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青白釉加彩观音瓷坐像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延伸阅读

古代瓷器: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色品种,青白釉来源于瓷器的釉色,又称影青,是介于青白之间的一种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闪青,故称。釉面莹润如玉,敲之声音如磬,被当时人称为假玉器。多见刻花、划花及印花装饰,并有各种各样的瓷塑。元朝在瓷业产区景德镇设浮梁瓷局,专门生产宫廷及皇家用瓷,烧造出了像青白釉观音菩萨像、青白釉多穆壶及一些艺术水平较高的青花瓷,对景德镇制瓷业进行了统一管理,促进了元代瓷业的发展。

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元北京西城出土

此尊观音菩萨像呈观水中月姿势,故称水月观音,是唐代画家周昉最早根据玄娤《大唐西域记》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创造,之后广泛流传,宋代较为流行而逐渐世俗化。观音的制作采用了模印、琢、捏塑等多种装饰手法,体现了元代景德镇高超的瓷塑水平。

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在佛经中寓意佛法皆无实体。身后的一轮圆月可以说是水月观音的标志。水月观音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没有出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五代时期所见的水月观音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须。宋代人们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表现形象多种多样,所见水月观音形象已演变为女性形象,面容娇美,体态阿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及特征


中国是瓷之母国,青白瓷是瓷之母国的一朵奇葩,青白瓷是宋代六大瓷系之一,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闪白,白中显青,故名。宋代是青白瓷的辉煌时期。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已在国内十多个省,近150个县和国外20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土了宋代青白瓷。景德镇从宋代生产青白瓷以后便声名鹤起,为天下所注目。宋真宗将青白瓷定为贡品,并以其“景德”年号(公元1004——1007年)命名此地,使天下皆知有“景德镇”。因此可以说,青白瓷是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起点,在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考察和研究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瓷胎、釉原料、装烧工艺以及各个时期器物形制、装饰技法、纹样及其风格等,以揭示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内各不相同的内在和外在特征。

一、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征分期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逐渐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形成了统一的局面。公元1127年,在金兵入侵下,宋室被迫南迁,史称南宋。由于北宋、南宋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审美观和思想不同,从外部影响了景德镇青白瓷的风格。同时,制胎、制釉原料的区别和装烧方法的不同,则是形成北宋、南宋景德镇青白瓷不同风格特征的内在原因。

1、北宋早期景德镇青白瓷的风貌及特征:

北宋早期的青白瓷,尚属于草创时期,带有草创时期的鲜明特征:胎质粗糙,质地疏松,青白釉色不纯,多泛黄,釉面开有细小纹片,釉层稀薄,且施釉多不及底,装饰粗朴无纹,以手工拉坯,旋纹为多,器形较五代丰富,但器物形制仍不脱五代痕迹,并向宋代秀丽挺拔过渡。钵由五代时的敛口变为敞口,器身多折肩,器形由浑圆演变为斜腹壁,已有宋青白瓷造型秀挺之美;瓜棱形壶,形制与五代相似,但器底变厚了,壶流也变成细长了,流口低于壶口,整个器形显得修长;碗与五代相比,器底厚,圈足高,足径小。器物装烧工艺主要为垫饼匣钵装烧,器底露胎,但仍有许多器物用五代支钉叠烧法烧制,仍有支钉叠烧的风格。

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瓷胎质精细,胎壁薄腻,体薄透光,釉色莹润亮丽,釉质如玉,釉面晶莹碧透,造型秀美精巧。装饰以刻花、划花为主,印花装饰渐趋流行,纹饰仍以莲荷、牡丹、菊花等为主,手法简炼,技巧娴熟。成型工艺为手工拉出粗坯,再用旋坯法成型,使得器坯薄腻规整,胎薄透光。在装烧方法方面,以仰烧法为主,垫钵覆烧法所烧芒口瓷亦不鲜见,且芒口常镶金包银,五代时的支钉叠烧法亦有遗留,器物品种日渐丰富,釉色除纯正的青白釉外,青白褐色釉也是常见釉色。

陶瓷考古专家撰文指出:“从江西大量宋墓出土器物看,北宋初期景德镇青白瓷白色偏黄,釉质较差,施釉不及底。到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釉的釉质晶莹如玉,白中间青,凝釉处呈水绿色,光泽度、透光度强”。这种状况,也为宋代景德镇湖田窑考古发掘报告所证实。这说明,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一个兴起和发展以至于成熟,形成典型的青白瓷这样一个过程,并形成独特的景德镇青白瓷风格和审美魅力。这也说明,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分期,只是它经历了两个过程。到南宋,其风格为之一变,南宋晚期时又呈另一种独特的风貌与特征。

