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青花演绎大师情怀 ———浦发银行卓信贵宾礼推出“青花诗意瓶”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的《落日忆山中》描绘了充满希望、春风得意的大好景象,诗仙的狂狷之气跃然纸上;“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圣杜甫心怀天下的傲人风骨也于《偶题》的字间行间传神。如今,诗仙和诗圣的唐诗神韵与中国水墨画、青花瓷相结合,展现在浦发银行卓信贵宾礼“青花诗意瓶”中。即日起至2012年4月底,成功申领浦发卓信白金卡的客户,即可获赠“青花诗意瓶”。

“青花诗意瓶”由陶瓷教授王安维专为浦发卓信贵宾创作,分“李白诗意瓶”和“杜甫诗意瓶”两款,整体画面以诗入画,画中带诗,并采用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工艺,画面艳丽而不失庄凝。M.taOcI52.com

同期,成功申领浦发卓信钻石卡的客户,则可获赠仿古青花瓷精品“十二花神杯”或现代青花瓷创作精品“青花山水屏风”一套。“十二花神杯”出自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黄云鹏之手,以清康熙时期皇宫御用酒杯为原型,每月有一个主题花卉。

自2007年8月品牌诞生之日起,浦发卓信将品牌文化内涵和贵宾专属理念融会贯通于客户服务之中,打造出别具特色的卓信青花礼,先后推出了“国色雅趣”、“四季青花”、“御风兰慧”、“高山流水”等一系列贵宾专属的青花精品。卓信青花礼均由名家为浦发银行贵宾客户创作,配有中国收藏家协会颁发的收藏证书和独一无二的定制编码,具有较高的艺术及收藏价值。

浦发银行个人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稳健”、“睿智”、“细致”、“品味”是浦发卓信的品牌个性。青花瓷色泽高雅、美观隽永,大师的生花妙笔将国画的笔墨神韵和艺术魅力融入其中,特殊的工艺又让画面历久弥新,低调却内涵丰富,简约但品位十足,非常符合浦发卓信的品牌气质,也符合客户的心理诉求。未来,卓信青花礼将不断推陈出新,延承传统与文化,演绎经典与时尚,用青花的故事不断讲述卓信品牌的魅力。

延伸阅读

永乐青花梅瓶


雍王府属于“一溜边山七十二府”的历史范畴,位于翠微山南麓,原是明宪宗第八子雍靖王的葬身之地。墓地虽早年被盗,但1970年村民挖防空洞时还是出土了不少极有价值的冥器文物,如凤冠霞帔、金玉珠宝和陶瓷器等。在村民上交国家的文物中,明代初期的“永乐青花梅瓶”是最靓丽的珍品,引起了专家们的惊叹!

雍王府出土的青花梅瓶,底瓷白色,花卉纹饰,青花釉彩;总高45厘米,口径5.5厘米,它上盖儿下瓶,瓶盖儿为火焰柱状,饰折枝花卉;肩部画垂云纹,瓶体以缠枝花朵作点缀,主题画碧桃和竹叶纹;下部以勾莲纹作图案,无落款。它,胎薄质细,造型上庄重典雅,色彩浓艳清新,花卉纹饰布局疏朗,是难得一见的宫廷瓷器珍品。一面世,即被有关专家鉴定为明永乐年间的工艺品,身价百倍,成为北京地区出土的年代最早、器型最大的明代精美瓷器之一,是明代前期青花瓷的代表作!

没有款识,凭什么说它是永乐年间的作品呢?

