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陶瓷上的八宝纹饰演变

本文详细阐述了明代各个时期藏传佛教的八吉祥纹在陶瓷上的装饰风格与形式的演变过程,举出了大量的实例加以论证,并提出了八吉祥纹的演变是汉藏两地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八宝纹是中国传统吉祥纹饰,也是瓷器上常用纹饰之一。寓意八宝的纹样常见的有:一和合、二鼓板、三龙门、四玉鱼、五仙鹤、六灵芝、七罄、八松。但也有用其他物件作为纹饰:如珠、球、磐、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可从中随意选择八种,称为“八宝纹”。道教把八仙手持的八种器物,作为道教八宝的符号,又称“暗八仙”。佛教中则用“八吉祥”作为八宝的符号。在此,笔者主要阐述佛教八吉祥纹饰在明代瓷器上的装饰运用及其演变。

粉彩八宝纹盘

八吉祥是陶瓷上的一种典型装饰,始见于元,盛行于明清。据说八吉祥是佛教所用的八种宝物,亦即八种符号,藏语称“扎西达杰”,为系列组成纹样,故称八吉祥,是佛教当中八种吉祥供养法器,常用于供养佛像,装饰佛堂。八吉祥即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最初源于古印度文化。在早期佛教美术中,八吉祥图案多出现于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图像中,或装饰于象征释迦的双足图案中,或作为释尊悟道时诸神手中奉献的持物,其中尤以法轮、莲花及白螺出现最多。后来八吉祥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逐渐演变为代表佛身不同部位和器官的吉祥符号,而八吉祥作为装饰图案的流行与定型化则是伴随藏传佛教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藏传佛教中不仅将八吉祥作为佛前供器,而且还大量将其装饰于壁画、唐卡及各种工艺品中,赋予其吉祥富贵的含义。

八吉祥纹在陶瓷上最早见于元代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卵白釉瓷,印花技法,纹样排列无一定规则。明代除永乐甜白器上继续采用印花外,从宣德始则多彩绘,有青花、斗彩、五彩、绿地黄彩等品种,清代乾隆、嘉庆朝以粉彩器为多见,也有珐琅彩制品。花纹排列有一定规律,明代永乐开始按轮、螺、幢、伞、花、鱼、瓶、结排列,从明万历至清代则以轮、螺、幢、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也有不按顺序排列的。一般都由景德镇窑烧造。因此,八吉祥纹的排列顺序有时也可作为一种断代依据。

在风格特征上,明代八吉祥更加强调装饰性与形式感,更加追求莲托图案中植物纹样的蜿蜒曲折与枝叶的蔓延,与西藏八吉祥装饰突出绘画性和自然趣味、较为简率的风格形成明显差异,汉地传统的缠枝纹与藏传佛教八吉祥组合而成的缠枝莲托八吉祥代表了明代八吉

祥纹样的最高艺术成就。

就具体作品而言,明代八吉祥纹样的艺术风格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明代早期、中期和晚期。第一阶段,即明代早期,从洪武至天顺年间,这一时期汉地八吉祥装饰已很流行,为数众多的永乐、宣德作品流传至今,其数量超于明朝其他朝代,这些制品大多是与佛教活动有关的,其中尤以宣德瓷器居多,据文献记载,八吉祥纹样在宣德时期已成为汉地瓷器中的典型“花样”,并被后世所仿造。以八吉祥装饰的艺术品主要用于宫廷佛教活动或赏赐西藏上层。《汉藏史籍》中就记载了永乐时期朝廷曾将装饰有八吉祥和“白昼吉祥夜晚吉祥……”藏文的青花碗赏赐大乘法王昆·泽思巴。这种图案在西藏被认为是宝贵的象征,当时十分盛行,至今西藏还保藏有宣德时期烧造的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高足碗。图案与《汉藏史籍》中记载无二。

明代早期的八吉祥装饰主要是继承了元代风格,尤其以缠枝莲托八吉祥最为明显。缠枝莲托八吉祥在15世纪上半叶的西藏颇受喜爱,明朝廷为满足西藏上层的需求生产了大量装饰有缠枝莲托八吉祥的瓷器,保存至今的有:藏于西藏文管会的“宣德年制”款的青花僧帽

壶、西藏博物馆的“大明宣德年制”款青花僧帽壶和“宣德年制”款青花高足碗、1991年出土于北京广安门外明墓的“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高足碗、1995年出土于河北安次县的景德镇窑矾红彩三足炉、南京博物院天顺青花铃台等。缠枝莲托八吉祥样式在元代即已出现雏形,但风格较为简率,缠枝纹稍显生硬和单薄。而明代早期的缠枝莲托八吉祥风格的则较为典雅自然,缠枝追求自然弯曲、延展流畅,富有生机,莲叶多呈鸭掌形,排列较为疏朗,注意留白,与同时期的工艺品装饰风格基本一致。

第二阶段,即明代中期,从成化至隆庆时期,八吉祥成为汉地更加常见的装饰图形,装饰范围也逐渐与佛教活动相脱离,就瓷器而言,成化、嘉靖、隆庆各朝均有烧造,并成为当时瓷器较为典型的纹样被著录在后世的文献中,如《成窑鸡缸歌》中就提及了八吉祥纹,成为与香草、鱼藻、瓜茄等同样常见的成化鸡缸杯的装饰题材;另外在明代沈德符《弊帚斋余谈》也记载了成化、嘉靖烧造八吉祥纹样瓷器的情况,嘉靖窑主要是仿烧宣德和成化制品;在清代朱琰《陶说》中对此也有记述。值得一提的是,嘉靖朝吸取前朝佞信藏传佛教的教训,对藏传佛教实行打压的政策,大批寺院及佛像被焚毁,但作为藏传佛教母题的八吉祥纹样还被广泛装饰于这一时期的瓷器上,足见人们对八吉祥的认识已经完全脱离了藏传佛教的背景,正将其独立提取出来作为瓷器上的装饰。

