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陶艺:活化石重获新生

黎族制陶过程由挖陶、和泥、制坯等12个步骤组成

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热带岛屿,海南省拥有着极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古老的黎族文明。这里的民俗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在昌化江畔,一些黎族村庄的妇女至今仍保留着世代传承被考古界称为制陶史上“活化石”的古老制陶工艺,而现代的黎族人,已经靠“活化石”开拓出独有的“黎陶”市场。

传承千年的民族技艺

作为海南岛最早的移民和开发者,黎族人民登上这块岛屿后,留下了特有的文明印痕,制陶术便是其中之一。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在《海南岛的黎族》中,对黎族人的陶器进行了特别的描述:用不透明的灰黑色粘土来制造简单的陶器,比如酒瓮、壶、砂锅、盘子等。

在陶器的制作工艺上,当中原地区已经全面使用窑烧的方法烧制陶器时,海南岛的黎族人民仍然使用露天堆烧的方法烧制陶器。这种手制、篝火焙烧的原始制陶方法,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一件件造型古朴、色彩单纯的土陶,忠实记录着黎族的生活习俗及制陶史,现在的黎族陶器有陶釜、陶罐、陶碗、陶甑、陶盆以及大型的蒸酒器等。

在黎族,制陶是妇女的“专利”,制陶术也只能传给女性,黎族有着“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黎族妇女首先选取粘性泥土,放在阳光下晒干,接着将晒干后的泥土舂碎,用水调匀拌成泥团,然后将泥团铺成薄饼状做器底,用螺壳和小木拍等工具,将陶坯做成各种生活用具,制作好的陶坯置晒6至8天完全晾干后,才择日烧陶。

按黎族传统习俗,点火烧陶之前,要由年长的和有技术的妇女祈祷和赶“鬼”。当木柴烧成炭时,妇女们从四面八方把一堆堆干稻草扔向正燃烧的陶器上面,加助火力。稻草烧完后,在陶器上形成厚厚的火灰。烧制过程一般持续两个小时,之后便可从火堆里慢慢挑出烧好的陶器了。为了增加陶器的坚硬度,黎族妇女用特有的植物汁液淋在刚出火的陶器上,起到加固作用,淬火后的陶器即制作成功。

如此传承久远的黎族制陶术,在和现代文明的交错融合中,却已显出疲态及溃退态势,土陶器早已敌不住铝制和铁制器皿的冲击,开始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许多黎族少女也正在疏远传统制陶术。2006年6月,海南省的黎族手工艺制陶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手艺就有“金山”

现在,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海南省三亚市不仅建立了黎陶文化村,还成立了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既为当地旅游开发了新亮点,又让这项“遗产”得以传承。

黎族的制陶技艺不仅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保护,年轻一辈也逐渐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自发向传承人学习制陶,让手艺变成经济效益。

符秋连就在三亚市的制陶技艺传习所工作,她说:“我看好我们的黎陶,黎陶是纯手工的,最符合现代人养生的理念。技术只有村里的老人掌握,别人很难复制。这是一座祖先们传下来的‘金山’。”

符秋连和村民们一起制作的黎陶不仅出售给周边村落的村民,也渐渐地引来新兴市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宾馆饭店、文化企业都来购买。

“在陶器表面加上一些具有黎族特色的装饰图案,比如黎族图腾大力神、动物或花草,这种传统的东西很受欢迎。现在我们主要做一些传统的图案,下一步要出去考察市场,通过一些改良来满足市场需求,注册我们自己的商标。以后还要依托附近海南的旅游资源,做大黎陶产业。” 制陶技艺传习所负责人符日斌信心满满地规划着黎陶的未来。

古朴黎陶穿上现代外衣

现在,几乎每年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们都会来到黎族传统村落,跟这里的阿婆学习制陶。

马秋月,一个在国外学习陶瓷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之后被黎陶吸引,来到三亚开了一家乐陶苑,她想把黎陶文化和现代陶艺结合起来。“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黎族不仅有黎锦,还有黎陶。”

在马秋月看来,黎陶除了原始的生活用具这一作用,还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作为现代制陶人,我带着自己对黎陶与黎族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想把传统黎族文化的语言与现代陶艺结合起来,通过推广,让黎族的语言通过现代化的黎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开办乐陶苑的初衷。”

