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陶艺的核心价值

从时间上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开始并没有确切的年代,大约在十九世纪50年代,中国陶艺家才开始尝试着从传统古典陶瓷艺术中剥离出来,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因素和经济环境,在改革开放前,现代陶艺所倡导的自由、开放的意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陶瓷艺术才逐渐活跃起来。

中国现代陶艺是在西方艺术思潮影响下诞生出来的新生儿,所以或多或少地带有西方的艺术理念,但是无论从艺术形式方面还是技法表现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本土性。在中国,我们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相对厚重,装饰材料广泛、创作手法多样,因而在陶艺发展的材料和造型上也更为丰富。

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精神,获得自己的本质特征的。因此,对中国文化精神而言,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之魂,而中国艺术审美体验则是哲思之灵。和谐、妙道、圆融之境是中国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最高境界,其讲求的都是“自然”二字。同样在陶艺中也是离不开自然。而这种自然就是将传统工艺材料和现代、自然相连接的天衣无缝。现代陶艺对于陶瓷材质的追求类似古人,不加修饰的、肌理状态的、手拉坯体的质朴和以回归自然为主的造型主题相结合,使现代陶艺回归到其形态意识的本源,将陶瓷材质的美学品格和文化内涵完整描述出来,正是体现人文精神中“自然”之魅力。

艺术是时代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陶艺创作自然也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纵观现代陶艺的发展,从萌芽之初到走向现代,从混沌之源到遍地开发,无不贯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意识的交织。陶艺家们在创造过程中把握精神与语言的统一,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找语言的自然表现。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从艺体验,从某种角度探向陶艺的深层,追求的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

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使得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继承了传统艺术的文脉。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与再创造,极大扩展和丰富了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的艺术内涵。这些源自传统材质和具有秩序感的象征性传统艺术元素语言,结合极具抽象力的现代艺术符号表现特征,强调个人内在精神的体验,注重自我价值的体验,对这些艺术符号的再创造呈现出的温和、宽厚、从容的瓷质品性大大延伸了作品主体。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陶艺家一部分力图在遵循陶艺语言规定性的前提下,充分探索陶艺在纯审美形式创造上的各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这种艺术形式和语言媒介的表现潜力。一部分满怀热情地把陶瓷的物理特性转换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形式语言。以力度感的追求,以神奇结构和异度空间的构建,寻求物化审美主题经验和情感的新方式。不论哪种方式,都充分地体现了艺术家的自然状态和心灵的自由奔放。从文化意义上来看,这种创作的倾向又集中地反映了现代人在工业文明的环境中的精神超越要求,更具有人文精神和审美关怀。

由于中国现代陶艺存在着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些误区,使得中国的现代陶艺偏离了本民族的文化。笔者认为中国的现代陶艺创作必须要以中华挖掘民族本身的文化内涵作为创作的基础,探索具有民族性的原创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深层次的发展。但是这种原创性,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西方的语言形式套用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因为这种创作形式很难将我们的本土文化表达得清楚明了又富有精神含义。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陶艺大国。传统陶艺凝聚着华夏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卓越的文化品格。中国陶瓷文化的丰厚传统,正是中国现代陶艺家要珍惜的文化资源。而中国现代陶艺也只有立足于本土的文化,才有可能再创辉煌。

中国陶瓷文化艺术有着最纯真的、最本体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中国现代陶艺从新生儿逐渐走向成熟,禅宗思想和传统陶艺的珍宝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中国陶艺中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造型意识,让我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剖析西方陶瓷艺术的精髓。中国文化有着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包容性,这也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家面对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问题时,更为开放、更具艺术创新力。

精神性和审美性是中国现代陶艺的核心价值,中国现代陶艺也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和现代意识相碰撞的产物。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有着完备审美体系的中国现代陶艺,在现代艺术思潮的推动下正在进行着对现代的追求和改造,既具有现代感,又具有我们民族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在传统陶瓷大国的盛名之下新生的中国现代陶艺。

