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色黑釉

花色黑釉

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

黑釉釉料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小编推荐

宋代“斗茶”首选黑釉瓷碗


北宋黑釉油滴瓷碗

北宋黑釉油滴瓷碗,高9厘米、口径30.2厘米、足径11.8厘米,于陕西省蒲城县城关镇收集,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油滴,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状如夜空的星辰,又似一滴滴晶莹的油珠,十分美丽。其形成机理是釉层中的氧化物经高温发生分解所致。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属结晶釉,其盛烧于北宋,衰于元末,以福建的建窑最为有名。古人盛赞油滴釉器“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映日透视,晶莹夺目”。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境界。黑瓷本是瓷器中最普遍、最单调的一种釉色,而宋人却奇迹般地创造出了结晶釉,如油滴、兔毫、曜变、鹧鸪斑,使黑釉成为一种别具风格的艺术釉。油滴釉作为其中的代表,利用铁元素在釉中产生不同形状的结晶,采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烧制工艺,创作出变化莫测的满天星斗般的油滴效果,一改黑釉的单调与平淡,为黑釉增添了光彩。

黑釉瓷器在北宋兴起,与当时宋人饮茶以及“斗茶“时尚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宋饮茶,先将茶叶制成半发酵的茶饼。饮茶前将茶饼碾成细碎粉末放入茶碗之中,再沏以初沸的开水。宋代茶盏有五种釉色,黑釉、修釉、青釉、青白釉和白釉,其中以黑釉盏最受欢迎,这是因为茶叶泡开后水面浮起一层白色泡沫,斗茶先斗色,以茶面泡沫为青白者胜出,灰白次之,黄白最下。黑瓷盏因便于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喜欢,像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

迄今所见的油滴釉器多出自建窑,胎体较厚,器型较小,而这件黑釉“油滴”瓷碗,胎体厚重,釉面漆黑。如此之大和如此之美的油滴碗,具有典型的北方窑口的工艺特征,环布碗底的油滴斑点,晶莹透亮,增添迷人的色彩,堪称瓷中珍品。

“黑花”开后“青花”开


宋代名窑蜂起、名瓷迭出,是中国瓷业的巅峰。

赵宋一代,瓷窑众多,特色各具,其中以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八大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定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为代表,它们最能突显宋代瓷器的沉静素雅之美。

在学术界,大都把扒村窑归于磁州窑系。磁州窑系的典型特征是“白地黑花”,“白地黑花”是扒村窑的典型产品。

扒村窑与钧窑近在咫尺,也大量烧制钧瓷,把它归于钧窑系也未尝不可。“学界也有人把扒村窑称为磁州窑系扒村窑类型,甚至主张把扒村窑从磁州窑系中独立出来。”教之忠先生说,“无论是五大名窑还是八大窑系,都是后人对宋瓷的一种总结与概括。”

无论是磁州窑还是磁州窑系,大体上是个考古学概念。扒村窑归入磁州窑系,只是考古学上的一种归门分类,这与仰韶文化以渑池县仰韶村命名是一个道理。尽管仰韶文化最早发现于仰韶村并以此命名,但这不是说仰韶村是仰韶时代最为文化先进的地方。

磁州窑系是宋、金、元时期中国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它上承唐代北方烧制白瓷、黑瓷的诸多窑口,如巩义窑、相州(安阳)窑等,到了宋代蔚然而为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

现代考古学已经证实,至少在北魏、北齐时代,巩义窑、相州窑已经相继烧出白瓷。白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有了白瓷,才会有白地黑花、白地青花(青花瓷),才能在瓷器上绘出最好最美的画卷。

磁州窑系窑口烧瓷品系繁杂,以白瓷、黑瓷为主。装饰以白地黑花为主流,纹饰题材取自民间生活。

磁州窑与磁州窑系是两个概念,尽管磁州窑在河北,但磁州窑系的重要窑口,大都集中在河南。

磁州窑系窑场主要分布在今日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以河南为多、为早,如河南鹤壁窑、禹州扒村窑、登封曲河窑都创烧于唐。唐代北方民窑除主烧白瓷以外,兼烧黑瓷、花瓷、青瓷、三彩等,品类多而不单一。至于磁州窑系之磁州窑本身,创烧历史倒是晚于河南磁州窑系诸多窑口,烧瓷年代不会早于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

北宋时期的墓葬,不见出土磁州窑系瓷器;禹州白沙宋墓壁画上,绘有磁州窑系的瓷器形象。

磁州窑系的代表性窑口主要有:河北磁州窑,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禹州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与江西吉安吉州窑。

磁州窑:宋代文献不见记载,明初文献开始提及,但很简单。此后,文献记载日渐增多,但对它的评价不是很高甚至有失公允。这也许全在它的民窑身份与大胆创新——烧了白地黑花瓷器。1957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磁州窑进行了考古发掘,证明其创烧年代不早于宋神宗时代。