在乐陶苑里,手工制作的精美陶器摆满了工厂,无论从做工还是外形上均更加精致。不仅如此,厂房里还有不少拉坯机,这种现代的制陶工具,是传统黎陶制作工艺中所没有的。

在乐陶苑的厂房内,摆放着一块“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实践基地”的牌子,马秋月希望,通过学生们的加入,帮助黎陶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发扬。“我们这里还即将成为三亚学院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

马秋月还请来韩国的陶瓷专家一同交流,希望黎陶能够与世界上其他陶艺产生互动。目前,她正在策划一场陶艺展,将邀请更多国家的专家到乐陶苑,让古朴的黎陶穿上现代的外衣,让更多的人知道黎陶、爱上黎陶。

编辑推荐

瓷画:让瓷器焕彩新生


中国书画艺术与陶瓷艺术,有着极为紧密的历史文脉关联。图案纹样中,涵盖动植物、人物故事、历史文学等题材,同时将诗、书、画统一表现于瓷器之上,将文入画结合融入瓷画,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艺术形式越发多元化,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融合成为这一时代独具特色的艺术亮点。从小喜欢绘画的田福良,就喜欢在德化羊脂玉瓷上画莲花。他认为,在洁白的瓷胚上展现中国画的墨色飞白,这才是中国画和瓷器的最好结合。因为这样更能体现瓷身图案的美观通透,加上茶汤色泽,犹如莲花在汤水中摇曳,婀娜多姿,甚饱眼福,更显茶器之精品。

每一个图案都值得回昧

出身于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的田福良,小时候就喜欢看“小人书”看到兴奋时就临摹书中人物,读书时考上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后,在教师岗位上干了10年。从没有间断过绘画。后来到了北京,他经常利用周末到琉璃厂、潘家园、宋庄等艺术文化聚集的地方看画展,到画家画室参观学习。

来到北京后,因爱茶而出席于茶活动和茶会的机会很多。他发现,每套茶具都会有它的文化主题,而且这些主题的整套茶具都是一个图案,都值得回味。它们是有诱惑力的。于是,他便萌发了在瓷器上画莲花的想法。刚开始的时候,他的第一套莲花茶器,就画了荷花的含苞待放、盛开、怒放、凋零和残荷。

他说:“这就是莲花的一生,当你细细观赏,便会有所感悟。”其实,每一套瓷器都有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一笔一画之下是他们对人生的理解,落笔之处蕴藏的是内心最质朴的情感。田福良觉得,他所作的莲花茶器有如人生,生命一程,每个年龄阶段,有每个年龄阶段的美。愿如莲的一世轮回,如君子的一生,每个人都能干干净净。

“借助白瓷描绘清雅荷花,因为荷是圣洁的代表。”田福良说,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华人民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莲花,圣洁、清净的象征。它是人人向往的一种“真善美”。或许,这正如笔者的老前辈,福建日报的退休员工郑秋生一样,因多年的喝茶习惯和人生阅历,他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感悟。他说,感恩天地赋予粗茶淡饭,观世态纷纷争争;一颗静静的心,感悟人生冷暖温馨。笔者觉得这是一份如莲花般的从容和淡定。

每一道工序都很关键

据介绍,“够瓷器”是老北京传统文化中的北京方言。意为“好朋友、好哥们”。几天的交流,笔者深切感受到田福良对瓷器绘画这一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他们“够瓷器”。他们是如影随形的“好朋友、好哥们”。这是他对瓷器的一份尊爱。

画瓷与其它画种不同,要做到胸有成竹,千万不可随意,只有足够的尊重和自信才能笔下生花。田福良介绍说,在羊脂玉瓷的胚体上绘画,运笔中远不像在纸上润滑,因为青花颜料很粘,坯很涩,很难表现宣纸水墨的韵味。虽然工艺很难,但是瓷上绘画可以永不褪色,这一现象弥补了宣纸画和油画寿命不足的缺点,让作者的作品永久留存,让美也更长久。”

一盏瓷器从原料到成型,瓷泥在经历时间洗礼的同时,早已习惯了匠人们细腻的劳作。无论形状各异的泥坯,最终能否完成成瓷之路,那些有幸接受装饰,匠人用心雕琢的瓷器,必定会披上一身,满是故事的华美外衣。瓷器仿佛天生就是画作的载体,但在瓷器上的画作,又和纸上作画截然不同。瓷器的色彩如何体现出来,怎么去配制?不同器型,不同图纹,如何实现完美结合?