扩展阅读

现代陶艺的审美意蕴


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审美取向的转变以及人文精神因素等息息相关。现代陶艺是运用陶瓷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来反映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现代陶艺所具有的新形式与审美意蕴都是传统的陶瓷艺术所不具备的。 正如皮道坚先生在《拓展眼界的当代陶艺》中所说的:“陶艺一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艺术的简称,而是一种孕育着新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现代艺术方式。”

中国传统陶艺高超的技艺、娴熟的装饰以及完美的造型,表现了创作者的智慧和能力,但传统陶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着重追求严谨和整齐从而限定在一定的审美标准中而无所突破。它忽视了材料的自然属性,更忽视了人与陶艺之间的精神关系。

实用审美是传统社会中的主流审美方式,而现代陶艺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高扬个性化精神旗帜下,逐步推翻了纯实用审美的藩篱,开始向精神审美方向升华。现代陶艺摆脱了以往的审美形式,纯粹成为艺术家发自心灵的艺术创作,它强调个性,注重思想内涵,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求艺术的自然与真实。

现代陶艺是以审美为主的更注重审美价值和审美作用,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艺术观、价值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传统陶瓷艺术是先有实用后有审美,现代陶艺一开始就没有按照实用审美所画好的规则线来运作。

尽管现代陶艺中有类似器皿类的造型,但它已经没有了日用陶瓷涵盖的功能与意义,尽管有的陶艺家的作品也进入商业运作卖钱了,但陶艺家在创造的过程中并没有预先考虑它的经济性。

现代陶艺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它在不同的形式、角度和内涵上显示了现代人对陶瓷传统人文精神和美学品质的认识态度,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资源、语言方式、艺术形式、审美意蕴的当代转化。

现代陶艺的创作理念完全不同于传统陶瓷,它没有中国画那些伟大的包袱,没有任何图式可言,没有任何概念可循。在舍弃了实用形态之后,丢掉的是锁链,迎来的是自由,现代陶艺完全有能力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和形象来展现中华美学特有的内涵和审美意蕴。

现代陶艺以其特有的本质特征和审美意蕴,正向贴近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发展。现代陶艺的这种特质,这种精神与审美意蕴的新变化,促进了现代陶艺在现代人精神文化领域的新生,使得现代陶艺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将陶艺应用于现代建筑


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陶艺,这古老的艺术门类,吸引着众人的眼球并受到广泛青睐。在传统陶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陶瓷,出现了崭新的创作方向和表现形式。现代陶瓷壁画、陶瓷雕塑、陶艺器皿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室内外和公共环境中。

由上海市陶艺家蒋国兴主创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陶瓷艺术壁挂,可说是中国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建筑的成功典范。

精致细微和博大沉雄是陶的两个基本特征,其精细之美往往融合于宏伟之中,而其博大沉雄又常常在细微中体现出来。正是这两种特质的结合,给了陶和陶艺无限的发展空间,也使它们在都市的公共空间里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

如何有效减少日益发展的工业和突飞猛进的高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现代环境陶艺作品的涌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陶艺作品能让陶土自然、亲切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帮助人们找回泥土的感觉,重新接近自然。大凡优秀的环境陶艺作品,都能在单纯中蕴含丰富,在匠心独具中体现自然,在现代形式中传达传统精神。古老的陶语言透露着当代人的思想和情趣,置身于形态各异的陶艺作品,人们回归自然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中国是个陶艺大国,将传统陶艺融入现代建筑,是中国陶艺家们的神圣使命。蒋国兴在这方面作了长期的、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即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例,它的外形犹如彩蝶,无数光亮透明的长方形块面覆盖而成蝶衣;这样,它的内部由光滑闪亮的陶片组成一道道独特的造型,既有大型乐器的质感,又与整个剧场外形呼应,这就产生了与众不同的美感。蒋国兴还负责创作了上海地铁四号线陶瓷浮雕“历史定格——盾”,上海世博村陶艺装置作品“京剧交响”、“万象缤纷”,浦东图书馆(新)“文明之路”等陶艺装置作品。

唐三彩的颜色装饰对现代陶艺的影响


盛唐时期唐三彩的颜色装饰对现代陶艺的影响,为现代陶艺找到一些文化积淀,更好地导引现代陶艺。唐三彩是一部生动、博大精深的启迪现代陶艺的基因库,唯有从传统陶瓷中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才能使现代陶艺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1 唐三彩陶塑艺术颜色装饰的简述