这一时期,八吉祥的形象内容并无变化,但在构图上却有所创新,不仅明早期缠枝莲托八吉祥(即文献中记载的转枝莲八吉祥)、四季花托八吉祥样式,而且还出现了八种吉祥物组合的复合图形。在图案布局上,成化时期的瓷器上还出现了将法轮置于中心,周围环以另外七种吉祥物的形式,主要见于圆形适合纹样中,如成化斗彩莲托八吉祥碗和成化景德镇窑青花八吉祥纹盘上的八吉祥纹。

在风格上,明中期尤其是成化时期的八吉祥更加轻盈精致,追求缠枝的装饰性与曲线感,莲叶比例逐渐加大,莲枝更显纤细,注重对莲枝和莲叶尖部的刻画,较明早期更加卷曲和飘逸,不仅流畅,更有跳跃之感;在形象特征上,各吉祥物变化无多,在承袭永乐、宣德时期样式的基础上,更加程式化,如螺的边缘开始出现波浪形,螺口的漩涡装饰逐渐强调,尤其在正德以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三阶段,即明代后期,从万历至崇祯时期,是八吉祥纹样装饰范围最为广泛,形式最为多样的时期。这一时期八吉祥的形式多样主要体现在各种形式层出不穷,不仅有缠枝莲托八吉祥和莲瓣内饰八吉祥,还有折枝莲托八吉祥、朵莲托八吉祥、莲花地八吉祥、缠枝宝相花八吉祥、四季花托八吉祥、灵芝托八吉祥等,并且也突破了以往八吉祥纹样多与莲花、梵文、藏文等佛教题材结合的传统,大量与传统吉祥图案并置于同一幅图案之中,这在清代朱琰的《陶说?说器下》也有所记载。

纵观整个明代八吉祥图形的演变,在风格上是逐渐从自然向曲线的装饰性过渡的,即从早期的典雅自然过渡到中期的轻盈柔美,直至晚期的规整雅丽;在形式上,愈来愈多样化,从早期的以缠枝莲托八吉祥为主演变到晚期众繁纷多的八吉祥样式,并且其图形组合也更加丰富,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与其他传统吉祥图案一起频繁出现于汉地装饰中,逐渐摆脱了宗教题材。然而在早期即已形成的八吉祥样式又随着丝绸、陶瓷等汉地工艺品重新被传入藏区,对藏区的艺术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藏艺术相互影响,难分彼此,被学术界认为在明代达到了圆融之境,也正在于此,这一特征在同一时期的自居寺壁画、永乐金铜佛像中也可找到例证,而作为艺术门类中沧海一粟的八吉祥纹样,能够成为汉藏艺术交流中的重要缩影,倍显珍贵。

扩展阅读

盘踞在瓷器上的龙文化 龙纹图案在瓷器上的演变


·龙纹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龙为四灵之一,是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风播雨的神异动物,因此,装饰在远古时代陶器上的龙纹图案大都与氏族图腾崇拜有关。如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陶盘上的彩绘蟠龙纹图案,就“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

瓷器自产生之日起,龙纹亦即成了青瓷和白瓷常见的装饰题材。东汉至唐代,龙纹多数以堆贴、捏塑、范印手法表现,典型器物有东汉堆塑人兽纹蒜头瓶、南北朝青釉莲花尊、隋朝白釉龙柄鸡首壶、唐代青釉凤头龙柄壶等。别具一格的是,此时的龙纹常常同人物、走兽、飞鸟、莲花等堆塑纹组合使用,反映了人神沟通的宗教思想。这种创作构思,当与该时人们信奉道教,又值佛教传入中土有关。

·龙纹

五代至元代,民间用瓷基本沿袭前朝模式,仍以贴、塑、模印为主。例如北宋吉州窑青白釉龙虎耳瓶、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皈依瓶、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盖瓶等。与皇权有密切联系的瓷器则以刻划、模印的平面图案为主。从l966年浙江杭州钱元瓘墓出土的五代越窑青釉浅浮雕双龙纹罂,从流传有序的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北宋定窑印花云龙纹盘、扬州市博物馆所藏的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梅瓶及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上我们可以窥见这一时代信息。此时,作为主体形象的龙纹,因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遂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给龙纹以5爪和3爪、4爪的等级区别,则是已近元末的事情。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威象征的发端。

·龙纹

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划刻、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和海水龙纹题材外,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在明清两代更加盛行,契合于龙爱宝珠的民间传说;相对而言,元代宝珠一般较小,多数画成中空的圆圈状。明清宝珠通常较大,形如火球,又多数与火焰纹一端相连.故有火珠纹之称。尤为重要的是,明清两代龙纹的上颌部位出现了双须。同时,明清龙纹还出现了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龙、立龙等形式,为前朝所不见。而五爪龙纹则被官方垄断,并贯穿了明清两朝。

清代瓷器上的暗八仙紋


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在器型、纹样,还是在制作工艺方面都较明代有所提高与创新,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正是在这一时期,陶瓷纹样中有一种被称做“暗八仙纹”的纹饰产生并十分流行。本文结合清代宗教背景,浅谈暗八仙纹的文化内涵及在瓷器上出现特别是在官窑瓷器上流行的几点原因。

