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出华彩

天水之境像(大型陶瓷壁画装置)朱乐耕

五彩云(陶瓷装置)朱乐耕

农耕时代(陶瓷雕塑)朱乐耕

用高温烧瓷器,一般人都能学会,但能把每件瓷器都烧出预定的色彩和纹饰、用数千件组成一个场景、艺术墙体和陶瓷壁画装置,则非朱乐耕莫属。

几十年来,从景德镇陶艺世家走出来的朱乐耕,从烧制生活器皿到烧制艺术作品,他探索当代陶艺与当代建筑空间对话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生命之歌唱”“天水之境像”以及“农耕时代”“五彩云”系列,阐述了他对生命、环境、人类梦境的理解。其中运用的红绿彩工艺,是起源于宋金、历经元明清发展的重要装饰色彩。朱乐耕花费大量精力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创造了一批具有现代风格的红绿彩工艺作品。一朵朵硕大的充满着梦幻色彩的红云在空中飘浮,给观众带来生命的感悟和梦幻的空间。一朵朵五彩斑斓的云,就像一首色彩明丽的诗歌在天上飘浮着,阐释了艺术家心中的伊甸园,也是诸多梦想心灵中幻化出的理想图景。“天水之境像”表现的是对人类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礼赞,“农耕时代”系列歌咏的是我们人类永远的朋友耕牛和奔马,“五彩云”多组作品则是朱乐耕作品中的“华彩乐章”。

朱乐耕的瓷艺,是泥与火、硕大与纤巧、绘画与造型、实用与艺术、必然与偶然的融合和锤炼,每一系列作品,都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具象美、寓意美和诗意美。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院长,朱乐耕的梦想是重拾陶瓷代表中国的骄傲,重新找回我们的美瓷美器、精致而高雅的艺术生活和色彩丰富的梦境。

小编推荐

娃娃也能玩创意 看陶瓷设计如何深入浅出


一个长牛角、大小眼的笑脸储物罐;一条被压扁的齿轮形白色肥鱼;一堆会开花、能长出星星的糖果;一只薯条馅的饺子;一双面条做成的拖鞋……

这些,全都出自四五岁的幼儿园小朋友之手。感到很意外吧。起初我也有些怀疑,陶艺设计这种连大学都并不多见的课程体系怎么摇身一变,被纳入到幼儿教学的范畴?“因为这个项目比较好,所以在2002年的时候,教育部下过指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陶艺课程纳入到日常课程中去。”功夫小瓷厂的商务部经理巢丽萍这样说。

功夫小瓷厂作为江西省陶艺教育研究实践基地,目的就是要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尝到自己动手、体验制作陶瓷的乐趣。他们利用陶瓷古镇景德镇千年的遗留和沉淀,和景德镇陶瓷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发了多项科技成果,创办手工瓷吧,并在香港、深圳、上海、武汉等10多个城市开展了幼儿陶艺教育。

据说,为了能将陶艺课程顺利推广到全国各地,他们在材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哈哈泥’这种材料是用景德镇高岭土作为原料,在里面加了中温颜色釉,使得泥巴本身有了颜色,可塑性强、好控制、色彩丰富,非常适用于初学者和大众消费。”巢丽萍口中的“哈哈泥”正是功夫小瓷厂通过技术革新的研发成果。这种材料不但无毒无害、天然环保,还为他们获得了三项发明专利和全国出售的代理权。

也许是孩子们与生俱来就喜欢玩泥巴这种松软的材质,比起普通泥巴,“哈哈泥”更美观和易于操作;比起彩色橡皮泥,它又增加了烧制成型的乐趣。“尤其是幼儿园,3岁以上就能做,小孩儿玩这个都会很感兴趣,他们可以把想象的东西捏出来,我们会教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创意。小孩儿很容易自己掌控,就跟玩普通的泥巴是一样的,但是孩子们看到这样漂亮的烧制效果后会更加高兴。”巢丽萍一聊起孩子们,一脸的笑容,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巢丽萍是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在出生、求学、就业这三个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于她,却一直围绕着景德镇和陶瓷。这个单一且专一的女孩,一心想把她由衷喜爱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出去。就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她成了公司里开拓外地市场的第一人。

