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花鸟绘画艺术的几个思维

陶瓷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在陶瓷载体上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陶冶人们的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熊国华陶瓷花鸟瓷板画

一、艺术构思中的思维

当你创作陶瓷艺术作品时,首先进入你大脑的是艺术构思。所谓艺术构思就是指艺术家在审美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殊的创意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审美意象。艺术构思上承观察和体现生活,下接意象物化,可以说,它是艺术创造的重要环节。艺术构思是作者在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按照其创作意图把对实际生活的感受与认识统一起来,酝酿、创造成为艺术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活动。如你要创作花鸟作品时,就必须深入地了解花鸟的生活习性,掌握自然界的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等等物象。对大自然的一花一鸟一草一木充分了解,长期深入细致地观察花鸟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物情形态,认真剖析研究,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只有这样,你的创作思路才容易激发,艺术构思才会合理。艺术构思的实现,从生活到艺术的质的飞跃,是作者所进行的一项十分艰巨的创造性劳动,从中能显示出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能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艺术构思因作者的创作个性、作品体裁、篇幅长短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花鸟画在狭义上只指花和鸟,广义上包括除人物和山水之外所有自然界中动、植物,范围极广、内容众多。然而怎样去选取和提炼题材,这需要艺术构思包括作品主题思想的酝酿和确定,整体结构布局的安排设置,以及研究和探索最适当的表现形式等等。

艺术构思是作者艺术创造力的表现,深受作者自身思想修养、艺术修养、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制约,是以坚实的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作者的思想修养与艺术修养越高,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其艺术构思就越趋于完美,就越有创造性。如艺术家们长期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是历代文学作品经常歌颂的对象,也是陶瓷花鸟画经常描写的题材。艺术家通过细心刻画深入描写,不但画出它们外形的美感,更赞颂了一种坚强的气节。这就是一种完美的构思,它是以人的美好情操加之于在意象创造中物我重意匠。创造出极妙的意象美。m.Taoci52.COM

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主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思维,进而在头脑中孕育成一个全新的艺术胎儿,即完整的艺术意象。简言之,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想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的活动,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艺术构思中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思维有: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感情,意识与无意识。

二、诗情画意,意境中的思维

有一句成语:“如诗如画”,不难理解这句成语的涵义。诗与画是姊妹艺术,即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既是指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所引发的审美感受,也是指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美。从根源与本质上讲,诗情画意具有人文性质、社会性质。如果你在创作陶瓷花鸟艺术作品时,力求结合诗意的想象,做到诗中有画,即指诗中写景形象生动,如同图画,读其诗则如同置身图画中。画中有诗,即指画中有诗一般的情感、艺术魅力、意境。陶冶思想感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即是意境。意境是陶瓷绘画的灵魂,是文学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我国古代和现代的诗词中,有很多是极好的绘画意境。唐人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宋人王安石的“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等等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就是一幅幅妙画。陶瓷工笔花鸟画的意境,多体现为自然花鸟的生活情趣以及花鸟生动活泼的形象和栩栩如生的神态,在典型环境的气氛烘托下,营造成大自然中生机勃勃的意境,从而表达出作者本人的饱满激情。创作陶瓷工笔花鸟先要立意,即是表现花鸟画的主题思想。如描写松的挺拔,菊的傲霜,梅的凌寒,这就是花鸟画的意境。花鸟画创作立意已定,就要把它表现出来。怎样表现,就要靠构图、色彩、用笔、用色等绘画技法,即谓表现形式方法。要将形式与内容做到协调一致,才能提高感染观众的意趣魅力。

