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加紫瓷器的特点和价值

12月的“鉴赏沙龙”上,收藏家许先生将自带的一个精美盒子打开,露出的藏品竟然是极为珍贵的青花加紫鼻烟壶。记者仔细观察这套鼻烟壶,它们加起来一共14件,每一件所绘制的纹饰都不相同,多为人物故事和草兽图,鼻烟壶的规格也大小不一,但青花上加的紫色色泽鲜明,十分和谐。现场专家告诉记者,这套青花加紫鼻烟壶为清雍正年间作品,这样的器物在当时就不多见,如今许先生手里能够拥有保存这么完整的14件,实为罕见。专家还告诉记者,它们中每一件作品的市场价格都在7000元—8000元以上。

☆因色彩绚丽而著称

据李和祥讲述,“青花加紫”又称“青花釉里红”,是瓷彩的一种,创烧于元代,即在青花纹饰间用铜红加绘花蕊、果实、龙纹等。“青花加紫”因色彩绚丽而著称,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青花加紫”这种工艺烧成难度大,明代采用得不多。对于青花釉里红器来讲,两种色调都鲜艳是很难兼得的,再加上铜红釉烧制技术几乎失传,因此直到清康熙“青花加紫”工艺才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在近70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艺人辛勤探索,从起步阶段的釉色不够纯正,造型、图案比较单一,发展到釉色纯正,造型、图案日趋丰富多彩。由于釉里红的烧制大有难度,烧窑师傅完全是靠经验掌握火候,正品率不高,因此,青花釉里红艺术瓷的产品一直很少,其中精品则更少。

李和祥介绍说,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被誉为我国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其制瓷业的成就主要是装饰的改革和提高。除釉色外,装饰主要是彩绘、青花、釉里红、粉彩、五彩和斗彩等各个品种,都是利用不同色料绘制各种花卉、图案画面,以增加瓷器的美观。如这套雍正时期烧制的青花加紫鼻烟壶,不但造型美观,而且瓷彩鲜艳。一件件日用珍品,赢得人们的青睐。

清三代中,以乾隆时期制瓷最为昌盛。乾隆帝在位60年,酷爱艺术,对瓷器尤为喜爱。君主地位,使他能独占全国最佳巧匠,以及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珍品。景德镇瓷器在这一时期品种翻新,争奇斗艳,其中瓷质的各种文房用具,品种之多、制作之精,都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

☆烧制青花釉里红

为了让在座的藏家更清楚青花釉里红的价值,李和祥根据经验,详细介绍了青花、釉里红的烧制过程。他说,“青花”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它的主要特点是:瓷质细白、釉下彩绘幽青可爱、图案洁净素雅、装饰雅俗共赏。由于是釉下彩,彩永不褪脱。釉下彩绘、运用钴料是青花瓷器的两个基本工艺要素。

“釉里红”是以铜为呈色剂,首先在胎体上绘制纹饰,罩上透明釉后在高温下烧制而成。窑室烧制气氛要求十分严格,铜必须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才能呈现红色。“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最难烧制,也是最为精美之作。元代釉里红器的胎质一般呈灰白色,釉面以青白釉为主,器底无釉处呈火石红色。铜红原料在烧制过程中极不稳定,窑室气氛稍有改变,其呈色就变得灰暗发黑,或出现铁锈色。还原铜在高温下非常容易挥发,不易做出色阶清晰的图案,所以只能平涂线描,画面比较单调。因此,釉里红器产量非常少,能流传到今天的器物也就更加稀有了。而自元代出现的这种奇品青花釉里红瓷,是青花与釉里红合璧的瓷器。这种奇瓷,身价被世人所看重。青花釉里红是指在同一器物上先用钴料和铜料给彩,再罩透明釉,高温下一次烧成的瓷器。由于铜红和钴蓝所需的气氛不同,能同时呈现两种不同的理想色调,就更加困难了。在今天的传世品中,极少有两种颜色都十分艳丽的器皿。

精选阅读

清代顺治青花瓷的发展和工艺特点


清代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搭民烧”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彩缠枝牡丹纹尊

