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辽代三彩瓷赏析

契丹民族于公元916年,在我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在我国陶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把这种陶瓷器称之为辽瓷。它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故又称之为辽三彩。

辽三彩是契丹建辽期间烧制的具有独特的游牧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时代特征的低温釉陶瓷器,至于最早烧制年代到底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证据可考。但从工艺传统承传和沿续的角度上分析,入辽以后的界庄窑和浑源窑应该具备烧制三彩的条件和能力。辽初会同五年下葬的辽初皇族耶律羽之墓出土的绿釉黄彩穿带瓶与标准的辽三彩之间的内在发展关系已经比较清晰,可以视为辽三彩之雏形。因此,辽代生产三彩陶瓷的历史,不排除早到辽代初期的可能。

辽三彩还做出了一个三彩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那就是将唐三彩以明器为主的局面,转变为以生活实用器为主,有如穿带壶、龟形壶、兔形壶、鸡冠壶、海棠式长盘、莲花式碟、印花暖盘、三角形碟等,这些器型都具有契丹民族风格,这是我们鉴定辽三彩的一个依据。此辽三彩交颈鸳鸯壶,实为辽代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辽三彩的装饰有划花、印花和贴花。一般盘、碗、碟等多用印花,纹饰多以牡丹花为主,还有一些水纹、草花纹、双鱼纹等。

所以说,辽三彩继承了唐三彩的装饰技法,对三彩的发展起到承接作用,更开启了一个三彩文化的新时代,并且对金、元以及之后各朝的三彩烧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taOcI52.com

精选阅读

古代瓷器:咸丰粉彩瓷赏析


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以雍正时制作最精。粉彩瓷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瓷器品种,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的同时,烧制出的瓷器画面粉润柔和,故名粉彩;又因为是在烧成的白瓷上画彩,再经过低温(700℃~750℃)二次烧造而成,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又称软彩。咸丰一朝时间短暂,只有11年。咸丰帝刚即位不久就发生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来又有英法联军进犯,时局动荡战乱不断导致国力疲弱民不聊生,手工业的发展一度受到制约,御窑烧造也断断续续的,远不如前几代兴旺繁盛,因此传世作品很少,官窑粉彩更是少见。但因为官窑的衰落导致一大批官窑的高级技师流落民间,反而促进了民间瓷器的发展,个别民窑器物相对精美细致,也很具有收藏价值。

清咸丰粉彩花蝶纹瓜棱壶

腹上部及足胫部均以蓝料彩绘制,上部一周如意云头纹,下部一周变形莲瓣纹。腹身以粉彩点蓝料彩绘花蝶纹,蝴蝶翩翩,生动自然,趣味盎然。胎质洁白细腻,施彩淡雅又不失大气。若置于案头,一壶清茶,品清代之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提梁壶又名东坡提梁壶,相传此壶型为宋代苏东坡所创制,以其圆纯端重的造型,简巧虚空的提梁设计,历来为壶界所珍爱和推崇的经典款。这件粉彩花蝶纹瓜棱壶即采用此设计,双肩上配外撇提梁钮,配铜提梁;略收口、肩略收,鼓腹、流外撇、圈足,盖与壶身均成瓜棱状,整个器形典雅流畅,精巧细致。

清咸丰粉彩通景刀马人物纹壶

刀马人物纹是清代瓷器的一种常用装饰纹样,构坐骑、弓刀、故名。如火烧赤壁、曹操大宴铜雀台、五霸战争等历史人物故事。咸丰时期的人物头部绘画方法很有特点,多为上窄下宽,且鼻头较大,从此壶腹所绘的刀马人物纹通景,也可很明显的看出这个特点,描画细腻,人物神态生动,性格表现突出,整体色彩缤纷绚丽,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造型为单耳执壶,配宝珠钮圆盖,收口鼓腹、长流外撇。胎质坚致,釉色莹润,堪为咸丰粉彩的上乘之作。

古代瓷器:清代珐琅彩瓷器赏析


台北故宫藏清▪雍正珐琅彩山水碗

台北故宫藏清▪雍正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

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是一种将铜胎掐丝珐琅彩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

清▪康熙紫红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清▪雍正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

清雍正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

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

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

据清宫造办处文献档案记载,瓷胎画珐琅是在康熙皇帝的钦命旨意下,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的御用匠师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瓷本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皇帝犒赏有功之臣。

