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广彩遇上岭南画风

大师们正在瓷盘上创作。信息时报记者巢晓摄

信息时报讯(记者张建林通讯员海宣)在瓷器上绘画并不新鲜,但是当把岭南画派的国画与广彩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也算是一种大胆尝试。昨日,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海珠区文联和海珠区湿地维护中心等单位在海珠湖举办了墨织岭南—岭南画派与广彩传承交流活动。M.taOCi52.coM

活动邀请了市美协花鸟画艺委会的周国城、周国良、万小宁等15位岭南画派画家及许恩福、瞿慧玲、赵艺明、冯瑞华等多位广彩工艺大师。他们以广彩特殊颜料为绘画颜料,通过工写兼备的手法,以画入瓷,创作了一批具有岭南画派风格的广彩作品。

国家一级美术师、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周国城一口气在两个瓷盘上进行了创作。他表示,在瓷器上作画的颜料和水分控制与用宣纸完全不一样,“宣纸可以现场看到效果,而瓷器还需要窑制加温,出来的效果可能就与想象中的不一样”。

据悉,这批作品将于9月18日展出,并将陈列在海珠湖东驿站供游人参观。

小编推荐

青胜于蓝的岭南文化传人


广绣大师陈少芳在创作 邢健 摄

冯炳棠在印制传统木版年画 邢健 摄

许恩福创作的广彩瓷作品 邢健 摄

俗语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如今,这对传统文化传承显然行不通。时下,一批有智慧有胆识的岭南文化传承人正“广传授”、“勇创新”,努力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近日,记者走访了他们中的几位。

为后继有人广泛传艺

为使岭南文化后继有人,有识的艺术大师以及他们的儿女正不遗余力地广泛传艺。

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瓷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省级传承人许恩福说,上世纪30、40年代广彩(即“广州彩瓷”,又名“广州织金彩瓷”)兴盛时,许多师傅为防被人偷师,创作广彩时都躲在蚊帐内。然而,许恩福并未延续这一“传统”,为了让广彩后继有人,近年来,他在广州多所高校教授广彩制作,手把手教学生创作广彩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醒狮”的省级传承人、被誉为“南狮王”的赵继红,是广州工人醒狮协会会长兼总教练,他不但参与筹建中国最早的醒狮协会,成立广州第一支女子醒狮队及青少年醒狮队……还曾经常到工厂和学校教舞狮。问他:教过的徒弟有一千多人吧?他答:“肯定不止这个数!”他儿子赵伟斌还把醒狮艺术传授给众多“洋徒弟”。赵伟斌说,从2001年开始,他每年定期前往美国、荷兰、法国、德国等地讲课传授狮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绣大师陈少芳,当年想学广绣技艺,但绣工们不允许她碰针线,每当她向老师傅请教时,都会遭到绣工们的冷嘲热讽。但成名后,她不仅把广绣技艺传授给儿子儿媳,还开班传艺。她儿子谭展鹏说:“只要肯学,我们都会把全套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冯炳棠,当年是偷师学会年画雕版的,但如今他儿子冯锦强却热衷举办有关佛山木版年画的讲座,希望“长期培养佛山木版年画的苗子,使这门老艺术后继有人”。

当茶恋上盖碗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用来冲泡茶叶的盖碗,过去多用来冲泡花茶和铁观音,现在已经没有限制。使用时既可以用来泡茶后分饮,也可一人一套,当作茶杯直接饮茶用。制作盖碗的材质有瓷、紫砂、玻璃等,以各种花色的瓷盖碗为多。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其中,自有道理。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散失,不耐喝且失趣味。此外,茶泡久了,品质也会下降。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用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使用法宝:

