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器相依 有爱方有香茗

茶器相依有爱方有香茗

朋友来我家的时候,送给我一盒茶,是极品的乌龙。前几天下班回家,想喝热茶,便随手抓起那盒茶来,胡乱塞进茶壶,泡了水,倒过来便喝。喝的时候心想,极品的乌龙啊,一定味道上乘吧……

可一喝之下,深感不然。那茶要香不香,味道怪怪的。唉,原来只是号称的“极品”。现在人们为了赚钱,还真是什么招牌都敢用,听一个做茶的朋友说,卖茶的地方往往也卖包装,管他内容是什么,衣服总是穿得漂亮时尚。所以品茶绝对不能相信包装,就像女人,也许长得妖娆魅惑,但是这心里是什么样的,你永远也不知道。

一日在家,整理房间打扫院子,忙碌了大半日,累了。决定犒劳一下自己,于是打算沏上一壶香茗,好好休息。这次搬出来一套上乘的茶具,是搬家的时候在广州的妹妹送的,价格不菲。拿出茶具来,便将头探进茶柜里张望,在心里盘算该喝哪一款茶叶,看了半天,目光便落在那“极品乌龙”上,上次打开了一小包,觉得不好喝,于是剩下半包来便那么搁着。

本不想再喝那茶了,但想想也是朋友的一片心意,就这么扔掉,也太浪费了。这么一来,便伸手拿起那小半包剩下的茶叶,泡进那只巧致的茶壶里。端起那只极小的品茶杯放到唇边,喝第一口,没感觉什么,再喝第二口,第三口……这茶居然是越喝越醇的,几杯过后,口中已有暗香袅袅徐来。果然是好茶!原来第一次那么的不尽人意,却不是茶不好,而是所用茶具太差,喝茶的心情也太粗。

不由得想起上次的联想,女人如茶,男人如茶具。极品好茶若未能匹配到极品的茶具,而只是放进一只粗糙的茶壶里,泡出来的茶味也便会非常不和谐。上次未识得好茶,只是妄自菲薄,都是以貌取人,这好茶必须配上好茶具,而好女人也要碰到赏识懂得她的男人。只可惜,有许多的好女人,她们的人生就如同这“极品乌龙”一般,被泡进一只粗糙的茶壶里,在粗糙的日子里度过一生。

反过来说好茶具就一定能泡出好茶吗?这也不一定,就像茶叶审评一定要用洁白的瓷器,才能凸显茶的特点,滋味鲜醇当然越泡越香,若是内质平淡,就是请出上好的紫砂珍品冲泡,也是枉然。

想来男女间总是互相指责,恶性循环世间便有了很多不幸。殊不知唇亡齿寒,这茶和器互相依存,如同男人女人间,有爱才能泡出香茗。

精选阅读

雍正爱单色釉:爱恬静的气质更爱娇美的形体


清代雍正皇帝最爱单色釉瓷器,不仅爱其恬静之釉质、素净之风格,更爱其娇美之形体,所以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

单色釉:美到极致是自然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单色釉瓷器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

在唐代以前,中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不过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大段时间瓷器的造型、色彩较为拙朴实用,多和现代人的审美观有距离,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单色釉瓷器出在宋元和明清两个时期。宋代,单色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单色釉瓷器胎体优雅、流畅,釉色纯正、明快,部分单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可供养眼品赏,可谓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珑,精美无比。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相比,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公认的陶瓷制品中的“大家闺秀”。

单色釉主要有八种釉色

中国瓷器的釉彩始于单色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单色釉主要有以下几种:

青釉:是我国瓷器最早的釉色,商代中期已经出现,宋瓷中官、哥、汝、龙泉、越窑、耀州窑等都烧出了不同程度的青釉。青色釉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等。

黑釉:釉面呈黑色,主要色剂为氧化铁和少量的锰、钴、铜。黑釉在南方从汉代开始,北方从唐代开始烧制,清代康熙年间,又发明了乌金釉,通体乌黑,亮处闪金光。黑色釉有黑彩、墨彩、乌金等。