三、构图布局中的思维

构图即传统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又叫章法和布局。陶瓷工笔花鸟画尤其讲究构图布局,强调主观的加工取舍,概括集中,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抓住它的特点,对重点突出的形象刻画入微。大胆简化,留有空白,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空间。构图布局的地位非常重要!一幅插画或概念绘画作品如果没有很好的构图布局,其任何细节之处就不可能得到成功的体现。而对于环境概念作品布局可能会相当困难,因为其所需关注的焦点不会像人物作品那样明显。当开始创作作品时,你会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处理空间分割,这些布局方式就成了开始创作的指针和起点。一旦能够自如地布局一个场景,你就可以抛开形式布局的限制自由发挥了。对于陶瓷艺术工作者要刻意研究构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研究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好三维空间——高、宽、深之间的关系,以突出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构图处理是否得当,是否新颖,是否简洁,对于陶瓷花鸟艺术作品的成败关系很大。陶瓷工笔花鸟画,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在一个画面上,可以同时表现四季花。如珠山八友之一的刘雨岑,善画花鸟,他的四屏瓷板画,造型严谨,以线为造型基础,强调刻画花鸟本身形象的美。构图布局新颖、大方,不愧名家精致之作。从实际而言,一幅成功的陶瓷花鸟艺术作品,首先是构图的成功。成功的构图能使作品内容顺理成章,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赏心悦目。反之,就会影响作品的效果,没有章法,缺乏层次,整幅作品雾里看花、不知所云。

四、结语

总之,陶瓷工笔花鸟画的构思、构图、布局、情景,是根据作者对自然现实的认识了解,对花和鸟生长规律的研究和理解,通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进而经过创作实践,真实地反映景物。只要多用心在现实生活中体察,多用心在前人优秀作品中领会,在不似之似的神似中去追求画面景物的真实感觉,才能不为现实所役,达到经营位置的极高境界。

精选阅读

当代陶瓷绘画艺术中的非绘画性因素


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发展中出现了大量的非绘画性因素影响,这些非绘画性因素的形成既与市场消费有关,又与文化环境有关,从这两种视野解读能够形成对当代陶瓷艺术中的非绘画性因素较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 陶瓷绘画艺术 非绘画性因素 市场消费 文化环境

陶瓷绘画艺术的现代转型是近年来陶瓷艺术界的热点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变革,陶瓷绘画艺术显然已经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与传统陶瓷绘画艺术拉开了较大距离,各种实验主义的流行画风正如暴风雨般席卷当代陶瓷绘画界,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风中,既有绘画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包含大量与绘画无关的因素,即非绘画性因素,而这种非绘画性因素对陶瓷绘画变革的轨迹将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解读。

夏国安手绘陶瓷花瓶

一、当代陶瓷绘画艺术中的非绘画性因素概述

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处在一个空前包容自由的创作环境当中,使得陶瓷绘画创作者除在绘画性方面进行突破以外,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非绘画性因素的广泛影响,而这些非绘画性因素进入到作品中以后,对传统陶瓷绘画艺术理念产生显而易见的巨大冲击,成为现代变革的重要力量。

首先,非绘画性因素大量地进入到画面当中。最显著地体现在颜色釉,特别是窑变颜色釉的引入,颜色釉的色彩、肌理等丰富万千的变化均是在瓷窑高温烧成的过程中幻化而来,其形态构成主要为天成而非人力,更非陶瓷绘画艺术家绘画所为,因而是一种典型的非绘画性材料,在传统陶瓷绘画中是不会被用于绘画当中的,而近年来,它却被大量引入到画面创作当中,以其独有的意象性特征而成为一种颇具流行风的做法。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具有不可控特征的材料也被引入到陶瓷绘画创作当中,如一些油性、酸性材料的引入。

其次,部分创作者对陶瓷绘画艺术传统绘画规则及画面的异化。一些陶瓷绘画创作者有意将原本按照传统审美规范所进行的构图、色彩、形象等处理进行随意地打乱、“破坏”,使之成为几乎既不可识、亦不可释的画面,但又与中国传统写意所蕴含的美学精神完全不同,这种违背传统审美的做法具有显著的前卫性、先锋性和实验性。显然这种做法已经超越了传统思维中的陶瓷绘画表现而跨界进入到另一种艺术领域,是对西方现代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模仿,要取得中国公众的审美认同还需要时间去检验。

第三,部分创作者陶瓷绘画的艺术是观念先行、实践滞后。一些陶瓷绘画创作者,特别是一些学院派,在创作理论上呈现出非常激进的态势,并形成一整套理论基础,但在实际创作中所创作的陶瓷绘画作品并不能够很好地体现自身所提出的种种观念,使画面还无法成为观念的图解,这主要是因为部分观念已经脱离了陶瓷绘画本身,导致实践难行或不可行,而即使成为其自身超前理念的图解,其脱离绘画规则的个性化符号表达也令其他人所难以理解。

