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作品要经得起批评

陶瓷艺术作品同为美术作品,在美术界有一种美术批评的说法。什么叫美术批评?就是对某个艺术思潮、艺术现象、世态动向的批评,或是对某个艺术家、艺术作品的批评。

景德镇是陶瓷艺术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很多风格各异、富有时代特征的精品佳作,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也有不少鱼目混珠和哗众取宠的平庸之作,却在报纸、刊物、书籍、网络上同样被吹捧,满纸好话连篇。这种非正常的状况不仅给陶瓷艺术领域造成混乱,也给艺术品市场和收藏领域带来负面作用。其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陶瓷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将会降低信誉,失去市场。因此,陶瓷艺术作品批评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陶瓷艺术家的作品要敢于接受批评,并且经得起批评。

在当前艺术品市场繁荣的条件下,对陶瓷艺术作品的批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是陶瓷艺术作品也是商品,各个层次的人们对它的需求也不同,精品、次品,甚至伪劣品都有市场。无论什么作品只要讲好话艺术家就高兴,讲缺点就等于断了财路,艺术家就不愉快了。二是有些艺术家以“权威”自居,老虎屁股摸不得,认为自己的作品完美无缺,即使作品“失手”、“败笔”,明显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也听不进批评,认为作品被批评了,降低了身份,损害了威信。三是评论家(或称批评家)想批评又不敢批评,怕评不好,怕得罪人。有的不注意把握分寸尺度。报喜不报忧,任意拔高,甚至把假的说成真的,把坏的说成好的,把较好的说成最好的。当然,这与批评家的良知、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业务水平、艺术修养等有关。

笔者认为,陶瓷艺术作品经得起批评,形成正常的批评之风,有很多好处:m.TAoci52.cOm

其一,能够提高陶瓷艺术作品的整体水平。由于陶瓷艺术人员技艺水平参差不齐,作品质量差别悬殊,如果好的作品能得到真正的好评,不足的作品能得到中肯的意见,这样艺术家就会更加重视基本功的锻炼,减少临摹、模仿及粗制滥造的作品,陶瓷艺术的整体水平必然得到相应的提高。

其二,能够促使艺术家认真创作努力创新。陶瓷艺术作品形成批评之风,艺术家有了一定的压力,从而增强了自律感,不满意的作品不会随意出手,更不会为了钞票抢工图快,或叫人代笔滥竽充数,一定会有更多好的作品向世。

其三,能够激发评论家注重学习。写陶瓷艺术作品批评的人,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还要有较为丰富的陶瓷制造、陶瓷历史、工艺美术、绘画、书法和文化科学等知识。批评者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较准确的对陶瓷艺术作品进行评论。

其四,能够保证陶瓷艺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陶瓷艺术整体水乎提高了,假冒伪劣作品的市场定会缩小,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就能比较放心的藏购陶瓷艺术作品。艺术家的荣誉称号或职务与作品相一致,这样,就能使景德镇瓷器的声誉越来越好,陶瓷艺术市场会更加繁荣。

愿我们的艺术家和评论家共同努力,迈好陶瓷艺术作品批评这一步!

小编推荐

应当重视陶瓷艺术批评


批评是一门评论、评判的艺术。同时评论、评判也是一门学问,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对事物加以分析比较,评定其是非优劣。对作家、艺术家作品,对文章加以批点评注,提出不同的看法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批评伴随着文学、艺术、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我国文学批评是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它曾推动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而在以陶瓷为主导产业的瓷都景德镇,陶瓷艺术批评基本上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就是在一些专业杂志上偶尔看到陶瓷艺术作品的评论文章,几乎都是赞扬声。也就是在景德镇日报《瓷苑》版“陶人心语”栏目里,说说心里想说的话。

人都比较喜欢听恭维的话,听到批评的话,嘴上说接受,但脸上还会出现挂不住的表情。自我批评可以,像在陶瓷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画的不满意的擦掉重画,烧出来不满意摔掉重来。要去评论、评判别人的作品如何,都不太愿意,怕别人不高兴,怕惹是非,就是这种通病,严重地阻碍了陶瓷艺术作品的创新和发展。殊不知陶瓷艺术批评具有可以反作用陶瓷艺术创作的实践,推动陶瓷艺术的进步与发展的功能。所以应当重视陶瓷艺术批评。