“当时我们正好在和教育局接洽,想把这个项目加入到幼儿园的特色教学中去。花了两年的时间摸索课程设置和材料研发,可能景德镇本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吧,后来很多人慕名而来,觉得我们这个项目可以向全国推广,我们就报以尝试的心态,去武汉推广。”把步子迈出江西,迈向武汉算是一个转折点。之后的学校联系点和生源就越来越多,覆盖面也越发广泛。他们将技术简单化,把彩绘颜料、磨具引入课堂,提供一整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并不断地组织学校老师的学习与交流,方便学校的加盟与推广。

2009年,功夫小瓷厂受武汉市团市委和青少年宫委托,策划组织了600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体验陶艺制作。此外,他们也应邀参加了香港迪士尼乐园进行陶艺表演。2011年,他们举行了几场大型义卖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动手制作的笔筒、烟灰缸、小吊坠等等拿上舞台,爱心捐赠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

小小泥巴捏出荣誉的舞台,小小创意化作无疆大爱。此时的设计,与才能无关、与金钱无关、与年龄无关,只是孩子们眼睛里最纯真世界的反射。

五虎出更 咆哮瓷艺


老虎身上的毛发根根可见

城市晚报讯 昨日,民博会第三天,市民们的观展热情不减,顶着30℃的高温来逛展会,参观人数达19.8万人次,销售额突破680万元人民币。从袖珍伞到巨型恐龙再到瓷砖刻画……市民们在展馆内不断地发现惊喜、感受奇特的民间艺术文化。

布雕孔子只展不售 喜爱者被“打酱油”

要用“精美”二字来形容,那就要属八大名品展区的布雕孔子了,孔子先生身着绿纱外衣,头上戴着蓝色裹头巾, 脚上穿着布履,夹着一卷书卷,长长的胡须,慈祥的面容,仿佛是真的孔子站在人们面前一样,从头发到衣角每一个细节都制作得天衣无缝。展商介绍,这座精致的孔子像的制作过程可不简单,陶土雕塑、配服饰到彩绘,整个过程全部为手工。

这个精致的“圣人”经常被观展的市民“围观”。但展商介绍,这个孔子的布雕只展出,不出售,对于那些爱不释手的喜爱者只能被“打酱油”了。

净月潭落叶“聚会” 叶艺陶罐惹人爱

陶罐上粘满各种树叶,上上颜色,一个精美的叶艺陶瓷就出炉了。这就是观展市民们喜爱的“叶艺系列”的作品。“你看这个,不知道有多少树叶,这就是落叶大聚会啊!”一位观展的市民抚摸着粘满树叶的陶罐说。

目前展出的作品均是在上等的陶罐上用净月潭的落叶加以装饰,制作出一种极具艺术气息的美感。展商介绍,装饰在这些陶罐上的叶子种类多达上百种,大多都是具有东北特色的叶子,希望通过这样的工艺让更多人感受到东北地区的自然特色。一般制作一个这样的作品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从制作陶罐到落叶处理,20天左右就可以制作完成。

记者了解到,叶艺陶罐是今年新推出的系列,与那些昂贵的稀有珍品相比,叶艺陶罐成为了观展市民心中可以购买的佳品。

用笔作画不算啥 瓷砖刻画顶呱呱

“咦,这幅画不光能看到老虎,怎么还能摸到老虎的毛发啊?”这是发生在4号展厅一个展位里的一幕,一位六旬的老人抚摸着老虎说。原来这就是刻瓷工艺,刻瓷的作者钟先生介绍,他所做的画,不是用笔画的,而是刻上去的。

刻瓷工艺对于制作的材料、过程都是有严格的要求,刻的工

具要经过打磨改造才能应用,瓷砖需要硬度高、平面光滑、釉色正,是从厂家特制的瓷砖。钟先生说,制作一幅作品需要临摹、刻画、上色、封蜡四个步骤。稍有不慎,便会成为败笔之作。记者在展位上看到,一幅《五虎图》标价5万元、一幅《八仙神通图》标价8万元。钟先生说这里每幅作品都耗时3个月之久。

袖珍工艺伞 遮不住一个小孩头

“来,我抱着你照一张,把伞打在头上,摆耶!”一个七八岁样子的小男孩一边指挥着妹妹,一边对着妈妈的镜头灿烂地笑。他们手中的这把袖珍小伞连一个小孩的头都遮不住,但却成了展会上孩子与大人的合影对象。

这新奇的袖珍伞用蕾丝制成,上面手工绣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纹,只要看到袖珍伞的人都会上来观摩一下,合张影再接着逛。因为小巧的特征,这把精美的袖珍伞几乎成了孩子们照相的小道具,每个孩子都抢着要与其合影,而与袖珍伞合拍的姿势百变的照片也成为了“民博会一游”的永久纪念。

