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名品赏析

【钧窑月白出戟尊】 造型仿古铜器尊,口沿外敞,喇叭状长颈接鼓腹,足胫外撇而下,矮圈足。因此器外颈、腹、足胫各装饰突出的方棱四道,故称为【出戟尊】。此件【出戟尊】,通体罩施月白色釉,釉质乳浊,釉表气泡稯眼十分明显。施釉至足际,口沿及扉棱边缘釉薄处,皆呈土黄色。底涂赭色护胎汁,足内弧形釉面莹亮,局部出现篮彩,并刻有数目字【五】。

【钧窑丁香紫出戟尊】 通体罩施丁香紫釉,紫色釉层间杂蓝彩,釉面莹亮,釉表气泡稯眼十分明显。施釉至足际,口沿及扉棱的土黄色边,在深紫色釉的衬托下,分外鲜明。凹圆底施天蓝色釉,并刻有数目字【六】,刻痕内加填朱砂,足底缘涂褐色护胎釉。

【钧窑葡萄紫出戟尊】 通体罩施葡萄紫釉,釉面莹亮,釉色深浅不一,淡彩处微现玫瑰红色。施釉至足际,口沿及扉棱皆呈土黄边,凹圆底釉呈天蓝色,釉面明亮,开灰色纹片。刻有数目字【八】,刻痕内加填朱砂,足底缘涂褐色护胎釉。

【钧窑天蓝丁香紫渣斗式花盆】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侈口外敞,长颈,扁圆腹,底挖五孔,矮圈足。胎厚釉浓,釉表光亮明艳,釉色里外不一。器外丁香紫釉于颈部渗出蓝色的条斑,腹部有一周淡紫色的釉彩。器内天蓝釉面屡见蚯蚓走泥纹。口沿呈褐色边,施釉至足际,足边修釉痕清晰可见。底缘修饰平整,露胎处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一】。

【钧窑天蓝渣斗式花盆】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胎厚釉浓,釉面气泡稯眼明显,釉色光彩夺目。器外部釉层中蓝色、月白与粉绿釉彩穿插交融,器里釉色逐渐由蓝转成紫,口沿一道褐色边,足边流釉积垂,底印数目字【二】。钧窑瓷器在烧造过程中,要经历多次素烧、施釉的步骤,加上釉本身乳浊黏稠、流动缓慢,故上下加叠色彩不同的釉,极易在烧制过程形成穿流、交织的现象。钧釉的特色,透过此件作品丰富的釉色,具体的呈现出来。

【钧窑天蓝玫瑰紫渣斗式花盆】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口沿削去一段,加镶铜扣,扁圆腹,底挖五孔,矮圈足。胎厚釉浓,釉面色彩绚丽,器外颈腹衔接处,粉蓝釉层中出现紫红色的彩斑,腹部大片玫瑰红釉层中又跳跃着蓝紫色的彩斑,足胫紫蓝色。器里呈天蓝色。施釉至足际,修釉边清晰可见,足底缘修饰平整,露胎处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三】。

【钧窑丁香紫渣斗式花盆】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侈口外敞,长颈、扁圆腹,底挖五孔,矮圈足。通体罩施丁香紫釉,胎厚釉浓,釉面莹澈光亮。釉色浓淡深浅,变化有序。施釉至足际,口沿呈褐色边,足边修釉精整,底、足缘加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五】,刻线细而浅,并由清宫所刻【养心殿东暖阁楼下用】的款记。

【钧窑月白渣斗式花盆】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通体罩施月白色釉,釉色泛青,胎厚釉浓,釉面清澈明亮。颈部釉面布蚯蚓走泥纹,口沿呈褐色边。施釉至足际,足胫修釉边。足底缘修饰平整,露胎处加涂酱色护胎釉。底刻数目字【六】,并有清宫所刻【建福宫敬腾斋楼下用】的款记。

【钧窑天蓝玫瑰紫仰钟式花盆】 形如仰放的挂钟,椭圆口、口沿外敞、深弧壁、上丰下敛,矮圈足,底挖五个渗水孔。周壁胎较薄,底足渐厚。通体罩施浓釉,釉色里外不一,器外口沿呈褐色边,口沿以下一周蓝色釉,釉面间杂紫色彩斑,由上而下,釉色由蓝色逐渐转成深玫瑰紫色,器内蓝、紫釉色相间。施釉至足际,足边修釉痕清晰可见,足底缘修饰端整,露胎处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一】。

【钧窑天蓝葡萄紫莲花式花盆】 此器作六瓣莲花形,胎骨丰厚,侈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深腹、上丰下敛,外壁依随莲花之形,作鼓起、凹进的变化。平底挖五孔,矮圈足,足圈对应折沿亦呈莲花形。通体罩施浓釉,外壁葡萄紫局部天蓝釉色;内壁则蓝、紫釉色相间。施釉至足际,足底刻数目字【七】,并有清宫所刻【养心殿隨安室用】的款记。