唐三彩艺术在中国陶瓷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研究唐三彩的颜色装饰,首先了解什么是施釉,施釉就是将调配好的釉料涂、喷在素烧过或没有素烧的胎上。唐朝施釉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泼洒或淋釉方式进行施釉。由于釉的流动,加上烧窑气氛的变化,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效果,这种人神合一的窑变正是人们为之着迷的地方,令人神往,窑变的颜色很像现代西方的抽象画,用色之大胆,是其他任何朝代都无曾有过的。这样绚丽夺目的色彩是一个国家富强,经济繁荣的象征,人民自信的表现。后来随着唐朝的灭亡,这些对比强烈的色彩留在了民间。在唐朝的河南地区出现“绞釉”,是用两种或多种颜色的釉绞在一起烧制而成的,此种方法烧制出的陶瓷,在器物的表面会形成很自然的、色彩变化多端的、漂亮的花纹。唐朝的陶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物头部均不施釉,而是待烧成后再在人俑头部涂以颜料,叫做开相,用颜料画出眼、眉、嘴唇等,通过开相,使一件件不同形象的三彩俑的形象更为真实和生动,这样的装饰手法更加突出人物的形象。在现代陶艺中大量借助这种形式表现自己的艺术,很多现代陶艺作品将这种无限做法放大,放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使之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

唐三彩是在泥素胎上的表面涂上绿黄、白、棕红、蓝酱赭釉料之后烧制而成的,成品后色彩斑驳亮丽,典雅大方。“唐俑还集中体现了传统雕塑绘画性强的特点,三彩釉在烧制过程中会变色流动,只适合大效果的处理,如:马匹的颜色,不能用于细部的描绘;佣像的头部尤其在脸的细微刻划,往往辅之以彩绘,不但使得形象更为完整,还能通过五官的进一步描绘来深入表现人物的心理及情绪,使之达到传神的效果,极具感染力,典型如中堡村出土的女佣,女子的眼神流眸顾盼,灵秀绝伦,让人玩味无穷”。

2 唐三彩陶塑艺术的釉料特色

唐三彩器的铅釉,是釉和彩的合体,一次施釉,一次烧成,这种施釉、烧制方法在现代的好多地方还保留了这种工艺,这也为现代陶艺的施釉提供了广泛的摹本。现代陶艺利用这种技术来表现自己的作品。唐三彩所用的釉料不同于其它陶器,我们的先辈们在釉料里添加了各种呈色金属粉末,因为烧制气氛不同,就形成丰富多彩的颜色。这种釉中挂彩的技术早在南北朝时期,工匠们为了能烧出颜色鲜亮的单色器皿,就开始尝试在釉料中加入铜粉。到了唐朝,工匠们随着制作和烧制经验的不断积累,又在釉料中加入了铜、钴、铁、锰等金属粉末,铜元素呈现绿色;钴元素呈现蓝色;铁元素呈现褐红、浅黄、赭黄;锰元素呈现紫色等,这样使釉料的色彩更加丰富,于是造就了唐三彩独特的艺术形式。

古人给唐三彩施釉,采用了一种涂腊法。所谓涂蜡法就是先用蜡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唐三彩的素胎上画出相应的图形,再涂釉于其上,烧制时这些地方就不能吸附釉料。并且开始升温时,蜡开始融化,有蜡的地方釉汁扩散,形成晕染似的斑纹,产生一种自然流淌效果,产生梦幻的感觉。目前,涂蜡法已经很少使用,替而代之的是可撕胶,可撕胶用起来比蜡更加方便,但不能出来那种流淌晕染的感觉,使一些作品看起来呆板。涂釉用的是肚大细尖的毛笔,这样点染出的釉料很饱满,有似水漫流之妙。在施彩釉时,经过补水上釉后, 就可以将素胎拿到窑中烧制。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在烧制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釉料中的铅。铅的氧化物可以降低了釉料的熔解温度,且铅的流动性很好,使其它各种金属氧化物熔于铅釉中,并且随着物体的形状向四周扩散流动。在扩散和流动过程中,釉料中的黄、绿、褐等多种颜色互相浸润交融,形成漂亮的间色,给这些作品穿上了绚丽多彩的“釉衣”。陶瓷的成色在很大程度依靠天意,因为釉料的成分不同,施釉的技巧不同,烧制的气氛不一样,放置的窑位不同,就会出来不同的效果。

