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笔画中的写意性

陶瓷工笔画从形式上来说虽然更加偏重于写实,但他的审美取向却离不开写意的范畴。写意性体现在对客观事物的细细品味、明察秋毫才能体会事物的本质美,使自然的美与客观的观察结合起来,并把这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自由姿态表现到作品上,寻求情感和意志上的超越,寻求诗境美的想象。陶瓷工笔画在我国赋予了美学的内涵和深奥的境界。在陶瓷工笔画中的写意性,不仅注重神韵,形似,情趣,还注重与文学修养的结合,强调向更深层次发展,以其对画中意境的表达更加深刻完美。

一、陶瓷工笔画中写意性的具体体现

中国陶瓷工笔画,起源于魏晋而成于宋,因此在众多的画种中可以说是最为成熟的画种之一。写意性是中国画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观,陶瓷工笔画的写意性是十分重要的,它要求高雅的神韵,深奥的造诣,这样才能超凡脱俗,才能创造形神。总而言之,现如今陶瓷工笔画的创作必须要有他的特点,要具有写意性,他的表象可以有以下几点:

1、以线造型的写意性。 中国绘画主要的形式语言是以线造形。线条本身是对自然景物的简单但又有质感的描写,它所表达的不是注重对象的形,而是注重对象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也是艺术家个人情感、情绪的物化形式。

陶瓷工笔画线条采用徐疾提按、顺逆顿挫的笔锋来反应线条的真实变化,得用心去感悟,是心灵的写照,显示出作者对物象情感的升华,“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是古人对线条的归纳,这句话也是对陶瓷工笔画线条要求的委婉表述。另一方面讲,工笔写意性的发挥程度主要看线条的质量,线条质量是笔墨写意化进程中不可忽略的基点。

2、气韵生动,意境深远。有气韵就有意,无气韵则无意,这暗示了陶瓷工笔画中写意性与气韵的同时存在。绘画作品给予欣赏者欣赏客观物体时不同的、独特的、美妙的感受,是因为画之韵是一种难以言语的感觉,陶瓷工笔画中的写意性与气之韵是不可分割的,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有气韵才有意境。画中的气韵以生动为最高境界,陶瓷工笔画诗意性境界的底蕴是无限的,绘画作品的雅与俗主要是看能不能给欣赏者一种与客观物体完全不同的感受,他的内在精神、气质、神韵、格调、品位也会融入其中。

陶瓷工笔画就是要寻求更高的境界即气韵生动。气韵生动的作品必然带有写意性,写意性就是隐藏在气韵生动原则下的基本要求, 画中的气韵是一种感觉,是画中意境的流露。

3、视觉空间的写意性。中国画的视觉艺术空间自古就有着超越时空的界限。中国画的视觉意象是由我为自然的哲学思维决定的,即“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从形式上看是人为的,而感受却是心理的,例如梅花、竹子、菊花、兰花等它们的成熟季节处在一年的四个季节里,而中国画却要在同一画面中把它们展示出来。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关系,前后的层次感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但在陶瓷工笔画创作中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在一些古画里面,比较重要的人物的尺寸都要比其它人物大很多。m.tAoci52.COM

陶瓷工笔画的表现对绘画对象的描述绝不是仅仅采用简单的将对象组合到一起,而是采用极其细腻的手法,并且针对不同的表达对象,对绘画需要进行客观取舍,显示主体,使得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层次和变化,使欣赏者细细地去品味,用心去感受。

4、浅谈陶瓷工笔画中写意性的发展。中国绘画从写实到写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伟大变革。从传统陶瓷工笔画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中国绘画达到空前鼎盛时期之前,陶瓷工笔画始终担当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载体。当今的中国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艺术交流是极深入又广泛,艺术的样式和审美的观念也得到融汇。要想在岁月的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审视我们延续千年的传统,承其精华,弃其糟粕,创造一个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新东方艺术。

二、结论

陶瓷工笔画的写意性是判断作品格调、品位档次和欣赏目光的关键。正是写意性的渗入,使得陶瓷工笔画创作从传统技巧的死板化过程中被升华,才能超越物质本身的有限性,而融会写意形式和审美观念,用简单的方式创造出完美的情境。现时的陶瓷工笔画中融汇了“写意”的精神,从而提升了欣赏和品位的目光,而正是有了这种超乎自然的意识,笔者相信陶瓷工笔画在今后发展的长河中,在工笔人的不断追求和努力的前提下,将会从技巧到观念,刻画到表现,从形式到内容,从视觉到情境等都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刻画出高层次的作品,从而产生新的艺术精华。

写意离不开工笔,工笔更离不开写意!

延伸阅读

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


在促进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画的突破过程中,装饰性表现取向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本文就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做出探究和分析,并提出若干意见,以期借鉴。

工笔人物画是工笔画的一种,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一种绘画形式,主要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其中陶瓷工笔人物画指的是在陶瓷制品上采用线描的手法绘画出人物,并着眼于对象的形体结构等,使用简练的线条概括出绘画对象的神态和形体,同时使用线与线的层次变化来表现对象的质感。当前,陶瓷工笔人物画极为强调的是一种意境美以及具有丰富表现和造型统一的装饰美。因此,加强其视觉元素的装饰性特点有助于凸显自己个性的陶瓷工笔人物画,同时还能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创作出既古典又现代的陶瓷人物绘画艺术作品。以下就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进行综合的分析,以供参考。

一、探析当前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特点

我国陶瓷工笔人物画于清代全面发展,并己包含了大量绘画题材,且绘画形式多样、精细。按照人物可分为仕女、戏剧人物、高士、历史人物、西洋人物、神话人物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国时期的陶瓷工笔人物画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将国画的技法巧妙融合了陶瓷材料,其作品具有意味隽永,色彩浅淡等特点。而在陶瓷工笔人物画中,装饰性语言风格是其显著的一个特征,能够很好地展现民族精神、思想、文化等方面。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装饰表现形式在早期原始社会就己存在,是一种黑、白、红等颜色的彩陶纹饰,该类装饰艺术形式可以很好地表现以往人们从劳动中得来的情感和思想。

二、探究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

1、用线塑造人物,突出线的装饰性语言特征

陶瓷工笔人物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特点是用线塑造人物,实现形神具备、气韵灵动的艺术效果,其通过追求对线的骨、气、韵、力等内在品质以及结合骨法用笔等运笔要求,完美地展现所表现的对象,促使表现对象更加条理化、个性化。同时,用线条将所创作画面的造型因素进行细致化,进而让画面中的形象更加具体、凝练,并有利于增强线的装饰美感以及突出线本身蕴含的精神。另一方面,由于每一幅陶瓷工笔人物画的作品都包含着精湛的勾线技巧,并且其本身是一种人们主观意识去理解形象的假定表意手段,因此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所以,在创作陶瓷工笔人物画时,应尽量脱离自然形态的限制,强调线的组织性,并不断突出线的装饰性语言,利用线的形态概括自然与幻想。进而产生强烈的节奏韵律,形成具体的画面装饰风格。

2、强调色彩鲜明、工整细致,突出装饰性

在陶瓷工笔人物画装饰性语言结构当中,色彩是其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元素,并且从构图变化、墨色分布、线的组织以及细节等方面均具有装饰趣味。一般来说,该类装饰性具有自己的规律和特色,同时色彩的使用总是与情感相互联系。此外,陶瓷绘画的客观物象和色彩并无特殊的等同关系,也不是自然物象色彩的再现和还原,而是通过创作陶瓷绘画改变自然物象的色相。创作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过程中,其所描绘的画面物象色彩不会受环境色、光源色等方面的影响,而是根据创作者的感受及画面的需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作用。其中陶瓷绘画的色彩并不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也不是为了展现自然物象的逼真,而是为了提高画面意境,完善陶瓷画面效果服务的,并且在此过程中,物象的色彩可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另外,为了更加突出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自由灵动,可根据创作者的审美意愿以及描绘对象等巧妙地组合色彩,以此展现鲜明的画面色调。

3、强调形式多样及适度的夸张和变形陶瓷工笔人物形象

艺术创作的关键手段是适度地夸张和变形陶瓷工笔人物形象。因此,强调艺术创作的画面表现,使其多式多样对创作陶瓷工笔人物画尤为重要。所谓艺术就是加以强调客观事物中重要的一面,并且在感情上夸张地表现爱和憎。而陶瓷艺术创作者若想夸张变形客观物象,则需要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这其中主要由于世界万物中可视的物象均存在着对称、均衡、韵律和节奏等形式因素。另外,在夸张变形陶瓷工笔人物绘画时,应时刻抓住形体的内在结构,进而促使需要变形的人物表现出生动传神、仪态万千的特点。因此,在实际创作陶瓷工笔人物画时,需要创作者针对画面构图、表现形式进行大胆创新,努力凸显本身的个性,进而使作品别具一格,富有感染力。

