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景德镇浅绛彩瓷的特征与文化元素

崛起于清末的浅绛彩瓷是当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它一洗当时繁冗的装饰纹样,开创了瓷画装饰从师法宋院的工致转而师法元人空灵雅淡的风格,因此,立即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风靡一时,直至民国后才被进口高温彩所取代。它首次大规模地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刘新园认为:“毫无夸张地说,晚清浅绛彩艺人是景德镇现代彩瓷风格的开创者”。对浅绛彩瓷的研究,应该是二十世纪景德镇瓷艺研究的重要一环,并且,由于浅绛彩瓷与中国画史上的“海派”有密切关系,因而与近代画史研究也不无关联。

浅绛彩瓷的特征与沿革

“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其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从烧制工艺角度看,浅绛彩所用之彩料与粉彩大致相近,烧成温度也一致,然而它们之间仍有质的区别。据刘新园先生《景德镇近代陶人录》所言,两者区别在于:(1)粉彩所用之黑料为纯度较高的钴土矿,而浅绛彩所用黑料,称之为“粉料”(即在钴土矿中加入铅粉配制而成)。由于粉料含铅,纹样画出后不用“雪白”(一种含钴料)覆盖便能烧成。故粉彩之黑深而亮,浅绛之黑浅而淡,但烧成效果似水墨浑化,别有韵味;(2)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含砷的不透明白色料)打底,浅绛彩不用,而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直接画上瓷胎,故粉彩有渲染而浅绛则无;(3)清代粉彩艺人由于分工细,文化程度不高,故多数只能专工一种题材。浅绛艺人则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多数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鸟;(4)清代官窑粉彩由宫中发样,工匠照描,描完后填色,故很难表现出艺人的个性。浅绛则从图稿设计、勾画到渲染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与个性,因而粉彩为局部工人分工合作的产物,而浅绛则是文化层次较高的艺人得心应手之作,故粉彩板而浅绛活。晚清粉彩多取自前代瓷器图案,浅绛则多借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故粉彩“工”而浅绛“放”。

除上述之外,浅降彩瓷还有一大突破是在瓷画上题写作者名字,或题诗、署款兼备,这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种创举。因为它首次使中国画自宋元以来形成的“诗、书、画”一体的优良传统表现在瓷器上,其文化气息更加浓郁,也为近、现代的新粉彩瓷创造了新模式。

尽管大部分的浅绛彩瓷器上留有作者的款识及年款,但目前仍无法具体判定这种格式诞生于何朝何年,或像其他瓷器一样,也有一个变种和蜕化的过程。笔者认为,浅绛彩瓷产生于道光末年(即1835至1850年前后)应是比较可信的。因为其一,大部分浅绛彩釉面呈细微波浪纹起伏,称“橘皮釉”,是道光时期釉的特色;其二,浅绛人物画明显受道光时期流行的“无双谱”人物影响;再者,道光时开始,文人士大夫自行设计与制作文玩已不是新鲜事,著名的“曼生壶”、“子冶壶”等即诞生于此时,因此文人画家在瓷器上别出新意的创作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浅绛彩的“黄金时期”,这时浅绛绘手名家辈出,蔚然成风,浅绛彩瓷器的书画水平空前发展,足可媲美纸绢丹青。以程门、王少维、金品卿、俞子明等为代表的名家留下不少佳作。在流俗影响下,一些非绘瓷专业名家也加入到创作中来,如篆刻大师黄士陵、山水画家吴待秋等都有作品传世。浅绛彩器也从供观赏的瓷板、扁壶之类转向日常用品,如帽筒、水盂、印盒、花盆等,几乎覆盖整个日用瓷领域,风行一时。一些器物上还烧有“某某堂藏”等字样底款,则说明是藏家专门订制的珍玩。

到了光绪末年,外国进口的洋彩,由于颜色鲜丽,很快吸引了景德镇的绘瓷艺人,同时也给浅绛彩画上了句号,尤其是民国之后,许多陶瓷学校、研究所和私人都致力于复烧各种彩釉。民国时期著名的“珠山八友”很多人在早年都曾画过浅绛彩,但后期亦都转用新粉彩了。到民国初年,浅绛彩瓷便已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为粉彩所代替,至今景德镇也没有人能画浅绛彩。但是浅绛彩的技法与创造力并未随之消失,而是被“珠山八友”为首的彩瓷艺人在其它领域成功地继承和发展,其流风余绪至今未绝。

编辑推荐

清代景德镇与赣文化特征


左:清同治粉彩刀马图狮耳大瓶1对 右:清道光松石绿地粉彩福寿双喜纹盖罐

景德镇制瓷业历史悠久,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成就。粉彩瓷大约产生在17世纪中叶的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把那个时代称作陶瓷史上五彩缤纷的时代。当时青花、五彩、斗彩、单色釉等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粉彩瓷集前代之所长,以其淡雅飘逸的色彩、新颖奇特的风格以及精妙绝伦的工艺成为独树一帜的釉上彩绘新品种。