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朝历时十八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虽然也曾令御窑厂生产,但基本上未能恢复,因此传世收藏品中署官窑款的器物很少见,常见的多数为民窑生产的日常用器和供器之类,大多制作欠精细,胎体厚重,釉面青白,器足高深,具有明显的明末初特征,造型及图案也较多地保留了晚明风格。然而青花瓷的绘画技巧却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改变了明代以来的粗犷笔法,运笔时勾、染、擦并用,纹饰多能分出阴阳面和层次,已经显现出清代风格的面貌。

青花“加官进爵”图盘

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顺治建厂烧造御器始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先是饶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英等督造龙缸未成。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再由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栏板、龙缸等大器,尽管花费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仍没有成功。这说明当时景德镇官窑生产虽处于低潮期,但始终没有停止过,官窑器数量较少,精细度也明显不高,个别还比较粗糙。顺治窑主要烧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黄釉和茄皮紫釉等几个品种,这其中青花占主流。

 青花洞石楸叶诗句盘

清初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亦如明代晚期推行的“官搭民烧”制度,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废除了明代官窑那种官办、官烧的制度,而采用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们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同时也无形中刺激了民窑青花的进一步发展。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促进,因此,顺治青花民窑数量居多,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官搭民烧”的制度灵活实用,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外销青花瓷发展变化和价值


盐瓶·军持

托盘 饰以酒神巴克斯

青瓷碗 镶嵌以法国镀银附件

芥末瓶 镶嵌以荷兰包银附件

2012年4月29日,海口,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广州口岸图(清代) 水彩画(CFP供图)。

两个大杯,饰以“身材修长的美女”图案,其中之一镶嵌以荷兰包银附件

“元人崇白、波斯崇蓝”,青花瓷的发展与外交有着密切的联系,马未都称之为“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

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中国唐代沉船,中文意译为“黑石”号,从船只结构看应为阿拉伯商船,装载着经由东南亚运往西亚、北非的中国货物,仅中国瓷器就达到67000多件,绝大部分为长沙窑瓷器,而且瓷碗上带有“唐代宝历二年铭文”。“其中的三件青花瓷器,是目前为止可以佐证的唐代青花瓷。其纹样也并不是古代中国的传统纹样,反倒是更具波斯风格。”广州市文物总店陶瓷专家张卫星认为。

从元代设立“浮梁瓷局”开始,青花瓷有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脉络,制瓷水平时刻随着不同统治者的不同对外态度而变化。

要认识这样一个因对外贸易的变化而发展的瓷器的价值,除了梳理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对外政策外,还需要看当时的雇主(中东、欧洲等地)的态度。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深圳蛇口特展厅项目主管孟露夏,她称,“用微缩的瓷器来装饰房屋模型是17世纪荷兰贵妇追逐的时尚”。

梅瓶的价值和收藏意义


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瓷的釉色以青为主,青中带灰,形成特有的“艾叶色”,晶莹润泽。越窑创烧于唐朝至五代时期,烧制技术至宋朝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在当时的吴越一带,即现在浙江的余姚、上虞、诸暨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越窑古窑址,这表明了盛唐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制瓷业兴盛。从五代公元907960年起,制瓷业开始设立“御窑”即“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使用,越窑瓷器作为御用的也称为秘色瓷,宋人曾慥《高斋漫录》说:“吴越秘色窑,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秘色实即还原焰经1300℃高温烧成的,釉色即所谓艾青、湖绿、翠青的“千峰翠”色。本件藏品是一件五代越窑瓜棱云纹双系梅瓶,瓶高31厘米。梅瓶是古代的储酒器,釉色为典型的艾青色,通体施釉,圈足支烧,底部阴刻“内”字(见图),可见这件作品是当时供“内府”使用的官窑器。整件梅瓶刻有六条瓜棱线,并在瓶体上以本色釉划刻六朵飘带立云纹,瓶肩部塑二圆孔,便于穿绳系带,瓶口外卷,亭亭玉立,美不胜收。五代梅瓶与后世梅瓶稍有不同的是口颈稍长、肩腹较宽,并带有双系,这是梅瓶初创时期的特征,不过那时这种作为酒具的窑器,不称梅瓶,而叫酒经、经瓶,至晚清“梅瓶”称谓才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纳一枝梅而得名。

