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个文化遗产日 多项活动营造保护传承氛围

6月11日是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内地多个城市开展了与此相关的丰富活动。

景德镇重建元代馒头窑再现“元青花”魅力

王昊阳在江西景德镇报道:“文化遗产日”当天,景德镇元代馒头窑窑炉奠基重建,拟于今年10月在景德镇期间试烧,有望重现“元青花”与元釉里红瓷的惊世魅力。

为复原元代挛窑与烧瓷技术,重铸享誉世界的“元青花”和元釉里红瓷,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召集多位窑炉与制瓷专家,开始重建馒头窑,以元代历史为参照,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原元代馒头窑。

6月11日上午,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景德镇市文物局局长江华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胡家旺等人握揪挥土,举行元代馒头窑窑炉奠基仪式。

景德镇元代馒头窑由江西陶瓷研究所设计,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以及景德镇挛窑师傅余云山等人多次讨论,对窑炉烟囱、建材等问题进行反复研讨,最终达成一致。

“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吕子豪在河北保定报道:设于保定的中国直隶官府菜研究会11日宣布,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中,河北省保定市申报的“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榜上有名。

当日,中国直隶官府菜研究会会长、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传承人梁连起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称,该研究会依据入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上千本明、清、民国时期的老菜谱和相关史料,成功挖掘开发出“李鸿章烩菜”、“鸡里蹦”等400余道直隶官府菜品,并复原了失传上百年的美食器皿“温盘”。2006年,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正式入选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第一个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成功的中国菜品。

以酱香味为主兼具多味的直隶官府菜,首创于清康熙盛世时期的直隶官府,完善于皇帝行宫及保定官府,鼎盛于晚清曾国藩、李鸿章和袁世凯督直之时。

相关阅读

实干践行细节出彩——瓷都保护陶瓷文化遗产工作回眸


一处处陶瓷文化历史遗迹,一件件陶瓷文化艺术珍品,这些瓷都的宝贝如何保护好,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甚为重视关心的大事。近年来,景德镇市高位推动,多措并举,对陶瓷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方位保护。

选择一批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获“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丽阳窑址考古发掘成果入围“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观音阁古瓷窑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明末清初时期观音阁古瓷窑址是景德镇外销瓷——克拉克瓷主要原产地之一;兰田窑址的考古发掘将景德镇制瓷历史由原来的五代提前到唐代中晚期。

积极申报立项。景德镇市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历史文化名村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处。高岭古瓷土矿区被列入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高岭瓷土矿遗址公园”;古窑民俗博览区荣膺“国家旅游5A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御窑厂遗址、湖田窑遗址、高岭瓷土矿遗址均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的大遗址”。其中,御窑厂遗址入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实施一批工程项目。给老城区保护“减负”,建设45平方公里新城区;保护昌江河系周边从唐至明清古瓷窑遗址。重点推进御窑厂遗址、湖田古瓷窑址和高岭瓷土矿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工程以及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保护沿朝阳路至珠山路为轴线的一条近现代陶瓷工业文脉。

构建博物馆体系,提升展陈水平。景德镇现有6家国有博物馆;有经省文物局批准成立的10家民办博物馆;有8家由市政府批准成立的个人陶瓷艺术馆。馆是通史性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陶瓷民俗博物馆、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和其他民办博物馆都是各具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

全方位推介宣传。景德镇本地有景德镇在线、中国瓷网等多家较有影响的陶瓷网站;景德镇广播电视台有多个陶瓷专栏节目;有《》、《中国陶瓷》等报刊、杂志;景德镇各国有博物馆在设有固定展览的同时,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古陶瓷和现代艺术瓷展览。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活动中,大力宣传陶瓷文化遗产。

以陶瓷文化遗产助推陶瓷产业。每届瓷博会期间,国内外陶瓷企业、投资商都会被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倾倒,因而看好投资,心甘情愿投资。景德镇现有民政部门登记的与陶瓷文化有关社会文化团体达200余家;工业园区有2家瓷厂列入国家级工业旅游项目,40家瓷厂列入市级工业旅游项目;有十多个大型陶瓷大市场、陶瓷创意园等,它们一般都集陶瓷加工、市场、交流、物流等为一体。在三宝国际陶艺村和雕塑瓷厂有来自数十个国家的艺术家常驻;在景德镇各个角落,都有全国各地陶瓷艺术家落户,从事陶瓷艺术创作,被人称为“景漂族”。(白光华陈少林)

钧瓷技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前不久,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物局、禹州市人民政府等在星航钧窑公司举办了钧瓷柴烧日活动,并召开了“钧瓷烧制技艺保护和传承理论研讨会”。与会的国家和省内钧瓷界、艺术界的知名专家就钧瓷柴烧技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对钧瓷技艺“申遗”工作已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批程序给予特别关注。