曹木林:古韵悠悠 神出象外


和许多人一样,我喜欢阅读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市艺术瓷厂美研所所长曹木林的粉彩人物瓷画作品。其清新、清和、清静、清淡或匠心独运的构图,简练传神的造型以及古朴大方的色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木林是当今景德镇陶瓷画坛一位传统功力深厚的陶瓷艺术家。他早年从师著名陶瓷美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先生,擅长粉彩人物装饰,兼长粉彩山水花鸟装饰。对中国古典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传奇人物等颇有研究。不仅知晓其过程和情节,而且熟悉前人对这些题材的表现手法,在广采博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他的笔底墨端,古代仕女、神话人物、文人士大夫的生活题材驾轻就熟,跃然瓷上。其艺术造型个性鲜明、形神兼备、各具风采,突破了传统人物绘画的类型化模式,将现代审美、揉进自我情感,描绘塑造出形真意深的艺术形象。

阅读曹木林的作品发现,他始终在表现一种超凡脱俗的诗意情怀。对于横贯古今的文化根脉他有着天然的洞悉和挖掘,文化与厚重是其作品里可贵的组成部分,他赋予这些以诗意的轻灵。细读他的一件件人物瓷画作品,其间文人雅士都是“相忘于江湖”的潇洒之态,这种表现背后隐喻着一种愿望——人与自然山水的自然融合。他瓷画里的自然山水不仅有“独善其身”“隐退山林”的古典意境,更有当代人精神渴望的象征意味——灵魂栖息和精神家园的含义。使得当代人能与瓷画中那些或倚、或立、或躺、或坐的文人雅士一道终于得以诗意情环与山水精神的欢然拥抱、交契合一。曹木林在粉彩人物瓷画作品里呈现的“世外”情景,使人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让每个观赏者思而慕之,回味无穷。

在曹木林的笔下,隐逸高士最能表现他本人的精神境界。他的这类画作是艺术大师附于笔端上的真情流露。山石之上,闲云悦目;碧溪清泉,流水悦耳;古松浓荫,清风愉身;对奕品茗,茶香洗心……这正是曹木林以自己博大的胸襟,洞察自然与人生而得来的一派天机、意趣。他的《李太白登庐山观瀑布诗意》《南北仙翁奕棋图》《十八罗汉》《渊明爱菊》《竹林七贤》《达摩渡江》《钟馗在此》《梅妻鹤子》《高山流水千古知音》《太白醉酒》《降龙伏虎》《铁拐赐福》等主要代表作品都在构图奇特、线条流动的绘画状态中蕴藏着一种深刻的哲学认知,同时也彰显出一种淡泊、超越的生命态势。读曹木林的瓷画,浮躁的心可以沉静下来,能把人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忘我境界。

曹木林粉彩姜太公瓷板

曹木林告诉笔者说:之所以喜欢画历史神话人物,倒不是因为古人长发飘飘、衣带冉冉之缘故;也不是因为前人留下的“十八描”适合表现古人,而是先贤们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精神时常感动着我,令我振奋、令我激动、令我感叹。可以说,每当我手头完成一件粉彩历史人物瓷画创作,就好似在亢奋中完成一次与先贤们心灵的交流。艺术表现着人生,流露着艺术家的情感和人格风范。我们从曹木林的瓷画作品中可以知道,他除了对陶瓷艺术极好的悟性之外,还是一个有着铮铮铁骨的汉子。为人低调、直爽、真诚、能吃苦、也能吃亏,表现在他的瓷画作品中,便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大气,一种宽阔的胸襟。他的爱、他的喜悦、他的惆怅、他的苦痛、他的快乐、他的沉醉、他的孜孜不倦,全都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在了瓷上。

从事陶瓷美术创作50多年来,曹木林画过100多位形态各异、内心世界变化万千的历史人物。其灵活多变的笔墨、功底精深的线条、雅致脱俗的构图,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们心目中熟悉的古代历史人物的精神特征。像潇洒不羁的李太白,寄情田园生活的陶渊明,人丑心地美的铁拐李,以及斩妖除魔的终南进士钟馗和面壁悟禅的少林祖师达摩等。如从他的《李太白登庐山观瀑布诗意》赏读,他在作品的创作中努力探索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精神状态和吟诗场景,用古朴、简洁、明快充满浪漫情趣的笔墨塑造了大诗人那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魄以及才气横溢、风度翩翩的精神风貌。画面古松依崖高耸、飞瀑从天而落、山雀鸣跃其间。观此画,犹如进入人间仙境,若能在这青山秀水间饮茶观景,真可谓是人生一大乐事。

