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代笔——刻瓷精品

提起刻瓷,许多人也许会感到陌生。它是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划、凿镌各种形象和图案,通常也指在瓷器、瓷板上刻凿成的雕塑工艺品。

据史料记载,刻瓷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约260年历史。刻瓷是一门集版画、油画、书法、篆刻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传统的刻瓷是用刀具或其他工具在陶瓷坯体表面刻划画,形成凹槽的花纹或图案,再施上釉料,经烧成后优美、流畅、素雅的花纹和图案,或者在已烧好的瓷件釉面凿刻人物图案。传统的刻瓷技术全凭艺匠精工细雕的手艺,因此制作起来费时,且常为单件制品,复制起来很难,这也增加了其收藏价值。

刻瓷,最重要的还是刀法的用度。刻瓷用刀十分讲究,有钻石刀、尖刻刀、扁刻刀的不同用度,而且刀具的运刀方向、力度又可形成许多种刀法。各种刀法灵活运用、组合变化,有着极强的表达能力。在刻瓷藏品中,细线刻划装饰是最能体现出工匠技艺的,工匠在烧成器物上以利器刻画,线条细腻流畅,线条内填以金彩,与白釉形成明显对比,极具装饰效果。这类刻瓷在中国古代制瓷史上十分少见,也只有在御用瓷器上才能刻画的如此细密与工整,目前刻瓷拍卖的最高价就是这类刻瓷器物。

小编推荐

刀压成型


民国21年(1932)南昌创办江西陶业试验所,设有六七部机械轳辘,是张浩留学日本时,买了一部脚踏轳辘的样机带回来仿制的,以后还请了二位日本陶瓷工艺技师作指导,每月工资200元银币。通过试验,对机械制瓷已取得较为成熟的经验。民国二十三年(1934),景德镇成立江西陶业管理局,省政府决定将南昌江西陶业试验所迁景,组成江西陶业管理局试验所,继续进行机械制瓷工艺试验。1949年9月,景德镇,陶专学校充实了设备和实验工厂,由木制脚踏轳辘车改装为引擎带动的机械轳辘车。既生产又教学,为景德镇手工制瓷转到机械制瓷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1954年,为了改变手工制瓷操作方法,陶研所举办了机械制瓷训练班,在第一批学员中的邓金根在单刀压坯中,于型板边上增加了一道排泥片,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减除了用手指排泥方法,这是一个新的改进,以后得到全面推广。

1954年,市人民铁工厂研制出景德镇市第一台木质脚踏旋压车,以后改为铁质。1958年7月,建国瓷厂试制半自动压坯轳辘车成功。其方法是先将石膏模子放在轳辘机上,然后将泥团放人石膏模中,电动机带动模子旋转,型刀徐徐下降。由于型刀的压力,泥料均匀地布满模子表层,即形成坯体,并排出余泥。机械旋压成型获得成功。这种压坯方法,工人习惯上叫“单刀压坯”,很快在全市推广。到1959年上半年,有电动轳辘车659部。此后,红星瓷厂又在单刀压坯基础上试制成功双刀压坯机,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64年7月,经轻工部、省轻工厅鉴定,认为它是中国成型生产中的先进设备,定名为“Y—64'型半自动双刀压坯机,在全国陶瓷行业中推广使用。1965年各瓷厂采用机压生产品种达246个,提高工效1倍—4倍,而且统一了规格,提高了质量。

当代刻瓷艺术精神内核的塑造


刻瓷艺术的本体语言是刀味与瓷味的融合,当代刻瓷艺术在创作中需要在本体语言的基础上加强对精神内核的塑造,走出以技法为重的误区,要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刻瓷又称瓷刻,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其独具魅力的刀味与瓷味使其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中有着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并通过刀味与瓷味融合的表现形式展现出其精神内核,而这才是其本质的追求。当代刻瓷艺术空前繁荣,如果一味遵循传统文化而缺乏当代精神内核,长此以往,则势必影响其生存与发展,因而,当代刻瓷艺术精神内核的塑造对于刻瓷艺术的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刻瓷艺术的本体语言——刀味与瓷味

刻瓷艺术的本体语言,简而言之可归纳为刀味和瓷味。刻瓷与彩绘在绘画形式语言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刻瓷是以刀代笔,在瓷上镌刻出形象与画面,因而刻瓷的力量来自于刀法的强健有力。由于瓷釉非常坚硬,刻瓷的刀法必须是干脆利落而非常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与闪失,因而,刀法成为刻瓷最基础也是最丰富的技法表现形式,通过各种刀法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刀味。

