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泉瓷画艺术

我很早就知道已故陶瓷美术家王云泉的名字,缘由是他的瓷画作品和技艺在陶瓷美术界、收藏界均有较大的影响。不久前,应邀到我市藏瓷家胡志德先生的住处集中见到了王老的一批山水瓷画遗作,百闻不如一见,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很遗憾未与王云泉见过面,但其尽善尽美的多幅山水瓷画作品,展现出来的精细至微的艺术构图、清新淡雅的墨彩和深厚的艺术功夫,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王云泉的山水瓷画,有着非常扎实的传统中国山水画底蕴。他在多年研读、临摹历代名画中,以其较高的悟性、敏锐地把握住传统绘画中的精华之所在,其笔墨、设色、经营位置得古人之妙,作品古朴中透着时代气息,气势磅礴中又有一股清润之气,格调高雅、别具情趣。观他的山水瓷画,往往可使人的灵魂在秀美、神奇的意境中得到净化,从而使拘于眼前的“物趣”者,领悟到“逸趣”“大趣”的可贵。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绘画艺术归纳成六条标准,其中“气韵生动”是六法的核心。我们认为“气韵生动”即为画面的气势和韵味,“气”是画中贯注的一种创作激情,“韵”是体现画面的节奏、旋律等。王云泉的山水瓷画基本上具备这些特征。在画面中,他将传统山水画技法注入现代审美意识,使墨、色、水三者巧妙地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各不相扰,又各显灵性,形成特殊的韵味和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王云泉从艺六十多年,到过很多地方,他遍游庐山、井冈山、黄山、九华山以及浮梁、乐平的山山水水,上云贵,下三峡,沉浸在祖国多娇的山水之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在雄伟壮丽的山河面前,拜自然为师,热爱它、尊重它、感悟它,从它无穷的、丰饶的源泉里汲取养分,提炼出艺术的精华。看他的山水瓷画作品,总有一股大自然的鲜活气息扑面而来,山川之美与笔墨之美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自然中真实的山水与瓷画中的山水合二为一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把你吸引进去,跨过王云泉为你架起的桥梁,去感知祖国的大好河山,去品味中国山水瓷画的美妙境界。

王云泉的山水瓷画有情、有理,富有时代感。但他的瓷画又不单单是情理和时代的图解和注释,而是通过笔墨创造艺术形象来感动人的。观他的瓷画是感受他所画的祖国山河景色之美,而这些景色是具体的艺术语言构成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艺术形式美。从而使传统的山水瓷画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也使他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瓷画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师级人物。

王云泉的山水瓷画虽尺幅不同,境界有大有小,风物有博有约,但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构图饱满,境界新奇,岗峦错纵雄强,草木丰茂多发,千岩竟秀,万壑争流的奕奕生气。他的画作有不少是重在描绘人物所处的环境位置以及人物的举止。而山溪树石则成了人物的陪衬和背景,山水瓷画的意境是通过点景、人物来凸现的。在王云泉传世的《公园揽胜》《孤山放鹤》《渔樵耕读》《江南春色》《放牛乐》《春景图》等遗作中,我们可知王云泉构图的“犄角”是人物及其居所。他在我所见到的许多山水瓷画构图中,均妥善地安排了人物所在的位置,也就等于安排好了人物。从而使山水瓷画的意境自然浮出水面。这是王云泉山水瓷画艺术构思的突出特点。

《渔樵耕读》是王云泉的一幅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力作。此作以朗润、细如毫发的笔调营造出一个可游、可居、可观、可赏的艺术境界,从而引发读者极为丰富的审美联想。此图绘江南早春,峻拔秀丽的峰峦下,江畔坡岸已被青绿之色的嫩草覆盖,平静的水面上停靠和游弋着捕鱼的小舟,牧童坐在牛背上悠闲地唱着歌,而江水两岸的楼阁屋舍,则同样被掩映于茂盛树木的新绿之中。画中的山石肌理多用侧峰点厾或点苔的技法,山石突出乍眼,

大小堆积,长短簇拥,其形好似香蕉,其势犹如涌涛,颇具质感和动感。最为令人叹服的是,通幅画作虽多用醇清翠亮而不透明的青绿设色,但却能在敷色时既不掩盖原来的勾擦皴色,又能使瓷画中的山石树木结构清晰,分出阴阳,艳而不俗,故显得既明丽、沉着,又活泼、生动、细腻,显现出笔法讲究、造型精美、用色得当、意境幽秀的审美特征。

王云泉是瓷都景德镇近现代山水瓷画史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应该说,他对中国工笔兼写意山水瓷画的贡献非常突出。尽管王云泉的价值直到今天仍没有被真正地全部解读,但他的山水瓷画艺术却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特殊时代的瓷都孕育了王云泉,同时也成就了他的艺术,确立了他在当今中国瓷坛的历史地位。

艺术欣赏、艺术评论本是见仁见智的事,我哆嗦了这么多,也许谈到了一点东西,也许什么也没谈清楚。门外人谈瓷画,只是一种声音。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罗丹断言“艺术就是感情”。王云泉先生一生钟情于祖国山水,纵情于陶瓷山水艺术,大自然中留有他的足迹,陶瓷山水作品中凝聚他的灵魂。如今,他虽然作鹤远去了,但品读他的遗作仍不断给这个世界带来感动。苦与乐、顺与逆、悲与喜、简与繁、清贫与富裕、失意与得宠,平生一本心,目光所及都是笔下淡泊的山水风景,笔画所触的一切都是一种顶天立地的豪情。他的艺术生涯和艺术作品,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现当代陶瓷美术史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扩展阅读