【钧窑天蓝葡萄紫长方花盆】 花盆作长方形,广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深腹、上丰下敛,平底挖五孔,底接四云头形足。形制端正,胎骨坚致,通体罩施蓝紫色釉,釉彩浓稠,釉表气泡稯眼明显。盆外蓝、紫釉色交错相间,并现蚯蚓走泥纹;盆内釉色天蓝。盆底涂褐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四枚,刻数目字【十】及清宫所刻【建福宫凝晖堂用】的款记。

【钧窑月白鼓钉洗】 敛圆口、浅腹、腹形如鼓,平底,三云头形足。口沿、腹壁各饰弦纹一道,鼓腹按饰鼓钉纹两周,上缘二十二枚,下缘十八枚。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月白色釉,器内釉色均匀,并有数道蚯蚓走泥纹。器外弦纹边可见流釉痕,边棱皆呈米黄色。施釉至底足,外底涂褐色护胎汁,周边有支烧痕十九枚。底刻数目字【一】,并有清宫所刻【瀛台香扆殿用】的款记。

图17-18.【钧窑海棠红莲花式盆托】 此盆托作六瓣莲花形,圆口出沿,沿边作细棱一道。浅壁,壁面依随莲花形作拱起、凹进的变化,平底、三云头形足。整体而言,胎骨厚重、庄重典雅。通体罩施红釉,釉色绚丽深浓。器外紫红釉色中间杂褐彩,至内周壁转成紫褐色;底部褐、紫、蓝釉色交融,呈色千变万化。施釉至底足,外底涂褐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八枚,底刻数目字【二】。

【钧窑天蓝丁香紫葵花式盆托】 此盆托作六瓣葵花形,圆口出沿,沿边凸起细棱一道。浅壁,壁面依随葵花形作拱起、凹进的变化。平底、三云头形足。器型端整、厚胎釉浓,线条分明。通体罩施天蓝、丁香紫釉。器内天蓝釉面并现深蓝斑点与蚯蚓走泥纹;外壁淡紫、深紫交融的釉色与蚯蚓走泥纹,宛如抽象的图画。棱边皆呈褐色,施釉至底足,外底涂褐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七枚,底刻数目字【四】,并有清宫所刻【重华宫芝兰室用】的款记。

【钧窑天蓝葡萄紫海棠式盆托】 此盆托作四瓣海棠花形,广口折沿,口沿凸起一道细棱。浅壁依随海棠花形,呈拱起、凹进的变化。平底,四云头形足。造型端正,胎厚釉浓,通体罩施蓝、紫釉色,施釉至底足,足底露灰色胎,外底涂褐黄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二枚,底刻数目字【一】,并有清宫所刻【重华宫漱芳斋用】的款记。

【钧窑天青葡萄紫六方盆托】 此盆托作六方形,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浅壁、平底,下承六足。造型规矩,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浓釉,釉质乳浊具光泽,釉表气泡稯眼明显。器内天青釉色泛蓝,器外紫色间杂蓝色彩斑及蚯蚓走泥纹。施釉至底足,足边积垂厚釉,外底涂褐黄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八枚,底刻数目字【七】,后为人涂掉,露出灰色胎骨,有清宫所刻【养心殿明窗用】的款记。

【钧窑粉青碗】 元代,此碗敛圆口,深弧壁,平底,矮圈足。通体罩施不透明青釉,釉质匀净,釉表开浅棕色纹片,施釉至足际,圈足外壁、足底缘及内周壁无釉处皆露赭褐色胎。此件作品即所谓之绿钧,与临汝窑的青釉瓷器略有区别,钧釉为不透明的乳浊釉,即使颜色偏绿,其浓稠的釉质不变。

【钧窑天蓝碗】 元代,此碗敛圆口,深弧壁,尖底,矮圈足,足壁微外撇。通体罩施天蓝色釉,施釉不到底,釉层上薄下丰,口沿釉薄呈现出一道褐色边,釉流于碗壁垂悬呈两滴釉滴,趣味横生。圈足无釉,露出褐色胎。

扩展阅读

古代瓷器:宋代钧窑精品赏析


器型仿青铜器式样,为渣斗型。口沿外撇,直颈且颈部较长,鼓腹,宽圈足,里外通体施釉,但各部分的釉色又不相同。口沿以下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底色调,上面晕散着几道玫瑰红色釉,宛如蓝天中飘浮的几缕晚霞,给人一种自然柔和的美感;腹部的釉色又以玫瑰红色为主,烘托出明亮艳丽的气氛,足部为酱色釉。器里口沿处为玫瑰紫色釉和天蓝色釉各半,内部则为蓝、紫相间的窑变釉。此尊器型完整,整件器物造型端庄、规整,色调柔和、典雅,器物内外蓝紫相间、交错变化的釉色给人一种变幻莫测、扑朔迷离之感,颈部上呈现的蚯蚓走泥纹更增添了器物自然天成的美感,为宋代传世器物中的精品。

