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纯艺术角度看陶瓷文化、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的区别

陶瓷艺术与音乐、舞蹈、建筑艺术都各有自己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但是,它们也具有相同的特征。

音乐艺术是抒情性的艺术,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就认为节奏和曲调会渗透到灵魂里去,音乐性格的善恶使听者的灵魂变得优美或丑恶。乐圣贝多芬曾经断言:“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叔本华更是把音乐看作是唯一直接表现心魄的艺术。声音是音乐的本性,高亢或低沉,急促或舒缓,强烈或轻柔,都具有召唤心灵的感染力。

音响和人类情感、精神生活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具有纯粹感觉的冲击力。所以,有人将音乐定义为“感情的速记术”、“情绪的语言”,不是没有道理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地对琵琶音乐的描写以及它所具有的感染力,对曾经学过这首诗的人来说,是不陌生的。无独有偶,中唐著名诗人韩愈有诗《听颖师弹琴》也有高超的描写。韩愈《听颖师弹琴》全文:“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何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中唐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更有绝妙的描写。李贺《李凭箜篌引》全诗:“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少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tAOci52.cOM

舞蹈艺术,同样是抒情性艺术。所不同的是音乐是通过声音的节奏与旋律来抒情,舞蹈则是通过人体的动作所呈现的动作力度、间歇、旋转、张弛、快慢、强弱、刚柔所形成的节奏与旋律来抒情。T、M格林指出“舞蹈是身体动作表现得最丰富、最纯粹、最富有变化的艺术。”例如芭蕾舞,“芭蕾是西方舞蹈最典范的样式。芭蕾的空间样式高贵典雅、变幻莫测。它的人体造型与服装造型融合为简洁优美韵致。它的如烟似梦的轻盈体态舞姿,可能唤起无边无涯的空间幻觉,也可能化为各个角度供人观赏、令人陶醉的动态性、虚灵性的雕塑样式”,不仅芭蕾舞是这样,其他舞蹈是这样,其他舞蹈如迪斯科、霹雳舞同样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舞蹈从总体来看,它是一种表现性艺术,而不是一种再现性的艺术。我国民族舞蹈也同样如此。舞蹈将人带到如幻如梦的美妙境界。我国青年舞蹈家杨丽萍的舞蹈便是舞蹈艺术的最好阐释。

建筑艺术初看似乎与上述艺术种类以及陶瓷艺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就抒情性而言,建筑与上述艺术门类一样也讲究抒情,讲究审美的需要,与它们在这一点上有着共通性。当然,人们不能要求建筑的抒情方式与满足审美需要与上述艺术门类一样。如果那样,就抹杀了建筑的个性。实用、坚固、美观,是建筑艺术的三要素。但建筑艺术的“审美意义以实用、坚固为前提条件而派生出来,因为建筑的审美价值有赖于建筑的功用价值、科学技术价值而存在,才使建筑在符号体系上成为造型与非造型的综合形式,使建筑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性极强的艺术品。建筑艺术,总是以它的外观最直接的为人们所感知,空间的、体积的、造型的、线条的、形态的种种因素,构成人们对建筑的审美经验的核心”、“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种说法道出了建筑音乐两种艺术的共同特征。形式美的规律,如比例与尺度、对比与谐调、节奏与韵律、均衡与对称,适用于一切艺术种类,或者说,一切艺术种类都必须遵循形式美规律。这是美的共同要求。在音乐与建筑之间,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德国大诗人歌德曾说过他在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廊栏内散步时,感觉到了音乐的旋律。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还为北京天宁寺辽代砖砌的立面谱出了无声的乐章,从颐和园的长廊内发现了和谐的节奏”。陶瓷艺术同样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艺术,要满足审美的要求。就与环境的关系而言,建筑艺术是典型的环境艺术;陶瓷艺术是陈设性艺术,对环境有很高的要求,人们对于此,是不会有疑问的。但是,音乐与舞蹈同样要讲究环境,要与环境相谐调。音乐虽属时间性艺术,大自然中的鸟鸣声、流水声以及天籁,虽然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音乐,有时也会令人欢喜。但这只是一种原始性的艺术。不能想象没有相应环境要求的《阳关三叠》、《大浪淘沙》、《十面埋伏》还有什么音乐性而言。同样,没有相应环境要求,芭蕾舞《天鹅湖》就将大大降低舞蹈的艺术性。特别是舞蹈,它既是一种时间艺术,也是一种空间艺术,它需要舞台、道具、灯光来共同实现造型需要。而且,舞蹈形象是空间里有程序地展开的动态形象,对环境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舞台设计、道具设计、灯光设计甚至烟幕的施放都是为制造一种相应的环境。

