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考察铜官陶瓷 建议实行差异化战略培育核心竞争力

(专家在考察铜官陶瓷原料品质。)

红网长沙5月5日讯(记者喻向阳)是什么能使铜官窑火延续千年生生不息?铜官陶瓷原料和产品有什么特性?铜官陶瓷的比较优势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在哪里?……

今天下午,国内陶瓷材料权威专家齐聚望城,深入长沙铜官窑、陶泥矿点和陶瓷企业等地实地考察,并对“铜官陶瓷原料品质、产品特色及产业发展”进行评审,分析和解答了上述问题。

专家建议,铜官陶瓷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行差异化战略,突出产业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建议将茶具、酒具、炻瓷餐具等日用陶瓷和雕塑、陈设、装饰等工艺美术陶瓷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推动陶瓷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

长沙铜官窑曾是唐代著名的外销瓷窑,开创了中国陶瓷彩绘的先河,对世界陶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发展,而今,铜官形成了以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和园林建筑陶瓷为特色的陶瓷产业体系,铜官陶瓷成为长沙城市名片。

此前,望城区政府委托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中南大学对铜官陶瓷泥料、釉料及产品试片进行取样,完成全分析、定量分析、矿物分析、窑物理性能等检测分析。

评审会上,与会专家将铜官陶瓷原料、釉料和产品的检测数据与国内知名陶瓷产区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专家认为,铜官及周边地区陶瓷原料储量丰富,品种繁多,既有高Al2O3含量、高可塑性的料土,也有高铁富硒含麦饭石的红土,还有特色功能各异的底土、枯土、梅土、连土和耐火土,用其配制的坯泥工艺性能好,烧成温度范围宽,产品性能优良,不含铅、镉等重金属,是高品质陶瓷原料。铜官陶瓷产品绿色环保,品质优良。茶具含铁、锌、硒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和保健功能。炻瓷餐具造型新颖,装饰高雅,吸水率低,抗冲击性强、热稳定性好,釉面光润,适应于机械洗涤和微波炉。陶瓷酒瓶透气又不渗漏,对原酒陈酿过程中有很好的催陈效果。雕塑、陈设、仿古等工艺美术陶瓷的坯、釉、彩料运用巧妙,铜官传统手工陶艺特色突出,质感自然粗犷,颜色丰富多样,形象生动传神。琉璃瓦等仿古建筑陶瓷造型古朴,坯釉结合性能好,抗压、耐寒、不褪色。

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理事长周健儿教授、湖南大学陶瓷研究所所长肖汉宁教授、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梁叔全教授、全国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叶国珍教授、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陈冰等9名专家以及望城区政府孔玉成区长、相关部门乡镇负责人、10多家陶瓷企业代表参加了评审会。

编辑推荐

陶瓷文化鉴赏-铜官古窑址


在铜官镇至书堂、湘江港湾和石渚湖的两岸,长沙县书堂乡古城村石渚湖瓦渣坪一带,为唐至五代时期的有名古窑之一。为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

长沙窑的时代大致可上溯到初唐,中后渐盛行,晚唐鼎盛,衰落于五代末年。窑址包括铜官镇和石渚湖两个赛区,北端依山临江,南端沿江面湖,相距5公里。铜官镇窑区沿江千米,有残存窑场多处,出土以碗最多。石渚湖窑区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现存20多万平方米。窑址区有采掘陶土的洞坑,其中最大一处长85米,宽35米,深6.5米。有废弃窑包,现存13处。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取得唐元和三年(808)纪年铭文和不少釉下彩绘画、题字诗文的瓷器.1978年50多天的调查发掘中。获得遗物2223件,按器形分44类,款式规格在百种以上。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占很大比例,有413件。实用器物、窑具、工具以轮制为主。瓷器胎多灰白,胎表大多涂有白色衬釉,瓷化程度高.纹饰有人物、山水、云气、花草、鸟兽等,美观大方。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唐代商业都会扬州和对外贸易港口明州(今浙江宁波),以及江淮流域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已有不少出土,在朝鲜、日本、印尼、伊朗、埃及也都有发现。

陶瓷文化鉴赏-国家文物局专家考察井陉窑遗址


日前,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一行3人赴井陉考察井陉窑河东坡遗址。在随后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上,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对井陉窑河东坡遗址的发掘及其历史、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对下一步发掘、保护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

