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铭文也有等级的标准

汝釉瓷器上所刻文字,一般都是入宫以后刻上去的,由宫廷匠师领旨受命而刻,铭文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等级的铭文此类铭文多见于盘上,有刻“甲”、“乙”、“丙”者,是划分器物等级的标准,多是乾隆时期所刻。刻“乙”字汝釉洗2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刻“丙”字洗、盘各一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姓氏铭文刻姓氏铭文的盘、碟共2件,北京、台北故宫各一件,均刻“蔡”字,据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史》考证,蔡氏当时能收藏汝釉器物的恐只有两家,一为蔡京,宋徽宗时位及人臣,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收藏汝釉器物的可能性较大;一为蔡京之子蔡绦,为驸马,徽宗7次至其府第,赐予珍宝无数,其中可能有珍贵的汝釉器物在内。宫殿名称铭文汝釉瓷器中刻“奉华”者3件,分别为出戟尊、纸槌瓶、盘。“奉华”二字均竖刻于器物底部。其中的纸槌瓶底部左刻“奉华”,右刻乾隆御题诗一首。“奉华”为南宋高宗德寿宫配殿的名称,为高宗宠妃刘妃所居,刻奉华者当为奉华堂的专用品。除汝窑外,定窑、均窑器物上亦刻有“奉华”者。此外还有刻“奉华殿长寿阁”铭文盘一件,北京故宫藏。御题诗汝窑器物上刻乾隆御题诗者共15件。台北故宫11件、北京故宫2件,题诗有五言、七言两种,北京故宫收藏的三足尊、碗题七言诗,台北故宫11件中,七言诗9件,五言诗两件。如汝窑粉青纸槌瓶,高20.4厘米,口径4厘米,底8.7厘米。“陶得纯青生二成,果然色质胜难兄。绿铜试看守口器,书座堪思防意城。簪朵雅宜名意蕊,称杯已自息心旌。足钉薛暴诚何得,讵以微瑕弃美琼。乾隆丙申仲春月御题。”(四十一年,1776年)钤印。

字串5

小编推荐

汝瓷的复活


采访完60岁的朱文立,记者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两个字——“瓷神”。这是个颇具传奇色彩、表情始终无甚变化的老人,在与他相处的几个小时里,他竟没有笑过一次。国内外的许多知名人士都以与他结识为荣,把他的作品视若珍宝,但他是个十分简单的人,除了汝瓷,别的话题不想提,好像他的生命中除了汝瓷,再无其他。

【前传】800年后,汝瓷在朱文立手中“复活”了

瓷器,像古代中国的肌肤,那么汝瓷定是看着最清丽摸来最温润的那一种。各种名瓷发展到北宋,跟后宫的佳丽一样,竞争激烈,要争的是皇帝的宠爱,后来,“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脱颖而出,而其中又以曼妙的汝瓷最为出类拔萃,当时就仅限宫廷使用,大臣之中唯有权倾朝野的蔡京才能拥有,它太珍贵了,以至于历代帝王均不以其作为冥器殉葬。然而世事多变,汝窑毁了,汝瓷碎了,那惊鸿一现的美艳转瞬在战火纷乱、世事变迁中消逝,化成一种瑰丽的记忆凝结在宋代,现世仅存的60多件成了绝世珍宝分散在世界各地。后世的许多人不甘心,为重现那一抹青光的灵气用尽心力,无数工匠的努力只在身后留下一串串沉重的叹息。800多年过去了,汝瓷在汝州一个叫朱文立的人手中“复活”了。

汝瓷文化的发展历史


汝州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隋文帝开皇初置临汝为伊州,炀帝大业初始改为汝州《汝州之名从此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伊州,领承休、梁、郏城三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废鲁州之鲁山县来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城、鲁山三县。证圣元年《公元695年》置武兴县。先天年《公元712年》在令临汝镇置临汝县。到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又以梁县西界二乡补充之,并移治于石壕驿。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以仙州之叶县来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许州之襄城来属。改汝州为临汝郡,属河南道,领梁县、叶县、襄城、郏城、鲁山、龙兴(今宝丰)、临汝七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汝州。

五代时,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废临汝县《变为镇》,划归梁县。

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升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领梁、襄城、叶、鲁山、宝丰《原叫过武兴、龙兴》五县《郏县于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年划归颍昌府》。到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

金废军事建制,州、县仍隶河南路,汝州仍领梁、郏城、鲁山、宝丰四县。

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

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唐代,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汝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什么是汝瓷