这样釉料的配比,施釉的过程,给现代陶瓷艺术家创作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聪明的艺人发明了流动性更好的釉料,将其用在现代的创作上,特别是涂蜡法的出现后,再结合避纸和可撕胶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使现代陶艺在施釉方面跨进了一大步。

3 唐三彩颜色艺术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

现代陶艺家们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点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把施釉技巧和装饰手法很好的结合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产生了融和绚丽的艺术效果。在现代陶艺的创作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工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去感受生活。这件作品就是笔者借鉴唐朝陶塑釉彩流动的特点制作的一件陶瓷雕塑如图1所示。

随着对工艺的不断研究,对美的认识更加广泛。在陶瓷方面,对釉料的研究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单一,釉料的种类也随之变得多样。在现代陶瓷雕塑创作中,只要能为自己作品服务的技法,艺术的新形式、新理念等都可以拿来大胆使用,这一点在盛唐时期的三彩陶塑有很好的体现,为现代陶艺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盛唐时期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朝代,它可以允许多方位、多角度的审美存在,也因为如此才造就了盛唐时期较为特别的艺术。

现代陶艺就是一种反传统,追求艺术的独立性与纯粹性的艺术形式,很多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现代陶艺的发展,为现代陶艺注入了新的血液。在现代的陶艺创作中,艺术家们很好地利用制作过程中的瑕疵,如:缩釉、跳釉、釉面吸烟等现象,而形成一种新的陶瓷艺术形式。他们更多地是关注泥材自身语言特点及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肌理效果的表现性。就像吴冠中先生所说“工具材料影响着艺术样式,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相同的工具材料可以创造出不同素质和样式的作品来”。

唐三彩有很多色彩装饰手法,现在很多还在使用或者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种:点彩施釉法;涂蜡法;分区施釉法;瓷土堆花法;贴花加涂彩;印花加填彩;刻花填彩等各式的手法进行创作。这些色彩装饰方法经过高温熔融使各种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的效果。在现代陶艺创作中,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色彩装饰。

现代陶艺家成为现代陶瓷雕塑创作的主体,在传统的基础上,精心研究过并充分利用这种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很好的学习并利用颜色对比强烈的特性进行创作,他们将这些胎土当做画布,将釉料当做颜料,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现代陶瓷不再为王侯将相服务,也不再是单纯为了装饰陶塑而画,而是为自己而画,为生活而画。新彩和色料的发明促进了陶塑艺术的发展。所谓新彩是一种新的釉上彩绘艺术。它的颜色在低温烧制前后,色彩上基本没有变化。色料是一种釉下彩,它在烧制前后颜色变化很小,这使得艺术家烧制前就可以看到烧制后效果。

4 结语

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是一种我们陶瓷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现代陶艺并没有与传统文化割裂关系,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拓展,丰富了陶瓷文化的价值,我国现代陶艺的种子更应该在在这片土地里生根、发芽、成长、开花。

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现代陶艺是从传统陶瓷艺术中脱颖而出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设计文化的日趋深入,陶瓷造型设计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表现,它涵盖了功能性、经济性、审美性以及由这些所引发的其他内容。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本文重点阐述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一、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由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这两大部分构成。形式美法则主要包括:多样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