清▪乾隆珐琅彩双环瓶

清▪乾隆黄地珐琅彩开光西洋人物纹绶带耳葫芦瓶

辽代陶瓷精品赏析


辽代是十世纪初我国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辽代制瓷业是辽代手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辽代设窑烧造瓷器,大约始于辽太宗(公元938--947年)时期。据史料分析,其制瓷工匠应来源于辽军进入中原进行侵扰时从中原各窑口虏获的,并极有可能是来自中原的磁州窑和定州窑。 辽代陶瓷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中原形式大都与同时代中原器形的样式一致。契丹形式的器形最典型的有鸡冠壶、鸡腿瓶、长颈瓶、凤首瓶及三角形碟等。辽代陶瓷的装饰也多受中原风格影响,同时也有属于契丹民族自己的独特风格,具体手法有胎上装饰和釉色装饰两种。如刻划植物纹样以北方地区较多的牡丹和芍药为主,贴花装饰多以皮条、皮绳、皮雕花贴在各式皮囊壶或瓶腹上。

辽三彩海棠式盘

辽银釉鸡冠壶

辽绿釉鸡冠壶

辽白釉瓜棱形提梁壶

辽贴面绞胎瓷香盒

辽白釉黑花罐

辽绿釉刻花単柄壶

辽三彩刻花鹭莲纹盘

辽三彩鱼形壶

古代瓷器:唐三彩蒜头瓶赏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想来,中国的唐三彩也有着千年的历史了,其从产生到发展,很多人误认为唐三彩与定窑白瓷、龙泉哥窑青瓷等都属于瓷器的一种,其实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与大部分陶器不同的是唐三彩在陶器表面上釉。

其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在其形成的1300多年的历史中,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它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三彩蒜头瓶

此瓶高33.8cm,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瓶周身施以蓝釉色,造型同于常规又加以特色,其蒜头饰有橘色兽耳,颈部用长方形条棱拼接,条棱向内凹陷,表面亦有雕刻,其肩更是别出心裁,三头牛首呈三角鼎立之势,橘色与墨绿刻画的牛角长而锋利,与蒜头上兽首处于同等方向,为此瓶增添一抹雄壮之势!

瓶身三面开光,开光处圆环上粗下细,其所绘之景大同小异,皆以橘色、草绿、白色和蓝色上彩,据悉,唐三彩最瑰丽色彩莫过于黄、褐、绿,而此唐三彩蒜头瓶,褐色极少,显得釉色更加耀眼明艳,观看此瓶,可以看到一位有着婀娜身姿的仕女正提裙迈步而出,在橘之釉色的勾勒下,更显姿容无双。在其身体两旁,蜿蜒的卷草纹盘旋而上,而釉色如楚河汉界般分为鲜明的蓝色和绿色,再加上偶尔的白色,更是如在梦境。

可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唐王朝的政治、文化和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括许多外来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

故此,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把中国陶文化的全部潜能、优势都充分展现出来,是中国陶文化经过漫长岁月,所积累的经验与技术、艺术感受与文化底蕴的光辉结晶,是中国的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特定的文化大环境和时代氛围中得到升华。唐三彩在国际市场上创下的天价,超过一切原料比它贵得多、年代久远得多和技术复杂得多的中国文物,说明它的价值在1000年后得到世界的高度尊崇与认可,可谓国之瑰宝!

古代瓷器:辽代瓷器珍品欣赏【细节图】


绿釉划花单柄壶高14.2cm口径5cm足径7.5cm

壶小口内收,壶身为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多棱形短流,相对应的另一侧置双股绳形系。壶腹一侧置竹节式横柄,柄端凸起一小纽。肩部饰两道凸弦纹,腹部刻划大小扇形纹,柄与壶身连接处以螺旋形刻划花纹巧加修饰,十分别致。

壶施绿釉,鲜翠欲滴,明亮可鉴。此壶造型、纹饰独特,是辽代早期瓷器中的珍品。

辽瓷的造型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中原形式的大都为中原固有的样式,主要有杯、碗、盘、碟、壶、罐、瓶等。属于契丹形式的有长颈瓶、凤首瓶、鸡腿瓶、洗口瓶、鸡冠壶等。随着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两种形式的的品种相互有所借鉴。

三彩鱼形壶高15cm口径5cm足径7cm

壶仿鱼形,造型设计巧妙。鱼背部正中为一喇叭状菊瓣花口,一侧为提梁,已残失;鱼嘴为壶流;鱼身、鱼鳍、鱼尾用不同的釉彩装饰并刻划不同的花纹;鱼腹下饰一荷叶,托起鱼体,荷叶下为平底实足。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