粉彩暗八仙纹盘

关键词: 清代瓷器 暗八仙纹

一、引言

八仙故事家喻户晓,在中国流传了上千年,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传讲不厌。八仙即指汉钟离、吕洞宾、李铁拐、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相传他们得道成仙,并且各有一套本领。他们各自藉着手中的法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纹即以这八位仙人为主题绘制于瓷器上的纹饰。据考证,八仙纹始于元代,明嘉靖以后,受当时帝王和上层社会倡行道教的影响,八仙纹成为瓷器常见装饰纹样之一。到了清代,八仙图案仍然是瓷器上常见的纹饰。而且这种纹饰不仅出现在瓷器上,在各种织物及建筑上也有所体现。康熙朝八仙纹盛行的同时,开始流行暗八仙纹。暗八仙纹是从八仙纹中派生出来的纹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暗八仙”指八位仙人各自所持的八件法器,各自代表八位仙人。其中,扇子代表汉钟离,宝剑代表吕洞宾,葫芦和拐杖代表李铁拐,玉板或阴阳板代表曹国舅,花篮代表蓝采和,渔鼓或道情筒和拂尘代表张果老,笛子代表韩湘子,荷花代表何仙姑。这种暗八仙纹作为一种较为典型的道教纹饰始盛于清康熙朝,流行于整个清代。

二、暗八仙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内涵

暗八仙也被看做道家八宝,有别于佛教的八宝,代表的是道教的思想境界与追求。暗八仙中象征汉钟离的芭蕉扇能够使人起死回生;象征李铁拐的葫芦可救济天下众生;象征蓝采和的花篮能广通天地神明;象征何仙姑的荷花可修身养性;象征吕洞宾的宝剑能镇邪驱魔;象征韩湘子的笛子可使万物滋生;象征张果老的渔鼓能占卜人生之吉凶祸福;象征曹国舅的阴阳板可清万籁使环境得以净化。

清光绪青花暗八仙纹提梁壶

可以说,这些象征意义反映的是道教“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认为道是有与无、虚与实的对立统一,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①。暗八仙纹便具有这种价值观的审美特征。与别的神话传说不同的是,八仙都是可以在民间找到原型的人物,其中既有乞丐又有道士,既有将军又有外戚。他们具有神奇法力,也具有普通人平凡的一面。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道成仙的,这是道教的核心信仰,符合普通百姓对长生不死的渴望与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容易地得找到八仙使用的八件法器的原型,更拉近了八仙与普通民间百姓的距离。于是八仙相关的似实却虚、似虚又实的神话传说充分寄托了民间百姓的美好愿望,从而在民间广受欢迎。喜爱暗八仙并以此为装饰纹样也是出于人们对这种虚实相结合的神话故事的喜爱。同时道教对于长生不老的理想性追求赋予了暗八仙喻表长寿的吉祥寓意。暗八仙纹不仅符合普通百姓们心理上的需求,还与其他具有吉祥寓意的纹饰同时出现,从而表达多层的象征意义。如以“壽”字为中心,周边配以暗八仙纹以表达“江山不老”、“万寿无疆”等寓意,符合统治阶层的精神需求。暗八仙纹还常与桃子、云、蝙蝠等元素一起出现,表达了多福多寿的象征意义。这些元素在清代绘画中以同样的寓意多有出现,当时社会对这些纹饰的喜爱可见一斑。由此不难看出,清代瓷器上出现的暗八仙纹主要赋有喜庆吉祥、多福长寿的寓意,反映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三、暗八仙纹的时代特征及出现原因

1.暗八仙纹的时代特征

暗八仙纹始于清康熙朝,但传世不多,雍正、乾隆时瓷器较多,基本贯穿整个清代。雍正时期官窑暗八仙纹饰在多种形式的瓷器上皆有所体现,构图法基本为三点式,在勾描绘画方面显得十分细腻自然。乾隆时期官窑的暗八仙纹饰瓷器明显多于康熙雍正二朝,品种极为丰富,构图上除了沿袭前朝风格外,还借鉴八仙人物纹饰的画法,如在背景中绘上海水纹等,这种暗八仙的表现方式比较前朝更具有借物喻人的含义,更能体现乾隆暗八仙纹饰与雍正暗八仙纹饰的最大区别是强调线条的运用,勾线极为清晰。乾隆时期民窑暗八仙纹饰较多,纹饰的绘画方面没有官窑细腻,线条相较而言稍有生硬。值得重视的是,乾隆时期民窑暗八仙通常以两两组合的形式出现,如葫芦、扇子、花篮、阴阳板等较粗短的法器并分别与宝剑、荷花、渔鼓、笛子等细长的法器两两相组合。这种宽窄长短搭配可以说是该时期的典型特征。并且该时期的暗八仙纹对以后暗八仙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乾隆之后绘有暗八仙纹饰的瓷器比较少,但是时代特征仍然较为明显。如嘉庆时的暗八仙纹多带有吉祥寓意,在纹饰中有吉祥语和桃子等出现。嘉庆时期官窑的暗八仙纹同样强调吉祥寓意,但是在布局上程式化较为明显,线条的勾勒没有前朝细腻流畅。然而道光时期官窑暗八仙纹却承袭雍正时期的传统,但绘画方面不如前朝细致。同治时期官窑的暗八仙纹图案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布局较为松散生硬,层次感不够强,勾勒描绘不够细致。同治时期民窑的暗八仙纹多采用两两组合的形式,但在色彩的使用上多用大红大绿,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宣统时期的官窑暗八仙纹在构图上较前朝稍微疏朗一些,勾线和填色都比较精准,但是层次感不太强,色彩方面缺乏变化,因此在视觉上就会略显单薄②。

