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韵青花瓷 美轮美奂醉人心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瓷摆件

青花瓷,始创于唐代。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所以青花瓷在古时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平常人家多将青花瓷作为容器,坚硬、耐磨且不易损坏。而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大多将青花瓷作为装饰品,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可谓各取所需。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作者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

青花瓷瓷器

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家居装饰·青花瓷

青花瓷之所以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价值,之所以其价格成倍上涨,主要是由青花瓷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所决定的。古陶瓷收藏专家周道祥先生认为,青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不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

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青花瓷盘子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不仅成为了歌曲传唱中国风的对象,而且现在的一些服装上也印制出了青花的纹饰,尤其以青花旗袍著称。如今,我们日常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都不难发现青花的影子,可见“青花”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结了。

编辑推荐

青花瓷艺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悠久的文化和高度的文明,在历史上留下无数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东方民族风格的青花瓷,就是华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青花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发明较早的方法之一,大约在公元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到十四世纪六十年代的元代中期,景德镇陶瓷业的名师巧匠们在窑器“以青为尚”,单色青釉为主的基础上,大胆敢闯,博采众长,改革色釉把我国人民最善于驾驭的毛笔用到瓷器上,使它显示了独特的功能,创造出比以往的印、刻花更鲜明的“青花”,这是推陈出新的结晶。从元代青花创立掘起,到明清两代,青花瓷得到空前发展,尤以明代盛况一时,被称为我国青花瓷的繁荣时期。自元代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官窑,为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民窑也在壮大,官窑和民窑所产瓷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成了景德镇制瓷业生产的主流,一直沿袭至今久盛不衰。

青花,是一个白地蓝花瓷器的专有名称,属釉下彩装饰。它是以钴料为着色剂,于洁白干燥的坯胎上,用毛笔绘画出各种图案,然后罩上透明釉,入窑高温(1 3 0 0℃上下)焙烧而成,使画面呈现美丽的青色。青花瓷受到人们的珍视和喜爱,它的特点鲜明,它除了发色靓丽,呈色稳定,永不褪色,更主要的是,纹饰图案典雅秀丽,淋漓酣畅,富于变化。人们可以从流传至今的古代青花瓷器上看出,一批没有留下姓名的制瓷工匠把自己艺术之魂全部融进一件件晶莹靓丽的瓷画作品之中,无不展示出东方人的智慧、灵巧、开朗、飘逸的风采。

任何工艺美术都必受到它特定的材料、制作工艺与使用目的制约。青花有它自己的艺术语言,是以单一的蓝色青料,通过纹样的表现,以青白对比的手段,达到纯净、朴素、鲜明、大方的艺术效果与质感美。从青花的发展史来看,也是由简单的线描一一线描加拓染一一线描加分水,后又有洗色、泼墨、喷刷、网板刻线贴花及丝网漏印等技术,使各个不同时期的纹样形成不同的风貌。

线描是青花的一种重要手法,也是我们民族绘画的艺术特征,通过线条来表现各种事物的形象,这种由线条所描绘的形象,往往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最能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内在结构,更好地表现出各事物的精神实质和各个时代的社会风俗。譬如民间大众向往的“福”、 “禄”、“寿”、“喜”,本是不合瓷画要求的东西,但瓷艺家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居然也将其纳入青花瓷画中,并使其升华为具有装饰美的形象,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常见用松枝组成的“福”、 “寿”字图案,万历天启年间的灵芝托“寿”,灵芝托“喜”的画面,就是这种寓意祥瑞,别具一格的民间风俗画。

青花瓷绘画在各个时代中,继承创新发展。 “婴戏”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从古至今,多喜欢以儿童生活情景作为绘画题材。明清青花瓷画上,留下了不少从各个角度去描绘儿童生活的作品,其画生动活泼,逗人喜爱。迷藏图、习武图、放风筝图、斗蛐蛐图、玩竹马图、蹴鞠图、对奕图,极其逼真传神,纯真自然,亲切感人。瓷艺人生活在民间,对生活中四周的情景深有体验。青花纹饰常见有菊、莲花、牡丹、卷(蔓)草、竹子、芭蕉等花卉纹,禽鸟有飞凤、鹭鸶、鸭和鸳鸯,兽类有麒麟和鹿。龙的运用也较多,极有特色。山水人物纹样,从明代作品来看,充分发挥白地作用,以简练的线条,色面,表现出“春水柳岸”的妩媚、“秋江月夜”的宁静,具有深远的艺术意境。