洗板沿口,器壁矮,呈孤形,矮圈足,里外施天蓝釉,缀以紫红斑,口边及器里壁釉薄处微露胎色,底有三支钉烧痕。此器为民窑烧制的作品,造型独特,通体的天蓝色釉凝厚滋润,清新淡雅,不失为民钧中的上乘佳作。

钧窑与钧窑系简介


收藏品投资市场近几年持续火爆,高收益吸引投资者加入收藏大军,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高档艺术品。瓷器收藏作为三大收藏重器之一,一直备受关注。钧瓷是五大名窑瓷之首,藏家以拥有一件钧瓷为荣,本文为大家介绍钧窑和钧窑系的起源与历史。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分析:钧窑的烧造历史始于晚唐、全盛于北宋、遗续于金元,前后达700余年,以河南省禹县(古称钧州)为中心,向四周扩展。钧窑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以神重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也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才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火遍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民国年问,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1955午,钧瓷才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后镇得到恢复。 被世人所称颂的宋代五大名瓷,发展到元代,其中的汝窑瓷器、官窑瓷器、哥窑瓷器、定窑瓷器已销声匿迹,唯独钧窑生命力极强,自成窑系。元代末期,钧窑的生产在北方已逐渐衰落,但由于其历史的影响,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仿钧又悄然兴起,并在仿烧中创出新的釉色品种,如江苏的宜兴、江西省的景德镇以及广东省的石湾窑等。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已经走向衰弱,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仍在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陕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略粗,有大气泡和棕眼。颜色一般是月白色后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釉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采用模具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三个小尖足或兽足。与宋代钧窑瓷器相比,元代钧窑瓷器流传后世的数量要多,但其价值与宋钧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 元代钧窑继续生产宋钧的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和蓝釉红斑器,以月白色釉为主,此时已不见玫瑰紫釉和海棠红釉;造型多为民间生活用具,已不见陈设用具;装饰则采用色釉、堆帖花和镂雕三种技法。 北宋时钧窑已影响河南省内一些瓷窑,金元时期影响面更为扩大,不仅今河南省内烧钧窑的瓷窑有了显著增加,而且影响及至今河北、山西两省,形成了一个钧窑系。但是钧瓷的早期历史仍然很不清楚,一些唐代遗址只是提示钧窑早期与唐代花瓷有关。钧窑形成窑系在北方诸窑中是最晚的,时间延续到元以后。 1.河南临汝东沟窑 临汝窑窑址共发现八处,其中:宋代三处,元代五处。宋代三处窑址分布在大峪店区的有东沟及陈家庄。东沟窑所烧的青瓷既具有汝窑特征,又具有钧窑特色,可以看出两窑的影响。东沟窑的扳沿洗,具有典型宋钧窑的特征。洗底轮旋有凹入的浅圆窝,在天蓝釉地里带几块玫瑰紫色斑点。这种洗也有通体施青绿色釉的,釉色介于钧、汝之间,釉质纯粹滋润,可说烧制得恰到好处。这种洗都是里外施满釉,洗底留有支钉烧痕,也具有两窑共有的支烧特色。 2.宜兴窑(欧窑)、景德镇窑(炉钧)、石湾窑(广钧)仿钧 江苏宜兴窑仿钧始于明代,仿钧作品有“宜钧”之称。以明代后期欧子明的作品最为成功,也称欧窑器。江西景德镇仿钧最早始于明成化时期,盛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其仿钧作品被称之为“炉钧”。广东石湾窑仿钧始于明代后期,清代仿钧成风,素有“广钧”之称。釉以蓝色为基调,错问白、红、紫诸色。有一种蓝釉,由于流淌,有“雨淋墙”之称。

钧窑概述


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当时窑场林立,名窑众多,最为著名约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它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为中国瓷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申在釉色的运用上,最具创新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当属钧窑瓷器。

源于唐代的钧窑瓷器其基本釉色大多为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深的称为天蓝,较淡的称为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自,色泽有如青玛瑙和蓝宝石一般的美丽。及至北宋中晚期,古钧窑的艺匠们在“唐钧”大块斑彩装饰的启发下,又创造性地以氧化铜作着色剂,成功地烧造出了蓝、红、紫诸色错综掩映的高温窑变釉,五彩综纷,艳丽绝伦,为其它窑口的产品所不及。其中最为驰名的窑变釉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梅子青、胭脂红、鹦哥绿、火焰红等10余种,加之天青、月白、天蓝、米黄诸色,真可谓琳琅满目,相映成辉。钧瓷窑变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各种色彩融乳交织,色彩纷呈。而且随着人们丰富的想像力,这些自然天成的釉变还幻化成为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仙山琼阁、峡谷飞瀑、月夜星辰,更有的如彩虹闪现,焰火怒放,令人拍手称奇,叹为观止。古人曾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生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以及“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等诗句来形容钧瓷窑变色彩的繁多和神奇微妙之美。