凡是赏读过曹木林瓷画作品的人,都会被他刻画的人物内心世界丰富表现所倾到。一旦走近他创作的艺术世界,就会强烈地感受到,他已经和我们的先人们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对话和交流。所以,读曹木林的作品总能够让人眼前一亮。进而仔细阅读,反复品赏,那让人神驰暇思、养眼养心的观赏效果,我想这就是他艺术大师的艺术价值所在。

人活得是否精彩,关键在于是否有精气神,瓷画艺术创作何尝不是如此。读曹木林的粉彩人物瓷画,情境、神韵、笔力于一身;材质美、工艺美、技巧美、艺术美于一炉。所以,作为多年和他作品“神交”的老朋友,我要为他的瓷画艺术喝彩,为他取得的艺术成就喝彩,为他永远追求自我价值的人生喝彩!

泥巴捏出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


形象俊朗、清爽,具成长感,对应清新文化和时尚文化。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在凤翔县城东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六营村的村子,该村3组不过60多户人家,别看户数不多,村子不大,多次与中国邮票结缘的泥塑作品就是从这里走出的。从2002年泥塑马成为当年生肖特种纪念邮票造型以来,凤翔泥塑与中国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的5年里,泥塑羊、泥塑猴、泥塑鸡、泥塑狗,乃至2007年的泥塑猪等造型,或者成为特种生肖纪念邮票主图案,或者登上特种邮票集邮册封面、底面,或者出现在中国邮政有奖贺年卡、贺年信封上……

如今凤翔泥塑已远销海外,同时每年有着大量的到访者,参观、购买,村年人流量可达十万人,其传承地六营村,也被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凤翔泥塑如凤凰展翅翱翔天空一鸣惊人!“泥塑世家”不同寻常的“传家宝”

在凤翔老辈泥塑艺人中,胡深先生可算是目前健在的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了。现为民间艺术研究员的胡深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自幼随父胡克勤先生学习当地传统的彩绘泥塑艺术,70多年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胡深大胆创新,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其作品泥塑马曾荣登2002年国家生肖邮票。胡老的儿子胡永兴、胡永路,女儿胡小红传承了泥塑艺术的精湛技艺,也都是泥塑制作的高手,胡深一门被誉为“泥塑世家”。

“干咱这活真是土里刨金呢!”胡老先生的老伴胡凤忠坐在炕上一边在给手中的泥塑猪上色,一边给记者说。胡大妈今年76岁了,12岁开始学习制作泥塑,当时家里穷,做泥塑主要是在附近的灵山等古会上换取粮食、鸡蛋等养家糊口。现在日子好过了,但这么多年始终没有丢下这门手艺,并将其传给自己的儿女。女儿胡小红5岁时跟随父母学习泥塑,14岁开始使用长画笔进行创作,2006年曾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民间艺术一等奖。

胡深的大儿子胡永兴更不逊色,自幼随父研习传统彩绘泥塑艺术,大胆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他创作的“最牛的牛”长3米,重1吨,曾在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展出,作品在国内外获得过多项殊荣,泥塑鸡被设计为鸡年特色邮票和首日封图案。

成功的作品来源于历史的积淀。在胡深先生家中,记者看到了胡家的传家宝——一尊泥塑坐狮,虽年代久远,底部有些残缺,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一双眼睛为红玛瑙所制,特别耀眼;体表光亮、滑溜,犹如石雕一般。“这个宝贝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是实心的。狮子眼睛一成红色就成神了,所以这是长命狮,是保佑小孩子们的宝物。”胡深老人一边抚摸着“宝物”一边向记者介绍,胡大妈补充说:“前两年曾经有几个外国人要买这宝贝,说是要多少钱给多少钱,你想,咱能卖吗?”凤翔泥塑走出家门走向市场闯世界

