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陪葬话瓷俑

安徽望江县文物管理所于1990年9月在该县城郊护城村窑厂清理一座北宋墓出土的一批瓷俑(包括人物、动物两类),现由县博物馆收藏。瓷俑及瓷塑共计20余件。其中,武士俑两件,形状相似,宽脸高鼻,倒悬两眉怒目而视,雄壮威武,头戴武士帽,露履,双手抚剑置于胸前,俑通高22.2厘米;文吏俑5件,头戴冠身着阔袖长袍,双手捧笏,文质彬彬,富有文人之风,通高21.8厘米;生肖俑12件,面部方正,头戴冠,身着阔袖长袍,生肖动物置于胸前,所属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猴、狗、鸡、羊、猪等,俑的通高为19.5厘米,另有瓷塑动物:鱼、龙、龟、鸭、蛇等。这些瓷俑瓷塑,质地系青白瓷,具有釉色晶莹锃亮、温润的风格,而且制作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前年,经国家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

俑,指的是古代陪葬的偶人。《礼记·檩弓下》:“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追溯我国古代用俑陪葬习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早在东周开始,至隋、唐的许多墓葬里就已出现陶俑。用陶俑随葬沿袭时间之长,当然是有它一定的原因,因为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可以任意采用残酷手段将活生生的奴仆用来当作他们死后的随葬品。但由于奴隶社会逐渐分崩瓦解,新兴的封建制兴起,用活人殉葬的做法渐渐少见,这也是奴隶制被封建制取代的具体标志之一。加之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制作陶俑创造了条件,于是开始以陶塑来作为陪葬品。直到宋代,瓷器烧造迅猛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为了市场的竞争,瓷器产品无论在数量、质量、烧造技术和工艺装饰、造型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可说是我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因此,自然而然地在人们日常生活及随葬习俗中产生了新观念,认为瓷器比陶器的优越性多,更精美坚实,从而制作瓷俑陪葬的习俗就出现了。笔者认为从人殉葬到用陶俑,而后到用瓷俑陪葬的这个三个阶段,不仅是器物上的演变,还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野蛮到文明的升华过程。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明代瓷权浅议


近年笔者在收藏古陶瓷过程中,收集到几十枚古权,铜、铁、陶、瓷、石等材质均有。铜质古权以元代的最为精致,瓷质古权则以明代的最具艺术魅力及研究趣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造型——明代瓷权造型多样,有葫芦形、鼓形、馒头形、钟形、元宝形、笠帽形、方形、六边形、八棱形、梯形、蔬果形、天圆地方形等,而以葫芦形、鼓形和馒头形多见。这些瓷权,多以手工制作,辅以工具挖削,器形古朴浑厚,拙中见巧。

釉色——明代瓷权采用了当时最崇尚的色釉来表现其特有的寓意。有青花、白釉、蓝釉、紫金釉、青花釉里红等,明早中期以青花地釉多见。

纹饰——明代早期瓷权纹饰少见,中后期渐趋丰富。多以青花绘描,有花鸟蜂蝶、水藻游鱼、落花流水、童子逗鸡、狮子舞球、岁寒三友、戏剧人物、朵梅、几何纹、锦地纹、婴戏纹、螭龙纹、缠枝花、钱纹、山水等。明代民窑陶瓷器皿上的纹饰,在瓷权上多有表现。

款识——明代早期瓷权未见款识,中期偶有,大都出现于晚期。已见的有帝王年号款,如底部墨书正德十年、青花嘉靖二十三年、大明万历四十三年、万历四十二年、崇祯十三年、崇祯七年等款,还有丙寅、己亥等干支纪年款。表达吉祥、祈求财富、施以教诲、追慕官运的款识有天平正合、天秤正合、公平交易、公平交义、公平正直、加官进禄、童叟无欺、千斤秤砣、识轻知重等,以公平交易款为多。还有以户主姓氏如章、李、胡、陈平、爱江、万年古记(籍贯与姓氏商号)等铭记瓷权上的。