修武当阳峪窑:不见文献记载,上世纪30年代在焦作煤矿任职的英国人R·W·Swallow调查过该窑址,此后北京古董市场上开始叫卖当阳峪窑的东西,从此引起注意。

鹤壁集窑:不见文献记载,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普查时,才发现了窑址。

禹州扒村窑:1950年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写了《禹州之行》,它才为学界所了解。扒村窑白地黑花器物有瓶、罐、盆枕、盘、碗等,黑花笔调粗放、简练,下笔任意,勾画简单,皆在似与不似之间。

登封曲河窑:1961年3月发现,代表作要算珍珠地划花装饰,但珍珠地划花当创始于新密西关窑,曲河窑对它有了改进与发展。

山西介休窑: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创烧于北宋,至今尚未进行考古发掘。

江西吉安吉州窑:文献不见记载,烧制的瓷器具有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风格,因此学界把它归入磁州窑系。

之所以节外生枝地简要罗列学界公认的磁州窑系的这几个代表性窑口,旨在寻找唐青花的“下家”,元青花的“上家”。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巩义窑,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陶瓷界的共识。唐代青花瓷器是中国青花瓷的滥觞期,宋青花、金青花比唐青花还要少见,但到了元代,青花瓷一下子成熟起来——固守在“青花”上,寻找青花瓷的发展脉络,寻来找去,命若游丝的宋青花、金青花还是不能背负起中国元、明、清的巍峨大厦。

回到中国瓷业巅峰的赵宋一朝,环顾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八大窑系之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定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也许会顿然发现: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中,唯有磁州窑系诸窑在瓷器上书写着最新最美的图画,指示着中国瓷业的发展方向——只不过,这种图画,是黑花,而不是青花。

巩义窑创烧的唐青花瓷器,是外销产品,这也是中国陶瓷界的共识。至少在元代之前,国人喜欢黑色与黑白分明,不爱青色与青白不分。蒙古人尚青,改变了国人的色彩欣赏习惯,明、清继之。生产白地黑花瓷器的北方磁州窑系代表窑口,全都“死”在元代,明、清成为遗址。这,也许是“黑花”凋零,转为“青花”的一种见证。

巩义窑因处在赵宋皇陵区域,宋初被迫停烧。十里窑场的大多数工匠,自然不会从此种地,不再烧瓷。而磁州窑系诸窑,恰好以巩义窑为中心,画圆布局的。这,难道只是巧合?

宋、金相对于唐朝,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乃至贸易往来,无疑是减弱的。特别是金,海上与陆上都难以与伊斯兰世界沟通,在金朝地盘的磁州窑系诸窑,把参与海外贸易“青花瓷”,转换为中国人喜欢的“黑花瓷”,自然而然。

没有“黑花瓷”,元青花瓷没有道理一夜成熟,明、清没有道理主宰中国瓷业几百年。

“瓷上青花”与“瓷上水墨”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

没有“黑花瓷”,青花瓷也就真的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一样“走笔至此搁一半”,缺少它的“前一半”了。

画以墨为韵,瓷以青为贵,青花在瓷胎上的色性,一如水墨在宣纸上铺展,具有无法言说的韵味:或明朗宁静,或曲折幽深,或如蓝天白云,或如荷塘月色,淡到极致,也浓到极致。青花以它的这种独特瓷韵,自蒙元以降,始终是中国瓷器的主流。

但“瓷上青花”并不是中国传统中的“画中水墨”——谁都知道,宣纸上的中国书画,黑白分明,书画颜料,是黑墨,不是青墨。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古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认为,扒村窑瓷器才是真正的历史中国的“瓷上水墨”。在为《中国扒村窑艺术》一书作序时,他这样写道:扒村窑“将釉下彩的黑并加染淡赭互相衬托,以增进彩绘艺术的美感,绘画内容丰富,纹饰用笔工细、粗犷兼备,既有人物、动植物、鸟禽,也有来自民间的民谚童语为装饰,取意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祈福求祥;并且生产釉上的红绿彩瓷与三彩。绘画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实为瓷上水墨。它为磁州窑系的一个新的亮点”。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著名作家兼书画家冯骥才先生,不是古瓷专家,面对扒村窑瓷器残片,话语无多。在展开的宣纸上,他挥笔而题的,正是“瓷上水墨”。

作为民协主席,他看重的是作为中国民窑代表窑口的扒村窑瓷器残片绘画所遗存的民风风俗;作为书画家,他看重的是扒村窑白地黑花瓷器是“瓷上水墨”。

这,当然是他冒雪乃至冒险探访扒村窑的两大根由。

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磁州窑系部分工匠南迁江南等地,继续烧制瓷器,这是中国学界的共识。他们烧什么?是否还是磁州窑系的代表瓷器“白地黑花”?

