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瓷器收藏的误区

自古以来,瓷器就是收藏中的大项。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升温,古玩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赝品瓷器。如今,瓷器的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让许多瓷器收藏爱好者无所适从。据我省瓷器收藏专家李和祥先生介绍,造成赝品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早日了解并走出瓷器收藏的误区,才能在收藏中有所收获。目前,瓷器收藏存在的误区有以下三点:

☆误区一:市场上能买到官窑精品

李先生说,爱好收藏古瓷的人都会对官窑瓷爱不释手,但仅仅在地摊、市场上寻找往往会徒劳无功。几百年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官窑瓷的珍贵,开始收藏。如今,市面上的珍贵官窑瓷相当稀少。比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寥寥无几。如今,若有人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

☆误区二:长得像就是珍品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多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书中所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对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作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导致世面上的仿品有很多特征与书本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很容易上当。

☆误区三:不惜血本要捡漏

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差,作伪者利用这些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造品,作旧后在市面上出售。而一些人收藏心切,怕漏了好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如果想捡漏,只有您的鉴赏水平很高时才有可能;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得上捡漏泥?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taoci52.com扩展阅读

价格策略 走出成本误区


在号称“西部瓷都”的四川夹江产区采访,给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夹江人的成本观念特强。无论是原材料供应商、厂家的采购员还是经销商,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能不能再便宜点”。“便宜”的后面,是对产品质量、品牌、服务、信誉、形象等其他竞争因素的漠视。这也是夹江陶瓷为什么留给外人的总是质次价廉低档货印象的主要原因。在夹江,一片500×500的水晶砖,目前的最低售价只有16元,一片800×800的水晶砖也只能卖11元,这么低的价格,何来的品牌、服务以及质量保证?夹江陶瓷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红坯资源及天然气优势,再加上低廉的电力和劳力,夹江陶瓷的低成本似乎是“命中注定”。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夹江的价格战却把低成本引入了一个个误区当中。原料采购只认价格,不认品牌,忽视质量,谁的便宜就用谁的,只要能将就着用,哪管什么质量好坏与生产波动。在这种唯低价采购的引导下,假冒伪劣原材料大行其道,表面上降低了采购成本,却根本无法保证产品质量。一些掺杂使假的原材料,不但降低了产品质量,反而增加了用量,最终得不偿失。还有干法制粉、喷雾干燥塔气改煤等节能措施,都被不少夹江企业当作低价竞争的“法宝”。生产过程当中的挖潜改造更是令人惊奇。夹江的陶瓷产品以釉面砖为主,而釉面又占了生产成本当中的一大块。于是,施釉量越来越少,越来越薄,以前要施200克,现在最多100克,坯体变薄了,烧成温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自然就下来了。除了产、供、销,大部分夹江陶瓷企业几乎舍不得在品牌、营销、宣传、公关等方面投入一分钱。在3年前召开第一届夹江国际陶瓷节时,整个夹江县城也没有几个广告牌,如今的夹江县城和公路要塞口,除了新中源在夹江生产的四个品牌的广告牌外,其他企业广告意识非常的淡薄。产品销售全靠价格低吸引客户。在夹江,不少企业的办公楼里只有一个人,采购、技术、管理、销售、及其他事务都由老板一个人亲自操作,舍不得花钱养人,在夹江陶瓷企业并不鲜见。一位夹江陶企的老板对笔者讲,我一片砖才赚几毛钱,有时甚至只有几分钱,不降低成本哪来的利润?可是,这位老板忘了问一问自己,为什么华东、佛山的一些砖售价就能比夹江砖高出好几倍呢?现代市场竞争是企业综合体系的竞争,其成本除了产品成本外,还有营销成本、研发成本、人力成本、公关成本等。而夹江陶企这种只重产品生产成本、甚至挖空心思、无所不用其极的低成本意识,虽然赚到了眼前的利益,却丢失了明天的市场。夹江陶瓷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走出这种成本误区。

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鉴伪经验者却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得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人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作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收藏》86期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地进行收藏。

