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泥盒上赏虫鸣

初冬以后,自然界花草萧疏,百虫匿迹。北京一些喜爱玩鸣虫的老少爷们儿,又该可以操持点儿事情了。比如说玩人工孵育的蝈蝈,就可以把它放进精美的葫芦器里,揣在怀里随身携带,不时地就能听到一阵嘟嘟嘟……真是听其声,玩其乐。蝈蝈,古代把它叫做“络纬”,早先紫禁城皇宫里一到入冬就盛行赏玩蝈蝈,康熙皇帝曾有一首题为《络纬养至暮春》的五律诗句、乾隆皇帝也写过一首《咏络纬》的七律诗句。看来不管是皇帝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大都喜欢在冬天里能够听到蝈蝈的鸣叫声。

收藏:文房用具的收藏和鉴赏

据了解,玩鸣虫也大有学问,挑选蝈蝈首先要看它外表和个头儿,是否全须全尾,声音叫起来,不能噪,讲究要带“闷儿”的或者带“嘿儿”的,也就是说既清脆又低沉,虽然同样都是发出一个声音,听起来要像一曲悠扬美妙的歌声,那才是好虫。

说起蝈蝈,我手里有一只多年的“蝈蝈”,当然,这是一件艺术品,它是在洪宪时期“爬”到一个瓷制印泥盒上面的。看,就是这只,印泥盒正面中央设色绘有一只蝈蝈,画工精细传神,栩栩如生,颇有齐白石早期绘制工笔草虫的手法,看去仿佛翅膀正在微微的颤动,发出一阵阵动听悦耳的鸣叫声。整个印泥盒烧制考究、洁白细腻,没有任何瑕疵,底部在红色缺角正方形画框内写有楷体“洪宪年制”。据说这种款识,属于“官窑”制作。

其实,这件印泥盒上所绘制的蝈蝈题材,并不是洪宪时期的原创。我曾见到过一件清代道光年间制作的瓷鼻烟壶,上面也画有一只蝈蝈,图案和画法,与这个印泥盒上的一模一样。虽然是两个不同朝代的画师和两件不同的器物,但绘制的却是同一个题材的作品,后者完全继承了前者的“衣钵”。说明蝈蝈这一绘画题材,不管过了多少个年代,还深受一些人士的青睐。另外,关于这件蝈蝈的构图,我们一般常见的一些绘画图案,比如鸟、鱼、虫等姿势,一般作者都把头部冲向左侧,这件蝈蝈图案也是同样,这是因为画者是右手执笔,如果将头部冲向右侧绘制,就不如冲向左侧绘制起来顺手。

洪宪,这在我国是一个短暂而动荡不安的特殊时期,从1915年12月底至1916年3月,虽说这83天在历史的长河中瞬间而逝,但在瓷器制作上,由于有那位专员郭葆昌任袁世凯的“陶务总监督”,也确实“振兴”了一把瓷业。据有关资料介绍,这期间大约烧制了4万余件“洪宪御瓷”,以备袁世凯登基之用。一晃儿,岁月已经过去了近百年,时至今日,这些“细路”瓷器,已属于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了。记得10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条新闻:民盟中央主席、书法家楚图南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件“洪宪年制”瓷印泥盒,捐献给有关文博部门,此件已属于珍贵文物。

我国历代文人,大都很重视和喜爱文房用品,仿佛与它有着千丝万缕、解不开的情结。近日,我到学者、书法家沈白办公室小坐聊天,他说起一直喜爱用放置多年的老宣纸写字,用好笔、配好墨,这样写起字来才“过瘾”。他说还藏有一件“大清康熙年制”的青花印泥盒,但一直舍不得使用,原因是生怕不慎失手被摔碎。我也颇有同感,这件洪宪年制的印泥盒,虽然没有他的那件古老珍贵,但我在拿出赏玩时,如同面对一个刚刚出生、娇嫩的“千金小姐”,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也生怕有个什么闪失。

我曾有过一方端砚,背面刻有明代王仲山的砚铭,不论此砚品真伪,但此词句却说得十分精妙:“贞静而固,温润而光。笔墨精良,助我文房。”这是评价砚石,称赞好的笔墨功能。至于我收藏的这件印泥盒,也应该属于文房佳品,如果要借用他的思路题句,我也冒昧拿笔一挥:家无别物,几枚石章。有此印盒,寒斋增光。今日赏玩,回首沧桑……

小编推荐

宋代磁州窑褐彩文字盒


瓷盒,是由底和盖组成,生活日用品之一,用途很广。有盛装铜镜的镜盒、装药的药盒、盛装妇女化妆品的妆盒,而更为广泛的用途是盛装各种香料的香盒。瓷盒在各朝都有其经典的式样,这种圆形直身、盖矮底高的器型,创烧于唐,而流行于宋,是宋代整个社会最普遍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具和女子陪嫁的用品之一。

褐彩瓷器,以唐代长沙窑青瓷最为丰富,内容题材涉及人物、山水、动植物、抽象纹样及诗词文字等,其诗文以抒发情感为主。宋代,长沙窑青瓷已趋衰落,河北磁州窑瓷器盛行褐彩装饰。