作为石家庄市区域内的古代瓷窑遗址,井陉窑被誉为“河北四大名窑”之一。2001年,井陉窑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东坡遗址的发掘始于1999年,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具特色、价值最高的遗址。考古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井陉窑遗址,提出了具体保护意见和建议。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国家考古专家组成员秦大树认为,该遗址的发掘充分证明了井陉窑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其镶嵌工艺对中国制瓷业工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每一个窑炉连接一个作坊”的极为罕见的生产方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中国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考古专家组成员刘兰华认为,河东坡遗址的新发现,尤其是烘干炕的发现,开辟了北方白瓷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课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史的起源、演变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徐光冀指出,井陉窑河东坡遗址的田野发掘工作很到位,该窑址的窑炉形式大规模集中出现,对陶瓷史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建议继续做好发掘工作;要在充分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该窑址的范围、内涵及特点,发掘结束后做好回填保护工作;要注重做好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建议建立井陉窑遗址博物馆,尽快制定具体保护规划并上报国家文物局。

对中国陶瓷的收藏建议


西方人一提起中国,同时想到的就是“陶瓷”(China一词双义),陶瓷艺术其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在彩陶时代,祖先就已经创作出美妙绝伦的陶艺作品,半坡、马家窑、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不少是超越了实用意义,具有纯粹的审美价值。这门源自中国的艺术,由先古迄今,传承不断,魏晋的青瓷,唐的南青北白,宋的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元的青花釉里红,明清的彩瓷,一直是世人追捧的美器。千百年前,西方皇帝的餐桌上就出现了中国人烧制的餐具。

对于爱好收藏陶瓷的新手来说,现在下手收藏一些古陶仍是好时机,因为陶艺品价格近年虽有上升,但升幅不大,价位仍较低,作为收藏生涯的开始,是一个很好的练手机会。

不少同好经常探讨:如何鉴定和判断陶艺作品的价值?谁都不是天生就知道,但看得多、玩得久之后,就能摸到一些门径。看一件陶瓷作品,一般要考虑五个方面:造型、纹饰、胎釉彩、烧造工艺、款识。

这五个方面不能盲人摸象,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那一定会犯错。五方面因素要综合起来看,才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也就是说,判断真仿不能偏颇于任何一个方面,不能说根据一个方面,就来断定这个东西的真伪,或者是它的年代。

首先拿造型说,各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有一些瓷器的造型就这个时代有,别的时代没有。比如明嘉靖皇帝信道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道君。这个时候,瓷器不管是造型还是图案纹饰,都出现了大量与道教有关的题材,还出现了大量的葫芦瓶,而葫芦的造型与道教是有关系的。

其次看纹饰。还以明嘉靖年间为例,出现过不少与道教有关的纹饰,比如八卦、云鹤。这一时期还出现一些把松树树干盘成一个“福”字的。像这种东西,其他朝代就几乎见不着,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东西。

再次看胎釉彩。釉彩与时代也有关系,现在搞仿古的有些彩就配不出来。比如成化斗彩当中,有一种叫“差紫”,这种彩到今天为止也是仿不出来的。为什么?因为它本身就是当时烧坏后才出现的一种色瓷。故宫的老专家孙瀛洲曾总结过一个口诀:“鲜红淡抹绿闪黄,差紫浓厚确无光”,说的就是成化斗彩。

最后看款识。明清官窑瓷器,从永乐年间开始有款。虽然洪武二年设了官窑,但是洪武的官窑瓷器没有一件带款的,所以如果见到写“大明洪武年制”或者“大明洪武年造”这种款的瓷器,那肯定是仿品,这就是一个规律。现在见到的永乐瓷器,虽然开始写款,但是写款的并不是很多,而且它只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没有楷体的,也没有“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所以如果见到有瓷器上写“大明永乐年制”六字,你可以大胆地判定,它就是一件仿品。再比如说成化的,它都是写“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没有“成化年制”四字款。另外,款识的字体也有它的特点。比如,宣德官窑瓷器年款很有特点,有人编成了打油诗:“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竖花四双单无,晋唐小楷最出群”。琢磨一下,这不就是辨识的依据吗?