2.时代与宗教背景的影响

暗八仙纹出现的时期统治阶层对宗教政策相对比较宽松,佛教与道教都处于较为发展的时期。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由于明代对道教大力倡导,因此在明代得到极大发展,在民间广为流传。历史上道教的发展派别较多,后来逐渐发展变化为全真教和正一道两大派别,在汉族人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清代统治阶层虽信奉佛教,但为笼络汉族民心在政治上对道教有所利用,但是道教与民间的秘密宗教有着某种紧密的联系,对此统治阶层对道教有所防范。如顺治帝时期统治阶层对正一道有所管制但对全真道在京城的宣教确实保持支持态度。康熙帝甚至对正一道的首领有所赏赐,雍正帝时更是对儒释道三大教持肯定态度并认为其缺一不可,从而肯定了道教地位与作用。但到了乾隆时期,统治阶层对道教的活动开始了严格的限制,道教的地位因此下降,教义教理亦无创新。道光帝时期更甚,禁止正一真人进京觐见的资格,但是正一道在民间仍然流行甚广对民间的影响极大,同时还向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扩散③。本文前面提到的暗八仙纹在清代各朝发展与道教的兴盛与衰退之间似乎有着某种一致。各朝皇帝在位期间对道教政策有所不同,但是道教中倡导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一直在民间流传。这种哲学思想可以说是传统吉祥图案构筑的理论基础。前面提到的佛教八宝纹饰比暗八仙的出现要早很多,元代开始已经出现并用于多种艺术领域,特别在明清时代十分流行。在三教合一的思想基础上,道教的暗八仙纹在吉祥图案特别是佛家八宝的影响下由八仙纹中派生出来的可能性不可排除。除此之外,无论是佛家八宝还是暗八仙中都有数字“8”,不仅“8”与“发”有谐音,而且“8”有八方之意,代表了上下左右东西南北这八个方位,无论是在发音还是在意方面都有吉祥性。应该是暗八仙纹流行的原因之一。

3.“官搭民烧”的影响

“官民烧”是宋元时代民窑对于皇室有命则烧,无命则止的规定中发展而来的。该规定原来阻碍民窑发展,但是后来明皇室在景德镇设御窑厂烧制宫廷用瓷器,由于任务繁多,御窑厂无法按时完成任务,于是将一部分瓷器在御窑厂成型后搭在民窑内烧成,故称为“官搭民烧”。康熙十九年后,“官搭民烧”成为一种固定制度,官窑瓷器大多在御厂成型后送到民窑中搭烧。如此一来,优质的制瓷原料及上等的颜料由官府逐渐流入民间,民窑瓷器质量大幅度提升,形成官窑与民窑相互竞争的局面。这种竞争同时促进了当时民窑与官窑的发展,成为民窑与官窑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有利途径。因此,在官窑出品的瓷器中不难发现优秀的民窑作品的特点。就纹饰的层面来说,民窑的主题要远远丰富于官窑的纹饰主题,多有反映自然与百姓生活的纹饰。这些纹饰逐渐在官窑作品中有所体现。因着“官搭民烧”的缘故,在民窑官窑的相互影响过程中,暗八仙纹作为民间艺术的精髓不仅可以出现在民窑瓷器上,在官窑瓷器上的出现实属当然。除暗八仙纹外,官窑作品的纹饰还有很多受到民窑的影响,如“婴戏图”等皆可为例。

四、结语

综上,清代出现并流行的暗八仙纹随时代的变迁各具其时代性特征。带有强烈的吉祥蕴意的暗八仙纹的出现无疑是道教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因着人们对数字“8”的美好寓意的喜好,受佛教八宝的影响,引导暗八仙纹从八仙纹中派生出来与发展流行。同时因着当时明清时代官搭民烧制度的缘故,官窑与民窑相互竞争、相互影响,以至于当时民窑中盛行的暗八仙纹得以在官窑瓷器中出现并受到广泛欢迎,在清代瓷器上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①徐碧辉。实践中的美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87.

②铁源。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图案纹饰卷。华龄出版社,2002:105-113.

③孔令宏。道教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瓷器上的纹饰都具有哪些寓意和韵味?


瓷器,是中国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产物,它的做工精细,造型种类多而且美观。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它们那华丽的外衣——就是它的纹饰。中国古代瓷器上的装饰花纹,不仅题材丰富,技法巧妙,而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谐音表意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的寓意。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不同的纹饰具有怎样独特的韵味呢?

1. 牡丹纹

唐代人崇尚牡丹,金银器等常以牡丹纹为装饰题材。宋代人受其影响,视牡丹为富贵花,瓷器上盛行牡丹纹饰,宋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在瓶罐、盘碗、盒枕等器皿上大量采用。

表现技法有刻花、印花、绘画等;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定窑器上常出现一枝独秀的单朵牡丹,耀州窑瓷器上多见花朵两两相对,磁州窑枕面上还可见随云头形曲线绘画三朵牡丹。构图方式有适合式、对称式、均衡式等。

2. 海石榴纹

海石榴纹从伊朗传入,最早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多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有模印贴化,也有刻花施彩手法。

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绽的石榴果,或花苞之中满是石榴子,有的称“海石榴花”。凶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被民间视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海石榴纹成为一种占祥纹饰。

3. 宝相花纹

宝相花纹是将自然界花卉(主要是莲花)的花头作艺术处理,使之图案化、程式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面团形,以8片平展的莲瓣构成花头,莲瓣尖端呈五曲形,各瓣内又填饰三曲小莲瓣,花心由8个小圆珠和8瓣小花组成。