钧窑瓷器对中国制瓷工艺最大的突破还在于铜红釉的稳定成功烧制,这也是它之所以能够产生出匠心独具、艳丽绝伦的窑变釉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钧瓷铜红釉的稳定烧成,改变了以往我国陶瓷生产中只有高温青釉和黑、白釉的单色釉格调,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在陶瓷装饰艺术方面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这种制瓷技术上的显著进步,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而且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钧窑小碗(宋)


宋 钧窑小碗

规格:口径8.9cm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禹县,古代属均州,钧(均)窑因此而得名。钧窑创烧于北宋,宋末是它的鼎盛期。钧窑历代都为宫廷烧制过瓷器。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列,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突破。

它在釉中加入微量的铜,在还原的高温气氛下,使釉烧成青中带红的紫红色釉,如云霞般变幻不定、美妙灿烂,这种釉色就是著名的钧红。但它不是纯正的红色,里面有着程度不同的紫色。钧红的品种有海棠红、玫瑰紫,还有一种因为烧得不理想而成为红中带黑或带灰的叫“骡肝马肺”,这一技法在陶瓷史上还是第一次,意义重大。钧窑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从而成为宋代著名的窑场。

使钧窑瓷有着与众不同风格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在釉中掺有锡,使得钧釉成为乳浊釉。这是一种蓝色的乳光釉,按照颜色的深浅,还有月白、天青、天蓝等的区别。

这件钧窑小碗口沿内收,有紫色斑点,这就是所谓的钧紫,系红釉和蓝釉相融合而产生,这是因为制作时在蓝色的釉上涂了一层铜红的缘故。钧釉中存有大量的气泡,这使钧窑釉中红、白、蓝、紫多种色彩互相混合,产生出许多绚丽多彩的流纹,这就是窑变现象。在蓝、紫、白的背景色上有蓝白相错、紫红交织、红蓝相融,使得钧窑的釉色显得特别神秘莫测和高雅多姿。

古代瓷器:[图文]钧窑小碗


宋钧窑小碗

规格:口径8.9cm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禹县,古代属均州,钧(均)窑因此而得名。钧窑创烧于北宋,宋末是它的鼎盛期。钧窑历代都为宫廷烧制过瓷器。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列,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突破。

它在釉中加入微量的铜,在还原的高温气氛下,使釉烧成青中带红的紫红色釉,如云霞般变幻不定、美妙灿烂,这种釉色就是著名的钧红。但它不是纯正的红色,里面有着程度不同的紫色。钧红的品种有海棠红、玫瑰紫,还有一种因为烧得不理想而成为红中带黑或带灰的叫骡肝马肺,这一技法在陶瓷史上还是第一次,意义重大。钧窑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从而成为宋代著名的窑场。

使钧窑瓷有着与众不同风格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在釉中掺有锡,使得钧釉成为乳浊釉。这是一种蓝色的乳光釉,按照颜色的深浅,还有月白、天青、天蓝等的区别。

这件钧窑小碗口沿内收,有紫色斑点,这就是所谓的钧紫,系红釉和蓝釉相融合而产生,这是因为制作时在蓝色的釉上涂了一层铜红的缘故。钧釉中存有大量的气泡,这使钧窑釉中红、白、蓝、紫多种色彩互相混合,产生出许多绚丽多彩的流纹,这就是窑变现象。在蓝、紫、白的背景色上有蓝白相错、紫红交织、红蓝相融,使得钧窑的釉色显得特别神秘莫测和高雅多姿。

就北宋钧窑鸡心罐谈钧窑的鉴定要点


家有财钱万贯,不如钧窑一片。”此话在今天听来,似乎有些夸张,但钧窑瓷器身价之高昂在现实中依然是不争的事实。

钧窑是宋代一支异军突起的名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北宋初期,社会相对稳定,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陶瓷业更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成为中国陶瓷业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经考古调查和发掘,证实钧窑烧制在北宋初期就已日见成熟,其产品也相当精良。到了北宋后期,具有丰富经验的制瓷工匠,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胆创新,突破了铜在釉中的作用,使钧瓷窑变釉的色彩缤纷,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境地,而且还被宫廷垄断为“御窑”,并严格禁止民间烧造。钧窑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往往产生出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神奇色彩,在窑变中千变万化,自然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图画。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窑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等说。古人曾用“钧与玉比,钧比玉美”、等来称赞钧窑瓷器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