功用——古代瓷权究竟作何用?目前多数收藏者认为作秤砣,是实用衡器。亦有少数人对此质疑,以为厌胜物、信用物等,但无十分确切的实物资料佐证。几年来,笔者以古权实物对此问题作了一些探讨。首先可以肯定古陶瓷权不是作为实用衡器秤砣使用。陶瓷材料易碎,缺损的秤砣何以做到“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再者,瓷权均为户主自行订烧,手工制作,大小不一,究竟以谁家的秤砣为准?即使烧制前设计了标准重量,可烧出后重量必然有所变化。秦始皇时统一了度量衡制度,并以铜铁制作衡器。元代商品交易广泛,传世的元代铜权多见,均铸刻有明确的帝王年号及制造行政单位如“至元:二十年吉州路造”,有的还镌刻了代号或数字以示标准。民间用的秤砣也以铜铁制作。明清两代民用铜权、铁权及砝码传世不少。从制权材料上否定瓷权不是实用衡器的同时,我对瓷权铭文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发现两枚分别署有“四十二年冬月吉日蔡易鹏置寓镇”和“己酉年造,口房置用”的明代晚期青花瓷权后,才明白其真实的功用。即古人以陶瓷作权,为镇宅之用。因为权为衡器,起平衡作用。只有平衡,才能平稳。以权镇宅,房屋平稳,家庭平安,万事如意。葫芦造型乃吉祥之意,天圆地方形反映了古人崇尚天地、天人合一的理念,圆形意为团团圆圆,蔬果形象征五谷丰登,方形、六面形、八面形表示四面八方进财。“公平交易、公平交义、童叟无欺”等铭文都是教诲家人为人处事要公平正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加官进禄”又反映了户主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识轻知重”则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处事的哲理。分析这些瓷权的铭文及造型,还可以看出房主的身份多为食可饱腹之家,置瓷权于屋内,既可镇宅保平安,又当座右铭,对外还可起广告作用。经商者多用“公平交易”,读书者多用“加官进禄”“识轻知重”,务农者多以蔬果造型。而各类纹饰都寓意着吉祥、富贵、平安、兴旺、诚信。这些瓷权伴随着主人家庭变迁,饱经沧桑,有的残缺不全,有的磨损严重,至今已所剩无几了。

兵马俑


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亟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撞,工程十分艰难。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尸成片,侧面显示了整个工程的残酷.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  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家位置在陵园南部。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 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  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捅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捅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秦代兵马俑


中国秦代兵马俑的发现,改变了人们认为伊特鲁里亚陶塑是世界上最大的陶塑这一看法。秦俑的制作无论在数量、规模及艺术风格上远远超过伊特鲁里亚陶塑。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骊山脚下相继发现几个兵马俑坑,发掘出数以千计的陶俑。这些形体高大的陶人陶马以各种姿态组成一个雄伟的军阵。武士身着铠甲战袍,手持各种兵器,按照一定的队形,井然有序地排列,整个军阵威武雄壮、严整统一,展示出当年“北却匈奴,内平六国,带甲百万",兵强马壮,斗志昂扬的秦国军队的雄姿。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兵马俑,每一个都经过人工仔细地修饰,体高1.8米的武士俑,面目神态各异,各具自己的性格特征。整个军阵庄严威武、严阵以待的共性,通过每个战士

不同的个性表现出来。仔细观察,陶俑的某些细部如发丝、盔甲上的铁板乳钉、皮带扣子,甚至人俑鞋底上麻线的针脚都表现得清清楚楚。阵中的陶马,与真马形体相似,膘肥体壮,耳小眼大,口裂较深,剪鬃缚尾,前肢挺立,后肢似弓,给人以蓄势欲动、急不可耐的强烈印象。

兵马俑全部加以彩绘装饰,因埋于地下时间长久,颜色大部分脱落,个别的保存了部分彩绘颜色,有黑、红、蓝、白、粉红等。色彩既艳丽又合谐。

从制作方法说,秦俑的制作,是将头、躯干、腿等分别以模制法制成后粘接在一起。人俑的上身呈空心状,内壁隐约可见到工匠的指纹,腿部被制成实心圆柱体,以承受整个躯

干的重量。此外,某些人俑、马俑的足下粘接一块足踏板,使俑与地面的接触面增大,增强陶俑的稳定性。

总之,秦代兵马俑写实性很强,人物形象的塑造简洁明快,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关键’陛细节刻画入微,周密不苟,同时运用塑、捏、堆、刻、划等技法,将人物性格的造型特征,