2005年,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秋拍,曾以46.04万美元,拍出了一件器高39厘米的五代越窑刻花带盖梅瓶,得主是台湾私人收藏家,刻花图案也是飘带立云纹。由此可见梅瓶因其精湛的工艺以及独特的人文价值,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是收藏拍卖市场的宠儿。

玩转青花各有特点价值迥异 教你古玩投资六诀窍


不同年代的青花瓷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相对的价值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如何投资,对青花瓷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是必修课。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器都有何特点?

各有特点

目前,最早发现的青花瓷标本在唐代,青花瓷成熟期出现于元代,而明代成为主流;到了清康熙时青花瓷就发展到了顶峰。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器有不同的特点。尽管唐代是的青花瓷可考的初创时期,但是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几十片青花残片。

元代青花瓷最大的特点在于纹饰,含料饱满、构图丰沛;勾勒线条用笔匀速,色块平整匀净;层次多样而不繁乱且构图流畅有力,渲染粗壮沉着。在装饰上大致分为纹样式和图画式。

明代早期(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以制作精美著称。在制作工艺上在坯体上先用浓青料勾勒轮廓,再拓抹纹样的暗部,然后用稍含清水的笔将青料洗染过渡到亮部,最后作局部修饰;成化时期瓷器风格轻盈秀雅,线条粗细一致,讲究美感表现的纹样颇有装饰意味。此时期的瓷器多是小件、即可供观赏也便于把玩。成化时期最名重于世的莫过于斗彩瓷。到了正德、嘉靖时期,青花瓷的工艺技法不追求丰富变化的,主要把握整体感,隐去局部的细节,强化装饰讲究节奏和韵律形成青花剪影式的独特风格。

明代晚期,除了有少数青花瓷品是官窑生产之外,大多出自民窑(即不署年款)。那时的瓷器多为日用品,少数为陈设品,所以,瓷品装饰花纹内容更为多样,像官窑制作的纯粹表达皇室的规范图案减少了,出现了活泼的图案。有草虫图、人物戏曲、山水景物、庭院小景等等,画面多配以题画诗,与当时的水墨画风格相通。意境展现大的情趣,采用分水和晕染的技法。用料虽粗,但着笔不多,潇洒酣畅艺术效果非凡。有些绘画笔法,如用青花点染太阳,是这一时期明显的特征。晚明青花艺术风格的逐渐改变,为清代青花瓷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清代康熙时期是青花瓷器的发展顶峰。这一时期青花瓷的操作在受到明晚期青花的技艺的传承和启发下,加以完善和改进,技法越发娴熟,并运用到更为生动的粉本上,形成了“五彩青花”工艺特征;乾隆时期往后粉彩瓷的发展逐渐走向衰退。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景德镇传统彩绘工艺减少,只有少数有文化素养的画师尝试在上作画题诗,寻觅闲情雅致。

价值迥异

一般来说,年代越久远的青花瓷价值越高。所以就成品而言,元青花无疑位居魁首。但是元青花的数量可谓极其稀少,除了按年代来估评价格以外,还可以根据出处、制作难易程度、颜色种类等来区分价值。

青花瓷器的制作出处即官窑、民窑是决定青花的差价一个因素。同样的藏品,官窑和民窑的价格之差很大。如,同一时期的名青花,官窑瓷器的价格是民窑瓷器的数十倍之上。并且就上升空间来看,官窑青花的价格上窜的速度最快。

此外,制作难度越高的瓷品收藏价值越高,如葫芦瓶、四方瓶、六方瓶等;从颜色种类来看,最贵的为青花斗彩,其次是青花粉彩而后为彩底青花。还可以纹饰来分,最贵重的是人物画(尤其是仕女画),其次的动物画,花鸟画排后。如果青花瓷品是厅堂的陈设艺术品的话也是非常值钱的,次之是用作文房四宝,再则为用作生活用品的。