绿釉:以铜色为着色剂,以铅作为化合物的助溶剂,低温烧成。宋代瓷器上的绿釉多为较深的青绿色,明代正德时期的孔雀绿很突出,明中期出现了瓜皮绿,水绿色是康熙时期杰出的彩釉,康熙三彩和五彩中常用此釉色。

白釉:釉内含铁少,高温烧成,白釉还可以分为甜白、象牙白、猪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鱼肚白等。

红釉:主要以铜为着色剂,包括祭红、豇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瑚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盖血红、“娃娃脸”等。

黄釉: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也称铁黄,分高温和低温两种烧制方法。黄色釉包括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蜡黄、鳝鱼黄等。

蓝釉:蓝色釉包括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祭蓝等。最初的低温釉出现于唐三彩当中,到了元代烧成了高温蓝釉瓷。明代宣德的蓝釉主要有宝石蓝、祭蓝等。

紫色釉:紫色釉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其中最著名的茄皮紫是在明代中期出现的,以后历朝历代均有烧造。

雍正偏爱黄色:黄釉釉色创新多

雍正时期是清代制瓷的鼎盛时期,以造型丰富,品种多样而著称。雍正时期较短,相对于乾隆、康熙时期,瓷器的存世量也更稀少,但是雍正黄釉在釉色上有所创新,烧制出了多种新釉色。雍正一朝的黄釉瓷以柠檬黄釉瓷最为出名,淡黄釉瓶、柠檬黄釉杯子、菊瓣盘等品种颇受欢迎。

清雍正淡黄釉瓶

淡黄釉瓶,清雍正,高14.6cm,口径3.3cm,足径1.7cm。瓶撇口,细颈,溜肩,肩下渐敛,圈足。通体及足内施淡黄釉。外底暗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淡黄釉瓷器创烧于雍正时期,其着色剂为氧化锑,由于其釉色比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传统浇黄釉浅淡,故名“淡黄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黄色,故又称“蛋黄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写的《陶成纪事》中称之为“西洋黄”。雍正淡黄釉瓷器的造型多为小件的瓶、盘、碗、杯、碟等,小巧的形体配以淡雅的釉色,颇显俊秀典雅。清代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此瓶由康熙时的柳叶瓶演变而来,其娇美之形体,恬静之釉质,集中体现了雍正瓷器的艺术风格。

雍正款黄釉盅

雍正款黄釉盅,清雍正,口径6.7cm,足径2.9cm,高5cm。盅敞口,直斜壁,圈足。盅内施白釉,外施黄釉,釉色纯正,釉面光亮莹润。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清宫的黄釉瓷器多在重大仪式中,如祭祖时使用。

茶器,让你读懂china的美


瓷器无论在古在今,都渗入了生活。中国人喜欢喝茶,“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于茶器,古人有云“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如果你懂得看透饮茶瓷杯的美学魅力,便足以窥探东方美学的一二。

眼与瓷器对话,将焦点聚于体,周围风吹,树动,人行,亦不减其淡定稳重,仿佛在说“欲当大事,须是笃 实”。完美体现中国文化中所追求的对称平衡。

东方美学中的山水意境强调细节忠实。瓷杯每一次开片都是一次与自然的赌约,人的自然无为,让每个杯子开出每一道自由的片痕。一切都是自然的发生,每道痕都讲着自己的故事。

闭上眼,让指尖行走于杯壁,行走于杯沿。每一条行走的痕迹,每一个起伏,若心静便能感觉属于瓷器的韵律。还有那些可见,却不可触的开片。它就像是顽童,用另一种方式,给你演绎物的和谐圆润。

闭上眼,听,听茶水流入杯中,与杯壁碰撞出的声响。听声响,就如同听瀑布之下山谷回响,有些声音通透,有些声音厚重,有些难以言表……但每一个都特别,在火种涅槃之后的特别。

细看杯中茶水,不同茶量、不同茶色、不同杯色。。。。。。交融而出的每一杯茶都有不同。看似平静,其实每一滴都在流动。茶中所显现的厚重感,便如文化的积淀一般厚重。

每个瓷器,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它能与其他事物融于一体,这正是美的包容性。每个杯子,如案上莲花,开出静雅,开出端庄。能被看到的不只是杯,而是景,如诗如画,韵味横生。