提起凤翔泥塑,就不得不提胡新民。“在民间艺术与商品营销接轨中,胡新民作为一个民间艺人是最成功的。”有人这样评价胡新民。1965年出生的胡新民从小受乡土艺术的陶冶和祖传泥塑艺术的熏陶,中学毕业后,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的沃土之中,随父母专业从事祖传艺术的学习与创作,在传统品种上先后发掘了20多个规格的180多个新品种,而且在制作工艺上有所突破,先后在国内外多次讲学,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博览会。从2002年到现在,胡新民组织生产的泥塑远销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以及我国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工艺方面,胡新民潜心钻研原料配方,在“摔不烂”上下工夫。经过多次失败后,1996年,他在过去的“板板土”原料中加入糯米浆和桐油,并用棉花代替过去的纸浆,按一定比例调配,大大增强了泥塑的韧性和耐久性,使其具有1个小时在水中泡不坏、越放越坚固的特点。同时,用石膏模具代替了老式泥模具,不仅解决了泥塑在生产过程中误差较大的问题,而且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使工作效率提高10多倍甚至数十倍以上。造型方面,传统泥塑集中在挂虎、坐狮之类,只有简单的七八种,很难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不太适应当今的市场需求,胡新民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理解,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品种和造型,先后增加了斗牛、12生肖、各种人物等,达到了目前的100多个品种,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胡新民还一改用麦秆包装泥塑的做法,全部使用规范制式、美观大方的包装盒,为泥塑大量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此三大创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村里的泥塑制作者纷纷效仿,泥塑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大大提高,使凤翔泥塑在2000年以后开始步入辉煌。凤翔泥塑的历史故事

近年来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凤翔泥塑源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说,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军队一部中的第六营兵士屯扎于此,这个村便命名为“六营”。这些来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艺,闲暇无事,就和土为泥,捏制各种形态的泥活儿当做玩具,并且彩绘示人。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黏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

凤翔泥塑的工艺程序为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凤翔泥塑制作方法简单易行,造型生动,色彩别具一格。其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笔法涂染,对比强烈,使人爱不释手。凤翔泥塑已成“中国名片”

从2002年泥塑马成为当年生肖特种纪念邮票造型以来,凤翔泥塑与中国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2002年、2003年,凤翔的泥塑马、泥塑羊连续两年被国家邮政总局邮票设计司确定为生肖邮票主图案;2007年胡新民设计制作的“福寿猪”,不仅被选为2007年中国邮政有奖邮资明信片的主图,还再次荣登2007年中国生肖邮票。2006年5月20日,凤翔泥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陕西省凤翔县的胡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11年,铁道部发行兔年生肖纪念站台票套册(16枚),采用凤翔艺术家胡永兴制作的“泥塑彩兔”形象,共计16枚,限量发行16000套。同时选取其中一张票面配套制作3000枚银质生肖纪念站台票,以供收藏鉴赏。

首席记者杨立充满想象力的民俗艺术

在数百年的历程当中,泥塑作品不断的继承和发展着,众多优秀的传统泥塑作品都得以不断传承,尤为典型的是虎的形象。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当初凤翔六营村的泥塑艺人从未见过虎的模样,他们却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民间百姓心目中大美无边的理想老虎的形象。这所有虎的造型都与虎的原型有着很大差距,但无一不具虎的神韵和气势。

陶瓷技术促进艺术陶瓷发展


在陶瓷产业不断进步发展的标志中,艺术品的创作最有代表特色。体现在艺术品创作的实践中,可以让艺术品在每一个步骤加工与设计的过程中,都得到最美的诠释,让设计得以精确的体现,是最重要的内容与形式。尤其是艺术品实际的设计与成型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完美的效果,最后的关键性步骤,对于技术的依赖极其重要,陶瓷技术进步,与陶瓷机械的发展同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艺术品创作本身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艺术品的生产与设计实践中,从雏形到成品,有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程序,而每一个过程中都凝聚着艺术之美,也都需要陶瓷技术的保证,有了技术的支持,设计才更有亮点和特色,有了技术的促进,才能让艺术之美展示得更加极致,陶瓷技术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就是这样的有实际意义,也是现代陶瓷生产实际和艺术品创作,都以技术领先为前提的根本原因。艺术品的最终成型与完美展示,是在陶瓷技术的保障与支持下达到了最高结果,而陶瓷技术的进步与实践的发展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整体的陶瓷技术进步来看,每一次突破性技术进步成果,都给艺术品的生产带来一次较大的革新,而从最终成型与艺术品制作达到完美的这个决定性过程来看,对陶瓷技术的依赖性就更强,让设计成为可能,其实就是这样简单,技术是保证。

