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德化窑青花瓷赏析

清·青花寿纹盘

清·青花菊花纹盘

德化窑历来以白瓷著名,青花瓷器却不为人所注意,其实到了清代,这种瓷器的生产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迄令已发现这类窑址约一百八十余处。它虽不如景德镇御窑青花瓷器的典重华丽,魄力浑厚,但疏淡清新,具有民间瓷器独特的艺术风格。 近年来考古发现,明代时,德化已有釉下青花瓷器的生产。进入清代,青花瓷在技术和质料上已臻成熟,并且广泛地被采用,为德化窑青花瓷的全盛期。康熙海禁开放以后,瓷器在民间贸易中数量倍增,同时又进口青花钴料,改变了单纯利用土产钴料的状况,使青花瓷得到新的发展。嘉庆、道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遭受破坏,青花瓷遂走向衰落。

清·青花柳下马纹盘

清·青花洞石纹瓶

清·青花梅竹纹瓶

清·青花山水人物纹瓶

清·青花山水人物纹瓶

清·青花开光花卉大海碗

清·八角镂空青花笔筒

清·青花八仙人物盖碗

清·青花人物盖碗

清·青花报捷图盖碗

清·青花开光人物盒

清·青花福禄寿三星棒槌瓶

清·青花山水纹凤尾尊

清·青花火珠云龙纹三足炉

清·青花滨海秋日图筒炉

清·青花杂宝纹钵式炉

清·青花花卉纹三足炉

清·青花锦地开光花卉纹大盘

清·青花五福百寿纹盘

清·青花寿桃纹盘

清·青花火珠云龙纹盘

清·青花牡丹穿凤盘

德化窑青花瓷装饰图案取材丰富,民俗性强,从表现社会活动的渔樵耕读到描写大自然风貌的山水木石,从充满神奇浪漫的色彩的祥龙瑞凤,到司空见惯的花果鱼鸟,都是陶瓷工匠们笔下涉及的题材。它突破了官窑那种繁琐拘谨的羁绊,也没有宫廷瓷器的富丽工致意味,以自然洒脱、活泼朴素见长,形成了构图简洁舒展、笔法自由豪放、画风单纯朴实、粗犷大方的典型特点。

延伸阅读

明宣德青花瓷赏析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瓶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明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明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成为青花工艺的典范。

青花瓷的演变史——清代青花


故宫藏清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

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故宫藏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故宫藏清雍正青花枯树栖鸟图梅瓶

故宫藏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如意耳扁壶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故宫藏清嘉庆青花云龙纹螭耳瓶

故宫藏清道光青花八宝勾莲纹双耳瓶

故宫藏清同治青花折枝绣球花纹盖盒

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故宫藏清光绪青花婴戏图碗

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宣统(1909—1911)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

德化窑青花瓷器的装饰图案


绘画装饰是德化青花瓷艺术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在装饰图案上,青花瓷器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比较常见,生活气息较浓,青花瓷纹饰中既有文人高仕琴棋书画的生活场景,也有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及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等,及大众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如莲塘游龙、晨兴半炷香、溪山行旅、携琴访友等。

这件清代德化窑青花瓷瓷盘,主题图案绘青花山水人物图,取古文人雅士“携酒寻芳”及“携琴访友”之意,颇富情趣。瓷盘图中一老一少结伴而行,老者似高士,只见他神态怡然,携琴漫步徐行,旁有一儿童随行引路。老者仙逸儒雅,少者天真活泼。但见天空一轮明月高悬,微风和煦,远处群山滴翠,云雾缭绕,路旁柳树松树随风摇曳,表现出一种祥和康宁的生活和纯朴且无拘无束的乐趣,呈现给观者一幅祥和的共享天伦之乐的画面。整幅图构图精妙,工写兼备,勾勒、渲染、点缀并用,绘画技艺娴熟,画法工稳老练,工整中见放逸,线条简洁有力,疾徐得体,细谨而不板滞。瓷盘置陈布局,精心铺排,主次分明:明月、远山、云雾、岩石、围栏、柳树、松树等笔墨概括简练。特别是人物的刻画,能撷取人物神态勾点精到,神态具尚,神形逼真,生动有趣。图画面善于利用色料浓淡散晕的多变色调,获得水墨画一样的绘画效果:笔法中浸墨韵,墨色中见笔法,犹如一幅精美的中国水墨画。

德化窑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由于德化窑青花瓷钴料采用金门料与江浙料混合使用,钴料中含铁量较多,往往在聚釉多处造成崩裂现象,俗称“蚯蚓走泥纹”呈现于图画之中,成为德化窑显著的特征。德化窑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含氧化钴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釉下的钴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由于当时生产技术限制,青花瓷器胎釉淘洗不精,色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水墨画的韵味,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

德化青花瓷器白釉质地和青花色调的特点,大体有如下的发展趋势;前期白釉质地洁白微泛淡淡的水青色,青花色调比较肥厚滋润,蓝中泛紫,色彩浓艳,浓重处有铁锈斑点;后期白釉质地白中发灰,青花色调稀薄光亮,蓝中泛灰,色彩淡雅,缩釉处往往呈现崩裂纹。

这件清代德化窑“携琴访友”青花瓷盘质地白中发灰,青花色调稀薄光亮,蓝中泛灰,加上娴熟的绘画技巧,称得上是青花瓷中的上乘之器。

古代瓷器:明永乐青花瓷赏析


青花瓷是明清两朝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和民窑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明初青花瓷还带有元代粗犷豪放的遗风,色泽偏暗。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青花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两朝青花瓷典雅秀丽,色泽浓艳幽深,呈现如宝石蓝般鲜艳。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在位21年。这一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制瓷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洪武瓷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创新,形成了典雅秀美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永乐三年开始,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不仅向外推销了中国精美的瓷器,还带回了特殊的青料苏麻离青。用这种青料景德镇烧制出了独具特色的青花器皿,从而使青花瓷器的制作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传世的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主要采用苏麻离青钴料,运笔潇洒,烧造时偶因渗青而有浓暗斑点,其自然晕散的效果颇具水墨画的风韵。而此时与阿拉伯人贸易频繁,因此永乐青花亦处处可见伊斯兰文化的身影。

永乐时期青花瓷器造型圆润、灵巧、清秀。梅瓶线条流畅,底部较为丰满;玉壶春瓶颈部较洪武时期变细,造型显得更为清秀。

永乐青花在继承前朝器形的基础上,还吸收了大量外来的元素,烧造出了许多创新器物。鸡心碗、尖底莲子碗、大型天球瓶等就是永乐时期的创新器形。

受西亚地区金属、陶器的影响,永乐时期还烧制出许多具有域外风格的器物,如双系扁壶、双系扁瓶等。永乐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