你可以学着从读懂一个杯子开始,读懂china的美。

中国茶器之美,瓷器浅说


青瓷——烟雨飘荡的美好

青瓷的鼎盛时期是宋代,当时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远销各地。而到明代时,青瓷茶具更加细腻、纹案秀丽端庄、造型典雅温柔。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兰西,轰动整个欧洲,被视为稀世珍品。

青瓷最适合冲泡绿茶,青绿交融,就像被灵气浸湿的江南般美好。

白瓷——纯净衬托的雅色 

唐代,白居易曾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说明当时白瓷已经深受人们的喜爱。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中国书画,励志抒情。

白瓷坯质透明细腻、色泽洁白、能很好的衬托茶汤色泽,所以白瓷茶具的使用率是最高的。

 

黑瓷——浓厚席卷的记忆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这是因为自宋代流行斗茶,而至明朝后逐渐流行泡茶法,所以黑瓷“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宋代时期,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建盏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美丽异常。

彩瓷——色彩勾勒的中国

彩瓷最出名的就是青花瓷。元代中后期,青花瓷开始成形发展;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 

到了清代,青花瓷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加上康熙帝时期研制成功的珐琅彩,茶具开始变得五光十色,受世界瞩目。不得不说,小小的彩瓷上勾勒出的是整个中国。

紫砂壶: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方与圆在紫砂壶体上的运用比例直接影响着紫砂壶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

纯粹使用方形来造型的紫砂壶不多,但这样说并不是指方形本身在审美上有什么缺陷,而是在成型工艺上较难把握罢了。但好的方壶总给人一种或挺括周正、端庄大气或刚正不阿、一丝不苟或挺拔清奇、坚硬利索的感觉。较为大家喜爱茶壶壶形有六方提梁、八方提梁、合斗壶、方斗壶、砖方壶、亚明方壶等。当代名家潘持平则是个中高手。

圆与方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无方就显不出圆。《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这是说最初的圆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所以在紫砂壶造型中通常是方与圆相交融的。正由于方圆在美感上迥然不同的特征,所以这类紫砂壶制作起来是最困难的,过圆则失之柔弱无力,或者臃肿含糊;过方则又僵硬生涩。这方面的代表壶型专家认为是觚棱壶。此壶形俯视呈四方形,侧面看又有覆斗状,但又不是直棱角的覆斗,像两条斜边向外弯曲的梯形。盖、颈是小四方而底部相比上部又大出很多。这样的上下变化全依靠自壶盖延伸下来的四条弧线的连贯与过渡。因此对这四条弧线的处理就成为此壶造型的关键,因为它影响整个壶身的方圆形状。再加上身筒基本上呈方形,而把又呈圆环状,所以如果把和身筒的方圆搭配不协调的话,也会使整个壶形显得极为别扭。我们在资料上能看到明朝的李仲芳很完美地把握了此种壶形的平衡,创造出“方中寓圆,圆中见方”的奇妙境界。欣赏把玩此种壶型,我们可以边饮茶边静下心来做做方与圆的辨证思考了。近代黄玉麟也制有觚棱壶(吴昌硕铭),很明显,在李仲芳的基础上显示出了自己的特色。他把身筒上的四条弧形棱角线变得更加柔和,原来的近乎直线的流也改为三弯,把圈则更圆。总之,黄玉麟的设计增加了“圆”的分量,所以整体上给我们一种既端庄典雅又柔和圆润的美感。这种方圆融合的壶形还有清朝陈秉文款上方下圆的束腰方壶,现代则有高海庚设计的前方后圆的伏虎壶。

唐代以前的饮茶文化及茶器


茶器的品类繁多,造型优美,兼有实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为历代品饮者所青睐。茶器的发展和饮茶方式的变更关系相当密切。

