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辽代瓷器珍品欣赏【细节图】

绿釉划花单柄壶高14.2cm口径5cm足径7.5cm

壶小口内收,壶身为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多棱形短流,相对应的另一侧置双股绳形系。壶腹一侧置竹节式横柄,柄端凸起一小纽。肩部饰两道凸弦纹,腹部刻划大小扇形纹,柄与壶身连接处以螺旋形刻划花纹巧加修饰,十分别致。

壶施绿釉,鲜翠欲滴,明亮可鉴。此壶造型、纹饰独特,是辽代早期瓷器中的珍品。

辽瓷的造型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中原形式的大都为中原固有的样式,主要有杯、碗、盘、碟、壶、罐、瓶等。属于契丹形式的有长颈瓶、凤首瓶、鸡腿瓶、洗口瓶、鸡冠壶等。随着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两种形式的的品种相互有所借鉴。

三彩鱼形壶高15cm口径5cm足径7cm

壶仿鱼形,造型设计巧妙。鱼背部正中为一喇叭状菊瓣花口,一侧为提梁,已残失;鱼嘴为壶流;鱼身、鱼鳍、鱼尾用不同的釉彩装饰并刻划不同的花纹;鱼腹下饰一荷叶,托起鱼体,荷叶下为平底实足。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

此壶形体生动,色调淡雅,集模印、堆贴、刻划工艺于一体,是辽代瓷器中之精品。

三彩印花方盘高2cm口径12cm足径7.5cm

盘四方花口,口微敞,平底。盘内四面立壁均分饰2开光,每开光内饰花卉1朵,花卉两侧对称饰卷云纹。盘内底四角饰叶纹,底心模印团菊1朵。盘内施黄、绿、白三色釉彩,盘外施半釉。

印花是辽代瓷盘的主要装饰方法,纹饰一般为凸起的阳纹,题材以花卉较为常见,如牡丹、莲花、菊花,亦有印水波游鱼、飞凤、蝴蝶等纹饰者。

白釉刻划花花口注壶高32.8cm口径8.4cm足径8.2cmM.tAocI52.cOM

壶撇口,口呈六瓣花式,长颈,肩部一侧以45角斜出一流,长圆腹,圈足外撇。颈饰弦纹多道,腹部刻划4朵盛开的鲜花。通体满施白釉。

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颈部弦纹工整,腹部花朵鲜活,刻划线条刚劲有力,图案清晰,为辽代白釉刻花壶中的精品。

辽代瓷器造型基本上是在本民族原有的皮革、金属容器造型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化后逐渐形成的,民族特征十分鲜明,如鸡冠壶、鸡腿瓶、洗口瓶等。这些器物置于帐中能节省空间,出行则又便于提拿携带,实用性较强。白釉瓷器在辽代较为盛行并具有民族特色,目前已发现龙泉务窑、赤峰缸瓦窑均有烧制。

黄釉凤首瓶高38.1cm口径9.7cm足径7.6cm

瓶花口外撇,细长颈,溜肩,长腹,束胫,圈足。颈部贴塑一凤头,前有嘴、后有冠,两侧各塑出凤鸟眼、眉、耳。颈部装饰弦纹多道。通体施黄釉,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

此瓶堆塑手法简练,颈部的凤鸟仿佛伸颈敛翼直立,夸张而不失真。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虽为釉料不纯所致,但也增加了釉色的美感。

三彩刻花鹭莲纹盘高3.1cm口径12.2cm足径7.5cm

盘口呈九瓣菱花形,盘心坦平,浅壁,圈足。盘内三彩釉下有刻划的鹭鸶莲花纹。其做法是先用铁锥在胎上划出图案线条,经素烧以后施以绿釉,再在莲叶上涂葡萄紫色釉,鹭鸶与莲花上涂黄色釉。

此盘暗划之线条流畅自然,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黄、绿、紫色釉搭配协调,特别是所用葡萄紫色釉在辽三彩器中极为少见,故此盘是研究辽三彩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延伸阅读