2、南宋景德镇青白瓷风貌和特征

南宋时期的景德镇青白瓷,也经历了南宋早期、南宋中期和南宋晚期三个历程。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不同的风貌与特征。南宋早期,具有北宋中、晚期特征,是青白瓷发展的盛期,具有典型的青白瓷的审美特征;南宋中期,总的来说,青白瓷的制作和生产趋于滑坡,整体的质量已不如前,但仍有不少青白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平。下层瓷石制胎、支圈覆烧以及包金镶银印花芒口瓷成为南宋青白瓷的主要特征。南宋后期,景德镇青白瓷的制作和生产,已风光不再。当然,元初又曾一度兴盛并持续生产,并形成自己的时代审美特征。

二、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产生历史分期的原因

景德镇地区自古以来水土宜陶,有着悠久的陶瓷史。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是在其五代白瓷的基础上发展演变的结果。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现代科学技术测试结果来看,景德镇青白瓷在北宋、南宋所用的原料和釉料是有区别的,从而所制器物的胎质、釉质及其整个风格都不同。

1、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的分期

北宋、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制作和生产所使用的瓷石原料不同,是构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品分期为北宋、南宋的主要物质基础的原因。从总体来看,整个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所用的原料和釉料是相同的,都是单一瓷石成瓷,都是用传统的釉果、釉灰配釉,因此整体呈色和胎质大体上一致。但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物质的细部。据专家考证,北宋、南宋尽管都是用景德镇本土瓷石制胎,但北宋、南宋所用瓷石所处层位不同,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能各不相同。正因为此不同,才造成了北宋、南宋青白瓷风格不尽相同。考古考察情况表明,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瓷石分布分上层和下层两个层位。上层瓷石性能更加优越,其Al2O3的含量较高,达17%—19%,钾钠含量较低,约为3%。又因为上层瓷石风化程度比中下层大,硬度不高,约为莫氏4度,这种瓷石的矿物组成中含有一定量的绢云母与高岭石,可塑性能较好。下层瓷石性能与上层瓷石相比,化学组成和性能均不如上层瓷石。

2、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釉原料分期

蒋祈在其《陶记》中说:“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则石垩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攸山、山槎灰”:即攸山、山槎二处所产之釉灰。“攸山”,攸、游同音,即景德镇与婺源县交界处之“游山”,距镇十八公里,“山槎”,即景德镇与乐平交界处之“仙槎”,距镇十七公里,以上两地均盛产石灰石,且柴草茂密,距清代釉灰产地寺前仅十公里左右。“灰”,即釉灰,用石来与草木灰拌匀制备,在釉中起熔剂作用。所谓的“釉泥”,即指釉石,亦指釉果。釉石与釉果只是一种物质的两种称呼。它是指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不(dǖn)子(即指瓷石)很接近,主要为绢云母、石英、还有少量的长石。其硬度较高,可塑性弱,钾、钠物质含量较高,耐火度比瓷石低,原矿呈坚硬的浅绿色石块,其中助熔剂含量较高。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釉是用釉石配以釉灰制备而成的,这形成景德镇釉料制备的传统。根据科学测定,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瓷石和制釉原料——釉石,基本为同一种原料。其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化程度不同。从本质上看,从性质上看,两者都是瓷石,只是制釉用的原料——釉果,是一种风化程度较浅的瓷石或尚未风化的瓷石,而制胎的原料——瓷石,是一种风化了或内风化度较深的瓷石,一般分为风化型和蚀变型两种类型;二是化学组成上略有不同,釉石中的K2O和Na2O的含量比瓷石略高。釉果和瓷石加工成的不(dǖn)子的制作工艺,几乎相同。因此,构成北宋、南宋青白瓷制瓷原料——瓷石的不同,其釉料——釉石也随之不同,更何况,景德镇制釉原料往往就用瓷石,或者瓷胎原料直接用釉石。

三、结语

对上面考察的探讨,笔者认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可分为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北宋初期草创与兴起、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为发展高峰、南宋中后期演变和趋于衰落这样三个过程。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是和历史的分期相一致的,只不过是青白瓷经历了自身发展的过程。北宋青白瓷、南宋青白瓷具有不同的历史风貌和风格特征。但不管如何划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和共同的审美风格和魅力,它是宋代整个审美思想、审美观念的折射与反映,它是宋代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适应和满足了宋代社会审美的和实用的需要,是宋代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

