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故宫陶瓷馆宋瓷精品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

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陶瓷发展的巅峰地位。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哥窑令人玩味无穷;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亦是宋人的创举;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宋代瓷器追踪自然天成的风韵,被世人誉为奇珍异宝,获得历代人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美,享誉世界。

编辑推荐

古代瓷器:故宫博物院馆藏哥窑精品赏析


除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两个众所周知的特点之外,哥窑还以釉色取胜,它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马未都将哥窑冰裂纹这一显著特征概括为神奇的残缺美,哥窑的缺陷美后被文人充分发掘,推至审美最高层次,与官窑一道代表了宋代官方最高的审美标准。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水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而哥窑窑址也一直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宋,高7.8厘米,口横14.6厘米,口纵11.8厘米,底横11厘米,底纵8.5厘米。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云头形足。里心有5个支钉烧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边无釉,呈黑色。釉面开片,外壁釉面开片较大,为冰裂纹,盆内釉面则开细碎片纹,称鱼子纹。片纹纵横交织,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宋代花盆以钧窑产品传世较多,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多见,花盆则较为少见。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高14.9厘米,口径4.6-3.7厘米,足径4.8-6.4厘米。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此瓶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哥窑青釉鱼耳炉

高9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6厘米。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此件鱼耳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诗云: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

哥窑八方碗

高4.2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2.8厘米。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哥窑胆式瓶

高14.2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5.4厘米。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米色釉,开黑色、米色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纹。此瓶造型秀美,器型为宋代所仅见,釉色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哥窑葵花洗

高3.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8.8厘米。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哥窑青釉贯耳瓶

高11.5厘米,口径2.5厘米,足径4.2厘米。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口沿两侧对称置贯耳。通体施米黄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铜礼器。口耳相连的曲线增加了口部力度,与扁圆形腹部上下呼应,构成视觉上的均衡,给人以稳重之感。通身细碎开片,静穆、优美。

哥窑青釉弦纹瓶

高20.1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9.7厘米。撇口,口沿隐现酱紫色,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及肩部凸起弦纹4道。器里外及底心满釉,釉面开金丝铁线片纹,底足露胎处呈酱褐色。此瓶颈部细长,腹部虽鼓而不显臃肿,整体具有一种纯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弦纹瓶是典型的哥窑产品,造型端庄秀美,金丝铁线片纹和器身凸起的4道弦纹使单一色釉增添了起伏变化,更具韵律感。哥窑瓷器传世不多,现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因其胎体中氧化铁含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熔融垂流,釉层变薄,遂隐现酱紫色胎骨。

哥窑碗

高7.5厘米,口径19.8厘米,足径5.6厘米。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高4.1厘米,口径20.2厘米,足径7.5厘米。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此盘造型优雅、大方,线条富于变化,为哥窑的代表作品。岁月的流逝带走了太多东西,所以当我们得以从那些传世的古玩身上隐约窥见一星半点的历史时,那种凝视总是显得特别珍贵。在流传至今的宋代瓷器中,哥窑的瓷器大概要算是引起人们最多遐想的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收藏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已知有记载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于个别哥窑瓷器破损的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哥窑圆洗底部的破损残片。哥窑瓷器之名贵,由此可见一斑。

