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和民窑的区别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景德镇(原新平)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50多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民窑是对官窑而言。广义的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窑及其产品,都是民窑。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觉有唐三彩、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等。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300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扩展阅读

何为“官窑”?何为“民窑”?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 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民窑是对官窑而言。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器及其产品,都是民窑。

  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赿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著名 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章一生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

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 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三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手绘陶瓷和贴花瓷的区别


手绘陶瓷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每一件可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手工艺术品,在市场上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有些不良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用贴花瓷器冒充手绘瓷器,虽然贴花瓷器也会比较精美,但是由于其工艺相对简单,厂家可以批量生产,因此从价格上讲会比手绘的瓷器便宜。

所以藏友们不仅要擦亮双眼,还需要多上手拿捏,如果你花了手绘瓷器的钱买的是贴花瓷器,那就太不划算了。那么如何区分贴花瓷和手绘瓷呢?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学的方法。

1、看画面的花纹,如果有类似布匹上的网状纹,则是贴花的;

2、细看对称的、或相同的图案。每个局部,贴花瓷基本是一致的,而手绘的肯定不能做到一致,这一点很重要;

3、球面几何形状瓷器(如大天球瓶),大面积连续画的完整的人物、花鸟、风景,不会是贴花的,否则会出现折叠现象;

4、从颜色上判断,无论釉上、釉下贴花纸,从工艺上讲,陶瓷颜料附着厚度有限,颜色的深浅不易解决,对于某种颜色,就会出现在整个画面上呈现会基本一致的现象。这是最重要的区别方法。

5、贴花和手绘同时出现的瓷器,表现在上下装饰图纹用贴花,主要部位用手画。不过这种手绘都是把画面用复写纸拓在坯或瓷上,人工再上色。鱼缸用的比较多。凡瓷器上用了贴花,不论多少,此瓷器就不可能太贵。

6、从瓷体上分析,贴花瓷其瓷体不管是否高白泥,多数都比较粗糙,高级日用瓷除外,好瓷体不会用贴花。

7、用贴花瓷比较多的地方如餐具、花盆、各类鱼缸、各类大花瓶、小花瓶。

8、用刻有装饰纹印,印上装饰图案,属人工绘制,有别于贴花。

闽北宋代古民窑——大口窑


大口窑,是宋时闽北闻名国内外的民间瓷器作坊之一。其窑址位于浦城县九石渡景区境内的水北街镇黄碧村。

走进村境,让人惊异的是,全村上下的泥表里掺杂着大量的青白色碎瓷片,从村内的路面、泥墙一直延至村外的菜地、山表。目之所及,全是这样的堆积物。初步估计,堆积范围约达5万平方米。堆积层厚一般都在1-2米以上。

据村民余开兴等介绍说,这个村原名就叫“大口窑”。当年兴盛时,瓷窑总数共达六六三十六座。后因其中一窑烧出一张玉凉床,窑主怕泄露消息被皇帝知道而惹祸上身,便连夜将所有瓷窑封闭,逃之夭夭。大口窑从此荒废。

1961年大口窑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立有碑记。

根据《八闽古邑浦城》一书相关文章记载,该窑以烧制青白釉器为主,兼烧青、酱色釉器。器物造型以轻盈秀丽,小巧玲珑见长,品种极为丰富。从日用器皿碗、盘、碟、壶、罐到妇女梳妆用的粉盒;从生活用品灯盏、香炉、净瓶到文化用品水注、洗、镇纸、印章;从随葬瞑器龙虎魂瓶到儿童玩具、人物俑等,应有尽有。有些碗、碟类器皿除了构思精巧,用来盛放食物还具有久放不馊的功能。

日本陶瓷专家矢部良明在《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器》一文中写到:“日本古代的经冢里,往往收藏着小件的瓷或青白瓷作品……其绝大部分是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前半期的作品,这种数量最多的盒子,大多数为浦城大口窑所出产。”日本陶瓷专家、《世界陶瓷全集》作者藤冈了一先生,于1989年参观大口窑后评价很高,他说:“想不到大口窑制品如此丰富,很有可能是浦城的作坊主聘请了景德镇的工匠来烧制的,又由于烧制时间较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贡窑官窑御窑