陶瓷色料


陶瓷色料也称颜料或彩料,是以色基和熔剂或添加剂配成的粉状有色陶瓷用装饰材料。

色基是以着色剂(能使陶瓷坯、釉等呈色的物质)和其它特定原料(如高岭土、石英、长石、氧化铝等)配合,经煅烧、研磨、漂洗、烘干、粉碎而制得的陶瓷用无机着色材料。

熔剂即是含铅的硅酸盐、硼酸盐或碱硅酸盐玻璃等,它是促使陶瓷色基与陶瓷器皿表面结合的低熔点玻璃态物质。色料主要以发色离子和作为结晶结构的基质材料予以完全混合,在经过适当的烧成条件反应,粒度控制、过筛、漂洗、调和均化等程序所得的结晶性固体粉末。

陶瓷色料有建筑陶瓷坯用色料、建筑陶瓷釉用色料、干混色料、辊筒色料、包裹型色料、日用瓷和卫生瓷釉用色料等。

陶瓷色料有如下用途:坯体着色。将色料中的着色物质(色剂)与坯料混合,使烧后的坯体呈现一定的颜色。有色坯泥可用于制作陈设瓷件、日用器皿及建筑用的墙地砖。白色坯泥还可作遮盖坯体颜色的釉下涂层(化妆土)。

用色剂和基础釉料可调配成各种颜色釉及艺术釉,大量用于釉层表面及釉下,进行手工彩绘,也可用作贴花纸、丝网印刷、转移印花、喷花的颜料。

陶瓷色料按使用方法和彩烧温度分为釉上颜料、釉下颜料和釉中颜料:1、釉上颜料是用于已经过煅烧的陶瓷器皿釉层表面上装饰的颜料。它含有色基和熔剂(一般含量为60~95%),熔融温度较低。彩烧温度较低,通常在800~850℃之间。

2、釉下颜料是用于在未施釉的坯体(生坯或素烧坯)上装饰的颜料。它由色剂(或色基)和少量稀释剂(粘土、高岭土、坯粉、石英、氧化铝等)配成。稀释剂的作用是冲淡色调和控制收缩。釉下颜料有时也掺入较难熔的熔剂,如长石或釉的熔块。釉下颜料要求在高温下呈色稳定,不受坯料、釉作用而变色。通常的釉下颜料有猛红、铬铝红、钒锆黄、镨黄、钴铬绿、钒黑、锑锡灰和铁络锡褐等。

3、釉中颜料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陶瓷颜料。其熔剂成分中不含铅或少含铅,能耐较高的温度。在釉坯或器皿上进行彩饰后,在高温快烧的制度下煅烧,这样可以使颜料渗透到釉层内部,出现近似釉下彩的效果。釉中颜料又称高温快烧颜料。

陶瓷色料还可以按颜料的矿相进行分类。

陶瓷:中国陶瓷花鸟画创作


传统中国陶瓷花鸟画创作方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于从事陶瓷花鸟画创作来讲,就是画家要到大自然中体察花、翎毛、草虫的形状结构和神态,以求得造化之理,从体察中产生艺术创作的激情与构思,并通过陶瓷花鸟画这一特定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和抒发自我情感与意念,就是心源的有感之情。现代陶瓷花鸟画的语言形式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外联系的日益增长,在与各国文化艺术的交流传递中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洋绘画的冲击。如何更地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吸取外来文化而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已经成为了现代画家们为之努力的首要目标。画家们不仅要延续古代优秀传统,而且也要对这一画种进行创新与开拓,赋予其色彩与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和表现性功能。

陶瓷花鸟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就是色彩和线条,它们是构成绘画艺术风格的基本要素,它一直是给人视觉冲击力的首要手段。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绘画,色彩与线条在画面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始终是重要的构成因素。在现代西方的油画、水彩等各种绘画冲击下,中国陶瓷花鸟画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有限色彩和构图形式,开始结合中国神奇的墨彩,融汇西方色彩寻找最佳现代陶瓷花鸟画的独立语言。

首先花鸟写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过程。对花鸟写生来讲,就是描写大自然的生态,表现生机天然和蓬勃的生命力。由于艺术表现的方法不同,花鸟写生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陶瓷工笔花鸟画和陶瓷写意花鸟画面对写生的要求与方法也就不一样。陶瓷写意花鸟画就是用概括和写意的手法,写生时往往重视随性大感觉表现,而不是在于一瓣一叶的来龙去脉。而陶瓷工笔花鸟则是以具体明确的写实手法来表现写生对象的巨细。它一方面强调对物象结构形态的深入认识与表现,同时又强调作者对意念对象的处理,从而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必须切切实实地下苦工夫来掌握。因为写生是陶瓷工笔花鸟最基本的工夫。对初学者来讲,写生练习就是让你熟悉理解花鸟鱼虫的结构、形态、习性的重要手段。因为观察只能得到感觉的印象,只有通过表现它,才能让你具体深入地理解它。二是写生的过程,是练习和逐步地掌握如何用线条来表现对象的方法,并由此使你更加理解传统描法的表现力,从而可以较快地掌握它。三是折枝花卉写生的反复,就是练习掌握各种章法的过程。四是即使对具有一定基础的画家来说,也不能怠慢,因为写生为创作积累了第一手的原始素材。这些写生稿往往保留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感觉和对物象形态的第一印象,加工很少,画面生动自然。而在寻找写生对象的过程中、大自然会让你酝酿新的构思,有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启迪。所以,花鸟画家必须始终坚持经常写生。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各种写生方法。