如何重视陶瓷艺术批评?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的:第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思想认识是关键,要把对自己的评论,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要把对自己作品的评判,看作是对自己的指点。不要看作是和自己过不去,是贬低自己,要从孤芳自赏中走出来。第二,要组织一些专题研讨活动。我们的协会、民间团体要有计划地每年开展一些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围绕一至两件作品进行评论、评判,尤其是自发组织的这个社,那个院,更要对团体内成员的陶瓷艺术作品进行评头论足,这样有利于共同提高。不要把精力都放在评奖参赛、评职称写论文上。虽然拿到各类大奖,评上一个大师职称,提高了知名度;甚至一夜之间作品的价格可以翻上几番,但陶瓷艺术水平不见得提高了多少,还是脚踏实地为陶瓷艺术多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三,要在报刊杂志上开辟专栏。景德镇有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机构的专业杂志,有全国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陶瓷专业院校、景德镇高专的学报,还有景德镇日报《瓷苑》专版、《景德镇文艺》杂志,可谓资源丰富,在全国绝无仅有。但是在众多的杂志里,除了景德镇日报《瓷苑》版<陶人心语>可以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外,有的都快成了论文专刊或画册了,这种现象应尽快克服,营造陶瓷艺术批评的和谐氛围,开辟专栏,给陶瓷艺术批评的话语权,促进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第四,要在组织机构和队伍上下功夫。要开展陶瓷艺术批评,就要有相应相应的组织机构,可以成立一个中国陶瓷评论家协会,挂靠市文联或省文学家评论协会,充分发挥院校、研究机构专业人员,在陶瓷艺术批评中的鉴赏、学术评论作用,走专业人员与业余爱好人员相结合的路子,逐步形成一支瓷都景德镇陶瓷评论家的队伍,让陶瓷艺术批评像景德镇瓷器那样闻名于世。

陶瓷艺术需要批评,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更需要陶瓷艺术批评,有批评才有进步、才有提高,景德镇陶瓷艺术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才会无愧于中国瓷都的称号。

陶瓷艺术批评的维度与反思


与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和当代陶艺创作的繁荣局面相比,陶瓷艺术批评的维度依然显得非常单薄。一方面,由于陶艺面向的历史文化遗产极其深厚,许多著述更多着墨于古陶瓷技术与历史研究;另一方面,艺术批评面对自在自为的陶瓷艺术世界往往表现为理论乏力、表扬胜于批评。近十年来,随着现当代陶艺创作的异军突起,艺术家的文化环境和思维观念整体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陶艺家对本土文化情结有了重新思考,一群富有创新意识、实验精神和文化思考热情的中青年陶艺家面临着在东西文化碰撞中如何更好利用文化资源,因势利导地完成自身现代嬗变的问题”。在这种历史境遇之下,陶艺批评家们也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对当代陶瓷创作的迷思和批评立场的焦虑。2011年景德镇市陶瓷评论家协会成立之际,有识之士注意到当下陶瓷“市场火热,批评失声”的问题,认为“艺术品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必须依靠正常的运行机制。而艺术批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青年学者张甘霖深虑于陶艺批评人才培养的缺失,辅之教学且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中国陶艺批评学》著作。作者尤其对现代陶艺批评理论实践过程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和讨论,并对现代陶艺批评的特征及批评方式演变规律加以深入地分析和论证。实际上,除了新兴的陶瓷市场,近些年来引入的陶艺策展人制更加迫切地呼唤陶艺批评家的“在场”。本文就目前陶艺批评存在的问题和指向展开局部讨论。

一、陶艺批评的多重维度

1.陶艺批评的复杂性

陶艺批评的困难首先缘于对象的复杂性。陶瓷作品是陶艺批评的对象和主体,彭锋指出,“如果要给艺术批评下个简明的定义,我们可以说,艺术批评就是关于艺术品的话语。”同样,陶艺批评围绕陶瓷艺术品展开。陶瓷艺术是材料、工艺技术和艺术审美的复合体,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并且,呈现出传统、现代和当代陶艺等多元格局的发展状态。因此,批评研究的对象显得极为复杂难辨。

作为艺术品的陶瓷,工艺和材料的独特性远非批评家所能轻松掌握。它涉及了材料学和工艺技术等学科,本身已经超越了人文社科的领域。也即是说,如果批评不能深入到材质分析层面,虽然不能完全认为是“纸上谈兵”,但也很容易使批评沦为无类型化的一般性评述。媒介是艺术创作最基本的载体,对泥性的把握是生成陶瓷作品的基础技能。如今,陶艺作品不仅成为鉴藏把玩的工艺品,也日益介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公共空间之中,如陶瓷艺术雕塑:“既有陶瓷材料独特的材质美又以立体造型来改变公共空间。公共环境也为陶瓷这种古老而又有生机的材料带来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