北宋宫廷钧窑御用瓷的造型,主要有陈设品和日用品两大类。陈设品有花盆(带托)、奁、胆瓶、三足炉等;日用品有碗、盘、洗、罐、碟等。北宋钧窑是北方青瓷窑系,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汁凝厚施釉均净有乳釉之称,其釉色主要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窑变美妙,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和天青,月白等。有的多种釉色交相汇融,千变万化,釉色绚丽多彩,光亮莹润,表现出一种优雅含蓄之美。宋钧瓷的圈足多施薄薄的麻酱色保护釉。底足大多上乳釉,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其铭文在烧制以前刻上。在烧制时工艺十分高超和考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器型制作非常规整,胎质坚固,细腻缜密,敲击其声铿锵圆韵悦耳,胎釉选料优质精细,在制作釉浆用水方面也十分讲究。因为各种金属元素及矿物质在窑变时非常敏感,铜元素更为敏感,所以当时在制作釉浆时均用纯净的颖河水。其二,器物在制作过程中,分两道工序烧成,先用低温把坯胎焙烧,然后再浸釉,入窑时采用一钵一器,有的用支钉托烧,一般为3-5个细小支钉,有的采用垫饼烧法。

笔者收藏一件当时北宋宫廷钧窑御用采用垫饼烧法的鸡心罐,,高13.5厘米,腹径11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7厘米,主体造型为鸡心鼓状,亦称鸡心罐,胎质坚固,细腻缜密,敲击其声铿锵圆韵悦耳。器口薄并内收口沿微微内斜,器身挺绣,足部内敛,底上有弦纹,底及足涂芝麻酱色护胎釉,并见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色青釉“蟹甲壳”。(见图片1)器物内外施釉,天青乳浊釉层丰厚,釉质浮浊莹润,底部施天青色乳浊釉。

该器釉层肥厚,玉质感强

稀稀疏疏明朗如珠的气泡散布在釉层中布满全器,放大镜下显得十分饱满、清晰、明亮(见图片2)近看可见纷纷现于器物釉色之中的“珍珠泪痕”。(见图片4)釉表的棕眼甚多,大小不一(“蟹行痕”见图片3)

釉薄处呈羊肝色。口沿边棱因釉较薄,出现棕色的出筋,俗称“紫口”。其器底有细小磕断釉处,从此断口处可见细腻的糯米状的灰褐色胎骨。外釉层表面有多条“蚯蚓走泥纹”。(见图片4)

,釉面见两小铁质斑痕。此瓷器见天青乳浊釉面,玫瑰紫窑变,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和丝缕,犹如蔚蓝的天空中忽然涌现一片形如流云的灿烂晚霞,使人叹为观止,正如古人曾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生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来赞美的一样。这是经过窑变出现的神奇色彩,全器造型敦厚坚实,又显雅致挺秀。

在此我把"蚯蚓走泥”纹与“蟹爪纹”,“蟹行痕”“珍珠泪痕”“蟹甲壳”讲一下,有很多人这几点是不分的,被误导啦。

什么是蚯蚓走泥纹?初学者不大明白,就是有的行家也概念模糊。我记得曾在某本图册上有人介绍说是一些直线相交的裂纹(并有图片证明)。也有专家在书上解释说:“蚯蚓走泥纹是釉面开裂后又被热熔釉填满裂缝所成”。这两种论点大同小异都不正确。釉上裂纹就是裂缝,这不能叫蚯蚓走泥纹。即算又被釉填满了则裂缝不复存在。更不是蚯蚓走泥纹的标志。

据本人考察和研究,认为要说明蚯蚓走泥纹得作如下说明(结合本文所展示的图片):宋钧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由于该釉材料成份特殊,当挂釉后则器壁处和表层的釉温度有所不同。但整个釉层还是处于熔液状态,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呈现紫红颜色。因为釉子较厚,锻烧时釉子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子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在温差和密度的差异下,会使釉层产生两种不同的运动。一种是受重力影响下从上向下流动,一种是釉层内壁与釉表层之间的内外运动。两种运动相互作用则产生一种流变力的作用。而它运动的结果是及其美丽的:釉层上漂着浅色的浮釉,釉层下都是深色的。线条流畅,圆润自然,色调柔和、靓丽。恰似蚯蚓在稀泥上爬过的痕迹。在当时,只有“御窑”烧制出的产品有“蚯蚓走泥纹”,而一般的民窑产品却没有这种现象。因此,它成了宋代宫廷御用瓷显著的特征之一作为宋钧瓷的精品或极品,一定要在其青白釉中有一根或很少几根“蚯蚓走泥纹”(不能是几只鸡爪啊)。这才叫“雨过天晴云破处,婴啼如歌新生来”。

