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章:首届中国陶瓷书法作品展在景德镇举行

首届中国陶瓷书法作品展在景德镇举行

新华网南昌10月20日专电(记者 沈洋、罗鑫)作为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一项活动内容,首届中国陶瓷书法作品展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开展,共展出从特邀作者和全国各地征集的陶瓷书法作品300余件。

首届中国陶瓷书法作品展由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组委会和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等联合举办,旨在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和书法文化,促进陶瓷书法的创作、交流、研究和发展,扩大陶瓷书法的社会影响,拓展陶瓷书法市场。

据了解,本次陶瓷书法展览采取特邀作者来景德镇创作和向社会公开征稿相结合的办法征集作品,先后邀请了50余名当今书坛的中坚书法家来景德镇进行现场创作,并从全国各地征集到1128件陶瓷书法作品。

展览本着“书法性、工艺性、装饰性、创新性”均优的原则,经过评委会公平、公正的评审,共评出入展作品300余件。入展作品书体齐全、形式多样、工艺精湛、装饰丰富,既表达了作者深厚的传统功力,又体现了现代审美和构成。

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于18日至22日举行,全球620余家知名陶瓷企业参展,吸引了4000多人参加。TaoCi52.CoM

taoci52.Com相关文章推荐

精品文章:景德镇陶瓷史


景德镇陶瓷史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慨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已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大罐?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

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在布达佩斯举行


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在布达佩斯举行

4月16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观众参观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新华网 弗尔季·奥蒂洛 摄

新华网布达佩斯4月16日电 正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共展出450件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均由匈牙利收藏家泽尔尼克·伊什特万收藏。1998年,越南渔民在金瓯角外海捕鱼时,意外发现一条水下沉船,上面装有13万件中国雍正年间的出口瓷器和一些杂物。打捞上来的瓷器一部分由河内历史博物馆收藏,其余部分则通过两次拍卖出售。

这是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上展出的一件陶器(4月16日摄)。新华网 弗尔季·奥蒂洛 摄

经典文章: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

元·青花牡丹琛宝菱花口盘 元·青花仙鹿图玉壶春瓶 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元代是景德镇瓷器生产最为繁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有四大成就在陶瓷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即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瓷及颜色釉瓷。当元代中后期,景德镇青白瓷走向衰落的时候,青花瓷器跃上瓷苑并最终取而代之,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之一。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中的重要发明之一,虽与元青花的制作工序相同,但技术含量更高,较青花的烧成难度大,产量也更低,色彩纯正的器物传世不多。枢府瓷在元代景德镇窑也达到高峰。釉面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名卵白釉。此外,蓝釉、红釉、青白釉以及釉上彩绘画也制作极佳,为以后明清两代景德镇窑一枝独放、并成为皇帝御用瓷器烧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青花为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其制作方法为用含有氧化钴的钴土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透明釉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原料经高温烧造呈蓝色,故名“青花”或“青华”,又因花纹与地色蓝白相间,也称“青白花瓷”。青花瓷器,因其釉下彩绘,故色彩不会脱落,又因烧成率高,颜色鲜艳而极受欢迎。青花始烧于唐代。元青花除景德镇的官窑民窑以外,尚有云南的玉溪窑、建水窑。云南的青花瓷时代要晚一些,用当地的钴土料绘画,瓷胎用石英含量很高的瓷石作原料,釉是含钙较高的灰釉,经1 200℃高温烧成,釉质粗,白度不高,普遍发绿,与景德镇窑相比,青花不漂亮,水平不高。

青花瓷器的烧造至元代景德镇窑时极为成功,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元代官府设置了督烧瓷器的机构——浮梁瓷局,据《元史·百官志·将作院》载:“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立。掌烧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此时的民间窑场亦有烧造瓷器,如“兴烧之际,按籍纳金”,“窑有尺籍,私立者刑”,这些都为当时的民间窑场而设立。在此情况下,官、民窑的烧造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元代的统治者并不是大量使用瓷器,如《马可·波罗游记》对于元朝宫廷生活用具描写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属制成品。”元朝著名学者苏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卷五《杨忠肃公》中记载道:“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镶金的金属制成品。”可见此时的蒙古贵族多使用金银器皿。而景德镇大量烧造的元代青花瓷器多用于外销。