这种团形宝相花多用于唐三彩装饰,上海博物馆藏唐三彩宝相花纹盘为典型器。另一种是立面层叠形,以层层绽开的半侧面勾莲瓣构成。

此种宝相花纹多见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影青暗花缠枝韦相花纹碗、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碗为代表。

4. 缠枝纹

缠枝纹是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而得名,明代称为“转枝”。

构图机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力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卉。并点以叶子,便形成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缠枝花茎纹或缠枝花果纹。

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石榴、缠枝灵芝、缠枝宝相花等纹样,统称缠枝纹。

5. 卷草纹

卷草纹又称“卷枝纹”、“卷叶纹”,是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因其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而得名。

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图案为植物枝茎作连续波卷状变形,构图机理似缠枝纹,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以切圆线为基干变化出有规则的草叶或茎蔓,形成枝蔓缠卷的装饰花纹带。

卷枝纹与缠枝纹最大的不同是仅出现枝茎或草蔓,不出现花卉或花果。缠枝纹虽也图案化,但写实性仍较强,而卷枝纹则较凝炼概括,更具抽象性。卷草纹与卷叶纹也有细微差异。卷草纹只见茎蔓,不见叶形。

卷叶纹则叶形明显,极类忍冬纹。卷枝纹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忍冬纹,但更规范也更细致,通常只作为辅助纹饰。

6. 瓜果纹

瓜果纹指以各种植物果实为主题的纹饰。历代装饰手法有模印、贴塑、雕刻、彩绘等。

始见于唐代,唐宋两代陶瓷器上多见葡萄纹和石榴纹,有缠枝葡萄、婴戏葡萄、婴戏石榴等图案,均含多子多孙的寓意。表现方式有图案性与写实性两类,构图方法多样。

7. 莲花纹

莲花纹是南北朝以后流行的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

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

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人们对瓷器的热爱不仅是一种局限于表层,更加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寄托!

瓷器上的纹饰 是那一抹浪漫风情


从原始陶器的加饰,到釉的发明、化妆土的运用、剔刻方法的出现、彩绘装饰的普及等,中国古陶瓷在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光彩熠熠的精美之作。

说到陶瓷就不得不提到陶瓷上的纹饰,在古瓷纹饰中,大多用纹样来表达祝福和吉祥,细细品味,古代陶瓷的纹饰就好比是凝固在瓷器上的一抹浪漫风情。

陶瓷纹饰之鹤纹

古人以鹤为仙禽,喻意长寿。《淮南子·说林训》记:“鹤寿千岁,以报其游”,用鹤纹蕴涵廷年益寿之意。

·鹤纹

鹤纹始见于唐代,越窑青瓷上有刻划鹤在云间飞翔的图案,习称“云鹤纹”;宋代耀州窑青釉瓷器上有双鹤展翅上下翻飞、群鹤飞舞穿行云间以及群鹤与博古相间的图案,还有罕见的仙人骑鹤纹样。

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顶鹤,景德镇窑青花瓷、五彩瓷、黄釉绿彩瓷上多见,仙鹤衔筹飞向海上瑶台祝寿,称作“海屋添筹”纹;云鹤纹葫芦瓶,鹤纹与寿字相配,组成长寿画面;黄绿彩鹤纹碗,鹤衔葫芦穿云而飞,寓意福禄寿。

陶瓷纹饰之鹿纹

鹿纹原指鹿身上的花纹,古代汉族人民认为鹿是一种神物,是人升仙时的乘骑。人们将其多用于瓷器装饰纹样,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鹿与禄同音,所以也是官“禄”的象征。

·鹿纹

定瓷双鹿盘中两鹿奔跃在枝叶缠绕的石榴花丛,前鹿回首顾盼,后鹿追赶呼唤;磁州窑瓷枕的鹿纹更多,描绘了小鹿的种种形态,或立、或卧,或奔跑于山间,或漫步于林莽,均极秀美生动;吉州窑小鹿衔灵芝纹,风格则古朴典雅。

陶瓷纹饰之花鸟纹

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上,宋代则主要见于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及耀州窑青釉刻花瓷器上。

·花鸟纹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彩瓷上盛行花鸟纹装饰,如明宣德青花枇杷绶带鸟纹盘,描绘绶带鸟正在啄食枇杷的生动图象,成为彩瓷花鸟纹的代表作。成化时期瓷器上花鸟题材比宣德时更为普遍,鸟的种类更多,大多栖于枝头,形态活泼有生气。清康熙瓷器上的花鸟纹更多地揉进中国画工笔画法,使所绘花鸟更加生动逼真。

陶瓷纹饰之牡丹纹

牡丹纹是一种典型的汉族瓷器装饰纹样或织锦纹样,以牡丹花为主题。

·牡丹纹

自唐代以来,牡丹颇受世人喜爱,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故成为瓷器上的流行装饰。宋瓷中的瓶、罐、盘、盆、缸、枕等器物上均有构图多样的牡丹纹,或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或花朵环抱,或一枝独放。工匠们因器施画,千姿百态,极尽其华丽妖娆之美。

盘踞在瓷器上的龙文化 古代陶瓷艺术之明代龙纹瓷器


·明代龙纹瓷器

之明代龙纹瓷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洪武年间龙纹瓷器虽与元代类似,但却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头肘疏毛变少,龙成五爪,永乐年间龙纹变得形粗体壮,凶猛威武,又重分三爪四爪五爪,龙爪被称为是鹰爪,并朵云出现一头多尾的现象但是尾部变短,周围衬托也多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等。此外,明代龙纹瓷器的龙纹种类形态变多,出现了螭龙、闭咀龙、张口龙、猪咀龙。明代龙纹的变化,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