每一道工序都很关键,每一步都是经验之谈。田福良说,制作过程中,画稿、线描、设色、添彩、描金。这每道工序,都是完美的艺术呈现,每一工序都很关键。难度和突破就是,画好了要烧,烧就变色,瓷工画的时候是看不到成品效果,比如青花是黑的,粉彩是暗的,全凭经验。而且釉有流动性,多多少少会影响画面的效果。

如今,绘画对陶瓷艺术的作用日趋得到人们的重视。田福良也越来越关注到陶瓷艺术这种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由于有着资深的绘画基础和文化理论根基,加上多年的瓷器繪画经验,现在的田福良早就是一位瓷器绘画的行家了。

每一样作品都有寓意

《拾遗记》云:“黄河千年一清,清则圣人生于时也。”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诗曰:“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古人常用“海晏河清”比喻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海晏河清”在瓷器上主要表现方式:一种由燕子、荷花、海棠花组成,以谐音构成寓意。

经过历代工匠艺人的刻苦创新,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浅绛彩、新彩、釉中彩等等,现如今用颜色釉来绘画等新材料、新技法、新工艺不断创新涌现,使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焕发出无限生机,满足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所需和审美情趣。

由于有着共同的绘画爱好和审美情趣,田福良的瓷上绘画的圈子也逐渐热闹了起来,大川、思懿、乙卜、耿晓春等等都是田福良工作室的常客。

他们在注重陶瓷的材质美的基础上,将绘画装饰和优雅器形完美融合,充分展示了瓷器作品的材质美、器形美、装饰美和色彩美,使瓷画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中,因为今年是猪年,职业画家大川在瓷器上画猪,借助猪的萌,来展现这一年的美好祝愿;艺术学校教师思懿的瓷器上画蚂蚁,因为她认为女人常常被习惯以为柔弱,但是她不认为自己是柔弱的,内心的刚强被笔下的蚂蚁而展露出来。在满满品饮茶的同时,感受蚂蚁的团结和力量,不失为休闲品饮中,让人生有所感悟;画家乙卜笔下色彩斑斓,蝴蝶摇曳。极具个性的禅画最令人喜爱,寥寥几笔,简约不简单;画家耿晓春老道的画风,修炼多年的功力,笔笔精炼,鱼游春水、残荷风骨。润与枯,生与死,每个风格的表现都美到极致,引入回味。

中国民间陶艺与现代陶艺


陶瓷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的守猎、野蛮状态走向文明和定居的生活;陶瓷的发展史,是人类进化的文明史,它影响着整个人类科学、文化艺术的进程。

陶瓷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审美水准的提高;科技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技。

陶瓷的产生,首先考虑的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和装饰又寄托着原始的朴素美,继而脱离实用功能,从纯精神的情感的需要为出发点,另僻一条纯艺术的道路。

陶艺发展的开初,本属民间艺术,它根植民间的土壤,来自民间,用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曾有着壮观的发展和规模,中国陶瓷曾征服了海内外的人心、民心,震憾了海内外的帝王将相。

中国皇帝在景德镇曾多次设立御窑厂,为陶瓷的发展、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越到后期,由于统治者审美水准的低下,又要附庸风雅的虚荣心态,形成了一条繁琐、堆砌、做作、空虚的宫庭艺术格式,因此就有官窑民窑之分。

民间陶艺,尽管经历着各朝的风风雨雨,它仍显示了不平凡的生命力,如今在现代审美趣味的趋使下,在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世界性潮流中,更倍受重视的顽强的发展起来。