这件宋代青白瓷褐彩盒(见图),通高13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8厘米。胎上施传统的白色化妆土,内外施青黄色透明釉,釉质肥厚莹润,釉色白中泛青闪黄,表面光亮,光泽感强,有开片。盒底足露胎,胎体坚致,颗粒较粗,呈灰色。盒盖顶端题写褐彩草书“道”字,笔画流畅而不失规度。盒盖外围及盒的主体装饰有褐彩花草植物纹,线条流畅简练,绘画精美,立体感强。制作规整,构思巧妙,盒盖与盒底吻合严密,保存完整,不失为一件磁州窑精品。尤其是用毛笔蘸彩书写的“道”字,笔力雄健,韵味十足,充盈着大千世界的玄机与奥妙,使人遐想万千,爱不释手。

古代瓷器:宋代磁州窑褐彩文字盒


瓷盒,是由底和盖组成,生活日用品之一,用途很广。有盛装铜镜的镜盒、装药的药盒、盛装妇女化妆品的妆盒,而更为广泛的用途是盛装各种香料的香盒。瓷盒在各朝都有其经典的式样,这种圆形直身、盖矮底高的器型,创烧于唐,而流行于宋,是宋代整个社会最普遍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具和女子陪嫁的用品之一。

褐彩瓷器,以唐代长沙窑青瓷最为丰富,内容题材涉及人物、山水、动植物、抽象纹样及诗词文字等,其诗文以抒发情感为主。宋代,长沙窑青瓷已趋衰落,河北磁州窑瓷器盛行褐彩装饰。

这件宋代青白瓷褐彩盒(见图),通高13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8厘米。胎上施传统的白色化妆土,内外施青黄色透明釉,釉质肥厚莹润,釉色白中泛青闪黄,表面光亮,光泽感强,有开片。盒底足露胎,胎体坚致,颗粒较粗,呈灰色。盒盖顶端题写褐彩草书道字,笔画流畅而不失规度。盒盖外围及盒的主体装饰有褐彩花草植物纹,线条流畅简练,绘画精美,立体感强。制作规整,构思巧妙,盒盖与盒底吻合严密,保存完整,不失为一件磁州窑精品。尤其是用毛笔蘸彩书写的道字,笔力雄健,韵味十足,充盈着大千世界的玄机与奥妙,使人遐想万千,爱不释手。

台北故宫赏雍正瓷器


日前,我在台北参观了由两岸故宫共同举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这是两岸故宫文物分别60年来的首次团圆,其内容丰富,学术性强,意在“告诉人们一个真雍正”。正因为有如此精彩的内涵,展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就是希望一睹雍正——清世宗文物的风采。

展览厅前,早早地就已排起了长队,246件文物包括档案、史籍、地图、肖像、绘画、书法、瓷器、琉璃、玛瑙等在这里展出,从中人们可以领略雍正这位颇具争议的皇帝的文治武功和艺术品位。对雍正时期的瓷器,我很感兴趣。虽然雍正在位才区区13年,但瓷器生产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这和雍正对瓷器“文雅精细”的制作要求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关。

雍正对瓷器制作的细致认真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从大量保存下来的朱批档案里,我们看到了他对瓷器生产样式的要求以及呈核程序的规范。如雍正五年下旨曰:“朕从前著做过的活计等项,尔等都该存留式样,若不存留样式,恐其日后再做,便不得其原样。”他对于造办处送样的瓷器,除了“好”与“不好”的评语外,还有不少精彩点评:夸赞的如“细”、“素”、“薄”、“文雅”、“精细”、“秀气”等。批评的如“俗”、“厚”、“俗气”、“粗糙”等,一个堂堂皇上,却心系瓷器,并对之作出自己的独到评判,这对瓷器制作的精益求精无疑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读之让人感佩不已。可以说,没有雍正,就没有雍正瓷器的精妙绝伦;而精妙绝伦的雍正瓷器,也反映了雍正皇帝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追求。

当然,雍正瓷器能达到美轮美奂的境界,与雍正起用天才督造官唐英息息相关。在首都博物馆,我曾看到唐英留在笔筒上的墨迹,也读过他的著作《陶冶图观》,对这位陶艺大师的文化修养略知一二。唐英是中国陶瓷史上最具知名度的督陶官之一,经历雍正、乾隆两朝,前后在景德镇督陶27年。他主持御器厂期间,礼贤下士,虚心求学,刻苦钻研制瓷工艺,致力于制瓷工艺的总结和改革,长期和工匠在一起,亲自设计绘制各种新的图案样式,及时将其写入书里,绘制于画,传之久远。雍乾两朝制瓷工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唐英功不可没,时人甚至称他为“唐窑”。

雍正瓷器的胎釉,选料极为精细,胎体坚韧,胎薄体轻,成型规整。仿宋代黑灰色胎瓷器的胎骨,称为“铁骨大观”;仿汝窑香灰色胎瓷器的胎骨,称为“铜骨之汝”。釉质晶莹、表面光洁,釉色多为纯白;仿宣德青花瓷釉面呈橘皮纹,有的积釉较厚,有的如云雾状;彩器和仿成化器釉为粉白色细釉;仿定窑白瓷的浆胎瓷器釉面也呈粉白色,但釉质较疏松;珐琅彩多绘于素白瓷地上,内容以花鸟为主,次为山水,少见人物,配以行书诗句。

“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展出的百余件雍正瓷器,主要有碗、盘、杯、瓶、壶、罐、炉、尊、洗、盆等。这些瓷器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其线条优美流畅,比例自然适度,俊美高雅、玲珑轻巧,文人气息相当浓厚。古人云“秀色可餐”,雍正瓷器就达到了这样的境地。巧夺天工的雍正瓷器,是清代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它完全可以冠绝于中国瓷器史。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