·明代龙纹瓷器

盘内壁与内底交接处暗划弦纹一周,有云纹三朵,呈品字形排列。内壁模印云龙纹。外壁以青花绘二云龙赶珠纹。龙纹笔触细腻,生动传神,承袭了元代及明洪武瓷器的作法。

瓶通体青花纹饰,外口饰忍冬纹,颈饰6云朵纹。整个腹部绘云龙纹,龙体较大,张口怒目,鬃发上冲,作回首状,四肢前伸,三爪矫健有力。龙身间隙处饰各种形状的云纹,衬托出巨龙行空之势。青花龙为三爪,怒目回首,鬃鬣飞扬,刻画细腻,颇有气势。使用进口青料描绘花纹,烧制过程中有自然形成的铁结晶斑,更显出龙的凶猛有力,栩栩如生。此器是永乐时期龙纹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之作。

·明代龙纹瓷器

瓶口部刻细线蒜瓣纹,腹部有粘接痕一周。瓶颈至肩部塑贴一条红色螭龙,曲体上仰,口衔仙草,由肩部向颈部盘绕,卷尾与首相接,四肢平伏于瓶肩部。白釉上红螭凸起,效果神奇,颇富艺术感染力。

·明代龙纹瓷器

晚明的龙纹,恰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崇祯五彩龙纹盘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显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

釉上彩陶瓷上的传神人物


釉上彩是陶瓷装饰技法之一,它包含了人物、走兽、童子、山水、花鸟。但釉上彩人物却是独具特色的,它不是重在写实,而是重视对人物的刻画,将作者的思想情感贯穿于整个人物,通过这样来达到它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以传统人物画为装饰的釉上彩不仅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很美观,很有经济和欣赏价值。

釉上彩人物陶瓷瓶

1、悠久的历史

釉上彩绘瓷历史久远。源于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相当精美的白彩绿彩器,在许多晋青器上也能看到赫彩点饰。而真正成熟的以绘制纹饰而著称的釉上彩器始见于唐代长沙窑。但是更加精细且又具有美感的彩器仍要数清代康、雍、乾三朝的五彩及粉彩器了。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以制作工艺的精巧细致而论,还是以作品的绘画技艺来评判,都应是雍正粉彩器高胜一筹。

而对于釉上彩传统人物画,也是有着其漫长的历史和特色。起源于周代,后期不断发展。主要体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而在陶瓷上的应用虽没有那么长的历史,但是当绘画与此完美结合时,造就了人物逼真的釉上彩,也是陶瓷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2、巨大的转变

在历史的长河里,釉上彩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清代之前,中国陶瓷釉上彩基本上呈独立发展趋势,其装饰风格保持着浓郁的中国传统艺术特色,对于其传统人物画装饰也有着自己的变化。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种类是千变万化,人物也各异,各具特色。

釉上彩上的传统人物画以描绘人物形象为主体,以笔墨运用中的“勾线为主,衬染为辅”的表现手法,使所绘对象达到传神写照、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并且釉上彩传统人物画题材类别很多很多,主要有以下几大类:①、描绘历史故事与现实人物。这是中国人物画的主要题材之一。②、描绘仙佛僧道的宗教人物画。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思想除了儒家还有道家和佛家,所不同的是后面两家是宗教,更强调出世情怀。③、描绘社会风俗人情风俗风俗画。这类绘画在宋代时达到一个高峰,出现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图》。④、描绘宫廷妇女的仕女画。仕女画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题材,它的描绘对象为宫廷妇女,从顾恺之开始,到张萱、周昉,再到唐寅以及清代的费丹旭、改琦,一直是名家辈出。⑤、以描绘肖像为题材的肖像画,也称“写真”。

古代的人们善于选择具有认识与教育意义的题材,也能在平凡而广泛的选择中挖掘深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不同朝代的题材各不相同,表现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描绘:六朝神韵、大唐气象、两宋繁华、元明墨骨、满清西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改变,对于釉上彩的装饰来说也是各具特色。当这些不同题材的人物绘制在不同的器型上,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价值。

釉上彩传统人物画的技法也在不断演变,它的基本技法:无论中外,在早期绘画的发展史上,都以人物画为主,而且都为宗教或政治服务。综观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的技法上大致可分成三类,一为白描画法。二为工笔重彩画法。三为写意画法(简笔画法)。技法在不断改变,不断进步,题材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巨大的演变,造就了不一样的釉上彩。而在釉上彩装饰中,人物画也是越来越逼真,越来越美丽动人,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3、逼真的人物

釉上彩的风格发生过巨大的改变,然而它对人物刻画的表达却一直都没有改变。釉上彩对人物画的创作不仅重在写实,更在于传神达意,在主题和表现形式上还关注对于人物艺术形象的刻画,把作者的思想和艺术见解贯穿于整个人物的过程。对人物的刻画比例正确,符合型体结构,进而就是充分把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精神面貌,重点描绘人物面部表情,处理好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特定环境之间的相互照应关系,以求得人物的神与态能与整体画面的布局统一。

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最高要求和标准,重要是传神,通过人物形态,画面背景衬托人物所要表达的“情意”,让观赏者一下子就能从人物的眼神里读出作者的画境,还有就是抓住人物眼睛这个最富传神的特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外形的动态和特定的背景来更加突出眼睛在“说话”,这种追求人物逼真的刻画使得釉上彩更加的具有其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力。

