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明青花炉

1949年初,国立中央南京博物院,工作人员在紧张忙碌地挑选文物,准备运往台湾。淮海战役的捷报终止了这些文物的转运,使一批文物得以留在南京博物院。体态硕大,被单独装在一只大箱子内的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就在其中。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不仅是明代宣德御窑瓷器的巅峰之作,还是同类瓷器中唯一品相完好之大器。它的造型仿青铜鼎,高58厘米,口径37.6厘米。胎体厚重,内施白釉,小平底,砂底。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蓝花,但这件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作为官窑大器,不吝材料,以费料费时、十分少见的蓝底白花进行表现。器物外壁满绘汹涌波涛,并在下腹部加绘山峦叠嶂,寓寿山福海之意。青花寿山福海纹炉的外壁用苏泥勃青料绘画,这是一种名贵的进口青料,其中含有一些铁质,由于用料比较浓厚,瓷胎比较软,所以绘画时会将胎粉带起,而青料浸到胎中,烧成之后的青花,用手摸有凹凸感,显得深沉典雅,入瓷三分。如果你转换不同的角度欣赏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会发现那满身的青花在灯光下呈现出金属般闪烁的光泽。满炉的波涛气势磅礴,似乎将要涌出。鼎的凝重造型与富有动态感的画面相融于一体,使青花炉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堪称明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应该是五供之一。五供也称五献。最早的瓷质五供出现在明朝正德年间,至清朝后期,逐渐形成鼎一只、烛台一对、花觚一对的定制。鼎炉为点香礼神之用;烛灯为照耀上天入地之路;花觚则用来供花。在五供的发展中,鼎炉一直作为最主要的五供之一延续下来。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应是宫廷祭祀中必不可少的重器。

扩展阅读

明官窑瓷器中的白瓷赏析


永乐白釉方流直颈执壶 高32.6厘米 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 永乐白釉浮雕莲瓣纹束腰三足座 高19.3厘米 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

清白釉印龙纹尊 高24厘米 私人藏品

白瓷,是指呈白色调的单色釉瓷,明代称其为“白磁”,清代多称“填白”或“甜白”。我国传统瓷器主要有青瓷、白瓷、青花瓷以及彩瓷等,白瓷属于其中一大分类,也是明清景德镇御窑厂中较为常见的单色釉品种。

与其他色釉瓷相比,白瓷制作较为简单,因此在历史上创烧时间较早。制作理想的白瓷也并非易事。首先,高质量的白瓷需要纯净的胎土与釉,其中含有其他微量杂质,容易影响胎与釉的发色,降低成品质量。例如明代麻仓土提炼不如清代纯净,导致胎土略带黄色调。清代胎土纯净,对表面釉色几乎没有影响,于是釉面发色更为洁白。另外入窑烧制时的火候控制也非常重要。通常使用氧化焰烧制,白釉呈牙白色;使用还原焰,白釉则呈青白色。因此,白瓷的主要色调可以分为牙白色(偏黄)与青白色(偏青)两大类。

明官窑白瓷

1995年8月,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南京明皇宫遗址内玉带河西侧一口古井中出土不少明初白瓷残片,造型主要有盏、杯、盘、爵、梅瓶等,制作风格在元与永乐之间,被学者断为洪武制品。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早在洪武时期,御窑厂白瓷已经大量制作,并广泛用于祭祀、赏赐以及日常使用中。由于明初御窑厂早期制瓷种类不多,色彩相对单一,因此白釉瓷大量制作属于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制瓷技术,使用研磨细腻的麻仓土与瓷石配制的二元配方胎土,并用磁铁成功吸附,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胎土中的铁含量,还将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降低到最低点。

