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彩陶片

小晏工作于甘肃博物馆,我和他是在扬州文物培训中心古陶瓷鉴定班认识的,一见如故。临别时,我送了他许多青花瓷片,他很感激,说扬州在新石器时期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也有一些原始陶器出土,但由于地域关系,基本不见彩陶的踪影,以后一定会在当地古玩市场买些彩陶标本送给我。事隔数年,我几乎忘了这件事。今年烟花三月,小晏托一位来扬州旅游的朋友,不远千里带给我一块彩陶标本,这位西北汉子果然不食前言。

在新石器时代,畜牧业、农业已经非常发达,陶器的产生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彩陶和马家窑彩陶更如天外来客,作为人类最早的文明标志,开启了中国绘画史。仰韶文化彩陶上大量绘画鱼纹、鸟纹、植物纹,说明人们在从渔猎、采集到农耕的长期生活中,学会了观察,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并发挥想象力,把客观现实中的事物,提炼成艺术形象,装饰在陶器上。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就是一幅图形优美的装饰画,这也是我国最早的人物画处女作:五人一组,手拉手,头侧各有发辫,激情洋溢地跳着集体舞,是祈祷苍天赐福,还是庆祝又一个收获的季节?原始舞蹈,过去仅见于一些神话传说,但原始舞蹈一定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发之于心,动人心弦,使今天的现代舞蹈家受到有益的启发。

无论是半坡平直线条的画鱼,还是马家窑弧线感觉的画水,都蕴含了天地自然间的节奏与韵律之美。马家窑彩陶上面旋转的线条,是先民赖以生存的武器——飞石索,还是河流中泛起的涟漪……虽时光相隔六千余年,仍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

彩陶艺术的写实与抽象一直处于融合状态,反映了先民的巫术思维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目有所见,心有所悦,在彩陶艺术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乐观精神和创造的激情。马家窑彩陶遗址在甘肃临洮境内,唐诗中描绘这个地方,用了“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等句子,正是西北这块荒凉广袤的土地上,繁育了人类最古老的灿烂文明。

扩展阅读

马家窑文化陶器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古文化遗址发现而得名。它是受仰韶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但又有一定差异,因此有人曾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据测定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余年。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以洮河和湟水的中下游为中心,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多以泥条盘法制成,焙烧温度在1000℃左右。器物种类有钵、瓮、豆、瓶、盂、杯、壶等。器型特殊的有敛口深腹双耳罐、束腰罐、盆形双耳豆等。由于类型不同,器物造型略有区别。以罐类为例,马家窑类型的罐类造型结构均匀;马厂类型的罐腹部较粗,多侈口;半山类型的罐造型肥硕,腹径较大,底部较小,肩部丰满。

如果说仰韶文化开创了彩陶艺术的先河,那么马家窑文化则将史前彩陶艺术推向了顶峰。

马厂类型的彩陶,某些器物加涂红色陶衣,早期纹饰以很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晚期纹饰以红色或黑色线条构成,常见纹饰有大圆圈纹、菱形纹、变体蛙纹、波浪纹、人形纹等。纹饰线条无论粗细,都描绘得非常规整,以折线、曲线、圆圈纹、回纹为基本纹饰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且某些器物上出现“卍”纹。半山类型的纹饰表现手法多样,以曲线构成的纹饰花样较多,如同心圆纹、螺旋纹、圆圈纹、葫芦形纹、网纹、连弧纹等。锯齿纹很常见,多用作镶边。还有一种最特殊的人形播谷状的谷神纹。在颜色上多见黑彩、红彩,同时有少数的紫红色彩。半山类型的纹饰构图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很多器皿平视与俯视所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马家窑类型纹饰在马家窑文化中最为精彩,纹饰线条均匀柔和,波线曲线大量应用,图案以几何纹为主,还有动物纹和人物纹。一些纹饰如鱼纹、火焰纹比仰韶文化更加生动逼真。最具艺术特色的波纹和漩涡纹,其组织结构巧妙,线条优美,笔锋流利生动,委婉曲折。在漩心中央与交错相连的涡线空当处饰以圆点,象征着波浪上跳跃的水珠,整个图案奔腾动荡,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此外,某些马家窑类型器物通体布满纹饰,连器物内壁皆绘纹饰(俗称内彩)。内彩发达,是马家窑文化突出的特征。