此时的元代对外贸易极为繁荣,设立的船舶司管辖海外贸易,出口瓷器、丝绸和其他手工业品等。据《元史》记载,当时经海道和元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多达20余个,这其中有东南亚、西亚和南非等国。在这些国家出土的瓷器,既有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大盘、大碗,也有在东南亚出土的小罐等器。

元青花瓷器的造型大器粗壮,小器玲珑,如元青花的盘类既有制作硕大、口径多达40〜50厘米者,也有制作颇为精巧的小器。这些大盘分布较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如日本、美国、法国,尤其是伊朗、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更是数量较大,这些纹饰繁密、造型多样的大盘正是适应当地穆斯林生活而制作的外销瓷。这些瓷器多为平折沿,或花瓣形口,或圆形口,均具有成型规整、不变形的特点。

元代碗的制作也是多样的,有大小之分。如土耳其所藏的青花杂宝纹大碗,碗口径为40.5厘米。碗为花口,腹下收,圈足较小,碗形如此硕大且口沿为花口,变化自如,可见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之高。元代小碗的烧造亦极为秀美,或为撇口,或为折腰,或为高足。

元代青花罐的器型丰富,每种器型亦有数种变化,罐有大罐、小罐之别,大罐有高、矮、八棱等式。小罐有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棱形、唇口双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圆腹双系式等。

元代壶式多样,有凤流壶、四系扁壶、八棱执壶、梨式壶、葫芦式壶、多穆壶、小执壶等。其他见有杯托、军持、鼎、罐、洗、船形水注、笔架式水盂、器座、瓷塑等。

元代青花的胎体洁白坚致,与当时的坯土细腻洁白有极大的关系,如元代孔齐《至正直记》载:“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土作盘、盂、碗、碟、壶、注、杯、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今货者皆别土也,虽白而垩□耳。”其圆器类胎体细腻洁白,当为元代御窑之佳品。此时景德镇的窑工们成功地创造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的方法,使瓷胎内氧化铝的含量增高,这样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温度同时还不至于变形。另外元青花中景德镇官窑产品烧成温度在1 280℃左右。很多大型器物没有烧透,胎体有生烧现象。

元青花琢器底部多露胎,砂底,呈现金属斑点或不等的宽旋痕,圆器底部多有乳钉突出。琢器的颈、腹、底与胎体均为横接,除官窑精品外,大多因为各个部分接合不是很紧密而露出接胎痕。这可以从高安市出土的六件元青花梅瓶几乎件件腹部均有断璺中得到证明。也正是元代青花存在的这种技术缺陷为我们鉴定元代青花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青花的色调与釉的化学组成和熔融温度有关,为了使青花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釉的熔融温度不能太高,但透明度要更好,因此釉灰的用量要多些,但过多的釉灰也会使釉色发青,甚至发灰。元青花釉呈色初期的釉面呈色青白,并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元代末期的釉面呈色较为浑浊,呈色乳白。

元代早中期的青花呈色蓝中暗灰,中晚期青花烧造技术完全成熟,青花发色浓艳,蓝色深沉与鲜艳均有。纹饰绘画清晰优美,釉色透明白中泛青,光润透亮。元青花使用的钴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青料,另一种是国产的青料。

进口料来自中东一带,通过丝绸之路或海上运输而来,在矿物学上属于硫砷钴矿或辉砷钴矿。其化学组成是低锰,含铜、砷或硫,进口青料绘制的青花色泽浓艳,所绘纹饰较为繁密,常常出现黑色结晶现象,表现在瓷器上是有黑色斑点。

国产青料的化学组成是高锰、钴,不含铜、砷、硫,氧化钴含量为1%〜4%。经过挑选和淘洗后的钴土矿,氧化钴含量可提高到7%,呈色较淡,发暗,没有黑斑。

成功烧造出青花瓷器要具备三个要素:胎体极为洁白,釉面透明程度极高,钴料的绘画极为成熟,而尤以最后一点至关重要。此时景德镇的工匠明显具备这三个条件,这也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大发展的原因所在。

元青花的装饰技法多样,有绘画、模印、堆塑、剔花以及镂空等多种技法。绘画有细腻与粗犷两种,或白地青花,或以青花为地留白纹饰。在具体的运用中,十分巧妙地将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结合起来使用,表现了元代制瓷工匠的高超制瓷技巧。