同一单词往往具多义性,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只要联系上下文,一般不会搞错。但有时也会出现误会,之所以如此,一般是由于互相之间没有达成默契,即没有形成所谓的约定俗成。比如“官窑”二字,可能是瓷学著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了,然而仔细阅读不同作者的文字,可以发现每人在使用这个词时,同一语境中所表达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使用时内涵也会有所出入。稍作总结,可以发现这个词起码有以下四种意思:一是泛指古代所有为皇室乃至官府烧制陶、瓷器的窑场,实际上把历代贡窑都圈划了进去。如从这一概念出发,所谓“官窑”起码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据有关报道,岳州窑曾出土南北朝时的“太官”字铭瓷片和“官”字款匣钵,而落“官”字的瓷器通常属贡窑,这在瓷学界基本已成共识 ;二是仅指生产资料所有权归皇室所有的官办瓷器窑场,不仅与所有权属民间,但烧制御瓷的“贡窑”划清界限,也区别于另—些同样是官办的烧制建筑用材、陶器的“官窑”,相当于明清人概念中的御器厂或御窑、御厂。如实指的话,除了明清景德镇珠山范围内的那个“官窑”外,历史上真正称得上这一概念的,只有北宋徽宗时的那个“自置窑烧造”的“汴京窑”及南奔后“袭故京遗制”的杭州“修内司窑”、“乌龟山窑”;第三是仅指御器厂内的窑炉,如《浮梁县志》云:“有御厂一所,官窑二十座”。虽然宋人已将官办窑场包括作坊和窑炉两大部分 简称为“官窑”,但因明代景德镇的生产体制往往是作坊与窑炉分开经营除嘉靖之前的御厂和少数兼有作坊和窑炉的业主完全是“囵烧”外,嘉靖时部分“厂坯”和相当部分民用器都采取“搭烧”法,而康熙以后,所有“厂坯”都实行“官搭民烧”,即官器在民设窑炉内焙烧的制度 ,为了有所区分,所以当时“官窑”一词仅指官设窑炉《江西大志》云:“陶窑,官五十八座” ,而称官办作坊为“御器厂”、“御厂”;第四层意思实际是“官窑器”三字的简称。

由于指向有别,这就难免造成交流时的彼此误会。比如景德镇至正型元青花,有专家说它们属官窑,是基于它们与元代官用瓷器枢府瓷同出一窑,且发现有五爪龙纹;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应属民窑,理由是这些产品并非全供官用有“至正十一年”象耳瓶上的铭文为证 ,即便有部分产品属御用之器,也只是属贡瓷性质。其实前者的立论前提是把贡窑也划入官窑范畴,属广义,后者则比较纯粹,属狭义。近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瓷学家们正在尝试将“官窑”这个词统一用法,如有专家主张干脆单独列出“御窑”这一概念,以区别于贡窑及地方“官窑”,但又有人认为“官窑”之“官”本来就不是指一般官府,而是“官家”、“官人”之“官”,再说宋人早就称“自置窑烧造”的皇家窑场为“官窑”,我们何必再节外生枝呢﹖实际上,究竟是用“贡窑”对应“官窑”,还是用“官窑”对应“御窑”都不重要,只要达成默契即可,重要的是瓷学界在超越经验主义的道路上又迈了一步。

磁州窑:古代北方民窑最高水平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古称彭城,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磁州窑),宋元时期发展为北方最大民间瓷窑,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最高水平。

磁州窑的釉色较为丰富,尤以白釉最为出名。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早在隋代即已开始生产青瓷,到了宋代,磁州窑的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此时的产品最负盛名。自宋以后,元、明、清至今一直生产着。磁州窑不仅品种多,产量大,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磁州窑系,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磁州窑的制瓷技艺得到广泛的传播,遍及黄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和南方各地,并传到国外。2002年5月8日,日本大阪市博物馆馆长蓑风一行到邯郸考察,在参观磁州窑展时惊奇地发现,日本家喻户晓的茶道文化标志一只古瓷碗,竟与磁州窑的一个古碗一模一样。而此前,这只日本茶道文化标志的瓷碗,一直认为是江户时代由当时的高丽王朝传入日本的。

从古老的磁山文化陶器源起,己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历史悠久,兴衰起复。到十世纪,以制瓷精美,一跃成为中国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当时州以“磁”名 ,乃窑场之兴盛而著名于世,并有“十里彭城,日进斗金”和“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美称。

杨润先品鉴:元代耀州窑大碗 称民窑中的上品


元代耀州窑大碗

瓷器一直在收藏界占有一席之地,有着厚重文化和历史痕迹的高古瓷器,收藏价值一直都是瓷器爱好者们为之着迷的原因之一,但是因为现在市面上的高古陶瓷赝品较多,如何辨别高古瓷器也是瓷器爱好者比较头疼的问题。在《呼和浩特晚报》举办的呼和浩特晚报收藏品鉴会中,收藏爱好者张先生带来一件收藏品,在断代和藏品的正确识别上寻求专家的品鉴。