陶瓷文化鉴赏-中国古代彩陶艺术顶峰---马家窑文化陶瓷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古文化遗址发现而得名。它是受仰韶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但又有一定差异,因此有人曾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据测定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余年。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以洮河和湟水的中下游为中心,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多以泥条盘法制成,焙烧温度在1000℃左右。器物种类有钵、瓮、豆、瓶、盂、杯、壶等。器型特殊的有敛口深腹双耳罐、束腰罐、盆形双耳豆等。由于类型不同,器物造型略有区别。以罐类为例,马家窑类型的罐类造型结构均匀;马厂类型的罐腹部较粗,多侈口;半山类型的罐造型肥硕,腹径较大,底部较小,肩部丰满。如果说仰韶文化开创了彩陶艺术的先河,那么马家窑文化则将史前彩陶艺术推向了顶峰。马厂类型的彩陶,某些器物加涂红色陶衣,早期纹饰以很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晚期纹饰以红色或黑色线条构成,常见纹饰有大圆圈纹、菱形纹、变体蛙纹、波浪纹、人形纹等。纹饰线条无论粗细,都描绘得非常规整,以折线、曲线、圆圈纹、回纹为基本纹饰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且某些器物上出现“卍”纹。半山类型的纹饰表现手法多样,以曲线构成的纹饰花样较多,如同心圆纹、螺旋纹、圆圈纹、葫芦形纹、网纹、连弧纹等。锯齿纹很常见,多用作镶边。还有一种最特殊的人形播谷状的谷神纹。在颜色上多见黑彩、红彩,同时有少数的紫红色彩。半山类型的纹饰构图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很多器皿平视与俯视所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马家窑类型纹饰在马家窑文化中最为精彩,纹饰线条均匀柔和,波线曲线大量应用,图案以几何纹为主,还有动物纹和人物纹。一些纹饰如鱼纹、火焰纹比仰韶文化更加生动逼真。最具艺术特色的波纹和漩涡纹,其组织结构巧妙,线条优美,笔锋流利生动,委婉曲折。在漩心中央与交错相连的涡线空当处饰以圆点,象征着波浪上跳跃的水珠,整个图案奔腾动荡,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此外,某些马家窑类型器物通体布满纹饰,连器物内壁皆绘纹饰(俗称内彩)。内彩发达,是马家窑文化突出的特征。

甘肃彩陶


甘肃彩陶 人类童年的智慧之花

站在博物馆陈列柜的彩陶面前,历史的风霜呼啸而来。千年前,我们的先民怀着对生活美好的憧憬制作、绘制陶器。千年之后,这些深藏在地下的文明得以重见天日。它们,静默地向世人讲述了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辉煌。甘肃彩陶,以其独有的姿态绽放出“人类童年的智慧之花”之后,又显示出其史诗般厚重的底蕴。

缘起

先民们的生活用品

在讲述彩陶的历史之前,让我们先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场景:暮色降临,一家人在山洞里准备吃饭,顽皮的小儿子把用泥巴捏出来的小碗扔进母亲煮饭的火塘里,过了几天,父亲整理火塘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已经变得很坚硬的小碗。从此以后,陶器就诞生并开始作为器皿广泛应用,由于土质、纹饰的原因,我省出土的大量陶器都被称之为彩陶。

最初的时候,陶器依用途可以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三种类型,跟我们现在生活中普遍用到的碗、碟、钵、壶、瓶、罐、杯的用途都是完全一样的。彩陶一经出现,就被先民们大量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器类上,足以说明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在更后来的时间,部落的首领去世的时候,都喜欢带着自己钟爱的陶器陪葬,这就令陶器产生了另外一种用途——殉葬品。大量被埋入地下的殉葬品,在古老的黄河之畔安静地沉睡了漫长的几千年。

发现

千年后重见天日

公元1923年的一天,风尘仆仆的外国学者安特生惊扰了这些长眠在地下的文明。

1921年4月,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调查矿物时,发现彩陶片和石器。经批准,安特生和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进行了首次发掘。以彩陶为标志的仰韶遗址的发现,被确认为距今7000年~5000年,这便是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仰韶文化。安特生认为中国更早的古文化应在黄河上游。1923年他从河南出发,沿着黄河走到兰州之后,他赶赴临洮,终于在马家窑村发现了一种新文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学者顾颉刚、裴文中等专程考察马家窑等遗址,使马家窑文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驰誉世界,从而确定了“马家窑文化”的地位。

随后安特生逆洮河而上,在衙下集发现了寺洼文化;顺洮河而下发现了辛店文化;在广河县发现了半山文化;向西进入青海,在湟水流域发现了马厂文化。因此安特生成为华北地文期的早期研究者、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首位调查者、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的最早发现者。甘肃是我国彩陶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素有“彩陶之乡”的美称。我省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

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史前文化和彩陶文化研究者郎树德在他的著作《甘肃考古文化丛书·彩陶》一书中指出,彩陶是大地湾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根据大地湾、西山坪等遗址的统计,彩陶数量约占全部陶器的三分之一,比例如此之高,的确有些出人意料,可见甘肃彩陶问世之初,即具有一种奔腾磅礴的气势,迅速展现出了耀眼的光辉。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大量彩陶呈现出比较多的原始性,纹饰比较单调、千篇一律,尚未出现变化多样的图案,说明史前先民的思维和艺术水平还处在最初的原始阶段。它们尽管远不及仰韶彩陶那样绚丽多姿,但是它毕竟将彩陶引入了人类的生活,将美好的色彩带到了人间,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考证