古代瓷器:元代黑釉瓷器珍品欣赏


油滴玉壶春瓶元山西窑场

油滴玉壶春瓶元山西窑场

红油滴茶罐元

黑釉剔花填白卷草纹嘟噜瓶元

褐釉剔花卷草纹嘟噜瓶元

黑釉剔花缠枝花纹玉壶春瓶元

黑釉刻划莲荷纹梅瓶元

茶叶末釉剔花卷草纹梅瓶元

黑釉剔花卷草纹梅瓶元

随着两宋王朝的远去,斗茶文化、饮茶方式的改变,黑釉瓷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且又因为元、明、清时期,中国瓷业的中心转移到了景德镇后,素雅沉静的青花和五色斑斓的彩瓷,独领风骚、一统了中国瓷器的江湖。黑釉瓷也就离中国瓷器的主流越来越远,并最终从中国瓷器史的嫡系中悄无声息退出了。

古代瓷器:明清时期黑釉瓷器珍品欣赏


明永乐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永乐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永乐景德镇明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代黑釉梅瓶

清康熙黑釉笔筒

清康熙黑釉胆瓶

明清时期黑釉瓷器珍品欣赏

随着两宋王朝的远去,斗茶文化、饮茶方式的改变,黑釉瓷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且又因为元、明、清时期,中国瓷业的中心转移到了景德镇后,素雅沉静的青花和五色斑斓的彩瓷,独领风骚、一统了中国瓷器的江湖。黑釉瓷也就离中国瓷器的主流越来越远,并最终从中国瓷器史的嫡系中悄无声息退出了。

古代瓷器:[图文]越窑青瓷珍品欣赏


青瓷人骑狮形插器西晋

整器由卧狮、胡人、插管组合而成。卧狮高昂瞠目、呲牙咧嘴,底部贴附四足,尾呈蕉叶状。颌下有贴附的须,胡人跨骑于狮腰部,上身挺直,双手揖于胸前,怀中抱一小兽,头戴高帽,帽顶高耸延伸成一直径为3.7厘米的插管,插管圆唇,口微侈,管上贴塑双龙纹饰。灰黄色胎,胎质较粗。青釉泛黄,釉面光亮,遍布开片。底部有支烧痕。半范模制,合范成型。胡人身上戳印圆圈纹,帽上有一圈压印纹带,服装上用压印纹带表现襟、袖。

青瓷六熊足香熏西晋

全器由炉身和托盘两部分组成。炉身整体呈球形,顶部作管状小口,口上塑出一飞鸟,平底,底部有三个熊足立于托盘内;托盘平折沿,斜直壁,浅腹,平底,底部由三个熊形足承托。黄褐色胎,胎质较粗而坚硬。青灰釉泛黄,釉面光润,炉身部釉面略显斑驳,施满釉。托盘外底部有六处支烧痕。炉身上半部有三层镂孔,孔作三角锯齿状,间饰以平行凹陷纹,镂孔以外部分装饰有拍印网格带纹;托盘沿面饰以凹弦纹圈,内戳印联珠纹。

青瓷双鸟盖水盂西晋

全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器盖呈锥形,盖顶中心贴塑两相对的飞鸟,器身方唇,子口内敛,圆肩,肩部对称置四横系,扁圆腹,饼足内凹。灰胎,胎质较粗。青灰釉,釉面光润,施满釉。肩部饰凹弦纹双圈,其下拍印网格带状纹,上下腹相交处饰凹弦纹一圈。

青瓷蛙形水盂西晋

左:圆唇,敛口,扁鼓腹,假圈足。灰褐色胎,胎质较细。青灰釉,釉面光亮,施釉及底。底部有三处支烧痕。上腹贴塑有蟾蜍的头、尾、四足,并饰有戳印圆圈纹及划刻草叶纹。

右:圆唇,敛口,扁鼓腹,饼足较高。灰褐色胎,胎质较细。青釉黄,釉面光润,施满釉,器身布满开片。底部有三处支烧痕。外壁口沿下饰两道凹弦纹,上腹贴塑蟾蜍的头、尾、四足,并间饰有戳印圆圈纹,上下腹相接处饰有凹弦纹一圈。