现代陶艺造型它不仅仅是要符合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因此,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二、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形式美中的造型组合规律是形式美法则的重要构成因素。通过对作品的造型改变或创造,以及对形体的排列组合会使得人们对其美的理解发生转变。在陶艺设计过程中对造型的研究,根据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则更能展现出艺术家的艺术思维和艺术素养,更具有吸引力和震撼感。在创作陶艺作品时应努力把握住它的形体关系,空间组合关系。力求达到高度统一,整体协调美观,将艺术品的形式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来源于生活, 陶瓷艺术的创作亦是如此。感受生活, 感受生命历程中的点点滴滴, 以泥土这种原始,淳朴而灵动的材质, 经由艺术家的双手, 在熊熊窑火中实现陶瓷媒介的物理与化学转化, 成为承载众多艺术家个人风格与艺术精神的当代载体, 这就是当代陶艺。不论何种创作形态,何种风格,无不是艺术家探索陶瓷的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过程。

陶艺镶器产品多为陈设艺术瓷,是以泥块镶合成方型、棱型、扁型等有棱有角的异形器物。镶器的方正让我感觉能给人一种高贵大气的感觉,造型接近方正,可以是单件独立的表现,也可以是多件组合的展示。作品造型本身简洁而平衡。它的气势美让我震撼。

1、多样与统一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多样性是陶瓷制品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统一性则是陶瓷造型最终要达到的实用与美感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统一性也寓有协调意思。多样性表现在陶瓷造型方面:有的是正圆,有的是残缺的圆。从造型上看,有的会采取美学的黄金分割,但是又不是整齐的分割,它用局部的加减来打破死板的分割,从而形成了形式的统一。装饰方面,纹理也各有不同,有的直线有的弧线,但是整体都是以圆为主题的变化,这就形成了事物的多样性。

再比如系列组件,所谓的系列组件就是不仅它们数量上要多,而且风格上要统一。以壶为例,用壶的不同形态来表达一种对抽象艺术的认识。由无数个形态各异的茶壶组成,它们既是单独个体,也可组合,但是整体来看它们又是一组统一的作品。这就形成了形态多样,整体统一的一组作品.都是利用泥性的随意来塑造形体,从而使整套造型形体统一并富有变化。

2、对比与调和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对比又称对照,是把反差很大的两个物体成功地搭配起来,使得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调和是形的类似,是形体趋于一致的表现。对比强调的是各个部分的对立性,它使得各部分的特性更加突出,而调和是对比的一种内在的制约。

3、节奏与韵律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节奏,是画面中同一种元素运动所形成的运动感;韵律原指音乐(诗歌)的声韵和节奏,他更多地着重于一定感情的表现。节奏与韵律本质上基本是一致的,他们首先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形式上,节奏和韵律具有对视觉和听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服从于一般的审美形式规律,是内容的形式;在本质上,他们又具有内在性,是形式的内在秩序和结构。曲线是一种柔美优雅的线条,大胆改变由拉坯成型方式衍生出的传统形态,利用泥性的柔软与飘逸,构建出突破常人思维方式的作品形态,实现了作品空间的奇妙转换。

4、比例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精确详密的比率概念。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活动中一直运用着比例关系,并以人体自身的尺度为中心,根据自身活动的方便总结出各种尺度标准,体现于衣食住行的器皿和工具的制造中。

三、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重要性

现代陶艺造型多了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成分,直接影响到现代陶艺的设计、制作、使用等方面。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使现代陶艺造型的设计重心由使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移。其次,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现代陶艺造型的制作目的由生产向娱乐转移。再次,生活方式的改变使现代陶艺造型的使用方式由日常向休闲转移。

现代陶艺造型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活的各种要求,利用不同的工艺材料,采用相应的工艺技术,所设计和制作出来的陶瓷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不同于一般艺术,它的创作实现要受到功能、材料、工艺、经济等等条件的制约。而形式美在现代陶艺造型中也是尤为重要的。现代陶艺造型的艺术处理决定着形式的美观,由此看来,造型也是作为陶艺构成要素之一,是功能、技术和艺术的综合表现,而这种综合表现必须在陶艺产品造型形式美特征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不断的创新和体现。形式美渗透到了现代陶瓷设计艺术的各个领域,因此。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陶艺造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华陶艺大师精品斗艳中国陶瓷总部


3月18日—4月22日,中华陶艺大师联盟作品展将在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中国陶瓷剧场四楼全面开放,宁勤征、郭爱和、陈烈汉、徐波等43名大师共110件陶艺精品杰作将在春暖花开之际斗艳中国陶瓷总部。3月22日-4月4日,中国陶瓷城北门更会展示其中部分陶艺精品。