目前青花瓷正处于调整期,但并不绝对意味着是价格下降,而是对一些拍品进行价格修正。专家表示,从中长期来看,在经历了调整期后,会呈现出一波较旺的上涨行情。

tips:

入门手册

如果你是爱好青花瓷的初入门选手,专家建议,可以先收藏清初或者清末的作品入手。文房四宝等小件或瓶、尊入手皆可。还可以先收集清代的民窑瓷器或者仿古品种,数量较多,价格也相对较低。

投资者需要了解古玩投资的几点要诀:

一、选择藏品要少而精,且量财力而行。

二、培养一定的鉴赏能力。

三、须有“只要物有所值,肯花一定代价购买上乘古玩”的心理准备。

四、树立长期投资意识。

五、妥善保管藏品,使其保持最佳状态。

六、正确估算藏品的投资净值。古玩市场也存在风险,投资入市要谨慎考虑。

“仿古瓷”

所谓“仿古瓷”,在收藏界有两种含义:一是后朝仿前朝的仿古瓷,到现在仍是“古瓷”;另一种是现代仿古瓷。

古瓷片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陶瓷收藏爱好者在收藏过程中,千万不要只重整器,而放过对珍贵古瓷片的收藏,特别是那些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特殊古瓷片。

珍稀古瓷片往往成为填补科学空白的实证和古瓷窑考古重大发现的先导。因而能够拥有典型的珍贵瓷片,已成为玩瓷者引以自豪的财富和收藏水平的标志。

耿宝昌先生主编《邛窑古陶瓷研究》59页,张福康先生撰文《早期铜红和钴蓝的出现》云:“长沙窑产品中带有铜红彩的并不多见,邛崃窑带有铜红彩的更属罕见……但是无可否认的是,邛窑和长沙窑的陶工们首先发现了铜红,有意识地进行了试验,并传之于后世,所以铜红釉彩的起源应归功于他们”。李知宴先生曾说:“邛窑彩绘瓷上有很多用毛笔蘸彩书写的文字,如‘蜀’、‘临’、‘邛’、‘供’等,笔力雄劲,很有书法韵味……”。

笔者收藏的一批古瓷片,纹饰均是用毛笔蘸“铜”料在釉下着彩,再罩上一层青釉,在高温还原焰或氧化焰中一次烧成。这些残片的器型有杯、高足杯、罐、四系罐、碗、钵等,瓷片上所绘纹饰多为云纹、草叶纹等。

据实物考察,这些古瓷片从造型、纹饰、胎釉、烧制工艺、时代特征等方面,均与唐代邛窑产品相同,这些古瓷片应为唐代邛窑烧制的釉里红和高温釉里红绿彩。其中还有一件更珍奇,瓷片上有釉里红“临”字款铭文。这件瓷片约7厘米×5厘米,“临”字款的写法独具一格,写得随意挥洒,草书之体势连绵,一笔而成,气脉通连,笔简意炼,泼辣豪放。据此,我们不难看出,唐代邛窑窑工们的超前意识与无拘无束的个性、社会习惯及审美观念,表现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勇于革新精神。

“邛窑”在历史上无文字记载,邛崃古称“临邛”,釉里红“临”字款则是邛窑窑口的绝对铭文。“临”字款釉里红瓷片是历史留下来的实证,铭文印证了专家们“邛瓷的釉下多彩技术是我国最早,当时最先进的釉彩技术”的正确论断。

釉里红创烧于何时?何地?有元代景德镇说、唐代长沙窑说、唐代邛窑说等三种说法。这片其貌不扬的釉里红“临”字款瓷片掀开了唐代邛窑的面纱,破译了釉里红起源之谜。(信息来源:中国商报 周佐玉)

孔雀蓝炉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磁州窑是我国瓷器的重要产地,烧造时间之长,产品之多,影响之大,为后人所关注。