糅合于艺术形象之中。明快洗练,深沉雄大,这既是秦俑的特点,也是中华民族陶塑艺术的风格。

除兵马俑外,在秦始皇陵附近还发现几件跪坐俑,眉骨高耸,双目俯视,双唇紧闭,腰身直立,表情温顺而微带惶恐。这可能是秦国对人民实行高压统治的一种心态反映。

千姿百态话瓷枕


枕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寝具。先民们曾以木为枕,所以“枕”字为“木”旁。瓷枕始见于隋唐,它不仅清凉沁肤,且明目爽身怡神,在古代曾是风靡一时的夏令寝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有“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之句,“玉枕”是指色泽如玉的青白瓷枕。

瓷枕的形式众多,从造型看,有豆形、方形、如意头形、长方形、兽形、人形等。它的装饰技法以刻花、划花、印花、雕塑、彩绘为主。瓷枕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草、虫、鱼、鸟、兽、人物等,有的还配诗词。唐时瓷枕的形状小巧玲珑,以长方箱形较为普遍,四角处理得圆浑柔和,小的瓷枕直径仅为15厘米左右。宋时瓷枕流行,那时最负盛名的产地有北方的磁州窑、定窑、耀州窑和南方的越窑、铜官窑、景德镇窑等。其用途亦逐渐推而广之,既有卧床用枕,也有用于书写、医疗作托腕之用的腕枕及脉枕等,千姿百态,巧夺天工。

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如图),是一价值连城的珍品。此枕为一卧式男童,他双臂环抱,伏卧在木榻上,头侧垫在左臂上,右手拿个绣球,双脚交叉跷起,一副天真顽皮的神态。胖胖的圆脸,双目炯炯有神,身着长袍,外穿坎肩,下着长裤。衣纹线条和衣着、木榻上的刻花装饰简洁流畅。定窑白润的色调和质感,给人以自然恬静、雅致高洁的艺术感召力。

韩国中央博物院收藏着一件南宋景德镇窑制作的青白釉卧女枕,呈仕女荷叶造型。荷叶两端翘起,以叶面为枕面。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里泛青,积釉处呈湖绿色,晶莹润泽,是南宋外销瓷中的精品。

瓷枕还引来了妙趣横生的故事,此可见于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后人多有引用,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即有“莫贪瓷枕误黄粱”之句。戏剧家汤显祖还据此编成《邯郸梦》一剧。

明代珍瓷织绣纵览


2829

明宣德 青花地拔白卷草纹鱼篓式尊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宣德本朝

高13.5cm;口径16.5cm

直径21cm;足径14.5cm

2850

明宣德 白釉暗刻莲瓣纹碗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宣德本朝

直径21.2cm

2821

明弘治 白釉露胎龙纹盘

“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弘治本朝

直径20cm

2810

明嘉靖 黄地青花凤纹小盘

“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嘉靖本朝

直径14.3cm

2809

明万历 五彩人物龙纹碗

“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万历本朝

直径15cm

2987

明万历 青花赶珠龙纹文具盒

“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单行楷书款

万历本朝

长28cm

2985

明万历 五彩花蝶纹盖盒

“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万历本朝

直径24cm

2978

明崇祯 青花群贤雅集笔筒

直径23.5cm

3208

明晚期 洒线绣洒线绣云龙纹葫芦景吉服补

长77cm;高33cm

3206

明晚期 红色缂丝柿蒂窠云龙金寿字纹衣料

高132cm;宽136cm

3207

明万历 织锦龙纹藏袍

高147cm;宽202cm

3231

明末 韩希孟顾绣花鸟图册页

25.5×24cm

暂得艺术馆作为一家专业的文化艺术品经营展示机构,其宗旨是搭建中国古代艺术品与艺术爱好者的沟通桥梁,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以来推动艺术品交流的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希望通过暂得艺术馆的展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热爱中国古代艺术,在全民逐的时代不因城市的喧嚣和浮躁而焦灼不定,以宁静而致远的人生观触摸历史风情、感悟文人风骚。