传世的永乐年间青花瓷器,除罕见的压手杯有“永乐年制”的篆书款外,其它都不书年款。但造型工整精致,作风敦厚古朴,线型圆浑柔和,体态俊秀优美。这些特点,雍王府出土的青花梅瓶都当之无愧;一般来说,明前期的瓷器体型较大,成化以后多为玲珑小件,雍王府出土的青花梅瓶属于大型;最主要的一点,即青花的颜料,永乐年间瓷器大部分使用特殊的“苏泥渤青”(也有叫“苏麻离青”的),其后则使用国产颜料。那种颜料传说是郑和下西洋时,从伊斯兰地区带回来的。“苏泥渤青”颜料因高铁低锰,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出蓝宝石一样鲜艳的色泽。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位出现黑疵结晶斑点,呈星状点滴晕散。这种自然烧成的黑斑,迎风侧视或用手抚摩高低不平,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由于“苏泥渤青”形成的釉层晶莹肥厚,致使青花深沉含蓄,给人以凝重的质感。上述颜料带来的特色,成为永乐青花瓷无法模仿的成功秘诀。宣德青花瓷器虽也使用“苏泥渤青”釉料,但胎骨较厚。雍王府出土的青花梅瓶,底釉白中闪青,色泽滋润匀净,青花浓重艳丽,自然晕散,黑斑星罗棋布,花卉纹饰上有浓淡的立体感,不是典型的永乐年间作品,倒是咄咄怪事呢!

明代的青花瓷,永乐年间的难得一见;传世的大型青花梅瓶,有盖儿的更少见。雍王府出土的青花梅瓶为永乐年间作品,又带盖儿,就极不一般了。永宣年间的瓷器,构图艺术上有与伊斯兰文化融合的一般特点。但雍王府出土的“永乐青花梅瓶”除颜料使用了“苏泥渤青”外,纹饰构图上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艺术形式,又区别于元代的少布白格局,转而布白疏朗,空间感强,其小笔双勾的填色,使画面出现浓淡的层次感,都说明此器应为永乐初年的作品,这就更为难得了。

如此珍贵的瓷器,怎么来到了雍王府呢?原来,雍王府埋葬的朱佑云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八子,因其母邵贵妃极为受宠,成化皇帝(1465-1488)对他也就极其宠爱。在成化二十三年封他为雍王,封地在湖广衡州府。正德二年雍王死去,年二十七岁,未留下后代。墓志上说他“王乃帝室至亲,分封大国,为人孝友,温恭雅,好学问”。皇帝在极为悲痛之下,“奉迎灵柩,归葬于京城之西山”,遣官谕祭,谥号为靖。为他在西山修造了庞大的陵墓,举办了隆重的丧葬仪式,还规定宛平县出坟地照应户六名,一年五祭。当然,正德皇帝也不吝惜珍宝,因此皇宫收藏了百年之久的“永乐青花梅瓶”,就成了雍王的冥器之一。

永宣青花:笔锋晕染出文人情怀


永宣青花:笔锋晕染出文人情怀

与元青花的“坎坷命运”不同,自明末起永宣青花就开始走红,一直被仿制却始终未被超越。这种青蓝色瓷纹饰,以其素雅丽质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象征文人墨客清风傲骨的一种情感寄托。

在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拍“玫茵堂珍藏”专场拍卖中,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66亿港元成交,这个数字创造了明代瓷器世界拍卖史的一个新价码。

元青花开创首个高峰

从周杰伦口中的这首温婉曲调《青花瓷》开始,青花瓷被越来越多的百姓所熟知。关于歌词的准确性,业内专家还与词作者有过一番隔空探讨,一度成为娱乐八卦杂志的头条。但是行内人最先注意到的却是那件著名的“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

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这个罐子高27.5公分,腹径为33公分,有20来斤重,当时的成交价折合人民币是2.3亿,以当天的国际牌价,这个数字可以买两吨黄金。鬼谷下山,一鸣惊人。

元青花是中国青花瓷器的第一个高峰,最著名的出处是1964年的河北保定窖藏和1983年的江西高安窖藏。元朝时,西亚人带来了比国产钴土杂质更少的钴料,景德镇的工匠们就使用这种进口青料做呈色剂,加上本地的优质瓷土,烧造出的元青花既具有晶莹透亮的瓷胎釉面,又呈现出精美瑰丽的蓝色花纹,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元代的优质瓷器主要用于经济贸易,供应阿拉伯世界国家,很多元青花的图案、画法都是根据对方的需求而定向生产。此后各朝,青花瓷都是主要瓷器,产量极高,从而成为国瓷。但我国专家对元青花价值的发现和研究只能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