然而,一件好的釉上彩作品,离不开其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陶瓷作品的审美眼光也在不断改变。所以,釉上彩在发展变化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求变。这样,就需要陶瓷艺术工作人员善于发现,善于寻找,善于辛勤研究。只有这样,好的作品才会出现,更加逼真的人物画才会展现在我们眼前,更加养眼的陶瓷作品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收藏。

所以对陶瓷艺术工作者提出了更加高的标准和要求。需要他们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更重要的是创新,推陈出新。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既要有精湛的绘画技术,又要有独特的制瓷技艺,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促进陶瓷艺术的进步,繁荣我国的陶瓷业。

釉上彩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其独立的一种风格,它的欣赏价值也渐渐为人所熟知,其对人物的种种刻画也充分让人们所认识,其对人物逼真的刻画实在让人爱不释手,值得陶瓷研究者们深入研究,也值得陶瓷爱好者的喜爱和收藏。

陶瓷艺术:陶瓷设计中传统纹饰的作用


陶瓷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是因为陶瓷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自身的传统,并不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图案是典型的传统陶瓷装饰文物,经过数千年的筛选、提炼,仍经久不衰,沿用至今。探究传统陶瓷装饰文物,从中借鉴高超的艺术创造规律、精美的工艺材料及绘制要求,对图案设计、图案形式美的广泛应用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景德镇陶瓷缠枝莲青花瓷花瓶

陶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以纹饰装饰作为陶瓷装饰的主要方式。五千多年前的传统仰韶文化,其彩陶装饰图案已达到成熟阶段,图案略显深度抽象化,成为中国古往今来艺术作品的模板。著名的陶瓷艺术家陈复澄教授曾经在中高端论坛会上发言:“中国的陶瓷设计必然要走向创新之路,但必须坚持其民族化的特征、继承传统,缺少民族化的设计方式,无法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缺乏传统设计方案就是无根源、无生命力的设计,因此,陶瓷的原创设计方案必须将民族化始终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坚持陶瓷设计的传统性,接着,对陶瓷设计进行不断创新,给予其新型的文化底蕴。”在国际化与全球化的新时期,各国生产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竞争对手与范围与以往也大有不同,具有民族性和原创特性的陶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焕发生机与活力。我们要坚持沿用古人留下来的传统陶瓷设计方式和理念,以我国传统装饰文案作为设计的一大亮点,将其应用到当代陶瓷设计方案中。

1、我国传统装饰的特征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中国陶瓷传统装饰的样式各种各样,它是中华传统文化史上的奇花一朵,凝聚着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精华。而我国的传统纹样图案中也凝聚着中国文化的内容及人文精神,它是我国传统精神的精髓,也是构成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部分,映衬出人们的物质及精神需求。中国传统纹饰拥有与生俱来的艺术特征和生命力。中国纹饰有以下特点:第一,具体题材,抽象应用。纹饰中的大部分素材来自大自然或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其图案设计的造型避免具体形象的束缚,一般适从视觉波动范围,跳出平凡的樊笼,将传统艺术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二,繁简转变,乱美交集。传统装饰品的繁简特征与现代艺术特色有很大差别,但传统纹饰图案的设计方式不是简易排列、单纯重复,而是讲究纷乱的造型中所展现出的节奏和意蕴,将疏密程度、大小范围、主次分明、虚实结合、动静协调做到整体相统一,突显局部的特性,让局部变化遵循整体的特征,这就使得纹饰的层次更加清晰,内涵更加深刻。

2、当今陶瓷装饰设计对传统纹饰的借鉴

2.1 陶瓷纹样设计样式的借鉴

我国最早的陶瓷有单独、连续及相互组合等设计方式,由于陶瓷样式设计能够配合各个角度的审美和视觉,所以被广泛运用在陶瓷发展业中,而且这种样式可以展现出节奏与意蕴之美。这充分证明原始人类拥有较高的聪明才智,精通陶瓷纹样的形成方式和规律。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骨式,创造出各异的纹饰造型。中国传统陶瓷纹样的形成一般采纳“动”的方式,这样可以赋予瓷物欢快、流畅相结合的韵味。设计花纹可以采用弧线、圆点共同构成,一般以点进行具体定位,点的各个方向可以延伸出形式各异的纹样,在小范围内自由地展现各类图纹,让多样式的图案动乱结合、错杂交集、变幻无穷。

2.2 传统陶瓷纹饰制造意念的借鉴

我国陶瓷纹饰本身具有强烈与单纯相结合的特征,加上有极其朴素的展现力,给人们带来艺术美的最高境界。传统纹饰的创造过程,一般以社会生活素材为基础,但也有一些纹样附有图腾意识。不管人纹还是动植物纹,都展现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发展形态,包括广泛被运用的几何样式都属于环境和生活的素材模拟。山峰的层峦叠嶂、太阳形状与照射散发、植物的生长模样、动物的活动形态等,通过人们的精心描绘,显得栩栩如生。这充分展现出在传统陶瓷装饰中,人们能够巧妙地将复杂多样的自然物的艺术美合理应用到陶瓷设计中,增强陶瓷艺术的渲染力。在当代陶艺制造过程中,我们在继承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也需要学习与借鉴西方陶瓷设计的先进方法,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使用西方的设计模式,而是在借鉴之上再从实际活中去发现和挖掘陶瓷制造的形态美,还包括外观制造的思想观念。