到了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白瓷的技术更加娴熟,胎土光滑细腻,釉水丰润如脂,呈半透明状。其制品被历代推崇,甚至为它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即“甜白”。永乐御窑厂的白瓷制作不仅在于釉水发色方面很有特色,在造型方面更是首屈一指。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瓷器的情况看,永乐甜白的制作量相当可观,造型尤其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仿伊斯兰器。该类器物主要为永乐年间配合郑和下西洋以及明朝与伊斯兰圈诸国的贸易往来所制。造型仿制伊斯兰地区常见的青铜器、玉器等,如执壶、烛台、扁瓶以及西亚地区的其他罕见造型。除了用于波斯等地的赏赉外,该类器物在内地并无太多实用价值,仅作为陈设观赏瓷使用。因此,随着后来郑和下西洋的终止,该类器物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制作量急剧减少。

仿中国古代青铜器。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情况看,永乐时期还制作了白瓷、白瓷爵等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白釉瓷。白釉仿制东周盛行的青铜乐器,原本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那样口部呈弧状,而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明初制作白釉并不是作为乐器使用,应该是一种用于祭祀或象征性陈设观赏的博古瓷。白釉爵也是仿古代青铜饮酒器爵。当时御窑厂制作了大量高足杯等饮酒器,因此爵同样无太大实用价值,也应主要作为祭祀、陈设观赏器使用。

日常用器。永乐白釉瓷中,盖罐、玉壶春瓶、盘、碗、杯(包括高足杯)等都是历代传统制作造型,也是宫廷内部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器。因此,这类饮食用瓷制作量最大,所占比率较高。

除了以上各类造型的白釉瓷之外,永乐时期还制作了仿石雕器座、罕见的碗类造型,以及藏族等地流行的僧帽壶等。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御窑厂为了丰富制品造型,服务于巩固团结各族关系的劳动成果。

由于永乐朝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与海外诸国积极广泛的贸易往来使得朝廷需要数目巨大、造型多样、质量精美的各类瓷器以保障贸易顺利进行。因此,景德镇御窑厂在瓷器生产方面不遗余力,促使御窑厂制瓷迅速繁盛起来。

永乐甜白釉并非完美无瑕,基于当时的制瓷水平,永乐甜白釉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制作缺陷。例如永乐甜白釉的釉面处理还不够理想、成熟。特别是制作大器时,容易出现明显的厚薄不均的情况。由于釉面较厚,釉与胎土的膨胀系数没有控制好,导致釉面出现大量开片,影响审美效果。

尽管如此,这些技术缺陷并没有妨碍永乐甜白瓷在明清白瓷中的主导地位,该时期制作的白瓷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不少制品空前绝后,堪称明清时期的白瓷制作高峰。

宣德时期对海外贸易不够重视,导致该朝仿伊斯兰器的白釉瓷数量、造型也明显减少,许多造型停止生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实用日常用品。

洪熙和宣德朝史料中有一些涉及白瓷的档案记载,如: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己酉条:“命行在工部(即北京工部)江西饶州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瓷祭器”(《明实录·宣宗实录》)。宣德元年(1426年),赐杨荣:“……赐公端砚,御用笔墨及白磁酒器,茶钟,瓶罐,香炉之类”(《杨文敏公集》)。宣德三年七月,“己巳,(明)使臣昌盛、尹凤、李相至,赉赐白素瓷器十桌,白瓷青花大盘五个,小盘五个”(《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宣德四年十一月甲辰,“使臣金满来,赉曰:‘……兹谴内官金满来敕谕王,特赐白瓷器十五桌”(《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从以上史料看,宣德时期的白瓷主要用于祭祀以及赏赉,其中几筵制品较多,也就是日常实用的杯、盘、碗之类。

由于宣德朝紧随永乐朝,所以宣德时期的白釉制品与永乐时期在工艺上差别不大,时常也出现釉面开片现象。但整体制作技术略有提高,釉面厚薄处理上优于前朝。

宣德之后,御窑厂青花制作昌盛,并开发研制出斗彩及其他各类色釉瓷,统治者日常饮食所用多为青花或斗彩等制品。白瓷制作主要为满足祭祀需要。特别是《大明会典》记载:“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圆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解。”说明后来白瓷曾被统治者指定为祭祀月坛专用制品。白瓷的制作量与使用范畴,在明代皇家变得日益有限。

