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清代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

粉彩

雍正时期则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调柔和淡雅,比例精细工整,故又称「软彩」;采用白粉扑底成立体状再加色彩,并染成浓淡明暗层次,清新透彻,温润平实,深具工笔花鸟之意味及浓厚的装饰性。

珐琅彩

乾隆时期继承前清二朝风气,产生不少秀丽精巧作品,而後则不惜资本,追求创意,综合各种工艺技法,运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种素材的产品也很多。在彩绘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珐琅彩,最早采用进口的颜料烧制,所以也称「洋彩」。

珐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择晶莹,质地凝厚,用作装饰,花纹有微凸堆之感。景德镇瓷胎运到宫廷,命画院化工加以彩绘,多属「内廷秘玩,所以装饰画法极为精细,追求华美艳丽,狻具宫廷气息,加上宫中的「古月轩」作款式,全属内府,成为有名的古月轩瓷。

紫砂

宜兴紫砂到清代产量更大,名家辈出,除宜兴壶的制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盘、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种色陶也都具有创意。

织金

「织金」就是用金线沟边再填彩,相当具有特色,采用景德白胚在广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传到今天。

黑瓷

山东博山的黑瓷,是北方农家流行的生活用品。

石湾塑

广西石湾塑造人物近年来很受重视,釉色变化万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动有力又具趣味,为收藏家喜好。

小编推荐

陶瓷上的猴子形象竟寓意丰富


【中国】

中国陶瓷承载了众多蕴意美好的艺术形象,其中猴子造型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笔者以四件陶瓷为例,向大家阐释猴子造型的四种寓意。

其二,“背负猴”寓意升官发财以及母慈子孝。这件“辈辈封侯”作品是瓷雕中难得一见的佳作。瓷作中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背上,“背”与“辈”谐音,“猴”与“侯”谐音,“侯”为中国古代爵位,寓“辈辈封侯为官”。此外,“背负猴”的图案还蕴含着“母慈子孝”的道德观。在《太平御览》中有引周景式《孝子传》说:“余尝至绥安县,逢徒逐猴。猴母负子而没水。水虽深而清,以戟刺之,自胁以下中断,脊尚连。抄着舡中,子随其母傍,以手扪子而死。”意思是说作者遇见猎人捕猎猴子,看到一只母猴背着小猴跳入水中,猎人紧追不舍,用戟刺中母猴并将其挑入船中,之后小猴便依偎在受伤的母猴身边,母猴则抚摸着小猴死去。

其四,猴思三不。这件宜兴“三不猴”紫砂壶不仅造型生动活泼,还寓意着更深厚的人生哲学。葫芦上三只猴子呈蹲或坐姿势,神态各异,它们或用手捂着耳朵,或用手蒙着眼睛,或用手捂住嘴巴。三只猴子代表不看、不听、不说。其源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即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顾名“三不猴”。

作为千年传承的紫砂文化也是水涨船高,日益丰富


紫砂艺术,是融陶文化、茶文化以及诗文、书画、篆刻等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一体,极具中华文化代表性的一门艺术。随着传统文化的普及以及媒体的助推,紫砂艺术已经日益为大众广泛地认知。紫砂艺术品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在日渐升温,大师作品不断树立市场的新标杆,作为千年传承的紫砂文化也是水涨船高,日益丰富。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我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砂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是创始人。如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供春和吴氏是何许人呢?[宜兴县志]记载说:供春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4年__公元1521年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僮,吴读书于湖洑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遗址)。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说:"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紫砂创制于明代中晚期,绝对不提宋代已有紫砂的事实。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