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陶瓷艺术作品----智者的选择

中国人自古喜爱收藏。根据历史学者的考证,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全国性的收藏高潮:第一次是在北宋;第二次是在清朝的康雍乾盛世;第三次是在清末民初。其共同的表现特征在于,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踊跃参与其中,市场交易繁荣,整个社会渐行崇尚收藏之风。我们所处的当今时代,正是中国进入历史上第四个全国性的收藏鼎盛时期。 新中国的收藏热,肇始于改革开放之初。民众从物质生活的满足发展为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有了闲情、闲时、闲钱,开始寻寻觅觅,到处寻宝。正泰瓷社就是在这样的形式下走上了经营当代艺术陶瓷的十年漫漫路。

中国是继美国和英国之后,排名全球第三的当代艺术大国。近年收藏品市场不断升温,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艺术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审美的体验,同时是作为一种投资获利方式。人们对当代艺术陶瓷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从工艺品到艺术品,逐渐成为精神产品。最近十年,当代陶瓷艺术在媒体、艺术家、收藏家、包括经纪人的不断推动下已成为艺术市场的新宠,受到海内外艺术家、收藏家的青睐。一些曾经对新瓷不屑一顾的古瓷爱好者如今也转而关注当代作品。当代陶瓷艺术市场空前兴旺,收藏、研究、投资现当代陶瓷艺术的群体迅速膨胀。一些知名度高的工艺美术大师,老艺术家及资深教授备受关注,其作品已经由买方市场转化为卖方市场。中国嘉德自2008年春拍之后的四场《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拍卖的成功及可观的成交率也充分说明了市场的逐步成熟及藏家的热情。同时一级市场上如陆如,戴荣华,李菊生等大家的作品几乎达到了持币待购的程度。随之带来的是作品价格不断攀升,比如戴荣华老师的作品(以百件粉彩人物瓶为例)2004年价格是4万,2006年是8万,2008年是18万,2009年则达到26万以上; 陆如老师的作品从2005年2万至今直逼10万;李菊生作品自中国嘉德拍卖四连冠后更是起步价即40万。这说明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是市场给予的。从投资的角度看先前的收藏者无一例外的成了最大的获益者。正如一位知名收藏大家曾说;收藏是天底下最美的事,每天让你玩着、欣赏着,同时,它还能保值和升值,一不留神更能让你发大财。

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寒意浓浓席卷全球的形式下,当代艺术陶瓷,这个刚刚掘起的艺术品“后生”反而不动声色地逆市上行,如一抹曙光让投资者们刮目相看。作为一级市场自然是同样红火,销售额成倍增长。以坐落于北京天雅古玩城的专营当代顶级艺术大师作品的正泰瓷社为例就可见一斑。其销售势头异常繁荣,因为顶级大家名作云集,引无数有智慧的投资收藏者竞趋门庭。尽管众多古玩店铺门可罗雀,但当代瓷店确经常是高朋满座,门庭若市。这足以说明如今以年代论英雄的判断标准正在慢慢转变,“唯古是取”的思想在逐渐淡化。

精选阅读

50件陶瓷艺术作品献礼迁安长城国家公园


8月10上午,“长城国家公园杯”《河北省艺术陶瓷暨包装设计大赛》结果在迁安揭晓,50件艺术陶瓷作品及包装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件件构思独特、设计新颖的作品为迁安长城国家公园建设献上了一件厚礼。

为调动河北省广大工艺美术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全省工艺美术行业艺术创新和特色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推动全省工艺美术创作和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主办、迁安长城国家公园冠名协办了这次大赛。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共有88名市级以上大师报送参赛陶瓷艺术品114件,包装设计类作品19件,经过专家的评审,最后评出艺术陶瓷类金奖作品3件;银奖作品7件;铜奖作品20件;优秀奖作品16件。评出包装设计类银奖作品1件,铜奖作品1件,优秀奖作品2件。

