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如何保存瓷器

如何保存瓷器

相信很多朋友家中都藏有瓷器,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保存瓷器。

买回来的瓷器,如果是单色釉,可以用清水进行清洗,如上面沾有不易清除的污垢,可以用洗涤剂,用竹签等轻轻的刮剔。因为单色釉大多是高温釉,釉胎结合较好。如果您买回来的是彩绘瓷器,(三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粉彩瓷器等),就要格外小心些,因为釉彩纹样都是二次烧成的,其牢固程度比单色釉面差了许多。在清洗之前,要注意观察,如发现不结实的地方,可先用502胶粘实。用湿布擦拭,手法要轻,不要使用各种化学清洁剂,以免对釉彩纹样造成损害。

如瓷器上有绺裂,可用502胶粘实,以免绺裂继续扩大。如有小块残片脱落,则可先对上缝,用胶条固定,仔细观察,如位置正确,则可点几滴502胶粘实。古瓷器是易碎而又价值很贵的文物,在日常保存中要注意如下方面:

注意拿瓷器的方法:在搬动瓷器时,应当特别重视拿放瓷器的方法,尤其是瓷器收藏品,最忌讳两个人手把手地传递瓷器。因为这里面有风险——如果在手把手的交接物品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万一有个失手,就难逃责任。正确的方法是一人先将瓷器放在桌子上,另一人才可用双手捧持、托起;不要只拿藏品的某一部分,如果是带木座,千万不可用一只手去拿木座,要用一只手拿住瓷器,同时用另一只手扶拿着木座。

注意选择存放地点:一般可将古瓷器放在有玻璃门的橱柜中,橱柜的托板应考虑选用木质搁板,因为拿放瓷器时,不可避免地会与托板发生碰撞,选用木质搁板则可将此类隐患降至最低。另外,木质搁板上最好不要刷油漆或涂料,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摆放,油漆和涂料有可能会粘连陶瓷藏品的底部,拿取瓷器时没有想到这点,则可能造成意外的损伤。摆放时,瓷器底下也不可垫放厚纸等物,以免发生倾倒等意外,放在有软囊的锦盒里,也是不错的选择。

注意防尘:陶瓷表面上有一层反光层,其性质与玻璃相仿,灰尘虽然很小,但也是一些细小的沙粒,沙粒会有一些很尖锐的棱角,在擦拭的时候容易将瓷器釉面磨伤;如果经常擦拭,陶瓷的表面就容易失去光泽。所以一定要对陶瓷进行防尘处理。如需要对瓷器除尘时,用鸡毛掸子或气囊吹都是好方法。尽量减少瓷器的搬动:因为古瓷器易碎,减少搬动次数,显然是对的。礼品瓷器定制好后还要注意大量瓷器放在一起,相互的摩擦,也容易造成破损,所以需要尽量每个单品都是独立包装。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陶瓷浅析_瓷器保存 应存敬畏


瓷器保存 应存敬畏

2006年3月29日,英国剑桥费兹威廉博物馆中由于醉汉失足撞上花瓶展示窗,导致三个17世纪的瓷花瓶跌碎成400片。图为中国花瓶原图。CFP

在老北京古玩行,瓷器店的学徒出师,一般是“三年零一节(一个季节)”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徒主要学的,就是不同器形的瓷器怎样拿,瓷器存放的规矩等。当时,打碎瓷器就等于打碎了自己的饭碗,久而久之,学徒就对瓷器有了一种小心翼翼的敬畏心态。

收藏家白明的收藏主要以瓷片为主,他说,如果没有破碎的瓷器,瓷片的收藏也就无从谈起。瓷器这种易碎品,残损在所难免。但瓷器作为收藏品与日用品不同,博物馆、拍卖行、个人收藏,都可将瓷器的破损概率降到零。除了各种科学的存放手段以外,还需要有一种心理训练,让接触这些瓷器的人从心底里对这些瓷器生出爱惜与敬意之情。