据文献记载,唐代以前的饮茶方式与今日不同,茶叶常配以姜、葱、胡桃、松子及其他食物或药物混煮成汤以供药用。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门茶器,首先有了带托盘的青釉茶盏。盏托又称茶船、茶拓子,为承托茶杯,以防烫指之用器。据现有考古资料证明,盏托是从托盘演变而来。东晋、南北朝时期的茶盏,有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的构思巧妙。这时期的茶盏的显著特点多为饼足,底部露胎。虽然此时的茶器种类不多,但为唐宋以后茶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除上述茶盏外,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叫“鸡头流子”(壶嘴称为“流子”)的青瓷盛水、注水的容器。这种汤壶质地和形状都有讲究,大致上,容积要适中,壶嘴要呈抛物线形,出水口要圆而小,以使出水有力、落水准。它的出现对唐宋以后壶的形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鸡首汤壶最初只是在壶的肩部一侧置鸡首,仅起装饰作用;东晋以后,鸡首中空成管状,作流通入壶内;到南朝时,壶形略大而高,颈部加长,器腹丰满;隋代壶身更加修长,颈亦细长,鸡首形象较前期生动。隋、唐初期,越窑仍有鸡首汤壶生产,唐中期以后,鸡首汤壶逐渐为执瓶所替代。

紫砂壶茶器具存在的地位


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在我国,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茶风始起,就被注入强烈的文化意蕴。继而,亦在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品饮的过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学意识,并予以程式化,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作为茶饮形式的载体--茶具,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派生成对茶文化系统本身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次生文化。没有茶器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没有茶器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提高。作为中国茶器具的紫砂壶,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珍视与关注,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折射了华夏文化的光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茶,就是古代的茶,这也是中国茶饮起源的最早传说,故唐代茶圣陆羽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说法(《茶经》)。但在中国茶史上,对茶器具的最早记载却要晚至西汉宣帝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所述:“烹茶尽具”、“[食甫]已盖藏”。在这里,已经有饮茶后将茶具洗涤洁净,妥为收藏好的意思。不过,这时的茶具形态,我们无法从简洁的文字中再作进一步的了解。但至晋代,我们却可以从杜育《[艹舛]赋》中“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推断出当时的饮茶方式和茶具特征。据熊寥先生考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意为饮茶时挑选浙江温州东瓯窑产的缥瓷茶具;“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指是是用类型似无柄葫芦瓢式的茶盏,取法先祖周部族(公刘)饮酒的方式饮茶。(《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这里的“器”与“匏”虽然指是都是饮茶用具,但我们仍很难将它们从日常生活的饮食用具中作为茶器具单独分离出来,因为茶器具的产生是和一定的经济生产力相联系的,当时的社会经济还没有达到茶器具形成单独需求的地位。同时,茶文化意识的发展,才要求茶器具单独存在。

斗彩瓷有何特点


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斗彩这个名称,明代的文献里未见记载。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南窑笔记》的作者认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图案的称为斗彩。陶瓷史上最为盛名的斗彩是明代成化斗彩,其中斗彩鸡缸杯更是精美绝伦,这与成化瓷器修胎极精致细薄和施釉极晶莹润白有关。清代康、雍、乾三朝也都有艺术价值极高的斗彩瓷器制作。斗彩是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的一只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彩瓷。斗彩这种陶瓷的装饰方法,既不同于釉下青华的装饰,也不同于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绘的装饰,它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根据目前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结果,斗彩瓷器最早出现在明宣德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活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红顶商人”壶有创意


 眼前,一把油亮亮、光闪闪,色泽、造型都特别奇怪的茶壶(左图),黄褐色调中夹杂着少许奶油基色的茶壶,仔细品鉴这把茶壶的材质不是紫砂,不是瓷器,更不是用石头雕刻的。在场的几位艺术界朋友欣赏过后认为此壶的设计思路大有新思路。“这是我最近新创作的‘红顶商人’日本古陶茶壶。这与传统的紫砂壶有什么不一样?”上海著名抽象派油画家彭鸣亮说道。

噢!原来是中日艺术家最新结合的陶艺壶,它呈现出东方女性曲线美,富含西方抽象画的元素,这是一把极有时代气息、时尚风格的茶壶,使亘古不变的中国传统制壶艺术在此产生裂变,重新得到新生!