迁安长城国家公园由香港国家长城公园投资集团出资20亿元建设,该公园是一个将迁安市域内的百里长城,打造成中国首家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计划在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范围内,沿迁安长城山野绿道开发建设滑雪场、赛马场、温泉度假、有机农业观光园、葡萄酒庄园、农等5个重要景区,12个旅游景点,在5到10年时间里,迁安长城国家公园将被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京津唐承秦”特色的休闲度假区域,中国长城旅游品牌中的重要旅游景区。

据了解,获奖作品将被珍藏在长城国家公园博物馆,这些优秀的艺术品给游人留下永远的艺术美的享受。

当代艺术陶瓷作品关注热点及审美取向


古瓷美器当属官窑,而当今收藏者关注当代艺术陶瓷作品实质上是在选择艺术家。

中国自古就是人才辈出的泱泱大国,一个世纪百年,能在中国艺术史上留名的艺术家不过数十位。如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等,更有大批的所谓艺术家随岁月流逝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景德镇艺术陶瓷承载着我国数千年陶瓷文化底蕴,倍受世人的青睐,自古以来,为帝王及达官权贵制作官窑贡品精美瓷器的陶瓷艺术制作者不计其数,然而大部分属工匠而非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不仅靠勤奋努力劳作,更重要的是有天赋和气质,学养深厚,加之多年历练的艺术功底。文化和创造力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仅靠商业运作似乎是制造不出艺术家的。当代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国家级大师仅景德镇就有31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更是数量庞大,还有工美、陶瓷院校的教授副教授。究竟有几位能不愧为被收藏者追逐的大艺术家,成为中国的达芬奇,毕加索?明智的收藏者肯花时间去认真考察和研究。笔者认为,德艺双馨是藏者考察艺术家的首要标准,对于艺术家而言,审美情趣高,品格高尚,眼高才能手高。正如文征明所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郭若虚又言道:“人品既高,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高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而又神,斯能精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学院教授李菊生曾如此评价陶瓷艺术作品;“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能散发出穿透时空的光芒,能与收藏者产生共鸣,藏者看到她会欢欣鼓舞,心领神会,甚至热泪盈眶,这不仅仅是藏者的心灵感悟,更是艺术的感染力”。鉴赏艺术不可全凭作者的头衔去猜度,要以艺术的尺子衡量。李菊生是在用心和藏者沟通,他的高温色釉作品是将油画,中国画元素结合瓷上绘画,以浓重的陶瓷语言展现,艺绩斐然,为此他的作品才受到了中外收藏界的追捧。