至于破损瓷器的修复,一般分为文物性修复和商业性修复两种。文物性修复多用于出土瓷器,其目的是让人们看清器物原来的样子,常直接用石膏粘补上残缺部分;商业性修复多用于传世瓷器,目的是让人看不出瓷器已经破损,常用一些高科技的粘合手段。

【精】清代瓷器鉴定要点


清代瓷器鉴定要点

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要领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康熙时期瓷器鉴定要领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渔、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雍正时期瓷器鉴定要领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乾隆时期瓷器鉴定要领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凤严谨而细腻。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嘉庆、道光时期瓷器鉴定要领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3、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4、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5、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6、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7、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8、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9、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10、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鉴定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21、光绪中期以后开始盛行仿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各种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与真品相比都不相象。22、威丰时,官窑、民窑的器物大多数的年款是青花或红彩款,以楷书为主,不带边框,“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字体规整,篆书图章款极为少见。民窑器大多数无款。同治、光绪、宣统官窑年款,大多数不带边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书款。有一类书写篆书体的“体和殿”或楷书体的“大雅斋”两种款识。同治、光绪民窑器物,大多不书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书体外,还出现一种色泽较为暗淡的红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规则的篆书款,有阴文有阳文。宣统官款,有青花、红彩、精彩与墨彩款。青花款均为楷书,字体工整清秀,色泽明快,为六字两行竖写式,无圈栏。民窑器物一般没有年款。

【精】元代---瓷器的发展演变


元代---瓷器的发展演变

元代(公元1271-1368年)的瓷艺 我国瓷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元代注重对外贸易,外销瓷大量增加。北方瓷窑因战争等原因衰落了,但南方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首先,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所突破,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次配方"方法,提高了制胎原料的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因而烧造出许多颇有气势的大型器,元代瓷器以硕大高挺称著。其次是青花,釉里红烧制成功,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制的结合更趋成熟,使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最后是颜色釉的烧制成功,卵白釉、红釉和蓝釉的烧成,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釉色主要是仿玉类的局面。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成就,为明、清两代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瓷的出口 元代是中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元代瓷器出土的数量读大大超过了宋代。输出的瓷器主要是中国东南沿海各瓷窑烧制的,除景德镇的青白瓷和龙泉窑的青瓷而外,浙江和福建地区的许多瓷窑烧造的青白瓷和仿龙泉窑也占了很大比重。元代后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也开始输往海外。据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当时中国瓷器输出的国家和地区已达五十几个,分属今天的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和伊朗等国。; 浮梁瓷局 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278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主管瓷器的采办和瓷器的对外贸易。它在民窑产品中以"百中选一"或"千中选一"的原则抽选贡品,对其余产品则垄断其对外贸易。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建立的对瓷器外销进行管理的机构。

【精】中国瓷器上的莲纹


中国瓷器上的莲纹

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又称芙蕖、芙蓉。《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疏“芙蕖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华也。”千百年来,莲以它美丽的花形,芬芳的气质,不染纤尘的高洁品德深受世人的喜爱。

