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文物体现当时社会景象

与西大街富丽堂皇的仿古商业建筑群相得益彰的是,宋元明清时的西大街同样是一幅清明上河图的景象。截至昨天,西大街自去年8月以来已经发掘了436口古井,出土数千件珍贵宋瓷、金三彩、钱币、陶罐、铁器以及建筑构件、铜饰。历朝历代官署、寺院、商号基址也陆续展现。

一进入西安文物考古所城市考古抢救清理工作人员办公室,记者就被一件高20厘米的漂亮瓷罐吸引住了,只见它茶叶末釉上散射着淡淡光泽,手一摸光滑透凉,瓷罐花纹清晰浑然无伤,系珍品宋瓷。一件元代水波莲纹瓷碗,碗径16厘米,釉色润绿。一件金代三彩碟,碟正面抹胎彩绘的折枝菊花,颜色艳丽夺目,枝叶摇曳繁茂。一件金代交枝牡丹瓷盘犹如一朵墨绿色牡丹般高雅。再来看看一件宋代花口白瓷碟,碟四沿有花纹,釉色极其洁白。一件别致的唐代花口钵,式样不俗。另一件刻花宋碗,其表面折枝花卉舒展自然。考古专家张全民自豪地说,这些瓷器制作工艺细腻,釉色多为茶叶末色,瓷壁匀薄,表面花瓣枝叶逼真;这些瓷器执于手掌,轻盈;晾于光下,柔和,其完整传承下来实在难得。

除了发掘,张全民给记者展示了一件追回的西大街出土六曲花口碗,碗面刻花,釉色莹润,尤其碗口六曲成莲花状,碗制作之精湛堪称瓷器艺术杰作。

大量的其他生活器物也陆续重见天日。一件高30厘米的双耳罐,为市井之民盛油盐米醋之用。陶瓷台灯,今添油仍可发光。城市商业贸易离不开钱币,西大街一带出土钱币有汉五铢、唐开元通宝及宋元明清铜币,其中一口井中的钱币达15斤重。

西大街出土的众多文物,专家们说对于研究我国城市发展和贸易居民生活很有历史、自然价值。西大街留下的大量古井都是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表明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西安(长安)城地下水位离地面较浅,到了民国及当代地下水位就大大下降了。井内大量的瓷器产自耀州、邢、钧、定、官等历史名窑,说明西安城自定国都以来一直为商业鼎盛人文繁华之地。大量现实生活器物真切地反映了西安城古代居民的饮食起居情形,如瓷器有小灯碗、高足瓷杯、单系瓷罐;装饰品有木梳、骨簪;日常用具有汲水器、台灯、瓷枕;小孩物品有土弹丸、陶瓷玩具。有意思的是,钟楼附近出土的瓷片尤其多,证明钟楼附近是宋元明清西安城的中央商业区。

历史资源让专家们激动也让他们担忧,极个别社会闲散人员屡屡干扰西大街考古发掘,他们偷挖文物上市交易,西安各大古玩市场上轻易就能觅出西大街出土的宋元瓷器及其它物品。另外,西大街上的宋元明清官署、寺院、民居、商号基址不时呈现在考古人员面前,有的距离现今地表只有1米,但建设高楼大厦需要深挖地基,所以这些基址的消失令人无奈。

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国家文物局专家考察井陉窑遗址


日前,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一行3人赴井陉考察井陉窑河东坡遗址。在随后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上,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对井陉窑河东坡遗址的发掘及其历史、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对下一步发掘、保护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

作为石家庄市区域内的古代瓷窑遗址,井陉窑被誉为“河北四大名窑”之一。2001年,井陉窑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东坡遗址的发掘始于1999年,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具特色、价值最高的遗址。考古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井陉窑遗址,提出了具体保护意见和建议。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国家考古专家组成员秦大树认为,该遗址的发掘充分证明了井陉窑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其镶嵌工艺对中国制瓷业工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每一个窑炉连接一个作坊”的极为罕见的生产方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中国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考古专家组成员刘兰华认为,河东坡遗址的新发现,尤其是烘干炕的发现,开辟了北方白瓷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课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史的起源、演变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徐光冀指出,井陉窑河东坡遗址的田野发掘工作很到位,该窑址的窑炉形式大规模集中出现,对陶瓷史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建议继续做好发掘工作;要在充分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该窑址的范围、内涵及特点,发掘结束后做好回填保护工作;要注重做好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建议建立井陉窑遗址博物馆,尽快制定具体保护规划并上报国家文物局。