二、市场消费视野下的当代陶瓷绘画艺术中的非绘画性因素解读

从传统陶瓷绘画艺术来看,其虽然在历史上也是以一种商品的形式出现,但是画匠们地位卑微,其本身并不直接面对市场消费,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陶瓷绘画艺术创作者也基本属于为社会服务性质,但改革开放之后,陶瓷绘画创作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直接面向市场消费的存在状态使之必须考虑社会各群体的审美趣味和消费心理,从而使陶瓷绘画的纯艺术创作变得非常困难,导致创作行为中出现大量的非绘画性因素。

流行风是市场消费的突出特点,时效性非常强,而当代陶瓷绘画创作者深受流行风的影响,一方面,流行风的兴盛使得陶瓷绘画更加贴近时代,富有时代精神,但另一方面,流行风又使得一些陶瓷绘画创作者盲目跟风,而不断转变自身风格的结果是使得一些作品随意、粗糙,甚至为制造轰动效应而破坏了美学法则,而其中所出现的抄袭与雷同行为亦有违艺术创作原则。如当前高温颜色釉成为当代陶瓷绘画的流行元素,它在推动陶瓷绘画发展的同时,也有少数创作者在不懂高温颜色釉运用规律的情况下肆意发挥,阻碍了整体创作水平的提高。

经济效益是陶瓷绘画艺术商品化中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它使得不少陶瓷绘画创作者更倾向于创作迎合大众审美风尚的作品,一方面使作品更加贴近大众,但是另一方面,不少陶瓷绘画创作开始趋向于对娱乐性和趣味性的追求,受这种审美追求的驱使,一些作品只专注于营造所谓令人震撼的效果,而对绘画中线条、色彩等基本审美元素反而忽视,在大大削弱绘画性的同时使陶瓷绘画的艺术功能降低为感官刺激功能。

近年来,社会上各种展览、评比活动的举办越来越频繁,并且几乎都与市场效益紧密相联,从而使得不少陶瓷绘画创作者在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而滋生了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使陶瓷绘画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展览型和评奖型发展态势。受此影响,不少陶瓷绘画作品专注于追求新、奇、特的效果,以摆脱陶瓷绘画固有法则束缚为创作理念,将其他非绘画因素综合进来,从而形成许多创意性强烈的作品,当然,这些作品在普及性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文化环境视野下的当代陶瓷绘画艺术中的非绘画性因素解读

中国陶瓷绘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各个时期均体现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而当代陶瓷绘画艺术所处的文化环境与传统陶瓷绘画艺术所处的文化环境截然不同,不仅浸润于传统文化中,还受到大量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样一种复杂而包容的文化环境下,中国当代陶瓷绘画出现了明显的文化变异,而这体现在陶瓷绘画作品即是出现了大量的非绘画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大量的文化因素传入我国,对陶瓷绘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西方陶艺的影响尤为显著。陶艺的特点是专注于异类造型而忽视绘画,只以材料本身的肌理和质感取胜,而这一理念也为当代不少陶瓷绘画创作者所借鉴与吸取,他们在创作中不再单纯地以模仿中国画或油画效果为能事,而是将材料的本体语言以一种自然、偶然的方式在画面中呈现,这种非绘画性的语言从根本上改变了陶瓷绘画的面貌,使之日益倾向于陶艺化。

改革开放之后在陶瓷绘画界的另一变化是创作人群文化素养的变化。一方面,当代陶瓷绘画创作者的文化整体水平日渐提高,大量接受了现代美术系统训练和理论学习的具有高等学历的大学生进入到创作队伍当中,彻底改变了陶瓷绘画创作群体的知识结构,而另一方面,大多数陶瓷创作者在古典文化修养方面却日渐弱化,从而使得传统的陶瓷绘画观念受到冲击,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界限变得难以分辨,审美文化标准的模糊化为非绘画性因素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些非绘画性因素不再只是指向技术层面,而是指向文化精神。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后,在各类刊物中兴起了大量赏析与品评陶瓷绘画艺术的文章,绝大多数这类文章总是对作品赞赏有加,而几乎很少接触实质,陶瓷绘画界所存在的这种人情味浓厚的文艺批评,使得陶瓷绘画创作者的任何一种创新行为几乎都能够在舆论中得到肯定与认同,这种一团和气虽然不利于陶瓷绘画创作者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但也促进了陶瓷绘画创作者大胆创新的魄力与胆识,并且可以说其创新程度远比其他绘画形式的尺度要大的多,包括大量的非绘画性因素也被引入到陶瓷绘画当中来,并且其引入非绘画性因素的广度和力度也要大的多。