青花以单一的蓝色作为表现形象的手段,强调大的“黑白”对比效果,疏密层次的节奏,及外轮廓形象的刻划,使人一看,形象鲜明,且富有层次感,像单色的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值得很好学习借鉴运用。江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邬书远先生就运用剪纸、蜡染、刺绣、皮影、瓦当,在传承传统纹饰上,创新了“民族印象,新青花、新民俗”青花瓷画。青花装饰主要以线条描绘纹样,在纹样轮廓范围的基础上,施以浓淡不同的料色,如同绘画上的勾线填色,使整个装饰纹样更加生动细腻,富有深浅层次的变化。在青白对比中,使纹样的轮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达到装饰效果上的富有层次节奏的韵律美,形成不同的色彩情调、民俗情调、人文意境美感。民间艺术应用到陶瓷青花瓷画中,使其有原始味、民间味,给现代中国工艺美术以生机和新的文化价值。

青花瓷艺术作品,它的画笔韵味、料色韵味,犹如一幅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人们在欣赏一件件瓷艺术作品时,那种全然融入瓷画中的精神享受,那是何等的美也、醉也。青花瓷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有别于其它画种。它不仅色调明快,蓝白相映,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而且画面布局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有动有静,有聚有散,显示出作者运用各种传统笔法进行构图的功力,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抒情含蓄,有的写实奔放,做到了雅俗共赏。

任何艺术都有“欲露不露”的含蓄美。而青花瓷艺术还须加上一条“该露欲露”的内在美。例如明末清初的青花瓷画,完全突破了历来规格化的束缚,出现了大量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各种大小动物题材的画面,构图精致,线条洒脱,时而逸笔草草,画景成物,自然逼真;时而率意勾勒,抽象概括,形神兼备。如天启崇祯时期“吹箫行风图”、“达摩面壁图”、“秋溪晚渡图”、“春江水暖图”、“枯石寒禽图”、“荷花鹭鸳图”就达到了青花瓷画所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一代青花艺术大师王步先生,一生致力于青花艺术的研求与实践,大胆革新,创造了分水勾线的“没骨法”、“淌水法”,以笔意简练,博大精深和水色莹澈,淋漓尽致的艺术特色而独树一帜。他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青花艺术一代新风,尤其晚年喜遇新中国过着幸福生活,他激情满怀地“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以其精湛的青花技艺,融汇中国水墨画之笔意,别开生面,创作了许多气势磅礴、笔意奔放、淋漓酣畅、博大精深的青花艺术杰作,为景德镇青花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当艺术更新的时候,我们也必须随之而更新,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种休戚相关之感,有一个与之分享和被强化的精神力量,这正是人生所应贡献于时代的最令人满意的东西。青花瓷的发明至今700多年,各个时代的青花瓷画艺术有各种时代的特征,其艺术风格相沿成习不断更新。元代青花艺术装饰纹样复杂,层次较多,但主题突出,繁而不乱;明代官窑青花艺术风格工整细腻,重在工笔画法;民窑笔调不受拘束,自由奔放,多用写意。明初洪武时期,开始改变元代花纹满、层次多的风格,多留白,图案简练。永乐宣德时期图案花纹豪放优美,繁缛清丽,文化画作品大量出现;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图案风格,花卉多缠枝花,人物简笔写意,往往衬以亭台楼阁,大片流云,有一种仙幻的味道;成化、弘治至正德时期,图案装饰纤细秀丽,别具一格,给人以美的享受;晚明清初,用笔率意洒脱,构图形成多用写意,题材丰富,且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清代青花艺术以康熙为代表,题材极其丰富,除花卉、禽鸟、鱼藻、婴戏、人物山水外,民间喜闻乐见的演义小说、戏曲故事比比皆是,青花艺术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进入繁荣时期,获得“青花五彩”之美称。

青花瓷器在景德镇的发明与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几百年悠久的历史过程中,每个时期的青花瓷都具有每个时期的独特风格,这充分反映了古代陶艺的伟大成就。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文艺繁荣的大好时代,景德镇人将自己的智慧和能量,展示自己的实力,把青花这个古老的陶瓷装饰艺术赋予新的生命,焕发出永恒的青春,得到更新、更大的发展。

元青花瓷鉴赏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同时也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景德镇窑成功烧制出的青花瓷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

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配方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料,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从元大件器物底部或残器断面,可观察到其胎色不够洁白,胎质较粗并有细小的气孔(或称砂眼)。元青花瓷虽然胎内增加了氧化铝的成分,提高了烧成温度,但是瓷化程度还是不如清代瓷器胎体细腻。元瓷制作时胎泥淘炼不够精细,多数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采用垫砂支烧方法,烧成后即形成所谓的砂底。砂底的边缘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氧化铁红色,俗称“火石红”。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也有些盘底上留有工匠有意涂刷的较浅淡的铁红色砂底,并带有轮旋的旋纹痕迹。

