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滴盏

主要为宋代建窑烧造的带油滴状斑点的黑釉茶盏,油滴盏釉面上分布许多银灰色大小不一的有金属光泽的圆点,后代称之为油滴,而当时则因其酷似鹧鸪鸟胸部羽毛的斑纹,称“鹧鸪斑”。宋元时河北的定窑、河南的鹤壁窑和山西的临汾窑也都仿烧,但均不如建窑所产釉色黑色纯正。油滴盏盛烧于风靡点茶与斗茶的宋代,明代以后无论建窑还是北方各窑均不再烧造,油滴、兔毫以及吉州窑的玳瑁斑为同一黑瓷体系,由于配方和烧造火候不同,使釉中化学元素变化产生差别,人们掌握了导致这种变化的技巧,使其产生的不同纹理成为一种装饰。油滴釉的着色剂主要是铁的氧化物,其中三氧化二铁的总含量为5.34%,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铁比值比其他黑釉瓷高,因此烧制过程中当温度达到1200℃时氧化铁发生分解,生成气泡,致使气泡周围氧化铁的含量比其他部位高。随着温度不断地提高,气泡不断地产生、不停地聚集,而且越来越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泡爆裂,富含铁质的溶体升至釉面于原气泡处密集,随后釉冷却收缩变平,釉面形成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分析出晶体,这些晶体就是我们见到的金属光泽的油滴状圆点。油滴的形成与烧制火候和釉层薄厚相关。火候过急,氧化还原气氛控制不当,油滴形成效果不理想或不成为油滴。如果釉层过薄,烧制过程中釉聚集少或达不到聚集,也形成不了油滴,或油滴过小。油滴盏口沿处,由于釉层稀薄一般形不成油滴,就是这个道理。我国南方北方均生产油滴盏,从目前考古资料检测结果分析,福建建窑烧制油滴盏使用龙窑,主要以还原焰烧制,油滴呈蓝银灰色;北方油滴盏用馒头窑烧制,主要采用氧化气氛,故油滴呈棕红色。各窑的产品都亚于建盏。油滴盏在宋元时期与兔毫盏、玳瑁碗等黑釉瓷器一并被输往国外,现在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都珍藏有考古发掘品和传世品。油滴盏倍受酷嗜茶道的日本人青睐,被称为“油滴天目”。当代学者还对其釉斑做过科学的检测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制出了接近油滴釉的配方,生产出了新的油滴盏。参见“黑建”。m.taOci52.COM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油滴釉瓷器收藏价值如何


黑釉瓷器古朴雅致、色泽端凝,近年来在拍卖场上的价格居高不下也是有目共睹的。而油滴釉瓷器作为作为黑釉瓷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品种,因其装饰手法特别,呈现出极具风韵的点釉状,所以也被列为黑釉瓷器中的名瓷,但它的收藏价值究竟如何呢?又应该怎么去鉴赏油滴釉瓷器呢?

首先,油滴釉瓷器的特别之处在于,通体遍布灰色圆点,色呈银灰,具有金属光泽,且大小不一,大者如油滴,可以达到数毫米;而小者如针尖,细微处见功力。所以油滴釉瓷器也常被称之为“雨点”与“滴珠”,都是取自其通身点露的美态。而作为瓷器装饰来说,油滴釉瓷器还有一特别之处,那就是其上圆点所呈现出来的状态都是相似而立体的,在放大镜之下看,可以清楚看到油滴都是六角形,不仅规则而且精美,乃造物之奇妙,在平面的瓷器釉面上呈现出立体的效果,是鉴赏油滴釉瓷器的一大要点。

同时,判断油滴釉瓷器的价值,还需要观其成因。一般来说,油滴釉瓷器都是石灰石配釉的,并且采用铁作为呈色剂,因铁尚黑,所以往往釉面光润而色泽深邃,有古朴韵致。又因为油滴釉瓷器一般是生坯直接挂釉的,遂别具一种简宁素雅之感,在鉴赏时应关注其质地,作为黑釉瓷器中的上品,油滴釉瓷器入窑烧制时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有合适的氛围让矿物质析出晶体,形成油滴状圆点,并伴随有金属的光泽。所以在鉴赏油滴釉瓷器时,其价值是因油滴釉面本身的完成度而变化的。