陆如高温釉下彩《梅》玉茗壶/博宝宝珍商城BZ020332号作品

当代艺术陶瓷的艺术风格迥异流派繁多,藏者多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选择。

当代艺术陶瓷作品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现,她作为资源匮乏的古瓷的延伸和替代品,起到承上启下,及填补空白的作用,相对传统题材、文化内涵深厚且工艺独特创新的作品最容易被藏者接受。如戴荣华----收藏者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他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五十余年,对古彩、粉彩装饰颇有研究,被誉为当今古彩的传人。擅长人物仕女、童趣,兼攻花鸟、山水。作品不浮于形式而重内涵情感,装饰新颖,技法全面,格调高雅,画风独特而自成一格。陶瓷学博士熊寥如是评价:“ 戴荣华 先生的陶瓷装饰瓷画,在当今艺坛中可谓独树一格。他创作的瓷画,不仅具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深层的艺术内蕴,而且还呈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他的手笔,都深深烙下他那独特的审美轨迹,画到如此境界,可谓神矣!”;陆如----数十载潜心创作寂寞耕耘:作品突出的特点是将陶瓷作品中引入中国画的气韵与格调。以国画的笔调表现青花艺术,在陶瓷上展现国画的美感,形象生动,构图巧妙,笔法精到,气势宏阔而不失其巧,意境深邃兼具书卷文墨之气,装饰布局与陶瓷器型浑然一体,具有装饰的连续性和延伸的感觉。美术评论家徐恩存先生赞誉陆如作品;神夺天工,韵出造化 ;李菊生----当代陶瓷艺坛风云人物,油画造诣很高,中国画也在全国性展览中获奖。他的陶艺创作能得心应手地在吸收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巧妙大胆地借鉴西方绘画技巧,布局空灵,气韵生动而富有节奏感。注重陶瓷语言的锤炼,高温颜色釉作品卓而不群。落笔生动随意,加之其深厚的造型攻底,行笔流畅而准确,作品中的形象在简约笔画中极为传神。美国阿芙雷德大学教授、著名陶艺家温·海格比这样评论李菊生:“李菊生作品的美显现他在陶瓷上绘画时恰倒好处的捕捉奥妙瞬间的能力,他的卓越艺术才能以及领悟力让我们领略了诗人对世界永恒美的洞察力。他的作品使我们想起了中国陶瓷昔日的光辉也预示了一个无限的前景,他是釉、火和诗人画笔的大师。” 还有汪桂英-----承前启后的汪派传人,中国山水瓷画大家;周国桢-----当代陶艺雕塑之父;邹宝林----将神话典故跃然瓷上的传统技艺继承人。像这些艺术家他们的高超水平和非凡技艺无一例外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展现,是各自艺术领域内的佼佼者和领军人物,在当代陶瓷收藏界具有相当高的声望,无论是金融海啸还是通货膨胀,都不能阻挡藏家的热情,追逐的藏者甚多。收藏他们的作品如同国债,价格稳定,保守无风险,且价值稳步攀升。

汪桂英墨彩瓶《唐诗诗意图》/博宝宝珍商城BZ020304号作品

当代艺术陶瓷市场走到今天是必然的。中国当代艺术陶瓷融合了许多中国的艺术元素,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作为一种艺术品,它时尚、前沿,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成为这个时代的符号。但对于相对传统的作品有精华同时有糟粕,不可能全盘吸收或否定,一些题材陈旧,技法不出新的作品尽管带有大师头衔,依然不被藏家认可。

市场是残酷无情的,这说明收藏者绝大多数是理智具备前瞻性的,考查艺术家的独特风格和能否在艺术史上占有地位。藏家需要的是艺术含量高,陶瓷绘画技法出新,文化内涵深厚,个人风格独特,陶瓷装饰语言浓重,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的“阳春白雪”,而非一味拟古的传统作品。

形制之上的 当代陶瓷艺术


排气管(2009-2013)陶瓷 图勒毕昂·卡瓦索伯

 太空计划陶.金属2004吕品昌

■李婷

2014年5月24日至8月23日,由中国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挪威工艺协会、挪威卑尔根KODE美术馆共同主办的“陶瓷媒介的‘形制之上’艺术作品展”在金鸡湖美术馆展出。

中国在明清时代的外销瓷,对作为北欧的挪威在手工艺以及日常生活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至今在挪威的一些美术馆和博物馆中收藏有来自中国的陶瓷艺术品与外销瓷。许多挪威当代艺术家利用陶瓷材料进行创作,可以说是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与联系。

以“形制之上”为主题的中国与挪威当代艺术家联展,聚集了中挪两国15位艺术家的34件作品。这次展览具有三个特征:首先这是苏州第一次比较集中地展示挪威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二是所有参展作品都是利用陶瓷作为材料,具有媒材上的规定性、独特性和专题性;三是所谓的“形制之上”,指涉的是参展作品超越了传统陶瓷艺术的形制与样式,即将中国传统的陶瓷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一种材料,改变或扩展了以往对陶艺的审美习惯与方式。希望给观众提供一次传统文化资源在全球化境遇中,中、挪艺术家是如何进行实验与转化的以及作为陶瓷媒介在当代艺术创作语境中的多种可能性。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表示,当传统文化资源在后现代语境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时,文化传承有时并不完全通过全盘继承的方式,它还表现在传统文化资源被不断地利用和改造,或已经成为整个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观众们可能在审视、鉴赏这次展览作品时就意识到,他们观看的作品已不是传统意义的陶瓷之作,而是中挪两国艺术家充分利用陶瓷这个载体,所创造出与传统工艺性的陶瓷艺术完全不同的作品,它们是经过利用和处理后“新”的视觉艺术,以及中国与挪威艺术家对陶瓷本身和所属文化内涵与符号的认知、利用、转化上的共性与差异性表现。因此,这次展览既是一次国际艺术的交流,也是在当下全球化过程中不同地域文化圈之间的相互对话。