千姿百态话“瓷枕”


枕: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寝具。先民们曾以木为枕,所以“枕”字为“木”旁。瓷枕始见于隋唐,它不仅清凉沁肤,且明目爽身怡神,在古代曾是风靡一时的夏令寝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有“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之句,“玉枕”是指色泽如玉的青白瓷枕。

瓷枕的形式众多,从造型看,有豆形、方形、如意头形、长方形、兽形、人形等。它的装饰技法以刻花、划花、印花、雕塑、彩绘为主。瓷枕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草、虫、鱼、鸟、兽、人物等,有的还配诗词。唐时瓷枕的形状小巧玲珑,以长方箱形较为普遍,四角处理得圆浑柔和,小的瓷枕直径仅为15厘米左右。宋时瓷枕流行,那时最负盛名的产地有北方的磁州窑、定窑、耀州窑和南方的越窑、铜官窑、景德镇窑等。其用途亦逐渐推而广之,既有卧床用枕,也有用于书写、医疗作托腕之用的腕枕及脉枕等,千姿百态,巧夺天工。

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是一价值连城的珍品。此枕为一卧式男童,他双臂环抱,伏卧在木榻上,头侧垫在左臂上,右手拿个绣球,双脚交叉跷起,一副天真顽皮的神态。胖胖的圆脸,双目炯炯有神,身着长袍,外穿坎肩,下着长裤。衣纹线条和衣着、木榻上的刻花装饰简洁流畅。定窑白润的色调和质感,给人以自然恬静、雅致高洁的艺术感召力。

韩国中央博物院收藏着一件南宋景德镇窑制作的青白釉卧女枕,呈仕女荷叶造型。荷叶两端翘起,以叶面为枕面。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里泛青,积釉处呈湖绿色,晶莹润泽,是南宋外销瓷中的精品。

瓷枕还引来了妙趣横生的故事,此可见于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后人多有引用,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即有“莫贪瓷枕误黄粱”之句。戏剧家汤显祖还据此编成《邯郸梦》一剧。

永乐瓷——明代瓷器的经典


永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前后共二十二年。永乐年间,定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修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期间,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稳固和开展,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开展和稳固。永乐年间,明朝国力到达鼎盛,大众安泰。朱棣注重农业开展,勤政亲贤,重用人才,后世将朱棣尊称为永乐大帝。

明永乐青花波澜龙纹爵杯、爵托盘

永乐年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闻名的种类有青花、红釉和甜白瓷。

永乐时有所谓“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说,其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永乐时铜红单色釉鲜红器烧制成功,这种红釉具有艳丽的赤色,故称“鲜红”。又因为这种红釉像闪闪发光的红宝石一样美丽,因而又称为“宝石红”。红釉瓷还常被用作祭器,故又有“祭红”之称。

永乐时还在元代白瓷的基础上烧制成闻名的“甜白瓷”,给人以一种“甜”的感觉,故称“甜白”。“甜白瓷”制造精深,其轻盈俊美之态,是前代白瓷无法比拟的。

明永乐青花海水纹香炉-北京故宫

明初,跟着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敏捷兴旺,对外贸易也日益昌盛。自永乐三年(1405年)开端,三宝宦官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足迹远涉地中海、东非一带,既向外推销了精巧的瓷器,又带回制瓷所需“苏勃泥青”色料(波斯语音译为“拉吉瓦德”--LAJIWARD,译为如青金蓝色料,产于古波斯雷伊城,今伊朗德黑兰城以南约40公里处),为景德镇烧制独具特色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基础。

明永乐青花海水龙纹扁壶-日本大阪市立东瀛陶瓷美术馆

造型特征

明永乐瓷器的造型造型圆润、灵活、娟秀,不光承继了前朝器形,还吸收了大量外来的元素,制造出了许多立异器物。

明代永乐青花釉里红龙纹高足把杯

永乐时期立异的器形有大型天球瓶、尖底莲子碗以及双系、三系或四系盖罐或多系把壶、带盖瓷豆、高足盏托、鸡心碗、卧足碗、卧足碗洗、筒形器座等。双系小罐,线条圆润,附盖,并有双圆形小系,造型亦很特别。