文人瓷画的先驱——浅绛彩绘艺术


近年来,在瓷器收藏中,一种浅绛彩瓷正吸引越来越多收藏者的注意,其身价也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在古玩市场上,不时可以看到有人在向摊主问询是否有浅绛彩瓷,同时在国内一些拍卖会上也出现了像程门、王凤池这样有名气的浅绛彩瓷艺人的作品,并且逐步有了固定的购藏群体。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融诗、书、画“三绝”于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完美结合,创造出了瓷画的全新面貌。”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其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则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它的题材除山水外还有人物、花卉等。

同治、光绪两朝是浅绛彩瓷最流行的时候,瓷瓶、瓷板、帽筒、茶壶、花盆等都有制作,在当时风行一时。从事浅绛彩瓷制作的艺人大多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他们通书画,能诗擅文,制作浅绛彩瓷时,从图稿、勾画到渲染都是由一人来完成的,使画面自由洒脱,充满了艺术表现力。这种彩瓷的特点是在上面题上作者名字,或题上诗句,首次将中国画中的诗书画一体的传统表现手法展现在瓷器上,文化气息浓郁。后来,艺人们开始用进口的彩料绘烧瓷器,也就是一种新粉彩,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并代替了浅绛彩瓷。浅绛彩瓷是清末这段历史上所特有的艺术种类,以其独一无二的特性于中国陶瓷史上倍显珍贵。

所以,近年来浅绛彩瓷的升值空间也在不断拓宽,备受瞩目。那么藏友在收藏瓷器时需要把握哪些注意事项呢?一是要注意画面的完整性。浅绛彩瓷器是低温烧成,受彩料与烧制工艺的限制,彩料与胎釉的结合不够紧密,容易脱落,这在收藏时要引起注意;二是要注意收藏名人作品,浅绛彩瓷在制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们的作品艺术水平高,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同时,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保存的相关资料并不是很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才对他们有一定的认同,当时的代表人物有:程门,字松生;金浩,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维;王凤池,字丹臣,其实还有许多未见著录的浅绛瓷高手,只能根据他们的作品来判断了。这就需要收藏者做足功课,才能找到真正的精品。

瓷画漫谈


陶瓷是把玩艺术里最精髓的一种了,它与金银器相比,少了些世俗味,所以把它与天然皎洁的玉相提并论,这样的审美正是符合中国传统思想“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范畴。所以早期的陶瓷很少有画面,是讲究洁白如玉,毫无瑕疵的。比如宋代的青白瓷,温润剔透,天然琢成。至元朝,蒙古人的审美习惯成了主流,他们那些镶嵌雕刻在金银器上的花纹就逐渐附注在陶瓷上了,加之西亚,欧洲的图式也因外销瓷的定制进入到陶瓷的装饰中来。直至清代,景德镇陶瓷到达鼎峰时期,但大都追从繁复、华丽的装饰风格。

宋、明时期,道家学说、程朱理学的推广和盛行,使得陶瓷的装饰也变得疏朗起来。理学认为,太极之理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在这样的思想背景影响下,明代陶瓷装饰不再那么精密,而是疏密有致,阴阳相间。线条在青白的瓷质之间更显得有轻盈文雅之气。近代国难不断,官窑的衰末,精致的装饰不复盛行,简练而清新的中国文人画便随一些文人雅士的演练在陶瓷上展开了。珠山八友前后的陶瓷艺人为此作出开拓性的创新。此风一直延续至今,新人辈出、百花齐放。

但随着近现代多次的文化断裂,传统文人画体系没有真正的侵入到陶瓷绘画中来,从而过多的注重工艺的特性了,对于绘画的深化相对淡漠了些,故而怎样把陶瓷材料的特性运用得当,又符合时代的审美趣味和时代特征,并深化绘画的意境,是我辈身处瓷都的业者该去思考并追求的方向。可喜的是,随着艺术的发展,诸多的本土和外来的艺术家介入到陶瓷领域,使得陶瓷艺术表现有了更多的表现样式和境界。也为我们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眼界和思路,为实践创作铺垫了更多的可能性,把工艺性陶瓷推向更纯粹的艺术表达媒介上来。

瓷画走兽创作探求


几万年前,在这个地球上人类和动物一样属于哺乳动物,人类和动物为了生存在这里开始相互嗜杀,争夺领地食物来维持生命的延续。而人类从猿演变为人是经过漫长的岁月,期间由四肢爬行变为直立行走,“火”的运用使人类脱离了动物属性。语言的产生、思维的变化、文字的形成使人类由低级动物演变为高级动物。所以说人类和动物是地球上生命的主要源泉,原始时期,自人类开始有审美意识时,人们在彩陶装饰、岩石绘画,以及一些器物上的纹饰刻画上就有走兽绘画艺术,这大概是最早的走兽画起源了。