陶瓷收藏,贵在“文火慢工”,既讲心态平和,又讲持之以恒。坚持多年,必有收获。

收藏中国古代传下来的陶瓷艺术品,下手之前,可以多读一些权威专家的论著,专家学者研究多年所得成果,对于新入门者有很大帮助。如孙瀛洲先生的有关著作《谈哥汝二窑》、《成化官窑彩瓷的鉴定》、《我对早期青花原料的初步看法》、《瓷器辨伪举例》,以及《孙瀛洲先生捐献陶瓷展》、《孙瀛洲先生捐献陶瓷选》;叶佩兰《元代瓷器》、《古陶瓷鉴赏与收藏》;赵青云古陶瓷论文集,赵青云论钧瓷、汝瓷等。

铜官窑题诗


偶尔从网上读到一首诗,很美。朴素而隽永。诗曰: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查阅了一番,此诗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

唐铜官窑,莫非是我的老家铜川,曾旧称铜官,且有瓷窑历史,也有诗画题于瓷器之遗物。这么好的诗句,自己只是恍惚读过,怎么没有细究呢?

事实上,此铜官窑非彼铜官窑,重名重姓的事情见怪不怪。

说是1974年至1978年间,此题诗瓷器出土于湖南长沙铜官窑窑址。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全唐诗续拾》也有版本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也有另外版本: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还有一首相近的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自从君去后,常守旧时心。洛阳来路远,不用几黄金。

无论哪个版本,不管是怎么演绎的,都是难得的好诗。

自古文人雅士题诗于壁,备受人推崇,唐长安雁塔题诗,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何等潇洒。

也许是陶工们想到了文人雅士的风流倜傥,何不移诗和书画于陶瓷品,过一把风雅瘾,流传后世。洋人喜爱中国陶瓷,以诗书画陪衬,更有审美价值。此举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铜官窑出产的瓷器比以前更畅销,远抵朝鲜、日本、菲律宾及中亚、西亚等地,拓宽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到现在,这些国家还出土不少铜官窑的陶瓷器,其生命力依然光彩照人。

驰名中外的唐代长沙铜官窑,不仅把诗题写于瓷器上,别开生面,尤其是首创釉下彩瓷新工艺,装饰感更突出,且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

唐代长沙铜官窑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民间瓷窑。在已发现的几百件器物上题写的诗句有数十首,基本是流行在市井里巷的歌谣,唐代潭州的民俗风情也凸现在这些瓷诗里。

这些瓷器上的诗,产生在中唐安史之乱后。瓷器上所题都市商贾、歌楼妓馆、游子旅人的诗,根植于都市社会的土壤,成为中唐新兴市民文学的一个品种。多数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论国制朝章,也不热衷于佛理宣传。以写实为宗,朴实无华,毫不造作。

铜官窑不远的书堂山,相传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父子读书处,有洗笔池等遗迹。欧氏父子苦读经典,书艺超群,势必也影响了铜官窑的能工巧匠。

《水经注》载:“铜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有陶家千余户,沿河而居”。指的是铜官镇至石渚河一带的制陶产业。

望城县的铜官是一个古镇,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陶器证明,早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这一带就有陶器生产。铜官窑又名长沙窑,为唐朝至五代时期的有名古窑之一,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

关于“铜官”之名的由来,据传三国时期,铜官为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处,吴将程普与蜀将关羽约定互不侵犯,共铸铜棺,故名“铜棺”。由于铜棺不雅,后人改称“铜官”。

1923年1月,毛泽东在郭亮的陪同下来铜官考察工人运动,成立了铜官陶业工会。

素以收诗最全著称的《全唐诗》中,却未见这些瓷器上的诗词,尤显其珍贵。文博前辈萧湘先生曾著《唐诗的弃儿》,专门研究长沙窑瓷器上的诗词,成为中国瓷诗的首席知音。

重名的还有安徽的铜官山区,位于铜陵市西南部。而陕西铜川的旧称铜官,与长沙铜官窑类似,同样以陶瓷闻名。

耀州瓷名传天下,黄堡、陈炉古镇以瓷都著称。也多次浏览老家瓷器上的诗书画图案,许是忽略了其观赏价值,未作仔细揣摩,抑或如湖南铜官窑的瓷诗有待明眼人去发现。也许有如“君生我未生”的妙诗,遭遇“唐诗的弃儿”之命运,还得及时去挖掘,去保护,去抢救。