粉彩瓷画是在五彩、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彩料、熔剂、制作方法上和五彩大致相同。当时景德镇制瓷工人借鉴珐琅彩的制法,在含铅的玻璃质中引进了“砷”元素,发明了著名的“玻璃白”(其成份为:P6O3、Sio2、As2o3),以此打底,使之产生浓淡、明暗相宜的绘画效果,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故《陶雅》中称粉彩“鲜艳夺目,工致常殊”。由于粉彩是以玻璃白掺入彩料之中,因而产生不透明的“粉”感,故称“粉彩”。入炉烘烧后色料熔化成玻璃状,并与釉面结合紧密,呈色晶莹。

清代景德镇民间粉彩瓷带有鲜明的赣地域文化特点,在内容题材方面都是与赣地其他民间美术形式相近的。景德镇制瓷艺人用极朴素的方式将审美与瓷器的装饰功能直接联系在一起,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特质以及中国式的功利倾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物是景德镇粉彩瓷画中最常见的主题,带有明显的大众特点,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景德镇粉彩瓷的艺术风格及象征思维

粉彩出于五彩而胜于五彩,主要原因在于粉彩种类繁多,彩料“深于胭脂,浅如蔷薇”。早在雍正年间绘制的许多粉彩瓷大都用上了十几种彩料,有的甚至多达20多种。我们在景德镇民间粉彩瓷上随处可以看到江西民间年画、木刻版画、剪纸甚至玩具中的内容和主题。其人物、动物的造型风格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文字、吉祥图案方面尤其趋于同一,很难把它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割裂开来。正是这种彼此的渗透和交融才形成了我国民间艺术深厚的根基和肥沃的生存土壤。

景德镇粉彩瓷在清代中期出现较为明显的图案化,有些在表现喜怒哀乐、富贵繁荣的题材时直接使用福、禄、寿、喜、万寿无疆等吉祥文字作装饰。粉彩瓷纹饰中,无论是动物、花鸟、山水,在造型中都是较具体、写实的,表意明确而直观,这与景德镇民间艺人的真诚与纯朴是分不开的,构图方面采用散点构图居多,也有采用平视构图(或叫“平摊构图”),题材大体分如下几个方面:

1.人物,分为戏曲人物图、婴戏图、仕女图、刀马图、神话风俗图几种。如表现生殖文化的婴戏百子图、麒麟送子图,反映宫廷贵族及文人士大夫生活的仕女图、高士图、竹林七贤图,反映百姓生活的耕织图、望子成龙图,还有表现神话故事的天仙配、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及反映尚武精神的刀马图,到了民国甚至还出现了太太、小姐休闲图等等。 2.花鸟,在粉彩瓷中也是相当普遍的,其中以凤凰牡丹最多,还有雉鸡牡丹、孔雀牡丹、双凤图等,其他花鸟题材的还有喜鹊登梅、四时花木、岁寒三友等,在民间还以谐音寓意喜庆吉利,如葫芦——“福禄”、蝙蝠——“福”、鲤鱼——连年有“余”(鱼)等等。

3.动物,民间粉彩瓷中的动物纹饰除常见的瑞兽图、百鹿图、奔马图外,龙纹和狮纹是最常见的,龙是权利、威严的象征,狮纹是威武、勇猛、尊严的化身。

4.反映佛教、道教、儒教思想的纹饰。如八仙图(明八仙、暗八仙)、八卦图、云鹤图、太极图等。

5.文字吉祥纹饰,常见的有喜字纹、丰登图、三多图(多子、多福、多寿)、如意、蝙蝠、博古、渔樵耕读等,还经常与回纹、锦地纹、唐草纹、莲瓣纹等辅助纹共用,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起到表意教化作用,反映出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清代景德镇粉彩瓷的主题表现

1.粉彩瓷是按照赣地域文化的传统伦理道德与做人规范准则进行创作,同一题材可根据使用时间、地点、贫富而有所区别,并且是程式化创作。

2.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采用象征、寓意和谐音等手法来表达人们的愿望,如将福、寿、吉祥这些不具物质形体的观念付诸形象并充分表现出来。

3.在表现形式上,只要是主题需要,可以将不同时间、空间中发生的人与事组合在一起,取消三度空间,刻意创造出全方位时空的装饰效果,如渔乐图中孩子是画面中心,而围绕孩子的鱼、蝙蝠、书画物象是象征祝愿的符号。

4.构图表述上,吸收了历代寺庙壁画强调求全、饱满与集中的创作方法,同时又融入赣地石雕、剪纸等线刻构图的艺术特点,既照顾了整体的装饰美,又注意到了局部的变化,而且在传承历史构图方法的同时,又利用新的材料表现形式,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自己想要表达的理念单纯地表达出来。