除却造型带来的陶瓷审美,材料包括釉料、斗彩、珐琅彩、高温色釉等始终都影响着陶瓷成色和品质。以钧瓷为例:“钧红釉具备的这种类玉的特性使得它适用于多种造型;烧制成功后,钧红釉的红色中会透出一种泛白的层次感,整体釉面红白流动,令观者仿佛进入了一个流动着的奇妙世界。”

钧瓷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色彩,以及陶艺家是如何做到色釉与陶瓷的成色效果的?这可能是陶艺批评家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那么批评就有可能进入到了知识盲区。陶艺的复杂性就在于此,它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以及手工艺的偶然性特点,使批评难以深入。

2.陶艺家身份的不确定性

由于陶瓷艺术创作的开放性特点,陶艺家身兼了“陶瓷设计师”“陶瓷雕塑家”“陶瓷艺术家”或者“工艺美术大师”等多重身份,它们之间相互关联但又有区别,可统称为“陶瓷艺术家”。身份的不确定性自然带来批评尺度和工具选择上的差异。正如贡布里希所指出的那样:“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当然,也有罗兰·巴尔特所谓的作品诞生后“作家已死”的论调。陶艺家主宰了个人陶瓷艺术的趣味和风格化,单纯地品评作品自然无法体味作者的创作情境。倾向于“设计师”的作品可能会更多地考虑陶瓷的使用功能,专事于绘画创作的艺术家则更加看重陶瓷器型上的美术或装饰作品。现代陶艺更是综合了多种艺术语言,使陶艺家的身份早已变得模糊不清、难以确认。如:综合艺术有愈来愈靠拢的趋势,但陶艺的材料,以及它与传统不可割裂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当代艺术格局中,仍然有某种摆脱不了的边缘特征。”

艺术综合趋势越明显,艺术家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就越高,其个人印迹就越发凸显。反观传统陶瓷艺术——装饰高度程式化、集体(或无名氏)制作、严格的制度规劝和宫廷审美品位的影响等,作为陶瓷工匠艺人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现当代陶瓷艺术则完全相反,尽管还是以陶土为媒介,但是在东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跨界的设计创作逐渐融入到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各种观念和表现手法形成了强烈的艺术风格。所以,无论是书法家、油画家、雕塑家还是装置艺术家都想在陶瓷艺术上一显身手,大大拓展了当代陶瓷艺术的形式语言,也使“陶艺家”的身份变得更加多元。

3.陶艺批评的日常性

与其他类型艺术不同,陶艺的物质化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无论是进入宫廷还是流人民间,都表现出高度“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想。现代陶艺创作渐渐冲破“生活化”的森严壁垒,迈向综合艺术博物馆或者走向公共社区,使各色人等具有了民主发声和平等消费的权利,这种现实逻辑逐渐摆脱诸如“宫廷陶瓷”“建国瓷”“礼宾瓷”等陶瓷艺术高高在上的历史地位。有学者指出:“近年来,我发现一种在艺术创作中直接投射‘现实’的可能性反思,这种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复杂性的再认识,即关注现实生活的具体性,致使一种日常生活的特色开始呈现出来。”

陶艺批评的日常性基于日常普通生活与艺术地位的亲近感,以及当代传播媒介和空间的无限扩张。人们已经习惯对任何一件陶艺作品进行品头论足,或感性或理性,完全没有在意是否需要构筑一个宏大叙事理论。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往往强调日常生活的品质和意义,对陶瓷艺术的消费除了实用之外更加注重鉴藏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主体的批评意识。普通民众的参与、消费群体的扩大,使陶艺批评的日常性成为可能。有记者观察到:“在景德镇也有一些陶艺评论(批评)爱好者,虽然他们谈不上有很高的水平、独到的见解、很深的造诣,但他们热爱陶瓷,偏爱对陶瓷艺术评头论足,但是苦于没有表达的地方、诉说的平台。”