如今在老家土塬上,下行十里可抵黄堡古镇,上行二十里可达陈炉古镇。如果有一天,面对一件搜寻到的老瓷器上绝妙的诗句,自然会首先想到南方唐朝无名氏的传世之作:“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淄博考察团 外面的陶瓷世界很精彩


编者按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催生文化产业的崭新崛起。在把陶瓷琉璃产业定位为文化创意产业后,淄博陶瓷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空间。作为全国重要陶瓷产区之一,淄博陶瓷与其他产区之间互相竞争、互相促进正在成为常态。今年上半年,市人大陶瓷考察团对南方六大陶瓷产地和城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近距离感受了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最新发展态势,归来后形成了丰富敏锐的考察报告。这份报告记录总结了这些城市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做法和思路,希望对淄博的陶瓷企业有所启发。

4月9日至19日,我和市政府咨询宋锡坤、市人大财经委、市财政局、省陶瓷公司的相关人员组成市人大陶瓷考察团,特邀中国轻工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杨自鹏领队,中国陶瓷画刊主编毛增印参加,到陶瓷产区“五都一市”(陶都宜兴,瓷都景德镇、德化、佛山、潮州,深圳市)进行了为期11天的专题考察,参观和考察了16家陶瓷企业,8处陶瓷专业市场,走访拜见了12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并在江苏宜兴、广东潮州召开陶瓷产业发展座谈会,开展了多种形式文化交流活动。考察活动行程紧凑,收获颇丰;考察团成员深受启迪,感触良多。

“五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陶瓷产业基础雄厚,陶瓷产品精美独特,城市形象鲜明靓丽,在国内外均享有“陶都”“瓷都”盛誉。他们传承创新,把陶瓷文化和现代产业融合互动,引领陶瓷品牌塑造,代表中国陶瓷的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深圳市则是开辟陶瓷文化市场的领头雁。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宜兴独步尚紫砂,景德妙绘誉中华,德化神塑中国白,佛山转型聚精华,潮州出口领潮流,深圳激活瓷文化。

宜兴独步尚紫砂

江苏省宜兴市古称荆邑、阳羡,是世界著名的“中国陶都”。宜兴制陶已有7000多年历史,尤以温润雅致的紫砂、如冰似玉的青瓷、古朴凝重的精陶、美观耐用的均陶、色彩绚丽的美彩陶“五朵金花”名扬世界。“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紫砂陶,独步千年,成为一绝。考察团一行现场参观了阳羡紫砂博物馆,观摩了紫砂生产工艺演示。在参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鲍志强工作室时,其传统的艺术精萃和精湛的制作水平,让人拍手叫绝。在明代兴建的宜兴“老龙窑”遗址,我们看到“老龙窑”历经600年沧桑,但仍在烧制产品。大家有幸现场同窑工一起劳动,体验了“老龙窑”的装窑过程。

宜兴紫砂集书画、雕塑、篆刻、诗文为一体,艺术内涵独特,制作工艺精湛,师承脉络清晰,从时大彬、陈鸣远、顾景洲、蒋蓉等大家名家,到一般的作坊匠人和陶工,皆代代传承有序,生生不息。目前,宜兴陶瓷界名家荟萃,人才辈出。我们拜访了曾获得过20多个国家级陶瓷设计金奖的“陶人葛”主人——博士葛军先生,其独特而时尚的经典力作,映照出新一代紫砂人传承发展,勇于创造的时代风貌。

在“一日看遍中国陶瓷精华,览尽全国陶瓷文化”的中国陶都陶瓷城,宜兴市组织了陶瓷发展座谈会,杨自鹏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陶瓷不但是物质产品,也具有重要文化属性,陶瓷创作要适应大众文化品味和艺术欣赏的需求,引领和带动陶瓷文化产业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景德妙绘誉中华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江西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瓷都”。其艺术陶瓷在全国水平最高,影响最大,大师荟萃,人才辈出。路边的陶瓷灯架,山体的陶瓷壁饰,星罗棋布的陶瓷商店,庞大的陶瓷销售市场,文化旅游的体验展示等,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感人至深。古窑博物馆和刚修复的“葫芦窑”烧制出了别具一格的产品,陶瓷老艺人现场手拉坯、绘画、演示制作瓷器的工艺过程亲切生动。通过游览生产、销售、旅游融为一体的陶瓷市场,我们感受到瓷都的现代气息。