紫砂茶具与社会的契合


茶具又称茶器具、茶器,有广意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是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设备,器具用品及茶室用品亦统称为茶具。狭义来说,仅指泡和饮的用具,即主茶具。又因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茶其可分为陶土茶具、紫砂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从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精湛制瓷技艺,兼具实用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的陶瓷茶具,到具有优美金属光泽、良好保鲜功效、能够充分表现创意和设计的锡制茶具,再到结合时尚流行元素、针对现代人饮茶习惯的现代茶具,我国的茶具,除实用价值外,也体现出颇高的艺术品价值。经过历史的沉淀,无论从设计创新还是工艺水平上都有所提升。

古人饮茶讲究的是一分闲情逸致,现代人面对节奏日益加快的都市生活,喝上一杯好茶往往成了一种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心情的奢侈享受。而目前市场上各式现代茶具的应运而生,就满足了不同人群品茶的需求。有满足品茶爱好者的精致泡饮茶具,也有适合白领上班族的简易茶具,还有适合收藏、设计的越来越精美的工艺品茶具。正所谓,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契合的茶具产生,所以饮茶的历史能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下来。

现代易泡壶组也给喜欢饮用功夫茶的人们提供了方便。一只壶、两盏杯,便组成了泡功夫茶最简易的装置。该壶组通常采用紫砂制成,为了节省空间,茶壶省去了壶柄,但使用者依然能从细微之处体会到它的贴心设计,易泡壶上套有海草环,冲入热水泡茶时,可隔热防止烫手;壶嘴内装有滤网,使茶汤过滤后清澈干净,不含杂质。它既可以当茶壶使用,也可以当茶海使用,能均匀茶汤浓度。这样,热爱功夫茶的使用者即使在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无论是自斟自饮,还是与友人对酌,也可以用简单的工序喝到好茶,体会传统茶具所传递的浓浓味道。

“两型社会”助推陶瓷行业变革环保


6月16日至6月18日,由中国陶瓷行业协会、湖南省工商联、民建湖南省委等联合主办,湖南天欣集团承办的“首届中部两型陶瓷文化节暨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颁奖典礼”,在湖南天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隆重举行,集团陶瓷品牌生活体验馆同时盛大开幕。

中国陶瓷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湖南天欣集团总裁王五星告诉记者,此次首届中部两型陶瓷文化节是以践行“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着力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使人们逐步树立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科学观念,促进陶瓷行业和谐健康发展。

在陶瓷文化节上,天欣集团还联合由40余家陶瓷建材商家共同举行“健康之家”环保建材品推介活动,各商家将利用展板,图片等多种形式宣传环保建材产品,引导消费者选择环保、节能的建材产品。王五星告诉记者,“这次开展的"两型社会市场行"科普活动暨首届陶瓷文化节,是希望有更多的行业人士意识到这一点并加入到环保节能的行列中来,这将不仅关系到企业、行业的发展,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的蓝天白云。”

紫砂文化:紫砂文化走进社会大课堂


商报讯昨日,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情怀”为主题的“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研究现场研讨会”在北京“国粹苑”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艺术教授堵江华为到场嘉宾及小学生们,展示了紫砂制作工艺,并介绍了紫砂文化的历史、成型方法等相关知识。

堵江华在与嘉宾交流时表示,紫砂文化在历史上是以父传子、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代代传承的,而在现代的社会环境里,则需要有更科学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高端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以促进紫砂文化的长足发展。北京市教委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当天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层次地接触、了解紫砂行业,从而使传承更有生命力。同时,紫砂虽然源于宜兴,但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门类,紫砂不仅是宜兴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此紫砂文化的传承就不仅是宜兴的事情,而是需要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面的大朋友、小朋友共同来关心、参与,使之发扬光大。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样的活动有着深远的意义。

民俗思维在陶瓷绘画中的体现


民俗思维是人类发展至今形成的一种影响人们活动的思维定式。在陶瓷的发展方面,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可以说这种习惯的定式贯穿于陶瓷发展的始终。在陶瓷的不断发展中,陶瓷绘画中的一些图案形象似乎经常被人描摹且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这些图案自远古时代开始贯穿于各个时代,直至当今都倍受欢迎。