正因为陶瓷艺术与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建筑艺术有共同的属性,陶瓷艺术家们从这些艺术门类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艺术营养。除作为题材使用外,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有不少的借鉴,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意境的追求,以及在与环境的谐调等方面都是这样。举例来说,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恭坤就有几件以音乐为题材的作品,如《春江花月夜》、《三个歌唱家》等。

高级工艺美术师曾亚林的《四老奏乐》以其构思新颖、形象生动、装饰古朴而受到好评。

刘远长的《春燕展翅》是以舞蹈为题材的典型之作。这件作品不仅造型优美,技艺精湛,而且工艺难度相当大。工艺难度不仅因为短裙是镂雕作品,而且因为其单腿立地,支撑整个舞蹈身体的造型,令人叫绝,而成为历史珍品。以舞蹈为题材的作品也不鲜见。景德镇雕塑瓷厂的《唐代仕女》,取材于唐人舞蹈。舞姿的曼妙,体态的优美,色彩的淡雅,格调的清新,生动地再现了唐代乐舞的形象。实际上,以音乐为题材的作品是很多的。

相关阅读

陶瓷文化:老窑瓷:唐代瓷器的兴盛和艺术特色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唐代制瓷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瓷器烧制技术迅速发展。制瓷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无所不备。在唐代不少地方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这时各地制瓷中心有了窑名,反映出唐代瓷业的兴盛和不同的艺术特色。

唐代青瓷以越窑和长沙窑最为着名。唐代早期越窑瓷器胎体呈淡灰色,紧密细致,釉汁很薄,均匀缜密,温润似玉,青绿色,有的略闪黄。器型还有隋代的风格,立型器多瘦高,碗都大口浅腹,口、腹垂直,下腹斜折内敛,平底。唐中晚期的越窑瓷,胎体比以前更致密,灰白色,釉面均匀光润,有鳝鱼黄、淡青和青绿等色,通体施满釉。这时的碗、盘多撇口,底足宽矮,像玉璧,中间小圆内凹中施釉。底足有三、五、七个不等的方形或条形支钉痕。晚唐时出现了荷叶式或花口式盘和碗,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刻、堆贴和镂空纹饰的,以划花为多,常见纹饰是花鸟、山水和人物等。

长沙窑主要生产一些生活及文房用品,此外还有玩具、瓷佣等,种类很多。长沙窑瓷胎细密坚致,磁化程度较高,胎色有灰白、灰黄、灰青、灰红及肉红;釉面润泽,以青色为主,也有蓝、绿、酱、褐、黄等颜色。装饰品种极为丰富,有釉下彩斑、釉下彩绘、印花、贴花、贴花彩斑、刻划、雕刻、镂空等。

从禅宗历史和文化漫谈德化窑瓷雕艺术


瓷器是中国的骄傲,但就人物造型而言,以福建德化窑成就最高,以瓷圣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窑艺术家尤其擅长创作佛道人物,其中,菩提达摩更是明、清、民国直至今日长盛不衰的创作主题。由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历史上一个真实的菩提达摩,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德化窑瓷雕艺术的鉴赏水平,也为生生不息的德化窑创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菩提达摩,简称达摩,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以他为主题的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也最为丰富。

唐、宋以来,佛教界流传的菩提达摩的故事,大体是说:

菩提达摩,南天竺(古印度)人,婆罗门种姓,“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史称佛传禅宗二十八祖。

菩提达摩一生以游化为务,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历经艰幸渡沧海辗转到达中国广州,由广州刺史出面迎接,旋即被请到南朝梁国之部南京,拜见了梁武帝萧衍。萧衍问:“我广造寺宇,渡众人为僧;写佛经,造佛像也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有何功德?”答:“并无功德。”萧衍追问:“为何没有功德?”答:“你只不过干了几件好事而矣,这实际上算不了什么功德。”说罢低眉合掌口唱“南无”。萧衍闻言,心中不悦。菩提达摩知道因缘不契,遂决意继续北上。

但当菩提达摩来到汹涌的长江边时,竟找不到渡船可乘,于是他便折断一枝芦苇踏上,渡过了长江。这枝芦苇一共有五片叶子,所以后来的禅宗产生了五个伟大人物,这就是“一苇渡江”的故事。