青白釉


青白釉又叫影青。它是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的独创。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加上烧质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在花纹边上,现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称青白釉。也有人将它叫作映青、隐青或罩青的。

南宋时,采用覆烧方法,青白釉瓷器产量激增,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南方青白资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入元以后,青白釉略显青色,也不象宋代那样清澈透亮。

古代瓷器:宋 影青加彩观音像


宋影青加彩观音像

高25.6厘米

南宋:景德镇窑。胎质洁白,衣襟、袖口及部分璎珞处施青白釉,釉面光润。面部、手、冠、衣、裙等部皆涩胎无釉,用胎色来表达观音的脸和手,以使更接近肤色。冠、衣及裙等露胎处则加绘红、蓝等色彩或贴金,因未经焙烧,大多剥落。观音端坐,头戴发冠,右臂曲肘,掌心向上,左手抚膝,穿左衽袒胸宽袖长衣,着裙。胸前及手腕饰璎珞,形象沉静肃穆。底墨书大宋淳祐十一年辛亥楷款。现藏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窑的釉


唐青釉双系盘口壶

景德镇窑的釉有4个要素,即釉果、釉灰、着色剂和助熔剂,它们需要人工配比。 景德镇窑行话将粉碎得很细的优质瓷土称为釉果,它专门为配釉而制。釉果加水搅和成泥浆,再配入釉灰、着色剂和助熔剂而成釉浆。釉灰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石灰石块置于石灰窑中烧成石灰,再用适量的水使之水解成氢氧化钙,然后再与一定比例的凤尾草或狼鸡草相间而叠并煅烧,所得之物即为釉灰。釉灰也是高温釉的助熔剂,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此外,还含有少量硅、铝、镁、钾、钠、铁的化合物。釉灰和釉果按比例调制,比例不当会影响釉的质量。晚清时期出现波浪釉,釉面不平整,釉果和釉灰配比不当是重要原因之一。

元代卵白釉印龙纹碗

郎窑红四方琵琶瓶

影青釉开光山水图瓶

着色剂在明代以前有铁、铜、钴和锰4种,清代又多了锑和金,它们以氧化物的形式出现。釉色与釉中着色剂的比例,助熔剂的成分,窑炉中的温度和化学气氛有关。着色剂在釉中的比例从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几不等,白釉中的铁含量在1%以下,釉浆中铁含量3%左右是青釉瓷,5%左右是褐釉瓷,8%以上是黑釉瓷。铁在高温下的呈色有青(绿)、红、褐、黑和米黄色,低温下的呈色有红、黄色;铜在高温下的呈色有红、绿两色;钴在高温下呈蓝色,低温下为紫色;锰在高、低温下都呈灰蓝色;以锑和金为着色剂的都是低温釉,分别呈黄色和粉红色。有的釉烧成前后的颜色不同,磁州窑的黑釉烧制前为赭色,烧成后才呈黑色。古陶瓷和仿古陶瓷的着色剂以天然矿物或者石头的形态出现,例如,祭红釉配方中的着色剂为天然的寒水石(一种方解石)。

景德镇镇窑传统制瓷工艺流程


景德镇陶瓷始自汉代,有二干多年陶瓷生产的悠久历史,陶瓷制作流程中有七十二道工序,我们玉岭陶瓷现保存的工艺有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颜色釉等。

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经水碓春细,淘洗,除去杂质,沉淀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还有是根据模型,用泥附着在模具内,用手拍打成型。

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坯体放在中心的木桩上,师傅根据坏体的外形及尺寸要求,使用不同的刀具来旋削坯体的多余部分。基本没有什么测量工具,控制坯体的外形、高低、厚薄等几何尺寸,靠得是眼观、手摸、耳听。“眼观”、“手摸”似乎还可以理解,但耳听是怎么回事呢?所谓耳听就是用“弹指听音”的方法来确定坯体的厚薄。旋坯师傅根据坯体不同部位,不同厚度,指弹后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决定何处下刀,旋削多少。

晒坯:是将拉坯成型的半成品置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自然干燥,不能急于暴晒,否则会导致排水不均造成坯体开裂。

雕刻: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装饰: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施釉: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

