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简述各种紫砂泥料的命名

几百年以来,紫砂泥料品种的名称并没有标准的谱考,从来都是以其自然色调的直观属性而命名的:紫泥就是紫颜色的泥料,黑泥就是黑色产品的原料,而烧出来呈现红颜色的就叫做红泥,其他还有墨绿泥、青泥、青灰泥、紫红泥、彩绿泥等等,都是这样称呼的。从紫砂泥的表面质感来看,含颗粒细一些的叫做细砂泥,颗粒大一点的叫粗砂泥。

段泥【凤鸣壶】

在这些紫砂泥料中,唯独作为黄色调的段泥没有叫黄泥,可能是叫黄泥很难与山田里的黄色泥土相区别吧。而绿泥与紫泥的配比比例,最终决定了段泥的色相。由于纯正本山绿泥越来越少,那些与绿泥接近的几种淡色调矿块,就都将作为配制段泥的原料。因此就出现了含铁质颗粒多的芝麻段泥、灰段泥等。在类似绿泥等淡色系矿料中,加入小红泥之类的混合粘土,能呈现出黄加红的金黄色品种,即所谓的黄金段。但无论如何,没有标准纯正的绿泥砂粒存在的段泥,是不具备传统段泥所应有的层次效果和质感,而只有真正了解所谓好泥料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能作出最终正确的判断。

如果没有十分深入地在理性和感性中反复接触对比,光靠看书或听故事,是远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内行玩家!因此,面对狂热的市场和眼花缭乱的壶涂世界,就象是一串串迷茫考题,大多数人必然是难以答解,且又没有可信的部门和机构来依赖,故最可靠的也就只能看渠道,看人格,看信誉,再根据主观喜好,包括颜色、质地、形制,功用效果及性价比等来作为依据,否则,就当作一种乐趣,认真地学一学再玩吧。

相关阅读

陶瓷文化:紫砂矿料的开采


紫砂之源黄龙山

宜兴附近算得上正宗的紫砂泥采矿点就有四五处,而可用来调配成各种可以做茶壶的替代泥矿却有十几处。最早、最正宗的这些紫砂矿都是来源于本山。

明清时期,开采陶土便已成为黄龙山一带农民的主要副业。清初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记载:石且白砀,凿黄龙。宛掘井兮千寻,攻岩有骨,若入渊兮百仞。展现了早期陶工在黄龙山采掘陶土的情景。

早期开采主要在矿体露头处,沿泥层追泥掘进,或是凭经验在黄龙山的山底脚处试找眼口,由眼口开凿引进至黄石层下部。当发现有泥可采时,逐步追泥深人,眼口便扩大成为宕口。早期开采,陶工们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榔头、楔子、钢钎、尖嘴锄、簸箕、扁担等原始的工具。因没有现代化设备的介入,大多属于浅表层或单一小洞井开采,采掘条件十分艰苦,开采效率很低,开采出的矿料再用木制独轮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载运至山下河边,再由船运送至各个泥场。困紫砂矿料在矿层中含量较少,一直以来泥料都比较金贵,所以紫砂泥也有富贵土之称。

1955年7月,宜兴采矿公司成立,紫砂矿料的开采逐步走向正规化、机械化。开采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露天开采,也称明掘,适用于接近地层表面的矿科,一般只需掘去二米废土,即可采得;一种是坑道开采,也称暗掘,主要开采甲泥及紫砂矿料等。蕴藏在黄龙山底下的紫砂矿藏较深,开采时多半需要打坑道建深井,然后一层一层往下挖。

记载着紫砂成长史、辉煌史的黄龙山4号井。

以四号井的开采情况为例,从上往下依次为:假土夹泥紫泥绿泥或乌泥,但有些地段的分层并不太清晰太有秩序,这就导致各个时期的泥质会有些不同。

这些泥在采挖时,全部是用铁轨小车用电机拉出井口进行选拣分堆,各种矿料的颜色、质地和性状并不完全一样,去向和用途也各不一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宜兴陶瓷公司曾一度比较繁荣昌盛,总共有二十多个隶属厂家。开采丁蜀镇附近所有陶瓷矿料的工作,都是由公司下属的原料总厂负责进行,然后再根据各厂的生产需要而给予配送。除从黄龙山矿区出产的大部分紫泥和绿泥,以及他处三四种配红泥的料是送给紫砂厂的以外,其他的所有矿料则全部是供应给陶瓷公司的二十来个制陶厂家,这些单位的需求量,每一家都是紫砂厂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矿料的开采,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介入,开采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也因过度、违法开采,导致很多紫砂矿矿井已基本报废。曾有一段时间,宜兴政府实施紫砂矿禁采令,暂时冻结了对紫砂矿的开采,有效保护了宜兴紫砂这一独特的矿产资源,全方位呵护了紫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紫砂壶泥料特殊的质感