民国初年,一个英国退役军官将他在北京琉璃厂低价收到的一对青花瓷瓶,当作一般中国古董捐赠给英国戴维德基金会东方艺术博物馆。1929年,这对标有“至正十一年”款识的瓷瓶,被通晓中国陶瓷史的大英博物馆学者霍布逊发现,他当时激动地对助手说:“这是两件伟大的作品,由于它的出现,中国的古陶瓷史将由外国人改写。”霍布逊教授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揭开了元代青花瓷研究的序幕。遗憾的是,这篇标新立异的文章没有引起中国国内收藏者的认同,人们依旧认为马上起家的元代不会有精品瓷器。直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才最早认定了元青花的存在,国内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

元青花存世的相关文献资料极少,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尚未有一件元青花传承有绪,全世界的真品仅有400件左右。伊朗、土耳其、英国等国的博物馆大约收藏了200余件,国内现藏于各级博物馆的元青花只有100余件。民间藏家手里的“元青花”不断遭到来自官方专家的集体质疑,一种普遍的判断是:民间的元青花藏品基本可以认为是假的。

永乐青花刮起“波斯风”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是继元青花之后,中国青花瓷器的第二个高峰,在明朝末期便已十分著名。成书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以前的《窥天外乘》中,有对永宣青花的最早记载。在此后的各种文人著述都认为:“宣庙窑器几与官、汝敌。”永宣青花之所以能达到媲美宋代官窑瓷器的水平,与一个太监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永乐皇帝朱棣原本并不是皇位继承者,这位尚武的皇叔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改国号为“永乐”,迁都北京。

朱棣攻入南京城时,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生死不明。他按天子礼仪,给这位侄儿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后世历史学家认为,当时被下葬的并不是皇帝本人,真正的建文帝,很可能已经逃亡海外,所以永乐时期朱棣的心腹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据信与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有很大关系。

郑和带回了遥远国度的山呼万岁之声,也带回了无数奇珍异宝,同时也把异国文化引进大明王朝。永乐时期,明朝与中东波斯的贸易频繁,很多永乐瓷器呈现不同于以往的器型和纹饰。

永乐青花瓷器纹饰布局大多比较疏朗,有少量纹饰布局较为繁密,花纹的绘制一般比较纤细。摹仿西亚地区的风格比较明显,如锦纹、卷枝纹、阿拉伯文字。造型上除了明以前的一些传统器形,还有许多新颖奇特的造型,如抱月瓶、长流壶、天球瓶等。这些器型具有浓厚的伊斯兰艺术风格,许多都是依照西域进贡来的金银器、玻璃器甚至陶器为样本。

除了对艺术的审美情趣,郑和还带回了一样东西,为此时的青花瓷烧制达到顶峰提供了客观可能,这就是特产于西亚的青料“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原本是天然的矿石,在元明时代比黄金还贵。因为是矿石研磨而成,苏麻离青难免存在小颗粒,颗粒融化之后就形成自然的晕散,像墨晕开在宣纸上一样。苏青料发色浓烈,晕散不匀,蓝中泛有黑斑,结晶处深入胎骨,用手抚之有凹感。过去鉴定永宣青花以此为要点,但近些年,高额利润的驱使,加上景德镇高手的不懈努力,使得仿永宣青花瓷器已有肉眼观之与真品无二者。

苏麻离青料含铁量高,如果搅拌不均匀,就会局部出现铁锈斑。瓷器上出现铁锈斑,也是苏青料与国产青料的不同之处,这其实是一种缺陷。

苏青料的晕散、结晶等工艺缺陷,导致工匠在生产青花时扬长避短,少绘人物等细致图像,多绘海水、花卉、云龙等纹饰。用苏青料带来的晕散,追求生动的效果,利用缺陷造成高层次的审美意趣。中国人对苏麻离青如此崇拜,一则因为稀少,更重要的是黑色在青色中的晕染效果与水墨画的精神是一致的,其实它本身是一个瑕疵,一如古瓷的开片。

郑和出使西洋把中国瓷器推向国外市场,海外市场的大量需求,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永宣青花瓷的生产能力,对提高青花瓷的品质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国外普遍喜爱青花瓷而使景德镇开始改变“宋瓷尚雅、元瓷尚白”的传统而全力地投入到青花瓷器的生产之中。

青花瓷器“永宣不分”