当代陶瓷艺术的几个问题


在当下,不少人对于陶瓷艺术作品有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陶瓷艺术就是在瓷坯或瓷器表面作画。这无疑是一种肤浅的认识。近几年,陶瓷之都景德镇吸引了许多画家来画瓷,持这种意见的大有人在。一件真正意义上的陶瓷作品,应该是艺术与工艺的结合,艺术与料彩、土、火的结合。瓷不仅仅是一种创作媒介。一些国画界、油画界的“大腕”到景德镇画瓷,有的结果并不理想。因为一个真正的陶艺家,不但要有非常好的绘画技能,而且还要掌握各种陶瓷工艺技能,如对青花料掌握的技能;粉彩填彩技能;高温颜色釉赋彩技能;煤气烧制窑变技能;烤花技能;各种不同尺寸瓶型、板材的温度控制技能等等。虽然烧制有窑火师傅负责,但是对于一个陶艺家来说不掌握自己创作的这类艺术作品的烧制温度和温度技巧变化,往往成功率很低。并不像在纸上、绢上或布上作画,成功与否完全在画家个人,火有其不可控制的一面,特别是对于高温釉的焙烧。

当代的陶瓷艺术家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只绘画,只作新彩画,釉下、釉中青花,或作粉彩勾线作品。这种陶艺家只注重对料彩的控制掌握,是知道怎样在瓷坯或瓷器表面上作画。第二种类型的陶艺家就是懂瓷绘而且懂得赋彩填色的工艺。比如作粉彩瓷板,画好后亲自填彩;作高温色釉作品亲自赋高温色釉。第三种类型的陶艺家是绘画、填彩、烧制全由自己完成,如烧制青花作品,亲自烤花,高温颜色釉瓷板、瓷瓶亲自掌握温度的升降时间变化,陶艺家要掌握作品的命运,必须争取做第三种类型的陶艺家。对于一个国画、油画家来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陶艺家,必须掌握料彩的各种工艺和火的神奇魔力。“火”对于瓷器的成功和艺术表现具有极大的影响。火的烧制效果还受到外界温度、湿度、天气、堆窑、产品的密度、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陶瓷艺术作品的价值是与作品本身的高度和深度相联系的。这个高度和深度是指文化的高度与深度、艺术的高度与深度、以及工艺的高度与深度。对于一个初入陶瓷艺术市场的收藏者来说,仅仅以画面的效果来确定价格显然是欠缺的,必须从文化、艺术和工艺多方面考量其艺术作品。如果避开其他因素仅从工艺制作角度来考量,釉下青花用料的难度要比使用新彩作画难,粉彩填彩工艺又难于青花用料和用新彩,而高温颜色釉的工艺效果又高于成熟的粉彩填彩工艺,因为高温色釉有不可控的一面,粉彩工艺在可控之中。

陶瓷艺术作品的文化高度和深度,是指作品的精神内涵。艺术作品要有作者个人的思想,陶艺家个人的思想深度决定作品的思想深度。陶瓷艺术的形式的美要打动人,给人以美的感动的就自然具有了艺术的高度。艺术好的效果不仅仅是美的表现,还决定于艺术境界,陶瓷艺术作品的高格调和高境界形成的艺术效果,即是艺术的深度。