而从历史沿革上来说,油滴釉瓷器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并且是由福建名窑烧造,不仅品控较为可靠,而且带有地域特色。所以我们可见的油滴釉瓷器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茶具,这固然与宋时民风雅趣相合,也与闽地风俗相关。所以油滴釉瓷器中的上品——油滴盏也是以福建窑口所出为上,特别是建窑制品,又因为其烧造难度较高,所以成品率较低,传世者更少,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兼备。

总而言之,油滴釉瓷器的鉴赏,主要从油滴的立体感、釉面的光润程度,瓷器整体的完成度等方面进行,同时,其本身的地缘因素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尤其是茶具方面,油滴盏的收藏价值也是极高的,是现代收藏界的珍品。

稀世珍宝——宋代建窑油滴茶盏


宋代初期,随着品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已在闽北民间兴起。“斗茶”又称“茗战”,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程中,茶具的品质也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当斗茶风靡朝野达到登峰造极之时,必须具有极高艺术品味的茶盏才能与斗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所以建窑的发展与斗茶息息相关,优秀建盏是在宋代举国斗茶这个背景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创造出来的饱含中国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品。

建盏的美是通过质感展现出来,它恰好符号宋代茶家的审美,而茶家的审美观扎根于儒释道思想体系,讲究的是深层次的、有内涵的、脱俗的、耐人寻味的美;注重的是意境,而非单纯的形与色问题。所以鉴赏象油滴这类茶盏,不仅需要知道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结合茶家的审美理念深入理解。

油滴茶盏的器形很小,玩赏这种瓷器要近距离细细地观赏,不仅要看器形与坯色,更要看茶盏各个部位斑点的细微区别,要先从釉面斑点中读出有价值的信息,再对整体效果作出评价。有条件时,要与同类作品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特别是要在强光下(最好阳光)观赏。具有银色、银兰色、金黄、彩色的斑纹在阳光照射下会明显放出异彩,这种质感是高品味建盏独有的,具有摄人心魄之美,宋代斗茶就是“取其燠发茶采色也。”而褐色、灰色或金属感不强的斑纹在阳光下没有多少变化。过去有人把褐兔毫说成是金兔毫,是否真金在阳光下就足以辨别。

斑点的色彩可以作为评价油滴品味的重要依据,从灰色——褐色——银白色——银蓝色——金黄色——彩色这个次序能体现出烧制难度与美感的统一,而且其烧制难度区别很大,无法永数字来描述。对于油滴斑点的形态问题,一般是斑点大的,形状呈卵形的,清晰度高的,疏密恰当的较好。对于高品味的不同色彩的油滴来讲,形态问题显得相对次要。而且不同的鉴赏者有各自的审美理念,更重要在于艺术效果。例如:银蓝色的斑点更具有幽玄的质感,但其清晰度可能比银白色稍差。高品味的油滴建盏,其斑点各有特点,也各有不足,所以要从整体评价。

油滴建盏斑纹的形态和色彩都有明显的差异,既有差异就有优点和不足,其个性也就体现出来。由于油滴斑点是在窑中烧成时天然形成的,不是靠人工描绘的,从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知,斑点是随机分布的,而且其形态与色彩又受坯、釉、窑温和还原气氛严重制约,所以要想看到一件斑点大小与分布既恰好、清晰度又高、斑点全彩色的达到理想状态的建盏是不可能的。建盏的品质是相对的,永远没有止境,它的美是通过相互比较去发现的,建盏珍品是从成千上万件建盏中优选出来的,因此在斗茶之前,必然隐藏叶氛涤的过程,如果有了一个优异的茶盏,无疑就有了一件出奇制胜的法宝。

反过来,如果某种瓷器每件作品的釉色漂亮到找不出差异,件件都精美无比,那么说明这种瓷器的釉色很稳定,烧制难度就不大,可以大量生产。它的漂亮可能很容易被普通人接受,但内行的人未必欣赏,因为缺乏个性就缺乏美的深度,也就没有回味的余地,而且数量一多,就不名贵。