清官窑白瓷

清初,随着康熙帝逐渐稳定了全国政权,御窑厂体制也开始逐渐恢复,并进入正轨。这时,白瓷的主要功能与以往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仍然着重于祭祀、赏赉、日常使用几方面。随着宫廷审美观的不断提高,观赏瓷越来越盛行,景德镇御窑厂开始集中精力提高器物的实用性与观赏性,使得观赏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新颖白瓷制品大量问世。

雍正时期,彩瓷制作工艺不断发展,白瓷在官窑中越来越不平常。为体现本朝制作风格,御窑厂瓷设计者只能在造型上不断创新,突出新意。唐英等优秀督陶官的涌现,使得雍正单色釉再次异军突起,出现更多新造型。

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十年二月二十二日,海望奉上谕:将霁红、霁青、黄色、白色高足靶碗每样烧造些。厚的亦烧造些,以备赏蒙古王用。年希尧家人郑天赐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办理。”说明当时对赏赉等瓷依然有一定需求。

与以往历史时期相比,雍正时景德镇御窑厂又多了一种白瓷制作,即宫内造办处珐琅作烧制珐琅彩瓷所用的白瓷(又称“填白釉”“填白瓷”)。这类制品在以往档案中经常提到,如:雍正十年(1732年)七月初十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司库常保持出五彩花瓷果托一件,说殿监副侍李英传旨,着传与年希尧,照样将填白釉果托烧造些送来,令造办处将黄色画珐琅烧些。钦此。”(《珐琅作》)八月初六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沧洲传旨,着将二十四日交出白地画红龙大玉壶春瓶照样镟木样,交与年希尧烧填白釉几件。钦此。”(本日交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家人郑天锡持去,讫。)(《记事杂录》)

严格地说,宫内造办处珐琅作所用白瓷只是半成品,最终要烧制成为珐琅彩瓷。雍正时期御窑厂制作白瓷的水平相当成熟,可以根据调节釉内成分的方法烧制不同特点的白瓷,如仿明初甜白釉瓷,仿宋代定窑白瓷等。这些高质量白瓷都可以证明清代御窑厂对传统白瓷的推崇以及制作技术的高超。

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六年秋八月,怡亲王宣圣命,唐英着内务府员外郎衔,驻景德镇御窑厂,佐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截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景德镇官窑制作主要由唐英主持,因此这期间的白釉发展基本属于同一阶段,其白瓷制作变化主要是唐英在造型方面呕心沥血,推陈出新。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期出现了白釉玲珑瓷。乾隆之后,御窑厂制瓷较少出新。

明清官窑白瓷的装饰

白瓷色泽相对单一,装饰手法不太复杂。从现有明清官窑白瓷制品看,该类器物的主要装饰方式可以分为贴金与描金、印刻花以及镂空等方式。

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了明初贴金白釉瓷,该装饰手法在当时的青花、单色釉器物上也曾出现过。只是因为金箔不太牢固,容易脱落,所以类似的贴金箔制品数量有限。到了清初康熙时期,金饰方式出现改进,御窑厂开始使用胶类与金粉调和,再用毛笔描绘的装饰手法局部装饰白瓷,于是出现描金白瓷。

刻印花的装饰手法流行于北宋定窑、耀州窑,在明清白瓷中也被大量使用,大致分阴刻、阳刻两大类。从明清官窑的白瓷制作看,刻印花装饰手法是它们的主要装饰方式,使用时期最长,制品最多。

乾隆时期,白瓷出现了镂空制品。这种题材相对有些新意,只是制作难度较大,需要先在器体表面绘画图案,再将局部镂空,上白釉烧制,所以产品数量较少。

宣德朝御窑厂曾经制作过一种祭祀用坛中供器——白釉“坛”字碗。该器碗心内落“宣德年制”双圈四字青花年款,器口沿内外以及足底处各有两条青花圈线,由于碗底足内书写青花双圈“坛”字,所以被称为“坛”字碗。从装饰角度看,该碗介于青花与白瓷之间,因为它的用途、装饰都十分特殊。