西晋

方唇,敛口,矮领,圆肩,扁鼓腹,平底内凹。灰褐色胎,胎质较细。青黄釉,亚光,剥釉现象严重,施满釉。肩部饰一周三角形戳印纹,上腹部饰凹弦纹两圈,内戳印菱形网格纹。上下腹之间饰一周戳印三角形纹饰。器内还胶结有原来存放的一堆圆形方孔钱币,可辨识的有东汉五铢钱。

青瓷五联罐东汉

罐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由一大瓶口及四小瓶组成,瓶与罐身不相通;下部罐溜肩,肩部贴塑动物、人物,并镂有四小孔,圆鼓腹,大平底。褐色胎,粗疏。青黄釉泛灰,釉色较深沉,釉面光润,流釉现象严重,施釉至下腹。罐身饰多圈弦纹。

该类器物出现于东汉时期,一直流行至三国时期,之后罐消失,演变为堆塑罐。该类器物主要是用作丧葬的明器,具乎寻类似魂瓶的功用。

青瓷熊形席镇三国

口不修复。方唇,直口,整体呈直筒状,口以下贴附头,双臂、双足,使整体里蹲熊造型,大平底微内凹。蹲熊双目圆睁,鼻孔朝天,口张齿露,口中含一兽形物,下额有髯,双手均持宝物;器身背部贴塑人物、盘蛇。灰黄色釉,胎质较粗。青黄釉,局部开片,光润,施满釉。底部一周可见十二枚支烧痕。是三国、西晋时期特有的动物造型器物。

青瓷扁壶三国

方唇,直领,圆形扁腹,腹窄面对称置上下两组桥型系。下承一椭圆形台形高足。灰胎,胎质较细而坚致。青灰釉泛黄,有流釉现象,器身遍布开片,釉面光亮,施满釉,仅足心无釉。

口沿下饰凹弦纹双圈,颈部与肩部相接处拍印菱形纹,肩腹相交处刻出随形的深槽,使腹部正面形成开光的效果,腹正面两面贴饰铺首衔环,并饰凹弦纹双圈,足部近底处戳印圆圈纹一周,下饰凹弦纹双圈,内拍印菱形条带状装饰。

越窑点彩人物俑

东晋黄褐色胎,胎质较粗。青灰釉,剥釉现象严重,仅头部残留有釉,直立。

男俑:额部凸出,面带微笑。发髻呈幞头状。衣服右衽。双手拢于胸下腹部,衣褶明显。

女俑:面带微笑。发髻成幞头状。衣右衽。双手拢于胸下腹部。

青瓷废爵东晋

尖圆唇,直口稍敞,圆曲腹,高圈足外撇。上腹部一侧贴饰飞鸟,另一侧置方柄,下置单泥条柄撑。灰褐色胎,胎质较粗。青灰釉,亚光,有剥釉现象,施满釉。鸟身上有较粗的刻划花纹,表现鸟的羽翼。

青瓷飞鸟油灯东晋南朝

左:尖圆唇,直口,口下有一内曲,圆曲腹,饼足。褐色胎,胎质较粗。青灰釉,釉面匀净光润,通体施釉。底部有五处支烧痕。内底刻圆,并贴塑一飞鸟;外口沿下饰凹弦纹一圈。

右:尖圆唇,直口微敞,口下有一内曲,圆曲腹,饼足。黄褐胎,胎质较粗。青黄釉,釉面光润,通体施釉。底部有四处支烧痕。内底圆刻,并贴塑一飞鸟。

原始瓷盖盏西周

全器由盖、盏和托盘组成,造型仿青铜器,每部分无釉处有三条横线标志。盏盖,圆唇拱顶,顶部瓜蒂形钮,钮周围有四个卷云纹贴塑。盏身,直口,宽平沿向内斜,圆鼓腹,下腹斜直内收,内底较平,饼形玉璧足,足部无釉。肩部有两圈弦纹,弦纹之间有戳点纹,并贴塑三处卷云纹。托盘,尖圆唇,宽平沿,沿部划篦纹一周上有卷云纹贴塑,斜曲腹,高圈足外撇,足部无釉。内底有四周三条一组的弦纹,弦纹间有戳点曲线,灰褐胎,青黄釉较光亮,流釉和剥釉现象明显。