永乐皇帝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洪熙皇帝)在位十个月就死了,之后长子朱瞻基继承皇位,史称宣德皇帝。永乐、宣德两朝几乎相连,宣德朝依然沿用郑和带回的特殊青料制瓷,两朝的青花瓷器有许多相似之处,曾有“永宣不分”之说。

宣德时期是明朝的盛世,皇帝雅好艺术,喜欢绘画,大名鼎鼎的宣德炉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乾隆皇帝就非常欣赏宣德瓷器。收藏家马未都曾提及一件极为特殊的宣德青花瓷器,是一件御用的礼器,佛教做道场时使用,瓷器上面写着古印度的梵文,还有五个汉字“大德吉祥场”,意味消灾去难,吉祥如意。乾隆皇帝还让宫廷画师丁观鹏画了一幅《鉴古图》,把这件宣德青花画在图上。

据今天存世情况来看,永宣青花器大部分是景德镇御窑奉皇帝之命,专门定烧而成。近年来,景德镇考古工作者在明代御窑厂遗址发现了大量永宣青花瓷器的碎片堆积层。据分析,这些应是当年御窑厂为避免不合格产品外流而打碎的填埋品。这些碎片都能拼成完整器皿,并且与传世的珍品完全一样。其不合格之处,有的是因为色彩上有不足,有的因为龙爪多画了一指。

精通中国艺术品的藏家玫茵堂

此次拍卖的永乐青花梅瓶出现在玫茵堂专场拍卖上,在西方的中国艺术品收藏界,玫茵堂藏瓷可谓私人藏家的个中翘楚。

“玫茵堂”的主人是现年93岁的瑞士商人斯蒂芬·裕利和他已过世的弟弟吉尔伯特·裕利。“玫”指玫瑰,“茵”则为铺垫,取义玫瑰如茵、花开遍地之意。“玫茵堂”坐落在瑞士苏黎世东南,这里是裕利兄弟祖父在1912年购买的房产,他们的收藏便陈列在地下室幽长的画廊中。1901年,裕利兄弟的父亲、年仅18岁的老裕利先生离开瑞士前往马尼拉的一家瑞士商行工作。1945年战争结束,马尼拉变成了一片废墟,老裕利先生所建立的一切几乎都化为乌有。年轻的裕利兄弟在马尼拉商人重建企业的时候,找到了翻身的机会。随着马尼拉从战后恢复,永裕医药公司也逐渐壮大,并发展至马来西亚(当时的马来亚)和泰国。今天的永裕医药集团是亚洲领先的医疗服务及药品提供商,年营业额达120亿美元。这个集团的大部分现在仍然为家族所有,为这对兄弟创造了可观的财富。

上世纪50年代,裕利兄弟开始对中国艺术品产生兴趣。弟弟吉尔伯特主要整理从新石器时代到宋朝的早期陶器,哥哥斯蒂芬则侧重元、明、清时期的作品。

经人介绍,裕利兄弟认识了香港收藏家兼古董商仇炎之。兄弟俩选择艺术品,有三条最基本的标准就来自仇炎之的建议:作品的珍稀程度、纹饰的品质以及作品的品相。作为基本规则,尤其清代的作品,花瓶要比实用主义的杯碗优先考虑,平盘则是最次要最不理想的物件。小件器物一定要完美无瑕,硕大器物,即使有些微损伤,如属极为罕见的器型,则照收不误。

玫茵堂一直低调收藏,直到1994年由中国瓷器专家康蕊君撰写的《玫茵堂藏中国陶瓷》第一卷出版,他们的藏品才公开示人。至2009年,《玫茵堂藏中国陶瓷》4卷6册全部出版,收录了中国各时期陶瓷2000多件,这2000多件陶瓷,足以勾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陶瓷史,永宣青花毫无疑问为青花瓷器中的亮点。

后世仿品形似神不似

永乐、宣德两朝是明初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这30年间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数量相当可观。据史籍记载,宣德一朝造瓷器就达30万件。其中有相当数量是青花瓷器。

宣德之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共28年政治混乱,基本没有官窑瓷器,包括青花瓷,所以中国陶瓷史称这段时期是“黑暗期”,也叫空白期。

