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走遍中国之隐者李小聪

李小聪先生,画名小聪,1958年生,广东潮州人。八五年结业于学院美术系专修班,现为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李小聪,擅长山水瓷画,倾心丹青山水、树石、兼作花鸟、人物,对经、石、瓷、赋饶有兴趣,书法、篆刻也颇具研究。曾于潮州家乡山区设“修竹斋”,怡情养性,一面研究古画,一面功参造化。又于景德镇设“萍轩”潜心创作系列山水画。景德镇电视台为其特设专题节目《瓷苑潮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欣然为该片题字,并在该节目中对作品作了高度评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先生,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学院教授李菊生称其为“昔日翩翩学子,今具大家风范。”其艺术作品具各家之所长,山水画师宋院体系学古而不泥古。

李小聪,出生于书香门第,其艺术修养,个性气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深深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从事绘画艺术二十多年,作品屡获国家和地区奖项。

对于李小聪粉彩山水上的继承和创新,陶瓷界泰斗王锡良这样评价:“潮人李小聪所作粉彩山水瓷画,深得古法精髓,意境深幽,取法聚各家之长,有宋人山川之浑雄,有清人林木之秀润,色调古雅。观其画作,仿佛步入郁然深秀、山色苍茫之境界,顿觉远离都市之尘嚣。小聪对陶瓷事业精益求精、滴水穿石,其艺必成大器”。

解说:如果说新粉彩山水瓷画是李小聪的根,那么功夫茶一定是他的魂。在中国南方,饮茶最讲究烹法的,当首推潮州的“功夫茶”。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和许许多多身在异乡的潮州人一样,李小聪的家里始终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他的《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包括鉴茶、选水、取火、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广东的潮汕地区的“功夫茶”正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

每年冬天,李小聪都会回到家乡,到潮州凤凰山海拔最高的茶园采摘上好的茶叶带回景德镇,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

工夫茶最讲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饮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茶圣陆羽所造的茶器,共有24种。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

李小聪:还有我对茶具的一种选择,就是自己的一种审美,一定要有潮州传统的一些宝贝不能丢,因为它是里面整个过程是很朴素的,一把扇子,比如说烧水是不能丢。看这些都是古老的,这些东西不能丢的,这些东西丢了太可惜了。

解说:对于李小聪来说,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而工夫茶的浓酽和醇厚,还给他带来另外一种精神体验。

李小聪:这个就是茶漏斗,因为潮州茶它的条数很长,你没有这个放不进去,非得要把它捏碎,捏碎茶汤全变了,所以茶这种东西,有时候就是你要进去才知道。因为它本身不是完全是物质的东西,它完全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特别是我画山水,喝到这个茶汤的味道,有可能就回到高山上了。至于这种感觉,别人真是没办法理解的,就是说你这杯茶小小的弄来弄去,弄来弄去,然后说得神乎其神,事实上在我来讲就是,也没太多理论,就是说,闻到这个味道就很亲切,就很舒服,弄到这个茶壶我心里就感觉很安定,我就在这里弄来弄去,等一下画画灵感又来了,因为有时候你画画,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没灵感的时候,你画不下去,画不下去,你要不就走一下散散步,要不肯定就泡一下茶,闻闻茶气,用茶气培养一下灵感,因为茶本身促使你回到山里,真的,别人肯定感受不了。我就是说,一定要有这杯茶。

解说:这杯茶给李小聪带来了心灵的宁静和创作的顿悟,也让他更多的回到真正的山水之间。

李小聪:有时候也很神奇,一泡好茶,你自己在细心品一下的时候,特别在一个好的环境里面,你品一下的时候,这个茶的层次很多,很多层次。

解说:中国茶道讲求“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动则行云流水,静则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咏,举手投足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所以在茶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亲切。

李小聪:所以什么叫艺术?艺术是让你不管画在瓷器上,载体怎么变,你就是宣纸,你就是绢本,你就是瓷板,花瓶都可以,关键一个就是你有没有赋予给你精神上那种一种东西,有没有情感的投入。

解说:入情,入品,入诗、入画、入禅、入道,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茶人心中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李小聪的新粉彩山水瓷画创作正体现了一个茶人的精神追求。

