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死官窑”的清中期青花

我们所说的清中期,一般是指康熙的晚期一直到乾隆去世,按照西方人的观点,就是整个18世纪,史称“康乾盛世”,也叫“乾隆盛世”。这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个盛世,长达一百年。中国历史上的多次盛世,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仁宣盛世等等,都不足百年,六七十年就算长的了。仅从青花瓷器上看,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由摹古、创新,逐渐演化到形制规范,中规中矩,工艺熟练。最后变成熟能生巧,后来能做到生产瓷器都游刃有余。

清中期的官窑,是明清官窑中最规范的时代,所有式样、品种都由宫廷直接把握,直接出样,由督陶官亲自管理。很多艺术瓷都是皇上直接过问,因而质量非常高。可见当时社会的繁荣。这个时期的民窑瓷器的质量也普遍很高,有非常精美的,甚至不亚于官窑。民间有一种说法,说这个东西“气死官窑”,就是说民窑比官窑还精美。

雍正青花

康熙青花呈一种自由开放的势态,到了雍正,青花风格突变,一反康熙的青翠,变得规范起来。那么,风格突变的原因是什么呢?据推测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与政治有关。雍正的吏治在清代官场中力度最大。雍正上台以后谣言四起,如篡改遗诏等等,使雍正下决心整治康熙晚期遗留的历史问题,举国上下大规模清查贪污腐败、亏空钱粮、假公济私、结党怀奸等行为,雍正要求一查到底。雍正元年正月,雍正皇帝雷厉风行地连续颁发了十一道御旨,进行整顿。《清史稿》中是这样记载的:“雍正初,整理度支,收入颇增。”

事实上,雍正是清代最为勤勉的皇帝,勤政是雍正区别于其他皇帝的一个显著特征。他的勤勉是有数据的,我们仅以朱批为例说明。所谓朱批,就是皇帝拿红笔在上面批示过的奏折。雍正朝现存的朱批奏折(不是全部),汉文的有35000余件,满文的有6600余件,加起来有41600余件。他在位十二年零八个月,按天计是4247天,那他平均每天要批10件奏折,最少写一个字“览”,意思是我看过了;最多的,可达万言。艺术的表现一定跟当时的政治氛围有关。雍正是一个比较刻板的人,他对瓷器产生的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官窑画得很拘谨,很规范。

风格突变的第二点原因,与他的艺术修养有关。雍正登基的时候45岁,是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雍正强调的审美非常高,希望这种审美从外表到内涵是一致的,收敛,不张扬,所以他比较喜欢宋代瓷器。唐英在《陶成纪事碑记》中写到景德镇烧造大量仿古瓷器,所谓“仿古”,就是模仿宋代的官窑系统瓷器,比如仿哥窑、汝窑、钧窑等等。

景德镇御窑厂到了雍正时期,变得非常完备。康熙晚期的督窑官制度的建立,到了雍正元年得到延续。雍正在位的第一年,就迅速对瓷器做出御批,可见重视程度之高。

雍正青花的风格可分为两类,第一,雍正青花直追永宣青花,他知道永宣青花是明朝瓷器中最重要的青花,并且他制作的瓷器逼真到难以与真正的永宣青花区分开来。第二,雍正青花的另一风格就是淡描,首先直追成化。雍正淡描青花显然受万历铁线描的影响。“铁线描”就是用细线表现图案画。比如表现大面积颜色的时候,它不平涂,而是一道接一道地画,形成平涂的概念。为什么不直接画成平涂呢?因为平涂需要大量颜料,那时颜料告缺,就以少充多。

乾隆青花

清乾隆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以上,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民窑青花种类丰富,色彩亮丽,画面多样,造型新奇。除传统的白地青花外,乾隆朝的青花还是派生出许多新品种,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乾隆在位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反映在瓷器上的特点与康熙是不同的,到了乾隆盛世,有些改变非常有意思。当时瓷器上最爱画的画面是“渔乐图”。康熙时期渔乐图的画面,一般都画捕鱼,比如撒网,用各种渔具想法出击;而乾隆时期画的渔乐图,一般都是钓鱼,是等待。康熙的时候是享受成果,乾隆的时候是享受过程。乾隆盛世的时候,钓鱼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富足的形态。

社会形态的改变,迫使艺术形态的改变。同样是狮子,康熙时候画的狮子都张牙舞爪、具有杀伤力;乾隆时候画的狮子,都像哈巴狗,完全不一样。康熙时期的瑞兽,表明了社会的一种担心;而乾隆时期的瑞兽,表明了社会的一种放心,形态上不一样,内心世界也不一样。乾隆时期的心态跟今天的社会非常接近,大家心态都比较放松,早晨、傍晚,街头净有载歌载舞的人,有踢毽子的人,整个社会形态都非常喜庆。而在二三十年前,我们看不到这种社会形态。