压手杯,是永乐时期的名品,杯小而胎厚,圈足较宽,置于手中,有厚重感,明清历代有拷贝。

明永乐甜白三系竹节把壶

此刻瓷器种类繁复,仅从釉面特色来看,一改宋元时期的釉色单一而富于颜色。如有些相同的器型却具有不同的釉色,有些不同的器型却具有相同的釉色等等。

曩昔,因永乐和宣德青花瓷的器型、釉面、纹饰都很附近。人们往往不加区别,总称之为“宣青”,故有“永宣不分”的说法,跟着对永乐、宣德瓷器风格的深入研究,现在现已根本摸清其各自的相貌特征,完全能够把两者区别开来。

明永乐青花折枝莲纹折沿盘-北京故宫

一般说来,永乐时大件器皿较少,圈足矮浅;盘、碗底心略微内凹外凸;大盘砂底细密,足墙外直内坡,偶见火石红斑。相同的器型,永乐的胎体比宣德的要轻浮,修胎工整;琢器腹部的胎体联接痕迹不明显。

较为杰出的,是那些受外来影响的器型,如无挡樽、执壶、花浇、僧帽壶、鱼篓樽、八方烛台、折沿盆、大盘等,有的上面还写有阿拉伯文、波斯文或许藏文。

明永乐 青花花卉阿拉伯文无挡尊

这些器物是明初专用为西亚人烧制的外销瓷,大盘与西亚人的饮食起居风俗有关,花浇、执壶等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举办礼拜活动的用器;除此之外,这些器型也受到了元蒙文化的影响。

明永乐翠青釉三系盖罐

乐青花图像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纹饰疏朗秀美、笔意天然,无论是粗笔适意仍是细笔描绘,均给人以娟秀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永乐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北京故宫

画面多留白地,图像斑纹多为双勾填色,一改前朝大笔涂改的笔法,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呈现深浅纷歧的颜色。圆器内外加花,并广泛采用器心绘画的装饰办法。青斑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因为钴料研磨不细所造成的。明永乐瓷器的装饰纹样除用青花制作以外,还有少数用金彩描绘及刻划办法体现的。

明永乐描金青花荷花缠枝莲纹碗

永乐时期,瓷器上的装饰办法日益繁复,不仅有划、刻、印、锥拱即里印外刻,而且还有青花画花、青花加金彩画花、釉上彩绘、雕塑、活环等。有的器裏印花,器外为青花画花,这种装饰,是秉承了元代枢府窑的传统办法。

明永乐青花内府梅瓶-日本大阪市立东瀛陶瓷美术馆

元代青花装饰烦琐,永乐时期风格一变,大都疏朗秀美,笔意天然。因为“苏勃泥青”料呈色不稳定,易于晕散,纹饰中较少画人物,一起,内外加花、器心绘画的装饰办法得到广泛运用。元代器上常见的卷草、海水、回纹、点子花、变形莲瓣等边饰纹样,明初依旧沿袭,至宣德时仍然可见,成为永乐宣德两朝共有的边饰。

明永乐青花喜上眉梢抱月瓶

永乐时缠枝莲叶和元代不同,花大而叶小。蔓叶娟秀,运笔流畅,形象生动,常绘织细齿状的叶纹,而有别于宣德同类器上的画法,有目共睹。

永乐时期瓷器上所印暗花,线条圆润,似隐似现,生动天然;清代康熙、雍正时期仿品上的暗花则用白粉状的线条凸出釉面,纹饰浅露。

明永乐白釉暗花双龙纹碗

种类分类

永乐时期釉色种类许多,如分门别类归纳,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及一色釉三大类。一色釉即单色釉,并非都无纹饰。永乐时期的单色釉,一改元代和明初青白单调的色泽,烧制出极负盛名的甜白、影青、翠青、冬青、鲜红、蓝釉、黑釉等各具特色的新种类。

