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神器 绚丽多彩的曜变天目茶碗

曜变天目茶碗 

曜变天目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盏(建宁府建安县(今建瓯市)东部。今属南平市建阳区),是宋人斗茶用的。日本人形容这个碗,都是用“碗中宇宙”这种词,说里面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测。曜变天目茶碗的烧制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碗壁上面的耀斑是在釉下一次高温烧成的,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会闪烁出迷人的七彩光晕。当初,烧瓷高手们为了使得原本略显沉闷单调的黑瓷也能具有丰富华丽的纹饰,就采用了“曜变”技术。

曜变天目茶碗

所谓“曜变”是指烧制成功的黑瓷器物能在光照之下,于器表薄膜上焕发出黄、蓝、绿、紫等色彩融揉起的彩光。但要使得成品瓷器的表面上出现宛若天际彩虹一般的缤纷效果,必须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一种非常薄的铁结晶膜。可惜南宋灭亡后,这种制瓷工艺就失传了。所以现在人一直觉得曜变天目茶碗的制作是一个历史工艺之谜,但中国的确在800多年前就已烧出了如此精彩的陶瓷器物。

曜变天目茶碗

曜变天目瓷的烧制方法之所以没能流传下来,究其原因还是和南宋时人们大都崇尚素洁、清雅、淡然的审美习惯有关。很明显,曜变天目茶碗的外观非常华丽,而且这种曜变瓷的工艺难度极高,烧制的数量本来就少,后来又渐渐不烧了,存世量可想而知。虽然现在福建一些制瓷专家也一直在努力研究,以期能恢复前辈的这种烧制工艺,但目前所能够达到的水平和南宋时期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

小编推荐

绚丽多彩的艺术 东方瑰宝唐三彩


·唐三彩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

唐三彩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它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铅的氧化物作助溶剂,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烧制过程中,用含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形成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色彩的釉色,但许多器物多以黄、绿、白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人们统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现藏故宫博物院)制作唐三彩,是先经过舂捣、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形状,再修整、晾干后,放入窑内经1000℃烧制,待冷却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焙烧至800℃即可。

唐三彩始见于唐高宗时,开元年间极为盛行,器物造型多样,色彩绚丽,到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在唐代时期作为随葬品使用,用于殉葬。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是馈赠亲友的良品。

·唐三彩

唐三彩不仅在唐代国内风行一时,而且畅销海外。还在印度、日本、朝鲜、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发现唐三彩。

·唐三彩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唐三彩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国际市场上,唐三彩已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曾在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唐三彩大马、骆驼等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古瓷中的色彩王者—瑰丽奇幻的曜变天目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瓷器大国,出产的各种精品瓷器数不胜数。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被誉为诸名瓷之首的曜变天目釉,其颜色瑰丽迷幻,工艺复杂精巧,是古代高超制瓷工艺的绝佳代表,堪称古瓷中的色彩王者。

天目釉是瓷器家族里的特殊成员,以曜变、油滴、兔毫最为名贵,而曜变又居于诸名瓷之首。有人说 “南宋时期的曜变天目,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妖异瑰奇得不像是人间之物”。

何为曜变?以研究黑釉陶瓷器享誉盛名的谭瑞林先生著述:“曜变就是黑瓷器物在光照下,从器表的薄膜上所焕发出来的黄蓝绿紫等色融糅在一起的彩光。黑瓷产生曜变的局限性更大,除产生曜变的条件外,玻璃质感强的黑亮釉,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这种釉在烧制过程中,在特殊条件的作用下,更能形成一种极薄的铁结晶膜。没有这层薄膜,迎光就不会出现如虹一样的异彩。”

曜变天目釉的特点是,在黑釉里自然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这些斑点四周还有红、绿、天蓝等彩色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耀。而且从器皿的整体来看,也会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幻,仿佛是一只变色龙。

曜变天目茶碗是宋代茶道的一种珍贵用具。宋人喝茶的方式和今天不同,是冲着喝的。中国在明代之后,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废止抹茶,茶具也就失去了依托,只有日本商人愿意重金收购,于是顶级的茶碗都被卖到了日本,成了日本历代传承的珍贵收藏。

由于曜变天目釉的色彩之丰富,工艺之复杂,其制造技艺自南宋以来失传了将近700年之久,而这项精湛技艺直到前两年才被一位苦心专研的老人林礼腾“复活”出来。曜变天目釉堪称中国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梦幻变化的色彩和复杂的制作工艺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都极其罕见。

绚丽多姿的唐山天目釉瓷


油滴天目釉瓷“文房四宝”——荣获“第五届河北省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每套系国外市面价值2万元以上。

釉面晶莹光润,色泽经久不变。近日,在唐山陶瓷艺人刘文坦的工作室里,记者有幸一睹我国已失传七百年的陶瓷神品——铁系黑釉曜变天目瓷。

刘文坦介绍,天目陶瓷难以烧制关键在于炉温难以控制,温度稍有闪失,成品就会擦肩而过。窑内每次烧制瓷坯几百件,因春夏秋冬季节不同,最后烧制的成品数量也不同,成功率最高仅为30%。因其烧制工艺精深,每件成功瓷品都是收藏家们可遇而不可求的“孤品”。