明清官窑白瓷的主要用途

在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死亡、丧事相联系,所以,白瓷是明清统治者指定的祭祖色釉瓷。例如明初宣宗时期的奉先殿白瓷祭器,太宗、仁宗皇帝几筵白瓷祭器,以及嘉靖之后的祭祀月坛所用白瓷祭器。因此,白瓷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庄重、肃穆。

白色亦象征纯洁、神圣、和平,因此对于海外诸藩、使臣以及国内皇亲功臣,白瓷经常被作为明清时期的贸易、赏赉瓷使用。

由于釉色明快,便于清洁,所以白瓷适合作为宫内日常饮食器、观赏器。与其他单色釉瓷相比,明清御窑厂尤其重视白瓷制作。这不仅与宋代定窑大量制作应用白瓷对后世所造成的历史影响有关,还与汉族人重视祭祀天地、祖先的传统有关。因此,明清统治者对待白瓷的情结相当复杂,既有对纯洁、和平的向往之情,也蕴藏着对天地日月的敬畏之心,更饱含了对先祖的无比怀念与敬意。

明清瓷器:明官窑瓷器中的白瓷赏析


永乐白釉方流直颈执壶高32.6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永乐白釉浮雕莲瓣纹束腰三足座高19.3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

清白釉印龙纹尊高24厘米私人藏品

白瓷,是指呈白色调的单色釉瓷,明代称其为“白磁”,清代多称“填白”或“甜白”。我国传统瓷器主要有青瓷、白瓷、青花瓷以及彩瓷等,白瓷属于其中一大分类,也是明清景德镇御窑厂中较为常见的单色釉品种。

与其他色釉瓷相比,白瓷制作较为简单,因此在历史上创烧时间较早。制作理想的白瓷也并非易事。首先,高质量的白瓷需要纯净的胎土与釉,其中含有其他微量杂质,容易影响胎与釉的发色,降低成品质量。例如明代麻仓土提炼不如清代纯净,导致胎土略带黄色调。清代胎土纯净,对表面釉色几乎没有影响,于是釉面发色更为洁白。另外入窑烧制时的火候控制也非常重要。通常使用氧化焰烧制,白釉呈牙白色;使用还原焰,白釉则呈青白色。因此,白瓷的主要色调可以分为牙白色(偏黄)与青白色(偏青)两大类。

明官窑白瓷

1995年8月,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南京明皇宫遗址内玉带河西侧一口古井中出土不少明初白瓷残片,造型主要有盏、杯、盘、爵、梅瓶等,制作风格在元与永乐之间,被学者断为洪武制品。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早在洪武时期,御窑厂白瓷已经大量制作,并广泛用于祭祀、赏赐以及日常使用中。由于明初御窑厂早期制瓷种类不多,色彩相对单一,因此白釉瓷大量制作属于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制瓷技术,使用研磨细腻的麻仓土与瓷石配制的二元配方胎土,并用磁铁成功吸附,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胎土中的铁含量,还将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降低到最低点。

到了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白瓷的技术更加娴熟,胎土光滑细腻,釉水丰润如脂,呈半透明状。其制品被历代推崇,甚至为它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即“甜白”。永乐御窑厂的白瓷制作不仅在于釉水发色方面很有特色,在造型方面更是首屈一指。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瓷器的情况看,永乐甜白的制作量相当可观,造型尤其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仿伊斯兰器。该类器物主要为永乐年间配合郑和下西洋以及明朝与伊斯兰圈诸国的贸易往来所制。造型仿制伊斯兰地区常见的青铜器、玉器等,如执壶、烛台、扁瓶以及西亚地区的其他罕见造型。除了用于波斯等地的赏赉外,该类器物在内地并无太多实用价值,仅作为陈设观赏瓷使用。因此,随着后来郑和下西洋的终止,该类器物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制作量急剧减少。