江西吉州窑遗址试掘所获资料判明:吉州窑北宋时烧青白瓷,出土标本有注子和注碗。注子腹如球形,没有纹饰;注碗有敞口深腹与瓜棱形两种,没有纹饰。这类标本压在最下层,时代最早。压在青白瓷上面时代稍晚的,则有釉下彩瓷器,也就是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等。也因此,学界把江西吉州窑列为磁州窑系,尽管磁州窑系通常被称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

吉州窑釉下彩绘,也就是白地黑花等,对景德镇青花瓷器影响颇大。元代青花瓷器中的蓝地白花画法,借鉴的,正是吉州窑。因此,已故著名陶瓷学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前会长冯先铭认为:“……很可能是北方陶工为了逃避金军入侵,南迁到吉州窑,以磁州窑的技法生产出瓷器。后来到南宋末,吉州窑许多陶工迁移到景德镇,这时白釉黑花技法传到景德镇。”

青花瓷,说得文气一点儿,无非就是白釉青花、白地青花、釉下青花瓷器等;但不管是白釉黑花、白地黑花、釉下黑彩瓷器,说得简洁一点儿,不就是“黑花瓷”吗?

唐青花——宋黑花·宋青花——金黑花·金青花——元青花·元黑花——明青花·明黑花(此时尚有少量烧制)——清青花,这样的序列,也许道出了中国“花瓷”——青花与黑花,“瓷上青花”与“瓷上水墨”向前演进的历史轨迹。

在宋代五大名窑与八大窑系中,作为民窑的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为明、清瓷器的演进种下力量。除磁州窑系诸窑,五大名窑与其他窑系,都在追求窑变与釉色,没把“花儿”烧在瓷器上。

不能因为青花走进皇宫变得高贵了,就割断它与民窑黑花的血缘,“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

扒村窑作为北方磁州窑系最南端的一个窑口,当是“黑花”南迁变“青花”的重要跳板。宋、金之际,这儿是岳飞以武汉为根据地,实施北伐的主战场。岳飞退军后,很多百姓随军南迁,当然包括杰出的瓷器工匠。田野考古业已证明,扒村窑金、元瓷器烧制水平,大不如宋。

扒村窑地接南北,扒村窑“黑花”承前启后,当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节点。

浅谈宋代黑釉瓷器发展历史


宋代黑釉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最常见的品种。宋代民间大量生产黑釉生活用瓷。宋代时黑釉瓷器的生产数量大大增加,据资料统计,三分之一以上的窑场都生产黑釉瓷,尤其是黑釉碗盘的产量很大。其中,对黑釉瓷器烧制品种最齐全的当属福建建窑。

建窑黑釉瓷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南宋达到了鼎盛时期,创烧出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又富有装饰效果的黑釉瓷产品,品种包括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曜变釉、结晶冰花纹釉、芝麻花釉、龟裂纹釉、酱褐釉等由窑变产生的自然结晶釉产品,以及黑釉点白斑、黑釉铁锈花、黑釉描金彩等人工绘饰艺术的作品。宋代黑釉古籍中常称为“乌泥建”、“黑建”、或“紫建”,在日本称为“天目瓷”。

黑釉瓷器的蓬勃发展是有着历史、社会、地域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原料丰富,这种含铁量很高的粘土,属于低档原料,在地面上很容易找到,陶瓷工匠们就地取材用于制造黑釉瓷。有充足制瓷原料是制瓷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或保证,在北方的许多煤田中有多层可供烧造瓷器的高岭石粘土矿存在,但原料质量不很好,加之淘洗不够纯,很难做出轻薄细腻的白瓷和青瓷。虽然北方的邢窑、汝窑、定窑、耀州窑有很好的胎土,其精细程度并不比南宋官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差,可是毕竟生产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北方广大地区的需求。

黑釉瓷获得快速发展的第二个原因是当时与宋代特定的社会背景有关,当时社会盛行饮茶、斗茶。宋代早期饮茶方式由煎饮变为点饮,烹点技术极为讲究,出现了“斗茶”。“斗茶”不仅是饮出茶的品质,也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北宋的统一大体上结束了五代十国群雄割据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茶叶生产和贸易日趋频繁,在两宋经济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乡村小道、集镇街头随处可见村女卖茶的景象。除府治外,不少农村乡镇被设为茶叶集散地。