1、用盖碗品茶,杯盖、杯身、杯托三者不应分开使用,否则既不礼貌也不美观。

2、品饮时,揭开碗盖,先嗅其盖香,再闻茶香。

3、饮用时,手拿碗盖撩拨漂浮在茶汤中的茶叶,再饮用。

4、在闽南一些地区常以盖碗泡茶后再分茶,在北方地区通常用盖碗泡茶后就直接饮用。

广彩瓷器的相关知识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瓷器在世界畅销,广彩瓷出口量亦不断扩大,生产迅速发展。广彩瓷逐渐与铜胎烧珐琅分离,成为独立的行业,并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立了行会组织“灵思堂’。广彩产品亦分为艺术瓷和日用瓷两大类,欣赏艺术瓷的彩绘技法以国画画法为主,讲究技巧,笔工精湛,内容多为人物花卉,亦有外国油画的西方风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壶、盅等,加彩方法简单、豪放、富于民间装饰风味。

广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年代

历史条件

清王朝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多民族国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时期。中国的陶瓷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进入了瓷器的黄金时代。这就给陶瓷的外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中国陶瓷史》载“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至十八世纪的清代前期,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洲,不仅作为日用品受到广大顾客的喜爱,而且在贵族上层间,优质的中国瓷器已经作为夸耀财富的手段。在1713—1740年间,普鲁士皇帝选皇后,曾以六百名撒克逊龙骑兵和临近的君主换取一批中国瓷器,以为他的婚礼增色。”清朝政府在消灭了沿海抗清势力后,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扩大对外贸和交往。欧洲很多国家被允许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最早获得这一权利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1715年),法国于1728年、荷兰1729年、丹麦1731年、瑞典1732年也都先后设立了贸易站,这就进一步为中国瓷器的大量外销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1)。随着中国瓷器贸易的发展,除了原为国内市场需要所生产的一般瓷器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订货合同根据外商的需要特地生产的。广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外商云集,一些商行可直接接受外商的订货,这就给广彩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年代

(1)嘉庆年间兰浦著《景德镇陶录》说:“广窑始于广东肇庆阳江县所造,盖仿洋瓷烧者,故志云,阳江县产瓷器常见炉、瓶、、浅碟、碗、盘、盒之属,甚绚彩华丽,惟精细雅润不及瓷器,未免有刻眉露骨相,可厌,然景德镇唐窑曾仿之,雅润足观,胜于广窑。(2)”《陶录》所说,显然是把阳江窑、石湾窑和广彩相混。“盖仿洋瓷器者,常见炉、瓶、浅碟、碗、盘、壶、盒之属,甚绚彩华丽。”其特点当是指广彩瓷,“惟精细雅润不及瓷器”,应是指石湾陶器,因广彩本身就是瓷器,并是景德镇来的素白瓷,无所谓不及瓷器可言。(2)光绪年间寂园叟著《陶雅》云“广窑有似景德镇者,嘉道间十三行开办,初筑有阿芙蓉馆,其所设茗碗皆白地彩绘,精细无伦,且多界画法,能分深浅也。”又说“嘉道间鸦片烟馆始设于广东馆中,所用茗具,皆画以洋彩,工细殊绝,并于碗上题字曰:‘粤东省城十三行’门曰‘靖远’,曰‘豆栏’,又题字曰‘粤东海珠’”,凡十有五字,其碗盖之上别题句曰‘美味遍招云外客,清香可引洞中仙’。或曰广窑也,非景德镇所制(3)。此段记载,笔者最近在《鉴赏家》中见到一‘广彩十三行图碗’正相吻合,只是缺盖(4)。我馆并争得苏州博物馆同意,拍得该碗照片附后(图1)说明《陶雅》所描述广窑瓷器正是广彩瓷。(3)民国初年刘子芬著《竹园陶说》讲:“《陶雅》则称或谓嘉道间广窑瓷地白色略似景德镇所制,审其言实即粤人所称河南彩或曰广彩者。盖其器购自景德镇,彩绘则粤之河南厂所加工者,故有河南彩及广彩的名称。此种瓷器始发于乾隆盛于嘉道(5)。”(4)1936年吴敬业、辛安潮著《中国陶瓷史》说:“广东广窑,模仿洋瓷,甚绚彩华丽,乾隆唐窑曾仿之,又尝于景德镇贩瓷至粤重加彩画,工细殊绝,以售外洋。”(5)1955年童书业《广东窑的瓷器》说“还有一种称为‘广绘’的瓷器,是广东商人,从江西贩来江西景德镇白色瓷器,在广东本地加上西洋画法的彩绘,它与一般所谓‘广窑’瓷器也非一物,广彩是乾隆年间才有的,至于仿洋瓷烧制的‘广窑’,更无其物,它是出于清代人的流传的。”(6)冯先铬等人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清代瓷器输出一节中谈到:美国旅行者WilliamHickey于1786年(乾隆三十四年)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工场,描述说:‘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有老年人,也有六、七岁的童工。’”这种工场当时竞有一百多个,这也说明外销瓷数量之大。(7)1963年版研究所著《中国的瓷器》载:在法国,17世纪后期,法王路易十四命令他的宰相马扎兰创立中国公司,派人到中国广东订做带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