元青花绘画大致呈两种风格,一种是极为繁密,纹饰流畅,常常将一件器物等分成若干个装饰区域,而每个装饰区域内绘有不同风格的纹饰,主题纹饰或龙纹,或渔藻,或缠枝花卉,或人物故事,而辅助纹饰则以蕉叶纹,海水纹来衬托主题纹饰。另外一种是较为疏朗的以主题纹饰为饰的器物,只在器物的口、颈、肩、胫等处饰以辅助纹饰,无论何种风格,均体现了密而不繁、疏而不稀、浑然天成的特征。

元青花的画面布局、内容和花纹内容都很丰富,花纹来源有以下几方面:中国历代瓷器传统的图案花纹,特别是磁州窑的白釉黑花花纹,吉州窑白釉黑花花纹;丝绸彩缎、缂丝刺绣花纹图案;金银器上的锤花纹图案;中亚、西亚地区优秀工艺品上的装饰图案。景德镇的工匠将外域工艺美术上的装饰图案,用中国传统的工艺技法作在青花瓷器上,表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风格和气派

精品文章_陶瓷制作流程


陶瓷工艺流程

一、淘泥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 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五、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七、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八、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

九、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具精雕细 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

十、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陶瓷浅析:津赣两地文化交流会 景德镇陶瓷艺术展隆重举行


津赣两地文化交流会 景德镇陶瓷艺术展隆重举行

内容提要:5月25日上午,“津赣两地文化交流会”景德镇陶瓷艺术名家作品展示活动在天津市西洋美术馆隆重开幕。天津市民将有机会近距离见证中华文化的瑰宝,现场更有众多艺术家为大家演示、讲解。

开幕剪彩
讲师现场为观众讲解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故事

天津北方网讯:5月25日上午,“津赣两地文化交流会”景德镇陶瓷艺术名家作品展示活动在天津市西洋美术馆隆重开幕。天津市民将有机会近距离见证中华文化的瑰宝,现场更有众多艺术家为大家演示、讲解。

本次活动共展出30余位景德镇陶瓷名家作品,其中包括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张松茂、李文耀、王锡良等人的作品,同时展出的其他陶瓷精品300余件。津赣两地艺术家将现场表演,切磋技艺,广大观众在鉴赏陶瓷艺术的同时了解陶瓷艺术灿烂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切身感受陶瓷的制作过程,体验陶瓷艺术的魅力,进一步推动和提升广大市民对陶瓷艺术认识、欣赏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为天津市民献上一份文化艺术盛宴。

精美的艺术品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千余年来,景德镇制制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津赣两地文化交流会”景德镇陶瓷艺术名家作品展示活动为期10天,自2010年5月25日至6月4日

西安碑林名碑书法展宁波亮相 展现石刻“中国书法史”


西安碑林名碑书法展宁波亮相 展现石刻“中国书法史”

由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和西安碑林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石墨镌华——西安碑林名碑书法展”近日在天一阁博物院开幕。此次展览展出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历代名碑拓片55件,为参观者带来一场书法艺术的视觉盛宴。

据展览方介绍,此次展览分为“意趣萌发——秦汉书法”“势态天然——魏晋北朝书法”“法度谨严——隋唐书法”“翰墨渲情——宋元明清书法”四个单元,展出的历代名碑拓片涵盖各个时期杰出的书法艺术作品。

此次展览精选的拓片组成一部石刻“中国书法史”。如在“秦汉书法”单元中展出了秦代《峄山刻石》和东汉灵帝熹平年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的《熹平石经》拓片,《峄山刻石》用笔劲秀圆健,结体严谨工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熹平石经》书法趋于方正严整,为汉隶之典范。

与此同时,雄浑朴拙的北朝墓志、隋唐时期的名碑佳作亦有展出,如张旭的《肚痛帖》、怀素的《东陵圣母帖》等。展览中另有宋元明清各书法大家的作品,众体兼备,各具风采。

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西安碑林以古代碑刻艺术闻名于海内外,享有“经史宝库,书法渊薮”的美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5日。

精品文章:中国瓷器发展史(下)