古代瓷器:世人敬仰 巅峰宋瓷


宋代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宋代无疑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巅峰时代。一说宋瓷,让人立刻联想到名震江湖的汝、官、哥、钧、定宋代五大名窑。在我国古代陶瓷中,宋瓷以器形典雅、釉色纯净、通常我们将宋代瓷器分为两大系统,一个是广义的官窑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大名窑;另一个是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即北方有钧窑、定窑、磁州窑和耀州窑四个窑系;南方有饶州窑、龙泉窑、建窑和吉州窑四个窑系。宋瓷审美趋向:宋瓷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官窑系统的五大名窑全为单色釉,民窑八大窑系中除磁州窑和吉州窑外,其余六个窑系基本以烧造单色釉瓷器为主。所以,追求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成了宋瓷审美的主要趋向。一、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其中除定窑以外,其它四个窑均为青瓷。这代表了宋代宫廷的审美:修敛、温厚、宁静、含蓄,以器型和釉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哲学性的内在的美,注重精神至上。[注: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很少有大器,除烧造碗盘壶杯等生活用具外,还大量烧造炉、尊、觚等仿青铜器的礼器。而且,除定窑外,很少有纹饰。]二、民窑系统的八大窑系中,除钧窑和建窑主要以釉色表现外,无论是耀州窑和龙泉窑的青瓷,还是白瓷和青白瓷,大多注重纹饰。这代表了宋代民间的审美:世俗、实际、繁复、奔放,除部分以器型和釉色取胜外,基本注重纹饰装饰,强调直接的、外在的美,以取悦大众和市场。[注:民窑系统虽然世俗,注重纹饰装饰,但它的总体器型一定符合宋代瓷器秀美、端巧、典雅的特征!]三、广义的南宋官样青瓷,有别以上传统两大系统的广义划分,近年考古出土的众多最新研究表明,在作为中国具有1700年历史的瓷都浙江龙泉一带,存在一个烧制官样青瓷的窑群,其器型、厚釉、开片、天青釉色和黑胎均与南宋杭州官窑面貌特征一致,而且和两岸故宫博物馆旧藏中部分归类为南宋官窑的青瓷基本相同。更有甚至,在极崇唐宋文化的日本,有部分被列为重要文化财(相当于中国的一级文物)的南宋修内司官窑藏品,近年也逐步被众多权威学者证实来自龙泉官样青瓷体系,并趋向共识。这符合历史文献记载中北宋晚期的禁庭制样须索,其审美藏鉴价值等同官窑藏品,两者极难区分,因而近年愈发为一些有远见的资深藏家所垂青。任志录《南宋龙泉官样青瓷论稿》,叶英挺《龙泉青瓷新论》宋瓷烧制工艺:宋瓷的烧造工艺非常讲究,尤其是广义官窑系统的五大名窑,广泛采用匣钵满釉支钉支烧、垫烧工艺,有的支钉痕细如芝麻。有的为保证釉面肥厚莹润,采取多次上釉。民窑产品也是精益求精,不少也采用匣钵满釉支钉支烧、垫烧和多次上釉工艺,以达到瓷器施釉到底或满釉,保证瓷器品质。宋瓷造型纹饰:从造型上看,宋瓷器型比先前更为丰富多彩,碗、盘、瓶、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等,几乎无所不有。总的来说,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官、哥、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宫廷用瓷。民间用瓷的造型基本大方朴实,经济耐用。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窑和耀州窑烧制的民间瓷品。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表现手法极为丰富独特,有印、划、刻、剔、贴、镂,绘等技法,宋代是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目前已在全国170个县发现了古代陶瓷遗址,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宋代的瓷器窑口虽然最多,但是宋瓷的存世量反而非常少。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从隋唐到宋代经济、文化十分繁荣,与国外交流也非常密切,大量的瓷器作为商品出口外销,尤其到了宋代,瓷器出口更加迅猛,遍及亚洲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造成国内存留的瓷器数量有限。二是宋代不象汉唐那样从上到下流行厚葬之风,瓷器随葬很少,考古人员一提起宋墓,就说穷墓,现今出土文物中,宋瓷并不多见。三是战乱,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一直对峙,导致易碎的瓷器大量损毁。所以,宋瓷在整个瓷器藏界所占的比例少得可怜。有专家指出,高古瓷在整个瓷器藏界中,所占的比例仅10%左右,而宋瓷在高古瓷中的份额不到20%。宋瓷的地位与数量使它成了可遇不可求的收藏绝品。陶瓷收藏有一个基本规律,即入门往往是从容易看的青花瓷开始,到色彩斑斓颜色亮丽的彩瓷,再到比较耐看的明清单色釉,最后才是玩颇具内涵的宋代老瓷。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家财万贯,不及汝瓷一片。这些民间传言表明宋瓷之珍贵和高不可及的历史地位。宋瓷以其古朴典雅、素静简洁,含蓄高贵,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矗立起了一座让世人敬仰的丰碑!