“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婉世称宝。”如果用美学的眼光来看汝窑瓷器,造型古朴大方,端庄凝练,,形神兼备,清雅肃静,釉如碧峰翠色,晶莹明丽,土质细润,坯坚细腻,釉药浑厚,清澈温润,和谐完美。

汝官窑瓷器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温润古朴,清新爽目;抚其釉面,平滑如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的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的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如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官窑满釉支烧,器底有小如芝麻状支钉痕,形成“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辰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

“汝瓷的美”含蓄的美、平淡的美,和谐的美,素雅的美、清纯的美、宁静的美、古典的美、柔婉的美、浑厚的美、明润的美、大气的美、集东方美学于一身、大美无言的美。

解读汝瓷的美,我们既要看到她形式的美,又要把握她意蕴的美。

“清雅浑厚夺造化,珠光宝气移人魄”汝瓷首先表现在工艺形式上的美感:和谐、单纯、平淡。她和谐的美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端庄的形体,流畅的曲线,宁静的釉色,优美的韵律。而她的单纯和平淡,绝不是“淡乎寡味”。在釉色上汝瓷最讲究细洁和净润,又更追求奇妙丰富的肌理层次和“精光内蕴”的质地效果。在造型和装饰上,汝瓷既注重于矛盾中的统一,又善于从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充满生命的动感中求得和谐的表现。

西方有位大家说:“一只希腊花瓶是所有古典和谐的典型。同一时期,东方另一个伟大的文明之邦——中国,已将陶器发展成为一门最可爱和最典型的艺术。中国人在这门艺术上的奇特造诣甚至超过了希腊人所取得的成就。希腊花瓶显现出静态和谐,而中国花瓶,一旦摆脱了来自其他文化与技巧的影响,则能表现出动态的和谐。中国花瓶不仅呈现出数的关系,而且表现出生命运动。”是的,一件汝窑器虽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她是在不停运动的,她所蕴含的意味之美才是真正的古代艺术之美。

汝瓷为美而生。汝瓷的美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纯美的一面,童心、亲情、爱情、,尤使我们联想到美丽的女人。汝瓷色纯、胎细,在半透明的状态中弥漫着神秘而温润的气息,似乎和东方女性的纯洁温柔细腻内敛有着隐秘的联系。汝瓷质脆、宁静,具有脱俗的气质,这使我们想到生活中需要时时呵护的爱情,防止失手将它打碎,要经常拭去它身上的尘埃。惟其如此才能永远释放出冰清玉洁般的光辉。

汝瓷的烧造过程是一个“窑变”的过程。每一件器物在窑内所放的位置的不同,受到的热度不同,产生的窑变效果也不同。同时,它成瓷时对窑外的气候十分敏感,阴晴冷暖、风雨霜雪、春夏秋冬,都有可能影响成瓷的效果。它不但在窑内变化多端,而且在在停火降温中,它还随着温度的冷却进行着三次变化:月白色,天蓝色,天青色。只有准确的把握好这瞬间的变化,方能烧出天青色的瓷器。

汝瓷经验着窑变的神奇之美、壮烈之美、创造之美、变化之美……汝窑在燃烧,圣火在歌唱,于是在神奇的窑变中诞生了青瓷的艺术精灵。汝窑的窑变神秘莫测,火助神成,不规而圆,不矩有方,像火中泼墨,似炉中晕染,正常中孕育着意外,意外中蕴含着理智,在永远的变数和创造中,把生命的才情、意识的灵动、艺术的升华、想象的空间都熔进了瓷器之中。

汝瓷是有魂灵的。她“经千锤百炼的陶冶,而后注入了人类的灵魂;经圣火熊熊的洗礼,达到大彻大悟的坦然。”正是由于汝瓷经过了圣火的炼狱,并的到了灵魂的回归和升华,所以才达到了宠辱不惊境界,才达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旷达和超然,从而最终实现了一抹天青自然的亮点,被奉为世界博物架上的奇珍。每观汝瓷,我总要听到她——青精灵艺术的歌唱:追求物之理念;佛之辉煌;道之宁静;禅之淡然;天地之谐;万物之序。