中国瓷器发展史(下)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对工商业采取了降低商业税率等政策。改变了元代对手工业工人采取的工奴制度。明洪武时规定“凡工匠二等:曰‘轮班’,三岁一役,役不过三月,皆复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王鸿绪《明史稿》第五十四卷)。“住坐之匠月上工十日,不赴班者输罚班银月六钱,故谓之输班”(《明史》第七十八卷)。这种“轮班”和“住坐”的封建性超经济的剥削制度,对于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但和元代的工奴制相比,则轮班匠三四年中除了为官工业服役三个月外,可自由经营手工业,而住坐匠户若能每月交纳六钱罚班银后,也能从事自己的业务,这对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明朝初年,社会相对安定,洪武、永乐年间,除了原有的城市继续有所发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中心。明成祖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疏浚会通河,修整自济宁至临清的一段运河,畅通潜运,使运河沿线的一些城市也繁荣起来。城市的繁荣,增加了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明朝洪武年间,曾一度实行海禁,使外贸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瓷器的出口并没有停止,只是限制政府对外国的赠予。永乐年间以后瓷器输出的途径更多:政府的对外馈赠、入贡国使节的回程贸易、郑和的大规模远航贸易和民间的海外贸易等等。通过这些渠道,明朝的瓷器不仅继续畅销亚洲各国,而且也大量销售到欧洲。同时外商还根据本国的生活习俗和民族习俗,在造型、纹饰等方面提出要求,订购所需瓷器;我国许多窑场也适应西方市场的需要,生产专供外销的瓷器。明代瓷器不仅从海路输出,而且还从陆路对外销售。据万历年间刊刻的《野获编》记载,阿拉伯各国来我国进行贸易的商人,回去时所带的瓷器多达数十车。出口的瓷器,既有官窑的产品,也有民窑的产品。在品种上,不仅有青花瓷,也有釉上红绿黑三彩瓷。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尤其是郑和八次出使西洋,既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刺激了瓷器生产的繁荣。 到16世纪,明代的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重要手工业,如纺织、冶铁、采煤、印刷和瓷器制造业,都有一部分进入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时期。明代的瓷器生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时期的大窑场如磁州、龙泉等地仍有烧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细陶瓷器生产遍及山西、河南、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华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更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成就。 法华又称珐华,是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一带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的胎与琉璃器完全一样,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体相同,只是助熔剂有差异:硫璃以铅作助熔剂,而法华所用的助熔剂是牙硝。《南窑笔记》说:“法蓝、法翠……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这里的法蓝、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华的蓝色和孔雀绿色。在古代华和花是一个字。为什么在色彩上要加一个法字,它的最早记载见于何时,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法华的装饰方法,是“采用彩绘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别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高寿田:《山西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华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炉、动物之类。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法华器,但它和山西法华不同。首先是景德镇用瓷胎而山西法华用陶胎,因而烧成的温度就不一样。景德镇的器物有饰以花鸟、人物的瓶、罐、钵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黄、绿二色,但法华则以紫或孔雀绿为主,缀以黄、白、孔雀蓝的花纹,就更能突出艺术效果。 德化窑的白瓷在宋代已有生产,但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在明代开始的。万历十四年(1612年)刊刻的《泉州府志》说:“磁器出晋江磁灶地方,又有色白次于饶磁……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后山中,洁白可爱。”关于德化的古代窑址,福建省博物馆于1976年再次调查,据现有资料,明代的窑址计十八处:在浔中公社的有祖龙宫、屈斗宫、岭兜、后窑、西门头、大草铺、后所;在三班公社的有内坂、新乾寨、窑垅山、桐岭、旧窑、新窑、啤坝窑;在刈坑公社的有石坊、双溪口、苏田;在上涌公社的有许坑林等。

精品文章:王储的陶瓷礼品


王储的陶瓷礼品

瑞典女王储的婚礼世人瞩目。皇室送给各国要人的“国礼”,是来自中国唐山的陶瓷。网上有照片,印着二人头像的圆盘直径能有二尺,制作精美。若干年后,盘子打个火印流回来,多了不敢说,怎么也得换辆小汽车吧?

然细看报道,有了疑问:“公主订制的约5万份陶瓷礼品已经包装成礼盒,在四五月间分三批发往瑞典了。这5万份陶瓷礼盒包括1万个盘子和4万个杯子,盘子和杯子都印有公主和未婚夫的照片,分别独立包装。纸盒的外包装上有瑞典王室的皇冠标志。维多利亚公主这场奢华的婚礼计划花费2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7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70万元人民币是用来支付中国瓷器的费用的。”

70万人民币买了5万件?是毛巾还是手帕?我先是认定是记者数学不好弄错了。后看若干报道,都是这俩数字。70万除以5万,等于14元(我没算错吧)。虽然没见到杯子的照片,估计也错不了。也就是说,这批用于皇室“国礼”的瓷器,平均每件14元人民币,相当于不到三美元或两欧元。果真如此,不知那些贵宾了解了这价格后,是埋怨瑞典王室太抠门,还是笑中国唐山人咋这实诚。或者问:“你们拿人家的‘随礼’当礼品了吧?”但肯定没有人因为“便宜”扔了或送人,这批瓷器是当代精品日后文物确定无疑。