美学上把这种表面的浅层次的美称作“假美”,而深层次的美才是“真美”。如褐色斑纹相对银色斑纹就是浅层次的美,它的斑纹就不易消失也不会变灰,美观,容易迷惑人;而烧银色斑纹就是对浅层次的美的否定,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越难烧的釉色,就越敏感,其个性也就越突出。就象曜变一样,三件存世品差别就很大。彩色油滴也是如此。比如一件建盏,下边是彩色油滴,上边是灰色油滴,天壤之别仅隔分寸之间。外行人看了,觉得灰度斑点很碍眼,不美观,是缺陷;而内行人不这样看,因为它恰好表面彩色油滴的风姿是极难显露出来的,正反映出烧制难度之大,而灰色斑点在这里作为衬托,使彩色斑点更加优美,更觉可贵,并给人无尽的遐思。那种自然、脱俗、静谧、枯高、简素、幽玄等等这些与茶道精神内涵相符的质感就充分展现出来。正如日本茶道开山之祖村田珠光说过的一句富含哲理的审美名言,“没有一点云彩遮住的月亮没有趣味”。珠光的审美观使日本对建盏的珍视延续至今,现代烧制的优秀作品也大都被日本收藏。

难烧的釉色,就是决胜于分寸之间。即使器形很小,优秀的建盏还是极少,在整个宋代烧制的上千万件建盏中,斑纹优美且外观没有缺陷的高品味建盏,笔者估计不会多于数百件,这些建盏才堪称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产物。由于难,它就稀少,就有个性,就耐久,就真美,也就可贵。千百年来,“难能可贵”是艺术史所证实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建盏不朽的魅力,藏在宋建窑大师忍受难以计数失败的煎熬中,藏在宋皇帝和斗茶家高度审美的心境中,藏在宋代文坛巨匠畅怀讴歌的诗词中,藏在中日两国乃至世界茶与瓷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攻克千年名瓷绝技 宋代“油滴釉”重现潮州


已失传近千年的“油滴黑天目”结晶釉技术,最近由潮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杨光远研制成功,使这种宋代名瓷得以重现世间。据了解,这种古代结晶釉复原技术的成熟程度,在广东乃至全国均属罕见。

据有关资料记载:“油滴釉”是宋代最著名的结晶釉技术,烧制十分困难,尤以“油滴黑天目”烧制难度最大。这种釉烧成后,在黑色釉面上满布闪烁银光的小圆点,酷似“油滴”、“雨点”或“滴珠”。由于烧制难度高,元代以后这种技术便逐渐失传,使得传世作品极为稀罕。潮州市工艺大师杨光远从有限的古书典籍上获得启发,自主研制配方,反复摸索出一种可靠的烧成曲线。历经无数次失败,杨光远终于近日研制成功“油滴黑天目”。

经杨光远之手研制出来的“油滴釉”瓷品,表面呈现黑色光泽,亮丽却不滑手,质地坚硬如玉,表面呈规则的小圆圈花纹,犹如凝聚于莲叶之上的颗颗雨滴,非常精致漂亮(上图)。据史料介绍,用“黑天目釉”制成的茶具来泡茶,赏心悦目,更能维持香气持久。

陶瓷文化:建盏瓷器的特征:釉泪 釉滴珠


都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建盏瓷器的种类特征。

器型种类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釉面种类

建盏常见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等不同釉面风格。油滴的釉面多数为边缘界限清晰的不规则结晶。盏内底部油滴斑纹布满的尤为珍贵。

兔毫多为丝状呈放射状结晶,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及:“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鹧鸪斑那的曜变斑纹介于兔毫和油滴之间,结晶边缘有粘连,偶见斑纹呈隐约虹彩色者,甚为难得。

在建窑黑瓷系中,瓷器上出现的兔毫釉和油滴釉有什么不同?


建窑又称建阳窑,窑址位于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乡。唐至五代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后来形成以建窑为主的黑窑系。同时也兼烧青白瓷和青瓷。

据文献记载,建窑黑釉瓷五代末北宋初,南宋达到了鼎盛时期,元末明初停烧,古籍中常称为“乌泥建”、“黑建”、或“紫建”,在日本称为“天目瓷”。建窑烧制的黑釉瓷,它充散发挥了人类的智慧才智,创烧出丰富的多彩、变化万千又富有装饰效果的黑釉瓷,包括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曜变釉、结晶冰花纹釉、芝麻花釉、龟裂纹釉、酱褐釉等由窑变产生的自然结晶釉,以及黑釉点白斑、黑釉铁锈花、黑釉描金彩等人工绘饰艺术效果。