李菊生:山水画的话,有气,有的气是热气腾腾的气,有的气是浩然之正气,有的气是小家之气。那么李小聪的这个气给人一种静气。

解说:十年来,李小聪对山川秀色的感情,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大自然的静谧和纯洁的品格已经渗透到他的血脉之中,而他的画作开合起伏,自然天成,达到了物我相融的至高境界。

李小聪:所以山水跟生活,生活跟人生的经历,跟自己的生活的定位,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位。跟外面的艺术交流,教学生也好,教小孩也好,基本上要给他们这些信息,就是说保持心灵的这一片净土,有污染的时候,有擦干净的时候,时时都要在保持这样的状态。

解说:在李小聪的艺术熏陶和精神感染下,他的弟子和儿子都拥有了与同龄人迥异的难得的沉静。2007年1月,李小聪被评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然而,盛名之下,是喜亦忧,李小聪如何还能保持一份隐者宁静与安然的情怀呢?

李小聪:现在的名称的国家级大师,然后你要思考,你走了以后,人家是不是真正认为你是大师。这个问题是靠你的心的真诚的程度,不是我们现在,我们有嘴巴我们自己说我们是大师,我们现在多牛,我们还活着,我们能讲,你走了以后,你就不能讲了,靠的是作品他们自己了。我现在思考的是,以后的日子,以后的心态,我一辈子管的都是心。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视频:走遍中国之陶艺奇人邢良坤


邢良坤1955年出生于山东,成长于大连,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了18项发明专利,获得大世界基尼斯科研成果之最,用其专利创作了两万余件令人叹为观止的陶艺精品;他独创的陶艺术教学方法,可在一年内成功地将初中文化的学生培养达到了专业美术学院用四年时间才能达到的水平;他创作的陶艺精品被中国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院、旅顺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日本丸龟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及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社会名流收藏;他著有《古陶起源》、《钢铁起源》等学术论文,并对“恐龙灭迹”、“古文字起源”、“中国陶瓷技术如何流向日本”等多学科问题发表了新的论述;他将收藏的一千余件日本古陶瓷精品无偿捐献给了辽宁省博物馆,填补了中国收藏史上批量收藏外国文物的一大空白。邢良坤先生现为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客座教授。

自1994年10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及2000年在日本、英国相继举办邢良坤陶艺展引起轰动后,邢良坤已成为中国现代陶艺的代表。他取得的“立体开片”、“网釉”、“红天目”、“吊球”、“转心瓶”等十二项国际专利发明以及被列入世界基尼斯之最的迎接香港的回归而创制的双塔回归砚等,陶艺作品栩栩如生,精美绝伦,釉色五彩缤纷、亮丽夺目,特别是他的茶道碗造型有的圆中见方、有的方中寓圆,有的碗壁上还施有或人体、或花叶、或波纹等浮雕,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被海内外有识之士赞誉为“天下第一陶”。

视频:走遍中国之发现者胡光震


胡光震,字德宝,别名方正,尤之,男,1945年7月生,安徽绩溪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1963年毕业于学院美术系,曾任景德镇瓷用化工厂新产品研究所所长、副总设计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评委;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陶瓷釉上装饰,兼写意青花。“连年有余”、“缠枝牡丹”作品获全国陶瓷美术展评二等奖,“孙悟空漫游长城瓷板画”等分别获全国科普展优秀奖和美术评比多项奖,部分作品被馆收藏,《》杂志曾发表其作品和论文,传略载入《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辞典》和《中国当代美术家辞典》等书典。

《醉》的作品创作有点神来之笔,也在情理之中——他偶然发现这件烧坏的瓷瓶白胎,本来是要报废的,但他忽生灵感,在它上面绘出了“李白醉酒”的画面,特殊器型与传神画面浑然一体,成为可遇不可求,也不可再复制的半天然半人为的陶瓷艺术绝品。但是,这件作品的诞生也是他潜心陶瓷艺术40多年,有着长期探寻摸索因而也有了深厚的艺术积累,因而,才能把握机遇、心有灵犀一点通,孕育出了《醉》这件佳作。

