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名称及术语——净水碗

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品种多为青花、青瓷。TaoCi52.Com

扩展阅读

陶瓷名称及术语——琢器


琢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琢器业始于明代,其产品时称印器,清代改称琢器。琢器出自“玉不琢不成器”,是旧时制瓷业两大系列之一,琢器和圆器最大的区别,旧时生产圆器所不能制造的大件器物和异型器物。产品具有日用瓷,也有陈设瓷,它的产品不仅与圆器有别,就连坯房布局、工种称谓、生产工艺、行规习俗等也与圆器迥然不同,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部分古陶瓷研究者从造型上将瓷器分为琢器和圆器两大类。立体造型的为琢器,如尊、瓶、罐等;平面造型的为圆器,如盘、碗、碟等。

陶瓷名称及术语——博山炉


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 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陶瓷知识:净水碗


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品种多为青花。

陶瓷知识:注碗


注碗——碗的一种式样。温酒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陶瓷知识:孔明碗


孔明碗——碗的一种式样。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古玩收藏行话术语


古玩风气在我国起源较早,它和其他行业一样,也有自己的“专业术语”,也就是行话。古玩行话涉及的面较广,从看货到对货物的评价到做生意,整个过程都有行话。现在介绍一下常用的古玩行话。

——清朝及清以前的仿旧得叫“旧仿”,现在仿旧就是“新仿”,如大明宣德炉因其珍贵,在明宣德年间就有了仿品,以后历代直至今日仍不断地有仿品出现。

——古玩行里有一种人,自己不开店,专跑农村收货,然后再卖给各店家、收藏家,行里人称“游击队”,游击队收货出价都比较低,因此又叫“铲地皮”。

——看货时碰上真货叫“开门”、“一眼货”。

——货物达到一定的年代叫“到代”、“够年份”。

——新货做伪叫“做旧”,做旧做得好就是“高仿”,做得不好就是“判眼”。

——而“捡漏”则是指卖者不识而买者有眼购到好货,或指买到从内行人眼底滑掉的好货。

——有许多人总认为从农民手上买的货不会有错,殊不知有些货是伪造古董的人有意丢给农民“埋地雷”的。

——另外还有“下蛋”,则专指复制品,如将别人送去装裱的名人字画进行复制或学生复制老师的作品,再将复制品以假充真卖给他人。

——古玩行里同行之间做生意叫“交行”,一般成交的价格利润很低,有时甚至是“蚀本”,这就叫“交行价”,漫天要价是“天价”。

——批货物连好带孬一起卖称作“一枪打”、“一脚踢”。

——自己不太懂行受人骗叫“交学费”,懂行人买了新仿的货叫“走眼”、“打眼”,买了便宜的货叫“吃仙丹”。

——老货坏了重新修补过叫“动过手”。

——倘若卖家说货绝对真,信誓旦旦,而买家仍有疑问,又不好直说是仿的,就只能说:“看不好”。

——某人带人上门来购货,行规要按成交价的10%付回报,叫“打一”。

有些古玩收藏术语对于刚入行的收藏者来说很陌生,所谓行有行规,古玩收藏市场也不例外,它也有它独特的收藏文化。在此列出一些较常听到看到的行话术语给大家参考,也许对初涉收藏领域的爱好者有些益处吧。

看不好——倘若卖家说货绝对到年代,而买家看出是新仿,又要顾及店家的脸面,就只能说“看不好”。

龙泉哥窑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


龙泉哥窑瓷器在宋代与定窑瓷器、官窑瓷器、汝窑瓷器、钧窑瓷器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宋代龙泉哥窑瓷器传世数量较多,器形优美,多以陈设工艺瓷器为主。 1、民间关于龙泉哥窑由来的传说: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民间曾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在浙江处州曾有章生一和章生二两兄弟,他们都是制瓷好手。兄弟俩人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称为“哥窑”,生二为弟,当然称为“弟窑”。哥哥的烧造技术比弟弟的高明,招致弟弟的的嫉恨。为破坏哥哥的声誉,弟弟就偷偷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而哥哥全无察觉。烧好后开窑一看。瓷器的釉全裂开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纹,有的像鱼子纹,还有的像蟹爪纹。心地善良的哥哥见此情景惊呆了,只好拿到市场上去处理,却没有想到人们对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销售得很好。哥窑由此闻名于天下,而弟弟的青瓷质量总是略逊于哥哥。

2、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最早记录了哥窑的窑名。

3、清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4、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5、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到目前为止,宋代哥窑瓷器烧制窑址还不明确。专家对此众说不一,有说在浙江的,也有说在江西的。关于这一点,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发掘,以实物为证,来揭开陶瓷史上未解之谜。