这尊孔雀蓝香炉产自明代早期磁州窑,高7厘米,直径14厘米,炉内外均施孔雀蓝釉,厚唇,炉身朝外自然敞开,呈喇叭状,炉身盛开三朵黑釉葵花,视觉效果突出,四周配上茎叶,主次分明,画面剩余空白处采用席纹补白,笔意流畅,构图精巧。香炉圆底露胎,留有修胎的痕迹;炉腰下有凸起圈,圈下外装饰三只浮雕型如意足,特色鲜明,十分大气。

香炉所用的“孔雀蓝釉”又称“法蓝”,它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孔雀蓝釉原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其制品在唐宋期间的商贸往来时被带到中原,金、元民窑陆续仿制,但钴料发色明显偏黑。明以后,以钴为着色剂的一种低温蓝釉出现,其釉色鲜艳,清澈透明。孔雀蓝或于白釉器上二次施釉烧制,或在素坯上直接施釉烧制。

孔雀蓝香炉所绘制的向日葵原产地为北美洲,可能是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带进的物种,向日葵寓意向往光明,深受华人喜爱。望着香炉上的向日葵,我时常想起著名画家凡高的《向日葵》。凡高笔下的向日葵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给人带来滚滚热浪,浓烈的金黄色彩,在有力的、雕刻般的笔触里,我们感受的是画家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焰,炽热的激情,旋转不停的画笔以及他的智慧和灵气。而孔雀蓝香炉上的向日葵也一定有着制作人暗藏的密码,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还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激情?

磁州窑古属燕赵故地,它为磁州窑陶瓷粗犷豪放、雄健浓厚的艺术风格提供了肥沃土壤。磁州窑陶瓷“化土石为神奇”,处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作为北方民窑的代表,磁州窑陶瓷装饰内容带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植物、动物、人物故事等。诗词与书法手段的结合运用,极大地丰富和繁荣了我国瓷器的装饰技法和文化内涵。

官、汝、哥窑的特点和影响


这三个窑不属于一系,但它们是“名窑林立”阶段的重要品种,因为影响巨大,所以专门列出。

(1)官窑:“官窑”的基本含义是皇家、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瓷器的窑场。不计工本,以最好的材料,最好的窑制,工艺最精良的工匠烧制。

产品不具有商品性质(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宫廷选择之后出售、外销、赏赐等),仅供宫廷使用,严禁民间使用。官窑虽然只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的糜费,但都促使中国制瓷业之精益求精。明洪武以后直到清代“官窑”,与早年“官窑”性质有一些区别。“官窑”的起源一般认为可追溯到唐、五代,如唐代“秘色瓷”之“秘”,如五代吴越钱氏宫廷垄断越窑精品生产,使之成为自己的官窑。据文献记载,北宋时,朝廷在汴京设置官窑,史称北宋官窑。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其产品就是“汝窑”亦不无道理。南宋时,建立修内司和效坛下官窑。北宋官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至今尚未确认,一说近年发现的杭州老虎洞窑可能就是修内司窑。因为官窑产品民窑不得仿烧,所以有的专家认为官窑不会形成窑系,而且它的烧制技术密不外传,烧造过一批瓷器后,瓷窑要被毁弃。生产状况亦是严格守密,所以文献笔记中罕有详细记载。其实,官窑技术中明显受越窑“秘色瓷”,耀窑五代产品,钧窑、汝窑、龙泉窑工艺的影响,只是提纯,担高罢了。

官窑产品以生活用品和陈设用器为主。宋代官窑主要器物有碗、盘、碟、洗、瓶、炉、尊、及仿周、汉时期青铜壶等式样的瓷器。早期釉色有粉青、青灰,青黄等,晚期采用厚釉工艺,追求釉色的玉质感,在素烧过的坯胎上反复施釉,裹足支烧,在器底部留下细小支钉痕。有的周身布满冰裂纹,口足呈紫色。宋代官窑的贯耳瓶,直口,细长颈,鼓腹下足。一般认为,杭州乌龟山窑址即为郊坛下官窑,又有人认为杭州老虎洞窑为修内司官窑。

所谓“传世官窑器”的特点,胎质细腻坚致,器壁薄,胎色黑或紫褐;釉色有天青、粉青、月白、油灰、绿、米黄色,釉层肥腴莹润,玉质感很强,釉面有各种开片;器型有碗、盘、碟、洗、盏托、直颈瓶等,还有仿古铜、玉器样式的瓷器。