崇宁元年,朝廷还在浙江上虞、余姚等地设置了官办茶场。这种状况刺激了与茶相关的产业和文化的发展。金、银、铜、铁、铅、锡开采的大大增加,遍布全国各地的官窑和民窑趋于成熟的烧瓷技艺,又使得高质量茶具的出现具备了物质条件。宋朝统治者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开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地位高,市民文化兴起,城市格局“市”、“坊”不分,从都城到各大城市,都广泛分布着文化娱乐场所。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汴京城内的闹市和居民聚集之处,各类茶坊鳞次栉比。茶肆文化随之应运而生。北宋后期,受到北方辽、夏的威胁,开始将经济文化的中心偏向于东南沿海福建一带。瓷器是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因此,对外贸易的需要是推动宋代制瓷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当时建窑黑釉盏受到许多海外国家,尤其是日本的青睐。思想意识方面,宋朝推崇理学、儒学,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风格。茶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是纯洁、中和、清明的象征,时人崇尚以茶养生。而黑釉茶盏安静的色泽中折射出的深邃意境则既能给人们带来生理上的享受,又能融入精神文化生活中,成为一种艺术的追求和心理上的享受。

此时,建窑、吉州窑创造性地生产出了兔毫釉、曜变釉、剪纸漏花、玳帽釉、虎皮釉,继而北方地区也仿制生产出惟妙惟肖的兔毫釉、术猖釉,还创造出了铁锈花、黑釉红绿彩和凸线纹等新品种,这一系列成就使黑釉成为铁系色釉中装饰手段最丰富的高温釉。

第三个原因是价格低廉。生产黑釉茶盏的主要是以建窑、吉州窑为代表的地方性民窑,产品品种主要是民间生活用具,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他们从事的是商品生产,自负盈亏,因此必须紧跟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为满足风靡全国的斗茶需求,迎合商人和市民的审美趣味,这些民窑的陶工利用现有的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或兔毫,或油滴,或剪纸贴花,或木叶纹,巧妙安排,精心烧制,通过斑纹变化、图案点缀产生抽象的美感,整体和谐统一,使得原本沉闷单调的黑色变幻出多种装饰效果,焕发出神采,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富于高度的艺术美感。一般来说,青釉和白釉瓷器需要对胎土进行较细致的加工,生产成本自然较高。而黑釉瓷器对胎土质量要求不高,生产成本低。作为普通百姓,在物质较为匮乏的古代,生活需要精打细算,购买生活用品也通常选择实用和价格便宜的,其次才是美观。在瓷器的销售市场上,黑釉瓷器无疑在价格上占有绝对优势。上述三条应是黑釉瓷器在宋代以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黑釉瓷器是颇受大众欢迎的产品。不仅满足了民间普通百姓物美价廉的要求,其高档艺术瓷也受到中上层社会的青睐。民间瓷窑生产的最大特点是带有很强的商品性质,市场决定生产。人们喜欢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卖的快,就做什么,根据民众的喜爱和要求及时对产品进行调整。在古代的陶瓷制造业中,从事于艺术设计的大多是普通的民间工匠,他们虽然缺少系统的文化素养,但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他们没有写下著作和艺术理论,却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美好的作品。这些聪明好学的民间工匠,以其特有的兼容并蓄性,创造出许多黑釉精品瓷。宋代以来有大量的中上层消费者,是黑釉精品瓷的使用者。一个具有较强购买力又喜欢欣赏的消费群体,必定促进了黑釉高档瓷的生产和不断创新。

胎釉知识——缩釉与爆釉


缩釉与爆釉是瓷器研究的一个小课题,仔细研究,我们发现缩釉和爆釉与原材料的应用和生产工艺有直接关系,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瓷器的鉴定有一定的帮助。

缩釉的形成曾经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因胎体上粘了油污,所施釉面无法覆盖胎体而引起缩釉。另一说法是烧窑时冷却过快而引起缩釉。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均有误。前者,瓷器的烧制温度为1200°C以上,而油污在500°C已蒸发,此时釉料尚无熔融,无法引起缩釉,此说难以成立。后者,窑内瓷器的冷却是胎釉同时冷却,冷却快大多是产生釉裂或胎釉同时爆裂。热胀冷缩是一较普遍的物理现象,冷却能缩釉,但它是整体冷缩不是引起缩釉点的主要原因。

瓷器的胎体主要是经过瓷土(或瓷石)与高岭土粉碎、漂洗、沉淀加工而成。瓷土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高岭土的成分中氧化铝的含量稍高一些。瓷釉由石英、云母、钠长石等物质组成,自然界里称作釉果,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硅酸盐,但瓷釉中还加一些碱性助熔剂。除此之外,明清瓷器中一般都加入了由草木灰和氧化钙加工而成的釉灰。

瓷器的釉面有高温釉与底温釉之分,但我们却很少研究高温胎与底温胎的区别。高低温胎体的温差不大,一般为100°C左右。高温胎的胎体中的氧化铝的成分较高,它的烧结温度在1280°C-1330°C之间。由于温度高,胎体大多能烧成我们所说的糯米胎,胎体晶莹、透亮。如果胎体内加入少量的含氧化钛成分,那么胎体就显出玉白色,有玉质感。