定窑白瓷铭文与南宋宫廷用瓷之我见


“汝、官、哥、定、钧”,定窑是宋代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定窑白瓷以其色白、质薄、釉润、纹饰丰富而精美著称于世,美誉“天下第一”。关于定窑的历史及相关诸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古陶瓷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定窑白瓷铭文的研究,由于缺少一定的实物资料,尚涉及甚少。多年来,笔者从古代临安(杭州)收集的定窑白瓷铭文瓷片中,惊奇的发现,定窑瓷器的铭文,特别是南宋时期后刻的铭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宋代瓷器上是极为罕见的。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可谓开一代先河而空前绝后。同时,铭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折射出浓厚的南宋宫廷色彩。为此,笔者以收藏的实物,就定窑白瓷铭文与南宋宫廷用瓷的某些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与研究。由于笔者学识浅薄,纯属业余之作,难免会有不当之处,敬请中外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一.定窑白瓷铭文的刻制方式和基本特征

宋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宋王朝自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灭亡后周创建以来,历经九帝九传168年,至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称为北宋。1127年康王赵构即位,南迁定都临安(杭州),历经九帝九传152年,至1279年陆秀夫广州负帝,宋卫王投海宋亡,称之南宋。特定的历史铸就了特定的文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瓷器,自然会有时代的烙印。

综观笔者收藏的定窑白瓷铭文瓷片,虽然数量和品种较多,但其刻制的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在装坯烧窑前刻制的,数量很少,是北宋初官府定烧和宫廷定制的御用品。如“官”、“尚药局”、“乔位”、“子温”等。对于这类铭文,笔者称它为“北铭”。另一种是瓷器运到宫廷后,根据需要后刻上去的,铭文的多数属于这一类,它们是南宋宫廷的专用器物。如“奉华”、“德寿”、“寿成殿”、“皇太后殿”、“内苑”等。这一类后刻的铭文笔者又称其为“南铭”。

烧窑前刻制的“北铭”,由于刻制工序的不同,又有釉上和釉下之分。釉上刻制的铭文主要见于盘、碗、洗底部,铭文是在坯胎上釉阴干前,在釉上连同坯胎一起刻、划而成,刻出的铭文字体露胎,见“乔位”、“官”等,这种铭文款式笔者称之“釉上款”。当铭文刻在器身或盘、碗内底时,为了考虑瓷器的美观,铭文刻在半干的坯胎上,然后上釉烧制,使铭文完全被罩在釉下,如“尚药局”。这种铭文款式笔者称它为“釉下款”。烧窑前刻制的铭文,据笔者长期观察它和定窑刻、划花纹有十分相似之处,也有刻和划之分。刻者,重也。多用金属工具,字体线条较宽,所刻部位较深,有明显的刀锋,刻出的铭文颇具书法效果,如“官”字铭文。划者,轻也。多用竹制工具,字体线条较细,部位较浅,笔画粗细基本相等,铭文有如圆珠笔书写的效果,如“乔位”、“子温”。

宫廷玉工后刻的铭文,笔者从查阅有关古代玉器制作资料和长期实物观察中,找到的答案是用一种叫砣子的圆形工具刻制而成的,工具的具体材料还无法考证。史书记载商代的玉器上有使用砣子的痕迹。唐宋时期是玉器发展的精制期,托子的工艺技术应该相当成熟了,这从笔者收藏的当时用砣子在龙泉窑瓷片上曾试刻的实物,可以得到证实。其坚硬锋利的程度,并不逊色于今天的切割工具。用砣子刻制的铭文,字体工整,笔画欠自然流畅,以直行为主,缺少自然转弯和笔锋。刻出的笔画呈中间粗,两头尖之势。这和砣子转动时的落点和收点有关。为了显目,铭文刻制后多数还填上朱砂一类的红色颜料,见图十六、十九、二十、三十六等都留有明显的红色痕迹。

二.定窑白瓷铭文的分类和考证

定窑白瓷铭文内容和宫廷相关的虽然较多,但经整理、归类大致可用二种类型来区别。一种是以瓷器的使用单位来表示,铭文多刻有宫廷建筑的名称和为宫廷服务的某些官署机构的名称。另一种则以瓷器使用的主人来表示,有后妃、宦官、皇亲、外戚等,并以他们各自的职位、封号、姓名出现在铭文中,他们是宫廷生活中的主要成员。现分别择要介绍如下:

定窑白瓷铭文中刻有宫殿名称的瓷片有:“殿”、“德寿”、“奉华”、“皇太后殿”、“寿成殿”、“坤”、“寿慈殿”、“东宫”、“承光”、“锺秀”。

铭文“殿”,均为盘底残片,印花。“殿”字铭文近年发现较多,并见于高丽窑、官窑、越窑等窑口,器型以盘、碗为主。“殿,帝王所居及朝会之所或供奉神佛之所为殿”1。笔者分析字款和庙宇有关的可能性不大,而和南宋宫殿有关,理由有三:其一,“殿”字定窑白瓷制作规整,釉色牙黄且滋润,纹饰精美,非民间用品。同时与“殿”字相关的铭文还有“殿库”、“殿徐”、“殿辛”,都和宫殿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其二,南宋帝王崇道轻佛,如是施舍之物一般均会写明施主姓名之类的文字和庙宇殿名。其三,“殿”字铭文除了定窑白瓷外,还见于官窑、高丽窑、越窑等窑口的瓷片,一般人是不能使用这些高档瓷器的,同时“殿”字铭文发现地点以中河南端的望江门、通江桥、卷烟场附近居多,距离大内不远。但是有一点曾让我们百思不解,为什么当时玉工不直接刻上宫殿的全称,而只刻一个“殿”字?最后笔者在查阅大量有关南宋时期的史料中得到启示,找到了答案。

北宋之后,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即位南迁,改元建炎。三年闰八月升杭州为临安府,为行在所,以州治为行宫。绍兴元年(1131年)十一月诏守臣徐康国措置草创。对南宋行宫初创时的情况,当时著名史学家李心传在《朝野杂记》甲集卷二中对绍兴间行宫作了如实记述:“今大内,旧杭州州治也。绍兴初,高宗自越州复还临安,命有司截为行宫,百楹而已。时内恃杨公弼董其事,欲以为三百楹,上不可而止。盖上所御殿,茅屋才三楹。九年秦宰相用事,始作慈宁宫。十二年和议成,因作崇政殿。十八年仍名皇城南门曰丽正,北门曰和宁。于是禁中已复营祥曦,福宁等殿。苑中有澄碧观堂,凌虚阁等。而上又自作复古殿,损斋,实所常御也。”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皇宫,厉朝都建有数以十计的宫殿,以备举行各种国家大典时用。北宋汴京的皇宫亦有三十多处以适应各种隆重仪式所需。而刚刚草创的行宫是无法一一具备的,由此一殿多用途,一殿多名称便应运而成。一殿多用和一殿多名是南宋初期宫殿的一大特点,在诸书中都有明确记载。《梦梁录》卷八《大内》云:“丽正门内正衙,即大庆殿,遇明堂大礼,正朔大朝会,俱御之。如六参起居,百官听麻,改殿牌为文德殿;圣节上寿,改名紫宸(chen2);进士唱名,易牌集英;明堙(yin1)为明堂殿。次日垂拱殿,常朝四参起居之地。”《咸淳临安志》卷一《行在所云》:“文德殿,绍兴十二年建,正衙,六参官起居。紫宸(上寿),大庆(朝贺),明堂(宗祀),集英(策士),以上四殿皆文德殿,随事揭名。”《宋史》卷85《地理志&S226;行在所》曰:“宫室制度,皆从简省,不尚华饰。垂拱、大庆、文德、紫宸、祥曦、集英六殿、随事易名,实一殿。”以上所提到一殿多用,一殿多名的情况基本相同。稍有不同的是《梦梁录》和《咸淳临安志》二书所指的殿名不包括《宋史》记载的垂拱殿,应示为两殿。王应麟《玉海》中云:“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庚子十二日,命内侍王晋锡作崇政,垂拱二殿(移诸司屋宇147间),时言者请复朔日视朝之礼,而行宫只一殿,故改作焉。崇政以故射殿为之,朔望则权置账门以为文德,紫宸殿。按射殿则以为选德,策士以为集英。”明显是把崇政与垂拱各作为一殿的。

王应麟在度宗时曾任礼部尚书。《咸淳临安志》的作者潜说友为中奉大夫,权户部尚书,兼详定敕令官,兼知临安军府事,兼点检行在瞻军激赏酒库所。他们为同一时代人,所说大内情况应有一定的可靠性。由此“殿”字铭文为大庆、文德、紫宸、祥曦、集英的殿名无疑。

由于宫殿名称随事易名的不确定性,给宫廷玉工在刻宫殿名称时带来麻烦,最后只能以一个“殿”字统而代之。“殿”字铭文也为后人研究,了解南宋初期历史和宫殿状况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

