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件青瓷珍品展览展现了我国青瓷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果

深圳玺宝楼博物馆收藏历代青瓷珍品2000多件广获好评

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位于罗湖区红宝路和宝安南路交汇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家偏居一隅的博物馆收藏了自商周至元明清历代青瓷2000余件、瓷片标本2400件,是当今唯一的青瓷专题博物馆,曾当选“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据介绍,这里收藏的高古原始瓷在故宫也难得一见。字串9

第三届文博会前夕,市领导李鸿忠、李意珍、王京生等前往青瓷博物馆参观,称赞博物馆的主人吴克顺做了一件大好事。近日,罗湖区政府决定拨出120万元用于博物馆外墙装修,力争把青瓷博物馆打造成第三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

真切感受青瓷辉煌

“华夏造青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个巨大贡献。中国所有瓷器都是在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青瓷有“瓷器之母”或“瓷器鼻祖”之称。什么是青瓷?简单说,青色釉的瓷器就叫青瓷。但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的瓷器都属于青瓷范畴。

青瓷的生产最早可追溯到距今3500年左右的商代中期,成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衰落于元代。在古代,青瓷纯属手工制作,出品稀少,经过数千年天灾人祸能幸存下来的更是少而又少。在瓷器收藏界,青瓷是级别最高的收藏专项。taOci52.COM

青瓷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器形和纹饰的演变有系统性,与当时人们的需求爱好和审美观有关。比如,商代青瓷多强调实用性,器形仿青铜器,图案少而简单,以“S”形纹为主;东周出现装饰用的青瓷龙;战国时期的代表作则是兽首鼎;唐代开始出现花形口……不同时期的青瓷文化都能够在玺宝楼一一感受。

展示中国青瓷发展史

玺宝楼青瓷博物馆馆长吴克顺原是一位企业家,收藏青瓷有20多年时间,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玺宝楼自1998年开馆以来,荣获“深圳博物馆建设先进单位”、“优秀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品牌贡献奖”等荣誉。

据了解,经国家文物局、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专家鉴定,玺宝楼的规模、质量、观赏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属一流。其中,西周至西汉的原始青瓷数量为各国博物馆、美术馆之最,西周大口尊、战国兽首三足鼎、西汉蒜头壶等都是珍品,三国羊形灯、东晋“吾有心”鸡首壶等国内罕见。

《中国陶瓷史》一书的编著者朱伯谦、汪庆正评价说,仅凭该馆所藏的九件南宋官窑青瓷就可办成“世界一流的青瓷博物馆”;馆藏六棱投箭瓶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是当世孤品。藏品中还有一些不起眼的瓷器碎片,但专家称,没有它们,整个展览就失去了连贯性。

在玺宝楼三楼,吴克顺选出三分之一藏品,按青瓷的不同发展阶段展出。第一个时期是青瓷初创期,有商周至秦汉的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第二个时期是青瓷发展期,即三国至南北朝时期,越窑是代表;第三个时期是青瓷鼎盛期,从隋唐至两宋,展品中有隋代印花鸡首壶、晚唐秘色瓷、五代越窑刻花青瓷、宋代官窑器、龙泉窑、钧窑等;第四个时期是青瓷的衰落期,但也不乏精品,如龙泉窑青瓷。

展览展现了我国青瓷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果,每个展区的展柜装潢图案都是根据所在时代常用的青瓷图案设计。青瓷博物馆还设有标本室、书画斋、茶艺茶座、化石观赏厅、文物商店等设施。

编辑推荐

龙泉青瓷的发展历史及分期


在英文中“CHINA”(瓷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代名词,可想而知中国的陶瓷文化在世人眼中占据了何等独特而至尊的地位。古代陶瓷是随着社会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工艺美术,从古至今产生了无数的绝世精品,而瓷中之母当数青瓷。我国青瓷烧制技术源远流长,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缥瓷”,唐越窑的“秘色瓷”,直到龙泉青瓷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从早期青瓷的青黄、淡黄到后来的纯青等色,浓艳浅淡,但都无不以青为尚。青瓷有“雨过天青”之雅,有阿拉伯人称“海洋绿”之幽,更有“类玉”、“类冰”之青质,兼得苍天、青山、绿水、碧玉之万般灵秀。龙泉窑青瓷就是诸多青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龙泉青瓷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窑址在今浙江西南部山区。龙泉青瓷肇始于三国,兴起于北宋,在南宋到元达到鼎盛,明代中晚期后开始衰落,其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品种。施釉往往多次,釉较厚,玻璃光感很强。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赭红色,俗称“朱砂底”。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的青玉,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中国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按照叶英挺的理论,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龙泉青瓷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五代到北宋早期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不仅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而且还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水路运输便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当时,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虽然龙泉的地理位置偏僻,但境内有瓯江流经其间,载重货船可以从龙泉县城沿江而下直达温州港,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系绵延数百公里,甚至影响到闽北的窑口,在这范围内生产的瓷器都是龙泉窑的风格。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从五代到北宋中期,龙泉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那些被无数人所吟咏赞叹的“秘色瓷”,也正是龙泉青瓷演绎它美仑美奂传奇的开始。北宋后期到南宋