永宣青花由于优秀,历朝历代仿品不断,甚至当代赝品也很多。明代仿品因仰慕前朝而落前朝款,青花瓷器形、纹饰、工艺皆为当时的,款识的写法也不刻意临写永宣。

清代仿品则不一样。尤其是康雍乾三朝的官窑内,仿造的永宣青花瓷不仅款识写得像,其造型、纹饰也很像。乾隆仿的永宣青花,竟然还仿苏麻离青上的小黑点。不过,这些小黑点是用毛笔一点一点点上去的,因为那时苏麻离青料已枯竭了。

与元青花的“坎坷命运”不同,永宣青花一直被仿制却始终未被超越。那种来自西域的神秘青料成了个中关键,文人墨客对缺陷的审美有着异乎寻常的品位,即使如粉彩、斗彩的出现,始终未能撼动青花瓷的地位。有人说,那是因为青花最能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相联系,勾勒渲点,那是文人心中一抹晕染而开的情怀。

名品风华:青花留白龙纹八棱梅瓶


梅瓶

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及陪葬等多用途的器物,从唐代开始出现时已受人们喜爱,宋代时很流行,元明时期随着青花瓷器的成熟而日趋风行。梅瓶造型各时期略不同,但大致不离短颈小口,丰肩圆腹,敛腰窄胫等基本特征。宋代时因体形细长而称“经瓶”,“梅瓶”之称谓晚清方始出现,因口小与梅枝瘦小形态相似,仅能容一小枝梅花而得名。

据专家研究,无论是数量、品种、器型,还是纹饰、价值,元青花梅瓶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都远胜其它任何朝代的梅瓶。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教授叶文程先生说:元青花梅瓶在品种、纹饰等方面堪称一流,既形象地反映了达官贵人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和人文思想,是一幅幅古代人们的生活画卷;又反映了元代的风土人情和统治者的丧葬礼俗。作为显贵的标志,梅瓶是元代帝王宗室、达官使用的礼器,也是明代万历中后期及周边地区贵族丧葬风俗使用的珍贵冥器。

上海君道艺术展览有限公司藏家奉上的青花留白龙纹八棱梅瓶,口径3.2cm,高:43.7cm;制作异常精美,造型端庄挺拔;修长的身形,素雅的青花,白净的胎釉,相映成辉。此梅瓶折沿细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圈足。瓶身呈八棱形,肩及胫部饰如意形云纹,身绘青花海水及火焰纹,海水中用留白手法饰游龙,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该八棱梅瓶器型高大,做工细腻,纹饰丰富,白地蓝花与蓝地白花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感染力,是元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作品。

中国古陶瓷的文化价值集中表现在纹饰图案和堆塑形象上,早期以堆塑为主,后期以纹饰为主。隋以前的陶瓷很少有纹饰,唐时,纹饰开始兴起,至宋,纹饰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的陶瓷纹饰达到了历史高峰。元青花纹饰作为典型代表鹤立鸡群,具有更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雄冠古今,经济价值更是值得期待。

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拍出2.3亿人民币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元青花瓷器创造了两个纪录,一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最高价格,二是东方古代艺术品的最高价格。除此而外,元青花瓷器卖出高价的还有:锦香亭图罐,成交价为4716万港币;岁寒三友图罐,成交价为2268.4万港币;云龙纹扁壶,成交价为4023.7万人民币;鱼藻纹罐,成交价为3011.8万人民币;云龙花卉纹大盘,成交价1395万人民币;鱼藻纹折沿盘,成交价为7468万人民币等。伊朗国家博物馆馆长卡格先生说:“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发色艳丽,器型硕大,花纹清丽典雅,堪称世界之最。”业内人士认为,就目前成交的价格看,在世界范围内,元青花的价格远未登顶,值得期待。元青花梅瓶为国之瑰宝,世之瑰宝,物之瑰宝,文之瑰宝,其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自是不言而喻。