5.在人物造型与色彩取向上,景德镇粉彩制瓷艺人总是从主题出发,不拘泥艺术法则的限制,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与精神气质,进行大胆的夸张和变形,以达到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

清代景德镇民间粉彩瓷反映的儒学伦理内涵

景德镇粉彩瓷器与其他江西地方民间艺术一样,多取材江西民间传统故事与情节强的历史人物故事与戏文题材等,不仅是高品位的艺术,而且是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它们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语言表达严谨、缜密的理性思考,绝大部分内容都体现以仁爱为核心、以忠孝为根本,强调“礼”的行为规范,强调美的伦理性本质,重视审美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伦理的结合。景德镇粉彩瓷所具有的这种以儒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是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精神,是从江西地域崇儒兴文的独特文化氛围的母体中诞生的。光影协调、朴素简洁、淡雅清丽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赣地含蓄内敛、温柔敦厚的个性气质。景德镇制作粉彩瓷的民间艺人在内容上并非面面俱到,在物象的取舍安排上有很大随意性,也常用概括、简化和夸张、虚构的手法,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抓住人物和事件的特征加以刻画,在时间、距离、比例、透视上并不拘泥,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对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思维极具启示意义。

景德镇陶瓷艺术与体育元素发展


体育元素在景德镇陶瓷领域的运用既开拓了陶瓷艺术创新和发展思路,也提升了体育的文化品位。以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为契机,通过体育元素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提出解决陶瓷产业困境的有效办法。运用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古代、现代和奥运体育题材陶瓷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艺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体育与陶瓷可实现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1、引言

古代体育陶瓷风格简朴,制作相对粗糙,古代体育陶瓷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中国古代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画卷,作品器形设计与构思巧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现代日用体育陶瓷设计巧妙,做工精细,产品附加值高;现代体育艺术陶瓷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辉煌时刻为主题,作品制作精良,技法精湛,更符合体育项目科学性,专业性,体育内涵美得到充分诠释;现代高能体育陶瓷更以其高科技水准直接支持体育事业发展,支持运动员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还有部分仿古陶瓷,虽然做工精细,但总体上受文化氛围和体育发展水平限制,并未实现创新的有效突破。

2、景德镇陶瓷艺术与体育元素的发展现状概述

景德镇陶瓷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作为一种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见证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景德镇陶瓷对世界而言是艺术瑰宝,对中国而言是国人为之骄傲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艺术,而对景德镇而言更为重要的是生活,是祖祖辈辈的景德镇人赖以生存的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袭来,景德镇陶瓷艺术不管从文化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讲已经显能跟不上当今这个经济时代的步伐。

景德镇奥运特许瓷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现代国际交流活动的又一次盛典,在中国文化体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后人必将为之骄傲。景德镇以陶瓷艺术记录了这一经典历史时刻,“景德镇奥运瓷”及七十三款陶瓷的奥运特许商品等一系列的创作为中国,为景德镇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也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构思注入了鲜活体育元素,拓宽了德镇陶瓷艺术的创作空间,使中国、北京奥运和景德镇陶瓷艺术一起再次成为世界的热点和焦点。这些艺术作品必将成为这一历史时刻永久的见证,成为后人回顾辉煌的考证实物。体育是没有国界,没有政治色彩,没有任何阻碍,通行全世界的文化大名片。景德镇陶瓷艺术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申请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商品”的制作城市,大打体育牌,在陶瓷艺术创作中揉进体育元素,把体育元素作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题材,丰富景德镇陶瓷艺术,充实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走出了一条发展创新的成功之路,创新产品随奥运赛事观众走向全世界,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丰硕的销售业绩,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史和体育史的研究和考证提供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景德镇陶瓷艺术因“北京奥运会”而发扬光大,“北京奥运会”以景德镇陶瓷艺术为载体,向世界传递“新北京,新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等先进奥运理念,向世界宣传和普及其他具有神秘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中国武术和各种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向世界展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国度的神奇魅力。以百年奥运为契机,以千年景德镇陶瓷艺术为载体,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强强联手,景德镇陶瓷艺术和中国体育共同开创了一个“双赢”的格局,是奥运营销的成功案例。

3、结语

陶瓷艺术这个中华民族的瑰宝才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味的抱着老祖宗留下来的那点东西,在现代社会只会被淘汰。在艺术多样化的今天我们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艺术性与商品性的关系,陶瓷艺术与姐妹艺术的关系,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同时指出景德镇陶瓷艺术不能只想到曾经的辉煌与繁荣,眼光要放长远点。告诉景德镇的陶瓷人,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哪怕是有千年的传统艺术形式也要考虑现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不但要有创新的制瓷技艺,还要有先进的宣传和营销的理念,只有这样景德镇陶瓷才能走得好,才能走得远。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