可见,人们对陶艺创作的批评有强烈的愿望和普遍的积极性,虽然他们并不具有陶艺批评家那样的理论素养,但是不能剥夺民众针对陶艺作品的主观看法。

4.接受者的多元性

陶艺批评的生产机制不是单一自足的内部循环,从发声到传播,最终结果都要与接受者发生联系,并由接受者的反馈来验证或纠正批评产生的实际效果。如前所述,与其他艺术类型不同,陶艺创作从一开始有着良好的匠作基础,古代“搏埴之工”地位低下却生产着宫廷皇室的陶瓷奢侈品,现代陶艺的接受者不仅是消费者而且还可能成为陶瓷艺人,因而作为批评接受者的对象就显得变动不居了。接受者的多元性有赖于批评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通常情况下,人们会主动筛选文字和图片信息,但面对一件真实、精美的瓷器作品,则有可能会“心动不如行动”。这种传播效力无疑扩大了批评接触面,尤其是针对一件社区公共陶瓷艺术作品的批评。

有学者提出中国现代陶艺批评的“日记式”方法是由现代陶艺家的创作体会和美术理论家的理论阐述两者在形态上的重合,也称情感式的、印象式的或自传式的批评。笔者认为,这种批评方法并不是陶艺批评家们的专利,对于任何一个普通消费者或者欣赏者来说,既有能力持有情感式或印象式批评,也不必被一套理论说辞所困扰。正如:“批评的作用和效果是在批评接受过程中实现的。批评是在接受过程中的批评,是在阅读批评文本过程中的批评。”

因此,陶艺批评并非单向度的批评家行为,而是在批评和接受的双向过程中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接受者的多元性与接受能力直接挑战了陶艺理论家的权威和批评文本的严肃面孔,是陶艺批评家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自媒体”时代的典型特点。

二、陶艺批评形式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以鉴赏替代批评

陶艺鉴赏当然不会是陶艺批评的全部。由于我国制瓷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浩瀚的陶瓷遗产,包括陶器碎片和古代文献。在整理这些陶瓷遗产时,文物学者或陶艺家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科学的鉴赏体系;更有甚者,有工程人员引入计算机辅助技术对古陶瓷进行鉴赏,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这些方法对古陶瓷的鉴赏或许是大有裨益的。历史性概念的鉴赏与“考证”往往相交割,或以“文物鉴定”为名,佐证实物或文献。如:“对古陶瓷鉴定者来说,随着考古发掘和古瓷窑址调查工作的蓬勃开展,沉睡在地下上千年、数百年的实物资料接二连三地发现,这就为古陶瓷鉴定和研究不断提供新的论据。”

然以现代陶瓷鉴赏而论,似乎不必如此严格,其文辞倒像是精品陶瓷广告推介,言明陶艺出自哪位“大师”之手,然后夸赞一番,以鉴赏替代了批评。这种方式在实践操作中显然要安全得多,但对于整个陶艺创作界来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2.以表扬代替批评

于今日,批评遭遇尴尬早已不是新鲜事儿,陶艺界也不例外。人们对批评的最大误解就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批评”的概念性认识,仅仅把“批评”看作是与“表扬”相对的立场。实际上,学理的“批评”无论是在操作规程上还是语言上都更加理智。我们姑且看看当下陶艺批评面临的窘境:“当下进入陶瓷艺术市场的‘热钱’越来越多,而艺术批评也被金钱和利益‘绑架’。综观当下的艺术批评文章,大都是歌功颂德的多,严肃批评的少;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某某创始人“某某第一人“大师“大王’比比皆是,很难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批评。”

陶艺批评一旦被世俗的功利所“绑架”,大量虚情假意的过誉之辞便会漫天飞舞,陶艺批评也将因此丧失论争的勇气和辩驳的激情。过度表扬只会粉饰陶艺创作的病态扭曲心理,却无益于陶瓷行业的健康发展。笔者无意列举大量的“陶艺家xxx”文章,言过其实的写作方式却是不争的事实。

3.以工艺技术为唯一尺度

如果将附着在陶瓷上的装饰、绘画等逐一剥离,工艺技术的确有可能成为陶瓷制作的一把利器。现代陶艺创作更多是从形式语言出发,并借助、融汇中西方绘画语言,突破了以往陶艺陈陈相因的创作观念。如:

“在现代陶瓷领域,沈家良早期的陶瓷作品清新自然,‘婴戏’系列至今在景德镇还赫赫有名。当与海派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的时候,沈家良的画风开始朴实、厚重。如果说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大多是在陶瓷上画国画、水墨画,那么沈家良却是在陶瓷上画油画,颜色釉在他神奇的手下变得如同古典油画般浓重与丰富。”