在我国古代文学 作品中很早就出现了描写莲的诗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诗经·陈凤·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咏莲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生并头莲”(《清商曲辞·青阳度》);“千叶红芙蓉,昭灼绿水边”(《清商曲辞·读曲歌》)。一曲曲清新秀丽的民歌把江南水乡莲花盛开的美景描写的如诗如画。唐诗中也不乏赞美莲花的作品。“莲开花覆水,莲谢藕在泥。不学清萍叶,随波东复西”(丁鹤年《采莲曲》);“看取莲花净,应方不染心”(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宋代著名学者周敦颐更是爱莲成癖,他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段尽善尽美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我国用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大约始于周代。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有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梁其壶”,壶盖四周饰有一周镂空的莲瓣作为盖钮。湖北京山出土的春秋早期“曾仲游父壶”,盖顶上也饰有类似的莲瓣钮。以上两件器物是我国早期以莲为纹饰的范例。这时的莲纹缺乏写实感,可以看出是由流行于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铜饪食器和酒器上的波曲纹(旧称环带纹)演变而来的,属于较为抽象的莲纹。到了春秋中晚期,青铜器上的莲纹开始趋于写实。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一件装饰写实莲纹的代表作品。壶盖四周外侈的双层透雕莲瓣形象逼真,已经非常接近真实的莲瓣。与其相似的还有1955年安徽寿县出土的莲瓣方壶。河北易县燕下都十六号墓出土的陶方壶也装饰有类似的莲纹。战国陶器上的莲纹基本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风格,但莲瓣数量明显减少。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经过逐渐的适应和缓慢的流传,到东晋、南北朝时已遍及大江南北。随着佛教的到来,佛教艺术随之兴起。莲花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象征,是佛教偶像崇拜和佛教艺术中常见的图案。传说釉迦牟尼降生前,宫廷中百鸟齐鸣,四季花木一同开放,池中开出大如伞盖的莲花。釉迦牟尼得道成佛后,每当他传教说法时,都坐在莲花宝座之上。在有关佛教艺术的雕塑作品中,诸佛所坐的台座也多为莲花形。佛经中把佛所居住的地方称为莲华世界,“莲华世界,是卢舍那佛成道之国”(《华严经》)。佛教经典也有以莲花题名的。《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经的名称以“妙法”比喻所说教法微妙无穷,以“莲花”比喻经典的洁白高雅。就连僧众所披的袈裟也与莲花有密切关系,“袈裟又名莲华衣,谓之不为欲泥所染故”(《释氏要览·上·法衣》)。总之,在佛教艺术中莲花的图案造型随处可见,无论是石窟寺的柱础、藻井,还是佛像的台座、背光,都普遍与莲花有着不解之缘。莲花纹饰出现在我国瓷器上面,则首见于六朝青瓷。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国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互相融合,共同推进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三国、西晋瓷器上出现了佛像、忍冬等与佛教有关的纹饰。江苏金坛西晋墓和浙江平阳元康元年墓出土的青瓷谷仓,腹部均贴饰模印佛像。佛像身披袈裟,双手合抱坐于莲花台座之上。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了简单的莲瓣纹。

东晋青瓷在质地和釉色上比以前有显著提高,“瓷”的特点更加鲜明。为突出青翠如玉的釉质,东晋青瓷一改早期繁缛的装饰,仅饰以简单的弦纹或褐色彩斑。东晋晚期,盘碗类器物开始装饰简单的刻划莲瓣纹。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的茶黄釉钵,外壁刻划简单削瘦的莲瓣十七瓣。镇江阳彭山出土的莲瓣纹碗,每个花瓣由数条极细的划线组成。以上两处墓葬出土的刻莲瓣纹器物与浙江萧山县上董窑遗址的盘碗残片非常相似。从现有资料看,东晋青瓷中饰有莲瓣纹的器物数量有限,品种也较少。一般碗类多装饰在外壁,盘类则装饰在内心。装饰技法也较单调,多属划花、刻花之类。

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据史载,南朝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两千多所,北魏末期僧尼多达两百余万人。随着民间信佛者的剧增和大量寺庙、石窟的修建,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题材几乎无处不见。它从东晋时期的初露端倪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莲纹此时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装饰技法大为拓展,更为丰富,除了延用重线浅刻外,还采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种技法。

1977年浙江宁波发现两处南朝早期窑址(云湖窑)。出土的莲瓣纹盘碗与东晋上董窑十分相似,也是用流畅有力的线条在器物外壁或内心用重线刻出简单的莲瓣。但云湖窑的莲瓣有单瓣和复瓣、有筋和无筋之分,有的盘碗内外均饰以莲瓣纹。此外,还有少量刻成凸莲瓣,装饰手法比东晋时期有所发展。江西吉安齐永明十一年墓出土的青釉盘是南朝莲纹的典型式样。盘心浮雕重叠莲瓣,中心以弦纹构成的圆圈内每三个大小同心圆组成一个莲子,均匀排列,看上去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类似的器物在江西、江苏的同期墓葬中经常可见。莲瓣一般为四至十二瓣,中心以不同数量的同心圆象征莲子。