明永乐霁红暗龙纹高足碗

举例:青花瓷----永乐青花承继前代传统工艺并有所立异,以青花绘画的纹饰多带西亚颜色;线条有粗有细,或粗细兼用,借以体现青斑纹饰的浓淡层次;不管上色深浅,青花色泽都极为艳丽艳丽,明晰明快;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呈星状点滴晕散,浅淡处结晶斑驳较少,浓重处则凝集成黑青色、藏青色或许呈现金属锡光。

这种现象是研磨不细的钴料在窑火中构成的天然晕散,绝不同于清代雍正仿品那样有意重涂点染,着意摹仿,这一特殊现象能够作为我们判定时代的有力依据。

胎体特征

永乐时期留意淘炼瓷土,因而,胎质细腻润滑,胎色皎白,较之后来的宣德瓷器胎薄体轻,器型规整;大器的细纱底,有润滑温润之感。永乐胎体有四种状况,分述如下:

① 厚胎:细润而坚致,但较之后来的宣德及清代康熙的胎质,则是莹润有余而坚固缺乏。厚胎多见于琢器类,圆器类也有,多为墩式大碗。因胎釉结合严密,故釉面皎白,晶亮如玉。

明永乐青花缠枝斑纹折沿洗-北京故宫

② 薄胎:器体小巧、规整。圆器中以大小盘、碗居多,琢器较少见。如白釉、影青双声小罐等,胎体都很细腻轻浮。

明代永乐红釉刻花云龙纹梨形壶

③ 松质浆胎:胎色微黄,若得剖视其足部断面,则可发现胎质有烧结缺乏的现象。釉面片纹也呈黄色,一般开片纹较小,也有片纹较大的;底部开片较器身为重,乃至有的胎体底足裂有很深的纹理,釉面也随纹理开裂,以指弹之,胎声沙哑。

明永乐白釉编钟

④ 脱胎:永乐的脱胎器名传于世,胎体薄如蛋壳,极为轻盈,俗称做“卵幕”。其胎体虽薄,器型却很规整,还能在器上印、刻斑纹和款识,技艺可谓精深绝伦。

⑤ 釉面:永乐时期釉面以肥厚、细腻、润滑、平净为主要特征,绝无后来宣德时普遍存在的那种桔皮纹。而就青花瓷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釉面的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削弱。一起,不行忽略永乐瓷器中也偶有不泛青而显皎白的釉面。

永乐红釉盘

明永乐青花缠枝天球瓶部分

判定关键

1、 永乐瓷的器型娟秀、圆润、灵活,含外来颜色,如天球瓶、抱月瓶、鸡心碗等等。

明永乐青花龙纹扁壶

2、 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以白砂底之温润细腻而著称。

明永乐青花海水龙纹扁壶底

3、 永乐器的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

明永乐青花花鸟玉壶春瓶部分

4、此刻的官窑与民窑常用的装饰,有海水、卷草、缠枝莲等,青斑纹饰线条详尽明晰,风格洒脱,所用金彩呈色足赤,红彩色鲜。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小碗

5、青花器的色彩凝重古雅,艳丽艳丽,有天然晕散,构成浓重凝集的结晶斑驳,呈凹凸不平状。

6、常见器足:深邃外撇式圈足、内墙外撇式浅圈足、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等,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

明永乐翠青釉三系盖罐底

明永乐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底

明永乐青花缠枝斑纹罐底部分

7、于官窑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识,始于明代永乐,多为四字篆书,笔法折角处浑圆,起落笔处尖细,字体结构紧凑。

明永乐青花缠枝纹压手杯内年款

明代永恒经典瓷器—永乐瓷


永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前后共二十二年。永乐年间,定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修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期间,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永乐年间,明朝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乐。朱棣重视农业发展,勤政亲贤,重用人才,后世将朱棣尊称为永乐大帝。

明永乐青花波涛龙纹爵杯、爵托盘

永乐年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著名的品种有青花、红釉和甜白瓷。

永乐时有所谓“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说,其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永乐时铜红单色釉鲜红器烧制成功,这种红釉具有鲜艳的红色,故称“鲜红”。又由于这种红釉像闪闪发光的红宝石一样美丽,因而又称为“宝石红”。红釉瓷还常被用作祭器,故又有“祭红”之称。