问题是,怎么卖得这么便宜?为了增近友谊?还是彼此有特殊关系?据报道,女王储曾来过这厂家,彼此关系不错。倘若如此,还不如豁亮大方送礼得了。收人家的钱,人家不搭交情。卖成这水价,弄得中国当代瓷器价位没了准谱。

当今打着景德镇等旗号的瓷器到底价位几何?也有点像传说,谁也弄不明白。我所在的小城大约在八年前始,每逢夏季就有瓷器商组团开来。在体育场或找片空地,庙会般五彩缤纷地摆上各样大小“精品”,很是夺人眼目。当时搬新房的人不少,屋里也需有些摆设,故此尽管价格不菲,生意却很红火。我先买一瓶,报价三百,我说二百吧,马上成交。随后发现不对劲,这里虚数太大。因为如这么问:“你最少要多少钱?”(这话很重要)他没准就说一百。结果,交易中往往是谁先出价谁吃亏。曾有人根本没心买,要二百说给五十,要走,不料人家喊:“站住,四十就给你了!”

那年秋天收摊时,我买一对大花瓶,标三千,花了三百。还有个描金仿西洋双耳彩瓶,标一千一,一百买下来。这价钱可不是咱死乞白赖地讨价,也就是狠心一说,爱卖不卖,可人家就卖了。平心而论,东西虽不是文物,但就是两个水缸,也得百八十的吧。可谁知还有吓人的,收摊那天,我亲眼见他们当场贱卖,一个大五彩罐,腌咸鸭蛋能腌十斤,从五百叫到五十,还没人吭声,咣当就摔。往下接着来,摔个满地文章都是词(磁)。最后我一个倒腾钢材的朋友看着心疼,花两万块包圆。130加长车拉了好几车,后来他是又卖钢材又卖精品瓷器,瓷器卖得比钢材还好。如此一来,景德镇瓷器就让这些人卖成了温州鞋,或者根本就值个鞋价。往下再标多少钱,也没人信了。今年又来了两拨儿,我去看,东西很多,很少有人买。下大雨后,大瓶小罐能养鱼。这结果不怨别人,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或许卖给女王储的瓷器就是那个成本,或许比卖给饭馆的盘子碗儿还赚了许多。在景德镇在唐山,路边小店的瓷器卖得稀烂贱,如同早市收摊时论堆卖的黄瓜西红柿。但那摆一便道的瓷器肯定是残次品,真正的精品是不能那么卖的。用老百姓的话说,太丢份。

作为人家买去当“国礼”的瓷器,文化、历史、艺术内涵丰富,不是一般的盘子碗儿所能相比的。有知识的生产销售者应该明白其价值所在。就是不了解,也该细想想,把一位女王储(未来的女王)和她丈夫的照片印在十来块钱的瓷器上,其实对人家也是不够尊重。而且,还有个实际问题,往下瓷器还得外销,价格怎么定?定高了人家还认吗?当年口岸初开,咱们的羽绒服相互压价,压到最后鱼龙相杂,在外失去信誉。元青花惊世之后,中国当代瓷器万不可丢前辈名分,毁名窑品德,与“卖布头”为伍。

精品文章_故宫新春特展祝您“吉祥如意”


故宫新春特展祝您“吉祥如意”

紫禁城里过大年,吉祥如意两相欢。近日,故宫博物院在神武门展厅举办“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寄托新春佳节美好祝福。

故宫博物院藏有2000多柄明、清时期的如意,材质涵盖玉石、竹木、金属、牙骨、瓷等。本展览从中遴选158件(套)予以展示,力求全面反映明、清时期如意的丰富材质、优美造型、精湛工艺和众多题材。

如意,又名“握君”“谈柄”,由古代搔杖演变而来,取材骨、角、竹、木等,因最初被做成长柄指爪状,用于搔挠解痒,尽如人意,故称“如意”。

明、清时期,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被赋予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灾美好愿望的贵重之物。

据悉,展览不单独收费,但按照预约、限流、错峰原则实行预约参观。全天分上午场和下午场(上午3000人、下午2000人)进行预约,额满为止。展览将持续到5月9日。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