一、民间陶艺的特征

民间陶艺就地取材、就地制作、土生土长、地方特性、地方习俗很浓的一种群众性创造。

民间陶艺有结合实用的,也有纯欣赏性的。民间陶艺从造型到装饰,既没有重大的历史题材,也没有现实中的重大内容,它往往反映着人们淳朴的、善良的、理想的、吉祥的愿望,流露着纯真的乡土感情和对人生、大自然的深刻涓涓思念;形式大方、朴素、不加修饰、不求形似、只求意到;用笔弄刀,运用自如,活泼、粗犷、洒脱、自然天成;形象处理,高度简炼、概括、夸张、稚拙之美、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要说现代抽象艺术的发源地在哪里?我看就数民间陶艺了,因为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彩陶纹样就是抽象的典型。民间陶艺的选材,往往不求高品格,只求价廉物美,因材施艺,化腐朽为神奇。对于艺术创造来说,材质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加工细致,纯度很高的材质,固然有它用武之地,而粗加工,纯度较底的材质,更能体现粗犷,朴素,原始的材质本身的美,因为这种材质一经火焰烧成后,化学反映复杂表面肌里效果丰富。从而使纯真的感情,自由的艺术风格,得到更好的体现。

景德镇的民间青花坯胎,就是采用含铁质较高的下脚料,使用单纯一种青料彩绘,有料有笔,层次分明,在单纯中见真情,从素雅中见含蓄。再加上使用白里泛青的石灰石釉,一次高温烧成,画面呈现青白相映,晶莹透彻,“娇翠欲滴”,互为渗透,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手艺是民间陶艺的重要特征,只有纯熟的手工技术,手感、才更具人情味,才更能随机应变的体现心灵的感受,才能产生千变万化的笔迹刀痕的艺术效果,才能更加直接的显示人的智慧和创造性。

火焰是陶艺最具特征,最受制约的一关,所以陶艺也可说是火的艺术,任何不经火的考验,就谈不上是陶艺了。

火是可怕的,但人为的控制它,又能造福于人类,造就着千变万化,神奇莫测的釉彩。钧瓷无双,靠的便是火焰的变化和气氛的控制。制约看起来是坏事,也是好事。人们不可能超越制约的一面,但只要能在制约的范围内去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这才是陶艺的真正语汇。民间陶艺便是最能适应的体现火焰的作用了。

民间陶艺,从立意、选料、造型、制作、装饰、火焰的运用,都是有机的完整的结合,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处理得当,才能产生和谐的,自然天成之美。

二、景德镇民间陶艺的现状

a、现代工业的冲击

自从五十年代初期,将无数个体的,作坊的生产方式,改造成全民的大规模的、号称十大瓷厂(最大的五千人左右)之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工艺流程,也不遗余力随之改造,曾显赫几个世纪,为中华民族为之夺魁的几十座传统柴窑被倒焰煤窑所代替(至今仅保留二座柴窑“,随后手工淘泥,手工拉坯,修坯,手工绘制民间日用瓷,都用机械精制原料,机械压坯修坯,用花纸贴花,用橡皮印花所代替,几乎凡是用手工的工序,都进行了改造,因为手工被认为是“落后的”;同时将景德镇传统的多品种单件艺术瓷、小配套的日用瓷、釉色以白里泛青为主体的产品结构改造成以高白泥釉、大配套的日用瓷为主体的产品结构。于是产量扩大了,数量提高了,然而原料单纯了,温度一致了,装饰规范化了,质量降低了,原有的手工淘泥、拉坯、修坯,民间青花几乎都不见了;更可怕的是这种技艺被淘汰了。景德镇的优势和固有特色几乎被消亡了。

B、宫廷艺术的冲击

景德镇自从有了御窑厂的建立,宫廷艺术就开始产生。这些专为皇宫营造的瓷器,民间不得使用。宫廷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不惜工本,从原料的选择、加工、造型、制作之精工,画工之细微,烧炼之讲究,都是优选最佳;另一方面,画工由原来的自由选择题材内容,自成画风,到完全听从督陶官的指挥、宫廷意趣和画风所左右,于是由自由、泼辣的画风转到工整、呆板,以致到繁琐、堆砌的宫廷艺术画风;同时们误认为,宫廷主张的、喜欢的东西一定是好的。于是这种画风一直延续至今,越来越繁琐,越来越刻板。更令人痛心的是,如今的许多海外华人却误认为这是中国传统陶艺的代表;外贸人员也以画工的多少和画面的繁简来定价格了。