美术大师画笔下也很难达到这一水平。

看唐、宋均窑的均瓷首先要看它的蚯蚓走泥纹。如果连这一特征都没有,就难说它的可靠性。“蟹爪纹”就不同啦,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或是在烧制过程中,刚开始温度较低,釉在低温时会产生釉层裂或缩釉,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釉质流入孔隙填补裂痕重新弥合所致。在釉层表面出现线条圆润自然、色调柔和靓丽、形如“丫”形大小不一的痕迹。(见转载图片5)“蟹行痕”就象蟹立行泥地,留下用足尖行走的痕迹,在釉表形成的甚多大小不一的棕眼。棕眼原本指动物表皮粗糙的毛孔。借喻到瓷器上指釉表皮细密的小坑点。宋代钧窑大多数都存在棕眼的现象,只是在不同时期器物中棕眼的大小和密度是不同的。“珍珠泪痕”呢?它大小如麻豆,有如干后的泪痕,它来原于釉色,却不同于釉色。好象人的影子,与原色具同却可区分。纷纷现于器物釉色之中。(见图片4)

"蟹甲壳”是指宋钧瓷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色青釉,或称“龟裙色”“鳖甲裙”,这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釉块层。它如同生蟹的甲壳涂上啦一层清釉,青中有一点点淡绿,薄而清亮。是否有"龟裙"色也是鉴定真假宋钧瓷的重要依据。(见图片1)

在当今的国内古玩市场上,仿钧窑的瓷器屡见不鲜。仿品总体施釉层薄,无肥厚玉质感,釉表面光泽刺目,有的淌釉太明显;紫斑釉面在放大镜下不见气泡,有的经化学药水浸蚀,气泡呈模糊状;器身不见棕眼,不见铁质斑痕;有的底足所露胎色为黑褐色,胎质粗松干燥,不见细腻、温润、熟旧感;有的器皿底部所刻的数目字,用刀软弱无力,笔划线条的两壁粗糙起毛,不像真品所刻数目字那样有力、干脆、光滑。少部分的仿品釉面因弱酸蚀或涂抹黄土等做旧处理,釉色呆滞,缺少宋钧瓷釉面那种熔化流动,厚润浑拙的质感。明代以前的钧窑产品均通过还原焰气氛烧成,施釉前先将坯胎烧素胎,待冷却后再在熟胎上施2-3次釉,然后再入窑烧成。面现代仿品基本上是氧化焰一次烧成。宋钧瓷窑变自然,各种色彩过渡无固定边缘,而现代仿品大多窑变无过渡,有固定边缘,人为痕迹较明显。

现代仿品中也偶见一些传统工艺方法仿制的精品,甚至也仿得"蚯蚓走泥纹"的现象,其逼真程度高,容易迷惑大家,古瓷由于存在时代差异给人的感觉总是存在一种古拙之美,古瓷由于是按着当时的审美观点和习俗而做,看着虽然陌生,但是看着还是非常舒服的,但是新仿之物由于溶入了新的文化信息,风马牛不相及,虽然看着也挺好看,但细看起来,活很粗糙,看着总是觉得别扭。故当鉴别钧窑瓷器时要仔细观察,从器物的胎,釉,造型,底足,成形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

总之,宋代御窑钧瓷除色彩神奇之外,特别是其中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成熟,在我国陶瓷史上,彻底改变了以往只有高温青釉和黑釉的局面,为元、明、清三代景德镇鲜红釉的高度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它精湛高超的工艺、优美典雅的造型,色彩神奇的釉色,堪称一代精品。后世各朝代及现代的仿制品,都无法仿制出这种精美的产品。

唐长沙窑瓷器赏析


1983年唐长沙窑遗址出土青釉褐彩诗文注子。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鹭鸶纹注子

唐长沙窑青釉模印贴花双鱼纹注子

长沙窑是我国唐代的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而得名。其遗址分布于长沙市西北约25公里处的湘江东岸铜官镇附近的石渚瓦渣坪一带。该窑的主要区域在石渚,瓦渣坪只是石渚的一小块地方,石渚在唐代归长沙管辖,现归望城县管辖,所以长沙窑又有“望城窑”“铜官窑”“瓦渣坪窑”“石渚窑”等称谓。

长沙窑与岳州窑都位于湘江上游沿岸,唐人陆羽在所撰《茶经》中提到岳州窑,并从饮茶的角度把它评为唐代六大青瓷窑的第四位。长沙窑历来被认为不见于唐代文献记载,20世纪90年代,周世荣先生在《全唐诗》中查到一首唐代李群玉所作《石潴》诗,诗文描写了长沙窑的烧瓷情况。诗曰:“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长沙窑遗址发现于1956年。195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李辉柄先生对其进行过复查。1964年冬至1965年春,湖南省博物馆派人前往调查试掘。1978年1月和11月,长沙市文化局对长沙窑遗址再次进行了调查与试掘。1983年3月至12月,湖南省博物馆与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包括长沙市博物馆)组成长沙窑联合发掘小组,对长沙窑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揭露面积400平方米,出土陶瓷器7211件。1999年11月5日至12月25日,对窑区内的蓝岸嘴一带再次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300平方米,出土陶瓷器1691件。考古工作者根据器物类型学、地层迭压关系、墓葬分期、器物上所书文字、文献记载和外销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长沙窑烧瓷兴起于“安史之乱” (755~763年)之际,盛于晚唐(836~907年),衰于五代(907~961年)末期。