4、强调装饰手法的创新

当前,伴随着陶瓷艺术发展的多元化,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丰富了陶瓷工笔画装饰艺术的表现语言。当前多元化的发展格局,部分陶瓷工笔人物画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开发。同时,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己逐渐被多元化的格局所改变,不仅包含平面、传统装饰的表现形式,还有中西结合的写实,更多的是现代化样式的构成。因此,创新装饰手法可以较大地弥补传统表现形式装饰风格的不足。针对陶瓷工笔人物画装饰手法的创新,其最大的改变便是工艺与材质的突破和发展。即使当前仍然以工笔为主要方式,但与以往相比,更为强调的是画作主题的逼真以及画面表达的深远和优美。通常情况下,创新装饰手法,还可通过改变衬景来体现。其主要改变画面主题的装饰,采用擦、流、点等手法创造自然的雅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创作陶瓷工笔人物画中,应当重点强调其装饰性的语言特征,并且在当前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不断借鉴优秀的人物画作品以及将西方绘画艺术的观念和形式努力融合在现代的陶瓷工笔人物创作中。同时,还需要创作者根据当前时代的潮流,在保留传统优秀的装饰风格基础上积极创新装饰手法,并利用独特的视角来发展陶瓷绘画艺术。另外,还应学会巧妙结合陶瓷工笔画中工艺与材质,促使绘画作品的装饰色彩更加鲜明和亮丽,进而更好地展现画作的独特美、个性美。

陶瓷绘画中的“留白”的艺术性


传统水墨画的构图思想与意境,对陶瓷绘画设计有着积极的影响,它所讲究的构图方面的主次分明、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等都可以被陶瓷绘画所吸收借鉴。

一、写意的追求

“写真”的要点,在于物象具体而又真实的表现。“写意”的要点,在于形象以外的抽象表现。中国的传统绘画,“写意”往往比“写真”来得更重要。之所以中国人画画,不叫画画,而称之为“写画”。“写”比起“画”,重点不在细节,而在于意的传达。中国古人说“写画”原因有二。首先,传统绘画用的毛笔和纸张,与中国书法所用的相通,而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本来就是图像,是“画”出来的,引证了“书画同源”的概念。其次受尊重的传统国画和书法的作者都是古代有才学之士,二者的创作都是艺术的表现。对于这群有学之士来说,写画与写书法一样,有了特定的主题和内容之后,重点不在细节,而是意的传达,一种气质与神髓的展现。

二、“留白”的美学意义

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说是“布白”,是要艺术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至高境界。以虚衬实是从审美的需要出发,有意识的将主体物象设置与画面中心位置,并以虚白巧设空景,使实景更加突出。李方鹰有画题曰:“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独有三两枝”,这大概就是鉴于其艺术形式与审美取向而显示出关于“取”与“舍”的心理定向。“取”的两三枝为“实”;而“舍”的千万朵便是“虚”的“空白”了。这种“舍”的有意,是十分符合中国人“含蓄”心理特征的,这也是一种由广范如精微的审美上的高明的表述。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见竹林桃花便想有茅屋草舍不远于前;见蜂蝶逐马之蹄腿便想是为踏花归来;……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如此“高”与“远”之境,当由“留白”之法予以实现。画中之白处,自当使人尽观睹妙想于幽远山水景致之间。当然,中国画中的“留白”不单单是局限于山水画中,这种审美性与艺术性于人物画和花鸟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国画的二维空间中,孕育于山川湖泊间跌宕起伏的,犹如心跳般的“节奏”皆来自于精心铺陈的“空白”。没有节奏感的画作既没有生命力缺乏美感,这也自然失去它存在的价值了。中国传统绘画,始终在自觉而别具匠心的利用“留白”技巧来打破单一的墨色于画面呈现出的那种严肃。在精心构思与幽妙的黑白设置中,使画作在恬淡中达到无色之色的话语表述,从本质上使人于虚实相生主体与客体中因循心理的审美规律,求得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

中国画始终都在讲形式美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形式美的主题是以“留白”的表述方式再合以笔墨技巧的精进来完成的。“留白”是无墨之用,这并不是过分抬高“留白”形式在中国画中的位置,而是个事实存在。其一,有目的的“留白”使画面上的直观主体得到衬托后的突现而一目了然;其二,“留白”处理会使画面于经营中达到“气韵生动”,形成和谐美;其三,画家可以在“留白”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经营”与造美能力得到自由的发挥。

三、“留白”的法则

中国传统绘画中,“白”可以是天空、是浮云、是流水、是迷雾、是尘壤。同一幅画面上的不同位置的“白”处,因与不同的“实景”相配合,即产生了不同话语意义。如近山之顶颠或锁其腰之“留白”处,或远空或云雾;近崖埃者,便或水之淼淼或雪之皑皑……由“白”带来的美感已得到共识,但这种“白”不是画者于画面上随意漏笔而成就的,它是精心设计的产物。“布白”应该是按照一定原则完成的。

首先,“布白”要从全局出发,精心设计。只注重局部的虚实,必定造成画面的支离破碎,从而失去画作的整体美感。

其次,“布白”要依据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来进行。在表现画作的虚实景致配置时,不可因约束无形而信马由缰。人们是可以因循着联想完成作者所未表述完全的画外含义的,这也是“留白”给画者和观者赋予的公平权利。

第三,“布白”要有“度”并把握笔与意之间的“关联”。中国画所提倡的“意境”在“留白”中得到了至善至美的实现。如名笔画“兰”多于笔断意不断间取得清丽柔美之感;如名笔画“山”多于错落参差有致间得到险峻悠远;如名笔画“水”多于淡笔了了细微涟间求得浩淼烟烟……其实我们自己也是有此体验的,于画面上画得过多过细,反而觉得失去了淡、远、空、灵之气韵,同时也会因此而远离“雅趣逸境”。画之空白不可以表述得过于“截然”,要有笔墨上的相对过渡以避免突然“断裂”的感觉。画之妙境多在若隐若现之间。因此,留白与画实景要以相应的“度”做“关联”把持画面“实景清而空景现”的艺术效果。这里的“关联”,意义在于实景与空景的过渡合法性上。

四、结语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精神文化发达的国家,讲究礼仪,讲究诗情画意。“留白”是传统绘画的特征之一,留白不是把白的地方视为空白的无,而是把“无”看成“有”。“虚中有实,白而不空”是陶瓷绘画“留白”的精妙处。

陶瓷绘画中的线条


在陶瓷绘画中线条担任着写形与传神的双重作用,最重要的功能是展现瓷画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

线是我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也是画面结构和造型的重要手段,以线造型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陶瓷绘画中的线条,不但要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而且强调线条自身的变化和美感。我们的前辈把线归纳为十八种描法就是证明。

夏国安手绘巩红三公图花瓶

常用的是高古游丝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和兰叶描这四种。高古游丝描的线条虚起虚收,整个线条纤细而流畅,如同蚕丝一般,常用来绘制流云或人物的飘带等等,这种描法追求灵动流畅;钉头鼠尾描的起笔处笔锋横切入线,微顿后再行笔,到收尾的地方轻轻送出,每根线条的头部如钉子,末端如老鼠尾巴,所以称为“钉头鼠尾描”,国内最擅长钉头鼠尾描的工笔画家是王道中;铁线描的线条粗细均匀,起笔收笔都藏头护尾,线条类似铁丝一般,粗细均匀而有力,常用来绘制竹杆、亭台楼阁等,但不宜过多在花鸟中运用,多则易显得呆板;兰叶描的描法是在线条的转折处特别讲究粗细变化,就好像画写意花鸟的兰草叶子一般,花鸟画中的运用却很少,常用在人物的衣纹处理上,画家任伯年的人物画基本上就是采用兰叶描来处理衣纹的。

这些程式化的描法都非常讲究用笔,其中线的粗细、浓淡、虚实、曲直、疏密、涩与流等笔法之变化,可以给人以刚直、柔弱、古朴、清新、抑扬顿挫、明晰单纯之心理效果,在灵活地描绘形体结构、刻画精神、风韵方面可突显其装饰情调。