这把由中国抽象画家彭鸣亮与日本古陶备前烧陶艺家山根正章共同研制的日本古陶茶壶,壶式特别雅致颇有古意,但是,此壶创意的泉源却是来自彭鸣亮对于宜兴紫砂壶的突发灵感。此壶冠名为“红顶商人”,特点是打破了中国紫砂壶传统的重心在中间追求平衡,完美的方式,在不平衡中追求平衡,有向前冲的感觉,富有力量感,能呼应当代中国的大背景,代表了现代的审美趋势;它在体积上冲破一个球体或圆柱体的束缚,用一又二分之一球来增加容量;材质上抛弃了紫砂或瓷器的局限,用日本备前烧国宝级的陶土来调整水质;设计制作上更是史无前例的搭配:中国人设计,日本人制造。从中国传统茶壶出发,但不受到传统茶壶造型的束缚,这把壶也给专业制壶的那些工艺师们一个创作的启迪。我们见到中国许多制壶大师的作品,工艺虽然精湛,但造型实在是缺乏创造力,使得当今紫砂壶制作艺术的高度到了一个瓶颈口,我们在设计理念上要有突破,要有新思路,新样式,可能上海艺术家彭鸣亮设计的茶壶造型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认为,中国的陶艺家们也不妨走出国门与海外艺术家、陶艺术家们合作,可以碰擦出新的火花,新的气象!

彭鸣亮在十余年前就喜欢紫砂壶,他曾无数次去过宜兴窑上。他与宜兴制壶大师吕尧臣、吕俊杰父子是好朋友。他们在探索艺术时也说到了中国的茶壶创新问题。吕氏父子曾调侃他说:“哪一天你按油画上那个饱满的弧线臀部设计一把茶壶,也许会很好看呐!”嘿!当年的一句笑话现在已经实现了。

陶瓷礼品的特点有哪些?


瓷礼品意味着陶瓷成为了传递心意的载体,是赠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心灵沟通的桥梁。陶瓷礼品是新时代快速发展下陶瓷网上定制成为新风尚的产物。陶瓷礼品有着区别于一般礼品特有的特点,接下来将会为大家一一详解。

婚庆礼品餐具喜结良缘结婚餐具套装

陶瓷礼品的主要特点

1、健康是衡量陶瓷礼品质量的第一要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用陶瓷的环保性、健康性越来越重视。日用瓷在生产工艺上都在追求无铅铬溶出。

同时,一批抗菌陶瓷、易洁陶瓷、活水陶瓷等生态健康陶瓷的产生,更赢得了市场好评。如今,健康养生类的节目越来越受欢迎。健康、环保已逐渐成为现代人潜意识的最低要求。

2、景德镇骨质瓷是最高档的瓷质。骨质瓷采用的基本陶瓷原料是动物的骨炭(来自动物骨骼中的磷酸三钙)。骨质瓷长期以来是英国皇家和贵族的专用瓷,是世界上公认的高档瓷种,素有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美称。爱景陶瓷网上定制的骨质陶瓷礼品也是十分受人欢迎的。

3、陶瓷礼品实现了工艺性与实用性结合。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实用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人们在使用健康的陶瓷的同时,还有相应的精神需求。现代人追求个性化和完美美观的视觉享受,随着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购成为时尚,网上定制个性化的陶瓷礼品也形成一种新风尚。现代人更加愿意将本公司的名字或者是本人的名称刻在陶瓷上,以彰显其个性,同时也体现了陶瓷礼品的纪念意义。

4、陶瓷礼品是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是能体现当下人们消费观和消费心理商品,也是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礼品。陶瓷礼品的主体构成部分是陶瓷,陶瓷能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陶瓷礼品也代表着创新,能将陶瓷作为礼品并能通过陶瓷礼品传达出现实意义表示陶瓷并不仅仅是以日用品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而具有了现代社会的特点,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5、相对于一般礼品而言,陶瓷礼品是最能表达心意的礼品,陶瓷礼品也能体现出赠送者的个人涵养和品格。陶瓷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陶瓷礼品的出现使得礼品具有文化气息和古典特点。

宋代定窑瓷器有什么特征


定窑是宋代着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而驰名。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

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窑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1、泪痕: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竹丝刷痕: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盖碗茶具、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