康熙青花群猴嬉戏凤尾瓶的鉴定与经营


1931年,在下野督军王占元公馆客厅,摆着一件康熙青花群猴嬉戏凤尾瓶。这凤尾大瓶是康熙官窑还是民窑生产的?古玩界人士有不同的见解,大部分人认为没年款就是民窑货,而有人则说.没“大清康熙年制”的款,也不见得不是官窑烧造的。从造型、胎质、釉色、青花的颜色和绘画的图案来看,这是件官窑器。这件凤尾瓶是不是官窑器?东西是怎么到王占元手的?这里边还包含着有趣的人和物的故事,我们今天把它挖掘了出来。

凤尾瓶的主人

“九·一八事变”前,天津英租界地住着位寓公王占元,字子春,河北馆陶人。他为人和气豪爽,但仍有旧军人习气。他行伍出身.自幼当兵,很有来历。光绪年间他入天津武备学堂。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民国二年他当了北洋军第二师师长兼豫南剿匪总司令,镇压白朗起义,后升任湖北军务帮办。民国九年他出任两湖巡阅使兼湖北督军,第二年便被吴佩孚的联合湘军把他驱出湖北。民国十五年他出任孙传芳的训练总监,联络张作霖、张宗昌,企图共同抗拒北伐军,失败后逃入天津英租界地,盖洋楼修花园当了寓公。

那个年头,失败和下台的军阀官僚,大部分人住进天津租界地,就是吴佩孚不住租界地,他还有点骨气。他们有了洋楼花园,就要装饰,大量购买硬木雕花家具和仿古瓷器。天津锅店街同泰祥细瓷店就是做这些人的买卖而发财致富的。同泰祥先派人去帮助布置设计,花园里摆绣墩、鱼缸、花盆。客厅里摆瓶尊砚洗……主人喜爱什么,他们根据主人的喜爱出主意.让他们购买大量的仿官窑瓷器。

王占元客厅里的大凤尾瓶不是从同泰祥买来的,是天津的一位古董商卖给他的。

青花群猴嬉戏引人注目

王占元客厅中央摆的大凤尾瓶.瓶高二尺四(80厘米),口大而外撇,腰腹鼓圆,底部外撇小于口部。配上紫檀雕花大座。放在红木八仙桌上,壮观气派!

引人注目的是大凤尾瓶上的青花群猴嬉戏图案。这瓶上的青花颜色纯蓝鲜艳.又有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特点是出于绘画、填彩工匠运用多种浓淡不同的青料,有意造成多种不同深浅层次色调,给人以层次分明的感受。甚至一笔之中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用这种颜色典雅而一笔多变的青花绘画。绘制出的《群猴嬉戏图》生动活泼,耐人寻味。

凤尾瓶上画沧江断峡,枯藤缠络群松上.景物幽绝。有大小不一的81只猴穿插在绝妙的景物中。群猴姿态各异:行走坐卧,立跪倒悬、滚地爬石、攀树食果、相扑相抱、嬉笑打闹、扳危石自崖下跌、母乳子于怀、寂坐洞中、自捉虱、为他猴捉虱、自上往下走、自下往上爬、婉姿相亲昵。喁喁似对语、四猴抬一巨猴、执竿而舞……千幻万态,有的姿态笔墨是难以形容的。

奇妙之处在于瓶的上端青山石嘴上长一斜松.一猴以一爪攀松干,另一爪握另一猴爪,13只猴各以爪握爪,垂入沧江之中。观之若飞龙翔空,如修绠之汲,下临巨浸。此图案取意“饮水之猿,千臂相接”,又有“短绠难汲深,众志可成城”之深远寓意。

还有更妙的画面:江溪之中绘有一猴立水中抬头竦顾,看另一猴攀跻而坠下,若从天空飞来;竦顾之猴为其担忧的情貌被刻画得出神入化,二猴之形态神色可称绝妙!传说,有位秀才到王占元家作客,观赏凤尾瓶,见到瓶上这个画面时.大发感慨曰:“关切之心,猴皆有之,何况人乎?!”

