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双乳状钧窑

自古以来,制陶瓷的窑炉都只有一个火膛,而禹州城东北隅的宋代官钧窑场,却有一座双火膛窑炉,更稀奇的是这两个火膛像乳房形状,这样的窑炉世上独一无二,它出产的钧瓷举世无双。当初,为啥建成这样一个钧瓷窑炉呢?这里边还有一个悲壮的故事呢!

相传在北宋年间,阳翟城(今禹州市)东北隅有个官办瓷窑场,规模很大,能工巧匠多得很。窑场有个年轻才子,名叫俊瑶,刚刚十九岁,出身书香门第,又聪明,又肯钻研,完整地掌握了制瓷工艺,很受督窑官的赏识和重用。

阳翟城西南山有个神垕镇,那里有很多民办瓷窑。镇东有一小山坳,名叫竹崖沟,住着一户人家,老汉姓柴名旺,夫妇老俩口,有个女儿叫金娘,刚十七岁。这家人勤劳善良,以烧窑为业。金娘长得水灵灵的十分齐整,而且做的瓷器也很精巧。老汉又是出了名的烧窑能手,老太太为人和善厚道,加上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美丽,天天游客不断,柴家的生意还是挺红火的。

这年春上。俊瑶奉命进山采集原料,跑几十里来到神垕东山竹崖沟。觉得口渴,想找水喝。迎面碰上柴旺和他女儿金娘。俊瑶深施一礼说:“我从阳翟城来,想讨口水喝。”老汉听了,忙把俊瑶让到家。让他唱罢茶,还要留他吃饭。俊瑶推辞不掉。只好留下吃饭。二人边吃饭边谈,互相说了家境情况;又互相交流烧制瓷器的技艺。饭后,他们来到窑场,俊瑶看了老汉的作坊和烧制的瓷器,连声夸好。

从这以后,俊瑶成了柴家的常客,每逢进山采料,都要到这里来歇一歇。金娘见俊瑶忠厚能干,心里很喜欢他;俊瑶见金娘贤惠手巧,也很爱见她;时间一长,二人有了感情。柴旺老两口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有心成全他俩。

再说镇上有一个花花公子,名叫牛角,仗着父亲在当地有钱有势,整日里游手好闲,寻花问柳,欺压良善。他有个把兄弟名叫苟眼,一肚子坏水;二人勾结在一起,干尽了坏事。牛角早听说竹崖沟柴旺的女儿貌似天仙,但是没见过。这天与苟眼来到竹崖沟,到了窑上,见金娘长得果然美丽,恨不得马上弄到手。回到家里,几次派媒人前去提亲,怎奈金娘不允。牛角恼羞成怒,叫来苟眼,商议毒计,要逼金娘就范。

这一天,柴旺和女儿正在烧窑,突然听得一阵唢呐声响,看到一顶花轿来到竹崖沟,父女俩吃了一惊,不知是怎么回事。只见牛角新郎打扮来到窑场,看见柴旺就说:“小婿拜见岳父大人,今儿个良辰吉日,就答应我和金娘拜堂成亲吧!”老汉一见是无赖上门抢亲,直气得脸都变了颜色,嘴唇哆哆嗦嗦说不出话来。牛角上前又说:“你别想赖婚,今儿个是生米煮成熟饭。你答应了,我们是亲戚,不答应,金娘也是我的人了,你看着办吧!”老汉一听这话,更是气上加气,只听“哇”的一声口吐鲜血,霎时间人事不省,居然被活活气死了。金姐见状扑到爹爹身上直哭得死去活来,牛角说:“金娘,别哭了,人死不能复生,还是上轿吧!”说着就去拖金娘。金娘狠命咬住牛角的手背。牛角大叫一声松开手,金娘刚要转身,苟眼上前一把抓着金娘的衣服就往轿里拖。金娘拼命挣脱,只听“哧啦”一声,金娘的衣服被苟眼撕烂了。金娘连气带羞,捂着脸跑上窑顶。众人惊呆了,只见金娘用脚跺开天子眼,纵身跳进窑里,含恨自焚了。金娘母亲见女儿死得好惨,一口气憋在喉咙里没出来,也去世了。

第二天,俊瑶采料来到竹崖沟,却不见了金娘,只见柴旺两口的尸体倒在窑场。当有人告诉他所发生的事情后,俊瑶悲伤得要发疯,但他最后终于冷静了下来。埋葬了二位老人,又从窑里发现一只精美的花瓶,天蓝色的瓶上有一块血红的颜色,像一个女子投窑的情形,更激起俊瑶对金娘的思念。回到阳翟后,俊瑶大病了一场。病好后,他把宝瓶献给当朝徽宗皇帝。皇上龙颜大喜,问此瓶来历,俊瑶如实说了一遍。皇上听了很感动,御封金娘为“金火圣母”,并下旨让俊瑶在官窑烧制这样的瓷器。由于官窑在钧台,这种瓷器就被称为“钧瓷”。