这一时期罐类上的莲纹尤具特色。河北平山北齐天统二年崔昂墓出土的青釉四系罐,上腹部塑覆莲八瓣,莲瓣肥宽,瓣尖凸出外卷,瓣内阴刻蕨草纹。造型丰满浑厚,稳重大方。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青釉仰覆莲带盖六系罐,肩腹之间覆莲一周,半球形盖面上堆塑两层立体斧仰莲,这种堆塑莲瓣纹与器形巧妙地融为一体,既美观又适用,具有北方制瓷工艺的特色。与南方盛行的刻划、浅浮雕莲纹相比,在装饰效果上似乎更胜一筹。

【精】中国瓷器发展史(上)


中国瓷器发展史(上)

凡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器囗就叫瓷器。但目前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经陶瓷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对出土实物进行的科学测定证明,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的灰陶。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石等成份,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由于器表无釉,所以称之为“原始素烧瓷”。 在商周时代,又能普遍地制造一种青釉器物。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能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特别是器表施有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看起来它与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与瓷器颇多一致处。经化学分析,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项数据都说明它已具备瓷器的标准条件,是瓷而不是陶。因此,这种青釉器就是我国最早的青瓷。但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同时胞料中的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色也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比较,便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从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个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别。 经过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长道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出现了青瓷器。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洛阳的中州路、烧沟、河北安平逯家庄、安徽亳县、湖南益阳、湖北当阳刘家家子等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更多。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纪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内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发现,使我们确信,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末,把它定为东汉晚期,不仅有大量的考古资料作为依据,也是比较确切的。 浙江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瓷土矿藏,而且瓷石矿的埋藏一般距地表不深,易于开采。浙江的瓷土,主要是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岩风化后的岩石矿物。风化程度低的含有部分长石,风化程度高的则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这就形成了天然有利的条件,只要用这种瓷石作为主要原料就可以制成瓷胎,这类矿物的含铁量较高,适宜用还原烧成。在还原气氛影响下,高价铁被还原为低价铁,低价铁的助熔作用很强,有助于瓷胎在较低的温度下烧结。 瓷窑工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胚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烧成等技术,在东汉晚期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为瓷器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从瓷窑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观察,一般都具备着较为充足的水力资源,加上当时已普遍采用脚踏难和水碓的情况,所以这时很有可能已用水碓粉碎瓷土,以提高坯土的细度和生产效率。在上虞帐子山东汉窑址的发掘中,发现了陶车上的构件——瓷质轴顶碗。这种轴顶碗内作臼状,壁面施以均匀的青釉,十分光滑;它的外壁成八角形,上小而下大,镶嵌在轮盘的正中部位,加于轴顶上,一经外力推动,即可使轮盘作快速而持续的旋转。这种相当进步的陶车设备与熟练的拉坯技术的紧密配合,使瓷器的器型规整而功效提高。这一切说明,浙江成为我国的青瓷发源地不是偶然的。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得相当牢固;釉层透明,萤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 此外,在上虞、宁波的东汉窑址中还发现有烧制黑釉瓷器。在湖北、江苏、安徽等地的汉代墓葬中也曾出凉谟源善鳎乇鹗前不帐『料亟辏?70年)等纪年墓中黑釉瓷的出土,证明它的烧造时间应在东汉的中晚期。很显然,这种创新产品,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在工艺技术上设法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闪亮的黑瓷了。 |>>>>|

【精】购藏瓷器需择机介入


购藏瓷器需择机介入

1949年,仇炎之先生1000多港币买了对明代官窑成化斗彩鸡缸杯。1980年,仇炎之这位大收藏家在海外过世了,两只鸡缸杯被后人送上了香港苏富比拍卖会,结果分别以418万,528万港币成交,刷新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成交纪录。1999年,其中的一只又上了同样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成交价已跃上了千万元的台阶,以2917万港币成交,新的纪录又一次诞生。

讲起瓷器的价格,人们会津津乐道那只2.3亿元的元代青花大罐。其实,若以论重量价格比,或面积价格比,鸡缸杯则更胜一筹。对于瓷器收藏及回报,讲究的是一个时机。近年来,瓷器收藏市场赝品泛滥,加上金融危机影响,瓷器问津者减少,价格有所回落,择机介入实为良策。