工艺技术凝结了工匠、陶艺家们的经验智慧,甚至成为看家秘诀、秘不示人的文化遗产。由于传统陶艺创作观念根深蒂固,当新式陶瓷语汇出现在陶艺界时经常会遭到“权威人士”本能的抵制。陶艺家章朝辉先生在与笔者谈到当下高温颜色釉彩绘的观念变化趋势时说:“高温颜色釉彩绘将会不断走向大众,不再是少数精英独有的赏品,它有世俗性的一面;并且因为社会各阶层审美趣味的分离导致对高温颜色釉彩绘的评价也出现争议、褒贬不一。”其实,不独是高温颜色釉彩绘如此,陶艺的手工制作性以及陶土的化学特性必须要求以工艺技术为基础。但是,以工艺技术的完好作为批评的唯一尺度将无法揭示陶艺创作鲜活的文化特质。

4.以市场导向代替学理

通常情况下,陶艺批评与市场导向本来是并行不悖的,但是扭曲的批评成了陶艺市场的吹鼓手,完全丧失了批评的独立价值。陶艺市场与近年来的美术拍卖市场一样存在着虚假繁荣问题,以市场价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准绳。有些批评家也被陶艺作品价格的虚高弄得头晕目眩,结果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甚至导致心理失衡。

“当前,景德镇不缺的是所谓的‘大师“艺术家’‘技能大师’,少见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陶瓷艺术评论者、批评家。究其原因也很简单,‘大师’之类的人物社会地位高、能赚取超常的白花花的银两,是名利双收的好职业。而从事‘批评’的职业是得罪人的事,充其量也只是赚些有限的‘稿费’。”

现实境遇的确如此,艺术家有时需要通过有名望的陶艺批评家的鼓吹以获得更为响亮的社会声誉,实现名利双收,于是为陶艺家量身定做的“批评”(实则为漫无边际的吹捧)也就应运而生。

三、陶艺批评的价值与方式转向

1.陶艺批评的现实价值

陶艺批评的现实价值基于时效性和社会性特点。一般说来,陶艺批评不是历史研究但需要有历史观和价值立场。批评虽然可以针对古人或古陶瓷,但主要是“介入”当下,因此需要体现当代人对陶艺创作的看法和批评话语。陶艺批评作为沟通陶艺家与读者(或观者、收藏者等)、作品与读者、传媒与读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转型时期的现实。尤其是西方当代艺术观念和现代策展人制度的引入,对陶艺创作、陶艺展览等都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陶瓷语境和创作手法已经深植在普通生活的审美之中,但是,观念性的作品越来越晦涩难懂,并且随着陶艺类型作品的边界渐趋模糊,通过批评实施诠释、引导和评估的手段也必不可少。有学者指出:

“当下的艺术批评也存在过度学术化的现象。艺术批评是利用语言将艺术作品的视觉表达转译为文字表达的,其内容并非形容词机械式地堆积,而是由各种间接性的且通俗易懂的语言所组成。”

的确如此,“过度化学术化”的批评不仅曲高和寡、远离了日常生活,且伤害了普通民众参与陶艺批评的兴趣与热情。虽然批评文本具有独立自足的审美价值,但是没有读者的批评文章显然是毫无意义的。

陶艺批评与陶艺创作、传播媒介、公共空间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在当今社会要求具有创新意识与正向价值,考察作品的历史涵容于现实效应并予以昭明揭示”。笔者认为,陶艺批评的功能价值还应该体现在纠偏、导引、启示和提升受众审美能力、拓进艺术市场等现实方面,避免批评文本仅仅成为体玄悟道、孤傲冷寂的叫嚣理论。

2.陶艺批评方式的转向

“精英式”陶艺批评固然规范、玄妙,但是,陶艺批评的权利最终应该还之于民间“草根”,这是中国当代陶艺批评的视角和文化选择所决定的。

首先,陶艺创作并不是陶艺家独有的自在物,身处多元化的当代陶艺叙议语境正在突破原有的创作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享和体验陶艺创作所带来的乐趣,每一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成见来评判陶艺的得失。当杜尚将“小便池”直接搬进展览馆的那一刻起,精英与平民的藩篱就此崩塌。

其次,无法抵挡的网络媒介展示了强大的批评空间,作品数字化、图像传播网络化、批评自媒体化等科技手段使批评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丰富的批评资源。网络批评文本的轻松下载、转发和复制大大延展了陶艺批评的效力,客观上提高了普通民众的陶艺鉴赏力,也使人们获得了更加民主化的批评权利。