景德镇制瓷“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从宋代开始就有御窑,元、明、清代成为中国皇家用瓷的主要产地,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为四大传统名瓷。其最具代表性的“人间瑰宝”青花瓷,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使人赏心悦目。赢得“东方艺术明珠”美誉的粉彩,为瓷上国画,温润柔和,精美高雅,成为经久不衰陶瓷艺术精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有中国仿古陶瓷第一人之称的黄云鹏大师创立的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熔古创新,倾力打造“景德皇窑”品牌,其影响越来越大。

近几年景德镇实施陶瓷产业战略性转型,取得了很大成效。一年一度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为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经贸洽谈等搭建了高层次平台;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吸引了海畅、金意陶、欧胜诺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陶瓷企业入园发展,形成了“天下窑器汇聚”的局面。台湾独资企业法蓝瓷有限公司创造的“法蓝瓷”品牌,实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华丽、时尚、灵动之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成为可与欧洲百年品牌争高低的国际陶瓷艺术精品,是景德镇陶瓷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德化神塑中国白

福建德化瓷都文化广场上,矗立着一尊“渡海观音”瓷雕。高6.4米,用瓷土8吨多,由137块瓷件组成。是仿照现存英国博物馆的明代德化艺术巨匠何朝宗原作而精心制作的。“渡海观音”出神入化,栩栩如生,是德化陶瓷最完美的艺术体现。

德化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商代已开始烧制原始青瓷,明代德化瓷器驰名中外,欧洲人称之为“东方艺术珍品”。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创新,当今已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中国瓷都德化”。洁白如雪、温润如玉的中国白系列产品,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的神佛雕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结晶釉是德化陶瓷最显著的特色和产业支柱,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品牌。德化遵循“传统瓷雕精品化,日用陶瓷艺术化”的原则,注重将现代文化因素融入陶瓷创作过程,发展创意品牌,相继开发出兰玉瓷、色釉瓷等新瓷种,工艺瓷出口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艺术陶瓷出口基地。

考察团一行参观了福建泉州龙鹏陶瓷集团,德化陶瓷博物馆、陶瓷一条街、中国白艺术博览中心,与中国白艺术馆馆长、陶瓷大师陈仁海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充分感受到了德化人“创世界名牌,立民族志气”的气魄和胸怀。

佛山转型聚精华

广东佛山是陶瓷文化和现代产业高度集聚的地方,建筑陶瓷产量世界最大,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各领风骚,是陶瓷总量和实现利税均占全国陶瓷行业首位的龙头城市。薪火相传500年的“南风古灶”和“石湾公仔”传统艺术精品则展现了千年陶都深厚的文化底蕴。

考察团一行参观了石湾美术陶瓷厂、潘柏林陶塑艺术中心、石湾珍陶馆、佛山市大唐陶业有限公司。同石湾陶塑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锺汝荣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现代陶瓷艺术创始人梅文鼎先生进行了交流。鲜活灵动、栩栩如生的石湾雕塑把我们带入了神奇的世界。在大唐陶业有限公司陶瓷艺术馆里。随着唐嘉先生用古齐国乐器陶埙吹奏的悠扬动人的乐曲,我们充分感受到其前卫时尚的设计理念,欣赏了风格独特的现代印象派陶艺作品,特别是其独创的陶瓷琉璃相互辉映,异彩纷呈的“金玉满堂”等窑变作品,体现出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思维方式和新颖独特的制作工艺,引领现代陶艺创作走向新的境界。

佛山建筑陶瓷则经历了由发展总量上规模、提高质量创名牌、集聚企业打市场等不断地调整升级过程,现在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实施强中心战略、发展总部经济阶段。2010年仅禅城区就有近百家企业300余条窑炉拆除,转移建陶生产能力20多亿平方米。著名的“中国建陶第一镇”南庄镇已蝶变成全国最大的陶瓷展示贸易中心,其辖区内已有150多家国内外知名陶瓷企业总部入住,1100多家研发和营销中心成功运营,正在向世界级的陶瓷总部中心迈进。

潮州出口领潮流

潮州是生机勃勃的“中国瓷都”和“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其日用陶瓷和卫生陶瓷规模和效益均居全国第一位。潮州陶瓷最大的特色是实现陶瓷生产专业化,引领出口陶瓷新潮流。2010年出口创汇占全国陶瓷创汇总额的35%以上。