古代瓷器:上海博物馆馆藏龙泉窑青瓷精品


上海博物馆(ShanghaiMuseum)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

龙泉窑青釉贴花龙凤纹盖罐

灰白色胎,底足露胎无釉,泛显火石红色。施粉青釉,釉层匀厚,色泽莹润。在拉坯成型的同时,结合雕塑装饰,生动、典雅,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

龙泉窑堆塑蟠龙盖瓶

盖呈荷叶形,全器端庄敦厚。通体施青绿釉,釉面肥厚莹润。主题纹样贴花而成,在器腹饰云龙戏珠纹,器盖饰云凤纹。无釉处呈赭红色。

龙泉窑青釉坐龛观音像

塑像由观音与佛龛组成。观音坐式,神态端庄。龛以如意云纹堆塑而成,善财、龙女侍立左右。以海水浪花纹装饰底座。座内中空,龛背有上下两圆孔,为烧造时防胎裂的排气孔。

龙泉窑青釉褐斑环耳瓶

在龙泉窑青釉上点加褐斑的装饰始见于元代。从传世品看,彩斑主要饰在制作颇精的小件,如瓶、碗、杯类器物上,高大制品上少见褐斑,而此瓶则为特殊的一例。

古代瓷器:宋瓷中的官窑系统


宋瓷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官窑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宋代五大名窑;还有一个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我们先从宋代的官窑系统,也就是宋代五大名窑讲起。

我们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作为老大,有汝窑为魁之称。

宋代的五大名窑和民窑的八大系统,只有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方式是特例,其他都是以窑口地址作为命名的依据。官窑是一个特定的称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至于哥窑的名称来历,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各窑之一。汝窑不用说了,就是宋代汝州所烧的窑;过去汝窑的窑址不明,直到20世纪80年代,汝窑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被发现,我们才确切知道这个窑口的位置。定窑,就是定州所烧的窑。

名窑之魁--汝窑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的魁首,是老大。汝窑名气很大,自古以来流传甚广。南宋人叶(音置)在《坦斋笔衡》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古人的这些记载,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收藏宋瓷的人,言必称汝窑。

汝窑非常稀少,原因是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来年。今天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有67件。汝窑业非常珍贵,史书上也有记载,《清波杂志》里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非常重要,提出汝窑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宋代在烧造汝窑的时候,釉里加了玛瑙末,所以汝窑釉面的光泽跟其他瓷器不一样。

汝窑是宋徽宗在位期间烧造的瓷器,烧制这种青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徽宗的追求。当时*臣蔡京和各种道士都在撺掇宋徽宗信奉道教,导致宋徽宗后来笃信道教,他大力推行道教,称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而道教对青色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宋徽宗的审美。

大同小异--官窑、哥窑

官窑颜色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更青绿一些。今天官窑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是明清官窑,带有明确朝代纪年的瓷器。实际历史上的官窑,从宋代宫廷就有烧造。官窑是北宋定的主调。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烧造,窑址不明。

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当时为了区分,北宋官窑就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宋代的官窑,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一下停住了。因为它跟社会背景发生了冲突,元代人不欣赏这种青色的宋瓷。直到清代,皇宫才开始主动地去临摹。了解这些社会背景,对瓷器鉴定会有好处。

哥窑是与官窑类同的一个窑口,非常接近。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开片。哥窑和官窑的接近程度,有时候连专家都分辨不清。哥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尤其五大名窑中疑团最多的窑口。因为史书上的记载都不太详细,哥窑的窑址至今不明。

特立独行--钧窑、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仅从颜色就可以辨识。从科学上讲,钧窑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有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非常多。

钧窑主要的烧造时期是宋金元时期,它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它是从北宋的徽宗时期开始烧造的,有人认为是汝停钧代,即汝窑停止烧造以后,钧窑就出现了。汝窑和钧窑有些外部特征很接近,工艺也比较接近。钧窑的工艺中有一点不同,它是乳浊釉,一种不透明的釉。官窑、哥窑都属于透明的玻璃釉,釉是透亮的;钧窑、汝窑不是玻璃釉,是乳浊釉。

钧窑对中国陶瓷史有个巨大的贡献。它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这不仅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也是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这个贡献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辉煌的。

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与其他四窑不同,它是白瓷,那四个都是青瓷。那四大名窑里,除了极个别的以外,都不动雕工。只有定窑是以纹饰作为表现形式。直接原因是因为定窑的釉面非常薄,而其他四窑的釉面非常厚,所以定窑可以用刀来雕刻,体现它的纹饰之美。

宋代的审美观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宋代的宫廷审美,它代表着官方和贵族的利益。青瓷的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内心的一种感受。青瓷受到宋徽宗个人的喜好而提倡,这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学的一个写照,注重精神至上。

古代瓷器:神韵精绝说宋瓷


宋代汝窑天青釉葵花洗香港苏富比2012年春季拍卖会近日落幕。拍品中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2.786亿港元天价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中国陶瓷史》一书中说道: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