永乐时还在元代白瓷的基础上烧制成著名的“甜白瓷”,给人以一种“甜”的感觉,故称“甜白”。“甜白瓷”制作精湛,其轻盈秀美之态,是前代白瓷无法比拟的。

明永乐青花海水纹香炉-北京故宫

明初,随着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达,对外贸易也日益繁荣。自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三宝太监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足迹远涉地中海、东非一带,既向外推销了精美的瓷器,又带回制瓷所需“苏勃泥青”色料(波斯语音译为“拉吉瓦德”--LAJIWARD,译为如青金蓝色料,产于古波斯雷伊城,今伊朗德黑兰城以南约40公里处),为景德镇烧制独具特色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基础。

明永乐青花海水龙纹扁壶-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造型特征

明永乐瓷器的造型造型圆润、灵巧、清秀,不但继承了前朝器形,还吸收了大量外来的元素,制作出了许多创新器物。

永乐时期创新的器形有大型天球瓶、尖底莲子碗以及双系、三系或四系盖罐或多系把壶、带盖瓷豆、高足盏托、鸡心碗、卧足碗、卧足碗洗、筒形器座等。双系小罐,线条圆润,附盖,并有双圆形小系,造型亦很别致。

压手杯,是永乐时期的名品,杯小而胎厚,圈足较宽,置于手中,有厚重感,明清历代有仿制。

明永乐甜白三系竹节把壶

此时瓷器品种繁多,仅从釉面特点来看,一改宋元时期的釉色单一而富于色彩。如有些相同的器型却具有不同的釉色,有些不同的器型却具有相同的釉色等等。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碗-北京故宫

过去,因永乐和宣德青花瓷的器型、釉面、纹饰都很相近。人们往往不加区分,统称之为“宣青”,故有“永宣不分”的说法,随着对永乐、宣德瓷器风格的深入研究,现在已经基本摸清其各自的面貌特征,完全可以把两者区分开来。

明永乐青花折枝莲纹折沿盘-北京故宫

一般说来,永乐时大件器皿较少,圈足矮浅;盘、碗底心略微内凹外凸;大盘砂底细密,足墙外直内坡,偶见火石红斑。同样的器型,永乐的胎体比宣德的要轻薄,修胎工整;琢器腹部的胎体衔接痕迹不明显。

较为突出的,是那些受外来影响的器型,如无挡樽、执壶、花浇、僧帽壶、鱼篓樽、八方烛台、折沿盆、大盘等,有的上面还写有阿拉伯文、波斯文或者藏文。

明永乐 青花花卉阿拉伯文无挡尊

这些器物是明初专用为西亚人烧制的外销瓷,大盘与西亚人的饮食起居习俗有关,花浇、执壶等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举行礼拜活动的用器;除此之外,这些器型也受到了元蒙文化的影响。

明永乐翠青釉三系盖罐

乐青花图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绘,均给人以清秀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永乐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北京故宫

画面多留白地,图画花纹多为双勾填色,一改前朝大笔涂抹的笔法,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圆器内外加花,并广泛采用器心绘画的装饰手法。青花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明永乐瓷器的装饰纹样除用青花绘制以外,还有少量用金彩描绘及刻划方法表现的。

明永乐描金青花荷花缠枝莲纹碗

永乐时期,瓷器上的装饰手法日益繁多,不仅有划、刻、印、锥拱即里印外刻,而且还有青花画花、青花加金彩画花、釉上彩绘、雕塑、活环等。有的器裏印花,器外为青花画花,这种装饰,是承袭了元代枢府窑的传统方法。

明永乐青花内府梅瓶-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元代青花装饰繁缛,永乐时期风格一变,大都疏朗秀丽,笔意自然。由于“苏勃泥青”料呈色不稳定,易于晕散,纹饰中较少画人物,同时,内外加花、器心绘画的装饰手法得到广泛使用。元代器上常见的卷草、海水、回纹、点子花、变形莲瓣等边饰纹样,明初仍旧沿用,至宣德时依然可见,成为永乐宣德两朝共有的边饰。