此壶形体生动,色调淡雅,集模印、堆贴、刻划工艺于一体,是辽代瓷器中之精品。

三彩印花方盘高2cm口径12cm足径7.5cm

盘四方花口,口微敞,平底。盘内四面立壁均分饰2开光,每开光内饰花卉1朵,花卉两侧对称饰卷云纹。盘内底四角饰叶纹,底心模印团菊1朵。盘内施黄、绿、白三色釉彩,盘外施半釉。

印花是辽代瓷盘的主要装饰方法,纹饰一般为凸起的阳纹,题材以花卉较为常见,如牡丹、莲花、菊花,亦有印水波游鱼、飞凤、蝴蝶等纹饰者。

白釉刻划花花口注壶高32.8cm口径8.4cm足径8.2cm

壶撇口,口呈六瓣花式,长颈,肩部一侧以45角斜出一流,长圆腹,圈足外撇。颈饰弦纹多道,腹部刻划4朵盛开的鲜花。通体满施白釉。

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颈部弦纹工整,腹部花朵鲜活,刻划线条刚劲有力,图案清晰,为辽代白釉刻花壶中的精品。

辽代瓷器造型基本上是在本民族原有的皮革、金属容器造型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化后逐渐形成的,民族特征十分鲜明,如鸡冠壶、鸡腿瓶、洗口瓶等。这些器物置于帐中能节省空间,出行则又便于提拿携带,实用性较强。白釉瓷器在辽代较为盛行并具有民族特色,目前已发现龙泉务窑、赤峰缸瓦窑均有烧制。

黄釉凤首瓶高38.1cm口径9.7cm足径7.6cm

瓶花口外撇,细长颈,溜肩,长腹,束胫,圈足。颈部贴塑一凤头,前有嘴、后有冠,两侧各塑出凤鸟眼、眉、耳。颈部装饰弦纹多道。通体施黄釉,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

此瓶堆塑手法简练,颈部的凤鸟仿佛伸颈敛翼直立,夸张而不失真。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虽为釉料不纯所致,但也增加了釉色的美感。

三彩刻花鹭莲纹盘高3.1cm口径12.2cm足径7.5cm

盘口呈九瓣菱花形,盘心坦平,浅壁,圈足。盘内三彩釉下有刻划的鹭鸶莲花纹。其做法是先用铁锥在胎上划出图案线条,经素烧以后施以绿釉,再在莲叶上涂葡萄紫色釉,鹭鸶与莲花上涂黄色釉。

此盘暗划之线条流畅自然,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黄、绿、紫色釉搭配协调,特别是所用葡萄紫色釉在辽三彩器中极为少见,故此盘是研究辽三彩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古代瓷器:嘉庆御窑:端庄华丽洋彩瓷器赏析