他到达北魏国都洛阳后,曾参访过修梵寺和永宁寺,不久,他便隐于洛阳至嵩山一带,随其所止,悔以禅教。《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叙述达摩有这样潇洒的一笔“深入惠门,津梁是寄,玄悟法宝,尝托兹山。”

冬月某夜,大雪纷飞,四十岁的神光求法安心,达摩为坚其志,令其退去并言除非天降红雪,于是神光断臂立雪,达摩遂收为弟子,并改名慧可。

其间孝明帝三次下诏,召见达摩,他都不赴宫应命。

达摩禅宗,在四祖道信以前,都是奉行的苦行僧,穿衣“冬则乞补,夏便通舍,覆赤而已;乞食,无论好坏皆受而食之,且每日正午前吃一次饭,过午不食;不住寺宇,民宅,而坐于远离人烟的林间、草地、坟冢间,并常坐不卧。“惟服一衣、一钵、一坐、一食”而已。

达摩在岩穴间坐禅,面壁九年,传说连他的精气神影都透进了石壁。

达摩面避九年后,欲返印度,众弟子前来汇报修禅心得,他对道副说:“汝得吾皮”。他对某弟子说:“汝得吾肉。”又对道育说:“汝得吾骨”。最后对慧可说:“汝得吾髓。”并以衣钵为信物传法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于东魏天平三年(公年536年)灭化于洛滨,葬熊耳山前空相寺中。

当时西行求法归国的高僧宋云,却在西域戈壁荒野中遇到已死了的菩提达摩。他赤着脚,提着一只鞋,显得闷闷不乐。宋云问道:“大师往哪里去?”回答说:“往西天去!”说完就独自向西走去,消失在茫茫之中。

宋云回到洛阳,说起此事,人人诧异,开棺验视,棺内仅一只芒鞋而已。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他那清澈澄明的伟大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一直在中国佛教界浅吟高唱,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文化,经二祖慧可,三祖僧,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并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至今,嵩山少林寺仍留有达摩洞,初祖殿,二祖庵和养臂台等遗址。

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有一苇渡江,断臂立雪,面壁九年,衣钵传人,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无限景仰和怀念之情。

菩提达摩的故事也深深影响了德化瓷雕艺术的创作,但对禅宗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了每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力和作品的优劣高下。胸有成竹,题材的构思始终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我手写我心则是作品达到的一个最高境界。

我们首先来看两件明何朝宗款达摩立像作品,一件表现的是达摩一苇渡江的主题,且不必谈何氏惯有的疏密有度,连绵流畅的衣饰处理风格,达摩脚下是波涛汹涌的江水,而眼里流露的是几分愠怒和无比的坚毅。愠怒的也许是梁武帝萧衍的功利心以及不解禅宗精髓,还有这无船可渡的江水,但进一步坚定了他不畏艰难誓成大法的决心。而另一件作品表达的内容更加深远,它表现的是达摩经历了一苇渡江,断臂立雪,面壁九年之后大彻大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一横空出世的思想和能得其髓的人以衣钵传之。正是这种思想和代代相传的精深博大,禅宗发展成为了中国佛教最大宗门,所以它表达了禅祖一生最重要的内容。这时的达摩脚下是中岳的高岗,历历可数的胸骨,磨砺的手指,突出的门牙更加硕长,扭动S型的身材和格外饱满的胸腔给人以力的震撼,达摩的眼神既不是凶也不是苦,而是充满一种得道后的天地正气。

德化窑佛道人物我们还可以看到明张寿山款达摩,清博及渔人款达摩,当代名家款达摩以及大量的无款达摩等。但就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而言。我相信,热爱德化窑瓷雕艺术的人们心中自有高下。

瓷器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但在浩翰的中国瓷器历史中,名垂千史的首推何朝宗,瓷圣之誉,实不为过。

阅尽沧海的徐悲鸿先生有句不为大众所知的名言可作每一个艺术家的座右铭,这就是“尊德生,崇文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通中庸者,其百世艺人之准则乎?”