走兽画从唐代开始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摆脱了人物的附属性地位成为独立画科。走兽可分为工笔白描走兽、工笔淡彩走兽、工笔重彩走兽、写意走兽。唐代经济繁荣,国力昌盛,文化兴旺,使花鸟走兽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薛稷画鹤、冯邵正画鸡、姜皎画鹰、韩滉画牛、刁光胤的写生珍禽图丰富自然。其中边鸾的成就最为突出。他长于写生,题材广泛,山花、小鸟、鞍马、牛羊等等,并一反传统的全景入画。如宋代李迪作品《风雨归牧图》中,描绘风雨欲来时,河边的杨柳被北风吹得群枝起舞,水面是泛起阵阵涟漪,两个牧童骑着耕牛一前一后冒雨回家。走在前面的水牛上面的牧童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手拿牛鞭顶着狂风疾走。而座下的水牛回头看着身后的母牛好像在说“嘿,伙计快点,要下雨了”。身后的母牛昂着头正在大踏步走来仿佛在说“哥们,我来了”,而母牛身上的牧童身带斗笠,背朝前方任由疾风吹拂。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生动,刻画细腻,构图巧妙,具有浓厚乡村生活气息。

动物在陶瓷绘画中称之“走兽”,走兽瓷画也是从中国画里面派生出来的。在景德镇的瓷文化中,画走兽的师傅一般是画花鸟的,花鸟和走兽同属于动物类,在清代康熙以前,景德镇画走兽的师傅是以中国画为范本,所画的动物大多数夸张、变异,不讲究结构层次,同时它是作为陪衬出现在画面里,如在元青花瓷器的《鬼谷子下山》梅瓶,鬼谷子坐骑老虎便是夸张的。明代的红绿彩中的马、牛画都很抽象。自清代乾隆时期,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来中国以后,他把西方素描、油画技法带到中国,以西画的光感、透视融入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中,形成中西合璧的画风,走兽瓷画也发生巨大变化,很多中国画的大师受郎世宁的影响,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加入油画透视关系,这一时期也是传统走兽走向现代的转轨时期。到了近代景德镇的许多瓷画家继承了传统技法,同时又吸收西画技法上有益元素,创作与众不同的风貌,形成了一个新画画风。对今后瓷画走兽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邓碧珊画的《鱼》、张志汤的《马》、毕渊明的动物,都受到他的影响。毕渊明在景德镇瓷画界号称“毕老虎”。毕渊明致力攻画猛虎,集画虎名师张善子、高奇峰诸家之长、家父毕伯涛的祖传家教,细心体察各类虎姿雄威,潜心探求画虎真功。在毕渊明的笔下,寒日卧虎如磐,巍然雄据;光天立虎如松,气宇轩昂;碧水游虎如龙,悠悠成趣;平地奔虎如风,势不可挡。毕渊明真可谓“虎神生灵气,百态动千姿”,令人赞叹不已。除精于画虎外,毕渊明还擅长山水、翎毛、花卉、人物等绘画艺术。毕渊明的画能寓动于静,于平淡中显奇特,给人以刚劲高吭之感。既遒劲奋发,又深沉磅礴,时如风卷残云,时如夜半清笛,真是千变万化,富有新意。由于毕渊明有高超的文化修养,雄劲飘逸的书法,不同凡响的诗章,意趣盎然的石章,故能在一件瓷画中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使画富有广泛奇特的意趣。如他的作品《声震山谷》画面构图严谨,动静相衬。虎的神武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威在眼神,目光炯炯,虎视眈眈,虎的形象结构准确,动态和气韵生动,仿佛听到山震地摇之吼声,运笔苍劲,实处刻画入微,虚处芦苇叠影,出落潇洒,深山雾气朦胧神秘,作品染色秀丽,层次变化尽在虚实浓淡之中。

我有幸生长在美丽的瓷都、文化名城景德镇。小时候父亲就经常带我去看各式各样的陶瓷绘画展览,父亲还给我讲述珠山八友的故事和当代名家的事情,并希望我在工作以后学会一门技术,以后可以在陶瓷界有立足之地,就不用担心下岗没有经济来源,学好绘画手艺是谁也抢不去的金饭碗。也许是缘分吧,小时候我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喜欢绘画,特别喜爱画小动物,父亲说我的动物造型很准,将来画陶瓷会比别人学得快。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父亲就让我来画瓷器,瓷器画得好不仅收入高,而且又不要出去找工作,客户会找上门,以后还可以评职称。由于我是学美术专业的画瓷器进步很快,又得到许多大师的指点,我的作品也比较畅销,收入确实比我的同学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因为我是画动物的,我就说说我的感受。我画动物瓷画,我喜爱王大中和王申勇的动物画,他们的动物画形象逼真,层次丰富,质感强烈,特别是动物的毛发,细腻柔软,有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我在画动物的时候,也特别注重这些,如我画《竹林小宝》中的两个可爱的小熊猫就是采用他们的丝毛技法,先用淡料勾线画出整个熊猫的形态以及眼睛、鼻子、嘴唇。再用彩笔调好樟脑油和乳香油,用扁锋、散锋丝毛法蘸淡黑料画出熊猫黑毛部分,丝毛的时候较注重毛的结构、起伏变化和毛的方向,使之看后舒畅。待料干以后,又重新丝一遍毛发,白毛凸起部分采用底色留白方法,要丝出白毛的明暗结构关系,加重五官的颜色,再继续用散锋丝毛法深入丝出动物毛发厚重感,这样创作的动物瓷画,看起来舒服,动物的毛发有茸茸质感,最后配以与熊猫相关的背景山石、竹林等。竹子有时采用工笔勾线填色方法,石头运用斧劈皴勾染,具有立体感、自然感。