铭文“德寿”盘底残片,印花。“寿慈殿”盘底残片,印花。“德寿”指德寿宫,是宋高宗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退位居住的宫殿。以后诸帝大都效学高宗退居此宫,它是由望仙桥东面的秦桧府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德寿宫旧址的范围,以现在的地名来定它的四至:“南至望仙桥直街,北至佑圣观路,西临盐桥大河,东至城墙(即今吉祥巷、织造马弄),范围之大,是可以想见的”2。德寿宫规模之宏制,建筑之华丽,花园景色之奇秀与皇宫无异,故有“南内”与“北内”并称。宋&S226;岳珂《□史&S226;行都南北内》载“……桧薨(hong1)于位,僖犹恋恋,不能决去,请以其侄(zhi1)常州通判xuan为光禄丞,留莅(li4)家庙,以为复居之萌芽。言者风闻,逐请罢煊,并迁庙主于建康,逐空其居。高宗将倦勤,诏即所筑新宫,赐名德寿居之,以膺(ying1)天下之养者。二十有七年,请陛躬朝,岁时烨(ye4)奕,重华继御,更慈福,寿慈,凡四侈鸿名,宫室实皆无所更”。《梦梁录》卷八载:“德寿宫在望仙桥东,元系秦太师赐第,于绍兴三十二年六月戊辰,高庙卷勤,不治国事,别创宫廷御之,逐命工建宫殿,匾德寿为名。后生金芝于左栋,改殿匾曰康寿。……后孝庙受禅,议德寿宫改匾曰重华御之,次宪明太皇后欲御,又改为慈福宫。寿成皇太后亦改宫匾曰寿慈御之。继后宫室空闲,因而逐废。”由上而知,德寿、重华、慈福、寿慈四个殿,各因主人的更换屡有更改名称,但实为一处。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禅位三子赵敦,移居此宫改德寿为重华宫。后来宁宗赵扩奉养他的祖母宪圣太后住在这里,又把重华宫改为慈福宫。后来奉养寿成太后住居这里,又将慈福宫改为寿慈宫。铭文“寿慈殿”就是寿成皇太后谢氏居住时的殿名,史书记载与其相符。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史——定窑》一文中,讲到的定窑白瓷铭文“慈福”,应该是宪圣皇太后吴氏居住时的殿名“慈福宫”。虽然至今未发现“重华”的铭文,四个殿名已有三个被发现,剩下的一个它的存在是可能的。

铭文“奉华”折腹盘残底,内外刻牡丹纹,北宋遗物。“奉华”指“奉华堂”而言。是德寿宫的一座配殿,为高宗宠妃刘婉容所居。刘氏临安(今杭州)人。入宫为红霞帔(pei4),迁才人,累迁婕妤(jie2yu2),婉容,绍兴二十四年进贵妃,颇恃宠骄侈,宫中号刘氏为大刘娘子。据传她喜爱书画,并刻有“奉华堂”印一枚,它曾在自己收藏的一幅名画中钤“奉华堂”印一方。“奉华”铭文除定窑白瓷外,还见有汝窑、高丽窑等窑口瓷片,器物均精美且多为北宋宫廷遗物。北京、台湾故宫博物院均藏有“奉华”铭文的传世瓷器,铭文均为后刻,字体工整,同出自宫廷玉工之手。一九七五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在发掘钧台窑址时,在窑址出土一件钧窑出戟尊,底部刻有“奉华”铭文。值得注意的是该字铭是器物成型后在未入窑烧制时刻制的,这显然是北宋的遗物。由此是否可以认为“奉华”的名称在北宋时就已存在。南宋初期很多方面都沿用南渡前汴京旧制,是否在宫殿名称上也有这种情况呢?事实是存在的,例如北宋皇宫有文德、紫宸、集英等殿名,而南宋也沿用了这些殿名。但“奉华堂”在“德寿宫”内,由刘婉容所居的事实,史书早有记载。如《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云:“……太后邀太皇,官家同到刘婉容位奉华堂听摘院奏曲罢,婉容进茶讫,逐奏太后云:“本位近教得二女童,名琼华、绿华,并能琴阮、下棋、写字、画竹、背诵古文,欲得就纳于官家则剧”。