原始瓷提梁盉战国

全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器盖呈伞状,中央粘接一个立鸟形钮;器身尖唇,直口,平肩,肩部两侧粘贴一半环形提梁,其上左右各附加一处齿缘扉棱,扉棱下端再各粘接一对略长的圆锥形泥点,仿兽耳,扁球腹,上腹部一侧粘接兽形流,一侧粘接齿缘扉棱,分别仿兽首与兽尾,平底,下承三个矮蹄足。黄褐胎,胎质较粗。黄绿釉,釉面失光,剥釉现象严重。腹部自上而下饰三组弦纹,每组两周,弦纹间拍印变体S形纹。

原始瓷盖瓿战国

全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器盖呈伞状,盖面较平,中心置一半环形钮,盖边缘圆转下折。器身圆唇,直口,圆肩较宽,其上粘接两个对称的兽面耳,圆鼓腹,最大腹径在上腹部,下腹部斜收,平底。黄褐色胎,胎质粗疏。青黄釉,釉面失光,剥釉现象严重,施釉至腹中部。盖面饰多周弦纹;器身肩部及上腹部饰两组均匀的棱格状条纹带,且肩部条纹较短。

原始瓷尊

尖圆唇,敞口,粗长颈,扁圆腹,高圈足,底端外撇。褐胎,胎质较粗。青黄釉,亚光,有聚釉、流釉现象,施满釉,圈足内无釉。颈腹交接处与腹部、圈足交接处,各饰两圈凹弦纹,弦纹内压印精细的变体云雷纹;腹部则饰细密规整的云雷纹。

原始瓷盖鼎战国

全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栱形盖,盖面斜直,边缘下折,盖面中央粘接一环形钮,边缘部位均匀分布三个双孔钮。器身子口内敛,圆唇,口沿下粘接两个对称的长方形附耳,斜直腹微呈垂腹,圆底近平,下承三细足,外撇,足尖略翘起。灰黄色胎,胎质较粗。青黄釉,亚光,聚釉现象严重,并有流釉,釉面斑驳。盖面自上而下有三圈凸弦纹,其上斜刻花纹,弦纹间戳印圆圈纹;器身素面。

原始瓷盖鼎战国

全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伞状器盖,盖面中央有一单孔钮,边缘部位均匀分布三个双孔钮。器身子口内敛,圆唇,腹部较圆曲,腹部顶端粘接两个对称的长方形立耳,圆底近平,下承三细足,足外撇,足尖略上翘。灰黄色胎,胎质较粗。青黄釉,釉面亚光,聚釉现象严重。盖面自上而下饰凸弦纹三圈,其上斜刻线纹,其余部分皆戳印圆圈纹,器身素面。

原始瓷方形烤炉战国

整体为长方形,中空,呈回廊状,四角呈屋脊状略翘起,浅腹,直臂,四面各粘接两个兽形铺首,腹内可见5根长条形短支柱,仿廊柱,底平。褐胎,胎质粗糙。青黄釉,釉面光润,积釉现象严重,施釉不及底。器表皆拍印圆圈纹。该件器物内部略有修复。

原始瓷瓿西汉

全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器盖呈半圆球状;器身方圆唇,直口,斜肩,肩面稍曲,其上粘接一对对称的兽面耳,腹部斜曲内收,平底,下承三矮足。褐色胎,胎质粗疏。青黄釉,釉面局部光亮,施釉至腹部顶端,流釉现象严重。盖面饰粗放的圆圈纹;兽面器耳上端外延的仿兽耳部分,其表面饰卷草纹,肩部饰三组凹弦纹,每组两周,凹弦纹带之间饰水波纹。

1234下一页

古代瓷器:台北故宫珍藏定窑“孩儿枕”细节图


孩儿枕是瓷枕的一种样式,以定窑、景德镇窑烧制的最为精美。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定窑孩儿枕。

此枕做孩童伏卧于榻上之状,以孩儿背做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印团花纹。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纹。枕身釉做牙黄色,底素胎,有两孔,刻有乾隆癸已三十八年春之御题诗款。

这件艺术珍品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神情状貌表现得恰到好处,富有情趣,加上瓷胎细腻,釉色白中发暖,如象牙般均匀滋润,整体给人以柔和温馨的美感。不但反映出宋代定窑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能,而且也体现宋代社会对儿童非常重视,人们认为儿童象征着吉祥幸福,能降福驱灾。这件定窑孩儿枕制作精美,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件吉祥之物。