在创作个人绘画风格的同时,我也喜欢其他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如张松涛、徐天梅、游艺等老师作品,特别是徐天梅动物瓷画在陶瓷上的表现,徐天梅老师通过对动物骨骼结构、肌理驰懈、皮毛、斑纹等内外形体及生理特征的描绘,在描绘动物上,表现出了细腻入微的质感,令人叫绝。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鸟兽,不仅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而且具有中国画的韵味,还赋予鲜明的性格。他笔下的动物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动物的写照,还经过画家的艺术再创造,赋予了思想感情的拟人化动物形象。游艺老师的动物画在瓷器上更具有表现力。如他画的瓷板《雄狮》,画面雄狮静立于画面中间坡崖上,雄狮皮毛的皴描率意而神生,色彩渲染适合,线条勾勒匠心独运,身后的老松树一前一后,一浓一淡层次分明,相互映衬。脚下石块和远山运用彩笔皴擦勾染,游艺老师画动物巧妙而娴熟地掌握客观对象的形态和神韵,固能得心应手地致力于描绘之事物。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画好走兽瓷画,首先要了解它、走进它,要了解动物生活习性、动物的结构规律,这样才能画好动物瓷画。只有经常去大自然实地写生,用心揣摩动物的结构、规律特征,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陶瓷作品。

浅谈釉上花鸟瓷画


自小喜爱画画的我如愿成为了一名陶瓷美术工作者,在瓷器上画画已成为我的日常生活。认为陶瓷是一门神奇而又独特的艺术,是泥与火的交融,是工艺与画作的交融。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就发明了陶器,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硬度较高,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在距今14000年前,于万年仙人洞首次发现的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人类活动文化遗迹,其出土的栽培稻和陶器,距今一万年以前,是现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和原始陶器之一。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图案形象直观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随着氏族文化的盛衰变化,陶器装饰也出现了不同内容的形式。

黑格尔认为最早的艺术就是象征艺术,并且他认为这就是东方艺术的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周易》开始,古人就已经按照自然来关照人和事,开启了我国绘画以象征为手段的先河。《易传》云:“八卦成列,相在其中矣。”说明了“观物取相”是汉文化的思维方式,也与儒家“兴起人意,能移精神”的补益功能相契合。中西绘画有着巨大的差异,首先我要说的是对于不同的绘画,我们要用不同的审美角度去观察,去体会,不能单一地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构成了中西方绘画思想等各方面的差异,但是归根结底,对于美学的追求,人文精神的体现等,都是相似的,西画以其真实厚重的画面感,给我们以视觉上强烈的色彩享受,中国画以其古韵内涵的特色,让我们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它的博大与气韵。西方人崇尚开拓进取,故重客观探索,重对景写生,还原真实存在。这种静态固定观物作画,形成焦点透视,出现近大远小的物理性透视空间,无论是真景写生还是画家创作某种想象和虚构的题材,观者总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固定的位置,使人产生身临其境,如观真景的感觉。由于西方画家固定观察物,发现物象在固定光源影响下呈现出的那种相对稳定的明暗色彩变化关系,故西方画家重明暗法和自然光色塑造形象,以求立体感,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说:“最好的绘画应该像雕刻”。观西方风景画有真景实境之感,观者可走进画面;再观中国山水画,有如人与山水合一之感,观者有身在画中,可游可居之感。

我最擅长的题材是花鸟,花鸟画在中国画中是三大科的一个大科。在原始社会的中国,人们对于花鸟的认识是处于一个“超自然力”的理念之上,在狩猎场面中,图腾表现中及体现神权意识所出现的花鸟图像都是鲜明的一种巫思行为。其中鸟的图像与当时巫思的鸟占活动有着很大关系,原始先民们根据鸟的自然习性和生物特性理解鸟禽类给人们带来的信息,进而“知天事,迈人命。”将鸟视为人与天之间的吉祥使者。中国花鸟画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成为一种观念先行的图式艺术。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独立的花鸟画作品,如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虽然现在看不到这些原作,但是通过其他人物画的背景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花鸟画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又如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飞鸟等。到六朝时期,已出现不少独立形态的花鸟绘画作品,其中如顾恺之的《凫雀图》、史道硕的《鹅图》、顾景秀的《蜂雀图》、萧绎的《鹿图》等。到了唐代,花鸟画业已独立成科,著录中计有花鸟画家八十多人。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韦偃画牛,李泓画虎,卢弁画猫,张旻画鸡,齐旻画犬,李逖画昆虫,张立画竹等等,已能注意到动物的体态结构,形式技法上也比较完善。五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确立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类型,“黄筌富贵,徐熙野逸”。清代石涛、恽寿平、朱耷(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等都在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八大山人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忧伤与家国丧失之痛,其笔墨与造型均独树一帜。