王占元说这位秀才是穷酸,念书人就会胡诌!他说“我看这大瓶上的画.把猴都画活了,又活泼又热闹,看着舒坦!别的没那么多说道。”

八十一岁要“封侯”

王占元买这瓶时,却有说道。他不懂瓶的画面里的诗情画意,更不知其中的寓意。卖瓶的古董商也不懂。但他们却编出另一个说道,令人啼笑皆非。

买瓶的那一年,王占元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寓居天津十来年。天津古董商摸到了他的底,琢磨这位老人的心。老年人怀旧的多,而他戎马生涯、叱咤风云大半生,当到督军便窝了回去,老来时他的心理不可能那么平静,有所寄托才能保持平衡。这位古董商卖给王占元凤尾瓶时,有段对话,在古玩行人中传说:

某古董商拿去青花凤尾瓶给王占元看时说:“请您看看这瓶子上画的猴,个个都活!这不是《西游记》水帘洞里的猴,这猴是另有说道。”王占元说;“要是真有这么多活猴,把我家都要闹翻。猴就是猴,还有什么说道?”“您数数,这瓶上画着81只猴,这隐含着人活到81岁时,还会封侯挂帅!”古董商说完这话,给王占元作个揖,又说:“预祝您老人家封侯、挂帅再出山!”

王占元笑了说:“好噢!老子打了一辈子仗,当过督军,没封侯。”

“您活到81岁时,准能封侯。”

“借你吉言,这瓶子我要了,摆在客厅,我天天看猴。等到猴年马月,我去封侯。”

可是,王占元没活到81岁。他在74岁那年就去世了。那年是1934年.死后就没人再提起他。但是在天津古玩行、瓷器行里的老人,到今天还在说他这段故事。

瓶子是仿制的

王占元买康熙青花群猴嬉戏凤尾瓶六十年后,才弄清这瓶子既不是康熙官窑,也不是康熙民窑,而是民国十年前后仿制的。

1991年清明节,作者返故里扫墓,同84岁的叔父闲谈。他说;“我看你写的《古玩史话与鉴赏》里有段康窑群猴大凤尾瓶,怎么只写物,没写人和故事?这瓶我可见过。”作者告诉他,只见书中有这件东西的记载,还没听说和这件东西有关的人和故事。他说:“你不早问我,我知道啊!”

于是,他向作者叙述了前面文中写的这段故事。这件凤尾瓶的真品也没“大清康熙年制”的款识,是古物陈列所里的收藏品。北京德泰细瓷店拿到景德镇仿制的,据说只伤了一件。由于德泰刘勉之请了两位名手,一位画师、—位是填彩的师傅,加上选的青料好,据说是由广州来的青料,所以绘画出的《群猴嬉戏图》达到“假赛真”。

天津劝业场里的一位古董商从德泰花两干元买到手,转手卖给王占元上万元。所以,招来平、津、沪古董商去王占元家观赏,出现了不同见解,是官窑还是民窑?那时,刘勉之不说谁也不知道是仿制品。后来,刘勉之跟李春生说了,同泰祥才知道。六十年过后,康熙青花群猴嬉戏凤尾瓶的真面目才揭露。这件东西今日落到何方?就是仿制品也是有价值的珍贵文物了,特别是《群猴嬉戏图》绘画精良,堪称上乘!

清乾隆青花龙寿纹螭耳六方瓶


清乾隆青花龙寿纹螭耳六方瓶是乾隆皇帝喜爱之物,曾传旨称赞:“此尊花样,款式甚好”。它高57.4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15厘米。瓶呈六方形,撇口,直颈饰对称螭耳,敛腹,圈足外撇。青花纹饰,口沿饰回纹,颈上下对称饰如意云头及变形莲纹,中间写篆书“寿”字,腹绘正面龙抱篆书“寿”字宝珠,肩、足墙皆饰回纹,近足处绘变形蝉纹、螭纹和联珠纹。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乾隆时期各种瓷器加工工艺已臻成熟,由于皇帝自身的喜爱,皇宫内务府造办处更是严加督办。这一时期烧制的官窑瓷器无论是品种还是器型都很丰富,陈设于宫殿之上和后宫嫔妃处的瓷器珍品可谓琳琅满目,各种异形瓶都开了历朝之先河。尤其是当时的督陶官唐英长期亲临景德镇官窑瓷厂,他不仅严加督促,还亲力、亲为参与设计画样,此瓶为当时督陶官唐英亲自画样,其造型新颖,青花艳丽,纹饰含祝寿之意。