潮州市委书记骆文智提出:突出创新驱动核心,擦亮“中国瓷都”的金字招牌。潮州正在实现陶瓷产业从“潮州制造”向“潮州创造”转变,从“卖产品”向“卖标准”、“卖创意”转变。近年来,潮州陶瓷创新的品种达2.3万种。已获国家级奖励的有150多种。制定国家级陶瓷标准12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潮州陶瓷生产专业化程度很高,陶瓷原料、成型、烧成、彩绘各有专门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市场上拿来样品,不到一个星期就可交货。使我们称奇的是,潮州陶人创造的不足1厘米微型手拉壶,圆润灵巧而又端庄雅致,可以用来沏茶倒水,品香闻味。

顺祥陶瓷集团和伟业陶瓷有限公司这两个企业都是以出口为主的日用陶瓷生产企业,琳琅满目的陶瓷产品紧连欧美市场,国际化水平很高。潮州市副市长卢淳杰告诉我们:创新、包容的潮州文化是陶瓷发展的力量和源泉。潮州和淄博陶瓷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交流,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的“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形象片在全国影响很大。

潮州电视台、潮州日报跟踪报道了考察团考察情况,并对我们进行了专题采访。

深圳激活瓷文化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早在五年前,就把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为未来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把陶瓷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平台予以扶持。通过激活瓷文化,催生了一批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科技成果相融合,具有国际水平的陶瓷企业。

我们这次主要考察了深圳永丰源和“斯达高”两家企业。走进深圳永丰源陶瓷有限公司近万平米的具有现代水准的展示体验室,董事长刘权辉领我们走到镶嵌着水晶的大型瓷板影壁前,瓷板中用现代电子影像和传统的广东喜庆狮子舞“南粤风情”向我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永丰源前身是潮州一个经历了五代传承的老陶瓷企业,2004年到深圳投资创业,用七年创造了陶瓷传奇。他们弘扬陶瓷工艺文化传统,引进和使用现代陶瓷设备,聘请欧美的创意设计师,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现代与传统结合,自主创新出一大批包括收藏珍品瓷、经典礼品瓷、国宴会所家具瓷等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名牌产品,“国瓷永丰源”畅销国内外。永丰源“扎扎实实干事业,轰轰烈烈讲故事,红红火火创传奇”的文化产业思路,使我们茅塞顿开,感受到了现代陶瓷企业文化的魅力。

深圳市政府依托永丰源,发挥山地资源优势,采取政府监管、企业投资模式建设占地90公顷的瓷文化创意产业园——“观澜瓷谷”,最终目标是建成世界级的高端陶瓷文化中心。

学习借鉴“五都一市”的经验和做法,传承发展“刚健、醇厚、清润”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淄博陶瓷当代国窑”旗帜引领下,淄博应该建设成为底蕴深厚的千年陶瓷文化圣地,水平先进的现代陶瓷产业基地,特色鲜明的当代国窑文化旅游体验中心。

铜官窑与剁辣椒


上学以后,开始学习和接触历史,讲起唐三彩,才发觉原来有关祖宗的遥远记忆其实离我们很近。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白釉绿彩枕”就出自长沙窑,也就是铜官窑。那条我曾经赤足踩过的铜官小街,就有唐三彩的影子,真正的历史,原来这么近。

我的家乡离铜官不远,也出产陶土,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当地乡镇企业生产的耐火材料远近闻名。我至今还记得那种用“白膏泥”烧制出来的家用器皿的样子——外层粗糙,里层施釉,装水盛物,经久耐用。于是童年的回忆,也要从玩泥土开始,一群幼稚儿童充分发挥着巨大的想象力,将一堆堆泥巴玩得神气活现。

基本就是在盛唐开元天宝年间,长沙北郊铜官镇,丘陵起伏的古老村落,由于陶土的发现,远远近近,冲天大火,龙形窑场,山柴烧制,一下烧出世界上第一个釉下彩瓷器,铜官,注定在陶瓷史上留下令人瞩目的名字。

想象一下,赤身裸背的窑工,也许有意,也许无意,在一个落日余晖洒满湘江的时候,拉开窑门,对着夕阳看到釉下那一抹血红般磁彩的兴奋心情。经过代代手工艺人的摸索、挖掘、积累、传承,世间的瓷器,就不再只有青、白两色,从此就丰富多彩起来,“CHINA”这个名字,随着各朝盛世各种瓷器的外贸出口更加威名远扬。