学习并初步掌握了写生、线条、上色等基本技法以后。就要多作章法的练习,虽然前阶段尤其写生中就已经接触了章法处理,但比较单纯。在进入创作阶段前的章法练习,是基本练习的综合练习,也是较为复杂和难掌握的课题。

章法练习,一般采取从小到大、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方法。这以所画对象的形象大小来定。如牡丹,月季、叶大而画面不宜过小。而一般的初学者,总喜欢画大幅,但陶瓷工笔花鸟画表现特点就是工,其章法要求十分严谨,不仅整个布局,即使一枝一叶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都极有讲究。画面大,就意味着处理面大,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反复修改,费时费力,效果不佳;而小幅相对比较简单,虽难成、但易画,费时少,便于反复修改,能够更好地取得实践经验。

章法的练习一般都在写生稿的基础上进行,既可以是单纯的花卉,也可以是花与鸟、花与草虫的组合,后者比前者在章法上要复杂得多,因此在画面上处理宾主、呼应、疏密、轻重、参差、偃仰,以及虚实、隐显、层次等方面的局部、布局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中,必须注意花与鸟、鸟与鸟、花与草虫之间的关系。有时是花为主,其余为辅,有时是鸟或虫为主体,花为宾,只是起到衬托作用,而章法的最后效果,是在下笔与上色之后。在你运用节奏、对比、平衡、统调这些形式法则来处理好形体后,才会看出你原来用线条组成的画稿欠缺之处。如欠缺太大,这就有可能是章法的问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修改或者重新画。在这样的反复实践过程中,就可以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较快地掌握规律,提高章法方面的能力。

章法练习,是从基本练习过度到创作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两者不同之处是:章法练习,主要解决技能性的问题。而创作则要求解决艺术技巧和意境的问题。当然,此两者并无绝对界限,也不必作绝对要求,期间分别,既不在画面大小,也不在于内容表现多少,而在于有无艺术上的创意,有无意境构想。

要进入创作,必须认识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陶瓷花鸟画的创作之源是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取材,包含着画家情感的抒发和对某种意境的追求。

笔者在陶瓷花鸟画的学习中,会借鉴传统中的造型、意识,造型以工整写实为主,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将图案的装饰手法和日本的绘画设色特点相结合,画面追求唯美,表现雅静与淡泊之美。在描绘花鸟的客观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了意象、夸张、变形的装饰手法。笔者的花鸟画色彩运用微妙,在传统基础上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技法,清淡典雅而比较统一,在设色方法上,保持了传统的“三矾九染”,又能根据实际画面需要灵活运用。例如用撕碎的泡沫塑料蘸上色彩在底子上拍打出斑点状,而后用统染方法来表现,再以色彩的淡薄来表现对象的远近、虚实,以及对象所处背景。

在现代陶瓷花鸟画的探索中,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洋绘画的冲击,如何使之较好地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吸取优良传统而发展自己的独立个性已经成为了现代画家们为之努力和创新的首要目标。只有画家置身在大自然中才能感受大自然对各种人的感染和力量,无论你是在花海中、溪流旁、大山下、海滩上,还是在艳阳天、明月夜,当你投身其中,你会感到自己灵魂在净化,使你产生不可抑制的创作愿望。陶瓷花鸟画画家对传统的继承与突破形成了陶瓷花鸟画的多样性,为以后的陶瓷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点。

清代陶瓷


景德镇陶瓷在清代就有了很好的发展,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景德镇不仅始终保持瓷都地位,而且瓷业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朝廷改御器厂为御窑厂。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起,朝廷派内务府官员驻厂督造,瓷业生产逐渐复苏并蓬勃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的制瓷技艺更趋娴熟精湛,品种更加丰富多彩,集历代南北名窑之大成。“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