此瓶烧制极为不易,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和景德镇瓷艺大师经反复研究,终于使烧制出的高仿品不会变形,再现了原物的艺术神韵,特向社会限量发行,满足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鉴赏需求。

传世“青花”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深入人心,伴随着轻快的歌声,青花瓷带我们走进了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中。它作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穿越千年,今生再次与我们相遇。

《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 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现时所称的彩瓷,分釉上彩和釉下彩瓷两类,其历史可源于唐长沙窑,即早期的青釉釉下彩瓷。时至宋、金,磁州窑出现白釉黑、酱、红绿黄彩、绿釉黑彩;定州窑白釉黑、红、金彩和黑釉金彩;吉州窑白釉褐彩等,均为釉下彩。

元时景德镇成为最负盛名的釉下彩瓷生产地。其青花胎釉源于宋青白瓷,较北方白瓷质坚而薄亮。同期釉里红颜色红艳,并时有青红相合之器,尤为美观。更有蓝釉金彩、蓝地白花之名贵之品。

唐青花:并非真正的青花瓷


唐青花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青花瓷。那么唐青花究竟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呢?唐青花的胎体是由细腻的黏土制成,胎质多呈浅黄白色,胎体烧结不很致密,疏松,吸红。釉青灰色,略显乳浊,釉面玻璃质感不很强烈,布满细小开片,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化妆土与釉烧结不很紧密,容易出现剥釉。青花发色浓艳,晕散效果不甚明显,纹饰着色较浓处呈深蓝色或出现缩釉,所用钴料为高铁低锰类,来源于当时的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唐青花的施彩工艺方法是,先在胎体表面施一层透明釉,然后用钴料在釉面上描绘纹饰图案,最后在纹饰图案上再覆盖一层透明釉。青花纹饰图案其实是在上下两层釉之间,属于釉中彩而非釉下彩。

唐青花的釉尽管与同期的巩义窑白瓷中一般白瓷的釉极为相似,但两者在胎体、制作方法和装烧工艺上却依然存在明显区别。巩义窑一般白瓷的胎体都比较厚重、粗松,烧结度相对较高,胎釉烧结更为紧密,不容易出现剥釉。器物内外通常都施釉,但有的器外施釉不到底。唐青花的胎体较为细腻,胎体略显轻薄,烧结度相对较低,吸水性较强,胎釉烧结不很紧密,容易出现剥釉,琢器内不施釉。在胎体和制作工艺上,唐青花更类似于同期的唐三彩。因而唐青花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而是青花釉陶。从胎体表面施有化妆土推测,在装烧工艺上唐青花极有可能是与同期的唐三彩一样,采用的是先烧制出素坯,然后再施釉重新入窑烧制的二次烧造方法。

图中为一件唐青花人物钓鱼纹釉陶罐。其胎质呈浅黄白色,较为细腻,胎体烧结不很致密,疏松,吸水性较高,属于陶的范畴。釉呈青灰色,略显乳浊,釉面布满细小开片,胎釉之间施有化妆土,化妆土与釉烧结不很紧密。青花发色呈蓝紫色,色料着色较浓处出现了缩釉,没有黑色铁锈斑痕。器内壁近口沿处有化妆土流淌过的痕迹,由此可知,当初对胎体表面施化妆土是采用了类似于对坯体表面蘸釉的方法。釉面局部因磕碰而出现了剥釉。从剥釉处可以看出青花纹饰图案并不是被绘制在化妆土表面,同时在靠近底足的釉面处还发现有几处上下两层釉重叠的痕迹,且底层釉施釉较薄,这证明这件器物表面曾被施过两次釉。也就是说,青花纹饰图案是在上下两层釉之间,属于釉中彩。纹饰图案绘画线条流畅,洒脱,画面生动,传神。船,尖首,方尾。船尾站立者,头戴尖顶帽,右腿向前跨立,左手扶船篙,似正在举目向远处的湖面张望;坐在船首的垂钓者,头戴进贤冠,左手抬起执握鱼线,正全神注视于其前方水面上的鱼漂。画面中人物的首服尖顶帽和进贤冠均体现出唐代服饰的典型风格特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