俊瑶接旨后在窑场塑造了“金火圣母”像,每日供奉,香火不断。俊瑶由于思念金娘,整日愁眉不展。这一天,他猛地想起进贡钧瓷的日期快到了,吓得面如土色,因为至今还没烧出一件可以进贡的钧瓷。俊瑶赶忙点纸香,求圣母指点。圣母果然出现了,只见她露着上身,说:“俊瑶,官窑阳盛阴衰,你若仿照我的躯体建造一座双火膛窑炉,就可大功告成。”说完就消失了。俊瑶听后牢记在心,随即上奏朝廷。徽宗皇帝立即下旨命工匠建了一座双火膛钧窑炉。窑建好后,俊瑶不辞辛苦,多次试验,终于在这座窑里烧出了千年难见的钧瓷,献给了皇上。因为这个双火膛钧瓷窑炉是摹仿金火圣母的躯体建造的,所以就叫做“双乳状钧窑”。

相关阅读

陶瓷文化:钧瓷故乡禹州文化景观—神垕钧窑遗址


神垕钧窑遗址位于禹州市神垕镇西南大刘山下,沿白峪河分布在刘家门、下白峪等村周围的数平方公里内。遗址面积七万多平方米,是一组唐至元时期瓷窑遗址群。下白峪是唐中晚期至元代的瓷窑遗址,而唐时期的主要产品是黑釉、茶叶末釉及褐黄釉,有的饰以月白釉斑点,由于这些黑釉的彩斑主要呈蓝灰色和灰白色,与后来的钧釉瓷颇为相似,故被称为唐钧。器形以碗为主,还有钵、罐和拍鼓。胎一般较厚重,碗多里部满釉,外部只施半釉,平底滑口与器壁等厚,口缘圆、无釉;罐多平底,有的有双系,系下端为一兽面;拍鼓外部饰以几条凸弦纹及斑点。另外,该地区出土的唐代黑釉蓝斑瓷片,釉色均匀、纯净、花斑艳丽,呈现处黑、蓝灰、灰白等数种釉色。刘家门瓷窑的时代是北宋晚期至元代,是该地区产品最精的一处古窑址。

神垕钧窑遗址

从北宋末年创烧伊始,就具有很高的烧制水平,烧成了淡雅匀净、典雅美观的天青釉钧瓷,青瓷的烧造水平也极高,釉色娇妍肥厚、澄澈明丽。部分器物仿当时的金银器造型,之后又出现了白釉和黑釉,并有三彩、红绿彩和纹胎产品出现。主要器型有碗、盘、瓶、罐、香炉、盆、枕等。其中带帖塑的花口连座瓶,贴花大香炉、梅瓶和四系瓶等十分有特点。

2001年9月至2002年元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总计开挖探方和探沟29个,发掘面积650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代的窑炉遗迹8座,石砌澄泥池3座以及窑前工作场所5处,出土了大批瓷器残件、窑具,总数达十余万片。其中完整或可复原器物有数千件。特别是在河北地清理出的一号窑炉,是北宋晚期至金代的一座土洞式长方形分室式窑炉,窑室中间以一道土石砌建的矮墙将窑室隔为前、后室,因其形制独特,既不同于北方常见的馒头窑,也不同于南方流行的龙窑,属首次发现,该项发掘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神垕钧窑遗址,因其地处偏僻,人为破坏较轻,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神垕钧窑址”(唐至元)与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钧台钧窑遗址”合并,称禹县钧窑址。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


钧窑创烧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因宋徽宗在夏朝建都的禹州“钧台”设立官窑而闻名天下。“钧窑”所产之瓷曰“钧瓷”。她始烧于唐代,鼎盛于北宋,金元时期影响北方诸窑,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为我国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之一。遗址遍布禹州西部山区及禹州城内,现已发现窑址150多处。保留完好的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院内“北宋钧官窑遗址保护区”和神后镇瓷区。主要游览观光的遗迹有“古钧台”、“禹王锁蛟井”、“钧台钧窑遗址博物馆”、“钧神庙”、“火龙庙”、“神后镇钧瓷文化区”等。

禹州制瓷业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陶器,商周有原始青瓷。到了唐代,制瓷业更加繁荣,盛产一种以黑褐釉为主体,局部施以兰白色斑的“花瓷”,被识为钧瓷的前身,称之为“唐钧”。到了北宋初年,政治稳定,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文化艺术得到社会需求。钧瓷也从技术上和艺术上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独特风格,成功烧制出窑变兰色乳光釉和铜红釉,打破了瓷器单一颜色一统天下的历史,受到世人青睐。到了北宋末年徽宗时期,钧窑受到宫廷重视,把“钧台钧窑”垄断为“官窑”。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宫廷设计,不计工本,精工制作。其造型端庄古朴,胎质坚实,工艺严整;釉色五彩缤纷,莹光玉润,变化神奇自然;挑选严格,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流入民间。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窑的制作工艺、烧制技术、艺术品位起到了升华作用,从而钧瓷由一般的日用瓷上升到纯粹的艺术瓷,钧窑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金元时期,由于钧窑的独特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加之宫廷垄断的解禁,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影响遍及河南、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在我国北方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钧窑体系。明清时期,钧窑风格影响到南方,出现了各种仿钧的瓷种,如广东佛山的“广钧”、宜兴的“宜钧”、景德镇的“祭红”、“釉黑红”、“卢钧”等,以及受钧釉影响而创新出的各种高温颜色釉。