仿中国古代青铜器。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情况看,永乐时期还制作了白瓷、白瓷爵等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白釉瓷。白釉仿制东周盛行的青铜乐器,原本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那样口部呈弧状,而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明初制作白釉并不是作为乐器使用,应该是一种用于祭祀或象征性陈设观赏的博古瓷。白釉爵也是仿古代青铜饮酒器爵。当时御窑厂制作了大量高足杯等饮酒器,因此爵同样无太大实用价值,也应主要作为祭祀、陈设观赏器使用。

日常用器。永乐白釉瓷中,盖罐、玉壶春瓶、盘、碗、杯(包括高足杯)等都是历代传统制作造型,也是宫廷内部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器。因此,这类饮食用瓷制作量最大,所占比率较高。

除了以上各类造型的白釉瓷之外,永乐时期还制作了仿石雕器座、罕见的碗类造型,以及藏族等地流行的僧帽壶等。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御窑厂为了丰富制品造型,服务于巩固团结各族关系的劳动成果。

由于永乐朝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与海外诸国积极广泛的贸易往来使得朝廷需要数目巨大、造型多样、质量精美的各类瓷器以保障贸易顺利进行。因此,景德镇御窑厂在瓷器生产方面不遗余力,促使御窑厂制瓷迅速繁盛起来。

永乐甜白釉并非完美无瑕,基于当时的制瓷水平,永乐甜白釉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制作缺陷。例如永乐甜白釉的釉面处理还不够理想、成熟。特别是制作大器时,容易出现明显的厚薄不均的情况。由于釉面较厚,釉与胎土的膨胀系数没有控制好,导致釉面出现大量开片,影响审美效果。

尽管如此,这些技术缺陷并没有妨碍永乐甜白瓷在明清白瓷中的主导地位,该时期制作的白瓷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不少制品空前绝后,堪称明清时期的白瓷制作高峰。

宣德时期对海外贸易不够重视,导致该朝仿伊斯兰器的白釉瓷数量、造型也明显减少,许多造型停止生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实用日常用品。

洪熙和宣德朝史料中有一些涉及白瓷的档案记载,如: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己酉条:“命行在工部(即北京工部)江西饶州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瓷祭器”(《明实录·宣宗实录》)。宣德元年(1426年),赐杨荣:“……赐公端砚,御用笔墨及白磁酒器,茶钟,瓶罐,香炉之类”(《杨文敏公集》)。宣德三年七月,“己巳,(明)使臣昌盛、尹凤、李相至,赉赐白素瓷器十桌,白瓷青花大盘五个,小盘五个”(《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宣德四年十一月甲辰,“使臣金满来,赉曰:‘……兹谴内官金满来敕谕王,特赐白瓷器十五桌”(《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从以上史料看,宣德时期的白瓷主要用于祭祀以及赏赉,其中几筵制品较多,也就是日常实用的杯、盘、碗之类。

古代瓷器:宋瓷中的官窑系统


宋瓷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官窑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宋代五大名窑;还有一个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我们先从宋代的官窑系统,也就是宋代五大名窑讲起。

我们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作为老大,有汝窑为魁之称。

宋代的五大名窑和民窑的八大系统,只有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方式是特例,其他都是以窑口地址作为命名的依据。官窑是一个特定的称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至于哥窑的名称来历,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各窑之一。汝窑不用说了,就是宋代汝州所烧的窑;过去汝窑的窑址不明,直到20世纪80年代,汝窑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被发现,我们才确切知道这个窑口的位置。定窑,就是定州所烧的窑。

名窑之魁--汝窑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的魁首,是老大。汝窑名气很大,自古以来流传甚广。南宋人叶(音置)在《坦斋笔衡》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古人的这些记载,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收藏宋瓷的人,言必称汝窑。

汝窑非常稀少,原因是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来年。今天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有67件。汝窑业非常珍贵,史书上也有记载,《清波杂志》里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非常重要,提出汝窑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宋代在烧造汝窑的时候,釉里加了玛瑙末,所以汝窑釉面的光泽跟其他瓷器不一样。