官窑器的仿伪,自宋元以龙泉产品的高档化,就搞得十分复杂化,有的已难以定夺。从明代的仿品看,一般胎色较白,即便是仿紫褐色胎也是在白色瓷胎外面深色使然。清代大量仿烧,雍正朝工艺之高,甚到连乾隆皇帝都不辨真伪。近现代有一种深色胎,但质地粗糙,是机器制作而非手工制品。仿品的釉层都不似原件那样肥厚滋润,变得较薄,有的还趋于透明,釉面的开片极不自然。官窑瓷器固有的支钉痕往往不见,仿品做成无包釉支烧者,支烧痕圆正而不自然。造型上往往出怪民品种,基本上失去了宋代特有的秀美,而显得粗笨。

仿伪官窑的地点主要在景德镇,近年也扩大到河南、陕西、浙江等地。

(2)汝窑: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又称青龙寺),烧造时间约是北宋神宗到徽宗(公元1068-1125年)时期,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

汝窑器物胎较薄,但细腻、坚致,色如香灰,迎光可见微微红色,坯修得相当精细、规整。釉以天青色为主,还有天蓝、粉青、豆青、葱绿等色,釉面匀净较薄,开片可分牛毛纹、柳叶纹、鱼籽纹、蟹爪纹等。器型有盘、碟、洗、瓶、尊、碗、盏托、水仙盆等,盘、碟、洗、碗多为圈足外卷,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足底心有三至五个细小的支烧痕。盘和洗的数量最多,盘有花口、敞口、圆口、敛口等。汝窑盘敞口,斜壁,圈足,淡青色釉,釉面有细碎开片,采用满釉支烧(图1-54)。瓶有棒槌瓶、长颈瓶、长颈撇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还有六瓣花口的盏托和椭圆形的水仙盆。汝窑器以素面为主,个别有纹饰的有铭文“奉华”、“蔡”两种。

汝窑的仿伪品自宋元起各朝皆有,特点是:胎多为注浆模制,胎壁较厚,胎色偏白,迎光看并无真品能见的微红色。釉色清澈透明,有贼光,无真品那样的肥厚釉和釉面的珍珠状开片,而呈现直线网状开片,造型不够大方,有过大或过小器皿。汝器中常有五代耀窑素面器、钧窑器等混入,需要严加鉴定。另外,汝窑与官窑器有的也难以区分。汝窑仿制地区曾集中于景德镇,近年河南、陕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仿烧。

(3)哥窑:哥窑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特色是釉面布满碎片纹,又称“百圾碎”。

“哥窑”器以其高贵的器类,新民的造型,变废为奇的创制,从宋代起即引起人们激赏,由此还衍生出一些神话传说。然而,哥窑烧制的确切时代、地点、哥窑的性质,它与官窑的关系等等,都成为古瓷研究中诱人的谜团。至于龙泉地区哥窑瓷器的特征是:灰白色胎,胎质粗糙,胎壁较薄;施浅灰色青釉,釉层较厚,釉较透明而有玻璃光泽;釉面的开片大小相错,深浅有致,形成所谓“文武片”;又因为窑内作用加人工染色,形成“金丝铁线”,及品类繁多的名目,一般都具有“紫口铁足”。用匣钵装烧,内置垫饼或垫圈,垫烧工具的质地很细腻。传世哥窑器中,还有铁骨胎、深灰胎、土黄色胎,胎壁较厚;釉色有炒米黄色,浅炒米黄色,不透明,其光泽如人面上微汗沁出。器型有鱼耳炉、三足炉、乳丁炉、贯耳瓶、直颈瓶、穿带瓶、胆瓶、五足洗、碗、小罐、花盆、仿古觯等。南宋哥窑的灰白釉四瓣口洗,深灰色胎,施灰白釉,釉面开片,呈“金丝铁线”。花口,深腹,釉及底,底有四个小支钉。字串5