综合国内外出土的长沙窑瓷器看,唐代长沙窑瓷器的品种很丰富,大体可分为单色釉瓷、青釉色斑瓷、模印贴花瓷、釉下彩绘瓷、釉下题写文字瓷五大类。其单色釉器以青釉瓷为主,另有酱釉、绿釉、红釉瓷等。青釉色斑瓷器有青釉酱褐色斑、青釉绿斑等。唐代长沙窑瓷器中最具特色的是青釉釉下彩绘瓷,包括青釉褐彩、青釉绿彩、青釉褐绿(红)彩等。而唐代长沙窑瓷匠用褐彩在瓷胎上题写诗文,然后罩以青釉,则开创了诗文与日用器皿有机结合的先河,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由于长沙窑属于民窑,其产品涉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造型繁多,目前已发现数十种器型,较为常见的有壶、碗、罐、洗、盒、瓶、盘、碟、水注、灯、烛台、盂、杯、枕,以及各式儿童玩具等。总的来说,长沙窑瓷器的胎质较粗,根据科学检测,其胎中氧化铁(Fe2O3)含量大于1.5%,致使胎体白度不高。长沙窑瓷匠为了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多在胎上施一层白色粘土,俗称“化妆土”,这可从瓷器露胎处明显看出。

1997年8月18日,笔者曾借赴湖南省湘阴县考察新发现隋代龙窑遗址之机,前往长沙窑遗址进行考察。2009年3月,笔者随故宫博物院代表团访问新加坡时,曾前往新加坡圣淘沙虎豹别墅区华颂馆观摩了1998年至1999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上打捞出的部分长沙窑瓷器。下面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人所见所闻,谈谈唐代长沙窑瓷器的主要品种和艺术特色。

单色釉瓷

在施单一色釉的唐代长沙窑瓷器中,以青釉瓷最为多见,另有少量酱釉、蓝釉、绿釉、红釉瓷等。青釉瓷器釉层较薄,釉色青中偏黄,釉面多开细碎片纹,有的胎、釉结合不好,产生剥釉现象。酱釉瓷釉层略厚,釉面亦多开细碎片纹,釉面滋润,呈酱褐色。绿釉瓷釉层亦略厚,釉色绿中略泛蓝,釉面光泽柔和悦目。笔者曾在窑址采集到一块浅碗形的绿釉瓷片,其内壁满施绿釉,外壁施半截绿釉,露胎处刻划符号“×”,系烧窑前在未干的胎体上刻划,瓷片一侧残留半圆形孔,显然这是一块绿釉试片,圆形孔的用途是在烧成过程中用铁钩将试片从窑内钩出以查验其色,这说明唐代长沙窑很重视绿釉瓷的生产。

蓝釉、红釉瓷标本极少见,说明这两个品种是因窑内温度、气氛变化而偶然出现的,不是刻意烧造。科学检测结果表明,青釉和酱釉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绿釉和红釉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铜,蓝釉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钴。

青釉或灰白釉色斑瓷

长沙窑的青釉或灰白釉色斑瓷主要有两种,即青釉酱褐色斑和青釉或灰白釉绿斑。其做法是在器物上先施青釉或灰白釉,然后用毛笔蘸酱褐色釉或绿釉在器物上随意挥洒或点染,烧成后形成彩色斑纹。斑纹有的似山峦起伏,有的似行云流水,有的似彩球悬空,有的似匹练飞舞。图案多带有写意性,观之使人回味无穷。

个别以绿釉挥洒条形纹的器物,纹饰边缘或局部因窑内温度、气氛的微妙变化,绿釉中的二价铜离子被还原为一价铜离子而成红色,遂使整个斑纹红、绿二色相互映衬,清新明丽,妙趣横生。还有个别挥洒绿斑的器物,因绿釉中混入其他着色金属元素,烧成后绿色夹杂蓝、紫、月白等色,绚丽异常,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模印贴花瓷

以往长沙窑遗址出土的这类标本很丰富,笔者在窑址采集的标本中,带模印贴花的亦很多,说明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很盛行模印贴花装饰。其题材以椰枣、椰枣配小鸟最为多见,也有椰枣配蜜蜂者。椰枣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另有胡人乐舞、婴戏莲、飞鱼、立狮、游龙、双鱼、武士骑马等纹饰,多见于壶嘴和壶系之下。模印贴花的做法是:先将揉好的坯泥压入阴刻有图案的扁平形陶范中印出纹饰,然后用泥浆将印有纹饰的片状坯泥粘贴在坯体上,整个器物施以青釉或酱色釉,然后入窑烧成。有的还在模印贴花部位的青釉上涂洒褐色釉,使纹饰更加突出醒目。