最后,由上述两点变化又引发了陶艺批评自身的危机和身份焦虑。有学者特别指出:“单向学术型批评正遭遇在公共舆论界衰减批评活力、丧失批评权威性的巨大危机。因此,它只有采取新的针对性措施,才有可能重新焕发批评的活力,以及重新确证批评的权威性。”比如,对“大师制”的质疑,陶艺批评家能否独善其身、批评能否形成一套有责任感和有公信力的评价机制?这是现代陶艺批评必须面对的问题。

结语

“阐释当代陶瓷艺术,既避免了旧历史主义的死灰复燃,又拒绝了解构文体的所指游戏和话语的个人主义倾向。”陶艺批评的实践行为并不是有意为陶艺创作“添乱”——就陶艺创作的生态而言,若想保持陶艺文化的鲜活生动,离不开批评的“在场”。即便只是陶瓷而不是陶艺,它们所彰显的“物质性”也拒绝了陶艺批评制造一种抽象的“语境”,真正发挥批评的大众权利和日常功效。陶艺批评之所以不像陶艺“市场火热”,除了它“只是赚些有限的稿费”外,最紧要的应该是它独立的批评精神以及社会容纳批评的度量。

50件陶瓷艺术作品献礼迁安长城国家公园


8月10上午,“长城国家公园杯”《河北省艺术陶瓷暨包装设计大赛》结果在迁安揭晓,50件艺术陶瓷作品及包装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件件构思独特、设计新颖的作品为迁安长城国家公园建设献上了一件厚礼。

为调动河北省广大工艺美术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全省工艺美术行业艺术创新和特色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推动全省工艺美术创作和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主办、迁安长城国家公园冠名协办了这次大赛。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共有88名市级以上大师报送参赛陶瓷艺术品114件,包装设计类作品19件,经过专家的评审,最后评出艺术陶瓷类金奖作品3件;银奖作品7件;铜奖作品20件;优秀奖作品16件。评出包装设计类银奖作品1件,铜奖作品1件,优秀奖作品2件。

迁安长城国家公园由香港国家长城公园投资集团出资20亿元建设,该公园是一个将迁安市域内的百里长城,打造成中国首家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计划在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范围内,沿迁安长城山野绿道开发建设滑雪场、赛马场、温泉度假、有机农业观光园、葡萄酒庄园、农等5个重要景区,12个旅游景点,在5到10年时间里,迁安长城国家公园将被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京津唐承秦”特色的休闲度假区域,中国长城旅游品牌中的重要旅游景区。

据了解,获奖作品将被珍藏在长城国家公园博物馆,这些优秀的艺术品给游人留下永远的艺术美的享受。

陶瓷艺术家要打造自己的风格


黄景锋 青花釉里红瓷瓶《喜讯》

中国陶瓷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陶瓷艺术不断创新的历史。

然而,漫步我国主要陶瓷店铺和主要艺术陶瓷市场,那些毫无新意,放之万代而皆准的翎毛,山水、花卉、走兽几乎充斥着所有陶艺画面;似曾相识,题材雷同的作品比比皆是;陶艺装饰的人物画、人物雕塑,不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就是西施浣纱、昭君出塞、古典仕女,无新意可言;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更好地把握,创新性不足,尤其缺乏当代(时代)元素。

从这可以反映出,我国陶瓷艺术家缺乏的不仅仅是“文化”、是“知识”、是“理论”、是“思想性”,更缺乏的是艺术家与社会存在的接触、参与、责任和考察、感悟、体验。

之所以出现如此现状,笔者调查研究表明,一是,创新需要冒险,创新成本高、代价大、时间长,而模仿和抄袭,时间短、成本低、风险小、赚钱快,所以,当某一个新画面或某个题材受到市场追捧时,仿佛一夜之间,市场上就会出现雷同的画面或题材,不仅伤害了创新者,还打击了创新者的积极性,导致创新者不多;二是,部分陶瓷艺术家,甚至大师、教授,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只要作品卖得出高价,就顾不了许多,自己画不蠃,就叫学生或子女代笔,自己仅签个名字,导致作品水平不高;三是,部分艺术家成了名人、成了大家后,就成了社会活动家、交际家,在艺术上不思进取,不愿创新,吃老本或借鉴国画图册,或借鉴当代艺术,导致作品或千画一面,或题材雷同,或似曾相识;四是,目前我国一些陶瓷设计者,相当一部分只有中专或初中文化水平,其技艺大多通过拜师学来。他们无法吃透中西文化的精髓以及传统和现代的涵义,以至于中国的传统风格继承不足,西方的现代流派又学不到家,使得设计(绘画)的产品难登大雅之堂。