铭文“皇太后殿”折腰盘残底,印花。铭文“坤”碗底残片,印花。“皇太后殿”顾名思义指皇太后居住的宫殿。《梦梁录》卷八《大内》载:“皇太后殿名曰坤宁,皇后殿名曰和宁,两殿各有大官及殿长,内恃,及黄院子,幕士,殿属,亲从,辇官等人祗候”。《梦梁录》卷三《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又云:“初八日,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起居,邀驾过皇太后殿上寿起居,舞蹈嵩呼,回诣(yi)紫宸殿”。

由上可知“皇太后殿”又名坤宁殿,位置在皇宫大内,是皇太后居住的地方。铭文“坤”,据笔者考察应是坤宁殿的简称,当时宫殿名称以简称的形式刻制并不少见,如“寿”、“华”分别是宫殿德寿和奉华的简称。同时古代有主阴阳,乾坤之说,认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以坤极,坤元指女性中最高贵的皇后。《宋史&S226;后妃列传&S226;真宗刘皇后》:“章献明肃处坤元之尊,章懿感日符之贵,功德莫与为比”。“坤”字铭还见于官窑、龙泉窑瓷片。

铭文“寿成殿”碗底残片,印花。“寿成殿”史书未见记载,经分析应该和寿成皇后有关。淳熙十六年(1189),肖宋禅位于第三子赵敦是为光宗。尊孝宗为“至尊寿皇圣帝”(简称寿圣),皇后谢氏为寿成皇后,皇太后吴氏为寿圣皇太后。此时孝宗已从大内移居德寿宫,皇后谢氏应随他同去,如果这种推测成立,那么寿成殿位置应在德寿宫内,时间约在绍熙年间。“寿成殿”铭文除定窑外还见于官窑、汝窑。笔者有一个汝窑铭文残片,惜铭文残缺不全,仅可见“成殿后阁”四字,若完整的铭文应为“寿成殿皇后阁”,铭文的内容所指寿成皇后的住所更加明确。

铭文“东宫”大盘残底,印花。留有旧时曾用银皮补过的痕迹。“东宫”指皇太子居住的宫殿,在大内东部,其位置可能在今馒头山东部。《宋史&S226;地理志》云:“在丽正门内,孝宗,庄文,景献,光宗皆常居之”。据《行在所录》又云:“孝宗初育宫中,只造书院于宫门,日内资堂。迨为太子,越旬日即受禅;乾道七年,光宗升储,始于丽正门内之东,建太子宫门”。按此推算铭文“东宫”刻制的时间在乾道七年(1171)以后,器物的主人时为东宫太子的光宗可能性较大。

另外刻有宫殿名称的铭文还有“承光”、“锺秀”。史书上均未见记载,也无从查考,留作以后考证。

定窑白瓷铭文中刻制宫廷官署机构的铭文有“尚药局”、“内司”、“阁子库”、“后苑”、“内苑”、“德寿苑”、“苑”、“苑天”、“后苑三”。

铭文“尚药局”盒子残片,口沿下由右向左釉下横刻“尚药局”三字,盒盖残片刻龙纹,北宋宫廷遗物。“尚药局”为官署名,后齐置,属门下省。设典御及丞各二人,总知御药事。另设恃御师,尚药监各4人。隋炀帝时属殿中省(因避杨忠讳),置奉御二人,直长四人,又恃御医,司医,医佐等员。唐高祖武德六年(618)改殿中省,掌供奉皇帝饮食、医药、服御、幄□、舆(yu)辇(nian)、余次之政令。以殿中监为长官,少监为副长官。总管六局:尚食局掌膳羞,尚药局掌和剂诊候,尚乘局掌乘骑,尚衣局掌衣服冠冕,尚舍局掌次舍幄□,尚辇局掌舆辇,尚药局为六局之一。宋代沿置,然无尚乘局,另设尚酝局。北宋时,尚药局一度属宣微院。《梦梁录》卷九《内诸司》中记载:“殿中省:后苑、御膳所、六尚局、翰林司、仪鸾司、八作司、修内司……”。南宋时尚药局仍属殿中省管辖。刻有“尚药局”铭文的盒子应该是装药的,属北宋宫廷御用品,有可能是高宗南逃时随身医官所带之物,数量不会很多。