陶瓷的吉祥图案及寓意


陶瓷吉祥图案

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吉祥文化史。元以前的陶瓷胎装饰是主要的装饰手法,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吉祥造型。到了元明清时期,釉装饰取代胎装饰成为主要的装饰手法,随之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吉祥图案,这些图案集中反映了人类的各种欲望,从祈求健康到延年益寿,从子孙满堂到家族繁衍,从升职加薪到加官晋爵,从年年有余到金玉满堂,从安居乐业到科举高中,从爱情如意到夫妻和谐……无不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当我们把这些绘有吉祥图案的陶瓷艺术品摆放在家中或办公场所时,首先要对各种吉祥元素进行解读。

陶瓷的吉祥纹饰表现手法灵活多变,有的取其谐音,有的取其寓意,有的取其图像。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天下万物各有寓意,如苹果代表平安,象征爱心;牡丹代表荣誉,象征富贵;石榴五月开化,代表多子;桃为五木之精,代表福寿;鹌鹑雌雄形影不离,双双觅食,比翼翱翔,代表夫唱妇随,家庭和谐;喜鹊鸣叫,预兆吉事将到;蝙蝠代表多福;鸳鸯成双成对,象征爱情;鹿代表禄位;游鱼象征富足;燕子代表友谊;蜘蛛象征喜从天降;灯笼象征兴隆;狗代表忠;象代表万象更新;马代表义;羊代表孝;风筝代表五谷丰登;白头翁象征白偕老;荷花代表出于污泥而不染;梅花五瓣象征快乐、幸福、长寿、和平、顺利等等。

常用谐音寓意吉祥

陶瓷的吉祥图案还经常出现佛家八宝和道教八仙的图案。道教的八仙是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八仙仰望寿星图,称为“八仙仰寿”;八仙向西王母祝寿图,称为“八仙祝寿”;八仙与古松仙鹤在一起,其吉祥寓意是“群仙拱寿”。另外,八仙所用物件葫芦、扇子、玉版、宝剑、荷花、花篮、箫管、渔鼓等称为“暗八仙”,亦称“八宝”,此八宝用于吉祥图案中,有祝福长寿的寓意。

用谐音寓意吉祥是元明清陶瓷吉祥图案的常用手法之一,如蝠与福,梅与眉(喜鹊和梅枝的组合寓意“喜上眉梢”)、桂与贵、耦与偶、鹿与禄、羊与祥、鱼与余、杏与幸、狮和师、菊与足、橙与程(前程)、柏与百、金鱼与金玉、天竹与天祝、鲶鱼与年余(连年有余)等,都是用谐音表达吉祥含义。

汉字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文字,陶瓷器上常用汉字表达吉祥含义,如福、寿、富、贵、春、正、吉等,不管字数多少,其吉祥含义都一目了然。不过,更多的陶瓷吉祥图案是采用多种吉祥元素进行组合,除了松、竹、梅(寓意“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代表“四君子”)等常见图案外,还有许多组合图案的吉祥含义不为现代人所知,因而经常出现摆放不当的现象。在现代家庭和办公室陈设中,陶瓷都是必不可少的物品,只有正确理解陶瓷吉祥图案的寓意,才能把陶瓷艺术品放在最恰当的位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吉祥。

指日高升马上封侯

寓意升职加官晋爵

吉祥图案一:天官人手指太阳。

吉祥寓意:指日高升。

解释:据古书记载,天官为上元之神,负责赐福给人间。天官人手指太阳寓意在屈指可数的短时间内加官晋爵。

吉祥图案二:骑牛小童放风筝,风筝直上云端。

吉祥寓意:青云得路。

解释:小童骑在牛背上寓意有贵人扶持,云端指高空,比喻高官厚禄。风筝升上云端比喻仕途得意,步步高升。《红楼梦》中的人物薛宝钗曾有诗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吉祥图案三:猴子在骏马上。

吉祥寓意:马上封侯。

解释:“猴”与“侯”谐音,侯为中国古代五等贵爵位中的第二等级。猴子骑在马上,寓意“马上”,为立刻之意,整体寓意为“马上封侯”。

摆放方法:绘有“指日高升”和“青云得路”的图案的瓷器适合文职人员,绘有“马上封侯”图案的瓷器适合武职人员,可将这些瓷器摆放在客厅或办公室。

千年瓷都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景德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而它的名称由来也是同样的历史悠久。这个地方汉代时称为“新平”,东晋时设镇,叫作“新平镇”。后又叫作“昌南镇”,隋唐时曾一度为“陶阳镇”。北宋赵恒景德年间易名为“景德镇”,沿用至今已有900多年。1953年,定为江西省辖市。