汝窑是宋徽宗在位期间烧造的瓷器,烧制这种青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徽宗的追求。当时*臣蔡京和各种道士都在撺掇宋徽宗信奉道教,导致宋徽宗后来笃信道教,他大力推行道教,称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而道教对青色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宋徽宗的审美。

大同小异--官窑、哥窑

官窑颜色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更青绿一些。今天官窑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是明清官窑,带有明确朝代纪年的瓷器。实际历史上的官窑,从宋代宫廷就有烧造。官窑是北宋定的主调。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烧造,窑址不明。

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当时为了区分,北宋官窑就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宋代的官窑,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一下停住了。因为它跟社会背景发生了冲突,元代人不欣赏这种青色的宋瓷。直到清代,皇宫才开始主动地去临摹。了解这些社会背景,对瓷器鉴定会有好处。

哥窑是与官窑类同的一个窑口,非常接近。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开片。哥窑和官窑的接近程度,有时候连专家都分辨不清。哥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尤其五大名窑中疑团最多的窑口。因为史书上的记载都不太详细,哥窑的窑址至今不明。

特立独行--钧窑、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仅从颜色就可以辨识。从科学上讲,钧窑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有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非常多。

钧窑主要的烧造时期是宋金元时期,它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它是从北宋的徽宗时期开始烧造的,有人认为是汝停钧代,即汝窑停止烧造以后,钧窑就出现了。汝窑和钧窑有些外部特征很接近,工艺也比较接近。钧窑的工艺中有一点不同,它是乳浊釉,一种不透明的釉。官窑、哥窑都属于透明的玻璃釉,釉是透亮的;钧窑、汝窑不是玻璃釉,是乳浊釉。

钧窑对中国陶瓷史有个巨大的贡献。它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这不仅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也是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这个贡献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辉煌的。

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与其他四窑不同,它是白瓷,那四个都是青瓷。那四大名窑里,除了极个别的以外,都不动雕工。只有定窑是以纹饰作为表现形式。直接原因是因为定窑的釉面非常薄,而其他四窑的釉面非常厚,所以定窑可以用刀来雕刻,体现它的纹饰之美。

宋代的审美观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宋代的宫廷审美,它代表着官方和贵族的利益。青瓷的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内心的一种感受。青瓷受到宋徽宗个人的喜好而提倡,这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学的一个写照,注重精神至上。

古代瓷器:宣德青花瓷器赏析


青花瓷器最为世人称道的是明代永乐、宣德、成化三朝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作品。其中,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名扬天下,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宣德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由于景德镇在明代废除了元代的匠户制,工匠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另外,宣德时期瓷器烧制技术的进步,也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景德镇青花瓷外销量巨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瓷技术的改造和提高;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制瓷原料,也为创造精美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清朝人朱琰在《陶说》中叙述宣德青花瓷说: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故论青花,宣窑为最。

宣德炉之款识


“玉堂清玩”相传为严嵩之子严东楼字号,“玉堂清玩”铜器是严氏之炉。民国赵汝珍言,严氏之炉皆系劫取宣炉之无款者,充为己有,非其所制。“玉堂清玩”的铜器较为珍贵,后防较多。

“石叟”款的铜炉。对这类铜器的考证专家有不同意见:英铜器专家RoseKerr在她的《中国晚期铜器》书中提出“石叟”是始于明代后期的一个江南作坊的“商标”(RoseKerr,LaterChineseBronzes[Victoria&AlbertMuseum,London,1990):另一专家PaulMoss不同意,他在《第二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明后期的专铸“石叟”款铜炉的作坊不存在,“石叟”是传说中擅长作银镶嵌铜器的一僧侣的别号。他认为带“石叟”款的铜器是19世纪的作品。

吴邦佐,宣德时铸铜工艺名匠。生卒不详。邦佐为高手巧匠,是冶炼、铸造宣德炉的督造官,也是炉式、款式、色种的设计者。邦佐为宫廷的宗庙社堂铸造了大批铜器,同时还“私铸”铜炉出售,皆精妙绝伦,为世人十分珍贵。但后世仿品亦多。