曜变黑宝石天目釉瓷——阳光下看,碗内有唐代失传至今的“秘色光”。

曜变蓝圈天目釉瓷——和现存日本的宋代曜变天目茶碗相近,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斑点,二是斑点周围闪耀着蓝色光彩。

曜变蓝圈天目釉瓷

木叶天目釉瓷——宋代传统名瓷,碗内有杨树叶图案。

茶叶末天目釉瓷

兔毫天目釉瓷

玳瑁天目釉瓷——碗内为福建沿海海龟背图案

曜变红宝石天目釉瓷

曜变红宝石天目釉瓷

曜变鹧鸪斑天目釉瓷——瓷品有正点鹧鸪斑、类鹧鸪斑等品种。

面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 北宋文人“斗茶”利器兔毫盏


·兔毫盏

兔毫盏是宋朝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民间称“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以其中的“银兔毫”最为名贵,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就是这样一件珍品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

瓷器的釉面颜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细,闪闪发光。历代都有人对此进行论述。宋徽宗赵佶说:“盏以青绿为上,兔毫为上”。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冲云:“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乎;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杨万里也有“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之说,北宋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兔毫盏

宋代饮茶用盏之一。造型为敞口,深腹,汪圈足。因胎厚色黑,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贡”字样。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兔毫盏是一种特殊的黑釉瓷器,以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烧造的最为著名。宋代黑釉瓷器极为流行,这与当时的饮茶风气有关。宋代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之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内,再冲入沸水,水面便沸起一层白色的沫。宋代从皇帝到文人,都喜爱“斗茶”,即品评茶叶质量的好坏。

·兔毫盏

所谓“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是苏轼所称赏的品茶情境。北宋文人所饮的茶系半发酵制成的茶饼,饮用前先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倾入初沸的开水,于是水面涌起白色的泡末,宋人好为斗茶,即在凭此白色水线比试茶艺高低。蔡襄《茶录》认为饮茶当用建窑茶盏,一因其胎体粗厚能以手捧持,一因其最能衬映白色茶面。这种说法也为宋徽宗《大观茶论》所认同,所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即指黑釉兔毫盏,因此今福建建阳的建窑窑址中发现盏底有“供御”、“进盏”字样的残件,显示其产品亦供宋代内廷使用。

天目瓷 皇家御用品茶神品


天目瓷也称“天目釉”,是以铁质黑釉烧制的陶瓷,主要指古代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的黑釉窑变瓷器,约在日本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来我国留学,从浙江天目山带去建窑瓷盏,并称这种瓷盏为“天目”,后来人们把黑瓷统称天目瓷。

天目瓷

天目瓷器釉色名,结晶釉的一种。胎质粗糙坚硬,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质刚润,黑或褐色釉釉层中透射了状若兔毫的自然结晶釉纹。因其釉中闪现出各种变幻莫测的色彩,又称有黄兔毫、红兔毫、蓝兔毫、黑兔毫等。是在底釉上透出黄、红、黑等色流纹流丝,自然流淌,恰似兔毛悬浮在釉面上而得名。因产率特别底,所以显得特别名贵而受人欣赏。建安的黑釉茶盏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年,起初以烧造无斑纹通体乌黑的茶盏为主,称为“乌金釉盏”,当时只在建安产茶地区流行,北宋初年,朝廷把建安地区划为贡茶产区,建立了北苑茶园,黑釉茶盏也被专门进贡给朝廷。

随着宋代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北苑茶园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贡茶产地,产品层出不穷,以追求冲泡后的茶汤色白为佳,常以“似雪”、“胜雪”赞之。这种独特的茶文化极大地带动了黑釉茶盏的烧制,茶盏的新品种也不断被烧制出来,除了乌金釉盏,后来烧制的兔毫盏成为当时最流行产量最大的建盏品种,这点可以从建盏窑址出土的大部分是兔毫盏得到证实。宋徽宗曾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意思便是建盏以青黑色为贵,最好是带有月光下兔毫的光泽,就是所谓的兔毫盏。

天目瓷茶盏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

敞口碗:口沿外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俗称“斗笠碗”。

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

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造型较丰满。

精美天目瓷

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也有加强口沿强度,防止烧制变形的工艺上的考量,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饱满,手感厚重,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盏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李封天目瓷窑遗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村中山前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窑址面积约5600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5米,地面上分布着大量的窑具和瓷器残片。从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器物类型有碗、枕、灯、罐、盆、盏、瓶、小玩具和缸等

天目瓷瓷器纹路

从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拣选到的器物标本看,具有产品种类繁多、色彩丰富、釉质新颖而富于变化,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北宋末至金代为鼎盛时期。它的制作手法分别受南方吉州窑系、河南禹州窑及北方磁州窑系的强有力的影响,从而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是继焦作修武当阳峪窑之后,又一处宋金时期北方民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省天目瓷窑遗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李封天目瓷器,是河南天目花丛中的一朵奇葩。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