刻瓷艺术根据画面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刀具,通过起、行、收、停等力度的变化,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线条,而画面中的点与面同样也由刻刀完成。刀味的存在,使刻瓷尽显力之美,点、线、面的自然融合,显现出苍劲与豪迈,颇具气势,带有一种浓烈的金石韵味。刻瓷艺术家们通过一刀刀的镌刻,将点、线、面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再施以墨或彩,艺术家的情感也充分融入到一组组的刀法当中,因而,刻瓷的刀味是具有生命力的,而绝不是冰冷、刻板的。当然,要使刀味更加气韵生动,还需要刻瓷艺术家长期的磨砺和积累,功到自然成。

作为一种瓷的艺术,刻瓷艺术在刀刻和施色完成作品时,一定要注意保留其瓷的韵味,一件完全没有瓷味的作品是称不上真正成功的刻瓷作品的。在传统刻瓷艺术中,瓷味的体现是在黑与白的对比中产生的,其选用的多为釉质洁白细润者,在刀法的运用当中注重留白,从而保留釉的光亮感以突显作品的瓷味。而在当代刻瓷艺术中,保持瓷味的做法更加丰富,除传统的留白以外,陶瓷色釉和彩料的运用也是显现瓷的独特工艺之美的做法。陶瓷色釉和彩料多采用低温,以方便烧制,不过尽量避免色釉与彩料的过度运用,以免因强调瓷味而遮蔽了刻瓷艺术最核心的刀法光芒。

因此,刻瓷的创作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地协调刀味与瓷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刻瓷的本体艺术语言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当代刻瓷艺术的精神内核——多元化与现代化

当代中国刻瓷艺术的精神内核可归纳为两大鲜明特征,即多元化与现代化。从多元化角度来看,当代中国刻瓷艺术融汇了传统中国画、西方油画、素描等画种,在风格上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发展、兼容并蓄的态势,尽管风格流派众多,但其精神内核大致仍可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类。

现实主义是当代刻瓷艺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主要体现在:当代刻瓷艺术家凭借各种创新手段和技法,能够非常逼真地临摹各类中国画、油画名作,不仅能够在形上面把握,也能在神采上加以准确把握,特别是一些仿油画风格的肖像作品,形神兼备,其逼真程度令人赞叹。现实主义能够充分体现当代刻瓷技法的高超,并借此在作品中实现人文精神。

浪漫主义是当代刻瓷艺术发展令人瞩目的方向,其已摆脱了简单追求写实的做法,而更倾向于以抽象写意的技法来直接表达情感与理念,从而实现直接抵达现代人精神层面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统的文人画亦属于浪漫主义风格,而现当代各种西方流派也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浪漫主义突破了形式上的束缚,使刻瓷艺术家得以更自由地表现,从而进入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当代中国刻瓷艺术的另一特征是与时俱进。在当代中国经济腾飞、文化昌盛的新时代,刻瓷艺术如果仍然仅仅局限于表现传统古典文人式精神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精神,那显然是与这个时代相脱节的,使人产生审美陈旧和厌倦之感。因此,现代精神的注入是对当代中国刻瓷艺术的必然要求。

三、当代刻瓷艺术精神内核的塑造——误区与责任

当代刻瓷艺术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艺术成就,逐渐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刻瓷艺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的实质并不是刻瓷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技法的不高,而是常常容易步入到“玩技”的误区,而较少关注刻瓷艺术精神内核的塑造,这是非常值得当代刻瓷艺术家重视的现象。

在“玩技”倾向的影响下,一些刻瓷艺术家只重视刀法的提升和创新、画面的标新立异和震撼力,从而导致作品疏离生活、疏离时代,片面追求技术语言,这表明,当代刻瓷艺术家中确有一部分缺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少生活积累,缺乏对艺术的敏锐观察力和表现力,从而也就使得当代刻瓷艺术缺少真正震撼人心的力作。

对刻瓷本体语言的过分强调,使刻瓷在面临当代语境时陷入精神内核的困惑和迷惘之中。而要解除当代刻瓷艺术所面临的这一困境,必须消除一味“玩技”或称“逐技”的误区,消除对本体语言的过分自恋,重新解构本体语言,从重“技”转变为重“艺”,只有这样,当代刻瓷艺术才能真正走进当代,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影青刻花


刻花又称刻划花,景德镇在宋代烧造的影青刻花瓷,因影青取青瓷和白瓷之长,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闪白,白中泛青,故而宋时叫作青白瓷,不仅国内受欢迎,而且畅销国外。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等国先后出土宋代景德镇的青白刻花瓷,其中“盒子有多种形状,印纹也丰富”,“青白瓷刻花瓶的造型及漩涡纹,婴戏纹都具有景德镇的典型风格”。日本弓场纪知等的{宋代景德镇窑》说:“在日本国内,景德镇窑及景德镇窑系的青白瓷出土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从北宋后期到南宋的青白瓷,器壁通常薄如刀,内壁装饰有流畅隽美的刻花纹样。当然在制品中也有精细粗杂之别,大概是罩在瓷胎上的透明釉才形成了景德镇独特的带有玻璃质青色的透明色。它们即是出土品,也令人难以感知时代在熠熠发光”。再从景德镇湖田、湘湖两窑址发掘的实物看,宋代景德镇的影青刻花瓷“色白花青”“体薄而润”造型稍长匀称,挺拔秀美、瓷色纯正、如冰似玉,青白相映,素雅恬静,纹样的内容丰富,形象简炼,手法利索。