成化斗彩登峰造极

斗彩产生于宣德,登峰造极于成化。“斗彩”两字最早出现在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录”,书中对“斗彩”有十分精到的描述,“青料画其半体,复入彩料,凑齐全体”。现在对斗彩又有细分,用青花勾轮廓线后填彩的才称斗彩,余者称作青花加彩。

鸡缸杯是个有着斗彩鸡纹的小酒杯。这个小酒杯体积不大,胎体轻薄,白釉滋润,迎光而视,能感到白中带微红。尤如少女白里透红的肌肤,十分可人,让人爱不释手。鸡缸杯上用的青花为平等青,这种青花淡雅内敛,不张扬。成化青花一般用平涂法,让人有二维的感觉,青花烧成后,再进行二次上色,颜色主要有红、黄、绿、紫等。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绿烧不成正绿,往往绿中带黄,成了草绿色;紫色也烧不成正紫色,显得有点差,称差紫,后人不知,写成了姹紫嫣红的姹紫,上色后二次进窑炉低温烧成。现在鉴定成化斗彩鸡缸杯有两个要点,一看胎色是否白中透微红,二观差紫,是否差得和成化一致。这两个要点现在再倾力仿制终不可及。当时制胎的是麻仓土,才有白里透红的感觉,这种土早已用尽,不可复得。差紫的情况还要复杂一些,现在仿的不是烧得太好就是太差,与成化同样差得恰到好处的还没有。

斗彩鸡缸杯的故事

可以说,中国瓷器明代看成化,清代看雍正。这只小小的酒杯,不仅是成化官窑瓷器中的代表,同时也是明代官窑瓷器中的代表,它不仅做工精良,小巧可人,在它背后还有着一段缠绵悱恻、幽怨动人的爱情故事。

可以说,成化帝是历史上著名的,也是唯一的搞姐弟恋且极基痴情的皇帝。他从小有恋母情结,因此,即便宫廷里美女如云,但他偏偏只一心一意迷恋上大他17岁的万贵妃。为了讨万贵妃的欢心,由他亲自授意烧制了用于与万贵妃对饮的斗彩鸡缸杯,据说“大明成化年制”这六字款还是成化帝少年时的手笔。那么,成化斗彩杯品种不少,有高士杯、三秋杯、葡萄杯等,为什么唯独鸡缸杯特别珍贵呢?原来,成化元年是鸡年,皇帝和贵妃自然特重视鸡缸杯。明万历年间,一双鸡缸杯已经值钱十万。数百年过去了,价位过千万是合理的,就是过亿也在情理之中。

瓷器市场择机介入

改革开放以来,拍卖场上瓷器价格上升非常快,这从某种程度上催生了赝品的泛滥。制赝者水平也很高,有世代烧窑的,有从事田野考古的也有在博物馆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的。甚至有这样的故事,某海关截获了几只国家不允许出境的官窑瓷器,经专家鉴定为真品,结果公安人员跟到了景德镇,见到床铺地下都是这样的瓷器,才知道是高仿品。

一边是市场的不规范,信用的缺失,鉴定的不到位,一边是制赝的猖獗。在这样的情况下,眼力不到位的买家很容易成为冤大头,从而降低购买瓷器的积极性。然而,红楼梦中有句话叫做“假作真时真亦假”,假瓷器当真瓷器拍,真瓷器有时也会被人当成假东西。加上去年开始,金融危机蔓延,往日一掷千金的买家资金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影响了本来就有些低迷的瓷器市场。从这几种因素来看,这个时机对于有眼力的藏家却是个机会。

众所周知,全球性的艺术品拍卖一般分为油画、珠宝和中国瓷器,可以说,这三项永远是拍场主角、收藏界的主旋律,中国瓷器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永远是收藏界寻觅的宝贝。