铭文“内司”碗底残片,无纹饰,略粗。“‘内司’即‘修内司’,官署名。宋代属将作监。掌宫城,太庙缮修之事。以内恃省使臣2人,入内内恃省使臣1人管理”3。《宋史&S226;官职志》载:将作监“所隶官署十”首列“修内司”,“掌宫城太庙缮修之事”。南宋初期,修内司曾负责烧制官窑曰“修内司官窑”。《坦斋笔衡》中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好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窑器,名曰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牟矣”。由此得知,修内司除营缮宫城太庙本职外,还兼烧官窑。南宋初创时,战事不断、百废恃兴,官署多有裁并是可以想象的的。另外铭文“内司”发现地点在中河通江桥南端,离太庙旧址和修内司营地不远,和史书有关记载相符。

铭文“阁子库”洗子底残片,内刻荷花纹饰。“阁子库”是机构名称,属皇家私库。《南宋京城杭州》一书《皇城图》中所标位置在大内和宁门西北侧,内司机房旁边。对于“阁子库”的记载《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中说:“……小刘婉容进自制《十色菊》,《千秋岁》曲破,内人琼琼、柔柔对舞。上于阁子库取赐五两数珠子一号,细色白段各十匹,太后又赐七宝花十枝,珠翠芙蓉缘领一副,又移坐灵芝殿有木犀处进酒”。文章中上指太上皇高宗,他从阁子库取珠宝赏赐小刘婉容等人。从以上情节看阁子库应是帝王私库。值得注意的是铭文“阁子库”右侧还刻有“婉仪位”三字,小刘婉容即刘婉仪。“宋高宗妃,初入宫,封宜春郡夫人。进美人,与刘婉容俱得宠,进婉仪”4。宫中称刘贵妃和她为大小刘娘子,宫中帝王对妃子赏赐是常有的事,把定器作为赏赐物品赐给妃子也是可能的,对于是否是刘婉仪之物就难说了。

铭文“后苑”碗底残片,内刻双鱼。“后苑”是皇宫的后花园,同时又是官署机构的名称。《梦梁录》卷九《内诸司》中记载殿中省下属各机构把后苑列为第一位,后苑多为宦官管理,但它不只是皇家后宫的一个管理机构,更重要的是作为皇宫的园圃,供帝王、后妃们游玩观赏,消夏避暑的去处。“自延和殿循庑而西,进入后苑。这里“怪石夹列,献瑰逞秀,三山五湖,洞穴深杳(yao)”。有“三堂三,临池上,左右为明楼,有蟠桃亭,又西为流杯堂,跨水堂,梅岗亭,北为四并堂,皆咸淳五年(1269年)重建。其余四时花木,各题雅名……”5。后苑的位置应该在凤凰山的西北部。

铭文中和“后苑”相关的铭文还有“内苑”、“德寿苑”、“苑天”、“后苑三”、“苑”等。铭文“内苑”中内指皇宫大内,“苑”指后花园,和“后苑”意思相近。“德寿苑”指德寿宫中的后花园。“后苑三”指后苑的某一处。“苑天”、“苑”所指更为广泛,它即可指大内和德寿宫的后花园,也可指如聚景园,玉津园等皇家花园,为此“苑”字铭文是铭文中最多的一个字款。

定窑白瓷铭文中与宫廷后妃有关的铭文有“婉仪位”、“婉”、“才人位”、“贵戊”、“乔位”、“关位”、“陈位”、“嘉位”。

要明白有关后妃铭文的含义,首先要对宋代后妃制度的基本情况作一大概的了解。《宋会要》后妃4之1称:“宋朝承旧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昭仪、昭容、昭媛、修义、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宋史》卷163《职官志》亦云:“内命妇之品五:日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曰大仪、贵仪、淑仪、淑容、顺容、婉仪、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日婕妤,日美人,日才人,贵人”。尽管二者记载不尽相同,但由此可以看出宋代后宫尊卑有别,等级森严。史书记载宋朝后妃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一,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二,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宸妃(明道三年特设),以上为正一品;三,大仪(景德二年增设),贵仪(仁宗乾兴元年增设),涉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大中祥符六年增设),以上为从一品;四,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以上正二品;五,婕妤、正三品;六,美人,正四品;七,才人,正五品。通过以上的了解,我们就可对有关铭文进行分析了。