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青瓷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这种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两类。同时,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于是龙泉青瓷就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成为当时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对外贸易产生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烧制技术质量不断提高。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在我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青、梅子青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南宋龙泉窑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传承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的,如尊式瓶、鼎式炉等。人们在审视这些玲珑隽秀的南宋龙泉窑青瓷时不免要发出惊叹,它们身上带着太多官窑器的影子。官窑作为一种垄断,绝对不允许民间仿制,龙泉青瓷与官窑器的相似恰好说明了它受到了官窑器的影响。虽然现在尚未找到南宋龙泉设立官窑的明确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宫廷很可能派遣了技术人员和官僚在龙泉等地监制“贡器”。

元明

或许元代统治者欣赏不了那种精致细腻的艺术,但瓷器仍然是贵族生活不可或缺的点缀。元代的龙泉窑依然为宫廷和贵族烧制瓷器,龙泉窑出现的八思巴文瓷器,便是一个力证。元代的龙泉窑瓷器在风格上更是焕然一新。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远销国外。

1975—1977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元后期,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此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

而明代龙泉窑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残片中仍可看出元代器物的影子。比如其烧制工艺就延续了元后期底足包釉,用垫盘等支烧的方法。而且元代为明代龙泉官窑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尤其是一些器型硕大者,对于烧制技术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些大件瓷器的烧成可能与元代窑制的改革有很大关系。元代龙泉窑的窑型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与宋代窑制无异,只在长度上略有缩短。据目前掌握的发掘资料,北宋龙窑有长达80米以上的,元代龙窑则缩短了长度。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

到了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此后,青花瓷兴起,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龙泉窑窑口纷纷倒闭,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但是,明代龙泉窑也有精品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如果将这些瓷器联系起来看,会发现有一类瓷器在形神上竟是如此的统一:直径达60多厘米的大盘,直径达40多厘米的墩碗……精美绝伦的刻花纹饰是一种华贵富丽的姿态,而刻花与釉色融为一体的效果更可谓“羚羊挂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这些都是普通的龙泉窑民窑器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对照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不禁豁然开朗,两者在造型纹饰上的不谋而合正昭示着这类龙泉窑青瓷器的正统身份。

清朝 

龙泉窑窑场所剩无几,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灿烂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但是,大明处州龙泉官窑,这个被历史遗忘湮没了很久的奇迹终究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拨开尘土,重见天日。

我国瓷器的发展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三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温度1100-1340℃);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再烧1100--1340℃为釉中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600-800℃)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丰城古墓出土三件青瓷器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丰城古墓的千年面纱逐渐被揭开。14日下午,古墓出土了三件青瓷器,其中两件保存完好。

出土三件洪州窑青瓷器

随着最大墓的打开,呈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个建筑精美、保存相对完整的千年墓室。墓室分为前室、中室、后室、耳室等几部分,并有四层卷拱。旁边还有一相同的墓室通过耳室相连。考古人员说,这种连体墓室在丰城还是首次发现,在其他地方也不多见。

当日下午3时许,随着考古人员的一阵欢呼,在连体墓中的土层中露出一琥珀色的圆形瓷器,小心翼翼挖出后,原来是只完整的青瓷碗。碗大小与现在人们使用的饭碗差不多,但碗底的形状与现在相反,为圆周形凹陷形状,上面有青色的纹理。考古学家介绍,这种碗学名叫“青瓷环底碗”,由于使用青料,烧成后往往在青花部分会出现有金属光泽的黑色斑点,此为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此后又发现了两件文物,一件为青瓷器盖,大小、形状与现在的陶瓷茶杯盖相似,着色清晰可见,保存完整。另一件为一圆形砚台,大小如圆盘,底有六个脚,出土时已被损坏。根据出土物品的外形、材质,经考古专家鉴定,均为丰城历史上著名的洪州窑青瓷。

墓葬中为何出土文物较少?

在本次考古中,让人寄最大希望的是7米古墓,因为六朝时期属于厚葬风俗较为盛行的时期,其墓葬中的随葬品应该较多。但考古人员打开以后,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此次出土的文物较少,这不禁让人想知道其中原因。

对此,现场的考古专家分析,有可能是墓室已在早年被盗。从现场所发现的五座墓葬中,大部分墓葬破坏得比较严重。虽然长达7米的墓室相对完整,在墓室顶部、后室、前室均未发现盗洞,但是,考古专家在清理耳室时,发现里面有碎砖,耳室外有一整片堆砌整齐的砖块向外倒。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盗墓贼从耳室进入墓室时,将封住耳室的砖块推倒。此外,在前室的拱形门口,一部分坟砖堆砌得较为整齐,另一部分则凌乱地倒在地上,从这些迹象看,这个墓室可能有人进去过。

但考古专家14日下午在已塌陷的连体墓中连续发掘出三件文物,引发了专家对连体墓是否是陪葬墓的猜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本次考古可能还会有新的变数。

目前,考古专家还在继续对发掘现场进行最后的清理。

上一篇:白陶介绍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