瓷器到了乾隆时期,尤其青花,都变成一种熟练制作,工艺上没有难度了,不需要创新了,所谓创新都是在原有框架之内。工艺越娴熟,态度就越中庸,颜色也越中庸。

乾隆朝青花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典型乾隆器,一类是乾隆仿古器。典型乾隆器生产量极大,是当时社会大众生活用瓷、陈设用瓷、外销出口瓷的主体。其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的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体现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从工艺制作上看,其胎体的成型、青料的绘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工细做,精益求精。乾隆仿古瓷不像雍正仿古瓷要求那么严格,但产量却远大于雍正朝。

精选阅读

小心!这几个清包装修的陷阱一定要看


房屋装修是个复杂的大工程,因此,为了减少精力投入,很多业主选择清包装修。不过,清包装修虽然最简单,但是其中的一些装修陷阱,大家不可掉以轻心。

小心!这几个清包装修的陷阱一定要看

现象1:墙面装饰漆

乳胶漆是目前最常见的墙面装饰材料,在施工中可以进行涂刷、辊涂或喷涂。如果工人在施工时不认真或敷衍了事,常会出现微小的色差。尤其是颜色较深的乳胶漆,更会出现这种问题。

温情提示:乳胶漆在使用之前需要加入一些清水,调配好的乳胶漆要一次用完。同一颜色的涂料也较好一次涂刷完毕。如果施工完毕后墙面需要修补,就要将整个墙面重新涂刷一遍。

现象2:下水管路

施工队在进行装修时,有时为了图省事,将含有大量水泥、沙子和混凝土碎块的建筑垃圾倒入下水道。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堵塞下水道,造成厨房和卫生间因下水不畅而跑水。有些工程虽然在较后验收时没有问题,但总是出现下水不畅的问题。

温情提示:严格监督施工队,不能拿下水道当垃圾道使用。在水路施工完毕后,将所有的水盆、面盆和浴缸注满水,然后同时放水,看看下水是否通畅,管路是否有渗漏的问题。

现象3:电线接头

电工在安装插座、开关和灯具时,不按施工要求接线。尤其在消费者使用一些耗电量较大的热水器、空调等电器时,造成开关、插座发热甚至烧毁,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温情提示:在施工中监督电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在所有开关、插座安装完毕后,一定要实际使用,看看这些部位是否有发热现象。

现象4:墙地砖铺贴

铺贴墙地砖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工序。如果工人们偷工减料的话,最容易出现瓷砖空鼓、对缝不齐等问题,另外,铺贴瓷砖用的水泥和黏结剂也有讲究,如果配比不合理也会出现脱落等问题。

温情提示:根据北京市建委出台的《家庭居室装饰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中,要求墙地砖铺贴应平整牢固、图案清晰、无污垢和浆痕,表面色泽基本一致,接缝均匀、板块无裂纹、掉角和缺棱,局部空鼓不得超过总数的5%。

现象5:墙面剔槽

暗埋管线就必须在墙壁和地面上开槽,才能将管线埋入。少数工人在进行开槽操作时野蛮施工,不仅破坏了建筑承重结构,还有可能给附近的其他管线造成损坏。

温情提示:在施工之前,要和施工队长再次确认一下管线的走向和位置。针对不同的墙体结构,开槽的要求也不一样。房屋内的承重墙是不允许开槽的,而带有保温层的墙体在开槽之后,很容易在表面造成开裂,而在地面开槽,更要小心不能破坏楼板,给楼下的住户造成麻烦。

现象6:涂料互相混杂

在一些墙面与门、窗户的对接处,以及两种不同颜色涂料对接的地方,也是工人们经常敷衍了事的所在。您往往会看到乳胶漆与对接处的涂料互相混杂,接缝处出现各种问题。

温情提示:对于接缝的处理是很重要的,您一定要监督工人认真施工。如果在墙面上有两种颜色的涂料相对接时,在施工中一定要在第1种颜色的边沿处贴上胶带,再在其上涂刷另一种颜色的涂料,这样只要在施工完毕后撕去胶带,整个接缝就可以非常齐整了。

现象7:电线穿管

在家庭装修施工中,几乎所有电线都是穿在PVC管中,暗埋在墙壁内。因此电线穿进PVC管后,消费者根本看不见,而且更换比较难。如果工人在操作中不认真,会导致电线在管内扭结,造成用电隐患。如果工人有意偷工减料,就会使用带接头的电线或将几股电线穿在同一根PVC管内。