传统的线条不仅要表现一幅画的构图及形体,而且经过提炼加工,能使其包含光色、空间、虚实、质感以及画面的气势和意境;同时,线的运用是作者感情及心灵的表现。如永乐宫壁画,整个大殿众多神像,面貌各异,但整体风格统一和谐,统观壁画,众神之飘带衣饰均由挺拔舒展的长线条描绘,使整幅画统一在气韵贯通、流畅飘逸的线的韵律之中。此外,汉代石刻,陈老莲水浒叶子的用线是一脉相承。这些作品的线高度概括,有一种刀劈斧凿的粗犷,风格古拙。八十七神仙卷与法海寺壁画的用线则有一种轻柔秀劲的动感,而民间年画圆润刚健的线则富装饰趣味。由此看来,努力借鉴和吸收我国古典和民间绘画用线法,作为装饰变形的手段,无疑是最方便、最直接,而且最易于奏效的。实际上,由自然形过渡到线就意味着装饰的开始,为了装饰的需要,如再进一步把线理顺,使其秩序化、条理化、单纯化,并以此为依据变形,则可使形象达到程式化的装饰效果。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是以线装饰变形的典范。

线条自身的长短粗细、轻重快慢和疏密干湿,互相交错使用能够表现出十分丰富的内容,有着鲜明的层次感。这些特点在陶瓷绘画中能够形成一系列的形式。通过线条来描绘对象,进行刻画,绘画中的线条突显物体的外在形似,然则更注重神似,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线条具有抽象性与单纯性,因为中国有书画同源的文化,使得陶瓷绘画中具有更独特的线条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具有中国风的线条形式不但具有表现客体的功能,而且还发挥了意象潜能,帮助画家按照自身对生活的领悟,表达出生动的神情风采和气质。陶瓷绘画中的线条能够直抒胸臆,展现个性特色。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李公麟,把唐朝前程式化的线条进行了改革升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线条,并将其发展成了独立的画种,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用线上的精炼与深厚的功力。画家素来强调“力透纸背”,强调“线要有力,点要出神”,乃至一个苔点也要给人以掷地有声之感,“如闻击鼓”。

线条的圆润、厚重是陶瓷绘画的质量要求,而后它还须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线型空间。

一幅画的空灵与否并非是由画面画得多与少来决定的。如有些画虽然“简笔”,但线条非常呆板,那自然就不生动了。而有些画虽然画得满,千笔万笔,但笔笔充满着活力,这种画很空灵。当然,也有画得简而空灵的,也有画得多而呆板的。你说孩子画的画不像,形也不准。但你怎么一眼就能认出他们画的这是金鱼,那是小鸟,这是老人,那是孩子呢?说明他们是很高明的,他们抓住了被画物的最大特征,抓住事物的轮廓用最简单的线条表现出来。一个孩童的随手涂鸦可能也有毕加索晚年画面的几分相似,有一定美术功底的人临摹毕加索的简练线条更是信手拈来。但是当你没有看过毕加索作画过程的时候,或者你从没有看过毕加索最后成画的作品的时候,每一个自诩创意无限不受约束的艺术家都意想不到,这些花样繁多的线条,变幻迷离的色彩,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虚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而又那么爱憎分明,那么简练明快而又形象鲜活跃然纸上。现代派画家保罗?克利指出:“一根线条可以成为一幅画中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有它自己的一种生命和一种表现力,及它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果你能控制住它,那么在你自由使用的艺术家的武库中,就有了一个最驯服的工具。”

在西方,从后期印象派之后,一些画家也越来越热衷于线条的造型与线条的表现,对线条的独立审美价值予以非常高的评价,他们认为线条是绘画中最自由的手段,并有不少关于线条的精辟论述与研究。西方绘画对线条的重视反映了中西绘画某种相通的地方,这更说明线条在现代陶瓷绘画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所有绘画造型与表现因素中,它的沟通性最强。所以,如何把握陶瓷绘画时线条的特质,阐扬笔墨优势也是创作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画的线条是“写”出来的。

“写”,即用笔果断、肯定、笔落章成,不是描描补补、东涂西改,是主动的创造,而不是被动的摹画。“写”,有着运笔的连贯性、节奏性。一边生发线条,一边把线条营造成一个生命的气息,这是气韵的完整结构。这从用笔方式上揭示了陶瓷绘画中线条的基本特征。圆润、厚重、苍劲是线条的基本要求。不依靠块面明暗表现体积,而是通过线条的圆润、厚重、苍劲表现体积、量感、力度。所谓:“下笔便有凹凸之形”、“圆如折钗股”、“重如高山堕石”都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的。不可否认,厚重、圆润且苍劲的线条在视觉上确实有养眼夺目的效果,一幅低质量线条的作品同一幅高质量线条的作品放在一起,份量感就会相形见拙。

陶瓷绘画是视觉艺术,陶瓷画的笔墨线条便是很富有特色的视觉形式,要突出这种形式,过于拘谨的写实描绘往往会减弱笔墨线条的表现力,从视觉感应来看须要给予它以独立的地位,再美的点线,一旦成为物象的奴隶,它就会无声无息地被埋没在物象里。所以具象的、写实的东西总是视觉感官的先入者。抽象派的奠基人康定斯基曾作过这样的论述:“假使在一画里,一根线条从摹写实物的目的解放出来,而自身作为一种物作用着,它的内在音响就不再因旁的任务而被削弱,因而获得它的完满的内在力量。”无论线条是以什么形式展现的,线条一直都伴随着人们钟爱的陶瓷绘画艺术发展,也使得画家们对线条充满了热情与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利于将来的陶瓷绘画创作,使得人们对线条不断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浅谈工笔山水


山和水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描写的就是山与水的至高境界。水有水的灵动,山有山的厚重。山和水有着各自的特点,又要相互映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山水画便强调了山与水的交融。泼墨挥毫,渲染出一座座敦厚的大山,山崖间一道瀑布倾泻而下,山脚下流淌的正是那灵动的清泉。没有了水的灵动,大山会显得呆板;缺少了山的沉稳,流水会变得很随意。山和水是一体,构成的便是一幅出色的山水画。

而其发展也是色彩斑斓,早在战国时期山水画便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还一直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并未独自脱离出来。直至隋唐时期才发展为独立的画科,进入繁荣时代。如展子虞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在五代、宋朝的时候,山水画再次进入盛行时期,这时期就有荆浩、李成、董源、范宽等人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肃的青山绿水,可谓南北竟辉。至南宋,又有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崛起,将南北派别的特点融为一体。总而言之,两宋时期的山水画绚烂多姿,其创作与风格都有极大的发展与突破。到了元代,山水开始趋向写意,以虚代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然而明清及现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将其放入瓷器中又是一件伟大的事。如果从新石器时代彩陶上描绘的鱼、鹿纹饰算起,到晚清民国瓷器上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浅绛彩等精美的绘画,中国画在陶瓷上面已前后经历了7000多年的发展过程。然而,山水图中的笔墨线条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以钉头鼠尾描勾勒瀑布;近山皴染并用,远山适当勾染;潺潺云气虚实得当,整个器身装饰共同显现了一种和谐的文人意趣。空白处还有隶书题词和不规则状闲章,而从“癸巳秋日写为西畴书院”的纪年款也能看到此件器物与文人的关联。

景德镇熊国华瓷器工笔山水瓷板

山水画有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给人宁静祥和的魅力。云雾笼罩的山峰,清澈的湖水,气势磅礴的瀑布山泉,茂密的树木,飘浮的白云,都会将你带入一种梦幻般的佳境之中。山的瑰丽并不单纯在于那些实景,更在于它犹如美丽的少女披上面纱那种含蓄神奇的美。在游历过无数的名山大川,见过许许多多山体之间的云气氤氲、峰峦隐现、物景变幻、水流酣畅。因此,有人说,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在古代就是一种文化意识。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觉意识,一直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对于我来说,要画好山水,必须做好四点:

一、神形兼备,佳作也

由古至今,中国画的创作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画,都讲究以“以意立象”,而不仅仅是临摹自然景物的外观。其“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物象的内在生命和规律;二是指画家的主观感受与情思。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中国画家追求“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

东晋时期,顾恺之曾经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认为山水画应该是“传神写照”,因此追求神似成为中国画造型上的通用准则。它要求画家要将自己的灵感和意境融入到画作之中,进而感染欣赏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作为一个绘画艺术家,必须有深厚的理论、艺术修养、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卓越的目光胆识,才能在创作上把自己的情感充分发挥出来。