由于椰枣又名“海枣”,产于西亚和北非,胡人乐舞亦是典型的西亚风格,由此可知,这类瓷器主要用于外销,在国内港口扬州、明州(宁波)以及西亚的伊朗、伊拉克等国均出土此类长沙窑瓷器标本,即是证明。

釉下彩绘瓷

从陶瓷发展史来看,长沙窑虽不是釉下彩绘技法的首创者,但却是将这一技法大规模发展的首个瓷窑,长沙窑瓷器也因此在唐代诸瓷窑中独树一帜。它从早期单一的釉下褐彩,逐渐发展成后来的釉下褐、绿彩,釉下褐、蓝彩,使图案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褐彩的着色剂主要为氧化铁(Fe2O3),由于氧化铁在高温下呈色较稳定,不流不散,所以长沙窑工匠往往用单一的褐彩绘画,所绘图案线条清晰流畅。绿彩、蓝彩的着色剂主要为氧化铜(CuO),由于氧化铜在高温下易流散,因此,当褐、绿或褐、蓝彩并用时,就用褐彩勾线,用绿、蓝彩填涂或渲染。长沙窑釉下彩绘中还有一种釉下褐、红彩者,但数量极少,说明当时不是作为一个品种来生产的,而是在烧造釉下褐、绿或褐、蓝彩瓷器时,因窑内温度、气氛偶然变化,将绿彩或蓝彩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成低价亚铜离子所致。

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纹饰很丰富,有花草、花鸟、人物、动物、建筑等,其中以花草类最为多见,其次是花鸟类。鸟类以雀鸟最为多见,其次是雁、长尾鸟、凤凰、鹭鸶、仙鹤等。鸟的姿态各异,有的展翅飞翔,有的跳跃于草丛间,有的独立栖息,但均羽翼丰满,神态生动,显示出长沙窑工匠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娴熟的绘画技巧。

题写字、词、单句、诗文瓷

据研究长沙窑瓷器的专家们统计,历年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带题诗的器物共190多件,不重复的诗文共60多首。每首诗一般只在一件器物上出现,部分诗文在两件、三件多至十几件器物上出现。题诗多为五言绝句,极少数为六言或七言绝句。其位置绝大多数在壶嘴下方的腹部,个别题写在枕面或碟内。在格式上,多为竖写一句一行,也有少数一行未尽而另起一行者。诗文大多内容完整,文字容易辨认,少数因器物残损致使内容不完整,有些诗文中的个别文字因笔画不规范而较难辨认,也有些多次出现的诗文在字词或语句上略有出入。有的诗中还出现错别字,这些错别字一般都是音同字错,如“苦辛”的“辛”写成“新”,“前程”的“程”写成“逞”等。

绝大多数题诗的器物上不再有其他纹饰,个别的则将诗文与绘画相结合。目前已发现有10首诗歌在《全唐诗》中能找到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语句,作者有韦承庆、张氲、高适、刘长卿、贾岛、白居易等,可以认为是当时文人的创作。其他均出自民间。其内容有的抒发离愁别绪,有的感叹世态炎凉,有的表现男女爱情,有的反映商贾活动,有的宣传伦理道德,有的表现饮酒作乐或规劝戒酒,有的描写边塞征战。另有应酬诗、写景诗、文字游戏诗等,反映了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

笔者曾在长沙窑遗址采集到两件题诗壶残器,诗文已不完整,经与1983年长沙窑遗址出土完整器核对后可知,一件题写的五言诗应为:“孤竹生南岭,安根本自危。每蒙东日照,常被北风吹。”其内容是感慨世态炎凉。题此诗的完整壶只见于1983年窑址出土的一件。另一件壶上题写的五言诗应为:“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题此诗的完整壶见于1983年窑址出土的3件。

由上述可知,唐代长沙窑是一个产瓷品种很丰富的瓷窑。在唐代瓷窑当中,若论烧造品种之丰富,除了长沙窑,就是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的耀州窑。但唐代长沙窑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方面,如大量烧造釉下彩绘瓷、大量用诗歌装饰、大量使用模印贴花装饰等。

唐代长沙窑瓷器除了内销以外,还大量外销,在朝鲜、日本、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阿曼、伊朗、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均曾出土过唐代长沙窑瓷器。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彭加山岛附近的一个名曰“勿里洞岛”的周围海域,发现一艘保存完好的沉船,被命名为“黑石号”,经考证这是一艘唐代的商船来自中东,因触礁而沉没。后来打捞时在船上发现大量长沙窑、越窑、邢窑瓷器,在打捞出水的6万多件瓷器中,长沙窑瓷器占了5万多件。由此可见,唐代长沙窑瓷器销往西亚阿拉伯地区的规模超过同时代其他任何瓷窑。近些年,唐代长沙窑瓷器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因为它对于研究唐代市井文学、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