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误区之一: 总想从旧货古玩市场买到珍稀名瓷、官窑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稀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乾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搜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莫轻信你的运气比别人好,好像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极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着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辑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通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的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误区之二:按图索骥,比照古瓷鉴定理论书中的特征,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世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误区之三:尽想捡漏,生怕漏掉稀世珍品,宁肯掏钱一博。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平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真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易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捡漏。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得上捡漏泥?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误区之四: 收藏定位太高,不切实际。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著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真品的距离。中国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价值。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民窑瓷器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收藏价值,官窑瓷器的烧制就是建立在民间瓷器成功的基础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元明清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时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都是民窑烧制的。诚然官窑瓷器精美珍贵得多,著名的拍卖公司也屡有真品推出,但价格都十分昂贵,除非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否则,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名瓷和官窑精品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国内一些知名的收藏家的作法是在专题上做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鉴。而像徐展堂这样以名瓷精品为收藏对象的成功者,虽然值得景仰,却不是我们大多数爱好者有条件效仿的。

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重要的是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广东品牌瓷砖专家带您走出贴瓷砖的误区


现代家装中,瓷砖以诸多美化和实用功能而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瓷砖粘贴不牢,也会给人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烦恼,比如:脱落的瓷砖摔碎后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来修补,即使买到差不多的瓷砖,装修公司又不愿意做这点小活儿,自己用瓷砖胶补贴瓷砖又会带来污染,同时补贴的瓷砖和以前的又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处理脱落的瓷砖是件又费时、又费力的事,而往往费了时、费了力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它严重影响了家居整体的美观。遇到这种情况,究竟如何是好?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下:

上述问题大多出在贴瓷砖的材料上,水泥、沙子这些基础材料不像瓷砖好坏比较直观就可辨别,而且它们在装修中或装修过后的一段时间内也看不出问题,但一年半载后就会出现诸如空鼓、松动、脱落等现象。所以一定要选择质量好的水泥、沙子,还要注意两者的正确配比。水泥要选高质量的、真正适合家装的;沙子要选洁净的中沙。

目前,家装市场水泥品种繁多,如何辨别家装水泥的性能、质量呢?一是注意水泥的包装。看包装袋上的厂名、生产许可证编号、水泥名称、注册商标、品种(包括品种代号)、标号、净重量及生产日期等标识是否清楚、齐全。了解水泥的使用期限和凝结时间,一般超过有效期30天的水泥性能就会有所下降。优质水泥6小时以上能够凝固,超过12小时仍不能凝固的水泥绝对不能用;二是注意水泥的手感。细度正常的水泥用手指捻感到有少许细、砂、粉的感觉。要特别留心水泥是否受潮结块,结块的水泥性能将极度下降;三是注意观察水泥色泽。水泥的正常颜色应呈灰白色,颜色过深或有变化有可能是其它杂质过多。

瓷砖贴牢并不难,只要选用优质的家装水泥材料,按照”基层处理、找平、选砖、浸砖、放线、预排、贴砖、擦缝“八道正常工序进行施工,相信一定能贴出完美的瓷砖,保证您的瓷砖工程一劳永逸。

走出选购误区 选购属于你美美的卫浴瓷砖


卫生间瓷砖的选购和家中其他局部装修瓷砖挑选方法一样,概括来说四步走:一看、二听、三试、四量。卫生间瓷砖选购误区主要是瓷砖厚度、防滑、清洁方面引起的。现在为大家详细介绍卫生间瓷砖选购技巧,带领大家走出卫生间瓷砖选购误区。

一、卫生间瓷砖选购技巧

1、看瓷砖的表面

从包装箱中任意取出一片,看表面是否平整、完好,釉面应均匀、光亮、无斑点、无缺釉、无磕碰现象,四周边缘规整。

2、听瓷砖敲击声

拿一片砖去敲另一片,或用其他硬物去敲一下砖,如果砖的声音清脆、响亮,说明砖的质量好、烧的熟;如果声音异常,说明砖内有重皮或裂纹现象:重皮就是砖成形时,料里空气未排出,造成料与料之间结合不好、内裂,从表面上看不出来,只有听声音才能鉴别。