宋瓷有民窑、官窑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型较前朝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如碗、盘、壶、罐、盒、炉、枕、砚、水注等等。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当时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

宋瓷的魅力就在其朴素与内敛,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此天造之物说的是被后人尊为五窑之魁的汝瓷。据说,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远处天空呈天青色,醒后他要求造瓷雨过天晴云破处,发誓要让工匠烧制出这样令其着迷的瓷器。汝州工匠技高一筹,从此,世上多了一种传世瓷器――汝窑瓷器,天青色釉也成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全世界有记录的汝窑瓷器仅65件,其中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藏23件,北京故宫藏17件,上海博物院藏8件,英国大维德爵士基金会藏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院和私人典藏的约10件。每有新的汝瓷出现,总能引起一阵市场骚动。2002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以汝窑瓷器为题材的邮票――《中国陶瓷――汝窑瓷器》,可谓中国古陶瓷界的一件盛事。该套邮票以中国故宫博物院传世珍品北宋弦纹三足樽、北宋三足洗、北宋碗和北宋盘为素材,展示了汝窑瓷器独特的魅力。在拍卖市场上,能够被业界公认的成交记录并不多,其中,1940年在尤摩弗帕勒斯旧藏瓷器的专场拍卖会上,一件北宋汝窑圆洗成交价达到了900英镑(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而当时永乐篆书款压手杯的成交价只有345英镑。1992年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曾以154万美元拍出过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

古代瓷器:精品明清瓷器赏析


明晚期龙泉窑露胎印人物流镶有铜饰。

明万历五彩花卉纹盖盒

扁圆形格盒,上下相合。盒内围绕中心圆格,分为六瓣花朵形格,盒外壁五彩绘四组开光花鸟绿彩、红彩、黄彩绘洞石、枝叶、花卉、小鸟,色彩浓艳,搭配协调,周围亦绘花鸟宣德时期瓷器纹饰的典型特征之一。

清道光斗彩寿字纹盘

盘心及外壁以斗彩绘贯套花卉及寿字纹图案,青花淡雅,色彩丰富,工艺精细。这一品种自清雍正创烧以来,直至晚清历代都有烧制,是官窑传统品种。

清道光豆青釉月牙罐

短颈,丰肩,两侧饰半环形堆塑耳,腹下渐收,浅圈足。因其半环形耳形似月牙,故又名月牙罐。通体施豆青釉,釉质均匀。底落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此为康熙至道光时期官窑的传统品种。

清道光仿哥釉贯耳瓶

扁方形瓶体,侧饰贯耳一对,腹部突起杏圆状装饰。器身通体施仿哥釉,釉面布满大小开片。为清代官窑传统品种。

清道光祭蓝釉描金双龙耳洗

清道光大清乾隆年制款胭脂红地粉彩花鸟壶

清康熙白地绿龙碗

敞口深腹,略呈墩式,圈足。碗心及外壁均绘绿彩龙纹,纹饰下刻划海水纹,色彩雅致。

12345下一页

古代瓷器:精品建盏赏析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以烧造黑釉瓷器而闻名于世的瓷窑。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当时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兼烧少量黑釉瓷。宋代是建窑的兴盛时期,大量烧造黑釉茶盏,兼烧部分青釉、青白釉瓷。元代以后,建窑渐趋衰落,至清代,曾一度烧造青花瓷器。

南宋曜变天目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宋鹧鸪斑建盏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宋油滴天目茶碗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宋黑釉盏故宫博物院藏

宋建阳窑黑釉兔毫盏故宫博物院藏

宋建窑黑釉兔毫盏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建窑主要烧造为适应当时斗茶需要的黑釉茶盏,依据釉面上所形成的氧化铁结晶斑的不同,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曜变等称谓。宋代文人曾写诗赞美过建窑鹧鸪斑盏和兔毫盏。如蔡襄撰《试茶》曰: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泥,云间未垂缕。陈蹇叔撰《郎中出闵漕别送新茶》曰: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建盏大都会藏

北宋建盏大都会藏

宋代南北方瓷窑均盛产黑釉瓷器。随着斗茶风俗的盛行,最适宜斗茶的黑釉茶盏风靡一时。其胎体厚重,釉色漆黑光亮,釉面布满了由氧化铁结晶而形成的自然流淌的各种斑纹,多姿多彩,变化万千,其名称亦颇具文采,如曜变、鹧鸪斑、兔毫、玳瑁等。产地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四川、江西、福建等省。其中以福建的建窑产品最为著名,该窑曾向宫廷进贡茶盏,外底刻划进盏、供御等标记。