二、山水之性即我之性

山水画创造出来的意境不仅仅是壮丽的景色,而更多的是画家思想境界的追求。画家们用颜料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融的境界。不管是北方的山水画风格还是南方的,其表达出来的都有一个相同之处——都是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场所,像仙境一般让人神往。

文人山水画侧重表现隐居山林的情趣,朴素自然的水墨风光;宫廷画家侧重表现楼宇宫殿,但也是超脱于人间的世外桃源。画家在画中所表现出意境不但是自己情感的抒发,更多的是与观者的情感交流。山水画与诗的结合是唐代著名画家王维所开创的。给山水画赋予诗的意境,使得画作意境更加回味无穷,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处理是诗性化的,特别是手卷所表现出的情节推移和展开,就像一种视觉上的山水诗。诗歌会影响山水画的视觉形式构成,影响我们的观看方式和表现方式,任何视觉的东西都是观念的东西,支撑视觉表现的都是后面的艺术观念、价值观念,这是山水画欣赏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据类分彩

“据类分彩”也可以说是“随类赋彩”,其是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随类赋彩是指上色要以客观现实作为依据,根据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颜色。“随类”具有客观性,而“赋彩”具有主观性,其二者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便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升华。从这个原则来说,山水画的赋彩一般是在自然景物的固有颜色的色度、亮度上进行改变,通过对整幅画颜色的控制,使得色彩达到理想的效果。

山水画的赋彩并不像印象派那样苦苦追求色彩在不同光影下的变化,而是在表达特定内容和环境的时候适当地采用。此时画家应该更加注意色彩对人情感的感染力,不要拘泥于物象的自然颜色,应根据主题的需要,对色彩进行主观的创作与设计。

山水画的用色,要将色与墨统一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比如要注意色彩浓淡干湿的变化等。领略和体悟山川的壮丽秀美及无限神蕴。

四、时间与空间的灵活性

意境,主要是靠透视来表达的。透视是指作画时将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的表达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与立体感。西方画多用焦点透视,即观察者固定一个落脚点,去临摹同一个时间和地点的景物。而中国画则不同,其不是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上作画,不会受到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通过画家的感受与需要,将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融合放入画面之中,这就叫做散点透视法。如我们所熟知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利用了散点透视法,展示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三远”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远近处理办法,在一些山水画创作中同时运用几种方法来画。“三远”是山水画的技法之一,其出自北宋郭思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山有三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高远为仰视,深远为俯视,平远即为平视。

远处的山连成一片,繁茂的松树屹立在山巅之上,举一杯清茶,倚松而望,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轻吟:“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该四时春。”

那草那树,都被赋予了勃勃生机;山的巍峨壮观、水的清澈激越、云的轻柔飘逸、雾的亦梦亦幻、草的昴然临风、树的葱郁苍劲,都幻化在了神美的意境之中。灵动的水告诉人们,要充满激情与智慧,要让智慧的波光闪动。沉稳的大山也告诉人们,人生需要厚重,做事需要沉着、细致与认真。当人们把水的灵动与大山的沉稳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人生和办事的准则,那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又是一幅出色的山水画!

山水画的根源,来自我们内心对自然山水的一种感悟。因此,山水画的造境主旨是围绕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写照和表现万物与内心世界的合一。欣赏山水画,讲究游心与游目的合一,它本身是意向性的,就是要求欣赏者目似而神欲,达到形神交错的境界。作品的表现是不能走捷径的,要使作品获得成功必须有两点:一是要有一定的思想艺术内涵;二是要有与众不同的过硬基本功。这就必然有相对的难度,唯其难,所以要付出超乎寻常的艰辛努力。

工笔花鸟 唯美陶瓷


魏巍是埋头陶艺、低调创作的青年陶瓷艺术家,自小酷爱陶瓷绘画,师从其父魏小毛(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兼副教授),从艺十余载,对传统的陶瓷技艺颇有研究,在学习传统工笔的同时结合时代元素创作,力图创新。魏巍的作品,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风格典雅自然,意形相合,简约而不失雅致。

为了创作出好的陶瓷工笔花鸟画,魏巍经常外出写生,把自然界的花鸟,看作亲密的知己,看作能交流感情的朋友。他从写生观摩入手,了解花鸟虫鱼的生长规律和组织结构,长期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花鸟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征,理解植物的物情形态,认真剖析研究,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不仅要熟悉花鸟的外形,更要熟悉花鸟的性格和品质美,这样才能在陶瓷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将人的美好情操加之于意象创造中的物我双重意境,创造出极妙的画面感和意象美。

魏巍的作品揭示出他对物我关系的思考。通过魏巍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体会到他亲自然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亲自然的情结,从中体会他知识结构中厚重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种敞开心扉、直抒胸臆地描绘对自然万物,特别是对花鸟的美好感情,抒发了他在亲近花鸟中感受到的温馨和愉快。

陶瓷工笔花鸟画用线讲究,追求形神兼备,用线多主张流畅柔韧一气呵成。讲究诗情画意,做到情景交融。 在创作中通过对花鸟的观察理解,结合诗意的想象,力求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究气韵生动。陶瓷工笔花鸟画造型严谨,并有自己的独特审美特点,在造型上摒弃了外光投影和色彩冷暖的变化,而是以线为造型基础,强调刻画花鸟本身形象的美。如画花则要捕捉刻画花的各种形象、形态,画鸟则要善于捕捉优美姿态,使形象生动真实,达到形神兼备的要求,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陶瓷工笔花鸟画造型上追求一定的装饰性,魏巍经过加工、概括,用匀整流畅的线条组成,疏密、曲直、刚柔、粗细、长短等有致的轮廓,在刻画飞动的鸟和草虫方面清楚真实。

为创作出更好的陶瓷工笔花鸟画,魏巍通过购买资料和网上查找等途径积累素材为创作做好前提准备,潜心观察,不断实践,取得了较高的成就。魏巍的粉彩工笔花鸟画在技法上沿袭了国画工笔花鸟的创作技法,先用线条勾勒轮廓,然后层层洗染直至画面工致细腻,所描绘景物婉转生动,栩栩如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魏巍的作品《和谐图》于2013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评审金奖;作品《花好月圆》150件天球瓶在杭州西博会获金奖;作品直径57厘米的《芬芳怡香》圆瓷板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另外,魏巍在父亲魏小毛的指导下通过近半年的努力设计创作了一只《百虫图》小杯,作品一经问世就被一位大同的收藏家收藏。

我喜欢魏巍的作品,还有一点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平凡花鸟的组合所蕴含的吉祥寓意。

花鸟乃人间美妙事物,以其曼妙身姿,美好色调成为人们挚爱的自然瑰宝。花鸟世界的恬淡唯美激发出了艺术家们强烈的创作热情。像“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表现出了人们对自然世界最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同样在陶瓷艺术的表达中,花鸟是艺术家们非常青睐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用画笔将诗中意境完美诠释,在感官上更为直观而具有冲击力,我们可以自然走进画中世界,体会诗情画意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浸润。

陶瓷花鸟画从来未有形缺而神全者,从陶瓷花鸟画的构思立意,可颇见画家的匠心创造。自然界的动植物各自有其特定的生命形态,而各种花鸟形态的差异,常常会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当人们以人的思想、品格、精神比拟这些自然界的生命时,这些花鸟便具有拟人化的特征,成为人们心目中敬重的偶像。人类只有敬重自然,顺应自然,经受自然的考验,才能创造安宁幸福的生活。

作品《锦衣富贵》,以中国人对孔雀的理解为基调,除了表现出孔雀的优美、高贵以外,还以雌雄孔雀为主体,牡丹、松柏为附属,构成作品。中国人认为,孔雀是神圣的,是神话中“凤凰”的化身,雌雄一对,象征着阴阳结合,代表家庭相结合,表现出人们对婚姻、对爱情的神圣、严谨感,也有着成双成对,好事成双的寓意。作品《百鸟图》更是表现出人们对一种美好的事物一种向往。

有一句歌词“春燕春来报,桃花枝头俏”。燕子欢快勤奋,外形俊俏,飞舞轻盈,是人们心目中的报春鸟。桃花则每年于阳春三月绽放江南,如火如荼,装点得春光明媚。尾剪春风的燕子与桃花融为一体,衬托出祖国山河秀美,寓意人民生活幸福美满。正是魏巍作品《春燕》的深刻蕴意。