国画花鸟画以其美好吉祥的深刻寓意,以其精美绝伦或是高洁淡雅的画面,以其画面所吐露出的芬香,和谐气质,让现代高压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祥和,抛开一些生活碎片,净化内心与心灵,彻底融入到花鸟画的美好意境中,徐徐升华,慢慢沉淀。国画花鸟所给予人的,是近在咫尺的与自然的交流,它是喧嚣的尘世中可能保有的一份健康与活力,它会从精神上给予人们启发和满足,令人取得由静观万物而获无穷乐趣。礼数之外的闲暇,半分小园中的惬意,你可以做最本色的自己,无论你在参禅悟道,还是礼佛洗心,花鸟画都会是最超然的境界。然而,在西方,他们实际上是没有花鸟这一门分科的,他们的花鸟处于他们的风景画和静物画中。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既存在着某些相同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着同一时期东西方体现在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差异化精神内涵。就根本意义而言,无论中国的花鸟画还是西方的静物画,它们都不是为描绘对象而描绘对象的“绘形”之作,而是借助对客观对象的描绘表达人的精神、情感,表现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是真、善、美的寓托,在这方面中西是没有区别的。

在陶瓷上作画,与在纸上或者是在绢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一般画的是釉上花鸟,那么,什么又是釉上呢?首先,陶瓷就烧成分成釉上、釉下和釉中。釉上彩陶瓷又称“炉彩”。所谓釉上彩,就是先烧成白釉瓷,或者烧成单色釉瓷,也可以烧出多色彩瓷,在这样的陶瓷上进行彩绘后,再入窑经600~900℃烘烤而成。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一般来说,我画的都是釉上粉彩。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粉彩作品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甚至把版画、油画以及水彩画等姐妹艺术都加以融汇运用,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的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美来自于生活,制瓷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地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


不同朝代的山水瓷画能够看到不同年代的风景,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的应用为陶瓷绘画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一、青花釉里红山水的源流

中国瓷文化源远流长,各色装饰手法竞相争艳,使人目不暇接。青花瓷作为典型的中国陶瓷早就闻名于世,而青花釉里红却被置于一隅,导致很少被人熟识,甚至闻所未闻。不过在内行眼中,青花釉里红却要比青花珍贵得多。

青花釉里红,又名“青花加紫”。创烧于元代,历经明代的断续发展,至康熙时期,随着铜红釉烧制技艺的全面复兴,迅速壮大,雍乾时期已能够纯熟掌握并将其推向了极致。

青花与釉里红皆可单独成为一个陶瓷装饰体系,且两者的呈色剂亦不同。青花为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则是氧化铜,极易挥发,这种彩料对温度和烧成气氛非常敏感,过或不及,都无法显现出其本身的红色,因此对窑炉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瓷人创造性地将两者结合施于同一器物上,我们不得不感叹这是一种疯狂的偏执。时至今日,烧窑技术已得到飞速发展,人们也在不断尝试新的配方,但要烧造出理想的青花釉里红器物,仍是一个考验。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山水瓷画则起源于唐代,在明代时期多作为人物故事中陪衬的一种小景,且画工简单,寥寥几笔。至清代逐渐成熟,山水瓷画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画派,而此时亦为青花釉里红发展的全盛时期,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孕育而生。

二、青花釉里红为陶瓷山水画创造的意境

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釉里红发色娇妍而沉着,色调浓郁,流动性强,因此不能产生深浅层次的变化;青花呈色稳定,类似于墨汁,有着“青花墨分五彩”之说,效果与文人写意画如出一辙。因此,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层次变化的不足,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的色彩,增加了画面的情趣。青花、釉里红在画面中相互衬托,一红一蓝,既有青花“幽蓝雅致,沉静安稳”,又加上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丰富了视觉效果,形成了朴实而又华贵的艺术风格。

人们常说如果图画在观者心中能够引起面对实景时同样的情感,图画就有了取代实景的力量。随着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的出现,山水瓷画表现力得到更好的拓展,不再是之前单一的色调。在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中,釉里红主要是起一种点缀的作用,往往只在群山中用简练的笔触对一些树木、花朵进行渲染点缀,从而使画面更富韵味与情趣。随着瓷人绘制技巧日臻成熟,以及文人画师的介入,山水瓷画愈发地讲究笔墨韵味和下笔时的心手相应,以求达到“极貌以写物”的境地。釉里红这种奇妙的色彩充满了魔幻,红中带绿丝(点)满足了文人与观众对景色的想象。而正是多了这种色彩的点缀,有效地再现了客观景物的质感、体积感、空间感以及季节感等种种变化。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为山水瓷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而其烧成时工艺的难度亦提升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三、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的文化与视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高贵、吉祥与热情,是汉民族最讨喜的颜色。红色在中国的政治上象征权势与地位,在传统五色观色彩理论中与赤色同属正色;在五行观中属南方,南方表火,朱红色则是古时皇室建筑的专用色,一直沿袭至清末。在传统民间习俗上,凡是与节日、喜庆、吉祥、好运、热闹等有关的节庆及事物,都会以红色来表现。逢年过节讨吉利写对联要用红纸;婚嫁习俗男女新人要穿红色婚礼服以示喜庆;满堂红、大红大紫则象征成功。可以说红色贯穿了整部华夏历史,渗透到了各个层面与领域,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色。因此青花釉里红一经诞生,进入人们的眼帘便深受宠爱,无奈烧制实属不易,过或不及,都烧不红。烧过了,有时釉里红完全没有着色,一片荒芜,青花也亦烧“焦”毫无美感可言。火候不到则易变黑变灰,都不能称之为“青花釉里红”因此留传于世的青花釉里红器物也就非常稀少了。