古代瓷器:台北故宫馆藏雍正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是在清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珐琅瓷不论胎体、造型、绘画、色彩、书法、印章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雍正珐琅彩之所以呈现如此完美的形貌,与当时的帝王雍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和清代各帝一样,严肃苛刻雍正对瓷器有着非同一般的喜爱,不但时常把玩欣赏,还直接参与到瓷器的制作中去,于是在一道道旨意的督导下,宫廷造办处的工匠们,在继承前朝经验的前提下,开始了对珐琅彩瓷新的探索。

雍正是一位审美情趣偏重清新雅致的帝王,他将自己的追求融入宫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对常用的宫廷器皿在装饰纹样上倡导内廷恭造式样,要求宫廷文物必须与宫外生产的外造之气有所区别,亲自下达秀雅、细致的御旨。特别指定唐岱、戴恒、贺金昆、汤振基和郎世宁等宫廷画家为画珐琅器制作稿样。而前朝所制的珐琅彩瓷主要采用的是色彩单一,品种不多的进口珐琅料,无法满足皇帝要求。为此造办处的工匠们不得不开始了国产原料的试制。在雍正六年,宫中自制彩料获得成功,多种淡雅的色彩,为雍正珐琅彩多姿的纹饰提供了丰富的色彩。

雍正帝喜欢水墨画及设色山水,要求把院画复制到珐琅瓷器上,有如国画,勾、画、皴、染各种作画技法都要运用,使得纹案活泼,主体感强。且在画面上增加了诗文、书法和印章,形成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中国画形式。雍正珐琅彩瓷器,无论是满饰纹样还是装饰有诗、书、画、印四种元素的组群,无不美轮美奂,展现出独特的帝王品味。

古代瓷器: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一〉


白釉黑剔划白折枝喇叭花叶形枕北宋长30.7厘米宽28厘米后高22.3厘米前高7.5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枕面为叶形,前端翘起,墩座为规整的五边形。青灰胎。枕面采用剔黑留白划花技法,在黑色地子上剔出并划出三朵大叶喇叭花,黑地白花中黑色深沉,白花鲜明,黑白色彩对比强烈,突出了主题花纹。

黑釉长腹白唇注壶北宋早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白沙唇口长颈长腹矮圈足

白地外壁剔花花口大碗北宋口径21厘米底径9.5厘米高9.2厘米私人收藏

圆唇,荷口,深腹略呈瓜棱形,腹壁稍内曲,圈足。白釉,半木光。裹足支烧。青灰胎。白釉剔花。外壁剔刻缠枝牡丹纹。剔刻技法娴熟、古拙。

白地刻花牡丹纹大腕北宋口径25.5厘米底经6.7厘米高7.7厘米私人收藏

唇口,浅腹,腹壁斜内曲,圈足。白釉泛青灰,光润,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胎质细腻。白釉剔花。内壁剔刻缠枝牡丹花纹,一花头六叶。剔花技法娴熟、古朴。

白釉划曲带波涛纹深腹钵北宋口径14.4厘米足径7.4厘米腹径18.2厘米高16.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敛口,鼓腹下垂,最大腹径下移,腹变浅,高圈足外撇。白釉泛青灰,光亮,施釉不到底。灰褐胎,细腻,坚致。白釉划花。颈下划曲带纹,腹部划连续波涛纹,蓖纹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地黑剔花缠枝牡丹纹矮腹瓶北宋口径6.3厘米底径16厘米腹径20厘米高19.3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盘口近平,直颈微束,颈较长,斜折肩,扁腹,隐圈足。过烧而使釉面起泡。黑剔花。白釉泛青灰,有许多酱色铁锈斑,较光亮。裹足刮釉。胎色深灰,坚致。黑彩呈酱棕色,由于彩料的配制原因和过烧而严重晕散。缠枝牡丹纹,肩、腹部各四朵花,花头相对排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酱斑盏北宋口径12.6厘米足径3.8厘米高5.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卷沿,双曲腹,上腹微内曲,下腹微外鼓,矮圈足,挖足很浅。黑釉酱彩斑,外壁为棕红色酱釉,内壁漆黑光亮,布满酱色彩斑。袖色温润,光亮。裹足刮釉支烧。浅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玳瑁盏北宋口径12.7厘米足径3.8厘米高5.1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口沿稍卷,双曲腹,上腹微内曲,下腹微外鼓,内底有一小平面,矮圈足,挖足很浅。黑釉酱彩。黑酱色釉,盏内为玳瑁纹,盏外黑釉泛灰,釉色极莹润。裹足支烧。白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兔毫盏北宋末期口径13.6厘米足径4.4厘米高5.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方唇,侈口,斜壁微曲,矮圈足,近似假圈足。釉色漆黑光亮,有小棕眼,施半釉,釉极厚,有垂釉。露胎部施棕褐色护胎釉。棕黄胎,较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