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青白釉料,就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鉴赏这种瓷器的釉面时我们能在放大镜下看到大小不等的多层气泡,小气泡托着大气泡。以上现象在明代和清早期的瓷器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民窑瓷器更多,可以作为鉴定瓷器的一个参考。此外,另一种情况也能产生缩釉点,主要是胎体坯子落了灰尘,上釉前没吸干净,灰尘的小颗粒可引起缩釉,但这现象很少出现。原因一是坯子上釉前都有一个“上水”的步骤,灰尘很少,二是一般有灰尘,大都是在釉上引起一个黑点而不引起缩釉。灰尘引起的黑点和缩釉点的瓷器大都是民窑,在道光、同治年以后生产的瓷器更多一些。

高温胎与低温胎是相对的,即使低温胎,瓷胎的烧结温度也要1200°C左右。原始瓷大都是低温胎,从胎体不结实、较为疏松的现象看,它的烧结温度应在1200°C以下。这些瓷器胎釉结合不牢固,胎厚釉簿,欠观赏性。

道光以后的瓷器烧结的温度也不太高。主要是康乾盛世后,经济的发展使瓷器民用普遍化。乾隆后期已有五件套作为姑娘的嫁妆,嘉道后盛行。所以瓷土的需求量很大,精细的原料仅能用于官窑。道光以后瓷土质量欠佳,主要是精品高岭土减少,胎中氧化钙的成分增加,降低了瓷胎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200°C-1250°C烧结固化。嘉道以后在烧制陶瓷用的釉料中增加了碱性助熔剂,在温度近1300°C时釉料熔融,但较前期的粘度低,较稀薄。但这种较稀薄的釉料均匀地渗入烧结的瓷胎中,所烧制的瓷器也很漂亮。此种瓷器胎釉结合尚可,釉面较薄,有的可见胎痕。釉内气泡较小,少有层次感。

康熙时期的亮青釉是最好看的釉面,其器胎料中高岭土的成分达到50%,氧化铝的成分达到25%-30%,而且胎体用料淘洗得十分干净。由于胎体烧结温度高,胎的表面和釉的内层面在高温下产生共熔现象,这样的瓷器胎釉结合紧密。用放大镜看瓷片的断面,有的可看到胎釉呈锯齿型的互熔面。此时康熙瓷器釉料中适当增加了釉灰以及釉料中氧化钾和氧化钙的含量增加,在温度控制较好的情况下,釉面特别致密、肥亮,玉质感极佳。

我们在一些瓷器表面看到形状各异,有的像虫蛀一样大小不等的小孔,即是因爆釉形成的。收藏界一般均认为爆釉是和瓷器碰撞引起釉面开裂有关,但实际上形成爆釉的原因很复杂。有的瓷器没有经过碰撞,还有的新烧的瓷器产生了爆釉。而有的瓷器釉胎均碰坏,时间很长也不爆釉。笔者认为,爆釉和胎体的原材料有很大的关系。胎体的烧结是多种原料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结构较为复杂的混合盐的一个过程,当胎体原材料中氧化钙的含量过高时,瓷器烧结后会在局部析出多余量的氧化钙(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氧化钙在遇水后体积膨胀生成熟石灰。一般来说,在釉的保护下,氧化钙是碰不到水的,但在器物的棱角处,釉面较薄的地方,难免有一些细孔。有的瓷器虽没毛细孔,但年代久了表面磨损或有磕碰,也会产生细孔。当细孔或裂痕吸入水后,胎中的氧化钙体积大大膨胀,使釉面爆裂,即我们看到的爆釉。

爆釉的瓷器在各年代都有,但从清初到嘉庆早期较好的瓷器很少爆釉,道光至光绪初期生产的瓷器爆釉较多,以后在民国中后期到解放初期也有这情况。已故的中国古瓷学会会长汪庆正先生认为:瓷器鉴定是一门边缘科学,它同化学、物理、人文科学关系十分密切,古陶瓷的鉴定要知道器物的产生年代,产地在哪里,当时采用什么原材料和用什么工艺……所以,我们在鉴定一件瓷器时,除了常说的器型、纹饰、款识等因素外,多研究一些原材料和加工工艺相关的胎釉知识很有必要。

黑茶配陶壶,登对


1月6日是2012"湖南(红星)年货购物节开幕的第2天,虽不是周末,但红星国际会展中心红红火火,人声鼎沸。推着车、抱着孩子、三五成群……长沙市民吃着小吃陆续走进展馆内“逛”年货展。

酒水、茶叶、糖果、干货……年货堆积如山。手提着、肩扛着、车推着,市民采购热火朝天。普通年货销售旺,更有一些新鲜年货让人爱不释手。云电视、60公分长的杏胞菇、近一米的豆腐干……新鲜年货层出不穷,喜欢喝茶的也有福了,年购节上有黑茶的专用茶具首次亮相。

陶制茶具惹人围观

在现场,王大爷手里捧着一把结晶黄的茶壶仔细地端详。“这种陶制的茶壶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古朴柔和很有质感,不但可以品茶还可以做艺术品。”