兔毫釉在漆黑发亮的釉面上,闪现着银色光泽的丝条纹,状如兔毫,谓之兔毫斑,是黑釉的名贵品种。它的形成原因是:在1300°C高温下烧制过程中,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带到釉面,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时便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从而形成绚丽的兔毫斑。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又称“雨点”或“滴珠”,创烧与宋代。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油滴釉的着色剂主要是铁的氧化物,当温度达到1200°C时,氧化铁发生分解,生成气泡,致使气泡周围氧化铁的含量比其他部位高。随着温度的不断提高,气泡不断产生、聚集,而且越来越大,到一定程度时就爆裂,富含铁质的熔体升至釉面于原气泡处密集,随后釉面冷却收缩变平,釉面形成饱和状态,然后以赤铁和磁铁矿的形成析出晶体,这些晶体就是我们见到的金属光泽的油滴状圆点。

油滴釉装饰与兔毫釉不同,乌黑的釉面上散步不规则的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

兔毫盏


宋代福建建窑生产带兔毫斑纹的黑釉茶盏。宋、元时期福建其他地区也烧这类瓷盏,但均不如建窑产品精巧。建窑兔毫盏北宋时始烧,南宋时最为繁盛。元代不再生产。兔毫盏是宋代建窑的特殊产品,造型为口微敛,斜壁较深,小圈足。外釉不到底,足部露铁锈色胎,黑色釉面上流淌出丝丝兔毫般的纹理。兔毫纹的形成机理与胎质和釉质有关。其胎是由烧成温度偏低的瓷土制成,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和氧化铁的含量高,三氧化二铝含量稍低。其釉中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铝含量比值比其他黑釉比值偏小,三氧化二铁和氧化铁含量偏高。因此,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受热产生的气泡将熔入釉中的铁微粒带至釉面,当温度达1300℃以上釉层流动时,富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时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于是形成了细长似兔毫的纹理。兔毫釉从外观上可以细分为金兔毫釉、银兔毫釉、灰兔毫釉、黄兔毫釉,也有纯黑釉。各种兔毫釉的形成都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釉受热产生液相分离,分离的液相析出氧化铁结晶所致,与烧成气氛和冷却制度有关。兔毫盏名扬天下,完全借助于宋代的饮茶之风。从皇帝到士大夫阶层的饮茶论著中,都以此为点茶、斗茶的首选茶盏。宋代诗文中也大加赞美,有“松风鸣雪兔毫斑”、“兔褐瓯心雪作泓”之句。由于皇室对兔毫盏的偏爱,北宋后期建窑一度专为宫廷烧制茶盏,更使建窑地位显赫。参见“黑建”。(见下图)

瓷盏


瓷盏,饮茶用具。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所见实物器形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开细碎纹片。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唐时茶盏又称“链”,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见越窑盏的大致形态。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颇为精巧动人。越窑盏胎质细腻,釉层均匀,釉色青绿,被陆羽称为上品是理所当然的。邢窑盏以"白如雪"而闻名,且"天下无贵贱而通用之",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唐时南北茶盏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为常见器型。

宋代斗茶之风大盛,因便于观察茶沫白色的缘故,所以特别崇尚建窑和永和窑的黑釉盏。连宋徽宗赵佶皇帝也不例外。他在《大观茶论》中直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有玉毫条的盏即是人们常说的兔毫盏,产自福建建阳窑。宋时盏型大致有两种:一为小浅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种为撇口,如喇叭,小浅圈足,腹壁斜直。有的以描金装饰,书"寿山福海"字样。除建窑外,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吉州窑都普遍烧制茶盏。

元代黑釉茶盏相对减少,多见青白釉制品。元代茶盏多直口、胎体较为厚重。明代以宣德白釉盏制作最为精美。成化、嘉靖青花盏次之。明代盏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阔下窄、圈足较浅,装饰上多绘釉上青花图案,亦有斗彩、五彩和单色釉装饰。清代茶盏的器形、装饰手法、制作工艺均胜过前朝,其粉彩和珐琅彩绘画装饰的小盏更是精美绝伦。基本器形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后期相对低、小、浅,皆修制规整。

(图)南宋 湖田窑影青茶托盏

建盏


建盏

建盏(天目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曜变天目”是饮誉世界珍宝。

产地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地位于武夷山下的建阳县水吉乡,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武夷山区宋时已出产天下名茶。在宋代所产的“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历史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60-70年代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的一、二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证明了“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青黄釉器,证明建窑早在晚唐、五代迟至北宋是烧制青瓷的地方。”

器型种类及其造型特征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油滴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油滴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鸡油黄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