一、远古图腾观念

在人类社会的萌芽阶段一原始社会,不管是岩画还是陶瓷纹饰大多是根据人们为了生活的需要或是对生活的体验,或是对事物的看法,或是乞求神灵的保护而创作的。其中,远古图腾的艺术品就充满着许多神奇色彩,倾注了原始人当时的精神和情感,体现出它们是在一定观念支配下的产物。不管是人面鱼纹盆、鹳鱼石斧彩陶纹,还是舞蹈纹盆都蕴涵着人民一定的思想寄托,鱼纹贯穿于半坡文化彩陶的各个时期,而且无论是鱼纹、龟纹、蛙纹,都是以鱼类水族为主体的图腾纹样。原始先民绘制鹳鱼石斧彩陶纹的可能是一种祭祀活动。原始先民将自己的愿望绘制于器物上,就是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原始人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活动,并表现于各种绘画作品中,这种原始图腾创作也渐渐地形成了人们的世俗观念,并在以后的陶瓷发展中均有体现,影响着陶瓷纹样的世俗取向。

二、祥瑞思想在陶瓷绘画中的体现

民俗思维在陶瓷绘画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使生活充满祥瑞感觉的意识上,因此,大量具有祥瑞意识的吉祥图案出现在陶瓷绘画中。吉祥图案来自于人们的信仰、民间传说、动植物的谐音和暗喻等,通过动物、植物、飞禽、鱼类、器物、人、神、圣、仙佛的神话与传说,以图文、谐音等形式作为祥瑞标志来表现。如寿,用松柏、石、桃、龟、鹤等表示;福,用蝙蝠、拂手等;喜,用喜鹊、蜘蛛等;富贵,用牡丹等;瓜、石榴有多子多福的含义,白菜又谐百财,鱼有年年有余、如鱼得水等含义。这些能够给人带来美感并且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一些龙、风、麒麟等民间传说中的瑞兽,几千年来为人们所崇拜而作为生活的护佑,龙在古代一直作为神力无比的象征,后来又发展成为帝王的象征,另还有神佑的意义。风与龙一样也是古人创造的,为仁瑞的象征,古代认为当凤凰鸟出现时,意味着圣天子将现世、为太平盛世大吉祥将到来。而龙、凤的意义与人们生活关系的紧密还往往将龙象征男,风象征女,因此龙、风图案装饰在同一个碗上的现象。这样的思维体现在各个方面而成为陶瓷绘画构思的基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又都有不同体现。

三、各个朝代陶瓷纹饰的相传性

有些图案由于其特殊的寓意常见于陶瓷上,并贯穿于陶瓷艺术创作的始终,但又由于各个朝代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表现形式也有差异。就拿人们表现最多的龙来说吧,每个时代的龙都有其时代的特征。在六朝时期,龙成为鳄鱼形状,神态凶猛,到了唐代,龙的形象富有生气,为一般动物样,没有神圣、威严意味。宋代,据许多学者研究,中国的龙此时才与封建帝王的权威有关,成为帝王象征,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宋代的龙纹形象威武,极有神采,象征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元、明、清三代,朝廷对瓷上龙纹形态、制作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时的龙纹均作蛇形,身至尾渐细,四肢有羽毛,趾分三、四、五脚趾不等。

莲花纹也是如此,最早出现于东汉,跟佛教文化有关,因为莲花在佛教中是一种圣洁物,所以莲花纹在瓷器、陶器纹饰中经久不断。东汉,用高温釉画成单个莲瓣。西晋后期出现莲瓣纹,一件器有几个莲瓣。六朝时期莲瓣的特征是短、肥胖、粗大,多为刻花;唐代的莲瓣也还比较肥胖,排列比前朝紧密些,多为刻花;北宋的莲瓣纹,莲瓣稍瘦,排列紧密;元代莲瓣肥大,莲瓣与莲瓣间有空隙,瓣中绘有杂宝,有些不可名状,瓣中绘杂宝之风格,明、清尤甚,至今不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都是相同纹饰在不同时代所表现的细微差别。但又都有其相似性,为艺术家们不断传承下去。

四、民间艺术为陶瓷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民间艺术与民众的价值观念、情感意识、审美观念相互融合、互为一体,体现了民间艺术丰富深沉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包涵一定的传统道德观念,这些形式不仅以其他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还在陶瓷绘画中有所表现。例如,义士烈女、麒麟送子、梅兰竹菊、鸳鸯凤凰、天地众神、八宝盘长等等数不清的吉利祥瑞题材不仅依其良好的象征寓意而存在,也给陶瓷装饰绘画带来形式美感和装饰趣味,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加以创作利用,不仅丰富了陶瓷样式和陶瓷图案,也促进了陶瓷绘画朝着更为广阔的领域发展,为陶瓷文化的现代性和多样性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运用象征和寓意来寄托人们的生活理想与愿望是人们将这些图案运用在陶瓷上的心理基础,也是赋予陶瓷艺术更多文化涵义的载体。总之,民间文化以及民间艺术心理丰富了陶瓷文化的内容,虽然民间文化只是陶瓷绘画的一种题材或是一种表现形式,但在这个多元化的今天,它奠定了人们制作陶瓷的基础,并为今后陶瓷艺术的多样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体现崇佛尊儒思想的明代红绿彩