陶瓷艺术作品的工艺高度和深度,主要表现为工艺的难度,不易被人掌握的工艺,或创造性的新工艺自然就具有了高度和深度。比如,能自如掌握高温颜色釉的烧控温度和窑变效果的艺术家就非常难得。再比如失传的珐琅彩工艺,谁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谁就掌握了这一工艺的制高点,其作品的价值自然就会很高,因为别人搞不起来。所以,对于任何一件陶瓷艺术作品,只要某工艺达到极致其价值都高,表现出的艺术效果也必然渗透其中。青花料层次分明,其厚重深沉处能力透瓷板;粉彩亮丽动人,入骨三分,立体效果跃然瓷上;高温色釉色彩丰富柔和,凝重奇妙,变幻莫测;新彩如水墨画韵感十足等等,相对于同类作品其价值都高。可以举一些例子,如:李菊生作品的高温色釉的工艺与生动的人物造型作了完美的结合;黄秀乾作品中境界的营造和工艺效果;陆履峻把青花的厚重发挥到极致;朱乐耕致力于高温色釉作品的研究;李晓聪粉彩山水绘画与工艺相融、相和的特点;饶伟华探索的人物创作和大面积高温色釉的艺术效果等等优秀的陶瓷艺术家,都走了一条扎实艺术之路,所以价值高。

在当今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有两种倾向需要克服。一是注重书本和名人之作的临摹,缺少外出的写生;二是重视陶瓷固有特点的工艺锤炼,缺少绘画与工艺完美结合的探索。在第一种倾向的陶艺家中往往把珠山八友等陶瓷作品作为最高典范,或者把国画(包括历史上的经典)作为范本加以临摹。这必须明确临摹的目的。是单纯取画面?是寻找画面与工艺的契合点?还是把传统经典用陶瓷工艺更辉煌地复制到瓷器上,让人得到一种在绢或纸上找不到的感觉?从创作的主流来说,应该让陶瓷艺术作品走出书本,提倡陶艺家外出写生,让陶艺作品具有时代特点。

在景德镇,许多陶艺家简单地走现当代前辈们走过的路,这是没有前途的。近几年已有不少青年陶艺家认识到这个问题。比如说用古彩工艺创作的作品,除了工艺上有别于粉彩、新彩、高温色釉外,其他没有特点,应该积极寻求古彩工艺与形式美的契合点,不能死守阵地。这需要年轻一代陶艺家去大胆实践,使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更丰富。从广义上说,陶瓷艺术作品的创新主要是指器形的创新,釉彩的创新,各种工艺的创新等等。而狭义的陶瓷艺术作品创新,是指用新的工艺创造出历史未曾出现过的精美艺术作品,如历史曾经为之努力而创烧成的祭红作品,珐琅彩绘作品等。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首要是完善和恢复明三代、清三代历史上最好陶瓷产品的品质,特别是在工艺方面的完善;第二,实现珐琅彩瓷的历史水准,把这一失传的优秀工艺继承起来。对陶瓷产品的认识,要从绘画的角度转移到绘画与工艺的结合上。并且,深化对陶瓷艺术作品的认识,不但是陶艺家的事,也是收藏家、陶瓷爱好者、市场经营者的事,甚至是文化美术官员的事。至今陶瓷绘画作品尚没有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占有一席之地,不能列入中国美术的一个分支,也说明它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陶瓷艺术作品有其神秘不可控之特点和独特的艺术美,应在当代各种美术形式大家庭中有一席之地。(雨木)

陶瓷仕女绘画艺术的发展特点


红楼梦中一首行酒令道尽了世间女儿们的娇态。自古以来,女子就一直是历代画者较为喜爱的题材。景德镇陶瓷仕女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无不表现着洗礼过去及当下女儿们的常态。艺术来源于生活,无论是诗词、绘画、歌赋,都一如这首《女儿令》般是生活的写照,但作为人们上层意识的产物却高于生活,是精神文明高度概括的表现。佛语常说:“人生有苦,爱别离,怨憎会。人心难免贪爱,贪而不得,嗔生也。”可见,女儿的贪嗔最难绘。瓷绘画与纸质绘画,载体虽不一,但气神相同,顾恺之曾经说过:“凡画,人最难。”可见懂画,得先读人。在此,笔者以平常绘画之创作所得,来谈一谈女子形象描绘的变迁史,并道一道画中女儿的悲苦愁乐。