古代瓷器:辽代三彩瓷赏析


契丹民族于公元916年,在我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在我国陶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把这种陶瓷器称之为辽瓷。它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故又称之为辽三彩。

辽三彩是契丹建辽期间烧制的具有独特的游牧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时代特征的低温釉陶瓷器,至于最早烧制年代到底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证据可考。但从工艺传统承传和沿续的角度上分析,入辽以后的界庄窑和浑源窑应该具备烧制三彩的条件和能力。辽初会同五年下葬的辽初皇族耶律羽之墓出土的绿釉黄彩穿带瓶与标准的辽三彩之间的内在发展关系已经比较清晰,可以视为辽三彩之雏形。因此,辽代生产三彩陶瓷的历史,不排除早到辽代初期的可能。

辽三彩还做出了一个三彩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那就是将唐三彩以明器为主的局面,转变为以生活实用器为主,有如穿带壶、龟形壶、兔形壶、鸡冠壶、海棠式长盘、莲花式碟、印花暖盘、三角形碟等,这些器型都具有契丹民族风格,这是我们鉴定辽三彩的一个依据。此辽三彩交颈鸳鸯壶,实为辽代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辽三彩的装饰有划花、印花和贴花。一般盘、碗、碟等多用印花,纹饰多以牡丹花为主,还有一些水纹、草花纹、双鱼纹等。

所以说,辽三彩继承了唐三彩的装饰技法,对三彩的发展起到承接作用,更开启了一个三彩文化的新时代,并且对金、元以及之后各朝的三彩烧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瓷器:大明宣德御窑出土瓷器复原珍品欣赏〈一〉


有了前面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明朝的社会经济状况有了恢复和发展,到了宣宗统治的时期已是国泰民安,他统治的时期是明朝政权最稳定的时期。

明宣德矾红龙纹高足碗

明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

明宣德矾红三鱼纹高足碗

明宣德瓜皮绿釉刻龙纹梅瓶

明宣宗在文化上的造诣也很深,诗文很有文采。他也经过了良好的武备训练,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明君。

1234下一页

古代瓷器:宋代湖田窑影青瓷珍品欣赏[图文]


宋湖田窑兽首壶

湖田窑是景德镇著名古窑场。是我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湖田窑影青釉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五代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色青灰,白瓷洁白,产品以盘、碗为主。北宋早期普遍使用仰烧法,烧造青白瓷唇口、葵口碗。造型简单,瓷胎较厚,釉色偏灰或米黄。多光素无纹饰。这一时期的产品,尚不具备影青瓷的基本特征。

宋湖田窑菊瓣纹盒

北宋中晚期,选用表层风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艺逐渐完善,拉坯成型技艺日趋成熟。尤其采用旋坯工艺,用铁刀在阴干的毛坯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腻至极,造型规整秀美,其实大批量烧造的斗笠碗,口径20厘米有余,面碗壁厚度尚不足0.2厘米。如此大口径薄胎器,即便明、清两朝造瓷技艺发展至巅峰,也无法大规模再造。

宋湖田窑影青双螭龙纹斗笠碗

这一时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透,透明度特别好。釉层中气泡、析晶以及其他残留物较少。刻花、划花、模印花纹的凹痕宽度、深度不同,釉层堆积厚度和块面大小多有变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硬青釉,大大强化了纹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音乐旋律绎如心灵的美感。

南宋湖田窑刻花玉壶春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温烧结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通过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时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馅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态也有差异。多数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却有针管样细孔穿透釉层,连通瓷胎。经近千年土浸,釉层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状扇型土浸斑。灯光照射影像明显,可作为鉴定的重要佐证。

宋湖田窑葵口高足杯

影青瓷造型美,装饰技艺更是独步青云,特别是刻花、划花技法。娃娃纹、莲纹、水波纹等等,构近看湖面水波涟漪,远眺江水激流翻滚,寥寥数刀轮廓线勾勒出的娃娃,头大体腴,生灵活泼,嬉戏于河塘水际看似纷繁的画面,其实自然有趣。整个画面根本找不出一根可有可无的线条,仅此一点,足以想像当时匠师是何等胸有成竹之高人。