魏巍致力于理论方面的学习,坚持理论指导,习画的同时又勤于写心得来进行总结。2013年以“心得”形式在江西《工艺美术大观》发表了一篇论文《顿、挫、铁线描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

魏巍认为,陶瓷绘画还是需要深入生活,了解大自然景物的形态,吸收更多的民间艺术的营养,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才能够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并使之具有时代气息和时代风貌,达到物我交融、神遇而迹化的境界,画出自己的心声,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写意青花马画的陶瓷艺术


中国艺术中对马形象的表现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岩画、青铜器、汉画像石以及唐宋以来绘制在绢素、宣纸之上的马等,先人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马的艺术世界。在历代陶瓷艺术中同样亦有不少马的表现,特别是青花马画,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而了解者却并不多,在理论创作研究上开展甚少。笔者多年来致力于写意青花马画的创作实践,已有了一定的创作体会与经验,特与有志于创作与研究青花马画者交流探讨。

一、写意青花马画的演变轨迹

青花马画首现于元代,在景德镇的元青花中,马的形象已经出现。元青花中的马大都作为坐骑,或是以天马、海马的神兽形象出现,而以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中的马最为经典。人物故事图是元青花最精华的部分,其中出现了不少马的形象,马以兼工带写的形式描绘,结构准确,笔法飘逸,动感强烈,体现出蒙元文化彪悍豪迈的气魄。如元青花大罐《追韩信》中萧何的坐骑,以简练的笔法精准勾勒出马的外部轮廓,再以大笔拓涂的方法渲染,马腾空驰骋的姿态即跃然瓷上,显示出画师高超的水墨画技法功底。

元代以后,马虽然并非青花艺术中的主要题材之一,但在明清时期历代均有表现。地处内地山区的景德镇,青花画匠们少有机会见到活生生的马,因而在形体把握上出现明显的衰退,但仅从写意笔法上来看,则有一定发展,甚至出现极简洁率意的青花马画,实为大写意马画之先河。如在晚明时期的民窑青花中即出现一些绘制极为简率挥洒的马画,虽然马的形体结构颇为混乱,但却别有一种拙朴纯真之气息。

而到了当代,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具有现代特征的写意青花马画兴起。现代写意青花马画与历代写意青花马画相比,艺术上要成熟许多,在青花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极力借鉴效仿现代马画名家之作,无论是构图、笔法还是画风、画意上均直逼水墨马画,完全不见传统青花马画的程式和拙朴之气,显示出现代写意青花马画艺术家们已具有颇高的艺术造诣与修为。近年来,一些在水墨写意马画领域颇有建树的国画家也加入到写意青花马画的创作当中来,如马铁、丁之贵等,使写意青花马画的创作实力进一步增强。

写意青花马瓷板画

二、写意青花马画的审美境界

书法性是现代写意青花马画在审美境界上的最突出特色之一。有的作品以草书线条为主,逸笔草草,在看似错杂凌乱的视觉语言中抒发着内心情感,步入大写意的境界;有的作品则以行书线条为主,筋骨俱在、动感强烈,在把握大势中展示雄浑之气;还有的作品则粗笔浓墨如篆隶,马的形体动态虽已抽象化,却生气朗然,颇有视觉张力。

如写意青花马画作品《马疾过飞鸟》瓷瓶,将各种书法笔法融入其间,马的形体以遒劲有力的行书笔法勾勒,将马的矫健身姿表现得淋漓尽致。复以草书笔法渲染马的躯干与鬃尾,尽情展示马自由奔放的精神气质和动态美。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云:“皆螭颈龙体,矢激电驰,非马之状也。”杜甫《画马赞》中亦曾言:“瞻彼骏骨,实为龙媒。”表达着中国传统的“画马如画龙”的审美取向。“画马如画龙”在当代写意青花马画创作当中依然是重要的审美基础之一。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曾赞画马名家曹霸的马画:“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当代写意青花马画艺术家在创作时亦常常着力于将马如龙一样加以表现。

“画马如画龙”蕴涵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使马成为龙马精神的象征。如笔者上述作品《奔马图》,马头即与龙头颇为相似,眼睛亦与龙相同,而马耳则如龙角,鬃则如龙鳍,马的头部显得格外神采飞扬,身躯如飞腾的龙体,马蹄如龙爪张扬。作品中的马经这样艺术处理以后,如飞龙在天一般,气贯长虹,具有一种阳刚雄豪的审美境界。

无论是书法性还是龙性,写意青花马画所强调的审美境界都是一种博大的气魄,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忠勇无畏的品格,同时又赋予了作品东方文化所特有的浓郁诗意和文学性特征。

三、写意青花马画的表现形式

在当代写意青花马画领域中,有一批颇具实力的创作者,无论是泼墨大写意,还是兼工带写的小写意,都把中西绘画技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具有西方绘画准确的造型,又具有传统中国画的意象性特征,或飒爽洒脱、或叱咤腾越、或行空飞跃、或回首长嘶,笔墨酣畅淋漓、形神皆具,雄健敏捷、彪悍狂奔的骏马象征着自由与力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振奋精神。

观察当代写意青花马画的表现形式,大多都对徐悲鸿开创的水墨马画技法有所继承,主要表现在运用了西方素描造型原理,并将其融入到骨法用笔当中。因此,从笔法表现来看,当代写意青花马画多以沉郁顿挫、苍润峭拔的笔触为主,再渗以“块面”造型法,以浓淡不同的青花料将传统“墨分五色”的笔墨渲染方法综合运用其中,阴阳分明、层次清晰、外光突出,形成蓝与白的鲜明对比和强烈的体积感。

如写意青花马画作品《腾骧图》瓷板,主景绘有三匹脱缰而出的奔腾骏马,背景中隐现数匹,骏马采用骨法用笔,刚劲有力,在受光面留白,阴影处染以浓淡相宜的料色,结构显明、层次丰富,浑然一体,有如天成,马腹浑圆,颈部、胸部的肌肉骨骼分外鲜明,头部亦以高光映衬,伟岸而严峻。作品运用中西合璧的笔法和渲染,将马的刚烈勇猛、桀骜不驯的风采充分展现出来。

在构图方面,当代写意青花马画作品往往避俗求险,视角可以平视,亦仰视或俯视,马匹相互所处的位置亦可自由排布,以使观者产生新的审美体验。从写意青花马画的背景来看,强调留白,计白当黑,虽留白处甚多,但并不使人感到空无一物,而是达到了“此处无画胜有画”的奇妙效果。留白的方位与多少根据主题需要,以突出马的高大形象为目的。

作品造型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都要讲求一种气势,这样才能使马有活力,有生命感,这种势首先是马的运动姿势,要有一种“下笔生马如破竹”之势;其次是马群的整体动势,各匹马辗转腾挪之间,需要相互避让,前后相应;最后是整幅作品的整体气势,需给人有气吞山河的感受。

国画草虫在陶瓷绘画中的借鉴


我国传统绘画中的花鸟画,历史悠久,涉猎的题材面相当广阔,表现式样和手法也十分丰富,风格又极为独特,再加上历代画家在创作实践中积累的系统理论,因此和山水画、人物画鼎足而立,并在世界艺坛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综观花鸟画演进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这么三个阶段:原始社会至秦汉,花鸟主要是用来点缀画面,装饰器物的雏形阶段;魏晋南北朝至宋代,花鸟画逐渐成为独立画科,为花鸟画发展繁荣的阶段;元明清三代为院体花鸟画渐趋衰落而写意的“文人画”走向成熟的阶段。不论工笔重彩或水墨写意,都是通过前辈画家长期实践所总结出的两种表现形式。它们的依据和起点皆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

在中国花鸟绘画史上,凡擅长花卉的画家无不工草虫,五代时期著名花鸟画家黄筌创作的《写生珍禽图》卷,是最早可见的珍禽草虫的写生范本。可画昆虫十几种之多,个个栩栩如生。同时期的画家赵昌的《写生蛱蝶图》卷也是描绘花卉草虫的艺术精品,图绘彩蝶翔舞于野花之上,蚂蚱跳跃于草叶之下,整幅画给人以春光明媚的愉悦和轻柔的美感。花草设色淡雅,用双勾法,线条有轻重顿挫变化;虫蝶用色浓丽,以工整的细线进行勾勒。构图上以主要的空间描绘飞舞着的蝴蝶,使画面具有一种田园野趣的意境。在宋人册页里面就有更多花卉草虫为题材描绘的作品,如《荷花蜻蜒图》、《海棠蛱蝶图》、《菊丛飞蝶图》等等。