3、陶瓷纹饰的设计实现创新时代的飞跃

一般情况下,陶瓷纹饰是以民族文化的构成形式、文化历史及情感变化为基础的一种艺术展现形态。它起源于传统纹样形态,已经经历原始文化及数千年的中国封建文化发展历程。陶瓷纹饰的设计体现出地域文化底蕴,彰显出各个时代的文化特性。同时,陶瓷的设计方案是以纹饰的设计风格为基础。在淳朴经典的传统陶瓷设计方案中,通过展现出的那些变幻无穷,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艺术形态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与设计,历经数千年迈步历程仍然经久不衰,一脉相承。具体陶瓷设计方案的形成及思维方式的灵活应用,有效地展现出我国陶瓷的艺术形态美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陶瓷设计方案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灵感想,同时,让环境与不同地域的文化气息相符合。

新时代的陶瓷艺术设计方案不是简易、单纯地模仿纹物形态,而应该凭借自身的美学经验,结合巧妙的设计理念再进行创作,陶瓷设计是对古人审美观念的沿用与继承。简单的设计方案是众多设计艺术种类的奠基石,也是审美观念的基础,这是不容忽视、不可跨越的。当代陶瓷设计使用的图式元素不仅使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符合,还从内部属性上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愈加具备现代感,凸显时代精神。实践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任何艺术创作都与之息息相关。因此,新时代的陶瓷纹饰设计必须坚持走实际化的道路,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素材。要观察和选择自然界的物种,总结和提炼出该自然物的本性及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创作的活力。

4、结语

陶瓷时代是一个经久发展的艺术时代,中国传统陶瓷纹样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本身具有生存及发展的活力和演变形态。发展成熟的陶瓷图案凭借精美的图案与巧妙的设计,再运用多样的手法、复杂的形式,无不体现出与生活的联系。当代陶瓷纹饰设计应该立足于传统的陶瓷艺术,从中借鉴意图、布划、创作思路,展开积极创作。这样既可以使新时代的陶瓷纹饰设计附加艺术韵味与中国文化特性,也可以让我国传统陶瓷艺术跻身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永葆生机与活力,让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陶瓷上的鱼纹装饰


鱼,我相信大家对于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谈及各种各样的关于鱼的话题,就如有的人喜欢养鱼,有的人则喜欢吃鱼。鱼是大自然的一种普遍物种,他已经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了,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赋予了鱼更多的社会价值,本文则谈论一下鱼出现在陶瓷上作为一种修饰的美。

1、鱼纹饰的流行

在远古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鱼,这也可能与人类起源有关,原始人类起源是围绕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它孕育了人类,因此养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程。这也为鱼纹饰赋予了更多的文化与内涵。

我们在陶瓷作品上作画特别要注意鱼纹饰的绘图。鱼纹饰有单鱼和双鱼之别,既有双鱼成对互相并行,也有首尾相对嬉戏,既有阴刻,又有阳印,还有贴塑。其中单鱼的时代较早,双鱼中的两鱼同向一般又早于相向者。瓷器上的双鱼纹饰寓意“相濡以沫”这一成语,说雌雄两条鱼在水中游弋,卿卿我我,互吐泡沫来滋润对方,表示关爱。

古代陶瓷上鱼纹较常见,而且丰富多彩。在河姆渡文化的陶瓷上,有拙朴的鱼纹图;在仰韶文化彩陶上,鱼纹更为普遍。说明人类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提炼,反映出人类的渔猎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需求的心境。

另外在我国传统习俗中也有许多与鱼相关的内容。如由于鱼多籽且繁殖力强,古时男女青年在恋爱、婚姻过程中常以赠鱼、食鱼做媒介。“鱼”与“余”、“裕”、“玉”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年年富裕”,用者图吉利。当时的人家,每年除夕晚宴餐桌正中必然有鱼,用这种画有鱼的盘盛鱼上桌,更是吉语。

2、鱼图形的绘制

在大多数人眼中,鱼被视成为吉祥物,除喜欢一般的鱼外,有人认为,金鱼和鲤鱼更加重要,其寓意更加祥瑞,因此更加招人喜欢。有人认为,鱼跃龙门,能喻为仕途得意、飞黄腾达。“龙门”亦常用来比喻名望大的人。唐代李白《上韩荆州书》云: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鱼龙变化”亦喻金榜题名,自寒贱而登显贵。

自宋代以来,在产出的影青、青花、五彩、粉彩等瓷中,采用刻、划、贴、印和绘画等技法,鱼纹饰更是喜闻乐见的题材。宋元时期影青瓷的碗、盘等器物,有许多在里心刻画鱼纹;元代的青花瓷多见鱼藻纹,鱼则多为鳜鱼,其中也有在盘里心贴塑鱼纹的,别具特色。

在明清瓷盘中,鱼水组合的画面称为“海水鱼纹”或“水波游鱼纹”,还有“湖山垂钓图”、“平湖垂钓图”等都是鱼文化的反映,意境醇厚。如绘以莲塘和游鱼;画青、白、鲤和鳜鱼,寓意清白廉洁。特别是在民窑瓷盘中,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鱼虫入画,配以花草,生动传神。

自此以后鱼文化就广为流行,作为一种纹饰出现在不同的装饰品上,以鱼作为图案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与寓意,鱼纹饰也逐渐成为一个形式与内容不断积淀演化的产物,有着极为丰富的装饰形式和思想内容。

3、结语:鱼纹饰作为我国创立的装饰文化形式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设计思维的不断更新,它将继续服务与装饰领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祖先优秀的文化遗产,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对传统鱼纹加以研究与运用。在当今设计领域追求时尚性﹑多元性﹑国际性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传统装饰设计的经典语言。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从自然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他们运用艺术手段把大自然的形态与人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和绘画手段。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