景德镇御窑厂所烧造瓷器品种也基本上沿袭乾隆朝的部分品种,见有青花、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洋彩)、素三彩、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白地矾红彩、色釉地描金、仿宋代汝官哥釉、冬青油、霁红釉、霁蓝釉、厂官釉、炉钧釉、窑变釉等。乾隆六十年(1795年),86岁高龄,已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宣布传位于已被秘密建立皇储的时年已35岁的皇十五子颐琰,改元嘉庆,定翌年为嘉庆元年。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在太和殿前举行了盛大的禅位典礼。然而,实际上,从授受大典过后,直至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皇帝辞世,这3年多的时间堪称乾隆皇帝以太上皇的名义实行执政60年后的新的训政时期。事实证明,这种训政除了礼仪上的某些差别,以及其身边只是多了个惟命是从、亦步亦趋的嗣皇帝之外,与其原先的执政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而乾隆皇帝却达到了既赢得遵守诺言,在位60年即传位嗣子的千古美名,又实际控制朝政的双重目的。也就是说,乾隆皇帝的禅让,只不过是一种表面形式,名让而实不让。嘉庆朝历时25年,景德镇御窑厂由历任九江关监督兼管,嘉庆元年至四年五月,担任九江关监督并兼管景德镇御窑厂务的是全德。鉴于上述原因,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景德镇御窑厂所烧造的瓷器,实际上是乾隆御窑瓷器风格的延续,其造型、胎釉、九江关监督全德恭进:嵌玉如意成枝洋红地洋彩五供成分、洋红地洋彩八宝成分、金地洋彩宝塔成分、黄地洋彩宝瓶成分、松绿地洋彩奔巴壶成对洋彩太平有象成对洋红地洋彩万代如意尊成对、翡翠地洋彩普天同庆尊成对、金地洋彩年年吉庆瓶成对嘉庆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全德吉祥恭单。此种与盖碗配套使用的茶托始见于乾隆时期,式样有长方形、海棠形等,以色地洋彩茶托多见,另见有以青花装饰者。嘉庆三年四月二十三日进单贡档记载:奴才全德跪进:交圆明园嵌王如意成枝交佛堂松绿地洋彩五供成分、交佛堂松绿地洋彩七珍成分、交佛堂黄地洋彩五供成分、交佛堂黄地洋彩八宝成分交佛堂翡翠地洋彩宝瓶成对、洋红地洋彩奔巴壶成对翡翠地洋彩盖罐成对、黄地洋彩观音瓶成对17至18世纪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世界格局发生巨变,中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关键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的东来和中外贸易的发展,促使中国与欧洲各国在经济和文化交往方面呈现前所未有的规模。随着许多西方人士尤其是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有的甚至进入宫廷服务,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医药、哲学、地理学、机械学以及音乐、绘画、画珐琅工艺品等也随之传人,引起国人的好奇。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朝廷对西方文化和物质文明所表现出的极大兴趣,致使宫廷中刮起了一场持久而强劲的西洋风。在学习西方科技方面,康熙、雍正皇帝比较重视工艺技术及原材料的引进、研发,乾隆皇帝则偏重于西洋绘画技法及西洋纹饰的应用。雍正、乾隆时期,西洋风在宫廷愈演愈烈,特别是乾隆时期,这种风气对当时宫廷各种工艺美术品几乎都产生过影响。仅以宫廷御用瓷器为例,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珐琅彩、洋彩、斗彩、青花等瓷器上,出现大量受西洋文化影响的装饰,它们有的是纯西洋风格,有的是中西合璧,有的采用光影明暗的西洋画法,有的则照搬西洋佳茗头纲贡,浇诗必月团。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鱼蟹眼徐扬,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外底黄地留白署红彩篆体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款。考洋彩一词最早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写的《陶成纪事》。其中谈到:一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乾隆八年唐英奉敕编撰的《陶冶圆琢白器五釆绘画,模仿西洋,故曰洋彩。由此可见,洋彩强调的是在画法上模仿西洋珐琅画法,也就是使物象呈现光影明暗的效果,这也是其与瓷胎画珐琅不同之处。洋彩瓷器虽然在雍正时期已有烧造,但当时产量并不大。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乾隆皇帝对这种新的彩瓷品种的喜好,遂开始大量烧造,所见有白地、洋黄地、洋红地、松石绿地、蓝地等各种色地的洋彩瓷器。有的还在色地上以铁锥拱出线条极细的蔓草类图案,当时宫廷档案称之为锦上添花。嘉庆以后直至宣统,洋彩瓷器一直都在烧造,只不过是产量和造型品种日趋减少,质量亦逐渐低下。

古代瓷器:邛窑唐代三彩瓷欣赏


图1唐三彩水盂

图2玻璃绿釉水盂

图3唐三彩执壶与水注

说起四川古陶瓷,必然首先想到邛窑,因为它是四川盆地乃至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古陶瓷窑。而且以邛崃十方堂窑为首,加上都江堰玉堂窑、成都琉璃厂窑、乐山荻坪山窑、雅安芦山窑、遂宁龙凤镇窑等等,组成了庞大的邛窑系。

从隋代开始,邛窑以其创烧的乳浊绿釉、铜红釉、釉下多色彩绘瓷和高温唐三彩而统领大西南陶瓷业700余年,给后世留下许多高古陶瓷珍品,其中,高温唐三彩就是邛窑留给我们的美轮美奂的奇葩。从图1的几件邛窑高温唐三彩水盂不难看出,色彩艳丽、釉面闪光多细片、修胎精细、胎体轻薄、形似金器这些正是邛窑高温唐三彩的主要外在特征。为什么它们历经一千多年仍靓丽如初?这就取决于它们的内在特征了,其秘密就在釉和彩料的配方中。

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邛窑这种透明玻璃釉彩的成分如下:

透明绿釉:二氧化硅59.91%,三氧化二铝10.11%,三氧化二铁2.56%,二氧化钛0.73%,氧化钙17.52%,氧化镁4.27%,氧化钾1.54%,氧化钠0.32%,氧化锰0.47%,氧化铜1.48%,五氧化二磷1.87%.透明黄釉:二氧化硅59.92%,三氧化二铝10.76%,三氧化二铁2.96%,氧化钛0.72%,氧化钙16.54%,氧化镁4.50%,氧化钾1.38%,氧化钠0.43%,氧化锰0.37%,氧化铜0.08%,五氧化二磷2.34%.由于邛窑高温唐三彩不含氧化铅,无泛铅现象,烧成温度达1100℃以上。这样大大增加了釉彩的化学稳定性,因此可以作为各种高档实用器,以替代需求剧增的金银器,所以邛窑唐三彩器型多为仿金银器型,依型断代要参照金银器才行。许多带足圈、甚至高足圈的邛窑三彩器,是唐代、最迟不晚于五代的制品。

图2的唐代高温玻璃绿釉水盂胎白、釉翠,润如宝石,很有视觉冲击力。它呈略扁的球状,体态优美。水盂、砚、洗、水注或砚滴等文房类器物是邛窑高温唐三彩的一大门类,这类器物大都小巧玲珑,漂亮可爱,加之无铅无毒,令人爱不释手。图3的唐三彩执壶与水注,用作酒具和文房用具。它们色彩浓艳,由黄、绿、褐等多色组成。虽然胎体褐红,但厚厚的白色化装土形成了白色衬底,使得色彩格外鲜艳。图4-1、图4-2的唐三彩花口折壁洗体态灵动,色彩艳丽,给人以流光溢彩之感。这些高温唐三彩文房用具与珍玩,恐怕不是为一般百姓所制作,而是为因安史之乱而入川的高官显贵、财主富商或文人墨客专门制造的。从出土情况来看也能说明这一点,邛窑高温唐三彩几乎都出土于成都和邛崃城市中心地带,其他地区很少发现,即使在邛崃十方堂窑址高温唐三彩标本也很少见,而邛窑其他产品却分布很广,遍及四川盆地、西部周边省份及长江下游地区,这说明当时邛窑高温唐三彩的供应范围十分狭窄。邛窑高温唐三彩往往跟乳浊绿釉瓷分布在同一地层,烧造年代主要是中唐到晚唐时期,可能延续到五代。众所周知,唐代有过两次皇帝入川,因避安史之乱唐玄宗于公元756年10月入川,在川呆了一年零两个月;124年之后的公元881年,唐僖宗避黄巢起义入川,并在川达四年之久。很可能正是这类重大事件给邛窑带来了烧制高温唐三彩的契机。邛窑高温唐三彩体现了邛窑兴盛期的烧造水平,是邛窑的代表作之一。

图4-1唐三彩花口折壁洗

图4-2花口折壁洗底部

图5唐三彩五足炉

图5的唐三彩五足炉足部为兽头状,增加了几分神秘。唐宋时期香炉不但用于敬佛、供祖、驱邪、避灾,而且还普遍用于士大夫阶层修身养性的香道。已故台湾著名学者刘良佑先生对香道研究极为精细,当他看到唐代邛窑有许多精美香炉时,曾不禁发出唐风香韵如此盛行的感叹。也许正是香道的盛行,造就出唐宋时期那么多的文化巨匠。图6-1的唐三彩净瓶式香具黄地绿斑,彩色靓丽。它的造型很是奇特,外形像净瓶,腹部有对称的两个穿孔,而且从图6-2的底部图可以看出它是无底的。这种奇特的造型用意何为?它是香薰上半部还是香插?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图6-1唐三彩净瓶式香具

图6-2香具底部

图7唐三彩玩偶

图8唐三彩胡人骑狮

图7的唐三彩玩偶和图8的唐三彩胡人骑狮都是优秀的捏塑作品。头部用模具成型,周身用手捏塑,组合后再加以刻划,通体施高温透明玻璃釉,十分生动传神。由于釉中不含铅,无论作为案头观赏还是儿童玩具,都不用担心铅毒。图8骑狮的胡人长衣小帽,似中西亚人模样。图9的玻璃绿釉胡人顶灯形灯座釉面极为光亮,图10的唐三彩胡人顶灯形灯座则色彩丰富。二者的胡人都是深目高鼻,长发披肩,穿着极少,似南亚人模样,跟图8骑狮的胡人有明显区别。这说明当时四川不但通过北方的丝绸之路跟中亚、西亚有经济文化往来,而且还通过南丝绸之路跟南亚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胡人形象威武,像位大力士。这样豪华的灯具恐怕不是普通百姓能用得起的。