明代,陈洪绶是一位人物、花鸟的名画家,享有“南陈北崔”之誉。他的《玉兰倚石图》册。图绘玲珑秀石,盛开玉兰、海棠,一只彩蝶飞舞于花间。此画构图饱满,造型准确,设色典雅,秀石的稳重坚硬,衬出花朵的轻盈柔美,浓重的色调托出了玉兰的洁白。他的另一幅《荷花鸳鸯图》轴描绘水塘之中,秀石层叠,茂荷挺立,茶荷盛开,两只鸳鸯在荷荫下嬉戏,彩蝶飞舞于花上。此幅作品虽然勾勒精细,设色鲜丽,但却给人一种朴拙古雅的感觉,毫无艳俗匠气。这是由于作者在造型上大胆夸张变形多用笔中锋稳健有力,同时表露了作者丰厚的艺术修养和孤直高洁的气质。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家中还有一位名家姜泓,他绘的《蜜蜂凤仙图》册也是花卉草虫为题材的精品。图绘折技凤仙花,蜜蜂飞舞其上。构图端庄而活泼,丛花密叶上方,留白虽大,但因绘有两只采花的蜜蜂,故觉生意盎然。画幅虽小,但构图稳重,造型严谨。花叶或正、或反、或侧、或卷,彼此穿插,疏密得体,很好地表现了凤仙花的娇嫩媚姿。对两只飞舞的蜜蜂刻画得更是精微臻妙,那头、胸、腹、足、翅、眼皆一丝不苟,设色讲究法度,要求严格。其写实功力和娴熟的勾染技巧,为我们创造了一幅精妙秀雅的图画。

清末画家居廉为“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的老师,他创作的《墨笔花卉册》可以看出居廉用笔非常爽利,出枯添叶,细致有力,有一气呵成之感。花瓣用双勾、花叶则用点追,用笔顿挫转折,富于变化。特别是勾勒花瓣的线条,轻快跳动,笔断意连,显示出画家对技巧的熟练掌握和对花卉的成竹在胸。他非常重视写生,每当外出,总喜欢在山坳、水边、花棚花架之间,久久观察。因此,他的花卉画得生机勃勃,草虫栩栩如生。

任伯年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受陈洪绶影响较大,善用双勾法,赋色浓厚,白描传神,他手下的花卉草虫造型准确、形神兼备。设色艳丽,具有深厚的装饰意趣。

齐白石是近现代家喻户晓的一位国画艺术大师,也是笔者学习的楷模。齐白石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篆刻无一不精。尤喜欢画花卉草虫。他“外师造化”,写生不是绘“标本”。可画的工笔草虫(如精致的贝叶、蝉、螳螂、蟋蟀、蛱蝶等)都极其真实、生动、似乎“伸手可触”,有的写意,纵笔挥洒,神清气足。工写配合,韵致天成,状物描情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恰到好处。从而得以化平凡为新奇。他的《寻春图》梅的枝干横斜,穿插有致,宛若曲铁,挺拔刚劲,立意新奇,有力地抒写出此花的精神气概。艳丽的花朵盛开,茁壮勃茂。冷暖色调对比鲜明,好一派欣欣向荣的势态。一双蛱蝶活跃于花间,静中有动,美妙地展示着盎然的春意。《秋趣图》画面简洁而有空间感。盛开的芙蓉花沉沉低坠,显出秋光璀灿,霜露浓重的意境,一只蝈蝈正在爬动,倍添生机、生趣。此图工、写结合,相当自然。《秋声图》枫树的枝干穿插有致,红叶迎霜益艳,描绘出清旷萧疏的景色,俨若秋林一角,境界悠远,孤零的寒蝉似在嘶嘶而鸣,颇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诗意。《池畔清兴》图,其构图简洁而奇绝,酣畅的笔触生动地挥写出娇美的半残荷花,花朵低重与蜻蜒相关联,形成美集中而突出,背景空白,恰似一片清塘。画面景物有限而画外的意趣却很深远。齐白石的花卉、草虫,有工有写。通常工细者,先画草虫后补景,写意者,先画景后再补草虫。不管是工是写的变化,反映了齐白石深厚的造型基础和非凡的创造力。

生活中草虫的色彩往往随季节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改变着自身的色彩,以保护色隐蔽于花丛草木之中,不易被人发现,从出生的嫩绿到老绿,直到赭色。春夏季节草木茂盛,其色多为绿色,秋冬季节草木枯萎,其色也随之变为赭黄。蚱蜢、蝈蝈、纺织娘都是如此。草虫有善跳跃的,有善飞翔的,有的喜欢在水中游动,有的仅能在地上爬行,可谓形成各异,独具特色。我们要善于抓住草虫的这些不同特点细心观察,通过默记、速写,记录其瞬间的动态变化。画速写首先要抓住大的动态,以几条简单的结构线定位,抓住动态的主线,画出整体的大动势,细节部分待以后加工补足。要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某一局部的变化,抓取静止状态与运动状态之间变化了的比例关系,把握住正面、背面、侧面的不同的角度变化对躯体各个局部之间相互位置所产生的相互变化。以六足为例,螳螂、蝈蝈、纺织娘和蚂蚁之间足的长短、大小、屈伸的角度(其是瞬间细微的变化),哪些相同,哪些不同都要认真观察,写出文字记录以备参考。螳螂在这类草虫中最具典型性,其前足即所谓的“刀臂”姿态的屈伸变化极多,它与中足、后足间的动作配合和与其头、胸、腹几个部分的转折是关系到刻画动态、神韵的关键所在。镰刀形的前足正体现了其性格的凶猛,这也正是我们所要夸张表现的。草虫的触角由于类别的不同形态上亦有差异,不同的草虫躯体的肥瘦、长短、腹节的多少等等,也都是我们在写生中需要观察记录的要点,不可忽视。

花卉草虫为题材的画,力求采用写实的手法,不拘泥前人的程式,讲求自成一体。为求画中的小生物活灵活现,要多观察多写生。画草虫要做到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画里一派勃勃生机,看上去有动感和起伏变化,令人赏心悦目。

陶瓷以草虫绘画主体与自然物象交融的内蕴,充分再现了东方人独特的心理素质。中国画所强调的“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对色彩也是这种观点。陶瓷草虫绘画讲究的“随类赋形”不是一味地照抄外部世界的色彩,恰恰是指除去客观存在的环境色的影响,摒弃了明暗及光影的表象后,根据画面需要宏观地把握其生态特质,以精神和审美取向重新创造的主观情调色彩。例如植物的生老枯荣、春发夏茂、秋萧冬枯,以及风晴雨露、睹物生情等等,在陶瓷画家眼中一切都在运动,在变化,进而产生层出不穷的色彩;这些色彩早已不是自然色彩,也不仅仅是感情色彩,而是陶瓷画家所发现的色彩。这种色彩基调的根据,一是随客体物象的本体色;二是因主体情感意绪而选择;三是遵循陶瓷技法前提下创新风格的创造,三者互为因果,形成了一种把主观、客观和艺术式规范、风格综合起来的创造过程。四是更多地融进了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要使陶瓷绘画得以长足发展,唯有大胆探索和创新,运用陶瓷特有的材料和质地,注入新的元素,兼容其它的先进技艺,不断深化和提升陶瓷绘画的艺术品位,将国画的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与传统的陶瓷绘画结合起来,才会具有广阔的创作空间,必将迎来陶瓷绘画的春天。

陶瓷绘画中的心态、意境、构图、造型


一、心态

陶瓷绘画艺术为什么要讲心态论?说白了陶瓷绘画就是一种心里行为,是抒发胸中情怀的行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作品,所以心态对一个创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如今的许多陶瓷绘画风格,其实就是一些陶瓷艺术家躁动心态的产物,所以陶瓷艺术工作者要想有成就,艺术心态必须与众不同,它的动力必须始终保持创新。