陈尚君先生编辑的《全唐诗补编》曾收录一首唐无名氏五言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短短20个字,将两人相爱却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不能长相厮守那份无奈辛酸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出土的铜官窑瓷题诗,诗的作者无从考究,但我们可以浪漫地猜想,这首诗的作者也许是我们铜官窑的某位多情的陶工,也许就只是铜官周边地区妇孺传唱的里弄歌谣,但我们也可以好奇地想象,某位多情的大家闺秀,端坐铜官老街的阁楼,远望窑火烟囱,穿透历史一脸幽怨的样子。

然而,真正的历史既不是附庸风雅,也不是风花雪月。且让我们回归正题,说说铜官窑和剁辣椒。

在中国,没有哪个省份的人,能像湖南人一样可以把辣椒的吃法做到极致。湖南厨师炒菜,如果和他说菜里不要放辣椒,他可能就会迟疑着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了,因为在他的习惯里,炒菜放辣椒就像放油放盐添水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省了这道工序,这个菜就不完整。

在家乡,我常常在清早的时候,看着光膀子的叔叔伯伯一大清早挑着满满的水桶踩着青石板,将供一家老小生活用水的水缸装满,挑水的扁担压着肩膀发出“咯吱咯吱”的声调,一路散落汗珠、水珠,他们哼着远远近近的花鼓曲调,青石板上印下他们劳作的身影。

在家乡,我也常常看到夏天的时候,娭毑外婆们踩着清早的露水,趁着太阳还没有出来,从菜园子里采摘着鲜嫩的辣椒青菜,将这些时令蔬菜腌制装进坛坛罐罐,甚至可以看到她们顶着烈日,在阳光下翻晒辣椒的样子,也可以闻见她们剁辣椒时,那股呛鼻的鲜辣味道。

在家乡,我的母亲和婶子们一道,上山下田,屋里屋外,辛勤劳作,辛苦的时候,田间地头的烈日让她们同男人一样挥汗如雨,气恼的时候,也会拿起笤帚棍棒,恨铁不成钢般教训着调皮的小儿子,但更多的时候,她们那一声唤晚归孩儿回家吃饭的声音,最是荡气回肠。

在家乡,我们用铜官出产的大缸装水,用坛坛罐罐做腌菜和剁辣椒,用铜官的粗制茶碗泡茶喝水、装饭盛汤。所有这些,从来没有被写进历史,但所有这些,都将成为历史。而现在,点击互联网,或者走在长沙每一个高档的工艺品店,都可以看到包装精美的菊花石雕、湖南红瓷等工艺礼品,也能在土特产专卖店买到各种制作优良的剁辣椒。工业化的规模生产、商业化的市场运作,在做大传统工艺产品规模、提升工艺质量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让传统的手工业工艺濒临失传。和刀耕火种被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取代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建立在落后生产工艺淘汰的基础上。然而,历经千年的铜官窑,经历千百代手工艺人口传心授、精工细作所留下的,应该不止是一种工艺,更多的还有一种值得考究和挖掘的地域文化基因。

所以,在我梦里,常常梦见铜官窑的那第一缕红,就是老家腌制剁辣椒的那一抹红。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之铜官窑题诗瓷壶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鸣春声。

这是湖南望城县唐代铜官窑遗址--瓦渣坪出土的一只寄黄色瓜棱瓷壶上的诗。诗中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吟之使人自然联想起清粼的溪水,嫩绿的芳草,香醇的美酒,成双春鸟的鸣唱,好一幅生气盎然的春天景画。

瓦渣坪位于望城县铜官镇至石渚河一带.南距长沙27公里,东依山丘,西临湘江,遗址30万平方米。瓦渣坪在丁字镇古城的右前方,是当年堆放陶瓷碎片的码头,现在这里遍地是陶瓷碎片,或大或小,或圆或方,俯拾即是,故名瓦渣坪。当年铜官窑的陶瓷器就是从这里一船舶销往各地,成为我国唐代三大出口瓷器地之一。铜官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由于黄巢起义,截断了外销之路,再加上瓷土短缺,燃料供应也有一定困难,窑址逐渐北迁到铜官镇附近,瓦渔坪终成为历史的陈迹。