琴书侣,即吴邦佐,是宣德铸炉时的工部吏臣。后来自行开铸仿宣,落款有八字款、十六字款,亦有题为“琴书侣”三字款。

“宣炉”铭款的位置,大多是铸在炉底的下中央,也有在炉前的口下居中处,或在几炉的一侧,阴印阳文,有小篆铭款,有欧阳询体的楷书。字数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而其中的“德”字中“心”上一横笔大都被省略,这可能是因尊宣宗之故而特予讳省的,六字楷书款的“製”字中,其下的“衣”字一点与上半部的“制”连为一体,即此字中的“衣”字都缺少上面一点。更有“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书臣吴邦佐监造”、“大内”、“内府”等款,字体笔划自然流畅,字迹清秀。

“琴书侣”款识

阳文楷书一字“宣”款识

四字阳文款“内坛郊社”并饰双龙

减地阳文刻“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

阳文楷书款“宣德年制”

苏州博物馆收藏的这批铜香炉的底款除了“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内用”等以外,还有“吴邦佐款”“琴书侣”“玉堂清玩”“诸葛亮铸亮铸”“石叟”“允中家藏”“聚星堂主人制”等款,书体也各异。

古代瓷器:领略北宋越窑器最后的兴盛


其三:社会审美受北宋宫廷花鸟画影响,在注重写实的同时亦讲究源于唐代教坊曲鹊踏枝多用于抒发缠绵悱恻之情,至宋朝改为词牌名蝶恋花,以填写爱情词章为主,历史留有名家绝句颇多。在曲乐歌赋氛围影响下产生圆形构图、相向对飞的团蝶纹即是北宋越窑代表纹饰之一。1986年内蒙古考古研究所清理发掘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亦出土同纹饰器物;破茧而出的团蝶纹饱含着对美好爱情的想往和赞美,它对后世写实和写意蝴蝶主题纹饰及配饰发展演进有着深远的影响,衍生出大量蝶恋花、瓜瓞绵绵、群蝶飞舞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饰。

古代瓷器:明宣德年间官窑特定用途的器物——蟋蟀罐


斗蟋蟀和养蟋蟀是中国历史上皇宫贵族、文人雅士的一大喜好。到明代早中期养虫、斗虫之风仍十分风行。宣德皇帝就有养虫和斗虫的喜好。

宣德瓜瓞纹蟋蟀罐

从文献记载看,宣德皇帝在位九年零七个月,就整个明王朝执政277年而言,只能算是短暂的一瞬间,却是明代最为辉煌的一页,宣德帝不仅在军政方面有卓越才干,而且还有许多雅好,比如精于绘事、留神词翰、好促织之戏等等。

宣德白鹭黄鹂纹蟋蟀罐

十分有幸的是,1993年春,景德镇市政府在中华路平地盖房,景德镇陶瓷考古所在明代御窑厂东门遗址附近开探沟时,发现了一窝状堆积的青花瓷片,经复原全为蟋蟀罐,其圈足与盖的内底都书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单行青花楷书款,据刘新园教授考证为明代著名书法家沈度所写或宣德帝御笔,特别是龙纹罐上绘有五爪龙,按元、明两朝的制度规定,凡饰有五爪龙的器物,除帝王之外,臣庶均不得使用。故可以肯定:龙纹蟋蟀罐必为宣德帝的御用之物。其他绘有天马、凤凰、珍禽、海兽、小鸟、瓜果、牡丹等纹饰的蟋蟀罐,绘画精美,工艺精良,应为皇宫专用之物。这批珍贵文物的出土,一是为宣德帝养虫和斗虫的雅好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依据,晚明的野史记载,虽然来自传闻,但真实可靠;二是为研究明代宫廷生活,中国陶瓷艺术史和中国绘画史提供了非常可靠,新颖的实物资料;三是解开清宫藏瓷中为何不见宣德蟋蟀罐之谜。