【精】瓷器与玉器文明的延续关系


瓷器与玉器文明的延续关系

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同时又是玉器文明的延续与发展。玉器与陶器同为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我国先民在磨制石器的时候,发现玉料并加工成玉器,把它制成生产和生活用具。他们认识到玉高于石,便把它作为艺术装饰品,后来又发展为贷币——璧,以至把它作为帝王权力的最高象征——玉玺,影响所及,百姓也把玉印作为信用的根据。世俗的权力象征,又转化为最高的神权象征。这一切,使玉器文明在古代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最积极的成果,就是导致陶器发展为瓷器。

一、瓷器是玉器文明的产物 陶器不是由一个地方首先发明而后再传往世界各地的,它是各地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各自独立地创造出来的。世界各国的考古发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各国先民之所以都能独立地创造出陶器,是因为先民掌握了火以后,几乎各地都有烧制陶器的泥料,而陶器工艺简单,烧成温度底,便于普遍掌握。当世界各地先民长期使用陶器时,中国先民则率先发明了瓷器,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首先,瓷器是玉器文明的产物。中国先民在8000年前,几乎同时制造了玉器和陶器。玉器文明“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主要特征之一,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是玉器时代意识形态的核心,中华民族形成爱玉的民族心理。”(牟永抗,吴汝祚等《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时代之间曾有一个玉器时代》《光明日报》1990年7月4日)玉器受天然玉料的局限,不可能大量制作,于是先民致力于人工制造类似玉器的器皿,而把这种追求放在提高陶器工艺的基础上,则是最现实的了。这样,受玉器文明的长期熏陶,在不断提高制陶技艺的基础上,追求陶器的玉器效果,以满足人们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需要。这种执着的追求,从釉陶,硬质陶得到启示,在先进技艺和一定的物质(如找到瓷土)条件下,逐渐达到理想的瓷器目标。· 第二、瓷器是先进科技的产物。古代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在商代,我国制造和冶炼青铜器的技艺,达到非常精谌的程度。这种先进的工艺和冶炼技术(高温技术),转移到制陶上,就产生了一种飞跃,陶发展为瓷。陶向瓷的转变,经历了长期的渐进过程。“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远在3500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践中,在不断的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中国陶瓷史》第76页)再经历1700多年的长期探索,在东汉时候(距今1800余年)终于烧制成功了成熟的青瓷器。原始瓷器和青瓷器一直在向玉器效果逼近,而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终于达到了“越瓷类王”的效果。可是,先民并不就止停步,而是继续向新的高度攀登。到了唐、宋,瓷器比较普遍地达到了玉的意境。元、明、清以来,烧制的瓷器更是巧夺天工,在瓷质的细密和晶莹光泽等方面,达到了精美绝伦的高峰。

【精】四款“渔樵耕读”瓷器解读


四款“渔樵耕读”瓷器解读

战争与和平,似乎是文明社会有史以来不可避免的一对主要矛盾,侵略与反侵略让无数的人洒热血、抛头颅、不计其数的无辜百姓丢失生命保卫自己的家园。但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安居乐业的生活,战乱之年尤其如此。本人收藏的几款光绪、民国瓷器,充分体现了在战乱之年,瓷艺家和普通民众向往过上田园牧歌式的“渔樵耕读”生活。

图1:光绪青花“渔樵耕读”瓷盘,该瓷盘产于景德镇,直径24厘米,胎瓷洁白、青花发色纯正淡雅,一幅中国传统的写意山水“渔樵耕读”图跃然眼前。渔夫在河边静坐垂钓,樵夫担着两捆柴禾吃力地在石拱桥上蹒跚行走,犁田归来的耕夫牵着翘首摆尾的水牛缓缓而行,树下屋中的书生,低头弓腰苦读之乎者也……

图2、图3:二者均为民国景德镇生产的粉彩瓷器。图2为花瓶(残),剩高50厘米,底径16厘米。图3为深腹罐,高30厘米,底径13厘米。图2色彩宁静淡雅,图3色彩明快艳丽。两者画面大体相同:渔翁(图2)、渔郎(图3)垂钓归来在树阴下的小石桥上碰到砍柴负薪归来的樵夫,于是两人相视而语,牧牛童子肩扛竹鞭,骑在牛背上悠哉行来,引得高楼寒窗苦读的童子(图2)、书生(图3)好生羡慕,起身俯视啧啧赞叹……