S李砚祖-清涧

据悉,本次所展览的大师作品曾参展于法国罗浮宫第十八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同时在第21届陶博会备受热捧。为满足广大陶艺爱好者、收藏家的需求,同时进一步弘扬中国优异的陶文化精髓,丰富佛山陶艺文化氛围,中华陶艺大师联盟作品展将再次在中国陶瓷总部全面开放,并将持续到第23届佛山陶博会结束,这既是陶博会承办方为丰富陶博会活动氛围的重要举措,也将为广大观展观众免费奉送一场丰盛的陶瓷文化大餐。

S涂文静-清韵

本次大师联盟组织所展出作品,都是大师亲自手工打造,体现出对中国景德镇官窑、河南钧窑、汝窑等6大非遗窑口作品的传承,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创作者既有来自中国最顶尖的当代陶瓷传承人艺术大师宁勤征、郭爱和、陈烈汉等,也有来自江西省的高级工艺美术大师董伟、方旺生、江见鸣等。他们或善于青花人物,或大胆地运用高温颜色釉的泼墨,或钟情于造型变幻的陶艺,还有的则精于釉上细腻传神的粉彩色,展品风格各异,囊括了龙泉青瓷的典雅、景德镇彩瓷的缤纷、汉字瓷画的现代、洛阳三彩的华丽、耀州刻花青瓷的豪放、苏沪紫砂的文气、汝窑天青的高贵、台湾白瓷的超绝、湖南釉下彩瓷的清幽等,体现出对中国陶瓷文化传统继承与革新。

粉青万事如意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是陶瓷很大的价值


陶瓷作为艺术品的出现,其价值观已经脱离了本来的应用,成为了装饰品的珍藏。而它呈现的美感,已经不可能仅仅是从表面去评估,它本身的含义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才是陶瓷很大的价值所在。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

每个国家民族的特性都不一样,对于自然的向往也就不一样。从古今的神话来看,东西两方的自然之道追求的也不一样:与其说是西方人对事物的本质更感兴趣,倒不如说是东方人对事物的理解多样化。比如绘画方面,西方人能简单而又强烈地用线条感让你觉得临摹物的栩栩如生,但东方人的笔墨却更加注重某种精神,反而刻意忽略实物的真实性。

中国人向来注重事物代表的含义,并不惜以此来强调自己的为人之道,就像虔诚的教徒修行某种境界。这种文化的体现并非不切实际,只是一种美感的偏好而已。在古往今来的作品之中,中国的山水、花卉、人物的绘画与书法都注重的是一种精神,线条与色彩的搭配极为讲究,有点对号入座的味道。这种风格是临摹不来的。是以古往今来的大家们流传下来的真迹,或多或少可以给予你辩之真伪的线索。西方人的真伪考究或许需要过多的人为技术条件操作,而中国人的作品,如果你是行家的话,大致上都可以十有八九的确定。当然,这需要火候,而且你也必须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因为中国人讲究门户之见,地域之分非常谨慎。

在众多陶瓷作品之中,无一例外有种感觉,那就是古风。陶瓷这种东西的美感在于意境,无论是格调典雅、高贵或者气势如虹,那种古风的味道是很浓烈的,就算是平常百姓用的餐具之上也能窥见一二。茶具有茶具的特色,酒具有酒具的特色,碗、碟、盘都各自有各自的精华。你可以在某件陶瓷作品上看见悠然自得的名士神态,也可以看见古时大家闺秀扑蝶的嬉戏之乐,甚至你也能扑捉到山水中的磅礴大气,或者寥寥几笔,色素简单的花卉、田园之景。不管你是否懂得欣赏,或者是你根本不在乎,但是如果在陶瓷的作品之中,出现了某种图案,比如飞机大炮,或者漫画人物、明星肖像之类的,你多多少少会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像胡闹的恶作剧,格格不入,毫不协调。在一幅油画之中,上半身赤裸的少女抱着汲水用的罐子,那种艺术感觉或许你看不明白也感受不到文艺气息,但它决不会给你一种毫不协调的感觉。但是如果这幅油画里题有一首宋词,你会作何感想?毫无疑问,你会觉得这是四不像。

曾在某家公司的大厅内看见青花瓷的作品,绘着中国传统的江南水乡之景,并附有一首宋词《青玉案》:山城古道长亭暮,望不尽,江南路。西水东流沧海处,千帆碧影,断桥同渡,已过三千户。凌波燕子双飞去,巷陌谁家落风絮。半曲新愁君未语,伊人何在,小楼独住,一夜听春雨!