3、试瓷砖的吸水性能

将水滴在瓷砖背面,看水散开后浸润的快慢,一般来说,吸水越慢,说明该瓷砖密度越大,质量越好;反之,吸水越快,说明密度稀疏,其品质就不如前者。

4、量瓷砖的规格、尺寸

取两块同规格价位的瓷砖,比较砖的尺寸是否一致,小砖偏差允许在正负1毫米,大砖允许在正负2毫米。另外,比较瓷砖的衔接性,将两块瓷砖对齐,中间缝隙越小越好。如果是图案砖必须用四片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图案来,还应看好砖的图案是否衔接、清晰。

二、卫生间瓷砖选购误区

1、瓷砖越厚规格越大越好

瓷砖的好坏并不在于它的厚薄,而在于其本身的质地。目前,国际建筑陶瓷产品的发展方向是轻、薄、结实、耐用、个性化。

选购瓷砖的规格一定要考虑实际空间的大小。客厅地砖还得考虑实际可视面积的大小,是指家具等摆放后人可以看得见的面积的大小。

2、无缝砖铺贴没有缝隙

无缝砖铺贴后会没有缝隙,这是名词与概念的混淆。瓷砖铺贴需要靠两次自然规律中的热胀冷缩问题,无缝砖铺贴时必须留缝隙,缝隙在1-1.5mm左右,或者以气钉大小为参照物。

3、亚光砖不易清洁

大部分亚光砖表面的釉层都经过特殊处理,具有耐磨、防滑、不吸脏、易清洁等特点。

4、抛光砖不防滑

抛光砖光洁度高,砖面平整度好,能够与鞋底充分接触,从而增大了砖面与鞋底之间的摩擦力,达到了防滑的效果。

走出瓷砖选购的误区:瓷砖吸水率并非越低越好


消费者在装修时,基本都会用到瓷砖,也看了不少瓷砖选购的相关知识,还了解了瓷砖的吸水率这个概念,不过也可能因此会产生认识上的误区,觉得吸水率越低就越好,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以前的瓷砖产品吸水率在百分之几,现在很多企业都将其控制在千分之一,而施工普遍使用的还是从前的水泥,这就导致瓷砖产品贴不住,尤其是直接上墙的产品。那么,瓷砖的吸水率到底控制在多少才合适呢,不同空间的装修所用瓷砖的吸水率也有差别,下面笔者就给你详细解答一些瓷砖吸水率的相关问题。

事实上,瓷砖还是需要一定的吸水率来保证铺贴牢固。如果不用任何瓷砖黏合剂,只用水泥砂浆的话,选择这种吸水率在10%左右的陶砖,其背面一般比较粗糙,有利于贴上墙,黏合牢固度也更好。

陶制的瓷砖吸水率高,缺点是容易渗入液体,有的甚至在贴砖的时候,就会将湿水泥砂浆中的水从背面吸进来,进入釉面产生印迹,而受温度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还容易导致瓷砖釉面和坯体之间开裂。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首先在铺贴时应对墙面做一个全面的清洁,并提前一天给墙面上洒水。此外消费者一定要保证瓷砖浸泡时间充足,仅往瓷砖上浇水是不行的,应将瓷砖放入盆中,浸满2至5小时为宜,以瓷砖不冒泡为准。

除了瓷砖本身的质地,要保证铺贴强度还有一些方法,在粘贴前首先要选用质量好的水泥,有一个方法可以检测,在容器中放入水和水泥搅拌,第二天后检查其凝固程度,凝固力强的可使用。

其次水泥砂浆比例要得当。粘贴时要注意,粘结材料的厚度应控制在7-10毫米之间,不得过厚或过薄,附着过多的水泥砂浆,也会因太重而容易脱落。瓷砖背面满抹砂浆时,应在瓷砖的四周边上抹成斜边,中间少许留一些空隙,这样在按压、轻敲瓷砖时,既不使砂浆溢得到处都是,又能使砂浆饱满,瓷砖与墙面结合牢固。

陶瓷收藏误区


近三十年间,中国的古玩收藏热持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8000多万古玩收藏大军。其中瓷器收藏占到30%以上,比例之高令人惊讶。在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以约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而在2010年伦敦一家拍卖行拍卖中,“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再次刷新中国最贵艺术品纪录。这极大地鼓舞了国内收藏爱好者对陶瓷收藏的热情,一些业内人士也分析,继中国书画之后,下一个价格疯涨的板块将是古代瓷器。