刚喝完茶的朱美女也兴致勃勃地欣赏各种茶具。“这简直就是一个茶具的博物馆,大的、小的、肥的、瘦的,各种形状都有,我太喜欢了,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了。”

喝茶的、欣赏的、购买的,层层包裹的人群让长沙窑陶制茶具展馆的负责人吴先生忙得不亦乐乎。

“真想不到,长沙窑陶制茶具这么受到大家的喜欢,开幕这2天已经卖出100多套了。”吴经理表示,这批陶制茶具是由长沙府窑陶瓷艺术中心专门为黑茶研制的,此次年购节属于首次亮相,所以主要以推广为主,价格十分优惠。

黑茶专用茶具首次亮相

茶艺师忙得不可开交,泡了一壶又一壶。刚泡出的黑茶,入喉自然、韵味回甘、唇齿留香且并不感到烫嘴。原来这是陶制茶具的特点之一。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好茶需好器。“喝茶还是陶器好,陶制茶具更适宜喝茶。”著名黑茶专家、高级评茶师张流梅女士表示,黑茶作为湖南特色茶早已美名远播,长沙窑陶制黑茶专用茶具更加彰显了黑茶品质。

长沙府窑陶瓷艺术中心打造的这批长沙窑系列陶制茶器孔隙比瓷大,透气性较强,品茶可以存香、聚香,并且陶土含有铁等微量矿物质,能够起到软化水质的作用。

“这批陶制茶具古朴、朴实、自然、厚重,文化气息浓郁,文化与养生共融,实用与收藏兼具。”吴先生介绍道。

长沙窑系列茶具继承了长沙窑陶器的古韵风格,不仅艺术价值较高,更为重要的是它让黑茶有了专有的茶具。

从外形上看,这批陶制茶具壶的开口较大,便于黑茶的洗涤,杯内的白柚便于观察汤色,茶海的高度较高便于留香。

“其实更为重要的是黑茶性温,陶制茶具性凉,从养生上达到阴阳调和。”长沙府窑陶瓷艺术中心总设计师吴琪表示。

宋代磁州窑白釉黑花盖罐


宋代磁州窑白釉黑花盖罐

山东东营苏莹

位于磁州地区的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就开始烧制陶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实现了由陶到瓷的飞跃。磁州窑的瓷业生产历史源自南北朝,历经隋唐的发展,至宋金元达到鼎盛,明、清仍延烧不断。磁州窑传播广泛,影响深远,蜚声中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磁县境内的漳河流域和峰峰矿区境内的滏阳河流域。其中,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是磁州窑遗址中面积最大、地层最丰富、最具典型意义的窑址。除磁州窑以外,北方许多窑场也生产与之相类的产品,我们将其统称为“磁州窑类型”。迄今发现的“磁州窑类型”窑场,广泛分布在北方10多个省、市、自治区。

磁州窑堪称是宋代以来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窑场之一,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见称。其品种非常丰富,既有白与黑单色釉,又有白釉绿斑、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刻花、白釉黑剔划花、白釉黑绘、白釉黑绘划花、绿釉黑剔、绿釉黑绘、珍珠地刻花、三彩釉和红绿彩绘等,按装饰技法划分不下12种。而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工艺是它的白地黑绘作品(又称铁锈花装饰),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民俗、民风画卷,享有盛誉并影响四方。

如图中展示的这件宋代磁州窑白釉黑花盖罐为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的馆藏一级文物,可谓是宋代磁州窑白地黑绘的珍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该罐1992年出土于广饶县拖修厂院内,通高13厘米,口径9.5厘米。为子母口,肩部饰两系,鼓腹,矮圈足。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肩腹部饰两组黑釉彩带,彩带之间用黑釉饰不规则草叶纹。盖为圆弧形,正中有一桥形钮,钮周围饰两组环形黑釉彩带。

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造型以质朴、典雅取胜,无繁缛装饰,给人一种清淡美。而白地黑绘这种技法的基础就是磁州窑最独特的艺术特征——白化妆土。若没有白化妆土,就没有磁州窑白地黑绘这种对比强烈的装饰艺术。透过这件作品可以看出,在白化妆土上用含铁的彩料绘出纹样,再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呈现在白地上的黑色不规则草叶纹及环形黑釉彩带,堪称一帧精彩的水墨小品,简练活泼,气韵生动。

磁州窑白地黑绘(铁锈花装饰)对中国,乃至世界瓷器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这种颇具水墨画风的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是我国瓷器由胎釉装饰到彩绘装饰的过渡,为之后的青花、五彩与斗彩的出现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艺术基础。而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这件体现北方自由洒脱生活气息的磁州窑白釉黑花盖罐,不仅为研究该时期的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将磁州窑白地黑绘装饰艺术的独特之处——把中国传统书画工艺与制瓷工艺完美结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标题:宋代磁州窑白釉黑花盖罐