专家鉴评:张先生的这件收藏品,为元代的耀州窑瓷器。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年代久远的高古瓷器跟随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实属不易。高古瓷器上独有的土斑是制假者无法仿造的,也是鉴定高古瓷器的重要方法之一。

高古瓷器为元代以及元代以前出土的陶瓷,在土壤中埋藏多年,所留存在表面的痕迹被称为土斑,而这土斑就是现代普通藏者鉴定高古瓷器的依据。主要土斑有两种,一种呈颗粒状,一粒粒地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这与土壤中矿物质成分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另一种成条形曲线状,形状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这类土斑的器物,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分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从张先生的这件瓷器背面的痕迹来看,属于前者,呈现颗粒状土斑,并且土斑形状自然均匀。

为了制造高古瓷器的痕迹,市场有一些人造土斑出现,主要制造方法是选择在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类人造土斑的形状是呈现块状,表面分布不均匀不自然,釉胎之间没有过度层次。还有一种是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再取出。这类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冲就能洗清。人造土斑与自然形成的土斑相差很大,所以细细观察之下就可以发现,但是一些不了解土斑价值的藏者看到这种土斑时会清除土斑,所以建议藏者不要人为清除,因为土斑既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

此件收藏品的画工细腻,器身上的画工线条流畅,大碗内部的水波纹刻画精细。所以张先生的这件瓷器,属于民窑中的上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品鉴专家:杨润先(国家古陶瓷研究会会员)

古代瓷器:杨润先品鉴:元代耀州窑大碗 称民窑中的上品


元代耀州窑大碗

瓷器一直在收藏界占有一席之地,有着厚重文化和历史痕迹的高古瓷器,收藏价值一直都是瓷器爱好者们为之着迷的原因之一,但是因为现在市面上的高古陶瓷赝品较多,如何辨别高古瓷器也是瓷器爱好者比较头疼的问题。在《呼和浩特晚报》举办的呼和浩特晚报收藏品鉴会中,收藏爱好者张先生带来一件收藏品,在断代和藏品的正确识别上寻求专家的品鉴。

专家鉴评:张先生的这件收藏品,为元代的耀州窑瓷器。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年代久远的高古瓷器跟随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实属不易。高古瓷器上独有的土斑是制假者无法仿造的,也是鉴定高古瓷器的重要方法之一。

高古瓷器为元代以及元代以前出土的陶瓷,在土壤中埋藏多年,所留存在表面的痕迹被称为土斑,而这土斑就是现代普通藏者鉴定高古瓷器的依据。主要土斑有两种,一种呈颗粒状,一粒粒地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这与土壤中矿物质成分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另一种成条形曲线状,形状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这类土斑的器物,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分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从张先生的这件瓷器背面的痕迹来看,属于前者,呈现颗粒状土斑,并且土斑形状自然均匀。

为了制造高古瓷器的痕迹,市场有一些人造土斑出现,主要制造方法是选择在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类人造土斑的形状是呈现块状,表面分布不均匀不自然,釉胎之间没有过度层次。还有一种是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再取出。这类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冲就能洗清。人造土斑与自然形成的土斑相差很大,所以细细观察之下就可以发现,但是一些不了解土斑价值的藏者看到这种土斑时会清除土斑,所以建议藏者不要人为清除,因为土斑既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

此件收藏品的画工细腻,器身上的画工线条流畅,大碗内部的水波纹刻画精细。所以张先生的这件瓷器,属于民窑中的上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品鉴专家:杨润先

古代瓷器:磁州窑:古代北方民窑最高水平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古称彭城,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宋元时期发展为北方最大民间瓷窑,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最高水平。

磁州窑的釉色较为丰富,尤以白釉最为出名。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早在隋代即已开始生产青瓷,到了宋代,磁州窑的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此时的产品最负盛名。自宋以后,元、明、清至今一直生产着。磁州窑不仅品种多,产量大,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磁州窑系,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磁州窑的制瓷技艺得到广泛的传播,遍及黄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和南方各地,并传到国外。2002年5月8日,日本大阪市博物馆馆长蓑风一行到邯郸考察,在参观磁州窑展时惊奇地发现,日本家喻户晓的茶道文化标志一只古瓷碗,竟与磁州窑的一个古碗一模一样。而此前,这只日本茶道文化标志的瓷碗,一直认为是江户时代由当时的高丽王朝传入日本的。

从古老的磁山文化陶器源起,己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历史悠久,兴衰起复。到十世纪,以制瓷精美,一跃成为中国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当时州以磁名,乃窑场之兴盛而著名于世,并有十里彭城,日进斗金和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美称。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