仿伪哥瓷从明代起大量出现,以明代优秀产品以及清前三朝产品为代表,其新异、逼真程度往往使鉴定家十分为难。一般来看,仿品胎色偏白,有的釉面有贼光,有的釉层过透亮,也有的失透,缺乏生气。仿品的釉面开片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填色,易于识别。真品的开片呈现一种自右上向左下的自然走势,而仿品的开片,紊乱而无规律。仿品的足部常常上宽下狭,恰与真品相反,有的在器足上涂黑褐色釉做出假“铁足”。手感偏重或偏轻。真品多为小件器,而防伪者有大器。有的用着油污来作旧。

民国前仿烧地点以景德镇为主,据说日本也有仿烧。近年来几乎全国都有防伪,产品数量巨大,各地形成自己的一些特点,产品的优劣程度差异极大。

陶瓷的起源和历代陶瓷的特点


中国陶瓷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始制造各类日用陶器,自从火发明后,烧造出各种汲水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并设计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各式不同器皿造型,还创造了绳纹、划纹、蓖纹、压印纹、指甲纹、锥刺纹以及堆贴、彩绘、镂空等装饰手法,便陶器在器皿的基础上,发展为原始社会灿烂的艺术之花。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已发现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夏、周、商三代文化,灰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瓷器的出现,为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陶器的出现,为发展到瓷的实际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陶和瓷形成了各自发展的两个支流。采用纯白的高岭土造器皿,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由战国至秦汉600多年间中过出现了第一个文化高潮(陕西兵马俑)。到了汉代有了彩绘陶壶,东汉晚期创造性烧成了青瓷,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国时期越窑青瓷造型质朴,纹饰单纯。

南北朝北朝白瓷的烧成,是陶瓷史上又一件大事,其中白瓷莲瓣罐是后来彩绘瓷发展的基础,也是邢窑、定窑名瓷的先驱。隋、唐、宋时期,正处于中国陶瓷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在继承的基础,唐代的青瓷、白瓷都进入成熟阶段,釉下装饰开始出现,斑驳炫烂的三彩陶开始大量生产。宋代是我过陶瓷发展史上的高峰期,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各有特色的陶瓷制品名扬天下。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陶瓷美术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元代的青花瓷器在中国制瓷史占有一席之地,我过制瓷工艺发展到明代,已进入到以彩瓷为住的灿烂的黄金时期。景德镇瓷窑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其生产的精美陶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愧宝,是我们的骄傲。清代陶瓷的产地你叫广,且中国陶瓷输出量很大。

19世纪后半叶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国内陶瓷手工业开始走下坡路。总之,我国陶瓷生产已有800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我国的陶工和科技专业人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陶瓷技艺的奇迹,流传于海内外。

元代青花瓷的特点


青花瓷作为我国四大名瓷之一,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听说过它的。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一种主流产品,最早出现于唐朝。青花瓷在历史上的发展还是相当不错的,其在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元代青花瓷的特点。

元青花是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品,由于真品较少一直未被陶瓷专家关注,但是近年一件“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罐在英国拍卖创造上亿的天价,掀起了元青花瓷器的收藏热潮。

元青花除缠枝莲、缠枝牡丹、卷草等蒙元贵族偏爱的花纹之外,还经常直接将民间故事和历史典故写实地绘制于表面。这类元代青花瓷器呈现了统一的画风,用笔扎实,一气呵成,写实意味浓郁,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其丰富的表意性直接影响了明代小说绣像和人物画的笔法。

元代青花瓷器的胎体,有些洁白,釉面纯净透明;有些胎色泛灰,釉面白中带青或是较为乳浊。器面上的青花呈色更会因为鈷料来源不同而产生相异的色泽。

元代青花所使用的鈷料有国产青料和进口的苏麻离青料二类,前者偏向蓝灰色或蓝黑色,后者则浓艳如蓝宝石,并且会有自然凝聚的黑疵斑点,是精品青花瓷器的标准色泽。

元青花的装饰图文繁而不乱,所绘题材多种多样,风格鲜明。元青花相对于其他朝代的陶瓷其风格还是较为突出的,是比较有特色的。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