艺术贵在原创,艺术贵在风格。

在过去,历代陶瓷先辈们,不仅创作了许多美轮美奂的陶瓷艺术精品,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旗帜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综观古代陶瓷,那流光溢彩的陶瓷古彩、粉彩、青花、青花釉里红、颜色釉窑变、雕塑、玲珑、薄胎乃至陶瓷形态造型与绘画技法等的屡屡创新,为中国陶瓷原文转载于华夏陶瓷网文化的衍进与发展奠定了重重历史丰碑,彰显出不同历史年代的个性特色。

在现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张松茂等老一辈艺术家,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原创精神和个性风格,同样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王锡良先生长期深入生活体察真山真水实景实物,有条件时便去游览名山大川,但更多的是利用节假休息日,到田头、村舍、山林、旷野,去捕捉自然美和人情美,并将它师法自然,长期写生的成果融汇到陶瓷艺术上,健笔凌云,姿意纵横,形成了一种气魄,一种神韵,一种风格,终成一代大师。

在陶瓷艺术创作上,张松茂先生认为陶瓷美术要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特色,要用自已的语言再现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抒发陶瓷艺家自己的情感和意识。为此,他60 多年如一日,整个生命甚至每个细胞都和陶瓷、粉彩、颜色融为一体,被人称为 “画呆子”。他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绘制作品极为认真细致,哪怕一根线条、一笔色彩,都要自己满意,从不马虎了事。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更是对瓷都景德镇负责,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

可以说,王锡良、张松茂等大师用自己的原创艺术,打造了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陶瓷艺术一代宗师和金字招牌。

在当代,艺术以纯粹“模仿”为途径的年代早已远去,21世纪是人类历史的崭新时代,新的时代理应有新时代的艺术。正是由于每一个陶艺家的观念与思考的方式的不同,就形成了其间风格的多元化,于是我们感受到了种种生命状态的鲜活律动。因此,当代陶瓷艺术家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语言和时代特色,不仅要博古通今、纵贯中西,还要深入生活、熟悉题材、刻苦钻研,练就扎实的绘画功底,更要打破常规,打造自己的艺术风格。正如知名陶瓷评论家绍继梅先生所言:陶瓷美术的语言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不是单薄、粗糙、丑陋、庸俗,而是本色的淳朴与真率。陶瓷艺术家要忠于自己的天性、才能和幻想,忠于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感受,无论工笔、写意、工兼写,或者抽象、异化,都应有陶瓷的特色,有艺术家自己的风格,要充满生机和朝气,才能使陶瓷美术产生永久性的魅力和活力。

当前,我国艺术陶瓷要实现再飞跃,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如何创作出把民族工艺、民族精神、民族工艺和时代精神、消费时尚、前卫意识有机融合起来的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突破性的艺术陶瓷种类,并引导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市场的潮流。

而这当中,陶瓷艺术家的原创精神和艺术风格起着关键作用。

当代艺术陶瓷作品关注热点及审美取向


古瓷美器当属官窑,而当今收藏者关注当代艺术陶瓷作品实质上是在选择艺术家。

中国自古就是人才辈出的泱泱大国,一个世纪百年,能在中国艺术史上留名的艺术家不过数十位。如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等,更有大批的所谓艺术家随岁月流逝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景德镇艺术陶瓷承载着我国数千年陶瓷文化底蕴,倍受世人的青睐,自古以来,为帝王及达官权贵制作官窑贡品精美瓷器的陶瓷艺术制作者不计其数,然而大部分属工匠而非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不仅靠勤奋努力劳作,更重要的是有天赋和气质,学养深厚,加之多年历练的艺术功底。文化和创造力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仅靠商业运作似乎是制造不出艺术家的。当代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国家级大师仅景德镇就有31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更是数量庞大,还有工美、陶瓷院校的教授副教授。究竟有几位能不愧为被收藏者追逐的大艺术家,成为中国的达芬奇,毕加索?明智的收藏者肯花时间去认真考察和研究。笔者认为,德艺双馨是藏者考察艺术家的首要标准,对于艺术家而言,审美情趣高,品格高尚,眼高才能手高。正如文征明所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郭若虚又言道:“人品既高,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高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而又神,斯能精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学院教授李菊生曾如此评价陶瓷艺术作品;“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能散发出穿透时空的光芒,能与收藏者产生共鸣,藏者看到她会欢欣鼓舞,心领神会,甚至热泪盈眶,这不仅仅是藏者的心灵感悟,更是艺术的感染力”。鉴赏艺术不可全凭作者的头衔去猜度,要以艺术的尺子衡量。李菊生是在用心和藏者沟通,他的高温色釉作品是将油画,中国画元素结合瓷上绘画,以浓重的陶瓷语言展现,艺绩斐然,为此他的作品才受到了中外收藏界的追捧。