综上所述《陶录》、《陶雅》、旧《陶瓷史》均把广彩混称为“广窑”器,但所说纹饰特征当是指广彩瓷器,三者对广彩产生的年代虽无肯定的提及,但《陶录》、旧《陶瓷史》都说乾隆时唐窑曾仿之,《陶雅》说:“嘉道间为外国开设的十三行陶芙蓉馆就有广彩瓷器出售。三者至少说广彩在乾嘉时就有生产。《竹园陶说》就肯定的说:“广彩始于乾隆。”冯先铬等编著的《中国陶瓷史》引自外文的资料更明确的说:美国旅行者于1769年(即乾隆34年)为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场,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的情形。说明广彩瓷器的生产此时已相当繁盛。《中国的瓷器》谈及早在十七世纪后期的康熙年间,法国人就到广东订做瓷器,这是有关广彩生产年代最早的记载。

当饮茶遇到了紫砂壶


中国人对茶的认识,传说起源于神农,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则发端于汉代,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开始倡导饮茶。到了两晋时期,茶文化开始登堂入室,魏晋时期,正逢天下混乱,群雄纷起,文人学子无以匡世,遂产生避世思想,大兴清谈之风,高谈阔论,多兴饮宴。当然,真正可以终日豪酒不醉的毕竟是少数人,更多的人选择了饮茶。同时,一些有见识的政治家不满当时的奢侈之风,最早提出了「以茶养廉」的口号。自此之后,茶已经渗透到每一种文化思想领域之中了。政治家饮茶,以塑造自身的形象,文人饮茶,以引发艺术创作的思维。佛家把茶当作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道家将饮茶作为身心与大自然交溶的手段,饮茶又与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一拍就合,结下永世之好。

历朝历代,似乎没有一个政治家,一个统治者对「茶」存有微词,而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不断扶植、推广。唐代开始出现了贡茶,说明了宫廷在大力推广饮茶,也正因为这样,产生了茶圣陆羽,也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理论。宋代更是大力提倡饮茶,当时朝野之间盛行的斗茶之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道风景线。几乎在文化史上知名的文人和政治家,都与茶结下不解之缘,饮茶的普及已经上及天子,下至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明洪武24年,朱元璋为了减轻茶农的负担,下诏废止团茶,改贡叶茶,于是延续至今的饮茶方式出现了。

饮茶法从煮茶、点茶到泡茶、茶叶也经历了粉茶、饼茶、团茶、叶茶等过程,一千多年来,茶文化的不断深入,改革、更新,每一次饮茶方式的改变,都是对新茶具的一次呼唤,唐代出土于长沙窑的各种水注,宋代建阳窑的黑釉盏,都与同时期的饮茶方式相适应,明代流行叶茶冲泡法,不久以后,紫砂壶也就出现了。

饮茶方式和茶制品用了几个朝代的时间共同追求最佳的形式,茶具也花费了几个朝代的时间,三方面的互动,终于找到了紫砂壶。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