景德镇仕女图陶瓷家居彩绘盘子

个人觉得真正意义上人物画的开端应该算是先秦时期,尽管前期石器时代也有一些简单人物壁画的描绘,但却不是真切单纯的人物绘画,只是作为远古石器时期人们崇拜或征服大自然的配角简画。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在帛或壁上描绘不同的人物,女娲、娥皇及女英等神话人物作为代表形象,其中也有着仕女的始祖——贞女、娲女的表现,尽管这只是作为当时封建社会标榜楷模或神道崇拜的用途而已,却是从非意识绘画进入有意识绘画女人的开端。由于绘画多作于墓室当中,所以还是以仙女引升题材较多,画中墓室女主的形象较为古朴于练概括。到东汉时期,壁画更加多元化,仕女描绘也增加了许多的可选择性,比如,赵夫人、京师节女、梁节姐妹等形象。由于社会等级制度的束缚,封建专权的统治者为了压抑女性思想及地位,所以大肆宣传女人贞洁的形象,在这个时期,仕女绘画多为统治者所服务,但也变相地倾诉着所处时代女人的心酸。

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出现了专业的画家。著名的画家顾恺之就产生于这个朝代,他最擅长的就是“伟而有气势”、“巧密于情思”,也就是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他认为描绘仕女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眼睛”。而笔者最为喜爱的莫过于顾恺之仕女绘画中线的描绘,其线的力度、节奏恰到好处,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云行地”一般。画中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似乎像洛神在我们可望不可及的地方等待着谁。唐代时期,中国仕女绘画得到了重大的发展,但也有一些缺陷存在,这个时期多以反映贵族人物或宫廷仕女为主,民女描绘较为缺乏,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杨贵妃》、《虢国夫人》和《捣练图》等以仕女为题材的绘画。初唐仕女绘画较为代表的是李仙惠墓中的《宫女图》,画面人物前后顾盼,彼此呼应,充满了闲适优雅的宫廷气息。画中对人物前后的安排恰到好处,这正引证了谢赫《画品》中六法“经营位置”的运用,仕女绘画,除运用线条来表现气韵外,对于图面构图的安排也要求“多分则减”般严格。除一系列游玩题材的仕女绘画非常出名之外,这个时期刚兴起的宫怨图也很有代表性,如周昉的《挥扇仕女图》,这一长卷描绘了宫中嫔妃生活的哀怨,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特征,真正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画中13人,情节各不一样:或坐、或抚琴、或对镜和刺绣等,背景与情景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如对镜一节,一位嫔妃懒于梳妆、对镜而立,低眉、灰暗的双唇,描绘的是秋日凄凉时节,正是情景交融,仿佛都能听到佳人正低吟着“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懒。凄也。”可见一幅绘画作品,大到构图用色和人物姿态线条,小到妆容和手势,无不是一副绘画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情也,景也。宋代时期,士大夫文人思想占据主流思想文明,一大批的文人代表仕女画作争相浮现。而且不仿前人,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嫩绿丛中红一点”在绿树掩映下,高楼窗口有一红衣女子倚窗眺望,构图巧思不落俗套,画面将女子心思半酣半渲,引看画者遐思翩连,此类的构图方式在现今传统仕女瓷板画中较为多见。并且宋代也是人物写意画的开始,更加地注重现实生活气息的绘画风格。明清时期,由于瓷器载体的技术创新,古彩和粉彩绘画画面清新华丽,由此仕女陶瓷绘画也展开了盛世之期,传统趣味的宫怨妇女游乐图已不多见,更多的是以才女佳话为题材。绘画的仕女形象纤弱、运笔轻柔、设色清雅。以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众多女性形象较为常见,如当今深受人们喜爱的瓷画作品《黛玉葬花》、《可卿春困》、《宝钗扑蝶》等等,瓷艺绘画构图讲究情景交融,其装饰度非常重要,在《周易》的六十四卦第二十二卦中讲到,贲卦,文饰也。意为,再强调一切文饰,都是空虚的,应当返璞归真。领悟一切,放弃虚饰,悠然自得。饰极必反,陶瓷仕女画亦如是也。