马家窑文化成就彩陶巅峰

在我省临洮发现的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传播后融合当时的地方特点产生的一种地方类型,距今5800年至4800年之间。中原的仰韶文化衰落以后,大陇山以西的马家窑文化却异军突起,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达到了世界远古彩陶史的顶峰。马家窑文化还承载着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化的多种珍贵信息,是破译这一段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时代的神圣天书。

目前普遍认为,马家窑文化经历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连续发展的文化类型,持续时间长达1000多年。甘肃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志安介绍,马家窑彩陶图案都是先民们怀着崇拜虔诚的心理绘制而成,绝不是随意为之。有反映农业和植物采集的草叶纹、花卉纹,有反映生育观念的葫芦纹、鱼纹有反映大自然的流水漩涡纹、水波纹、起伏山川纹,有反映社会活动的人形踏歌舞蹈纹,有代表文字雏形的“田”、“十”、“米”字纹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纹饰上也逐渐产生了变化。在兰州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彩陶博物馆,会长王海东指着纹饰变化向记者讲解:“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这彩陶上圆形纹饰的变化,初期圆形比较小,越来越大,逐渐在圆形中加入鱼形点,加入十字,最后网格。这种变化可以视为先民们对水的歌颂赞美,逐渐的变为对田地的赞美。网格纹饰说明当时的农业社会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了。”

马家窑文化大盛时,相继传往我省各地,甘肃广河县发现的距今4500年的半山遗址、距今4400至3600的和政齐家坪遗址、距今4350~4050年的青海马厂遗址、距今3900~3400年的山丹地区四坝遗址、距今3400~2800年的临洮辛店遗址、距今3400~2700年的临洮寺洼遗址,都是马家窑文化的分支,还有一支经过河西传往新疆,经历了民族交融后形成楼兰风格,这从楼兰古城出土的具有浓郁西域特征的彩陶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1948年,考古专家裴文中先生在1923年安特生对民勤沙井子考古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了沙井文化。沙井文化距今约3000~2500年,主要以没有纹饰的素陶为主,是我国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

现状

马家窑文化还是潜力股

虽然在上世纪20年代,马家窑文化就作为一种重要的史前文化被世界学术界所熟知,但上世纪,大众对这种在甘肃大地上常见的器皿,并没有表现出一丁点的认识。“以前临洮的彩陶资源非常丰富,人为破坏了很多,非常遗憾。很多农民平整土地的时挖出墓葬,看到陶罐后,认为里面装着人的灵魂,是‘鬼罐’,一铁锨就拍碎了;顽皮的孩子们将很多陶罐摆放在平坦的地面上,拿着弹弓,砰,一弹弓碎一个;胆大的村民有时候也将一些器型实用的陶罐带回家中喂鸡。”兰州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海东痛心的提起马家窑文化的那段厄运。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马家窑文化的粗浅认识,开始有人前往各个遗址收集彩陶,当时的彩陶几乎就是捡东西,遇到喜欢的就可以占为己有。接下来,开始1块、2块的和当地村民交易。后来,随着收藏热的兴起,沿海、国外开始有人花高价收购彩陶。但作为中国瓷器鼻祖的彩陶,当时的市场交易价格和瓷器仍然相差几百几千倍。

近十年来,随着人们手里的经济的宽裕,马家窑热真正兴起,一件陶器的价格上涨了数百倍。以前几千块钱的一件陶罐,现在可以在收藏界可以达到几十万,以前十几万的彩陶,现在达到几百万之多。但这一热度催生出来的是人们对马家窑文物的掠夺式发掘,据王海东回忆,“目前临洮地下的彩陶几乎已经枯竭了,一年出不了几件好东西,还都是藏家手里出的。”2004年、2005年是马家窑文化最热的时候,当时临洮的漫山遍野几万人都挖掘彩陶。蜂拥而上的后果,也让一些制作复制品的贩子有了可趁之机:“黄土下已经没有了资源,赝品就应运而生了。许多刚刚开始收藏彩陶的人不明就里,很容易上当受骗。”

目前来说,马家窑的热度才刚刚兴起,王海东笃定地认为:“别看过去的十年上涨了那么多,目前的马家窑文化还是潜力股。因为其不可复制性以及历史性,马家窑逐渐被国人,被世界所认识。同时,马家窑文化因其历史研究性,成为那段没有文字的史前的唯一史料。彩陶上面绘制的很多画面还是没有明确的意义,现在我们也只是大胆推测,小心求证,比如连串的十字花纹,比如里面有谷物痕迹类似花瓶的陶器等,希望后人们能够破解这些彩陶图案上的未解之谜。”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