图4:为民国壬午年?穴1942年?雪北方窑口生产的粉彩“渔樵耕读”大花瓶,此瓶高56厘米,底径16厘米。胎体较前三样粗糙,底釉釉色惨白,但粉彩画面鲜艳光亮。图中背衬蕉林远山、芦荡鸳鸯、流水围栏,白发渔翁右手执穿鱼柳条,左手拄着钓竿,樵夫坐在柴禾上歇息,犁田归来的农夫以锄为杖,拄着地与樵夫渔翁闲谈,两名读书童子怀抱书本,趴在窗口,似懂非懂地聆听三人的话语……

此四件瓷器,均产于我国战乱频频的清末与民国,瓷艺家们抛却战乱的喧嚣,用优美的笔触,为人们营造了一种世外桃园般的“渔樵耕读”的理想意境。实为清末民国瓷器中瓷、画俱佳的上品。

【精】毛泽东专用瓷器收藏价值高 价格飞涨


毛泽东专用瓷器收藏价值高 价格飞涨

1974年秋,毛主席最后一次回湖南,一住就是114天。湖南省委领导见毛主席要在长沙度过生日,决定让醴陵瓷厂专窑制作一批精良的小饭碗送给毛主席,作为家乡人民对他的祝福。

毛泽东专用瓷器

为了把“主席用瓷”制作得尽善尽美,专窑职工选用特制的本省“洪江泥”作碗坯,绘画用氧化铀作颜料,大胆将坯体倒装入窑,先经1360摄氏度的高温成瓷,然后在碗口上施一层白色低温釉,再经700摄氏度的低温烧烤。1974年11月,烧制出一批釉下五彩薄胎碗。碗内外用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红腊梅四种纹饰,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此前,醴陵专窑数次为主席制作过生活用瓷,1958年烧制过茶杯,1971年烧制过烟灰缸和餐具,1972年烧制过汤盘和平盘,1973年烧制过带盖的鱼盘。

再说景德镇。1975年春,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奉命研制新的“主席用瓷”。根据毛主席自己提出的要求,设计出两套瓷器图案:一套为“梅花图”,取“梅花欢喜漫天雪”之诗意;另一套为“桃花图”,取“桃花源里可耕田”之诗意。“桃花图”是由画师刘平继承父亲刘雨岑创作的“水点桃花”之画技精心绘制而成。它集绘画、书法、篆刻、诗词于一体,风格独特,品位极高。两套瓷器所用原料全是经过反复精选的优抽白泥,桃花用釉上彩,梅花用釉下彩。“桃花”一套98件,“梅花”一套47件。中共中央办公厅的领导让各选3套送北京,剩下的吩咐就地销毁。但研究所舍不得,将之分发给了职工。

改革开放以来,那些散落在民间的“主席用瓷”,被投资者和收藏者所看重。据说有位叫马晓初的商人,从1990年开始,用几元至十几元一件的低价,在江西收走了不少主席用瓷,让他捡了个大“漏”。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制作极精美的五彩梅竹纹盖碗,是毛主席盛牙具的专用器皿,存世仅3只。1995年秋,有专家估计每只60万元以上。其中一只江西造,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另两只由湖南制作,于1981年被醴陵瓷厂从中南海取回,留样保存。后因该瓷厂关闭而流入民间。

如今,民间留存的“主席用瓷”已经陆续进入市场。1993年10月,在“首都国际拍卖会”上,一套“四季花卉”小碗,拍至8.8万元,时隔不久,北京又举办了一次“67件‘主席用瓷’拍卖会”,其中一只“水点桃花”饭鼓,以60万元人民币被人买走。

【精】珐琅瓷


珐琅瓷

珐琅瓷

珐琅瓷又名瓷胎画珐琅。

珐琅瓷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瓷的历史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珐琅瓷的主要特征

一、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 ”字,这个“ 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