温情提示:消费者较好自己购买电线,然后在现场监督工人操作,安装完毕后要进行通电检验。另外,消费者一定要让装修工程队留下一张“管线图”。当电工刚刚把电线埋进墙壁时,就要把这些墙壁编上号码并画出平面图,接着用笔画出电线的走向及具体位置,注明上距楼板、下离地面及邻近墙面的方位,特别应标明管线的接头位置,这样一旦出现故障,马上可查找线路位置。

现象8:小面处理

所谓“小面”,就是一些消费者眼睛看不到,又不太留意的小地方,例如户门的上沿、窗台板的下面、暖气罩的里面等地方,有些工人在这里就会偷工减料,甚至会不作任何处理。

温情提示:记住,任何物体都是有6个平面的,在检验工程质量时不要忽略任何一个细节。

现象9:地面找平

有些房屋的地面不够平整,在装修中需要重新找平。如果工人不够细心或有意粗制滥造,就会造成“越找越不平”的问题,而且施工中使用的水泥砂浆还会大大增加地面荷载,给楼体安全带来隐患。

温情提示:在进行地面找平之前,必须先做好地面的基底处理,然后用水泥砂浆进行地面找平。在水泥干透之后,用专用的水平尺确定整个地面的平整度,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现象10:基底处理

在涂刷乳胶漆、铺贴墙地砖之前,一定要做好基底处理。有些工人在施工时在这方面偷工减料,轻则造成墙面不平整,乳胶漆涂刷后有色差,重则乳胶漆变色脱落,或瓷砖粘贴不牢。

温情提示:在墙地砖的铺装施工中,您要注意,瓷砖不能直接铺在石灰砂浆、石灰膏、纸筋石灰膏、麻刀石灰浆和乳胶漆表面上,而是要将基层面处理干净后方能铺设。瓷砖和基底之间使用的黏结浆料,应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和比例调配,使用规定标号水泥、黏结胶材料,不能随意调配。

装修的质量关系到我们日后家居生活环境的好坏,所以在装修施工过程中,业主们一定要做好装修监工,切不可掉以轻心。

清代官窑瓷器对世界的影响不如外销瓷


对于“中国陶瓷影响了世界”的说法,可能不会有任何人提出疑问。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评价极高。在西方,中国瓷器一度价抵黄金,被欧洲皇室贵族视若拱璧、竞相收藏。

可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提出,这些闻名世界的中国瓷器,究竟是官窑瓷还是外销瓷,恐怕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回答了。

官窑瓷器不会大量出口

中国古陶瓷专家胡雁溪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认为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的崇高评价仅是针对官窑的,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更是中国古陶瓷收藏领域的一个严重的误解”。

事实上,1860年之前,欧洲皇室、上流社会收藏的中国瓷器就是清代(包括明代)的外销瓷。那些被他们所大量仿制的中国瓷器也是明清外销瓷。

胡雁溪说,中国的官窑瓷器过去根本不会大量出口。除了极少量赠给外国皇室或使节的礼品瓷,即使在中国国内,普通臣民也是见不到的。

中国官窑真正流传到西方去,包括日本人见到中国官窑,要到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烧毁圆明园以后。中国官窑瓷器大量流失到西方则更晚。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掠夺了大量中国皇家文物。民国以后,清室岁入不足,将很多瓷器抵押给银行,最后由银行进行拍卖。此外,内务府也曾进行过古董拍卖。加之内廷种种盗窃行为的发生,才造成了官窑瓷的大量外流。

可以说,20世纪初期之前,西方人甚至没见过多少中国官窑瓷。包括日本在内,西方社会对中国陶瓷的所有美誉其实都是针对通过贸易而来的中国外销瓷。

直到1710年之前,欧洲还制造不出真正的瓷器,只能从中国进口。在几个世纪中,包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许多西方国家都大量仿制过中国瓷器。他们仿制的样本也是中国外销瓷。

据胡雁溪介绍,各国仿中国外销瓷都有自己的特点,质量也不错。荷兰代尔夫特是其中仿制水平和名气都比较高的。仿制品种主要是青花和釉上彩。

这些西方仿品和真正的清代外销瓷在鉴别方面难度不大。因为烧造方式不同,仿制瓷器和中国外销瓷区分明显。前者的瓷胎、釉面颜色,尤其是纹饰方面也与后者有所差别。可以想象,国外的画师在瓷器上绘制中国画的时候,和从小就有深厚毛笔功力的中国画师,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清雍正粉彩仕女采桑图盘