浅析艺术状态中的陶瓷绘画


陶瓷绘画艺术是艺术家抒发情感的一种状态。陶瓷绘画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它是在陶瓷载体上绘画,绘画完成后还需要经过一定程序的加工,才能显示其成功与否。陶瓷绘画艺术它既美化了陶瓷载体又再现了文化品味,让欣赏者赏心悦目。可以说它的文化层面是大美精神的承载,是主观意识化的状态,因此它的艺术状态行为是独创的。例如:陶瓷青花艺术,它的状态魅力在于;色泽单一却显高贵素雅。“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青花之美,美于幽静,青花之色单与任何一种颜色相比都略显幽暗,就如同一块美玉,温润、淡雅、清澈,但易碎的特性使其更加弥足珍贵。其次造型的创造应该是展示视觉的力度、节奏的变化、生命之美态;笔墨形式的创意,要呈现神韵、氤氲之气;色彩的渲染状态,应达到色彩斑澜的诱惑力、色彩辉煌的冲击力;构成的态势,要以画面的整体感、和协性、大气、现代感为美,包括吸收现代的平面构图、立体、几何构成以及打破时空的构成等。总之,陶瓷绘画艺术是唯美之术,是创造神态、品位、格调的状态之术。

陶瓷绘画艺术形式中的生命体现在立势,势在艺术状态中是一种态势,它是以生命的动静、虚实取势,这种势产生节奏变化,产生氤氲之表象,所以立势是激活陶瓷绘画艺术的重要手段。然而,立势必须以文化含量为底蕴,方能隐现出陶瓷绘画而独有的书卷气、文质气,达到诗情画意的视觉艺术效果。

立态势即是立象。立象之味、立象之气、立象之势,归根结底是立神似之象,这是中国画意之精髓。也正符合陶瓷绘画艺术,因为陶瓷绘画艺术有“瓷上国画”之称,它容纳了国画之精髓。民国时期粉彩瓷绘受中国画影响,绘画大师以瓷代纸,瓷绘工艺出现了国画艺术效果,并成为一种时尚,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具体说瓷画艺术是在追求一种艺味、趣味,即有意味的形式,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不管你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手段,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气韵生动的奇妙之态。例如:一个不经意的生活小景或片断,没有媚俗地向你感官推销,而是让你从容地进入画面,由此产生一种状态。在不大的空间里,你却有一种别有洞天般的艺术感觉;在有限的时空内,你会体验到一种无限的、不紧不慢的精神漫游,这种精神漫游让你既感受不到深重,更看不见广告式的说教与灌输,而是在虚静中让你体验生活的真实,产生与众不同的立象之意。

艺术人生是短暂的,能把握住成熟期是艺术家的头等大事,通常成熟的最佳年龄状态大约是四十至六十岁,或五十至七十岁,也就是二十余年的最辉煌的创造期。这个阶段艺术家的世界观、方法论已基本确立,智能、技能、体能都在最佳年龄段上,谁能把握、发挥这个优势的年龄状态,谁就拥有艺术,成功的可能性便大。如果超过和失去这个高峰状态,不管你有多大的才华和雄心壮志,再也找不回流失的时空,可能成为终生的遗憾。

遗憾的失去时机是多方面的:一是真正的艺术观没有确立。缺乏对艺术的虔诚性、坚定性、献身性,见异思迁,半途而废。二是思想方法有误。学习和创作的方法犹如军事上的战机,贻误战机,战略目标则达不到,错过美好年华。艺术标准是无止境的,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奋斗一生成功者甚少,那么成功的方法是什么呢?我认为关键是抢占时空,因为时空对艺术家来说就是生命、就是艺术。三是缺乏艺术家的人格力量。真正的艺术家是懂得事物规律的,而陶瓷绘画艺术之规律是大器晚成、大智若愚,所以须奋斗终生不敢懈怠。通常说人品即画品,人品好才能产生人格的力量,才能把握住名利、得失、金钱与艺术的关系。在艺术人生中,只有艺术是永恒的,其他只是过眼云烟而已。

因此,成功的陶瓷艺术家必须具备大美的人格魅力,方能在艺术的实践中远见卓识,畅怀大鹏之志,奔向艺术状态的宏大战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有这些使我们可以期待,进入状态的陶瓷艺术家会沿着其思想力度的理性去自然而然地参与生活,而不仅仅是让理性躺在生活的沙滩之上。在时尚中,我们丢掉的是一种耐心,以及在耐心基础上的理解与领悟,而生活中的体验与思考,使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形式与感官的刺激,更多的是参与生活所揭示出的一种状态、态度、思考及弥而不散的状态求解。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