宣德凤纹蟋蟀罐

据查资料可知,清宫旧藏宣德官窑瓷器1174件,大多数是从宣德朝传存下来的,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现今最有权威的收藏,可令人感到十分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一件蟋蟀罐。要解开这一谜团还得从考古资料中寻找答案。

宣德螭龙纹蟋蟀罐

宣德帝少年得志,军政之余爱虫怜花,指使太监到全国各地搜罗鸟兽花木与诸珍异之好,密令苏州知府况钟进贡蟋蟀千只,用世袭的官职赏赐蟋蟀进贡者,甚至出现了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的风气,为捉找上等蟋蟀,官府不惜拆除民墙,毁坏农作物,太监借机敲诈民财,沿途勒索民物,小小的花木与虫鸟给人民大众造成了灾难。1455年元月,宣德帝病死,其皇位由他年仅8岁的儿子--正统帝朱祁镇继承。为防止朱祁镇玩物丧志,荒废学业,太皇太后张氏发布了命令: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革中官不差。罢去玩好之物直指好斗擅鸣的蟋蟀以及宣德帝为养虫与斗虫的需要而命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极其精美的蟋蟀罐;不急之务是指奢侈品的生产和花木虫鸟的搜刮,让人民休养生息。据有关文献记载,宣德帝死的当年,按照太皇太后的这道命令不仅砸掉了宫中所有的蟋蟀罐,而且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好尚未进贡的蟋蟀罐全部打碎深埋地下,一直到正统、正德时期仍停止烧造。

宣德翠鸟鸳鸯纹蟋蟀罐

时至今日,宣德官窑蟋蟀罐已极为珍贵,究其原因:

一是宣德官窑生产的蟋蟀罐绘画精美,年款书写郑重,纹饰特别新颖而又丰富,是宣德官窑瓷器中质量最好的器物。

二是非常稀有。

目前仅有三件传世品,很有可能是宣德帝赏赐臣工的礼物,因为明代文献有宣宗赠宠物予大臣的记载,如明人黄佐就记载过宣德三年帝将十八笼鹦鹉分别赏赐给杨士奇等人的史实。可以推测,3件传世品就因离开了宫廷而侥幸地逃脱了灭顶之灾,使他们在故宫以外保存至今。

古代瓷器:宋代磁州窑器物之美


磁州窑是一个庞大的窑系,宋代以来,北方地区绝大部分窑场,都烧制磁州窑风格的瓷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窑场有:河南修武当阳峪窑、登封窑、扒村窑、鲁山窑,山东淄博窑,山西大同浑源窑、长治窑,还有北方辽代的赤峰缸瓦窑等,都有自己独立风格的磁州窑系产品;南方的一些窑场,如吉州窑,也烧制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磁州窑系,主要烧制黑瓷、白瓷和白地黑、褐彩绘瓷,其胎质粗松,胎色也较深,因而施化妆土,再罩以透明釉。装饰技法划分品种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绿釉釉下黑彩和低温铅釉三彩等,纷繁竞妍,各具特点。

装饰技法方面善于利用在化妆土与胎质颜色的反差,加以彩绘、刻剔等多种手法,令对比强烈,风格明快。纹饰题材多为花蝶、龙凤、如意头、人物等,线条流畅,细腻逼真,情趣盎然。亦有不少以书法和诗词作为装饰题材,平添诸多雅致。

器形丰富别致,凡生活器皿皆多种多样,最有代表性的器型有:瓶、枕、罐、盆、炉、碗、盘等,其中瓷枕留存的数量比较多,表现形式多样化同一类产品亦有数种变化,满足人们不同的日用需要和审美偏好。

古代瓷器:中国陶瓷巅峰之作——宋代建盏


中国陶瓷巅峰之作宋代建盏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曜变天目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宋鹧鸪斑建盏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宋油滴天目茶碗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宋黑釉盏故宫藏

宋建阳窑黑釉兔毫盏故宫藏

宋建窑黑釉兔毫盏故宫藏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建盏大都会藏

北宋建盏大都会藏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址位于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州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建窑的名贵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曜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