胡光震1963年毕业于瓷苑“黄埔军校”学院,曾师从于著名的美术家、教育家胡献雅先生。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高级工艺美术师评委、省美协会员。他擅长陶瓷釉上装饰,兼工写意花鸟。其作品《连年有余》、《缠枝牡丹》、《孙悟空漫游长城》等十余件陶瓷作品,先后在国内各项重大评比中获奖,并有部分作品被各大博物馆收藏。其传略入载《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辞典》和《中国当代美术家辞典》等。功成名就的胡光震仍在陶瓷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近年又探索新的瓷绘技法,推出了“釉上清雅粉彩”艺术瓷系列新作品,对传统粉彩技法注入现代美学理念,强调中国画式的笔墨韵味和意境情趣的营造,使古老的粉彩技艺焕发了新的魅力,在市场一路走红。

视频:走遍中国之开拓者任瑞华


任瑞华,男,艺名“仕博”,1941年10月,江西南昌人。1960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学院美术系教授。1989年在中国城雕研究班结业,同年在北京艺术家画廊举办个展,专著《人体素描旋转视察速成书法》获1998年中国作协文艺报社研讨会一等奖,传略载入《世界华人美术家博览》,《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等。

15岁那年,他考取了江西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后分配到学院任教至今四十余年。1969年创作的油画《八角楼的曙光》,曾作为大型纪录片《井冈山》的主题画面被反复播映,使他早有画名。但身居景德镇这样一个陶瓷艺术研究与创作氛围浓郁的地方,在油画艺术方面颇有造诣和成绩的任瑞华,曾经历过一个艺术道路方向选择转型的痛苦过程。因为景德镇油画创作艺术氛围不浓,他为此苦恼并思索过:在景德镇从事造型艺术,却与瓷艺无关,那就实在辜负了享誉世界的瓷都。在景德镇搞油画条件不好,与其将来当个三四流的油画家,还不如割爱放弃,另外在景德镇拓展一方瓷艺天空,不仅能够为弘扬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竭尽绵薄之力,凭借它国粹艺术的民族风格特点,自己的瓷艺还更容易被世界认同。因此,这个典型的学者型艺术家中年转型,放弃油画转攻现代瓷艺,不甘于平庸,不愿意像常人一样,纯粹为快速致富而重复克隆前人和别人的山水花鸟瓷器。他要在瓷苑探究奥秘,要开辟属于自己的瓷艺宫殿。1980年,他开始了新的学习征途,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进修;1988年,他再赴北京,师从著名雕塑家钱绍武数授。经过多年艰苦努力,他不但对雕塑艺术深得三味,完全把握了雕塑艺术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手段,而且充分掌握了陶瓷原料、色料、色釉的特性,能够娴熟地运用瓷泥造型的丰富表现力,比较自如地驾驭“火的艺术”了。

最有代表性的《岁月荷莲》,其主题意象与材质形式,是那样完美统一——荷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气质品格内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精神象征符号),与高白泥材质肌理所体现出来的洁白无瑕形式感,珠联璧合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和思想震撼。也正是在这件瓷艺作品前,美国陶艺家协会主席韦温·海格比(WayneHigby)教授感动得连声称赞:“像天上的行云,如地下的流水,像一首美妙的诗。”如是陶艺作品,未必有此效果。

视频:走遍中国 中国青花王陆履峻


陆履峻,号抱一,男,一九四二年生,祖籍上海,后客居扬州。陆先生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全面良好的教育,拜名师学习诗词,书画,兼及中西。中年壮游名山大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九十年代初,陆履峻先生以一流画家的实力,赴中国瓷都景德镇,转而潜心于陶瓷艺术精品的研究和开发。十多年间,陆先生尤醉心于青花瓷艺,因其画艺精湛,学养深厚,情趣清远,灵气飞扬,既师前人之瓷法复用现代科技,故能一扫匠气,超越前人,领先当代,独攀青花之巅而终成大家。

陆履峻先生以瓷作画,以器成艺,其创作的青花瓷器艺术作品具有西方油画和中国国画无法实现的独特表现力。他的作品曾在北京、上海、福州、香港、东京、伦敦等地展出,其中的青花瓷瓶《瑞雪图》获全国首届陶瓷艺术展金奖,被誉为“中国当代青花王”。陆履峻先生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一级会员(教授级),南京博物院特邀研究员,扬州大学艺术院教授。

李恭坤


李恭坤,(1941—),江西南昌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雕塑研究会理事。曾两次应邀赴香港、新加坡作瓷雕现场技艺表演,产生了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江西日报》《景德镇陶瓷》杂志《景德镇瓷雕作品选》画册先后以不同形式评介、报导李恭坤的瓷雕技艺。