在当今任何事物都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需求加大的状况时,有些急不可耐,不愿等待的人们急需一种可代替“釉里红”存在的“红料”。一种新的彩料孕育而生,这种彩料被我们称为“假釉里红”,本身即是红色,和青花貌似绝配,成品率极高。但与正宗的青花釉里红相比,便瞬间黯然失色,色调呆板而平庸,在山水瓷画的艺术创作中虽然更易把控,但已经丧失了变幻莫测的趣味性与韵味。

四、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赏析

康熙民窑生产的青花釉里红山水纹盘,盘口绘青花锦地纹,其下以釉里红绕盘绘六只狮子,狮子呈跳跃状。盘心则以青花釉里红绘山水纹,一条小路横出带领我们进入庭院内,院里姹紫嫣红,山石林立。该山水纹构图严谨,整体布局得当,错落有致,青花与釉里红相互穿插,青花为主,釉里红为辅。色泽纯正的釉里红点缀其间,打破了单一色调的局面,山石丛林间点点红光使人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幻,丰富了山水纹的视觉效果。

那么看了这么多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到底什么样的才算是好的呢?我们要从哪些方面来判断一件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呢?当然青花、釉里红两者发色纯正是毋庸置疑的,这不仅仅需要经验老道的烧窑师傅把关,还需要施笔者对青花、釉里红两种彩料的特性足够了解。施薄了颜色寡淡甚至还会被“吃掉”,厚了则会烧出锡点、变黑。加之青花、釉里红烧成气氛的不同,烧成发色纯正的青花釉里红已是不易。但光发色纯正还不能算是好的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还需要施笔者对整体构图的把控及青花、釉里红两者穿插位置的安排,稍有不慎便会破坏整个器物。由此可见判断一件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需从青花、釉里红的发色、画面的构图,青花与釉里红的布局等方面着手。

五、结语

自古山水最宜寄情,山水在文人心中一直不是眼前所见的山水景象,它是自然物象的内心反映。因此他们游历山水后而有感,注入情怀将所见之景绘于笔端。可能这与老百姓理解的山水有些出入,导致山水画出现近千年之后才在瓷器上广泛流传。

文人画注重自娱,匠人则注重娱人,在自娱与娱人之间,瓷人拿起笔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内涵,让高雅的艺术世俗化,换了一种朴素、通俗的方式流入民间。青花釉里红山水瓷画同样伴随着时光在倾诉那些记忆,老物件将这些记忆以实物的形式保留下来。每件物品都有独一无二的灵魂,每种物品也都有她们的历史,等待着我们去探寻、了解……

青花瓷画呈现梦想世界


为庆祝中法建交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月底将在法国巴黎举行2014感动中国展览,其中有一件作品将在展厅非常醒目的位置展出,它叫《星宇》,是一件来自景德镇的青花瓷板画,也是一件当代陶瓷艺术作品。

《星宇》以宇宙为主题,将东方文化的思想与传统材料相结合,作品具有中国艺术精神和内涵,也是一种跨时空和跨文化的创作。作品洋溢着斑驳之美和生命气息,以青和白之间的变幻构筑诗意般的精神境界,将中国文化和全球视野结合起来,提供了一种全球化的梦境。

回顾历史,陶瓷文化作为世界强国的文化输出,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可以说,中国的陶瓷文化曾经代表了权贵的奢侈品位。如今,在世界陶瓷文化的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历史的辉煌,看到的是陶瓷文化的老面孔,中国的陶瓷文化成为一个缺少现当代艺术高度的工艺产品。在这个背景下,瓷板画异军突起。这个从乾隆时期开始出现的陶瓷样式,如今已不再是简单的工艺品,而是进入了当代艺术的范畴,同时开始走向国际。

学院教师、《星宇》作者干道甫解释道,他选择在泥板上作画是因为泥板来源于大地,温厚而包容的性格可以承载他对画布的探索,当创制完图式,再罩上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又将产生窑火的变化。

毋庸置疑,陶瓷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艺术形式。但是,传统陶瓷样式已是过去时,今人再怎么做也做不过古代官窑,而真正的现当代陶瓷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其中瓷板画尤其可以得到国外行家的认可。可以说,传统陶瓷到瓷板画的转变,是一个从工艺品到艺术品的转型过程。

回到《星宇》上来看。它保留了青花元素和瓷板材料的属性,但又是通过抽象艺术绘画语言,来解读人类在追求宇宙未知世界梦想的图像呈现。

实际上,在未经素烧的泥板上作画,并非易事。干道甫最后的成品,已经是关于《星宇》系列创作的第三套了。第一套在经过高温烧成后产生破裂,第二套未运到窑边也损坏了。每一套的创作过程,对他来说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和别的绘画不同,瓷板画是火的艺术。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烧制需要多道工序,艺术家不可控的因素很多,成品的颜色也千姿百态。在进行几次烧制之前,画家都不知道最终会出现什么样的颜色,只有通过自然的变化来构成画面,或许成功,或许失败。正如干道甫所言,泥板不经高温烧制前是脆弱的,但也是最具表现的时候,可以产生很多新的可能性。