明永乐青花喜上眉梢抱月瓶

永乐时缠枝莲叶和元代不同,花大而叶小。蔓叶清秀,运笔流畅,形象生动,常绘织细齿状的叶纹,而有别于宣德同类器上的画法,引人注目。

永乐时期瓷器上所印暗花,线条圆润,似隐似现,生动自然;清代康熙、雍正时期仿品上的暗花则用白粉状的线条凸出釉面,纹饰浅露。

明永乐白釉暗花双龙纹碗

品种分类

永乐时期釉色品种很多,如分门别类归纳,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及一色釉三大类。一色釉即单色釉,并非都无纹饰。永乐时期的单色釉,一改元代和明初青白单调的色泽,烧制出极负盛名的甜白、影青、翠青、冬青、鲜红、蓝釉、黑釉等各具特色的新品种。

明永乐霁红暗龙纹高足碗

举例:青花瓷----永乐青花继承前代传统工艺并有所创新,以青花绘画的纹饰多带西亚色彩;线条有粗有细,或粗细兼用,借以表现青花纹饰的浓淡层次;不论着色深浅,青花色泽都极为绚丽鲜艳,清晰明快;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呈星状点滴晕散,浅淡处结晶斑点较少,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或者呈现金属锡光。

这种现象是研磨不细的钴料在窑火中形成的自然晕散,绝不同于清代雍正仿品那样有意重涂点染,着意摹仿,这一特殊现象可以作为我们鉴定年代的有力依据。

胎体特征

永乐时期注意淘炼瓷土,因此,胎质细腻润滑,胎色洁白,较之后来的宣德瓷器胎薄体轻,器型规整;大器的细纱底,有光滑温润之感。永乐胎体有四种情况,分述如下:

① 厚胎:细润而坚致,但较之后来的宣德及清代康熙的胎质,则是莹润有余而坚硬不足。厚胎多见于琢器类,圆器类也有,多为墩式大碗。因胎釉结合紧密,故釉面洁白,晶莹如玉。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纹折沿洗-北京故宫

② 薄胎:器体玲珑、规整。圆器中以大小盘、碗居多,琢器较少见。如白釉、影青双声小罐等,胎体都很细腻轻薄。

明代永乐红釉刻花云龙纹梨形壶

③ 松质浆胎:胎色微黄,若得剖视其足部断面,则可发现胎质有烧结不足的现象。釉面片纹也呈黄色,一般开片纹较小,也有片纹较大的;底部开片较器身为重,甚至有的胎体底足裂有很深的纹路,釉面也随纹路开裂,以指弹之,胎声沙哑。

明永乐白釉编钟

④ 脱胎:永乐的脱胎器名传于世,胎体薄如蛋壳,极为轻盈,俗称做“卵幕”。其胎体虽薄,器型却很规整,还能在器上印、刻花纹和款识,技艺可谓精湛绝伦。

⑤ 釉面:永乐时期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滑、平净为主要特征,绝无后来宣德时普遍存在的那种桔皮纹。而就青花瓷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釉面的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同时,不可忽略永乐瓷器中也偶有不泛青而显洁白的釉面。

永乐红釉盘

鉴定要点

1、 永乐瓷的器型清秀、圆润、灵巧,含外来色彩,如天球瓶、抱月瓶、鸡心碗等等。

明永乐青花龙纹扁壶

2、 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以白砂底之温润细腻而著称。

明永乐青花海水龙纹扁壶底

3、 永乐器的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

明永乐青花花鸟玉壶春瓶局部

4、此时的官窑与民窑常用的装饰,有海水、卷草、缠枝莲等,青花纹饰线条细致清晰,风格潇洒,所用金彩呈色足赤,红彩色鲜。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小碗

5、青花器的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有自然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凹凸不平状。

6、常见器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内墙外撇式浅圈足、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等,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

明永乐翠青釉三系盖罐底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纹罐底局部

7、于官窑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识,始于明代永乐,多为四字篆书,笔法折角处浑圆,起落笔处尖细,字体结构紧凑。

明永乐青花缠枝纹压手杯内年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代陪葬话瓷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代陪葬话瓷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陪葬瓷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