烧窑:烧柴窑时间过程22—24小时,温度在1280--135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全由把桩师傅决定。 气窑烧瓷的时间在10-12小时,点火后根据温度计显示温度决定停火。

颜色釉:在坯体素胎上施釉和作画时所见的颜料色,在经过高温烧制和烘烤后会发生很大变化。看到一件件颜色暗淡、貌不惊人的半成品,经过炉火的烧炼竟会呈现出如此绚丽夺目的色彩,这本身是奇妙的;而与此同时也便可以得知,为瓷器作画是需要怎样的特殊经验和想象力了。

柴窑因其外形似半个鸭蛋覆盖于地面,因此又称蛋形窑,是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全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因主要燃料是松木,故又习惯称柴窑。形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了。

在清末鼎盛时期,景德镇有100多座镇窑。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世界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是景德镇窑工千百年劳动经验和高度智慧的结晶。镇窑里不同窑位的温度不一样,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传统柴窑就已经停烧了。

目前只用松柴做燃料的柴窑,却只剩八到十家。而在这仅剩的几家柴窑中,常年烧制瓷器,以生产为目的的柴窑,就只有我们“玉窑”了。2008年5月,我们被政府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烧制柴窑要经过满窑,烧制,降温,出窑四个步骤,为期4天。

满窑是将要烧制的品种泥坯放到匣钵内,根据产品特点放到所属温度的区域。满窑结束后要将窑门用耐火砖砌好,砌到投柴部位留出投柴口,在规定的高度留好看火孔。外表用窑里烧过的余泥过细筛后和水成浆涂糊表层,以防漏风。

满好窑后就开始点火烧窑了,柴窑的烧制过程中,从点火到窑温上升到1000度,仅需要3个小时,而从1000度到1200度,需要5个小时,而从1200度到1300度,也需要5个小时。在柴窑烧制的20~24个小时内,窑内温度和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我们在烧制过程中没有温度显示器,窑温的判断只靠“把桩人”的一双肉眼和一口唾沫。

目前在我们玉窑生产基地把桩的老师傅胡家旺,已经70岁了,是个从事陶瓷行业50多年,烧窑30多年,把桩20多年的老师傅了,也是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传项目“柴窑技艺传承人”。在景德镇,他绝对是“国宝”级的老艺人,被称为“景德镇最后一位把桩师傅”。经过20—24个小时的烧制,耗掉近10个立方的松柴,烧窑过程结束后要进行降温了,需要再经过20----30个小时,窑内余温才能降到可以进窑取瓷的温度。

出窑

因柴窑烧窑使用松木燃料对陶瓷有滋润作用 ,窑体烧炉过程中形成的窑内气体氛围非常适合瓷胎原料,能烧制出白里微泛青的瓷胎效果,使陶瓷具有白如玉的独特风格。柴窑烧瓷传统上一直采用松木,松木富含松脂,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松脂对陶瓷有滋润作用,其烧制原理是通过不断添加柴火让温度慢慢上升,使窑中的器皿慢慢受热,加上炉内的水汽与瓷器釉料的有机结合,使烧出来的瓷器釉面含蓄、滋润。

景德镇的古窑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竺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其显亮部分,微带绿色。白釉色调纯正,洁白度达到70%。器形有壶、盆、水盂、盘、碗等,造型与五代出土的白瓷相同。青瓷、白瓷都用支烧方法,碗的外底及碗心均有支烧痕。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烧制,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该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钧呈灰色。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形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叠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钵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

湖田窑是我国古代的一处著名窑场,《陶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在景德镇市东南竞成乡的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从调查、拭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至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就烧瓷品种而论,五代产品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类。入宋以后,已无灰胎青瓷的生产,全是青白瓷。到南宋后期,釉色有白、青两种。元后期的主要品种是卵白釉制品,即所谓的“枢府器”;还出现青花、釉里红等品种。明代只见青花和纯白两类。 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这里发现的青花瓷器都属元代后期,在菲律宾、伊朗、土耳其等国家都有这类器物出土。湖田窑经过初步挖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为世人瞩目,有“世界陶瓷文化宝库”之称。

龙江窑

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的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龙江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小,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为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两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

时代御器厂的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锦窑、匣窑、青窑,这里的风火窑是总称,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

有些曾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钧”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过宋朝有,明朝也。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又称官窑),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物产志)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

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唯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唯碗口周描一二圈者称白饭器。又有敝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