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陶土茶具宜兴紫砂壶壶形和装饰变化多端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问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节、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明文震享《长物志》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步演变为比较坚实的硬陶,再发展为表面敷釉的釉陶。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已有釉陶的烧制。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先后山现了两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和他的徒弟时大彬。龚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里有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摹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供春的制品被称为“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用心,怎称神明”。时大彬的作品,突破了师傅传授的格局而多作小壶,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因此当时就有十分推崇的诗句:“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有发展。其中以清初陈鸣远和嘉庆年间杨彭年制作的茶壶尤其驰名于世。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当时江苏溧阳知县陈曼生,癖好茶壶,工于诗文、书画、篆刻,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配合制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清代陶土茶具宜兴紫砂壶壶形和装饰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在国内外均受欢迎,当时我国闽南、潮州一带煮泡工夫茶使用的小茶壶,几乎全为宜兴紫砂器具,17世纪,中国的茶叶和紫砂壶同时由海船传到西方,西方人称之为“红色瓷器”。早在15世纪,日本人来到中国学会了制壶技术,他们所仿制的壶,至今仍为日本人民视为珍品。

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令人拍案叫绝工艺品。过去有人说,一两重的紫砂茶具,价值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taOci52.cOM

相关阅读

壶光溢彩,紫砂壶装饰漫谈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装饰是紫砂壶工艺中经常运用的手法。它将自然形态的素材进行概括加工,选择自然形象中最真实、简洁精美、更理想,使紫砂壶有一种特别的美。除此之外,还有如泥绘装饰。彩釉、捏塑装饰、印纹、帖花装饰、透雕装饰、泥色、调砂、铺砂装饰等其它工艺装饰。尽管形式和要求有着明显的差别,但主要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又以美观的形式给人以欣赏,以达到艺术品和实用性为一身,满足人们的生活。

宜兴紫砂壶的装饰,由于其原料和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必须在泥坯的制作中同是完成,同是也由于文人雅士的介入,自明清两代起,其装饰手法出现借鉴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瓷雕、竹雕、根雕、木雕、石雕等多种形式。并巧妙移植,溶于紫砂壶艺的装饰中。

紫砂壶装饰形式尽管多种多样,繁缛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即胎体装饰和刻画装饰。

紫砂壶胎体线条装饰的种类很多,各种各样的线条都必须用牛角或铁、木、竹制成的专用线尺进行加工,使线条挺括而又清新,这些线条不仅加强了紫砂壶的装饰效果,且可增强成型时粘接处及边缘部分的应力,减少产品在烧成时的缺陷,提高了正品率。

紫砂壶胎体线条装饰是紫砂艺人在生产实践中受其他器具,特别是明式家具的影响,而不断总结出来,它不断丰富了紫砂壶造型的装饰性,而且增强了实用功能。

紫砂壶刻画装饰是由制壶艺人署名落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清嘉庆、道光年间,由书画金石家陈曼生设计的壶样,由制壶名工杨彭年等制作,再由陈曼生及他的幕友撰词、作画、镌与壶上,成为一种寓造型、诗词、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的紫砂壶独特风格,也称“蔓生壶”,多有精品。清末,由于紫砂壶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紫砂壶刻画装饰逐渐形成一支专业队伍,正式列为紫砂工艺流程中一道工序,相沿至今。

陶刻装饰的题材比较广泛。紫砂壶上的铭文,以往都是择古人的诗句。内容有的是与茶或花卉有关的题咏,且多由《唐诗三百首》及《千家诗》中选出。画面常取材《芥子园画谱》及《点石斋画报》,19世纪画家任佰年花鸟画也被广泛利用。壶光溢彩,得到众多人的青睐,以收藏品的价值广为流传。

紫砂壶陶土烧制器皿的特点


江苏宜兴古名荆溪、阳羡,地处太湖西岸,具有久远的烧陶历史。宜兴紫砂特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紫砂壶制品称作“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近千年来,紫砂经过产生、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历久不衰,于是在景德镇瓷都之外,并列一个陶都宜兴,产品畅销国内外。宜兴紫砂早已成为很多人研究的课题。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了解紫砂文化,首要清楚的就是紫砂泥料。

紫砂原料,是颗料较粗的陶土,它和景德镇、龙泉窑的瓷土同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但铁、硅量较高。从颜色分主要有三种子:一种呈紫红色和浅紫色,称作“紫砂泥”,肉眼可以见含有云母微料,烧成后为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种呈灰白色或灰绿色,称作“经泥”,烧成后为浅灰色或灰黄色;这些陶土,宜兴丁蜀镇的黄龙山都有蕴藏,紫砂泥最丰富,绿泥较为稀少。根据专家的研究,利用这些陶土来烧制紫砂器皿,有以下优点:

一、是紫砂原料经过澄淀、炼制,可塑性好,烧制过程中收缩率小,烧成范围大,产品不易变形。

二、是紫砂成品有小于2%的吸水率,说明它的气孔率介于一般陶器和瓷器之间。紫砂原料中存在大量团聚体,团聚体内部有闭口气孔。烧成时,团聚体产生较大的收缩,它的周围又生成一层断断续续的气孔群,大部分属开口气孔,显气孔率约为5%。这样质地的器皿,用来泡茶,色、香、味俱佳;用来栽花,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不易烂根。

三、是泥料分子排列呈鳞片状结构,与一般陶瓷泥料的颗粒结构不同。因此,紫砂成品冷热急变性好,热传导性低,用为茶具时,抚摸不烫的,寒冬季节沸水注入及火上煎烧都不易炸裂,优于一种般瓷器。

四、是按照行家的说法,可烧成海棠红、朱紫砂、葵黄、墨绿、白砂、淡墨、沉香、水碧、闪色、葡萄紫、榴皮、梨皮、豆青、新铜绿等几十种颜色,全凭原料呈现的天然色泽,成为紫砂器高雅、质朴的装饰。

紫砂壶的造型—八方形壶


紫砂壶方器中,八方形器不多见。在已有的八方器型中也多为不等边八方形器。

八方凌云壶

现代吕尧制。紫砂身呈方升八棱形,上小下大,说是八方只是将四角削去,仅为大面的1/4,平肩,八方口,嵌盖,盖面及壶体大面为绞泥纹饰,纽为不规则梯形。四方直流,方把八角有过底矮足。

高八方壶

现代曹婉芬制。壶身呈不等边八方柱体,丰肩,短颈,压盖,盖沿一周唇线凸起,方桥形纽,折腹,加底,三湾壶嘴,由圆渐变至八方,不规则方形把。整体造型很像是高高挂起的灯笼。

近代·八方壶

鉴赏:沈孝鹿制,壶身为不等边八方,丰肩,虚短颈,压盖,口与底上下对称,八方口,盖面凸起,盖纽形与壶身相似,一湾八方壶嘴及八方环形把。整体造型简洁,面与面转折处线条清晰、工整,是该壶的精彩之处。

清·两仪紫砂壶

鉴赏:这件精品紫砂,壶身呈等边八方柱体,折肩,短颈,压盖,圆口,圈足,四方湾流,方形把。盖沿刻阴线一圈,盖纽呈八方形,其上饰有太极图案。此壶刻“延济”款。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