以求外表工整,直到嘉庆年间陈曼生与陶工杨彭年再创紫砂壶艺的另一高峰期,他们回复捏造古法,创意天成,并将书画、金石与紫砂陶艺文化相结合,是紫砂壶艺的辉煌时代。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