当干道甫将八块泥板铺开时,用的是一道弧线分割空间。在弧线下部分,他用竹根制的笔挥洒白色的泥浆,点滴之处形成空缈星宇。顺着弧线上一部分则铺上了宣纸,用桃胶水沿着弧线边缘分割开,接下来一大壶煮熟的青花料便在泥板上流淌,或浓或淡,或聚或散,水色氤氲覆盖了画面。

这并未表示创作的结束。由于使用的材料是耐高温瓷泥,这种古老的材料需要罩上透明釉,经过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还原焰之后,才能变成青花瓷。

青色悠远深邃,其妙至极;白色纯净素朴,清韵无瑕。依靠青白两极之间的层次,微妙丰富,显与隐,枯与湿,动与静,饱含对比。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只有面对泥土的特性,不断开启其新的可能性,等待窑变给出答案,在不断探索中期待解开一个又一个未知的世界。“我很高兴发现了在并不简单的道路上自由表达的方法。诸多因素相互碰撞的瞬间产生灵光,我不断采集这些灵光来构成作品的生命基因,在瞬间中不断开启作品的秘密之门乃至对宇宙的生命力的礼赞。”干道甫在作品自述中写道。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陶瓷工艺品长期处在工艺绘画范畴。去工艺化的目标,便是如何利用瓷板作为载体,进行原创绘画。清朝时的瓷板画,由于烧制陶瓷的匣钵尺寸较小,只能烧制出小件工艺品,到了民国时期,技术才有突破,可以制成大件艺术品。而到了现在,烧制大画幅的恢弘作品成为现实。像《星宇》一样的大幅瓷画作品,其实是当代瓷板画拥有科技与艺术双重创新的成果,它的完整展示,也显示和证明了当代瓷板画艺术具有的独立文化地位。

花鸟瓷画的成长及价值


人类的审美意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据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研究,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对美的追求,对于自然形象有朴素的审美意识,对于各类飞禽走兽、花卉树木,有了简单的描绘与记录。表现在山洞的墙壁上、岩石上、还有原始陶器上,那时候的花鸟还只是简单的装饰手段和无语言的装饰记录,但还不是花鸟画,只属于一种原始的花鸟艺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是人类艺术中最永恒的主题,自有语言起,人们便没有停止过对自然花鸟的讴歌和赞美。

中国国画历史悠久,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国画不仅代表了一个时期的发展,也代表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随着时代发展,国画经过了传承与创新,演变成了今天这种多技法、多规格、多内容的创作形式,但按传统文化的画科分类,共分为花鸟类、山水类、人物类这三大画科,其中花鸟类与山水类逐渐成为了当今中国绘画的主流。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统称之为花鸟画。

花鸟画历史悠久,其形象作为绘画形式出现,虽比人物、山水都早,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擅长画花鸟的画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画蝉雀,自景始也”。这里指的就是南朝的顾景秀,顾景秀是南北朝时南朝宋画家,供奉于宋武帝至宋孝武帝时期的宫廷中。其以画蝉雀著名于世,据说宋武帝刘裕曾赐驸马都尉何戢蝉雀扇,即为景秀所画。后齐高帝肖道成求扇画,何戢将此扇献给肖道成,并且陆探微等人称赞其画艺“巧绝”。其蝉雀画法工细,意境佳妙,为当时的楷模。顾氏亦能人物、肖像及树竹等,作品流传至唐代有《蝉雀麻纸图》、《宋文帝像》、《王献之竹图》等。据文物鉴定资料记载,当时一些着名的人物画家,也画过以花鸟为题材的画。六朝四大家之一的顾恺之也画过花鸟题材的画作,顾恺之的画最为著名的还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洛神赋图》。同为六朝四大家之一的陆探微也画蝉雀,代表作《蝉雀图》,他其实是属于顾景秀的后辈。在中国画史上,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他把东汉张芝的草书体运用到绘画上,可惜今已难再见到他的画迹。搜寻史籍,发现有关陆探微的生平活动资料非常少。《历代名画记》中记载:“陆探微,上品上,吴人也。宋明帝时,常在侍从,丹青之妙,最推工者。”这是有关陆探微生平正面书写的唯一记载。我们对陆探微绘画风格的了解可以说全是凭借后人的著述。陆探微没有一幅绘画真迹留存至今,所幸是他的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还有南朝的陶景真画的《孔雀鹦鹉图》也是惊为天人,可惜这些画迹都已失传。唐代的时候,花鸟画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唐代的时候,著录中计有花鸟画家80多人,不少花鸟画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名垂后世,初唐薛稷为画鹤名手,开元、天宝时期,曹霸、韩干、陈闳画马独盛一时,冯绍正画鹰、鸡等甚为精妙,画牛以韩混、戴嵩最为精专。在那时,画家们已能注意到动物的体态结构,形式技法上也比较完善。