好的心态是优秀画作的成功之源,为什么真正的大师们大多深居简出,因为他们是在养心,静养创作心态,有的甚至隐居起来,不问世事,长期与艺术为伴,与艺术结下深厚感情。他们面对世俗烂熟于心,看透了社会的本质,所以能提出艺术精华。同时,这些人大多也较为富有,不靠卖画为生,所以能平心静气地,悠闲自在地作画,正是在这种超脱、悠然、静心、平和的心态下才能创作出一件件传世之作。遗憾的是有一部分所谓艺术家的心态却与之相反,在商业风潮极其浓厚的环境中,成天想的大多是怎样卖陶瓷画,怎样卖高价,怎样炒作自己,还要应酬各式各样的展会、媒体、上课、交友,能拿出多少精力潜心研画,能拿出多少时间读书阅史呢,即便是作画,也多是敷衍了事的应酬之作,象这样的心态来创作能出好画乎?书画本是修身养性的雅趣之为,修身者,修炼自已的人格品行,脱去粗俗之气,培养文化人气质。养性者,克服躁动急躁性格,培养平静平和心态,只有经过修炼脱俗健心,去躁习平,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陶瓷绘画艺术很讲脱俗,只有脱去身上的俗气才能进入良好的心态。

二、意境

陶瓷艺术创作尤其讲究意境,“珠山八友”是近代陶瓷艺术家的典范,他们把陶瓷文人画的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并赢得了陶瓷文人画家们的一致推崇,许多陶瓷艺术创作者都身体力行,大力实践,创造了许多佳作,博得了欣赏者的敬仰。

抒情性是意境的反映,抒情性也就是诗意性。陶瓷绘画艺术以诗入画,增强画面的诗意抒情性,也非常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故历代文人画家非常推崇。陶瓷艺术绘画抒情性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创作诗意画,利用古代诗词经典绝句或结合自己的文学修养题诗创作。当然,更有意义的是自行题诗,反映诗中有画、诗画合一的意境。二是将艺术创作融入诗情画意,以浪漫的笔墨,浪漫的风格,浪漫的画面呈现浪漫的情怀。就象诗的意境,即婉约又大气,风格各异,体现不同的抒情表达方式,正因为陶瓷绘画艺术融入了抒情笔墨方式,展现了浪漫的意境,因此灵动飘逸之画风使得陶瓷绘画艺术更具欣赏性,使陶瓷绘画艺术成为另一种中国画的代表符号。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三、构图

构图是指整个作品的构思、布局、规划,是作品成败的关健,特别是陶瓷绘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陶瓷绘画不像平面单一的纸上作画,陶瓷载体造型各异。如果没有合理规划,画出来的作品必然是乱糟糟的,失去美感。如山水画,要规划出哪个部位画山,哪个部位画树,哪个部位画水,哪个部位画云等等。构图需根据陶瓷载体的造型来合理布局,这是陶瓷绘画构图要遵循的规则。而瓷板画则吸纳了国画之经典构图法,就布局构图通常有:①三远构图法,三远即高远、平远、深远。高远;构图即采用仰视效果,构塑高大雄伟的山势,这种构图法较适合用直幅构画高山大岭,如汪野亭的《修竹茅亭图》瓷板画就是应用这种构图法。平远;构图即采用平视觉构图,多用于描绘平原浅丘风光,直幅、斗方、横幅均可适用,如毕伯涛的《溪山犬吠》粉彩瓷板画用此构图方式。深远;构图方式包括全景构图方式是采用俯视视觉构图,具有居高临下,一览千里的视觉效果,多用横幅和长卷来展现博大的画面。汪野亭的《江南水乡》粉彩瓷板画就是应用此构图法。②半边型构图法,即画面主题占半边,另一边画衬景或留白题款,这种构图是经典构图法,画面美观,虚实适当,程意亭的粉彩花鸟《荷花翠鸟》瓷板画则采用此构图法。③对角型构图法,也是较经典的构图法,即主题和衬景对称各占一个角。④占角型构图法,即主题占一个角,其余地方画衬景或留白题款。⑤占中型构图法,即主题画在中间,其它地方画衬景或留白。⑥环抱型构图法,即主题在中央,周围画衬景,形成环抱式。⑦对称型构图法,即上下或左右一边画主题,另一边画衬景等等。

汪野亭《修竹茅亭图》

四、造型

所谓造型即设计塑造每个对象的形状。绘画本身属于造型艺术,无论花鸟、人物、山水,每个部位都必须精心设计其造型,造型不好,画出的东西自然难看,这相当于建筑设计师设计建筑物一样,有的建筑物很美,有的很普通,甚至很难看。画一个人物或动物,如果只是呆板的站在哪里,没有优美的造型和表情,画得再有型也不受看。人间事物千姿百态,这就要画师独具慧眼,去观察、提炼出最美的景物造型,也是反映出画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笔墨表现能力。如山水画的造型;山石的造型主要有直线造型、折线造型和曲线造型三类,直线造型是指山石轮廓线的线条相对较顺直舒展,折线造型是指山石的轮廓线的线条有转折棱角,刚硬锋利,曲线造型是指山石的轮廓线的线条婉延曲折,呈波浪型线状。不同的造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别有一番风味。树的造型更多,松、柏、杂、枯树每个人的画法不同,造型也各异。云雾、江河湖水也因其动感程度不同千姿百态,造型虽有固定的模式,但山水画有它的基本规律,规律在于:石贵奇,山贵雄,水贵流,云贵动,树贵苍,花贵茂,十八字缄言。

石贵奇,是说石头的造型应奇特,普通的石头人们见得多了,没人会去欣赏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借鉴奇石尤以灵壁石的造型画石。

山贵雄,无论石山土山,造型雄伟壮丽方能较好表现山的气势、山的精神,人们之所以喜欢游览名山,因名山之雄令人崇敬。

水贵流,画水除湖面水外,溪水、河水、海水都应以流动为高,且流动的态势需设计造好型。

云贵动,画云彩与画雾气应有区别,高山大岭的瀑布云既壮观又美丽,在画云的画家中,刘有成的黄山云是首屈一指的。

树贵苍,画树应苍桑,尤树干树枝应曲折婉延,尽量不要直挺挺的,苍松古柏历来是画家的画树题材,因它的确具有古朴美。

花贵茂,山上花草树丛多一点,茂盛一些,山体显得更有生气,所以画山体尽量不要画光秃秃的山。

归纳起来,无论是心态、意境、构图、造型等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在美化陶瓷的基础上,述说传统文化,彰显艺术魅力。陶瓷绘画艺术是华夏文明的见证。陶瓷绘画艺术不仅提高了陶瓷工艺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陶瓷山水画的写意与意境


在中国画界或者说在陶瓷三大画种行当里,人们一般称人物画为传神,翎毛(花鸟)画为写实,山水画为写意。因为各自表现的对象不同,人物画重神态,花鸟画重情趣,山水画重意境。在构图上,人物与翎毛画以近景特写、折技手法居多,即便有背景,主景一般也是放在近景的位置上。相对而言,山水画由于境广景深,空间范围大,有平远、高远、深远三种透视景区,主景不一定是放在近景上。而中、高、远、深之景不可能如近景之物,看得较为清晰,用肉眼看只是大致一些形象。并且,不同的天气、季节、昼夜、晨昏还有不同的差异,写其意也势在必然。因此,中国山水画乃至陶瓷山水画作者往往需要采取一些意象的方法即写意的手法,而这个意象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还须通过自然、含蓄、精练的笔墨形象,更加真实生动,更加典型概括地表达景象的本质特征。如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在其山水画中,画中国南方山石、林木、溪流,运用许多看似杂乱、不规则的多种点线面的笔触和浓、重、厚、密等墨色,其实极其形象地表现了江南丘陵山区郁郁葱葱,草木华滋及不同空间和气象的自然景观。当然,三大画种里面都有工笔、兼工带写、写意等画法,但行话里归纳的各自典型的特点,尤其山水画的特点,还是具有经典性和象征性。

松风水涧山水陶瓷装饰盘

中国山水画及陶瓷山水画的写意性,是作者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寄兴,表达一种意趣,一种意境,这是写意的出发点,也是终点。它的写意性应包括从工笔、兼工带写至写意的多种画法,而多种画法都是为表达意境而相应采取的不同形式和方法。而写意的画法,顾名思义,它更接近于写意,它具有不同程度的随机、随意和发挥性,但山水画不管是哪种画法,它的最大属性即关键之点是,是否强调写意、突出意境,这恐怕是共同的也是唯一的目标。意境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作品中有了意境,才能打动观众、征服观众,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发挥想象的空间,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感染。

一件寓含意境的陶瓷山水画艺术品,自然不仅反映了作者创作之后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而也一直体现了贯穿于作者整个创作之前的积淀和创作过程中的始末。意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也是一个真正的实体,更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画前的意象到画后每个具体的笔墨、色彩、形象结构显现出来的。因此,意境的创造,大概应从作者源于生活、阅历、品格、学养、情感、认识经意匠经营形成立意开始,也就是说创造意境需要立意,立意又需要依赖和建立在以上诸多元素基础之上。