宋湖田窑娃娃碗

宋代湖田窑影青瓷珍品欣赏

古代瓷器:独具特色的辽代契丹瓷器


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鲜卑族的后裔,晋末始称契丹。南北朝以来,契丹在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游牧,与中原的关系逐渐密切。

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朝后期,契丹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西元916年)建立了辽朝,遂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随著契丹人由畜牧、渔猎生产为主转向以农业、畜牧业生产为主,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手工业中,制瓷业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五代以来,在我国北方的邢(今河北邢台市)、磁(今河北磁县)、定三州内,先后出现了制瓷业。定州在最北方,与辽接近。辽代的手工业各部门主要是由战争中俘获来的汉人和渤海人发展起来的,辽代的制瓷业当然也不例外。

据《辽史》记载,从太祖至世宗这一期间,辽对定州曾进行多次的掠夺。而定州所属的曲阳县境,是定窑窑址所在地。所以辽代制瓷的工匠,大多是来源于中原的磁窑镇和定州的定窑。

契丹人在其未立国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渔猪为业,瓷业是没有根基的。辽的瓷业成就主要是华北地区汉族烧瓷工人的贡献。辽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壶(因形如鸡冠,又称鸡冠壶)、鸡腿瓶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并且受到收藏者的珍爱。辽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异,烧瓷品系与工艺也大体与华北白瓷系统诸民窑相同。

辽在历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国土,为什麽?穷,国土上没什麽资源,北宋生活得好,他光瞧着不行,得过来拿点儿,所以辽多次进犯北宋。北宋重要的北方窑口定窑,在定州这个地方,曾在宋跟辽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辽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垂涎三尺。定窑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

天显三年(西元928年),辽兵又一次攻下定州,在那儿待了八个多月,很长的时间。八个月的时间足以把这个地方的经济以及生产情况瞭解透彻。辽国当时急需这些人才,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把这些人才带走了。所以辽代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瓷器叫辽白瓷,非常白,与定窑白瓷非常像,不是专业人员,几乎不能区分。

辽代瓷器的产生,跟当时辽和北宋之间订立澶渊之盟有关系。西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这一年签订的澶渊之盟,辽国得了便宜,坐享岁贡,每年宋朝政府该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该给多少东西就给多少东西。这个大的政治前提的出现,为瓷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生产基础,辽代的瓷器也得以发展。今天能够发掘出来的辽代的瓷窑大约有七座,离北京最近的一座就在北京门头沟。

辽代瓷器中有三彩器。宋代也有三彩,受唐三彩影响。辽三彩跟宋三彩之间,可能相互都有影响。辽代瓷器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瓷器,方盘,方形的盘子。瓷器一般都是圆的,上转盘一拉就圆了,方的反而不好做。那辽瓷为什麽做成方的呢?因为辽在历史上都是用木头盘,木头做成圆的麻烦,做成方的简单。所以当用陶瓷做的时候,还是沿袭旧制,也做成方的了。

辽代陶瓷器製作基本承袭唐代陶瓷工艺,有些器形具有契丹族的民族特色,如鸡冠壶、长颈瓶、凤首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花式长盘,注壶等。

器物造型有其独创的风格,如凤首瓶、长颈瓶、鸡腿坛和鸡冠壶等,都是中原地区所罕见。有些品种的造型来自契丹族传统的皮容器和木容器,如鸡冠壶造型具有明显的皮革容器的痕迹,有的甚至把皮条、皮扣、皮雕花、皮绳环梁都一一表现出来,清楚地保留的游猎生活的形迹。

辽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一朵意蕴迷人的奇葩。它是辽代在继承唐朝的传统技术,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的新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其白山黑水般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古代契丹族勇猛、刚烈、彪悍的部族气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在契丹人的祖居之地辽河源头老哈河(土河)流域,近些年来,零散地出土过许多精美的辽瓷。

这些瓷器当年都是披髮左衽的契丹人在这片土地上简朴生活的普通拥有。千百年后被农人在民间偶然遇到并挖掘。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文保部门搞文物普查,到老哈河流域各个小村徵集文物,人们纷纷把这些宝贝拿了出来。杯盘碗盏、碟盆盂盒、壶瓶坛罐这数百件精美的辽瓷,数以千计的辽瓷残品和标本,演示过当年辽代一幅多麽立体而又庞杂的社会生活图景啊!