原文链接:

稿源:新浪收藏

白釉黑花猴鹿纹瓶(西夏)


西夏是另一个少数民族——党项族建立,他们生活在草原与大漠之间,汲取着中原文化的营养,又不肯完全被汉化,仍执着地保持自己的风情。但是,西北的山水毕竟与中土相连,我们仍能从它的器物中看到血脉相融的迹象。

顽猴戏鹿

此瓶是一件民间生活用瓷,瓶口外撇,短颈,丰肩,长腹,宽圈足,砂底无釉,造型挺拔秀丽。通体施白釉,釉下以黑彩勾勒纹饰,肩部绘一周变形莲瓣纹,两侧绘两组下垂的卷叶纹,腹部一面绘两只展翅飞翔的大雁盘旋于芦草上空,另一面绘一只猴与一只梅花鹿在芦草丛中跃动嬉戏,猴以一手持苇草逗鹿玩耍,鹿单腿抬起,低首抿唇,若有所动,看得出猴的顽皮与矫健,还有鹿的机灵与乘巧,整幅画面充满着运动感和节奏感,生机勃勃,活灵活现,以酣练的笔调,描绘出无尽的画意,让人说不出来,又爱不释手。

美好向往

画的主题选用猴、鹿纹,取材于中国民间的风俗,隐喻“侯(爵)”与“(俸)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官禄和长寿富贵生活的向往。非常沉重、看似模糊的理想追求以如此轻松活泼的画面表现出来,我们不知作器者何人,但愿将此瓶连同那份美好向往保存长久。

建窑黑釉瓷釉色类别及特征


中国的黑釉瓷产生于东汉时期,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至宋代到鼎盛,建窑更把黑釉瓷推向了厉史的高峰。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熔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这些釉面花纹与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似为“窑神”之作,产生了特殊的艺术魅力,陶瓷工艺界称之为“窑变”。由于非人力所为,因而更显名贵。建窑首创的兔毫等结晶釉变化莫测,博得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赞颂。建窑黑釉普遍采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且釉层普遍较厚,釉汁肥润。由于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其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有余釉在高温易于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建窑黑瓷玻化程度较高,釉面光亮但不刺眼,给人以宁静庄重之感。由于釉料配方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建窑黑瓷釉面又呈现多种纹理。对于这些釉面纹理的命名,陶瓷界尚有不少争议,本书在尊重厉史文献记载的同时,也采用部分约定俗成的称呼,大致将它们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及杂色等六大类。

1、乌金(绀黑)釉:“绀黑”一词在宋代蔡襄的《茶录》中已有记载;“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这是建窑黑瓷较典型的釉色。乌金釉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酱黑色。一般来说,酱黑釉釉层普遍较薄,光素无纹,早期建盏的釉色多属此类,釉面略显呆板,黑而不润,极少挂釉。建窑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色黑而滋润”,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

2、兔毫釉:“兔毫”一词在宋代文献中也已平凡出现,如《茶录》中“纹如兔毫”、祝穆《方点胜览》中“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以及苏东坡、黄庭竖、杨万里等诗文中都频频出现这个词。兔毫是建窑最典型的且产量最大的产品,以致人们常常习惯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所谓“兔毫”,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文,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宋微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有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黄庭竖《信中远来相访且至今岁新茗》诗云:“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蔡襄在《试茶》中也赞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花,云闲末垂缕。愿而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3、油滴釉:“油滴”一词至迟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就已出现在日本的文献中。成书于日本应永年间(1394-1472年)的《禅林小歌》中载:“胡兹盘以建盏居多,有油滴、曜变、......天目。”“油滴”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此种称呼目前陶瓷界尚有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油滴”是宋代文献中所指的“鹧鸪斑”。[45]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径一般为三、四毫米,最大者达一厘米;[46]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缭乱。油滴也是一种结晶釉,烧成难度较大,成品率低,传世或出土很少。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收藏的一件南宋油滴天目碗被视为国宝级文物。90sjyl号窑址堆积层中也出土一件油滴碗,该碗口径12厘米,底径3.6厘米,高4.6厘米。在日本文献记载中,“油滴”是仅限于“曜变”的名贵瓷品。在现代收藏界,“油滴”也是建盏中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4、“鹧鸪斑”:“鹧鸪斑”一词在宋代文献中常有出现,如陶谷《清异录》中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方舆胜朗》载:“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僧惠洪诗中也写道:“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陈蹇叔也在诗文中赞道:“鹧鸪王冕运输宇,兔毫瓯心雪作泓。”可见,宋代建窑不仅生产鹧鸪斑,而且也充分得到了文亚士们的首肯。但怎样的建窑黑釉问你才能称得上“鹧鸪斑”呢?目前陶瓷界争议很大。有的学者认为,“油滴”就是“鹧鸪斑”;[47]也有的学者认为,1992年5月至6月间,在水吉池中村原瓷厂内掘出土的,以往研究者称为“珍珠斑”的釉面品类就是“鹧鸪斑”;[48]还有的学者将“珍珠斑”列入“正点鹧鸪斑”,而将油滴列入“类鹧鸪斑油滴”,曜变则命名为“类鹧鸪斑曜变”。[49]也有的学者认为,“鹧鸪斑”是江西吉州和窑的风格,《清异录》记载的“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应为永和之误。”[50]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有关专家研究[51],鹧鸪斑的羽毛通体有二大主要纹理,其背部为紫赤相间的条纹,而胸部则为“白点正圆如珠”,因此,建窑出土的“珍珠斑”应是宋代文献中的“鹧鸪斑”。此类斑纹比“油滴釉”更富有立体感。笔者赞同这种观点。目前,尚未发现有完整器传世或出土。鹧鸪鸟为闽北山区常见的鸟类,其胸部“白点正圆如珠”则因为雄性鹧鸪鸟,而雌性鹧鸪鸟的羽纹则是黑白(灰或浅黄)相间的条纹。目前,日本尚未发现有此类传世品,故其文献中末见此类名称也就不足为怪了。