为什么陶瓷收藏会如此之热?这还要从陶瓷的历史渊源说起。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陶”与“瓷”不分家。中国文字中“瓷”字上边是一个“次”,下边是一个“瓦”,瓦即中国古代陶器的总称,所以“瓷”离不开“陶”。

早期对于陶瓷并无文字记载,经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山东龙山文化中,白陶、黑陶已经开始用瓷土作胎。到了商周时期,甲骨文的出现,开始有了对陶器的明确记载,而商代陶器已经有了瓷器的雏形,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到了汉代,便已经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技术领先的陶瓷文化。汉代瓷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明确记载有实物的瓷器,可以说,在陶瓷领域,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技术领先者,也是传播的源头。

尽管我们对陶瓷如此追捧,在收藏中也不免走入一些误区,为了使大家能更精准把握陶瓷的收藏知识,提高自身鉴赏能力,走访了一些资深瓷器收藏大家,他们有着30多年收藏、鉴赏的实践经验,担任多家知名院校、媒体、企业的顾问,从以下几个方面向读者阐释陶瓷收藏的误区。

年代越久就越值钱吗

馆长说,这个显然是不对的。早期陶器比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乃至汉唐,虽然年份久远,但从其工艺水平、观赏价值来看,与现代人的审美观相差较大。这一时期的陶瓷工艺粗糙、造型和纹饰都很简单,例如汉代陶罐,虽然历史久,但市场认可度差,价值几百元,升值空间也相对较小。

收藏古代瓷器,要选择重要窑址、造型独特、纹饰精美的,像带彩、带釉瓷器器型独特的如马家窑的彩陶、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这一类可作为古代瓷器收藏的目标。

残器就没有市场价值吗

收藏界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瓷器有毛,不值分毫”,说的是瓷器上的瑕疵对其价值的影响。中国传统收藏观念里非常注重器物的完整美,如有破损,会使观赏价值和交易价格大打折扣。

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众所周知,瓷器是较难收藏的一类收藏品,陶瓷的烧制、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都易损、易坏,又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战乱、变迁等,能流传至今且又完好无损的寥寥无几,像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现存名窑藏品也是以件计,几件、几十件。

因此,对一些较稀有的、典型年代的瓷器,虽然残缺,但因其具有名窑口、存世较少的特点,目前依然不失其较大的市场价值,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利用新材料将残器修复完整。而随着国人对瓷器修复的重视,不久的将来,也会有技艺高超的专业人士对瓷器进行修复,使其回归完美。

在2012年的伦敦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明宣德云龙纹大盘残器就以15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而一件明宣德云龙纹瓷片,在2011年的一场拍卖会中也以36万元人民币成交。

所以,对于一些珍稀精美的残器,包括重要窑口的瓷片(宋代汝哥官钧定五大名窑)、元青花、成化瓷等这些瓷片也是备受追捧的。对瓷片的研究,就是所谓的“上手”,可以极大提升收藏爱好者的学习和鉴别能力,是书本和间接经验所不能及的。

越大就越值钱吗

这也是个误区,陶瓷收藏是不分大小的,像晚清民国时期的大型使用器、嫁妆瓶,虽有价值,但存世量大,工艺不精,很难有较大上升空间。而一个五六厘米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拍出了4000多万元人民币的天价;一个不到16厘米的乾隆珐琅彩小瓶,也在几年前的拍卖中过亿元。

瓷器并非越大越值钱,藏友们要注重学习研究陶瓷史,寻找那些能代表中国瓷器特点的、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能达到陶瓷技艺顶峰的、有创新价值的陶瓷藏品:比如元代至正年青花、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康熙青花、雍正粉彩、乾隆珐琅彩等。这些藏品不仅是中国制瓷顶尖工艺的代表作,同时体现了其自身拥有的时代价值、收藏价值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有款价值高,无款价值低?