不管是装酒,盛水,储存马奶和牛乳,还是用作餐饮,那些茶、绿、黄、褐、青、白和三彩等器形纹饰繁杂、颜色用途不一的瓷器,都曾在各自的位置上富有灵性地陪伴过人们的生活。可以想像,当一个弥漫著水汽的早晨悄然来临,土河居民的日子也静静绽放在毡帐内外的瓷光之中;健美的契丹女子背起长颈瓶到河边取水,闪烁不息的水波漫过瓶沿,溅湿了古代的一片阳光;打猎男子背起箭囊跨马而去,背上斜背的那只装满了水的鸡冠壶格外耀眼;一大户人家的毡帐裡,一男侍已立身恭候在陈设有盛满食物的桌旁,等候主人到来,桌上的盛食器品类上乘,釉色簇新。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

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

契丹类型的瓷器胎稍厚,釉质略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风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製的痕迹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

古代瓷器:契丹文物精华之辽代瓷器


辽瓷古朴粗犷,自然沉厚,其白山黑水般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契丹人勇猛、刚烈、剽悍的气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

赤峰,契丹民族的祖居之地和繁华之都,细细品味这些遗落千年的精美瓷器,倾听岁月与辽瓷的交响,似乎找到了与这个铁骑民族隔着时空对话的一个窗口。

辽瓷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与其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有关,契丹人征战中原后,看到精美的青、白瓷器甚是喜欢,但不知道怎样制作。唐五代时期,北方的定州、磁州窑的制瓷业正在发展,而定窑地处最北,近于辽国,又以烧造白瓷盛名。据史料记载,辽军曾数度占领定州,俘工匠北上制瓷。另一方面,澶渊之盟订立后,辽国每年坐享北宋的岁贡,间接促进了辽瓷的发展。

辽代已知的瓷窑共有七处,辽上京、中京地区就有四处,尤以缸瓦窑最为出名。

缸瓦窑位于赤峰市西南60公里,是一座辽代早期官窑,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辽代瓷窑中最大的一个,被誉为千年瓷都。

缸瓦窑制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群山环抱,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高岭土,在离窑场10余公里处的松山州还是辽代商贾集散地。这里烧制的器物有效仿中原的杯、碗、盘、碟等日用瓷,也有富有民族特点的鸡腿瓶、皮囊壶等。品种以白釉瓷器为主,单色釉、三彩釉和茶末绿釉次之。

白釉划花凸莲瓣纹瓶

通体施白釉,造型典雅别致,朴素自然。

白釉剔花填黑梅瓶

器形及装饰皆精致优美

白釉划花填黑彩牡丹纹尊、白地黑彩划花牡丹纹罐

绿釉、黄釉皮囊壶。黄釉和绿釉等单色釉器主要以壶、碗、碟、盘为主,色调光艳纯净。

三彩连体鸳鸯。三彩釉器一般为黄、绿、褐三色釉,器类以海棠盘、碟、碗为主,花纹多采用模具印制而成。

辽上京窑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为辽代晚期的官窑。窑场规模虽不大,但烧制技术已非常成熟、精美,可以看出当时契丹贵族日常使用的瓷器器皿已经很讲究了。

白瓷荷莲碗

白釉刻莲瓣纹盖盒

白釉刻莲瓣纹带盖执壶

除此之外,赤峰辽墓也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瓷器。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入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多为注壶、温碗、盖罐、盏托、长颈壶等。

契丹类型的瓷器胎稍厚,釉质略粗,器物多具本民族的风格,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

白釉盘口穿带瓶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

这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穿带瓶。穿带瓶是契丹民族游牧时,于马背上携带的盛器,最大的特点是两侧肩部与腹部有对称的桥形穿钮和竖直的凹槽,均为牢固系带而设计,方便背负,反映了辽瓷在追求美的同时,非常注重附加实用装饰。