5、曜变:“曜变”一词至迟在《禅林小歌》中就有记载。成书于十六世纪前期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把建盏珍品划分为若干等级,其中将“曜变”列为“建盏之至高无上的神品,为世界所无之物。”所谓“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圆点呈黄色,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耀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而得名。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的方向移动而变化,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52]由于“曜变”烧成难度极大,故传世甚少,仅日本收藏四件,其中三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一件被定为重要文物。

6、杂色釉:由于建窑黑釉器系“窑变”所致,故釉面纹理变化多端,除上述五大类釉面纹理之外,还有一些杂色釉,如柿红色、赤红色、酱釉(酱绿釉、酱黑釉、酱黄釉)等。而有的文章中提到的“灰白釉”、“芝麻花”、“结晶冰花纹”、“龟裂纹”等杂色釉,笔者认为都是火候不够高的次品(生烧或半生烧品)。如果放置窑炉重新烧至,灰白的颜色也可以转变为黑色。建窑黑釉器必须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中方能烧成正品。此外,“铁锈斑”纹的定名问题还有待陶瓷界进一步研究、确定。

7、建窑黑釉的基本特点及主要化学成分。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根据上海硅酸所的测定,建窑兔毫盏釉质的化学成分一次为:硅(sio2)60~63%,铝(al2o3)18~19%,钙(cao)5~8%,铁(fe2o3)5~8%,钾(k2o)~3%,镁(mgo)~2%,磷(p2o5)>1%,钛(tio2)0.5~0.9%,锰(mno)0.5~0.8%,钠(na2o)~0.1%[53]

三、胎质特征及其化学成份

建窑黑瓷的胎质的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扣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沙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为上乘的茶具之一。

根据测定,建窑黑瓷胎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硅(sio2)62%~68%,铝(al2o3)21%~25%,钙(cao)<0.2%,铁(fe2o3)7%~10%,钾(k2o)约2.7%,镁(mgo)0.4%~0.5%,钛(tio2)1%~1.6%,钠(na2o)<0.12%

建窑系黑釉瓷器的基本特征

由于宋代“斗茶”之风的盛行,建盏类茶具深受社会各界喜爱,因此,从宋至元代,各地竞相仿制,并形成许多黑瓷窑场,其中闽北地区的建阳中布窑、白马前窑,浦城半路窑,武夷山遇林亭窑,建瓯小松窑,延平茶洋窑,顺昌冯坑窑、关山窑、河墩窑,光泽茅店窑,松溪九龙窑及闽西北的泰宁上青窑,将乐上瑶窑,三明中村窑;闽东地区的宁德飞鸾窑;福州地区的福清东张窑,闽侯南屿窑,闽清义由窑;闽中地区的德化盖德窑及闽南地区的普江磁灶窑;闽西地区的长汀南山窑,宁化济村窑等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省外的江西、安徽、重庆、河北等省(市)也发现黑瓷窑址。建窑系坊建产品大多器形较小,以中、小型碗为主,16厘米以上的大型器较少发现。其次,釉层普遍较薄,缺乏建盏的肥厚之感,因此,少见挂釉现象。第三,釉色大多呈酱黑色或酱红色,除少数窑址(如福清东张窑等)外,鲜见兔毫纹,且纹理大多粗而短,少见长而细者;油滴等更是罕见。第四,胎骨较薄,色以灰白居多;有的胎质细密,与青瓷、白青瓷胎相近,缺乏建盏的凝重厚实之感。第五,器底足较平,足跟少见倒角(修刀)现象。古玩市场上已发现建窑系其他窑场生产的坊建产品冒充建盏以抬高价格的现象。但有的藏家误将此类器当作高坊品种的赝。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