青花陶瓷酒坛

据悉这青花瓷乃定制,词也是请人特意而作,颇费苦心。定制之人十分喜好传统文化,而且有一定的见解,对中国的陶瓷作品尤其偏爱,重金收购了不少珍藏。在他认为,中国的山水、书法的精华在于之苍凉、之感伤、之悲郁、之挥洒、之飘逸、之气魄、之雄壮、之大势、之桀骜、之温柔、之多情、之委婉、之沧桑、之寂寞、之豪迈、之狂傲、之不羁、之奔放,乃作者的人生感悟而发,是令人不能自以,寥寥笔画、数句,当中多少情何以堪,实是耐人寻味;其线条之张弛是否有度,其笔画收发是否自如,其下笔劲道是否大小有乱作者全知道的一清二楚;什么样的作品就应该配什么样的特性,那是一丁点都不能错的!

美国:陶艺的用料艺术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主要就是三种物质: 空气, 水, 岩石或泥土(岩石碾碎以后也是泥土) 。大部分泥土都可以用作陶瓷材料。由于各地区的地貌不同, 因而各地区的泥土化学成份也不同。在科学不发达的时候, 陶瓷原料主要以地域区分, 因而陶瓷工艺与风格往往与当地的原料有紧密的联系。例如中国传统陶瓷产区,每一陶瓷产区代表着一种原料,一种工艺,一种审美观。而近数十年来, 随着陶瓷科技的发展与运输的便利,陶瓷原料的地区局限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例如李游宇在上海研发的汉光瓷就是在材料与工艺上集江西景德镇与湖南醴陵等产地的优点,将陶瓷工艺在瓷器的白度与强度上推到了历史的顶峰。

在美国当代陶艺的群体展览中,几乎找不到两位艺术家使用了相同材料, 相同制作工艺的作品。当代陶艺个性化的探索, 不仅来自于创作观念, 更是来自创作的每一步骤。 从陶瓷材料的选择, 设备工具的使用, 成型工艺, 装饰手段, 到烧成温度与次数, 甚至是个性的展览布置, 每一步骤都不可省略。这是美国陶艺家的作品创作往往每一步骤都事必躬亲的重要原因。“事必躬亲”是突破陶艺创作中的“均质现象”的关键因素。

陶瓷材料的选用

将泥土从山脚河边挖出来,不添加其它陶瓷原料,被称为生土。随着科学进步,许多陶瓷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人工配制,如今已很少有人用生土制作陶瓷用品了。在美国,全国各地分布着上千家陶瓷材料设备公司,供应无数种陶瓷原料,釉药、拉坯机、窑炉等设备及工具。陶艺家们购买陶泥,釉药等物品就像购买普通美术用品一样方便。陶瓷材料和设备的标准化、系列化是陶艺教育普及化的重要动力。美国各地的陶瓷材料公司出售的陶瓷泥料品种繁多,可以有不同产地的,不同成份的陶瓷泥土。大部分都是特别配制的袋装泥并配有适量水分,每袋重25磅。这种袋装泥使用十分方便,适合陶艺教学。袋装泥大致可以分成:雕塑泥、 拉坯泥、高温泥、低温泥、乐烧泥、红泥、灰泥、 白泥、粗泥、细泥等等, 以及大量供专业人士自己配制的粉状陶瓷原料。艺术家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 增加泥土的可塑性, 调整烧成温度, 改变收缩率, 颜色, 等等。