清乾隆粉彩西厢故事图盘

高档外销瓷画工堪比官窑

“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研究瓷器要研究它的文化内涵、文化背景。”胡雁溪特别提到,如果从瓷器上所反映的题材宽泛度、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反映的丰富信息来讲,官窑瓷是无法与外销瓷相比的。

虽然官窑瓷的精湛工艺众口皆碑,但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却很狭窄。官窑仅供皇家御用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养在深宫、基本上并不外传又使得它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极其有限。

清代外销瓷的影响力则是世界性的。这些外销瓷包含巨大的信息量,传达出的历史学术资料远比官窑多。通过它们,甚至能了解到当时人们的一些生活细节。

此外,“官窑除极少数像珐琅彩瓷和一些陈设瓷外,因有固定模式,往往不但某一纹饰在一朝是成批生产,而且同一种纹饰可能延续本朝十几代皇帝,几百年不变。而外销瓷是商品,必须不断更新求异,追随变换不休的不同国别、不同阶层、不同时尚、不同客户的需求,因此早有所谓‘岁无定样’的记载。即使保守地估计,清代外销瓷纹饰的多样性也会高于同期的官窑百倍之上。”

从工艺上看,清代外销瓷中有一些非常精美的高档瓷器。目前正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清代外销瓷展》中的《清雍正粉彩仕女采桑图盘》即是其中一件。胡雁溪认为,该盘绘图极其精美,众多仕女神形兼备,配景中的房舍器具、树石围栏无不精细入微,“画工的水平比官窑不差,完全就是一个很高明的画家的一幅画。”

记者手记:国外更重视清代外销瓷

胡雁溪致力于中国古陶瓷研究已近三十年,现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陶瓷工作委员会委员,曾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顾问。对于中国古陶瓷的痴迷,使他即使在生病期间,也没有放弃过对清代外销瓷的学术研究。

在记者采访他的过程中,胡雁溪谈得最多的是明清外销瓷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对于这些曾经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功臣”,直到现在都没有引起国内文博界的足够重视,胡雁溪觉得十分惋惜。

他告诉记者,在国外,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精美的清代外销瓷。国外对中国外销瓷的重视程度、研究的总体水平都比国内要高。“毕竟历史上,这是他们皇家、贵族使用过的。”

据胡雁溪介绍,国内还没有一家博物馆中的明清外销瓷数量超过千件。收藏中国外销瓷最多的广州博物馆,据2005年的统计,也不过700余件,故宫博物院只有不多的几百件。资料有限、交流有限使得人们不能对清代外销瓷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还有人提出,中国外销瓷存世数量大,有100万件、甚至1000万件。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在收藏界自然就变得不值钱了。胡雁溪说,这种看法不是从学术性、艺术性出发,而是从市场出发,“不懂得它的文化含义。只知道拿钱衡量一个东西的价值。其实价格并不真正等于价值,几百万、几千万元一件的赝品,价格不可谓不高,又有什么价值?可喜的是清代外销瓷的价值正在不断被人们认知。”

清康熙青花欧洲加彩仕女图瓶

清光绪彩釉雕瓷四季花鸟纹方瓶(欧洲改为台灯)

链接:“中西合璧”瓷得到肯定

清代外销瓷内容丰富,有些外销瓷是“中西合璧”,中国外销瓷运到欧洲后再由当地工匠加上各种装饰。一些外销瓷被镶嵌上了贵金属,一些则在原有图案上加彩绘画。

胡雁溪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欧洲人为了使中国瓷器更适合当时欧洲人的欣赏口味,所做的一些改良。中国人比较喜欢淡雅色调,而欧洲人喜欢浓烈色彩。中国人绘画讲究意境,喜用抽象笔墨,欧洲人绘画则追求写实。不同的审美取向,使得欧洲人将运来的部分中国外销瓷进行了“加工”,绘制上他们感兴趣的图案。

比如,中国青花瓷运到欧洲后,有一段时间非常受到欢迎。但随着时尚的变化,欧洲人开始追求强烈的色彩。于是,有些青花瓷上就被当地人增画了许多内容,比如在空白处加画了彩色的菊花,加红、描金,营造金碧辉煌的效果等。

这种“中西合璧”的瓷器过去被认为是画蛇添足,但现在,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已经被当作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结合”,被当成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而给予肯定。“在一件瓷器上既能看到欧洲人的文化审美,又能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胡雁溪说,这没什么不好,对它们的收藏价值,人们的看法也和过去不一样了。

上一篇:汉代瓷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