元代景德镇瓷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一般大件器物胎体厚重,但重量适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虑。

元青花的釉面先后有三种:

1、影青釉

又称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国产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为亚光,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元期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元期釉面的显色似有活性之感。

2、白釉

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开始使用,用进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处显鸭蛋青色,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足圈釉面显出淡淡的水绿色。具有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

3、卵白釉

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用国产青料,多小型器,以高足杯、碗、钵、小罐类居多,这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时手抓留下的指痕。元青花除玉壶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无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元青花器体釉面基本较平,大型琢器在胎体的粘结处釉面微微凸起,器里口部釉厚薄不匀,釉薄处显米黄色。从残器看,瓶的颈部以下器腹内无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内常见一块块的釉斑,每块釉斑周围或足边及缩釉处都呈现出浅色的火石红边线。器物口边有的有毛边现象(即小气泡破裂状)。器表有的釉面有缩釉现象,不严重,属于少数现象。釉面手感温润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如过于光亮或有较强的光亮点,则值得考虑。

成熟的元青花瓷器,真实反映了十四世纪中国对外加工贸易的历史情景。在工艺水平上,它是中国高超的制瓷技艺与外域的实际需求完美结合。它的形制、用途、文饰和青花钴料都是外来的,但它又无处不浸透着中国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心灵创造,这样,国际陶瓷学术界和古董收藏界又多了一个新的宠儿:元青花。

青花瓷的别样山水


中国国土辽阔,风景壮美,山水如同一幅画,又像一首诗。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俯瞰足下,白云弥漫,环观群峰,云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处,似朵朵芙蓉出水。山虽无言,然非无声。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是它地裂般的怒吼;那潺潺而流的小溪,是它优美的琴声倾诉;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靓丽的歌喉展示;那怒吼的松涛,是山对肆虐狂风之抗议;那清脆的滴嗒,是山对流逝岁月之记录。中国山水文化的发生是从人类发现自然美的那一天开始的,人们在众多自然审美活动中,畅其精神,激其心志,以至于发至于笔墨,成为山水画、山水诗词、山水游记、风光音乐等,形成具有宗教、审美、科学等多重价值的中国山水文化。

景德镇陶瓷餐具套装开光山水56头餐具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有奇妙的自然风光,画家们自然按捺不住手中的画笔,山水画这一画种应运而生。山水画,禀承着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作为国画几大分科之一,以描写山川流水为主。它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年,早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出现,但是那算不上独立山水画种,只是在背景中出现。其在南北朝时期处于萌始的初级阶段,而在魏晋之前是以人物画的附属形式存在的。虽然有宗炳、王微等专门山水画家,山水仍多为人物衬景出现,带有稚拙的痕迹。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是当时唯一有画迹传世的画家,又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著有画论的理论家,因而推至“苍生以来,未之有也”的极高地位,代表顾恺之绘画最高成就的是《洛神赋图》,这是一幅人物与山水合一的梦幻题材。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兴起有很多原因,一个原因是文人个体意识觉醒。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绘画艺术的提高。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另一个原因是动乱的环境和分崩离析的政权,统治者无暇顾及其他,使得各种思想的出现和传播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在社会和现实极为动荡、人文思想和艺术表达极为活跃的情形下,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变现方式回应了这一特殊的历史现实,而成为中国人文史上一个很有意味的现象。正如宗白华先生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上政治最动荡,社会最痛苦的时代,却是精神最自由,极其智慧、极其浓郁热情的时代。但是根本上的原因是玄学和老庄思想的兴起。该思想使得人们更加重视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艺术审美对象发生转变,这直接促进了山水画的兴起。

隋唐时期,有几大山水画家基本连接了山水画发展史的主脉。著名的有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和王洽。展子虔善画设色山水,是渤海人,他的人物、山水、界画和车马无不精湛,尤长人物山水。代表作品《游春图卷》是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古老的一幅。李思训善画金碧山水,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山水画“北宗”之祖。其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王维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诗人,可他在音乐和绘画方面都很有造诣。他善于画水墨山水,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王洽擅画松石山水,号称“王泼墨”。他早年曾随郑虔学画,后来又师法项容。郑、项都是善于用墨的大师,对他的泼墨作画有直接影响,水墨山水画自吴道子、王维始,再经过项容大胆用墨,发展到王洽的大泼墨,使画家的精神在画上的表现完全不局限于技巧了,这对画史有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也来举几个例子吧。董源,五代时期钟陵人,是南唐伟大的山水画家,题材取自江南丘陵江湖景色,水墨和着色并用,画面苍润、清淡、幽雅,表现出风雨晦明、四时朝暮的变化。代表作品《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袖骄民图》等。赵干,江宁人,南唐后主李煜时为画院学生。善画山水林木,长于布景,多作江南景物,其代表作品《江行初雪图》。范宽,北宋山水画家,生性宽厚、豁达大度,故有范“宽”之称。他画山水初学荆浩、关仝,受李成影响更大,浮想大自然之奇胜,致力于情景合一的构思酝酿,终于创造出了具有独特形式风格的山水画。代表作品《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等。米芾,宋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为人狂怪,时人称其为“米颠”。他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的江南山水,特别创造了一种浓淡枯湿横点、积点成山的山水画技法,后世称之为“米点山水”,其画风开创了文人画山水的新局面。代表作品《珊瑚笔架图》等。这时主要有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两派,南北竞辉,山水画发展达到高峰。