瓷器上的纹饰是那个时代的宣传载体。手头上有两块红绿彩残片,都是明代弘治、正德年前后的。这两片都透露了那时的信仰和崇尚。图1是红绿彩孔明碗的碗心,图2也是块红绿彩碗心,碗底有一个梵文字(图3),分别传递出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图1画着三个身着儒服的人,画意应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图中的这三个人好像是孔子、子贡和颜回。子贡对孔子说,我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嗡嘛呢叭咪吽”,若从字面上解释,乃是“如意宝啊,莲花哟!”像是佛经中的一句,或者是表现出赞美观世音菩萨、憧憬幸福的心情。藏族的医学著作对“六字真言”有一个诗意的解释,那就是:“好哇!莲花湖的珍宝!”总之,“六字真言”与清净无染的莲花有关。

明代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就订下了崇佛尊儒的基调,他用佛教和儒教来教化人民,巩固帝王的统治。细数明代16位君王大都崇信佛教,唯明世宗嘉靖皇帝除外,他在位四十余年,总的来说是禁绝佛教,而崇尚道教方术,为明代皇帝中的特例(注:何孝荣:《论明世宗禁佛》)。

综上所述,明代皇帝除个别人以外,多崇奉藏传佛教。尤其是明代中期诸帝,大量封授和供养藏僧,频繁举办藏传佛教法会,为藏僧建寺造塔,大量开度藏僧行童,崇奉藏传佛教尤甚。瓷器纹饰可反映出佛教的盛衰,从而也成为断代的一种依据。

陶瓷产区应该努力体现陶瓷产品文化特色


2004年是景德镇命名1000周年,这时候也是产业相当困难的时期,我和其他景德镇市民一样,难免对当地政府有所埋怨,又对产业下滑有所伤感。然而,这时候的景德镇政府也在市政建设上做了几件让我高兴和满意的事情。比如,将主要街道的水泥电灯杆换成陶瓷电灯杆,各条街道的电灯瓷杆花色不一样,使人一上街,就感受到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感受到了瓷都的一种特别气息。另外,在西部、西北部进城的地方制做了大型陶艺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在街道中间,有的在街道两侧的小山壁上,我觉得这些大型陶艺作品成本并不高,但效果很不错。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特色体现出来了,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最近又到了景德镇,发现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特色愈加浓厚了。比如有些酒店特别是农庄式的酒店地下铺贴了青花瓷碎片,有些窗台也用青花瓷(应该不是正品)累叠起来形成一根根圆柱状,让人感到清新可爱,让人感到这里是青花瓷的城市,是瓷都。而这种装饰效果,还是变废为宝的结果。我们减少了一份垃圾,收获了一片美丽。

这种景观在石湾也有,但还不够醒目,比如石湾公园里有废陶瓷脸面累叠起来的墙体。九十年代佛山张槎还有用碎瓷砖铺贴的院落,石湾还有水泥餐桌上用碎地砖来装饰,都颇有特色,可惜这种景观太少了一点,应该保留并发扬光大。

中国的陶瓷产区多矣;有特色的陶瓷产区也有不少,宜兴的紫砂、河南的钧瓷、龙泉的青瓷、云南的黑陶等等。其实,不一定非要陶瓷产区和特色陶瓷,只要是生产陶瓷的地方,都可以考虑变废为宝。将废旧的陶瓷用于市政比如人行道或其他地方,这样不仅可以宏扬陶瓷文化,体现地方特色,也是节能减排,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日本人总是告诫自己资源贫乏,千方百计节省资源。我们为什么不能身体力行呢?勿以善小而不为嘛?

中瓷网有消息说;天津和平区有一座百年历史的法式建筑,去年被人用7亿余片古瓷铺贴成了一座全球独一无二的古瓷博物馆,消息中的图片清楚地告诉我们,这座古瓷博物馆也用了大量的青花瓷瓶累叠成圆柱状,又将圆柱连接成富有特色的墙体。哦,原来不一定是产瓷的地方也可以如此这般!当然,我们也不一定要用古瓷片去装饰,用好瓷瓶去装饰,废旧的瓷片和花瓶同样可以创造美丽壮观的效果。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