陆如高温釉下彩《梅》玉茗壶/博宝宝珍商城BZ020332号作品

当代艺术陶瓷的艺术风格迥异流派繁多,藏者多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选择。

当代艺术陶瓷作品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现,她作为资源匮乏的古瓷的延伸和替代品,起到承上启下,及填补空白的作用,相对传统题材、文化内涵深厚且工艺独特创新的作品最容易被藏者接受。如戴荣华----收藏者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他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五十余年,对古彩、粉彩装饰颇有研究,被誉为当今古彩的传人。擅长人物仕女、童趣,兼攻花鸟、山水。作品不浮于形式而重内涵情感,装饰新颖,技法全面,格调高雅,画风独特而自成一格。陶瓷学博士熊寥如是评价:“ 戴荣华 先生的陶瓷装饰瓷画,在当今艺坛中可谓独树一格。他创作的瓷画,不仅具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深层的艺术内蕴,而且还呈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他的手笔,都深深烙下他那独特的审美轨迹,画到如此境界,可谓神矣!”;陆如----数十载潜心创作寂寞耕耘:作品突出的特点是将陶瓷作品中引入中国画的气韵与格调。以国画的笔调表现青花艺术,在陶瓷上展现国画的美感,形象生动,构图巧妙,笔法精到,气势宏阔而不失其巧,意境深邃兼具书卷文墨之气,装饰布局与陶瓷器型浑然一体,具有装饰的连续性和延伸的感觉。美术评论家徐恩存先生赞誉陆如作品;神夺天工,韵出造化 ;李菊生----当代陶瓷艺坛风云人物,油画造诣很高,中国画也在全国性展览中获奖。他的陶艺创作能得心应手地在吸收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巧妙大胆地借鉴西方绘画技巧,布局空灵,气韵生动而富有节奏感。注重陶瓷语言的锤炼,高温颜色釉作品卓而不群。落笔生动随意,加之其深厚的造型攻底,行笔流畅而准确,作品中的形象在简约笔画中极为传神。美国阿芙雷德大学教授、著名陶艺家温·海格比这样评论李菊生:“李菊生作品的美显现他在陶瓷上绘画时恰倒好处的捕捉奥妙瞬间的能力,他的卓越艺术才能以及领悟力让我们领略了诗人对世界永恒美的洞察力。他的作品使我们想起了中国陶瓷昔日的光辉也预示了一个无限的前景,他是釉、火和诗人画笔的大师。” 还有汪桂英-----承前启后的汪派传人,中国山水瓷画大家;周国桢-----当代陶艺雕塑之父;邹宝林----将神话典故跃然瓷上的传统技艺继承人。像这些艺术家他们的高超水平和非凡技艺无一例外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展现,是各自艺术领域内的佼佼者和领军人物,在当代陶瓷收藏界具有相当高的声望,无论是金融海啸还是通货膨胀,都不能阻挡藏家的热情,追逐的藏者甚多。收藏他们的作品如同国债,价格稳定,保守无风险,且价值稳步攀升。

汪桂英墨彩瓶《唐诗诗意图》/博宝宝珍商城BZ020304号作品

当代艺术陶瓷市场走到今天是必然的。中国当代艺术陶瓷融合了许多中国的艺术元素,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作为一种艺术品,它时尚、前沿,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成为这个时代的符号。但对于相对传统的作品有精华同时有糟粕,不可能全盘吸收或否定,一些题材陈旧,技法不出新的作品尽管带有大师头衔,依然不被藏家认可。

市场是残酷无情的,这说明收藏者绝大多数是理智具备前瞻性的,考查艺术家的独特风格和能否在艺术史上占有地位。藏家需要的是艺术含量高,陶瓷绘画技法出新,文化内涵深厚,个人风格独特,陶瓷装饰语言浓重,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的“阳春白雪”,而非一味拟古的传统作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