人们普遍认为瓷器无款收藏价值便会大打折扣,其实不然。真正有官窑款瓷器出现在明永乐年间,当时专为皇帝定烧,因为产量少,所以存世量极少,市场上难得一见。在明清两代也存在无官窑款瓷器,如空白期(正统、天顺、景泰)泰昌、崇祯,特别是康熙前期,更是不允许使用本朝皇帝年号作为款识,因此,出现了“官搭民烧”的现象。这些无款瓷,虽非官窑定烧,却是民间窑工经由自己想象、发挥创烧的,无论画工还是造型都可与官窑媲美。

对于那些造型独特、画工精美、修足规整、釉水好的无款识陶瓷藏品是可以收藏的。随着人们对收藏认识的不断加深,收藏观念的愈加成熟平和,这类藏品的收藏价值也会有很大提升。

文物等级与市场价值成正比?

笔者在采访时也提到,不少藏友认为只要达到国家一、二级文物的标准,便会有较大的市场价值。这也是收藏中的一大误区。我国现存文物的评定标准,是按其年份长短、艺术水平高低、学术价值、科学价值等不同情况,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其中珍贵文物又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有很多达到等级标准的收藏品,在流通市场的价值并不高,因为这些藏品只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科学价值,并没有太大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无法达到普通收藏者欣赏、流通、把玩的需求。所以不要认为有等级的藏品,价值就高,还是要迎合市场导向和个人追求。

练就精明眼,教你怎么走出瓷砖选购误区


2016年4月18日-21日,第27届中国国际陶瓷及卫浴博览交易会(简称“佛山陶博会)在佛山隆重举行。据了解,每年各大陶瓷卫浴企业争先参展,借此机会推出各具特色的新产品,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参观交流。

很多有家装需求的消费者也希望通过参展,全方位感官体验,对比了解不同品牌的瓷砖产品,期望选购到合适质量好的瓷砖。但事实上,很多消 费者对瓷砖的认识非常少,选购时往往会进入误区,尤其面对展会现场琳琅满目的瓷砖产品更是“看花眼”。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干货吧。

误区一:贵瓷砖质量好档次高

一般消费者会认为,买价格越高越贵的瓷砖,质量肯定越好,档次肯定越高。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买瓷砖不一定要买最贵的。

瓷砖的档次高低由质量好坏来决定。以质论价才是高招,瓷砖不是越贵质量就越好。小编瓷砖建议,大家在购买瓷砖前要了解选购瓷砖的技巧,比如查看测试瓷砖的完整度、色泽光度、吸水率、瓷化程度等,掌握正确判别瓷砖质量的方法,这样才能买到性价比高的瓷砖产品。

误区二:瓷砖越厚品质越好

不少人认为,瓷砖越厚越好,买厚瓷砖心里才踏实。然而,瓷砖又不像“脸皮”,分分钟薄脸皮玻璃心。事实上,瓷砖的厚薄并不直接与瓷砖的品质成正比。

厚瓷砖强度高、耐腐蚀,相同厚度的情况下,瓷砖的抗破坏能力远高于石材。但越大越厚的瓷砖价格相对高,也会增加对楼层的压力。瓷砖品质的好坏是由密度决定的,密度越高品质越好。同样规格的瓷砖,越重说明密度越大,质量越好。

关于瓷砖的厚度问题,我国没有出台统一的强制性标准,瓷砖的厚与薄并不是判定瓷砖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从节能环保的角度看,薄瓷砖将是今后陶瓷行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常用的抛光砖或玻化砖厚度在10-12mm,800mm规格的单块瓷砖重量在15kg左右。

误区三:地砖的规格越大越好

现在市面上瓷砖的规格小至150*150mm,大至1200*1200m,而很多消费者对瓷砖的规格把握度不是很高,往往感觉大瓷砖铺贴起来更显得大气美观。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瓷砖规格并不是越大越好。一般来说,瓷砖规格越大就越厚,价格也越高。小编瓷砖建议,选购什么规格应该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实际空间的大小、空间的建筑模数、施工难度、价格和装饰效果等,再做决定购买。

误区四:一款瓷砖通用全屋

很多消费者在选购瓷砖的时候,直接就购买一款瓷砖通用全屋,一是贪图省事,而是感觉整个房子用的是同一款转,有一种空间统一感。但其实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对的。