C,文人艺术的冲击

民间陶艺与文人艺术,有它共同的东西,也有它不同的东西,民间陶艺讲究直观、单纯、明快、夸张、趣味;文人艺术更讲究意境、含蓄、诗画、金石相配。在装饰方法上,民间陶艺,当它装饰一个主体的器皿时,它往往考虑的是全局,是面面可观,是与器皿的高度结合;诗书画不同时装饰在一个可视画面上,图章或年号是写在器皿的底款上。这样更能使人感到它们是一个完美的立体的整体。

文人画则不是这样,而是将一个立体的器皿当成平面来装饰,诗书画、印章,同时在一个可视画面呈现,其它的几个面也许就毫无价值。这样的画面往往呈孤立的,有强加于器皿之感。至于民间陶艺那种,自由、洗染、奔放的潇洒风格更是没有。但是文人画的社会基础雄厚,格调高雅,书卷气浓,一旦将其搬到陶瓷装饰上来,也就很快占有了重要的席位。

纵观这些因素,都对民间陶艺的生存、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的冲击。现在我们要呼吁、要用现代观念来保护和发展手工民间陶艺,要适当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其更具现代人审美心理的现代民间陶艺。

三、现代陶艺

现代陶艺是现代文人用现代的审美观念,采用可塑性很强的土质,直接手工成型或用一定的科学手段辅助成型,经火焰烧成后形成一种硬性的、永不变质的一种陶艺。

陶艺有原作陶艺,有产业陶艺。产业陶艺是指通过模具或机械的手段能大量或批量生产同一造型或画面的陶艺产品。目前这类产品在国内有所发展,有一定的市场,因为可以价廉物美。原作陶艺系指直接用陶土、瓷土手工成型、加工、烧成或烧成后再行加工多次烧成的单件作品。

现代原作陶艺,既不是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也不是现代工业设计。它是用现代艺术观念来表现一种纯精神和情感的、个性化很强的纯手工原作陶艺;它可以说是民间陶艺的延续的发展,是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综合体现;它重新恢复自由、奔放、纯朴、天趣的艺术风格;它重新肯定手工的价值;它放宽了对材质的运用范围和对泥土本质的探求;它不拘一格的追求更多的表现手法;更重视火焰的神秘作用和偶发性的肌理效果。它是民间陶艺之光,是回归意识的反映,是二十世纪现代审美的体现。也可说是寻找失落了的民间陶艺的质朴情感和语言以补充、丰富和刺激现代陶艺的新语汇。

现代陶艺的出现,是国际性的普遍现象;是工业化、机械化产品大量泛滥后,失去人情味,而追求回归自然,日常生活归真的情感需要。

这说明科学上的规范化,代替不了艺术上的多样化,复制品代替不了原作,机械也永远代替不了手艺。

现代陶艺是交叉的综合性的学科,科学中有技艺,技艺中有科技,科技需要艺术,艺术需要科技,科技为陶艺的发展开僻了前景,陶艺的发展又体现了科技。陶艺的构思、构想、设计必须通过科技得以实现。对现代陶艺的创造,适当的采用科技成果是可取的,滥用科技成果是可悲的。

陶艺的制作和装饰过程,不能立即看到最终效果,往往处于朦胧状态,只有通过火焰,才能最后显现真面目,因此要求陶艺家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既要有科学的头脑,又要有艺术的细胞;既要能熟练的驾驶材质、制作过程、烧成温度的选择的控制,又要有现代的造型能力,只有在基本上掌握这二方面的知识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发挥材质、工艺流程、烧成的特殊作用,现代陶艺这一特殊的个性语言才能得到发挥。

四、中国现代陶艺家的处境

中国的陶艺家基本上都是在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工厂、研究机关、学术里进行创作,其主要创作任务是为生产服务;其主要考虑的是适应市场,适应生产规程,适应大量的推广,要陶低成本。他们不可能用过多的主观意识强加于生产,强加于市场,当然这是主要的,但长此以往,陶艺家也就很难发挥自我的创作性和个性。

中国现代的原作陶艺,还处在萌芽状态,还难于很快扩展。

其主要原因是国内没有市场,没有市场的主要原因:一是作品尚欠成熟,还不够对路;二是经济水平还远不到能购买原作的程度;三是多数文化层次未能达到能接受的水准。

目前有些陶瓷产区的原作陶艺有所发展,主要是销往国外,那些没有打开国外渠道的就难于扩展了。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陶艺家几乎都没有自己的起码制作、烧成设备,只好求助于大型工厂的大型设备。这些工厂一般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多属大批量,有自己特定的规范化的工艺程序,它不可能适应不同陶艺的追求。其结果是陶艺家的追求,只适应现成的工艺流程,而不是工艺流程适应原作陶艺的需要。

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的陶艺家,多数懂得造型的,不懂得工艺、泥料、制作,烧成是怎么一回事大都不知道;懂得工艺的又不懂得造型艺术,甚至连一点美感修养、美与丑、高雅与庸俗都分不清。当然这里牵涉到一个如何培养陶艺家的问题,是科学和艺术的分家,还是科学和艺术溶为一体?