紫砂壶泥料紫泥、绿泥和红泥,由于其固有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工艺性能,即便单独一种泥料,通过粉碎、练泥,便能单独制成产品。紫泥是生产各种紫砂陶器的最主要的原料。绿泥用作化妆土粉饰在紫泥坯体表面。由于绿泥数量不多,同时大件的绿泥产品不易烧好,因而仅少数产品用绿泥制作。

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经堆放在露天稍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轮碾机粉碎、真空练泥机捏练,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红泥、绿泥的制备与紫泥相同。在50年代初期,宜兴制陶作坊或者紫砂厂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像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6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等作业机械。

为了丰富紫砂陶器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创作的绞泥壶便是一例,有“吕氏魔术壶”之泛誉。此外,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收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

紫砂壶泥料与茶的邂逅


紫砂壶泥料与茶的邂逅,出现了紫砂壶。但这一特殊魅力的艺术品,充满了生命的躁动,并没有和茶叶从一而终。在短暂的亲密接触以后,人们很快发现泡茶远远不能体现紫砂的全部价值。

开始的紫砂壶是专门为泡茶而制作的,但饮茶习俗是多元的。茶壶不可能迎合各种饮茶方式,也不可能和某种饮茶方式绑得很紧,毕竟没有某种定律要求紫砂壶只能作为茶具。紫砂壶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属于自己的路。

一般认为,紫砂壶泡茶有1、泡茶不失原味;2、壶体能吸收茶的香气,保存余香;3、传热慢,易保温、不烫手;4、使用的时间越长,器身越光亮;5、冷热急变性好,不会爆裂。这些特征经过历代茶人的体会总结,是可信的,但这绝不是紫砂壶被看好的真正原因。

鉴赏家们对一把壶的评判的依据通常是壶的造型、胎质、制作工艺、款识铭刻。紫砂陶特殊的色泽,质感,可塑性等方面的属性,为匠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造型艺术才华的平台。而艺术才华主要表现在造型的设计及制作工艺上,当然也包括了泥料的采挖、选择、加工和烧造,这些过程无须名师们亲自出手。但宜兴的工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绝非是他们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泥料。

紫砂文化:漫话宜兴紫砂泥


紫砂泥是宜兴的稀有陶土资源。有人说,这是上帝对宜兴的垂爱,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蕴藏了丰厚的“五色土”,让聪明而又勤劳的宜兴制陶人忙碌了数百年,捏制了温婉大气的紫砂壶,书写了彪炳千秋的陶文化。为了科学规划,合理开采,2005年4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发出了对黄龙山紫砂矿进行保护的通知。经省人大27次会议批准的《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也于2007年4月1日起实施。这对推动传统紫砂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010年7月初,宜兴市政府决定恢复对黄龙山矿的有序开采,专供制作紫砂壶。现将紫砂泥的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紫砂泥的分类

紫砂泥是宜兴甲泥矿中的细薄夹层里的特殊粘土,因其氧化铁含量较高,经1100℃~1200℃高温焙烧后呈紫色或紫褐色,所以称为紫砂。从广义上讲,紫砂泥是紫砂、红泥(亦称朱砂泥)和本山绿泥(古称团山泥),三种制作紫砂陶泥料的统称。这三种基泥由于矿区、矿层分布的不同,制品的烧成气氛和温度的变化,所以色泽变化多端,妙不可言。清代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对紫砂泥作过这样的描述:“夫泥色之变,忽葡萄而绀紫,倏桔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这“五色土”深藏于山腹地层之中,要像采掘煤炭一样打矿井取土。每一千公斤“甲泥”中仅有三五十公斤紫砂土,故称:“泥中泥”,“岩中岩”,其名贵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紫泥为粉砂粘土质结构,块状,有球形灰黄色斑点,并含细碎光亮的白云片,呈深紫、灰紫、暗紫诸色。品种有清水泥、底槽青、红皮龙、白麻子和乌泥等,以底槽青为贵,是做高档紫砂壶的上佳泥料。丁蜀镇黄龙山矿区的紫泥储量最大,品质最优。

红泥古时候称石黄泥,就是可谓的“未触风日的石骨。”矿土呈橙黄色,深埋于嫩泥矿土的底层,故产量很少。由于其含铁的多寡,烧成后呈现朱泥色、朱砂紫和海棠红等色泽。此泥原产于丁蜀镇的川埠西山和赵庄山。