康熙青花瓷不仅料色青翠艳丽,釉质莹彻透亮,而且笔触之间极富层次。康熙五彩瓷,色彩瑰丽丰富,画工考究精妙,画面高雅华丽。康熙郎窑红、豇豆红最为着名。郎窑红色泽浓艳而不浮躁,釉色晶莹透彻,釉面呈冰裂状纹,极为名贵。康熙晚期,外国传教士进入宫廷供职,随之传入画珐琅工艺。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后,珐琅彩瓷试烧成功。尔后又将画珐琅法逐渐运用到五彩中,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粉彩瓷。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后,烧制珐琅彩瓷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而由珐琅彩发展而来的粉彩瓷,其技艺也日臻成熟。雍正粉彩瓷,色泽粉润华滋,装饰精巧秀逸,显得异常柔丽高雅;雍正时期,首创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成瓷后进行釉上粉彩装饰,使粉彩的明艳、青花的幽靓争妍斗艳,相得益彰,更别具一番清俊华丽之美。雍正时期研制成功的高温窑变釉,绚丽斑斓,流光溢彩。

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为满足宫廷需要,制作不惜工本,胎釉精良细腻,绘画繁缛华丽,造型精巧新奇,均为登峰造极。这一时期的粉彩瓷,纹样极为工谨细腻,色彩极为华艳富丽。各式各样的镂雕瓷是乾隆时期的一大特色,除镂空透雕的香熏、花篮、灯罩等,更有双层透雕转心瓶、转颈瓶等等,其结构之严密,制作之精确,构思之奇妙,均令人叹为观止。乾隆时期还流行仿生瓷。象生器有动物、植物、瓜果等。仿器有仿青铜器、仿漆器、仿竹木器、仿玉石珊瑚等。其色泽质地,无不维妙维肖,几可乱真。

晚清六朝,当数光绪御窑器最为精良。无论官窑还是民窑,仿古风颇盛行,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

清代景德镇的瓷都地位比明代更为突出,除了宫廷用瓷、外销瓷,社会上的民间用瓷也几乎绝大部分由景德镇供应。景德镇以外地区的窑场多数只是生产一些缸、坛之类的日用陶器。

“陶瓷界的笔墨意境”—花鸟陶瓷画


陶瓷是一种“颜值和实力兼具”的器物,不仅有着各种优美的曲线器形,瓷胎上的各种绘画造型也是充满了艺术性和创造力。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陶瓷艺术界的花鸟画。

陶瓷花鸟画大规模发展起来是在唐代长沙窑时期,并随着陶瓷装饰材料的发展而发展,经久不衰,直至当代。唐代长沙窑以高温褐绿彩花鸟画为主,风格写意。至宋代时,北方的磁州窑兴起,磁州窑最负盛名的是白地黑彩写意花卉生动传神,不逊文人画家手笔。它的特点是将中国画的技法大量运用于陶瓷绘画,形成了白瓷黑花的独特风格,取得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元代时景德镇青花瓷出现,其明快美观的艺术效果使其很快成为中国彩绘的主流,其中花鸟画题材占据多数。明清时期之后,出现了更多的陶瓷花鸟画品种,在陶瓷花鸟画艺术创作中,工笔、写意以及工写兼备等各类风格百花齐放。

中国历代画家关注现实,体悟自然,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在生活中不断提取创作素材。五代黄鉴、黄居采笔下花鸟形象勾勒精细,形象逼真而富有真实的美感;五代徐熙、徐崇嗣开创的“落墨花”、“没骨花”花鸟画,给人以清淡高雅的美感;至宋代崔白、赵昌又更提倡以造化为师,写生之风盛极一时。苏轼、文同等文人墨客以梅、兰、竹、菊等为创作题材,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元、明、清文人画发展的先导,一直影响到今天明代以青藤、白阳为代表的水墨淋漓、笔意奔放的写意花鸟画,独具笔情墨趣;清代任伯年以生动活泼的笔意、鲜活明丽的赋色描绘出一幅幅令人喜爱的花鸟画。

实际上在每个朝代和每个时期,陶瓷花鸟画都在发展和创新,都在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不可否认,时代对陶瓷花鸟画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当下的陶瓷花鸟画发展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行,挣脱以往较为统一的发展方向,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向着多元空间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陶瓷花鸟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现象。

陶瓷的美是多样而丰富的,陶瓷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演进。陶瓷工艺的发展也融入了绘画等多种艺术技艺,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作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