因为不同的瓷砖,性能上是略有差别的。小编瓷砖建议,不同的空间最好是选用不同特性、不同视觉效果的瓷砖。一般情况下,厨房的墙面容易 脏,选购瓷砖时墙面应选光滑釉面材质的瓷砖,方便清洁;厨房和卫生间的地面都容易积水,人走在上面容易滑倒,因此在选购厨卫砖地面砖时最好是表面相对粗 糙,防滑效果好的亚光面材质瓷砖;卧室舒适感要好,宜选用暖色系的仿古砖;客厅装修协调性要好,保证整体空间敞亮整洁,耐磨防滑便于清洁,可以考虑选用真 石系列的瓷砖。

误区五:无缝砖贴起来就是没有缝

很多人认为无缝砖就应该无缝贴,这是错误的。瓷砖铺贴时都应该要留缝,留缝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热涨冷缩将瓷砖破坏。即使是无缝砖也需要留缝,且留缝应在1—1.5mm左右。

家装中,瓷砖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装饰材料,选购合适的瓷砖风格和质量好的瓷砖产品,能拉高整个家装的档次,让自己的家看起来漂亮时尚高大上。小编瓷砖希望大家能了解以上选购瓷砖误区,在选购时少走弯路,尽量在做家装时能选到合适的瓷砖产品,把自家装修得美观充满质感。

钧瓷收藏的误区有哪些


钧瓷收藏的误区有哪些?随着人们收藏与鉴赏水平的提高,现当代钧瓷打开煌煌国宝的象牙塔,跃进艺术爱好者的视线。然而,人们对现当代钧瓷收藏往往易陷入几大误区。那么,钧瓷收藏的误区有哪些呢?

1、重古法烧制轻现代烧制。钧瓷收藏最重要的是它的艺术价值,现代钧瓷大胆改进燃料、釉方施釉烧成等工艺,技术的进步与否不是评判钧瓷的标准,随着现代科技在陶瓷生产中的运用,当代陶瓷制品无论从欣赏价值、制作工艺上都在接近甚至超越了古代陶瓷,现代艺术品就是明天的古老艺术品,所以无论何种烧制方法,只要钧瓷成品焕发出其本身的艺术特点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2、盲目迷信大师。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素有“十烧九不成”之说,珍品的出现概率只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加之窑变等各种物理化学作用的结合,使钧瓷的烧制环节很难做到精确地人为控制,需要点“靠天吃饭”的幸运。而且,同一位大师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存在水平的参差不齐,价值相差许多。“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更多的是一种技术职称的评选,所以赏者应端正收藏的目的,丰富自己的收藏知识,勿被所谓的“名人效应”所蛊惑。相对于大师,一些知名度不太高却才华横溢的中青年艺术家,其潜力已不可小觑。金瓯阁于景德镇挖掘培育了一批青年艺术家,最大限度地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潜能,虽然其作品的价位只是已市场运作过的大师作品价格的几十分之一,但随着他们自身的努力和市场的复苏繁荣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必将大有作为。

3、急功近利。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引起人们对经济高速自由化下的反思。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艺术品,都需要人文知识、美学知识的不断积累,比如书法、国画、都是厚积而薄发,它们的鉴赏门槛很高,非一般人难以涉足。一夜暴富的心理加之传媒机构和团体的追名逐利,造成全民的收藏心态不平和、频繁炒作、不求甚解、渴望靠“捡漏儿”等浮躁心理,致使收藏市场鱼龙混杂,渣滓沉浮。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大国,我们要看到每一次的经济危机之后,随着政府的扶植、新的艺术家的成熟、大众的鉴赏能力的提升,收藏市场规范化运作,会使艺术产业首先复苏,作为五大名瓷之一的现当代钧瓷,继中国艺术品市场上,书画、玉石、漆器等多米诺骨牌之后,其价值毕会显现。精明的藏家不妨逢低介入,钧瓷赏者也可进行个人小额投资或系列专题收藏,先人一步,部好收藏与投资的棋局。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走出瓷器收藏的误区》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走出瓷器收藏的误区》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