图9的唐三彩蹲式龙不但高达37厘米,而且塑造和雕刻细致入微。一条蓄势待发之龙蹲坐在一个圆形器盖上,龙首高昂,充满皇家风范。龙体中空,底部的圆孔与张开的龙嘴相通,看来它是一个大型豪华香薰的上半部分。能够使用这种顶级香具的人其社会地位恐怕非同一般。迄今为止,这样的龙饰器物仅仅发现这一件。

图9唐三彩蹲式龙

图10-1甘肃发现的邛窑唐三彩海棠杯

图10-2海棠杯顶视图可看出三芝麻钉痕

图10-1、图10-2是最近甘肃发现的四川邛窑高温唐三彩海棠杯,不但在金光闪闪的底色上绘有鲜艳的绿斑、褐斑,而且还在内表面九块斑彩处压制出九个花纹,图案为花朵、飞鸟、枝叶、果实等。这是一件邛窑唐三彩精品。如果仔细观察图10-2的中央部位,就会发现有三个均布的小圆点,这是三芝麻钉的支烧痕迹。除了这三点之外,整个器物满釉。许多邛窑高温唐三彩碗、盘、杯等都采用这种支烧方法,而且不少是覆烧。邛窑在唐代就大量采用匣钵、温标、三芝麻钉、覆烧等技术手段,显示出邛窑技术的先进性。

图11三芝麻钉支烧窑具

即使在四川,除成都、邛崃以外,很难见到邛窑唐三彩的影子,为什么它却在甘肃现身?是否跟唐肃宗李亨于756年在宁夏灵武即位有关?虽然这难以知晓,但这至少表明在唐代四川通往西北的蜀道并不是难于上青天,在蜀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西北大漠的文化营养。邛窑陶瓷文化无疑是伟大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瓷器:康熙釉下三彩瓷欣赏


釉下三彩,又称釉里三彩或釉里三色,是清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集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釉下彩技法于同一器身,先在素胎上刻划花纹再加彩提亮,故烧成后纹饰清晰,富有立体感。

康熙一朝瓷业精进,上承朱明诸窑菁华,下启雍干御瓷之先声,是为中国陶瓷史上官民窑业全面辉煌的时期,其间发明创新甚多,特别康熙十九年之后有清一代官窑重新恢复,在能工巧匠的诸多努力之下,窑业技术高超,许多旷世名品遂应运而生。釉下三彩则是当中著名的一例。

在工艺上,它是对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突破,通过在钴蓝和铜红以外添加了一种豆青色,增强了器物的色彩层次。釉下三彩瓷器,纹饰部分一般先以剔地法雕出轮廓,再上色,往往主题纹饰用青花、釉里红来表现,辅助纹饰中施豆青釉。

在釉里三彩器中,价位的也是康熙时期所烧造的。釉下三彩是在瓷坯上以蓝、红、豆青三色描绘图案,然后吹上白釉,入窑高温烧造而成。

但青花以钴为着色剂,釉里红以铜为着色剂,豆青则以铁为着色剂,因三种彩料对温度及气氛要求不同,而使其烧制成功极为不易。

钴料的发色如果要达到理想效果,温度需要控制在1300度左右,铜红要1200度才能达到艳丽,豆青的颜色大致在1000度左右。不同温度下的三种颜色,需要一次性烧成,而发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极为困难复杂。

并且这三种颜色不是平涂的,是在素坯上先薄意雕刻,把纹饰雕出来,所以它在烧造之前,比普通的瓷器,例如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又多增加了一道工艺。清代康熙釉下三彩因烧造成本和技术难度极大,故烧造量并不大,传世品更是少见,而采用高浮雕刻手法的更是极其罕见。

清康熙时烧造量不大,传世品更是极为少见。自1996年以来,近十几年中国拍卖行所成交的康熙釉下三彩瓷器不足四十件。

唐三彩双鱼瓶赏析 古代瓷器知识


唐三彩双鱼瓶山东省博物馆馆藏

瓶呈双鱼形,小口,口上有盖,两侧有系,下为高圈足,施黄、绿、酱等彩。鱼形瓶周身施以大面积绿釉,鱼之胸部、鱼鳞及眼、嘴部位点抹黄色釉料,使鱼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唐三彩是唐代釉陶艺术的重要创新,器形极为丰富,可分为生活器皿类、人物动物俑类、随葬品类等等。这件唐三彩双鱼瓶是盛酒器,双鱼寓意连年有余、和谐美满、吉祥合欢。以此双鱼和美酒来馈赠亲友,内容和形式俱佳,可谓情深意长。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