立意是中华民族绘画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陶瓷山水画深受中国山水画审美理念和画法的影响,自然对追求意境的宗旨和作画的程序,也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陶瓷山水画随材质和某些工具及工艺的不同而不同。唐代大诗人,大画家王维在他的《山水论》开篇就提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把立意放在动手画山水的前面,由客观到主观、从感性到理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对自然生活的观察、认识、感受,通过进一步选材、剪裁、提炼、酝酿加工,融情于景,由情至意,全方位地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以及章法结构、笔墨处理等,在胸中或在画面上勾画总的大致的图稿即把立意转化成胸中或画面的大势气象。所谓“立意为象,置陈布势”是也。

在从事陶瓷山水画的实践经历中,我感到“意在笔先,立意为象”是总的法则,但在实施山水画创作的具体过程中,也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可能往往有时有两个过程即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动笔之前的总体构图和规划,一个是动笔之后构图的进一步调整和变化,前者是按动笔之前总的意图循序渐进或激流涌进,后者也可能在总的意图下由画面某些笔墨形象或某些突发的灵感触动,引发一些更符合作者意愿的画境,峰回路转,临时改变初衷,顺意成章。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曾谈到:“即先有个大章法,在此范围内,逐段生发,每每从一笔生发出一个章法,甚至改变原先的意图,变换或修改大章法。”并且还说到:“在创作中间,临时触动思路,忽得异想,不同以往。”这说明作者在追求山水画的意境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最佳境界或效果,有时可能要突破成法,从成法到无法,正如清代山水大家石涛曾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乃为至法。”

陶瓷山水画注重立意,追求意境,一般总是和诗意紧密联系的。宋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一幅瓷画山水佳作,它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意境,而意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诗的境界。诚如山水画大师李可染所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是意境”。自唐代以王维为先声的中国文人画的兴起,山水画尤讲究诗情画意,唐诗、宋词的繁荣也直接滋润、渗透着山水画界,画重诗意,不但成为时尚,也真正成为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和品味的标准。追根溯源,中国幅员辽阔,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加上悠久厚重,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经典,的确给山水画者开阔眼界,畅达胸臆,陶冶情操,起到了直接感受和潜移默化的双重作用,是山水画者探寻诗的意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陶瓷山水画也颇受中国文人画的影响,画中求诗境,以意写之,甚而为使画面更有意趣和意境,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也早已成为陶瓷绘画及陶瓷山水画的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近代即民国时期以及现代的陶瓷山水画,无论是近似国画画幅形式的瓷板类,还是瓶、缸、坛、罐、碗、壶类等,凡是涉及山水瓷画的画面上,无不题诗题句。有作者自题诗句,也有录名人诗句,与山水画意相契合,或借名人诗句为题材而作画。我记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看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和陶瓷山水画家陈耀星在同一年,同一个时季,分别画了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题材的中大型陶瓷山水壁画,不知是巧合,还是彼此呼应,堪称是现代陶瓷史上不见经传的姊妹篇。通常还看到用唐人诗句为陶瓷山水画面而题的,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江流天地外,山色看无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还有用更短小的诗句为题的,如“空谷鸣泉、崇山飞瀑、山谷清音、松亭观瀑、云壑奔流”等,多至以律诗、绝句,少至以简句为山水瓷画题款,可谓丰富多彩、举不胜举,这种以追求意境为宗旨,诗与画的融合,从内涵到形式的和谐的统一,使中国画及陶瓷山水画独具艺术魅力和表现力。然而,具体看一幅陶瓷山水画作品有无题诗题句,当然不能证明一件作品的优劣,但一幅陶瓷山水画佳作在一合适的地点和空间,题上相应的诗句和精良的书法及印章,可谓是锦上添花,相得益彰,回味无穷。

对于意境的营造,需要意匠经营至立意,同时还尤需要诗的情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罗丹在他的艺术论中也曾说到“艺术就是感情。”凡有过画画经历的人都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往往在好有兴致,感情比较充沛的状态时间下,作品的效果与意境可能与平常迥然不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情愈丰富,感情愈真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可能非同以往。

当然,要想使陶瓷山水画作品有意境,的确非同易事。前面已提起过,是需要作画者由生活阅历、品格学养、认识情感等诸多综合因素的积累才能达到的。宋朝大诗人陆游曾说:“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明朝书画大家、中国文人画派的倡导者董其昌也有一句名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对于陶瓷山水画而言,意境是其灵魂和核心,也是从艺者艺术生涯中毕其心力不断追求的目标。

浅谈陶瓷新彩工笔花鸟


在新彩作品中,新彩花鸟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细致的线条、准确的造型和精微的色彩进行严谨的创作,呈现出工整、工细与工丽的画风,具有强烈的绘画装饰性效果。新彩花鸟画内涵丰富,作品往往呈现情与景,意与境相互交融,其图式形象生动,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留给人们自由想象的空间,给人以一种浪漫的、寓意浓厚的艺术享受。而且寄寓了人们主观的精神情感,深受世人推崇和青睐。

在工笔花鸟中,构图的主要标准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构图也是体现思想内容的一种手段,定气势,宾主,虚实相生,疏与密,聚与散,均衡稳定,呼应,穿插等。也可将西方现代派的一些构成方式与传统工笔画的方程融合起来,这样也就决定选择传统技法的多样性。众所周知:花鸟画注重寓意,但不乏只从寓意着眼,更多的是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思想感情,启发性地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工笔花鸟的设色技法具有多样性,点、染、平涂等,它因对象的不同,质感在相应的轮廓内渲染。色彩达到物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而写意则简炼,更具程序性与不可易性。花鸟画是表现人的意志精神的,是以自然的面貌,以画面的生趣,天趣来再现的,把画家的审美追求与自然形象融为一体。写生花鸟画创作的主要基础,它因掌握花卉的造型基本规律,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而最高要求是通过精确的形来表达花卉的内在精神面貌,而形的精确不等于精神面貌,但神一定是存在于精神的形象之中。齐白石曰:不似为欺世,太似则俗气。花鸟画高于自然,美于自然,才具有美的艺术价值,因此,在创作中,我们应关注画面主体色调与背景色调的冷暖之间的对比,强弱程度,是否突出主体的同时,又能否和谐统一,而不是关注画面的物象色调与自然真实物象色调是否一样。

新彩陶瓷花鸟画崇尚文、意、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的。在这里,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它是形式的因素,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在瓷胎上不同的用笔能引起不同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徐缓的用笔能引起持重含蓄的联想;流利灵动的用笔能引起洒脱欢畅的联想;快速而多变的用笔能引起龙飞凤舞的联想。新彩花鸟画这种笔墨形式因素,是画家的独特风格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现,也是陶瓷装饰所独有的绘画语言。

新彩花鸟画的创作,不仅要重在写实,重在传神达意,形神兼备,而且在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更要注重对花鸟艺术形象的刻画,做到轮廓清晰、结构严谨、线型协调,把画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见解,贯穿于对花鸟表现的客观过程。既要发挥新彩的附着力强,颜色鲜艳的特点,又能跨越和突破生活的真实展开联想。“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从意境的深度和广度上构思、渲染,使艺术风格流露于指笔方寸之间,以突出事物本质的表现手法加以对花鸟形象的塑造,将意韵充分表达在陶瓷载体上。花鸟形象有神才能富有生机、才有生命力,才能感动大众,唤起人们对艺术形象的思想感情共鸣,从而取得挺拔、大方、庄重、统一、整体的艺术效果。

传统和现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讨论的问题,然而,没有哪一个画家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或避开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而能有所成就,成为一代巨匠。传统和现代是绘画史线索的两端。所有的画家都要在这两端之间的线索上找到准确的位置,它们两者是相互统一。现代工笔花鸟画大概有几种表现形式,写实、装饰、传统和中西融合。我们应继承传统而又要有创新的理念。

然而,事物发展进步的评定准则适用性是阶段性的。就表现技法的完善和笔墨趣味的高杨,都不是艺术的终极目的。从龟甲“取物象形”到“骨法用笔”至“以形写神”,表现出技法的演进和艺术本质的复现,以至有效地利用技法形式来表现人类的审美情感和心性意象,才是艺术的本来目的。

现代工笔花鸟的表现技法是很难用几种面貌和方法来概括的,然工笔花鸟画所表现题材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技法探索的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工笔花鸟画正走向现代走向多元。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