花鸟画发展至晚唐时,实际上已存在精工与粗放、斯文与野逸两种风格,这就孕育出五代花鸟画的两大流派。五代时期可以说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很关键的时期了,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确立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类型,就是“黄筌富贵,徐熙野逸”。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因为他们多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熙野逸”。徐熙出身于江南豪门,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徐熙是江南花鸟画派之祖,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玊堂富贵图》、《石榴图》、《春燕戏花图》。他画花,落笔颇重,只要略施丹粉,骨气过人,生意跃然纸上。徐家后人皆善于画画,时称“江南花鸟,始于徐家”。黄笙是五代时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十七岁时即以画供奉内廷,曾任翰林待诏,主持翰林图画院,又任如京副使,任前后蜀宫廷画师四十余年。其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勾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长期处于宫中的他画风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所画多为珍禽瑞鸟,奇花异石,画风工整富丽,反映了宫廷的欣赏趣味,所以被称为“黄家富贵”。到了宋代出现了水墨梅、竹、松、兰,淡墨挥洒,整整斜斜,不专以形似,独得于象外。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崇高、贞洁、虚心、向上、坚强寄于“四君子”上,这种文人画思想的加入,为花鸟画注入新的内容。清代石涛、恽寿平、朱耷(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等都在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八大山人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忧伤与家国之痛,其笔墨与造型均独树一帜。鸦片战争以后,“海上画派”崛起,代表人物有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虚谷等。海派绘画对近百年绘画发展影响较大,现代写意花鸟画大师如齐白石、潘天寿等,均明显受海派艺术的影响。

与在宣纸上传统国画不同的是,我是在陶瓷上作画的,其难度更大,成品率更低。瓷器是我国伟大的发明之一,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与革新,无论是在造型、材质、装饰方面都有了较高的造诣,体现出了我国瓷器的独特风格。陶瓷釉上花鸟装饰有古彩、粉彩、新彩、红绿彩、金银彩、电光彩、墨彩、广彩和刻瓷等品种,从目前来看,釉上花鸟装饰以粉彩和新彩占主导地位。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瓷,始创于清朝,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花鸟瓷画颜色鲜明,光泽如玉,看上去华贵典雅。

陶瓷花鸟画的价值比国画花鸟丝毫不逊色,清朝的几幅粉彩花鸟画都以极高的价格被拍下。清乾隆三十年的《粉彩镂空开光鱼戏水纹瓶》于2012年以一亿九千一百三十六万的高价被拍下,同是乾隆的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更是以折合人民币5.5亿元的高价一举刷新了由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创下的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品拍卖纪录,这一成交价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中国艺术品交易的最高价格。据史料记载,乾隆八年,御用督陶官唐英与其副手在景德镇官窑设计研制出了我国古代制瓷史上设计最精巧、工艺最复杂的三种瓷器样式:套瓶、交泰瓶和转心瓶,并奏请乾隆皇帝御审。其中,工艺最为复杂的正是将几种样式结合的转心套瓶,它分为内瓶和外瓶,内外瓶颈相连,内瓶底部与外瓶内心连接,外瓶瓶身鲤鱼图案栩栩如生,配以镂空水波纹雕花设计,显得富贵大气,瓶颈上红色“吉”字蕴含吉祥如意,由外部可以看到内瓶绘制的青花图案。虽巧夺天工,但费时、费工、费料,更不易仿制,连乾隆皇帝也觉得其工艺过于复杂,在唐英的奏折上批复:“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由此可见,经历了天灾、人祸以及战火侵袭而有幸留存下来的转心套瓶,代表的是集历代制瓷艺术与技术精华于一身的艺术结晶,可惜现如今那时的技艺已经濒临失传,很难得再见到那么巧夺天工的花鸟瓷画了。

在现今的信息时代,现代科技推动了文化传播,全球的文明与文化相互冲击,导致文化变得多样。由于人们观念的改变,传统花鸟画所追求的精神内涵、笔墨情趣,以及常见的题材内容,已经难于表达当代人的情怀。全球资源的共享、学科的相互交叉,让人们眼界变得开阔,思维变得豁达,改变了传统规范中的克制、理性、内敛与含蓄的情绪表达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奔放、外在的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人们更加向往自由,渴望看到更具前瞻性、学术性,更有想象力、更异样的当代花鸟画作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当代花鸟画家们的创作理念则要更加贴近当代人,关注当代人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审美需求,拓展其创作内容。但是不能抛弃传统的优良精华,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眼光要放得更加长远,赋予作品更多人性的光辉。

粉彩瓷画的工艺特色


粉彩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被称之为 “粉彩”。

粉彩瓷的装饰形式多种多样。有摘枝式、图案式、开光式、通景式、单面彩式、双面彩式等。每种形式都是结合造型特点来确定的。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物象,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人物山水,都可以来表现。采用的画法既有精细严谨、刻画入微的工笔;也有潇洒奔放、简洁明快的意笔,还可广泛吸收中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木刻、剪纸等画种的表现手法,精细处毫发毕现,奔放处雄浑强健。可做到大件作品,构思严谨、工艺复杂;小件瓷画,绘制精妙、灵秀细巧。所描绘对象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都能做到画面工整、色彩逼真、明暗清晰、层次分明、质感强烈。因而深受艺术家的推崇不断发展至今,成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粉彩的问世并发展至今,与中国画有着难解之缘。景德镇批发网认为就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而言,其形式主流还是国画风格的。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或者说是以陶瓷材质为载体,以陶瓷的釉、颜料为表现手段,以国画的技法来表现国画的一种神韵,说白了,就是陶瓷国画艺术。尤其是粉彩人物画的创作,国画表现技术手法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粉彩人物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人物画的艺术成就。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