守拙求真尚自然,匠心独运塑先贤。

喜嗔悲笑传神韵,妙趣横生别有天。

注释:

① 尚自然:李恭坤在创作中主张宁拙毋巧,注重"尚自然、少雕琢、巧寓意、忌直露"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之他又善于用高温色釉来加以装饰,使作品显得纯朴自然。

② 塑先贤:李恭坤瓷雕创作多取材于传统历史人物,如张衡、华佗、伯乐、诸葛亮等,寄托了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崇敬之情。

③ 喜嗔悲笑:李恭坤善于将传统的表现技法与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他塑造的人物或嗔、或怒、或喜、或悲、或笑、或哭……,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触手可及,仿佛和你面对面地交流情感。

作者简介: 韩晓光 笔名 晓寒 江西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首届教学名师。近年来已出版《近体诗语式研究》《杜甫诗歌语言艺术》《杨万里诗歌艺术散论》《唐英诗歌选注》等专著九本;在《中国文学研究》《古汉语研究》《杜甫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在《中华诗词》《当代诗词》《江南诗词》《江西诗词》等刊物发表诗作近百篇。

宋代瓷器——中国瓷器之巅峰


无论在拍卖会中,亦或是私人收藏,宋代瓷器因其优雅的造型、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含蓄秀美的釉彩为广大收藏家所青睐。自明、清两代起,宫廷收藏家们便在各处寻觅宋瓷,并争相将其收入个人收藏。

在御窑中也经常有借用这些宋代瓷器的形式而定制的仿古瓷器。因此,宋代瓷器不仅体现了本身的内在美和高超技艺,同时也为人们了解其后中国以及其他包括日本、中东和欧洲在内的国家和地区在瓷器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宋代瓷器因其的经典形制创造而永不落伍,即使是摆放在当代的艺术瓷器工作室中也不会显得突兀,反而会在现代艺术气息中更为夺目。虽然我们目前在各类市场中看到的宋代瓷器价格不菲,但实际上他们的真实价值都被低估。随着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开始赏识宋瓷,这一格局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生改变。

收藏宋瓷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大多数宋代瓷器可被分为四类:白瓷、青瓷、黑瓷和白釉黑彩瓷。这些不同品类的瓷器各异,被摆放在一起时,不仅不会有重叠之感,而常常能够起到相得益彰和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对于一位想要同时展示自己全部藏品的收藏家而言,并不需要仅仅专注于收藏其中的某一品类。则也可以选择不同类别的瓷器,进而丰富自己的私人收藏库。

中国瓷器的巅峰收藏——宋代瓷器

选择白釉瓷器(定窑和青白釉)或青瓷(越窑、耀州窑、钧窑和龙泉青瓷)时,需要考虑其瓷器造型的平衡和釉面的质量。判断切割、雕刻或模压装饰时,不仅要注重它的质量,亦需要考虑它与器皿的造型是否和谐。此外,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装饰图案或器皿的形式是否具有吉祥的意义或恰如其分的寓意。

中国瓷器的巅峰收藏——宋代瓷器

青瓷釉色的微妙之处难以言传,其中又以三种最受人推崇——汝窑、官窑和哥窑——其釉面的开裂则是故意而为之,实则是做装饰花纹之用,裂纹的质量至关重要。汝窑裂纹纤细密集;官窑裂纹则因其釉的厚度显得更加鲜明突出,且裂纹之间的距离较宽。有些裂纹于釉面呈斜角,形成赏心悦目的冰片状,犹如美玉中存在的裂隙。最理想的哥窑瓷器上应该同时具有两种不懂得裂纹,它们被称为“铁线及金丝”。其中,较大的裂纹纹片较宽,呈深褐色或黑色,较小的裂纹纹片则要细浅的多,呈金黄色。

中国瓷器的巅峰收藏——宋代瓷器

黑釉瓷器质量不一,主要取决于产区。品质最佳的产自河北定窑,胎体厚重,釉色漆黑光亮,给人一种摸上去仿佛还湿着的感觉。其他北方黑釉瓷器主要产自河南,有些作品亦精致无比。宋代的工匠们常常通过控制氧化铁结晶,在瓷器表面形成自然流淌的斑纹,如浮在暗釉表面的微小金属点“油滴”,又如呈现在釉面上的赤褐色条纹“鹧鸪斑”。南方的建窑出产钟爱品茶的宋徽宗当年酷爱的茶盏;盏胎呈铁黑色,在深色釉面上透出颜色的细致条纹,犹如兔毫,俗称“兔毫斑”。