白瓷提梁鸡冠壶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

鸡冠壶是辽代最具草原特色的器物。早期的鸡冠壶较多地保留了皮囊的样子,装饰简朴,形状浑圆,壶面上有仿皮子缝制的皮绳、皮扣合缝线等纹饰;自中期开始,壶身变得较为瘦长,底部有了圈足,便于放置在平面上;到了晚期,壶身更为瘦长,已经不具有皮囊样式,从皮囊壶的演变,可以看出契丹人从游牧向定居转化的进程。

金釦花口白瓷盘出土于赤峰市松山区大营子

口沿及圈足皆镶金边,有金镶玉之感,尊贵雅致,匠心独具。据推测,此盘应是中原皇帝赠予契丹皇室的珍贵礼物。

绿釉印花海棠盘出土于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

盘面施绿色釉,宽平沿,浅腹平底,呈八曲海棠花形。盘内印有流水落花,口沿印缠枝纹。

白釉刻花绿彩洗

洗为粉红色瓷胎,施白釉。敞口,卷沿,假圈足。用划花技法在洗内底中央制作一株牡丹图。花上施绿彩,点饰花蕊。

白釉剔花洗

洗为青灰色瓷胎,化妆土罩透明釉。七曲花口,圈足。内壁剔出一圈牡丹花瓣纹,洗心剔出牡丹花蕊纹。

印花紫定瓷碗出土于敖汉旗牛古吐乡

紫釉,胎较薄,碗内壁为模压凸花。底部为牡丹花,壁分六格,每格为一花卉,有月季、牵牛花、菊花等。

鸳鸯形三彩壶出土于赤峰市松山区

三彩壶为浅褐色瓷胎,上覆一层化妆土,分施黄、白、绿三彩釉。鸳鸯背上有花形壶口,壶口下部以弧形水波纹柄与鸳鸯尾部相接,鸳鸯喙部为流口。

三彩套盒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

此盒每层由莲瓣形浅盘和底座组成,子母扣,层层相扣,十分精巧,是辽晚期三彩器之精品。

人首摩羯形壶出土于赤峰市巴林左旗

研墨时用以装水、滴水的文房用具。通体白釉。整体造型为一摩羯,融合人、鱼、龙、鸟等动物造型于一体,构思巧妙,是辽瓷中的精品。

面对穿越时空、静置眼前的这些辽代精美瓷器,想必你还意犹未尽,更多有趣的辽代历史文化、人文风情,亟待你去探寻、品味。

古代瓷器:大明宣德御窑出土瓷器复原珍品欣赏〈二〉


明宣德青釉蟠蟀罐

景德镇陶瓷考古的专家们自1982年以来,从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出土的成千上万件瓷器碎片中大浪淘沙、归纳分类后,倾尽10多年心血精心修补完成的。每件展品都由几十或上百块瓷器碎片组成,最多的一件古瓷由460多块碎瓷拼接粘合而成。这些被修复的瓷器品类多样、造型丰富,此次展出的为大明宣德年的部分精品。

明宣德青釉刻花唇口洗

明宣德天青釉四字篆款高足碗

明宣德青釉敛腹梅瓶

明宣德青釉僧帽壶

明宣德青釉折腰碗

明宣德青釉仰钟式花钵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莲子碗

明宣德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明宣德釉里红牡丹纹盘

明宣德铁红釉碗

明宣德鲜红釉梨形壶

明宣德釉里红折枝花卉纹盘

明宣德釉里红海怪纹高足碗

这些年御窑厂出土、修复了很多当年废弃的官窑残次品。这些标本,对解读传世作品有极大帮助。

宣德为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公元1426年至1435年,前后共十年。

明宣德天青釉斗笠碗

明宣德天青釉高足碗

明宣德天青釉碗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的长子,汉族,生于洪武三十一年,死于宣德十年,在位10年。

有了前面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明朝的社会经济状况有了恢复和发展,到了宣宗统治的时期已是国泰民安,他统治的时期是明朝政权最稳定的时期。

明宣德洒蓝碗

明宣德洒蓝刻龙纹钵

明宣宗在文化上的造诣也很深,诗文很有文采。他也经过了良好的武备训练,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明君。

1234下一页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