当代艺术的陶瓷尝试


《假寐》 赵梦歌

瓷板画《云动》 罗小聪

雨绮

“我出生在景德镇陶瓷世家,记得小时吃饭的时候,使用的就是官窑的碗。”陶瓷艺术家罗英桂十七岁进入陶瓷厂,而在此之前来自家庭的熏陶早已使她深深爱上了古老而美丽的陶瓷艺术。但如今,她所探寻的,是要通过创新超越传统,发展当代陶瓷艺术。她说:“景德镇的陶瓷要完成从工艺到艺术的转化,需要漫长的过渡。而只有‘借力’具有国际语言的当代艺术,进行‘艺术嫁接’,才能加快这个过程。只要具有艺术和思想上的高度,不论是油画家还是国画家,都完全可以在陶瓷上实现自己的艺术想法。”

罗英桂创建的“人间瓷画”长期以来致力于瓷板画创作的推陈出新,营造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院”,她签约的艺术家也是风格迥异。

刘正作品中重叠相连的人体造型体现了瓷板画具有展现雕塑这一艺术形态的可能性。“我一直觉得我挣扎在一张网中,这张网是由复杂的历史文化构成的。一方面,我需要依赖这张网,使自己不至于悬浮在空中。另一方面,我需要挣脱这张网,使自己减少被束缚的痛苦和被窒息的危险。”这就是他的当代艺术创作理念。他的釉下彩瓷系列作品,立意新颖,逻辑思维缜密,通过具有生命力的线条,张扬了瓷板画的哲学空间。

赵梦歌从优雅的唐代仕女图中汲取灵感,以西方油画技法进行渲染,创造出青花风格的抽象人体作品。她以“我的精神自画像”思想为背景,进入当代瓷板画创作,成功塑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情感“无时间性”的欲望主题。她的作品不仅展现出了来自内心深处对爱和欲望的理解,还通过熟练的丰满的线条,勾勒出女性固有的想象旋律。在大千世界,具有无限的色彩斑斓的空间,然而真正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总是仅有的那样有限的一点,有时候,为了这样有限的一点,需要人付出一生的守候。赵梦歌的陶瓷绘画女性题材,就能够让人充满期待,处在永恒的交错感觉之中。

马丁民的作品借鉴了西方的色彩语言和中国传统画的写意手法,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色彩张力和韵味,传达出一种优雅与质朴的东方意蕴。人为控制与自然天成的功底,使得陶瓷颜色釉绘画艺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他认为:为了思考传统,必须抛弃模式的概念束缚,转向经验的创新。他以高温色釉进行绘画研究,保留了陶瓷材质的天然性和生命力,形成陶瓷绘画的一种天然、率真的油画实验方法。

“开始时,习惯了传统瓷器的人们都不理解我,也看不懂我挚爱的瓷板画。但如今情况就不同了。”这些年,罗英桂所提出的当代陶瓷绘画的艺术框架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赞同,许多陶瓷学院、美院的艺术家都加入了与她的合作。近十年的时间里,罗英桂与近百位国内外艺术家合作,创作了千余幅当代瓷画作品。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但罗英桂并不觉得累,她说:“过去,我经常思考,作为深爱陶瓷的当代景德镇人,我们应该为陶瓷做些什么?应该给未来留下什么?如今,当代瓷板画替我解答了这个疑问。”