新中国成立以来,钧窑得到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其故乡河南禹州蓬勃发展,经过几代艺人、科技人员的不断继承和创新,钧窑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颠峰,走到了民族文化艺术的前列。今日禹州已成为以钧瓷为龙头,各种艺术瓷、日用瓷、建筑陶瓷共同发展,规模巨大的主要瓷区。2003年禹州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钧都”称号,是钧瓷文化旅游观光圣地。

钧瓷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的奇特“窑变”而独树一帜。其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在釉中铜铁等多种金属氧化物为呈色剂,通过氧化还原的特殊烧成方法而烧制出五彩渗化的窑变釉彩,结束了中国陶瓷单一釉色的历史,开创了我国彩釉瓷的新局面,对世界陶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古代钧窑的造型多以器皿为主,盘、碗、鼎、炉、洗、尊、盆、钵等,式样繁多,品种齐全。造型古朴、端庄、线条流畅、曲直得当,装饰质朴简约、吉祥如意。民间钧窑釉色以天青、天兰、月白、月白加红斑为主,釉面莹光玉润,精光内蕴,幽雅自然,加斑者,或红或紫,或红紫相间,窑变天成,潇洒自然,极富装饰之美,非人之所能为,“钧官窑”钧瓷釉色以窑变紫红釉为主,变化丰实自然,五彩渗化,交相辉映,宛如蔚蓝的天空中出现的彩霞。古人曾用“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凌空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彩色之美。在其美丽的釉色上又窑变出珍珠点、兔丝纹、蟹爪痕、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流纹,似人物、似动物、似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这些釉面非丹青之手所能描绘,真是鬼斧神工,绝妙无穷,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

钧窑瓷器的独特艺术风格,与其特殊的工艺有关。钧瓷原料为禹州所独有,西部山区的“一活土”。硅、铝、钾、钠、铁的含量适当,就此一种原料就可成瓷,形成胎质致密瓦灰,铜口铁足的外观。釉彩瓷药适当含有铜铁磷钙,是形成钧瓷窑变的主要内因,钧窑的烧制方法为二次烧成,多重施釉,经氧化、还原的复杂过程,高温烧制。入窑是同施一种釉土,出窑后万紫千红,各显形态,真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

钧瓷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她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神奇的自然窑变与北宋崇尚道家返朴归真,意趣天成的审美思想相吻合,成就其千古不朽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所崇,收藏和观赏钧瓷成千年时尚。

今天,这一千年绝技日臻成完美,当代钧窑与时俱进,在尊重吸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审美趋向和精神需求,运用艺术、工艺、科技三位一体的创新理念,在钧瓷的造型艺术、釉料选取,成型工艺、烧成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研究,有着唐钧的活泼大胆,宋钧的端庄大方,元钧的粗犷豪放,清钧的小巧精美,又具有现代个性审美的各种现代陶艺和时代作品。钧窑恰逢当今盛世,焕发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在我国艺术苑里大放异彩。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之钧窑玫瑰紫碗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每年只准生产三十六件,诰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精妙绝品”、直到清朝才传入民间,当今仍是我国馈赠各国宾朋的珍贵礼品。

钧瓷乃皇室的传世宝,唐玄宗立令“钧不随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为稀少。世界著名的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亦寥寥无几。故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不可夸富”之说。钧瓷以釉厚为本。其色或沉釉底、或悬釉中、或浮釉表,釉厚浑活,釉层乳光莹润,层次繁多,透活欲滴,立体感极强。钧瓷以窑变为神。烧制中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呈五光十色。故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幻无究的神奇,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并辄有新意。且有“千钧万变,意境无穷”“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称,所以极具收藏价值。钧瓷以开片为奇,开片又称“迸瓷”,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就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了人力不可为的奇迹:珍珠点、鱼子纹、蟹爪痕、兔丝缕、蛛丝张网,蚯蚓走泥。即成瑰宝珍品。

钧瓷以出现景观为绝。形品在窑变中出现:暮沉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星辰满天、仙山琼阁、杏雨江南。呈现景观画幅的钧瓷,列为空前绝后的极品。

钧瓷经宋钧、元钧、明清之后,特别是当代作品:取‘元钧’的聚色成形;纳千年之传统技艺;汇百家之精粹秘方,重建起新的辉煌。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