1983年,长沙市文物考古部门曾对一处古龙窑址进行了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陶瓷珍品,包括有碗、盘、盂、洗、壶、瓶、坛、枕、灯、砚、镇纸以及各种雕塑小玩具等,当地农民还拾到了一只铸开元通宝钱的陶范,并发现了有绝对纪年的器物,如元和三年(808年)的罐耳陶瓷模,大和二年(828年)的小瓷壶等,证实了铜官窑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1988年1月24日,国务院公布铜官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官窑出产的陶瓷,不但造型精美,釉色匀润,绘画精致,彩色和谐,而且在我国陶瓷历史上有两大创造:一是她是我国釉下彩的发源地。陶瓷专家反复论证,陶瓷釉下彩工艺在唐代中叶的铜官窑已经应用,推翻了釉下彩起于宋代的说法。另一大创造就是本文述说的瓷器上写上的诗句,还有谚语、俗语等文字。

从近几年已出土几百件诗陶瓷壶上看,诗的体裁主要有五言、六言两种,其中大部分是五言诗,有近50种字体以行楷为主,不见草书,更不见篆书,说明识读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壶上已发现唐朝著名诗人的诗3首,如初唐韦承庆作的五绝《南中咏雁》是:

方里人归去,三秋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共尔同归。

其余多为陶工自己创作和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

瓷壶诗的题材相当广阔,有读书处世、道德伦理、边塞征战、商旅活动、爱情思绪以及即兴遣怀等等。

描写读书处世的有:

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

意念千张纸,心存万卷书。

陶瓷工人懂得,知识比白玉、黄金还宝贵,将这样浅显易懂的诗写在壶上勉励人们不要一意追求金钱财物,而要勤奋好学,求得知识。

描写伦理道德,讲究礼貌的诗有:

客人莫直入,盲入主人嗔。

打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

这首诗阐明了到别家串门时,不要莽撞,要讲究礼貌。

描写游子和旅人思乡怀亲的诗有:德-化-陶-瓷-总-站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

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夜夜挂长钩,朝朝望楚楼。

可怜孤月夜,沦照客心愁。

这两首诗使我们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别开离乡的思乡的情绪。后一首诗哀怨伤感的情调刻画入微。

描写景色和民情的有:

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乡。

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过。

即兴感怀,情景相当融洽。

描写爱情生活的有: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自从君去后,常守旧时心。

洛阳来路远,不用几黄金。

前-首诗写得有奇趣,两人似乎十分爱慕,但因出生时间的悬殊而相互嗟叹。后一首则显得非常直白坦率。

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有:

一日三战场,曾无偿罚为。

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眠。

这-首描绘北国冰天雪地征战的景况,战地生活刻画得是何等艰苦。

反映商旅活动的诗有:

人归千里去,意在一杯中。

莫道前逞(程)远,开坑(航)逐便飞。

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

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声)。

这两首诗似为表现商客不顾路途遥远、惨淡经营的情景。后一首诗出现在十数件壶体上,是所见题诗壶同一内容数量最多的-种。

还有一首反映宗教思想的诗:

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

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

这首诗是当时佛教盛行的一种反映。另外,美酒颂的诗也发现了3首:

自入新峰(丰)市,唯闻旧酒香。

抱琴酤(gū,买酒)一醉,尽日卧垂杨。

二月里(醴)春酒,红眼(?)小火炉。

今朝天色好,能饮一杯无?

备酒还逢酒,还杯又(?)被杯。

今朝清不醉,满满酌将来。

据查,以上这些诗,绝大部分未收入《全唐诗》中,有人称这些诗为出上的唐诗,是陶瓷诗的鼻祖。

我国是著名的瓷器之邦,瓷诗壶没有首创于名扬天下的江浙古越窑,而创于唐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办铜官窑,这是为什么?因为当时铜官窑的产品大都是青黄色,敌不过官办。为了竞争,自然要十分注意体察顾客的心情,在瓷器上有所创造,瓷诗壶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有一种陶瓷壶上的诗,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答案:字串9

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

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

陶工们想到了文人雅土们题诗于壁,备受人尊敬,何不移诗和书法于陶瓷,外国人十分喜爱中国的陶瓷,陶瓷上写上诗词,诗与书法相配,艺术价值更高。果然,此举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铜官窑出产的瓷器,比以前更畅销到朝鲜、日本、菲律宾以及中亚、西亚等地,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还出土不少铜官窑的陶瓷器,它的强大生命力至今还熠熠生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