黑釉茶盏金代口径15厘米底径4厘米高4.8厘米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黑釉玳瑁斑双耳罐北宋末期口径16.8厘米足径12.5厘米高24.4厘米

直口,凸唇,短颈,三棱形双系,长腹微鼓,矮圈足。黑釉上带玳瑁斑,下腹无釉,外施半釉。下腹部有灰黑色落砂。胎色青灰,坚致。

左:白仿定折腹花口盘宋末期口径13.2厘米足径5.4厘米高5.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折腹,上腹内曲,直圈足。白釉泛青灰尖唇,有长条状开片,晶莹光亮。裹足刮釉。白胎,细密,坚致,有少量杂质和极少的气孔。六曲花瓣口,上腹有瓜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右:白仿定敞口高足碗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9.2厘米足径6.2厘米高8.7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侈口,口下有一棱,腹微曲,高圈足近直。三角形支钉支烧。白釉呈灰褐色,有黄色铁锈斑,木光,施满釉。褐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仿定高足碗北宋末期口径11.6厘米足径4.8厘米高5.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折沿下斜,浅曲腹,高圈足稍外撇。白釉呈精褐色,有稀疏开片,光润。浅灰胎,稍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仿定小盒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0.8厘米腹径12.4厘米底径10厘米高10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筒形,尖唇,子口内倾,腹壁斜直,上粗下细,平底。近口部有一圆饼形乳钉。白釉泛青,有大块开片,晶莹温润,子口、底及内部无釉。内外底部均残留三角形支钉痕(套烧)。器物因升火过快而炸裂。浅灰胎。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仿定筒形盒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5.4厘米腹径17.5厘米高16.9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竖长的筒形,长子母口内倾,深腹稍外鼓,近底部有一短短的斜折,大平底。近口部有一附加圆形乳钉,大约是与盒盖对应的标志。白釉略呈青灰色,有长条状开片,晶莹光亮,子口和底无釉。浅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仿紫定碗宋中期口径14厘米足径5.6厘米高7.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敞口,斜直壁,下腹圆折,高圈足稍内敛,内底有一平面。有四枚乳钉状支钉痕。内白釉外酱紫色釉:白釉泛青灰,光亮;酱紫色釉,光亮可鉴人。裹足刮釉支烧。口沿芒口,胎白,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直领瓜棱罐北宋口径11.2厘米足径7.6厘米腹径14.8厘米高13.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侈口,长直领,球形腹,玉环足稍外撇。卵白色釉,光洁,施釉至下腹。灰胎,细腻,坚致。瓜棱较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素面大盆北宋盆径37.8厘米底径23.8厘米高12.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圆唇,平折沿,双折腹,在腹中部和下部各有一折,隐圈足。内底有五枚较大的三角形支钉痕。白釉稍泛黄,布满小块开片,半木光,盆外施半釉。灰黄胎,较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珍珠地元宝形枕北宋早期长22.4厘米宽10厘米高9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枕面曲凹,平底,四侧壁均斜收,侧壁及面、底相接处均以泥条加固,有划纹接痕,每面用一片接成。珍珠地划花。白釉泛青绿,釉厚处呈青色,有细碎开片,釉极晶莹光润。灰色胎,坚致。枕面划卷草纹,两侧壁划半圆形大叶纹,空白处饰珍珠地纹,两端划大叶纹,划纹内填黑褐色彩料,仅上半部填彩。1987年磁县观合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珍珠地划大叶纹束腰形枕北宋长22厘米宽12厘米高11.9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两枕端为正方形,其余枕侧壁均内曲,稍缓,边部圆折。珍珠地划花。釉色光润。黄灰胎。枕面和枕端分别装饰卷云纹和缠枝大叶纹。珍珠地划纹内填黑褐色彩料。

123下一页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