铭文“婉仪位”盘底残片,印花。“婉仪”是妃嫔中的一个职位,她在贵妃之下,从一品,是由帝王加封。高宗宠妃刘氏(小刘婉容)曾被封为婉仪。“位”的释义有二。一指对自己职位的代称,相当于做官的人对自己称本官的官字。如《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中高宗宠妃刘婉容逐奏太后曰:“本位近教得二女童,名琼华、绿华,并能琴阮下棋……”。其中本位的位字就是对自己职位的称呼。其二指某妃子的官邸宅所。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云:“……诸殿属,缉熙殿、垂拱殿、睿思殿、资政殿、观文殿、皇后殿、贵妃位、淑妃位、美人位、才人位、后苑、阁下”。文章中按等级对皇后的住所称殿,皇后以下贵妃至才人均称位,此时“位”字又有官邸和宅所的意思了。由此铭文“婉仪位”是否可解释为某位居“婉仪”职位妃子的官邸和宅所。

铭文“才人位”,由于铭文残缺,分别由盘底残片铭文“才人”和碗底残片铭文“人位”组成,瓷片均为印花。才人职位在美人之下,正五品。高宗宠妃婉容绍兴十六年就当过才人,该瓷器应该是妃子中某才人使用过的器物。铭文“才人位”和铭文“婉仪位”是相似的,无非职位不同而已,可释义为妃子中某才人的官邸和宅所。刻有此类铭文的还见有汝窑“贵妃位”。

铭文“婉”盘底残片,刻荷叶纹。“婉”字据分析可为“婉容”和“婉仪”的简称,“婉容”定窑白瓷铭文至今未见,而“婉仪”所见较多。到底是婉容还是婉仪就很难说了,但“婉”字铭文瓷器属宫廷某妃子之物是没有问题的。

铭文“贵戊”碗底残片,内刻荷叶纹。贵字从妃嫔的封号中查找为贵妃的简称可能性较大,“贵妃”铭文定窑白瓷中未见,而见于高丽窑、汝窑瓷片中。“戊”字应和刻制时间有关。

铭文“乔位”,釉上款,洗(破修复),高2.4厘米、口径11.4厘米、覆烧,口沿镶铜扣。内刻一条蟠卷的漓龙,矫健生动、线条流畅,呈牙黄色釉。从龙的纹饰、制作工艺看应该是北宋晚期宫廷定烧之物。铭文“乔位”指某姓乔妃子的官邸宅所。北宋晚期,后宫中姓乔的妃子会是谁呢?从北宋晚期皇帝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的妃子中资料显示,唯徽宗的妃子乔贵妃姓乔。“乔贵妃,宋徽宗妃。初与韦妃共恃郑皇后,后为姊妹,约先贵者毋相忘。贵妃得幸徽宗,逐引韦妃,二人愈相得。徽宗、钦宗北迁,贵妃与韦妃俱从。韦妃将还,贵妃以金50两赠金臣高居安,愿平安护送还江南。又举酒酌韦妃,祝她为皇太后。因已无归期,大哭以别”6。韦妃为高宗生母,绍兴十二年和议成迎还,封皇太后。乔贵妃送别韦妃后终未回归,死于五国城。她的遗物怎么会在杭州?是否当时临别时赠送韦妃,还是她的亲属南迁时所带,不得而知。

铭文“陈位”盘底残片,内刻荷叶纹。“关位”盘底残片,印花。“嘉位”碗底残片,印花。铭文“陈位”、“关位”、“嘉位”指三位不同姓名的妃子,其含义是和“乔位”是相同的,所不同的“乔位”是北宋遗物,在烧窑前就刻制好了,而后者是南宋后刻的,是三位妃子曾使用过的遗物。

帝王宗室、后妃外戚等,以其特殊的身份和享有的特权与宫廷关系密切。定窑白瓷铭文中与他们相关的有“荣国”、“高平郡”、“希哲”、“子温”。

铭文“荣国”碗底残片,外刻多层莲瓣纹,内底刻双鱼,刀法流畅。该铭文是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杨贵妃三姊妹被唐玄宗封为“虢(guo)国”、“秦国”、“韩国”夫人的资料中受到感悟。铭文“荣国”可能与其类似为皇室某妃嫔的封号,查找的资料最后和光宗的李后有关。“李皇后(1145——1200年),宋光宗皇后。安阳人,字凤娘。庆远军节度使李道的次女。道士皇甫坦善相人,以为凤娘当母天下,言于高宗,逐聘为恭王妃,封荣国夫人,进定国夫人。乾道四年(1168年)生嘉王。七年,皇太子妃。太子即位,册为皇后”7。由上可知,李后封“荣国”夫人时,宋光宗还未升储太子,时为恭王,李后为恭王的妃子。铭文“荣国”据此推算刻制的时间为乾道四年前(1168年)至隆兴年间。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