这就是艺术,美目巧兮,顾盼生辉。

世界不能没有艺术,艺术也永将演绎传承和创新两大主题。

西方艺术之都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有三件镇馆之宝,除一件为“蒙娜丽莎”的油画外,另外两件均为“维纳斯”和“胜利女神”的雕刻品。在欧美,德化建白瓷享誉“中国白”的殊荣,公认是东方艺术的明珠,世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在中国,人们往往喜欢把何朝宗的作品赞誉成“东方的维纳斯”,我想就这个问题作一个初探、断臂的“维纳斯”和无头无臂但有双翼的“胜利女神”主要都是以形体特别是衣纹的处理为胜,但就表现形式而言,“胜利女神”更胜一筹,那种不是丝绸,胜似丝绸的衣裙随着形体的变化而流动,仿佛在清晨的海风中苏醒而舒展。“维纳斯”高2.04米、“胜利女神”高2.63米,两者均以大理石雕刻而成,而何朝宗的作品一般不高于0.5米。由于材料和大小的不同,何朝宗的作品在衣纹上不能说好过“胜利女神”,但对人体的把握,特别是衣袍里人体的呼应,大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艺术韵味。瓷雕的完成过程比直接雕刻更为复杂,小件作品更能达到一种佛在家里,禅在心中的美妙效果。但在神态和手的处理上,何朝宗的作品则好过“维纳斯”和“胜利女神。”手的处理历来是中外艺术家共有的最难处理的形体问题,也许有人说艺术需要一种残缺的美,但这种看法最多只对了一半。试问,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好在哪里?如果没有充满内心活动而神秘的眼神,让人产生不绝的联想,和那双细腻而优雅的双手,“蒙娜丽莎”又是什么?我们来看何朝宗对神态的处理,且不必再说他的达摩,我们来品味他的观音,何朝宗款的观音有一个共同特点,那是一种眼观鼻,鼻观心,微微那么一瞌的神韵,气定神闲又悠远无尽,难矣!画虎画皮难画神。自何朝宗以后,德化窑名家辈出,但时至今日,无论是复古还是创新,何朝宗都创造了人们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艺术品中表现观音和达摩的题材非常多,包括绘画,雕刻等,但和何朝宗的瓷雕相比,则高低自见。

在中外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世界上大小博物馆可称得上传世之作的珍品一般具有三个共性:一是描述一件大众化的事物;二是非凡的功力;三是划时代的创新。如是,何朝宗可入流矣!

何朝宗是否步入禅门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对禅宗历史和文化的把握以及饱含神圣的宗教情感是肯定的,尤其是他感念菩提达摩智慧坚毅的一生和清澈澄明的思想,每每或创作之中,或劳累之余,或夜半梦醒之时,他也许为此会悄然泪滴,这也是何朝宗自己一生的写照和艺术精髓。而他的观音则是追求一种“万家呼求万家应”的大慈大悲,我较推崇一件明“心默子”款的观音。现藏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观音姿态随意地倚坐在山石之上,她略微俯首,而容俊秀,直鼻小口,双目微瞌,形貌极为慈祥。头挽高髻,并未戴华美的宝冠,素洁的长衣广袖徒垂拂于盘曲的左腿之上,右腿竖曲,赤裸的右足由衣裙下半露出来,将两手随意地放在坚起的右腿漆上。这种倚坐姿态与一般造像中的倚坐像不同,姿态极为自然悠闲。衣纹疏朗流畅,但能表现出衣料的质感,更具生活化,并不像早期佛教菩萨造像那样过分裸露躯体,呈现的是具有一定厚度而色泽雅致的衣裙,使造型端庄稳重。裸露出的前胸处又饰一朵宝相花,在端庄净洁的色调中增添了几分灵巧华美之感。而对这样一位端庄而又慈祥的菩萨,自然与面对那些威严吓人的神祗不同,信徙自然愿意敝开灵魂心扉,皈依于她的足下。整个作品清新隽永,犹如细雨润物,春风扑面……我之所以较仔细描述这件作品,是因为这是一件最值得探讨的明代观音作品,首先这也是一件最好的德化窑观音作品,但作者“心默子”是谁?人们一直不得而知,一头雾水。如果说何朝宗的作品空前绝后,那么“心默子”和何朝宗孰高孰低?笔者慎重的认为,何朝宗和心默子就是一人,这其中和菩提达摩有关系,原因有二:第一,这件作品的形神,纹饰以及太湖石的艺术手法和何朝宗的艺术手法如出一辙,而且非何朝宗莫属,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干曲而后晓音”。第二:今嵩山少林寺西北约三公里的山腰处,有一个“达摩洞”,相传是菩提达摩坐禅处,洞前有石牌坊一座,横额刻“默玄处”三字,为明万历三十二年所立。“默玄”即“默心”,正是何朝宗对菩提达摩的无限敬仰,精神上的皈依,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自谦以及文字运用的需要,他的心中隐藏了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谜底,“心默子”即菩提达摩的转世之子。可见,历史上真实的何朝宗除了拥有和菩提达摩相同的坎坷人生,智慧和坚毅的性格,他也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了自己创作的理念中了,甚至浸淫进了何朝宗的骨髓,何朝宗创造的作品其实也是禅宗思想在艺术世界的完美写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何朝宗的哪一件佛道作品又不是如此。