本山绿泥以略带青砂色而得名,从前亦称“团山泥”。团山位于丁蜀镇黄龙山和青龙山的北侧交界处。绿泥是紫泥矿层中的夹脂,表面有油脂状光泽,属于完全解理的矿物,石英含量较高。

此外,还有天青泥,出于黄龙山山麓的蠡墅,烧成后成黯肝色。其支脉有梨皮泥,烧成后呈冻梨色。淡红泥,烧成后呈松花色。浅黄泥,烧成后呈豆碧色等。

这些紫砂泥都可以单独或者相互拼制调砂后做壶。早在明清时期,艺人们就能做到:“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种种变异,妙出心裁。”所以紫砂壶的色相是五彩的,有天青,黯肝、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朱砂紫、海棠红等等,素心素面,古朴沉静。不但历史上就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之说,而且当代也有人赞叹:“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靠衣衫扶身价,唯依本质令人爱。”

紫砂泥的特性

紫砂泥不仅色泽丰富,而且物理性能卓绝,无与伦比。紫砂泥是粘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矿原料,用其制作陶器经高温烧成之后,生成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磁铁和双重气孔结构等物相。这种双重气孔结构使紫砂茶具透气而不渗水,沏茶能保持汤色和茶香,越宿不变质。爱茶人在味觉、视觉、嗅觉方面均获得完美的享受。紫砂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任凭制陶人的随意捏制,揉进情感和创意。还可以让文人雅士参与,将诗、书、画、金石、篆刻、微雕诸艺集于一体,在把玩、品茗中陶治心情,得到精神上的至善至美。

紫砂泥的储量

宜兴陶土矿按其成因,均属内陆湖泊相及滨海相沉积矿床,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它们大约在2亿至4亿年前已经形成。

目前,宜兴境内已发现各类陶土矿床(点)102处,探明储量7300万吨,保有储量6500万吨,远景储量2800万吨。其中含有紫砂泥的甲泥矿28处,探明储量5983万吨,保有储量5796万吨,远景储量1160万吨。据权威资料表明,丁蜀镇黄龙山以北至宜兴陶瓷产业园区以南一带0.69平方公里范围内,已探明B+C+D级甲泥储量1157万吨,其中有紫砂泥35万吨~58万吨。矿层距地面60米~200米,这将是紫砂陶生产的大型原料基地。此外,宜兴其它甲泥矿中的紫泥探明储量和保有储量分别为90万吨。若按每年用量万吨计算,也可用百年以上。紫砂泥矿产资源不可再生,会越用越少,所以,必须有序合理开采。

陶瓷文化:紫砂矿料的来源产地有哪些?


一把好的紫砂壶最最主要的就是泥料的好坏,泥不好,其价值大打折扣。这就是为什么淘宝上都宣称用的是黄龙山原矿泥。实际上呢,市面上绝大部分紫砂壶用的都不是宜兴的紫砂泥。

目前紫砂泥的主要来源有:

1、黄龙山泥料:

靠库存为主,数量在500吨左右,绝大部分为优质泥料。

2、山外料:

主要产地在浙江长兴、溧阳、宜兴的屺亭镇、张渚镇等地。山外料到底如何?这个大家尽可放心。紫砂泥历代一直宣称是宜兴独有,其实不是这样的。按照紫砂泥矿产所处的地层来看,全世界只要是地质结构和黄龙山类似的其实都存在紫砂泥,只是当地人不认识罢了。近年来,尤其是浙江长兴的部分优质紫砂泥,品质一流,新品不断,是制作中、高档紫砂泥的绝佳原料。

3、化工料:

这个就是央视曝光的泥料。化工料是怎么回事呢?是为了丰富紫砂泥的颜色,只要是做花盆、花缸用的。一些低档的手拉胚茶壶就用这个泥料。一般的几百元的茶壶是不存在这样的情况的。但是偶尔也有之,主要是装饰部分会用。

那么好的紫砂泥到底是什么呢?答案就是:黄龙山的原矿存泥和品质较好的山外料都是好的泥料。

买壶选泥料,我在这里做个推荐:老紫泥、清水泥、降坡泥。这3个泥料假货较少,是优质的平民泥料。高档的也有:底槽青、朱泥、段泥、本山绿泥、黑墩头、白泥。

泥料的价格现在呢?0.5元、5元、10元、12元、50元、300元,再往上都有。市面上几百元的紫砂壶,泥料的价格一般就是10元1斤的泥土!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