元代山水画有意识地向写意风格靠近,注重神韵与意境,开创了新画风。这时也孕育了一批较为著名山水画家:①高克恭,字彦敬,号房山,官至大中大夫,刑部尚书。工墨竹,亦擅画山水。初学米芾父子水墨画法,后取法李成、董源、巨然之长,自创一体。代表作品《春云晓霭图》、《云横秀岭图》、《墨竹坡石图》、《秋山暮霭图》等。②钱选,字舜举,霅川人。南宋景定乡贡进士,入元后不仕,以书画终其身。山水师赵令穰,在花鸟画从工丽向清淡转变过程中,自创一体,具有很大影响。代表作品《八花图》、《花鸟图》、《浮玉山居图》、《山居图》、《秋江待渡图》等。③黄公望,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善画山水,继承董源、巨然画法而有所创新。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为“元四家”。但是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山水画走向了没落。以祖国大好河山为表现题材的青花山水画,是陶瓷艺术工作者以名胜风景和乡村田野的自然景观为主题创作的,表现出大自然中的美妙景色。在洁白的瓷胎上运用蓝色的青料绘制着一篇篇美丽的山水画,令人感叹,使人陶醉。

青花瓷,是我国著名的陶瓷精品,是中国主流陶瓷之一,自古就远销海外,受到各国敬仰,纷纷来中原学习制作青花瓷的技艺。青花瓷是一种釉下瓷,制作方法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瓷早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但是质量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并没有发展起来。而是到了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发展迅猛,元青花瓷的坯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元代的青花瓷具有画风随意,胎质厚重,层次多等特点。元青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只看元青花瓷片,是有气孔有断层,甚至在釉子表面有气孔造成的一些粽眼和针孔。明代永宣时期的青花瓷质量有了极大提高,虽然偶尔也有气泡和针孔,但是比元青花好多了,风格还是延续元的粗犷随意风格,到了成弘时期青花就变得柔弱一些,其时代特征也非常明显,比如当时龙纹虽然也是五爪龙,但是它的爪子非常的纤细细弱,龙身也变得更加的细长,相对来说非常软弱。这个时候的青花也变得比较淡雅,整个的风格是以淡雅为主,小件器居多。大件变得少了,然后整个的画风也变得柔弱一些。明代的青花在成化还是有一个非常细腻的特征,其价值在市场上面是非常非常高的,但是我认为永宣的青花是青花达到的一个高峰。清康熙也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高潮,康熙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

青花山水瓷画经高温烧成后,有水墨画酣畅淋漓的料韵,与国画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妙。青花山水吸取国画技法,把民间青花的笔墨技巧与官窑青花的高档材质相结合,根据器型特点,结合当代审美情趣,采用多种绘制形式,形成青花山水画的艺术特色。要创作精美的青花山水画,必须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对自然山水的精心观察,深入理解。

德化青花瓷艺术特点


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而后施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明代德化窑已生产青花瓷。“德化十排岭窑址废于清康熙年间,应该是一个明代窑址。该地曾发现过带有“月记”款识的叠烧的青花大型器……屈斗宫在明代除了盛烧白瓷外,也烧青花器”。就目前所见德化明代青花瓷粗器较多,细瓷较理想的器物寥寥无几。

福建省博物馆藏德化窑青花三足炉,为明中期以后之物,此乃目前所见德化青花瓷中较完美的一件。进入清代,白釉瓷的刻、划、印、贴、堆花装饰退为次位,而青花瓷却已臻成熟,并成为德化窑产品的主流。其装饰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民窑特色及其风格,深受世人喜爱,为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德化青花瓷的装饰艺术,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我国民窑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明代兴起,清代盛行的青花瓷,以其鲜明而感人的艺术特点为人们所关注。

德化青花瓷装饰具有强烈而丰富 的地方色彩,图案呈现自然活泼、简洁舒展、朴实粗犷的艺术风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