中国瓷器的巅峰收藏——宋代瓷器

对于所有这些瓷器来说,釉料的质量是首当其中的考虑因素。然而对于产自吉州窑和中国南方的瓷器而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也包括采用树叶、剪纸和多种釉料等在内的各种装饰技艺。而宋代最引人注目的装饰瓷器当属产于中国北方的白釉黑彩磁州窑瓷器。通常来说,磁州窑瓷器造型粗犷,胎质色泽浅淡,在作品上采用黑色或者深褐色剔花设计。收藏家应着重于设计的品质,以及该设计同器皿的造型是否相得益彰。

古董瓷器收藏的基本规则

只买自己真心喜爱的瓷器,因为这样就永远都不会后悔。买自己能负担得起的最佳藏品。最理想的是买那些状况良好的藏品,当然也要考虑它们的出产年代。初出茅庐的收藏家应该尽量听取最好的中立意见,并且只向自己信任的买家购买。

李朝白瓷


要说清李朝白瓷的渊源还要追溯到高丽青瓷,甚至与中国瓷器的关系。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冯小琦告诉记者,自唐代以来,高丽便开始模仿中国瓷器造型,这一点可以从其出土的诸多瓷器中可见。

高丽王朝(918年-1392年)之后,李朝(1392年-1910年)开始了其漫长的统治时期,并逐渐有了与高丽青瓷齐名的李朝白瓷、李朝粉青。

当时的文人成伣(1439年-1504年)在《慵斋丛话》中记载:“世宗朝御器专用白瓷,至世祖朝杂用彩瓷,求回回青于中国,画樽、杯、觞,与中国无异。”由此可知,李朝青花瓷的出现应不晚于15世纪中期世祖时。17至18世纪,李朝青花已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器物多见四方、六至十二角等棱角造型。

直到这时,李朝白瓷与李朝粉青都受到中国瓷器的影响。其中李朝白瓷受到中国北方窑的风格影响,而李朝粉青则受到磁州窑的影响。不过尽管高丽青瓷、李朝白瓷等与中国瓷器渊源颇深,但自高丽开始其在陶瓷的形态、样式及技法上都与中国有很多不同。类似韩国早期的瓷器没有釉上彩,“只是到了后来才发展出来。

韩国的古陶瓷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收藏界可能更为追捧高丽青瓷,这部分缘于其工艺、质地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中国。近年来,中国市场成交价最高的高丽青瓷要算去年中国嘉德在香港拍卖中所拍的12世纪高丽翡色青瓷五瓣花形盏托,成交价为517.5万港元。相比之下,出现在中国市场的李朝白瓷数量则相对较少,其估价一般在几十万元。

视频:《瓷路》初一首播 讲述中国瓷器世界之旅


央视纪录频道制作的重点纪录片《瓷路》昨天举办看片会,92岁高龄的中国古陶瓷界泰斗耿宝昌给予高度评价。

将于31日在CCTV-920:00首播的《瓷路》全片共分为六集,每集50分钟,是一部讲述中国陶瓷文化在全世界传播之旅的纪录片。在这条神奇的瓷器之路上,充满了探险、财富、人性、生死、战争和沉船的精彩故事。总导演张力说:“在创作风格上,《瓷路》既有历史纪录片的考证拍摄,也有现实题材的纪实抓拍;既有设悬念、讲故事的手法,也有观点与主题的论述,力求有思想,但更要好看。”

据悉,《瓷路》的摄制工作历时两年半,摄制组辗转欧亚两大洲,脚步遍及中国的18个省近30个县市以及全世界10多个国家,寻找流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并在各国国家档案馆、博物馆、古窑场与私人收藏室拍摄了大量珍贵素材。因此,《瓷路》也造就了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一次以瓷器为主题的拍摄行动。

在看片会上,该片总顾问、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界泰斗耿宝昌对该片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以往节目大都局限在谈陶瓷工艺、陶瓷鉴定上,而《瓷路》把陶瓷作为一面镜子反映历史,这个角度非常有创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视频:走遍中国之隐者李小聪》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视频:走遍中国之隐者李小聪》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小瓷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