陶瓷艺术与当代语境


对于当代艺术而言,陶瓷的名声很是一般。人们听到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艺术家应该是借用这种材料来表达“历史与现在”、“脆弱的古老文化”等颇为庸常的寓意。

在今日美术馆日前举行的主题展览中,其实也不乏此类浅显易懂的作品。比如李晓峰的《海光》,用破碎的骨瓷片拼凑出一大幅海船图,暗含了“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古代中国的昌盛文明之意。这很容易令人想到艺术家以前创作的同类作品:用瓷片缝制而成的旗袍,当中对中国文化脆弱、矫饰的暗指也非常明确。

同样还有马红娟《呼吸的瓷器》。远看非常标致的一只青花瓷大花瓶,若非仔细盯住很难发现端倪:它会动。整个花瓶先被打碎、再完整地拼凑出来,中间鼓出来的部分会因为瓶中的装置而以人类呼吸的节奏一起一伏——仿佛小动物的腹部。据策展人和艺术家自己的解释,这件作品的意味在于“瓷器同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们看到的只是饱胀与收缩这样简单的动态,但由于投射了人类自己对于呼吸的直观感受,因而读解出“生命体”的意义。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很难不去注意到“破碎重整”这个意象。

“当代陶瓷艺术还在刚刚萌芽的阶段,其实展览中有很多作品都还处于‘现代陶艺’的研究领域里面。”独立学者、策展人子贺解释说,之所以容忍此类作品的出现也是为了说明这样的过渡阶段——即陶瓷从过去器物性、装饰性的工艺逐渐发展出独立的当代艺术门类。

他在景德镇进行了三年的实地调研,找来三十余位艺术家,希望可以通过多维度的陶瓷艺术实践,呈现出陶瓷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力。

当初在设定展览门槛的时候,子贺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作品包含但不限于使用陶瓷材料。第二,如果需使用陶瓷材料,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艺术家轻易不得使用陶瓷,就事论事;如果使用了也需要有特殊的原因,说明为什么不可用其他材料来表现。实际上这样就已经把展览想要探讨的问题展现了出来:除了器物之外,还有什么?

傅镭创作的《百晃图》是一个影像作品。他在考察工匠制作瓷器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专门负责拉胚的师傅都会在为泥土塑型的时候陷入冥想状态——随着手中坯胎的逐渐成型,他们的脑袋也会有规律地前后左右晃动。于是他拍下了每一个师傅工作“入迷”的状态,几十个短片并置、在墙上循环播放。

他很明确地讲述了与陶瓷相关的东西,但作品里几乎连陶瓷坯胎都没有出现——而是最重要的,那些器物背后的创造者们。

曹晓阳的《非虚》则必须使用陶瓷材料。为什么不可替代?因为他用的是师傅拉坯之后留下的那块工作板。把正常制作瓷器剩下的土渣废料送进窑中烤制,最终得到的则是被凝固、瓷化了的工作废墟。

策展人认为,当代陶瓷艺术,或者说新的陶瓷艺术,将不再拘泥于发展了千年的民俗主义工艺美术,而更多地涉及陶瓷本身作为实物与材料的历史。其中人们既可以看到历史符号,又可以看到人与泥土的关联。

展览将持续至2014年3月17日,展期只有短短半个月左右。虽然呈现出了一些想要探讨的东西,但是由于“陶瓷”这个概念动辄就牵扯到上下五千年的宏大叙事,看完之后难免令人感到精神疲惫。

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由耿雪创作的短片《灵·照·寂·灭-海公子》,用青花瓷制作出玩具般大小的人、蛇、树木、花草,以停格动画的方式讲述一段聊斋故事。瓷器表面光滑、清脆的质地,与整个故事清冷悚然的气氛配合得恰到好处——惹得人心里发毛,却暗暗叫好。而这种有趣的杂糅是否才是所谓“当代陶瓷艺术”最讨巧的施力点呢?(作者:钱梦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