一 设新平镇

在古代,景德镇一直属于古番地。春秋时,为楚国东部边境。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吴王阖闾伐楚,取番地,景德镇地区属吴国。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景德镇地区又归属越国。约在公元前306年(周赧王九年),越又被楚所灭,景德镇地区又重新归属楚国。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景德镇为番县的一部分,属九江郡。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景德镇又再次属于楚。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景德镇属于汉朝设置的豫章郡鄱阳县。三国时期,吴国一直统治这一地区,属扬州管辖。公元291年(晋惠帝元康元年),以荆、扬两州所属十郡设置江州,鄱阳郡为其中之一。自此,景德镇开始属于江州。自远古至晋代,景德镇一直属于番地——秦称番县,汉以后称鄱阳县。

 在景德镇这块土地上设镇,是从东晋时开始的。东晋时期这一地区比较偏远,距鄱阳县城80公里,成为农民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活跃场所。当时陶侃率领官军在昌江以南地区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后,在这一地区设置“新平镇”,意为新近平定的地方,以炫耀他的“政绩”,但新平镇仍属鄱阳县管辖。“镇”,在宋代以前,是封建统治者为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设镇驻守军事上的意思;在宋代以后,则在工商业比较繁荣的中小集市设镇管理,这种镇才是人们今天理解的市镇贸易之镇。

二 唐代置县三易名

从东晋至唐初的300年间,新平地区的经济、文化,尤其是陶瓷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正式设置新平县,从鄱阳县分离出来,新平县与鄱阳县同属饶州管辖。这是这一地区设县的开始,也是这一地区发展的一个标志。

新平县治,并不设置在原来的新平镇所在地,而是设置在新平镇以北50余公里的新定、化鹏两乡之间的地方,即现今的江村乡沽演村一带,这里四周环山,丘陵起伏,中间一块较为开阔的小盆地,为产茶中心。新平县范围较大,包括了今安徽省祁门县的部分。公元765年(唐永泰元年),新平县北部地区划出,与黟县南部合为祁门县,新平县县境缩小。在此之前约五十年,即公元716年(唐开元四年),已将县冶迁至新昌江口(现在旧城的东南岸),并更县名为新昌县。昌江水源丰沛,溪流纵横,支系极多,易于泛滥,群众伐木为排,浮江而下,新迁的县治,也常遭水淹。公元742年,唐玄宗下诏,将新昌更名“浮梁”。“浮梁”两字,颇为形象地概括了这个县水多木多的特征。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观察使裴勘鉴于县治水患频繁,决定将县治由昌江南岸迁至北岸,靠近地势比较高的孔阜山南麓,这才免于水患。浮梁县治在这里固定下来,延续了一千多年,直至民国时期。

三 宋代始称景德镇

从唐代至清代,景德镇仅仅是浮梁县管辖下的一个市镇。距离县治10多公里。东晋时称新平镇,因地处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隋唐时也曾叫着陶阳镇。昌南镇因瓷业兴盛,在唐代已很负盛名。所制瓷器精美,釉色已接近珍贵的玉器,当时被称赞为“假玉器”。自唐高祖武德年问下诏“制器进御”起,对景德镇的征调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设置监务所督理陶务。

到了北宋赵恒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朝廷命令当时还称昌南的景德镇造御瓷进献。这批瓷器光致茂美,质量空前,器底都书“景德年制”四字,因“天下成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由此,昌南镇就逐渐被“景德镇”替代。景德镇瓷业发达,明清时期已成为世界上瓷都,出现了“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崭新局面。但景德镇一直在浮梁县的管辖之下。那时,浮梁县的行政区划,是全县共分为10个乡,每个乡又分为若干都或里。在清初,全县共56个都,景德镇仅有兴西乡的里仁、镇市两都。这个事实充分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工商业都市的极度轻视和贬低。1916年,当时的政府因感到镇大县小,不便统治和管理,才将县治移到景德镇,但仍称浮梁县。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获得解放,5月5日,从浮梁县分出,置景德镇市。1953年6月15年升为省辖市,浮梁县治移回旧城,镇县分离。1960年,浮粱县并入景德镇市,成为市郊区。1988年恢复浮梁县建置,管辖远郊的两个区,属于景德镇的市管县。

清代影青玲珑碗


清 乾隆影青玲珑碗

玲珑,俗称“芝麻漏”。其做法是先在较薄的胎体上透雕出花纹,通体上釉,花纹处填满透明釉,具有对光透影、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瓷。’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这种透光的米粒状孔眼,叫做‘米花’;在日本则叫‘米通’‘萤手’。有些陈设品如龙舟、花瓶之类,镂空处不糊釉浆,也叫玲珑。唐代洪州窑巳生产玲珑瓷;明永乐时,景德镇窑巳有玲珑产品。隆庆、万历其间,玲珑瓷风行一时。清乾隆时期,御窑厂也曾仿烧。主要器物有玲珑炉、玲珑盖碗、玲珑笔架和玲珑香奁等。

玲珑瓷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