刻划花的基本技法有刻、划、削、扒等形式,刻花刀法有两种:一种是以平刀为主,所谓平刀就是刻去花面周围的地皮,使纹样凸出,再在凸出的纹样上,用侧刀修饰刻花纹线条,完成花面。另一种是用侧刀为主,即倾斜刀面,一刀刻划的线条是一边深,一边浅,有宽有窄的各种线条,变化参差,形成纹饰,俗称“半刀泥”。刻划花中的“斜角形”线条犹如中国绘画“十八描”中的“钉头鼠尾描”,讲究用线的抑扬顿挫,十分有力,铁线形犹如“铁线描”,线条粗细均匀,如铁线流畅自如,易于掌握;“月牙形”线条如同“兰叶描”,柔中见刚,富有弹性,使于转动,灵活多变,刻划花用刀如用笔。用刀轻重缓急随线条方圆、曲折、长短、疏密、形状、结构的变化而奏刀,有挫有放。刻粗长线条,轻指而畅快。刻婉转处,心细而缓慢。

宋代,刻划花纹饰题材广泛,有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牡丹、莲花、秋菊、芙蓉、石榴、萱草等;动物有游鱼、水鸭、鸳鸯、龙风、狮虎等;人物多为以胖娃娃为主题的“富贵宜男”、“婴戏纹”等;还有回纹、雷纹之类的几何纹样;边饰多为莲花瓣、蕉叶、水波纹等。纹样构架有“困式”、“带式”、“长式”几种样式,纹样与釉色、造型相一致,共同体现了一种挺拔、潇洒、秀丽、流畅的艺术风格。

元代影青刻花瓷釉色比宋代略深,装饰技法仍沿用宋瓷刻花法和印花法,但在装饰风格上却与宋代有别,元代影青花纹样较为简练,构图疏朗而简洁。元代后期影青刻花瓷生产逐渐走向衰落,为卵白釉瓷和青花瓷所取代。

入明以后,青花瓷生产成为主流,彩瓷盛行,影青刻花瓷生产只是在永乐朝有仿古的一种,汲取宋代青白釉和元代枢府瓷之制作方法,新研制一种青釉暗花瓷和白釉暗花瓷,俗称“甜白釉”。

清代,影青刻花瓷生产似乎中断。《饮流斋说瓷》说:“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至,几乎鬼斧神工,而古朴浑厚之致,荡然无存”。但在督陶官唐英期间却得到延续,唐英在《陶成纪事碑》中称:“仿米色宋釉,系从景德镇东20里,地名湘湖有故宋窑址,觅得瓦砾,因仿其色泽,款式。”所谓米色宋釉,即是宋初瓷微带白米黄,尚未形成白里泛青的影青瓷前身。

民国时期,影青刻花瓷零星生产,多为细小玩件。

1950年后,影青刻花得到恢复和发展,景德镇市建国瓷厂就为京、津、沪大宾馆饭店生产了大量的影青刻花瓷,技艺人员借鉴传统刻花刀法,在工艺上进行了革新,除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手工刻花外,还创造了“以模代刻”、“以贴代刻”和“阳模滚压印花”等新工艺。

以模代刻是利用模型上的纹样采取倒浆、旋浆成型方法代替手工刻花,这是借鉴景德镇在宋、元时曾有过的印花形式,就是把花纹雕刻在模具上,再把湿坯(有塑性的坯体)放在模上压印,使其内壁(或外壁)出现纹饰的一种方法。操作方法是先在坯体上设计好花面,用刻刀按花纹刻划纹样,制成模间,再翻制模型,模型干燥后再采取倒、旋浆方法做成坯,最后将坯体合缝线修清,再用刻刀微清理一下花纹,使纹样清晰,以后施釉烧成。成瓷效果与手工刻花基本相似,可以制作堆雕和暗雕花纹,而且花面一致,适用于瓶类陈设瓷的批量生产。

以贴代刻是先在坯体上绘制花纹,然后按器型将花纹分成数块,制成软橡胶模型,再用配制好的釉浆注入胶模内,依次贴在施好外釉的器型上,撕下橡胶模,最后用刻刀修饰一下花纹便可。用这种方法制作堆雕花面,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工时,而且花面统一,适用各类产品,一般工人只需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手。

以压代刻的制模方法和以模代刻一样,只是成型方法采取阳模成型,其中滚压成型最佳,因为滚压成型压力大,且均匀,广泛适用于日用瓷大批量生产。此种方法,无需另外用刻刀修饰花纹,不仅产量大,而且规格统一。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