我常常为何朝宗而感叹,历史上对他的文字记载可靠的只有一句“……何朝宗者,不知何许人,或云祖贯德化,寓郡城,善陶瓷像,为僧伽大士,天下传宝之。”何朝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身世,他的性格,他的艺术世界,他的苦与乐,他的欣喜悲哀……等等等等。这一切的一切犹如白鹿过野,空谷传音,迷一样的何朝宗。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何朝宗是一个身世坎坷,智慧坚毅,善于学习和观察,身怀绝技,具有极深文学艺术修养的人,是一个情感细腻丰富,具备高尚品德的大智慧者,他就是释家中的佛,道家中的仙,儒家中的圣。由此,我心感到释然,这就是艺术和艺术生活。生平一句话足矣!留下的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古今中外多少伟大的艺术家又何尝不是如此,一句话也是何朝宗,说不尽的也是何朝宗。

何朝宗是德化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遗憾的是,现在人们对德化窑和何朝宗的研究和系统整理还不是很够,这和中国收藏界的主流鉴赏水平以及当地政府有很大关系。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世界文化的不断交融,德化窑和何朝宗的艺术价值会得到应有的提高。

衷心希望广大德化窑收藏爱好者用艺术的精神,理性的态度来弘扬这一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不仅仅是一名美好而苍白的空话……如是,善莫大焉?!

特殊的陶瓷文化——瓷刻艺术


一把普通的小锤、一根铁钉般大的钻子,两年的光阴……102块普通的条形瓷砖在他的巧手雕琢下,组成长达5米的“江山万里图”。昨天下午,在素有“南京瓷刻一匠人”之称的陶数成家中,记者有幸亲眼目睹了这幅巧夺天工的巨著。

走近陶数成的家中,在客厅中间挂着一幅用铁皮做成的风景图,除了有形象逼真的竹子外,还悄然栖息着一只可爱的小知了。来到工作室,只见其中一个墙角上有一排精致的仿古徽派建筑,下面分别用铁钩挂着三个精美的圆形瓷盘,上面分别“画”着一片枫叶、一只猫咪和一位当红影星的图像。

“这三个瓷盘上的画都是我一锤一锤敲出来的。”陶数成解释说。“不会吧,我还以为是用毛笔画上去的。”记者一边说,一边伸手触摸,感觉到瓷器上起伏的纹路。

看着笔者吃惊的表情,陶数成笑着从卧室里搬出了6块包装崭新的条形“木板”,然后一块块拼装起来。一副清新秀丽的“江山万里图”展示在记者面前。

这幅作品是由一块块长24厘米、宽5厘米的瓷砖组合而成,上面或深或浅呈现出河水、山路、松树等不同的景物,充分表现出镇江至南京沿途的风景,如果不仔细察看很难让人相信这是用锤子刻出来的。

“为了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足足花费了我两年的时间,从1997年到1999年之间基本上我很少出家门。”陶数成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对美术和手工艺品尤为喜爱。1991年的时候,陶数成无意中从电视上看到广东有人在瓷砖上刻出一幅幅令人称绝的画面。他也心动了,于是就试着一个人在家里捣鼓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琢磨,陶数成终于也能在瓷盘上雕刻了,但是“原材料”却让他发起了愁。一次无意中经过夫子庙的一家碗店他发现,店里有一种产自景德镇的白色瓷盘,不仅质量过关而且非常符合他雕刻的要求。于是,他就骑着三轮车把店里仅有的70多个盘子一下全买了拖回家,开始干起他梦寐以求的瓷盘雕刻。

经过6年苦心的钻研,陶数成已经完全掌握了瓷盘雕刻的技术,他就想雕刻一幅巨著来充分显示自己精湛的水平。于是,他以“长江万里图”为原本,以瓷砖为原料,先用毛笔在瓷砖上画出整个作品的轮廓,然后分成若干块一点一点雕刻起来,最后用墨喷洒上去就完成了。

“我之所以这么执着,一方面是为了展现瓷砖上雕刻的工艺,另一方面也想借此展示南京民间艺人精湛的手艺,让这种民间特有的文化能够代代流传。”陶数成笑着说。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