综上所述,无疑都影响着民间陶艺、现代原作陶艺的提高与扩展。对于民间陶艺来说,一方面要避免淘汰或否定,要弘扬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抬高它到不适当的程度,要扬弃其封建

紫砂文化:去茶博馆看新生代紫砂作品


昨天,砂·茗壶紫砂艺术作品展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举行。本次展出的主要是新生代学院派青年陶艺师——吴芝娟近年来的40余件优秀作品,作品“问梅”曾在2009年浙江省美展中荣获铜奖。

这次“砂茗壶紫砂艺术作品展”展出的作品,系出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的风格传承,“静”是80后青年陶艺师吴芝娟对待生活和艺术创作的态度,她在紫砂壶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力求表现喧闹的浮世与传统艺术的平衡,坚持使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还原和呈现紫砂泥——五色土泥的本质,尝试实验不同材质的组合和烧制方法,实现五色土泥的蝶变。其作品风格质朴,构思精巧。

在本次展览中还展出了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吴光荣、许艳春两位老师的作品。

玛雅文化的陶艺


从公元前15世纪开始,在一片丛林与峡谷共生、火山与低地并存的土地上,孕育和成长了美洲大陆上最为辉煌、瑰丽的早期人类文明——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公元3至9世纪为繁盛期。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玛雅人在艺术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在工艺美术领域,玛雅人所获得的巨大发展更成为其众多艺术成就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玛雅的工艺美术主要包括陶工艺、玉石工艺、金属工艺以及石雕工艺,而这其中又以陶工艺最为出色,最能体现玛雅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从前古典期早期开始,玛雅人就开始制作陶器。他们的陶工艺品主要有三种类型:器皿型陶器、雕塑型陶器和陶塑工艺品。这些陶工艺作品多以当地产的黏土为原料,为了使之具有更好的可塑性和强度,玛雅工匠在制作陶器时常在黏土中加入沙、磨碎的昆虫壳和贝壳以及火山灰或有机纤维等材料。陶器的制作通常是用一种或三种方法相结合而制作的:徒手制模、盘绕成形或模制成形。小型的器皿一般用手直接制作,而较大的器皿,内壁用黏土盘绕制成,还有一些器物则是用手工或模制的部件装配起来的。

泉州产业流淌着千年“海丝基因” 历史印记焕发新生机


珍贵的德化瓷石董回到泉商手中

□泉州网-东南早报记者郭华萍王宇静文/图

泉州因港而兴。早在南北朝时期,泉州就已是中国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唐代中期,泉州与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全国四大通商口岸”。到北宋前期,泉州港对外贸易已有相当规模,朝廷因此在泉州设立市舶司,这标志着泉州进入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行列。元朝时期,泉州港更加繁荣,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通商贸易、相互往来。有史可证,泉州是10世纪至14世纪中国海洋经济繁荣的代表,是中国主要的沿海贸易中心,中外交通的中心枢纽。

郑和宝船

“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最佳佐证,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给泉州留下了丰厚的宝贵遗产,包括商缘、文缘和亲缘。

作为东方大港,泉州当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异国商人纷至沓来。从泉州运出去的是茶、瓷器、丝绸等优势产品,运进来的则有香料、药材、珠宝等异域风物。

上好沉香大多源于海外

如今,千年已过,不仅当时的“十洲人”渐渐与当地人结合,带进来的宗教文化也在泉州多元融合。深受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影响、至今依然生机勃勃的泉州经济,在不少产业里也依然流淌着“海丝基因”。

泉州网从中选取了船舶、瓷器、香料三条“基因”主线进行梳理,试图从中勾勒出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给泉州留下来的财富轮廓。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