陶瓷材料在中国被分为陶与瓷两大类,而在美国被分为土器(如砖瓦等低温陶)、炻器(又称高温陶,如宜兴紫砂) 及瓷器三大类。土器烧成温度过低, 过于脆弱, 故很少使用。陶瓷材料决定制作工艺。瓷土缺乏粘性, 难以直接用来制作大型雕塑。因而, 大部分美国雕塑类陶艺家偏好使用炻土。例如, 景德镇瓷土拉坯时主要取得器皿的大体形状, 等到坯体完全干燥以后再用刀具里外上下修整坯(又称:利坯) 。而美国常用的炻土中含有许多颗粒, 并且粘性很强, 拉坯时基本完成器皿的整体造型, 待坯体半干时仅用刀修足底, 但不需要修整上部。完全干燥的坯体坚硬如骨头, 无法修整。

20世纪80年代,一种将纸浆纤维与陶瓷泥料相混合, 称为纸浆泥(Paper Clay)的材料开始流行。含有纸浆纤维的泥土可以防止坯体的开裂, 因纸浆在窑炉中完全被燃烧, 这种纸浆泥在成型工艺上具有意想不到的优点。

80年代后期, 美国陶艺家马丁·巴托(Martin Butt)等人研发了一种被称为B-Mix的混合土。美国拉古纳陶泥公司向他购得B-Mix混合土的配方,加工生产,并迅速得到流行。B-Mix是以瓷土与炻土等多种化学土相混合的一种介于瓷器与炻器成分之间的高温陶瓷材料。这种高温陶土既保持了炻土粘性与肌理, 又有瓷土的坚硬与致密度。这种泥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防止器物的开裂与变形。烧成的器物与瓷器相似, 一般呈灰白色并带有肌理,特别适合于制作陶瓷餐具等日用陶瓷艺术品。

美国陶艺界对富有肌理的陶艺作品情有独钟。陶艺作品的肌理可以来自雕刻、压印, 或者是泥土自身的肌理。例如: 一些美国陶艺家在高温陶土中掺入一些较大的颗粒长石。这种大颗粒的长石在坯体烧熔时膨胀, 因而在作品表面形成突出的许多小珍珠状颗粒, 非常特别。 据说传自于日本,称为信乐烧(Shigaraki)。

数十年来, 各地的陶瓷材料厂商还研制开发了许多相关产品。例如: 陶瓷胶水, 陶瓷铅笔, 陶瓷印泥等。陶瓷胶水是一种可以耐受高温烧制的陶瓷粘合剂。可以广泛用于烧成之前或烧成以后需要施釉复烧的陶瓷器物上。陶瓷彩色铅笔是用陶瓷颜料制成的铅笔。艺术家们在陶瓷素坯上用铅笔作画, 其效果与普通铅笔画完全一样。陶瓷印泥专用于陶瓷器物上盖章, 其外观与普通印泥盒完全相同。因印泥是由陶瓷材料制成, 因而可以经受高温的考验。

钧瓷的传承及价值


钧瓷的传承及价值

钧瓷的传承及价值之靖康之耻后,随着宋室的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生产也开始萎缩。

到了金元时代,神垕民间仍然坚持烧制钧瓷,但是,质量已经严重下降,

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无法与宋代钧瓷媲美。元末明初,因战乱、灾荒和制瓷中心的南移,钧窑生产日渐衰退,钧瓷艺人或逃或亡,烧制技艺也渐渐失传。

明朝万历三年,因钧瓷忌神宗皇帝朱翊钧“圣讳”,被勒令停产。此后300年间,钧瓷生产销声匿迹,直到清朝末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我国的不少民族工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为了挽救陶瓷工业,清末的民族工商业者创办了一些新式瓷厂和公司。

光绪年间,神垕民间艺人卢振太兄弟及其子侄辈,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终于烧制出了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钧瓷,使得失传已久的钧瓷烧制技艺恢复了生产。

不过,由于时局动荡,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钧瓷业还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钧瓷的传承及价值之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各级人民政府大力支持,恢复发展钧瓷生产,挖掘传统钧窑工艺,使这一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

从此,钧瓷事业进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使钧瓷迎来了黄金时代,钧瓷以它的名贵和高雅,被世人所青睐。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