专家们的论证给拥有“中国陶瓷文化之乡”称号的许昌人、禹州人一个提醒,要关注钧瓷技艺“申遗”工作的进展,这对钧瓷及其技艺传承尤其重要。

首先,“申遗”是钧瓷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许昌、禹州两级政府高度重视钧瓷的有序传承,采取有效措施让钧瓷文化走向世界,这包括钧瓷走进中国香港、日本、中国台湾、博鳌、世博、联合国等举措。

这些举措与钧瓷技艺“申遗”成功相比,影响相对要小得多。钧乡人所做的努力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而“申遗”成功的话,就会成为“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身为钧乡人要为钧瓷技艺“申遗”成功鼓与呼,同时这也是为钧乡人增光添彩、大长脸面的盛事。

其次,对钧瓷技艺有效保护、有序传承的促进。专家们对钧瓷技艺和传承有自己的观点,这些理解和观点是高屋建瓴的。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技艺还是唐宋之烧制技艺。其中,柴烧才是传统的技艺。星航钧瓷窑炉博物馆的18座历代钧瓷窑炉正担当了传统技艺的传承。柴烧、煤烧皆为走传统之路。

今天我们要保护和传承的正是柴烧、煤烧、手拉坯等技艺。保护传承不应面面俱到,不分伯仲,而要传统正宗。专家们特别提醒,传承必须是“真经”,而不是“变异”的伪技艺,否则会以讹传讹,有悖于钧瓷艺术的真正繁荣。

最后,促进钧瓷艺术健康有序繁荣。作为艺术的繁荣,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不在普及,而在提高;不在低俗,而在高雅;不在平庸,而在档次;不在工艺,而在艺术。钧瓷艺术的繁荣,已经走过弯路,以后应尽量避免。专家们的观点:健康的繁荣应当是“宁缺毋滥,宁雅毋俗,宁拙毋巧,宁精毋劣,宁古毋新”。“申遗”成功的一天将是钧乡人震撼、振奋、骄傲、自豪、荣耀的一天。关注钧瓷技艺“申遗”成功,应是钧乡人的美好期待。

文化遗产日景德镇古窑复烧展示指尖上的“china”


中新网景德镇6月14日电(记者应妮)在景德镇最后一个把桩师傅胡家旺的指导下,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等人在清代镇窑门前投入松枝火把,熊熊火光从这处国家级文物保护所在的炉膛中升起……在中国第9个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景德镇的清代镇窑点火复烧仪式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71岁的胡家旺,从13岁学徒开始,已经在烧窑这件事上打滚了50余年。对这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的镇窑,他十分熟稔,“这个窑有260立方米,每次能烧2到3万件瓷器,要用大约7到8万斤松木。每窑要烧24小时,冷却一天一夜以后才能开窑。”

镇窑系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全称景德镇窑。因历史上景德镇烧窑主要燃料是松木,故又称柴窑。

“十年可以培养一个博士,十年却未必培养得出一个把桩师傅”,这是在景德镇流传的一句话,由此可见“把桩”技艺难度之高,全凭个人经验,靠的就是在不断实践中练就。而现在柴窑的日渐废退,气窑占据主导,无论是从环保还是烧制成功率上,后者远胜前者,让“把桩”这门技艺面临难以为继之势,胡家旺对此亦感无奈。

与“把桩”技艺日渐式微截然相反的,是拉坯、上釉、彩绘等工艺传承得完整成熟,这些近千年的技艺几乎全靠手上的一把绝活。景德镇有不少精品仿古瓷器,几可乱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云鹏以拍价达2.3亿元人民币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为蓝本,限量仿造了20件,售价2.8万元早已供不应求。他强调,仿古瓷不等同于造假,“仿古陶瓷采用的是传统技艺,一方面满足民众审美赏古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达到传承创新的目的,我们只有在完全了解传统基础上,才能融古创新。”

励小捷亦表示,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遗产不能束之高阁、秘不示人,而应融入社会、惠及民生,努力展示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物部门和广大文博工作者应该肩负的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同日,国家文物局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江西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大遗址、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博物馆建设、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等方面加强合作。(完)

佛山举办石湾陶塑技法保护与传承系列活动


本报综合消息4月29日,石湾陶塑技法保护与传承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佛山市石湾美术陶瓷厂举行。

石湾陶塑技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胎毛技法正是其中之一。今年正值石湾动物陶塑宗师区乾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以区乾为代表的石湾历代动物陶塑名家,同时也为了推动石湾陶艺发展,在五一期间,将由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和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承办石湾陶塑技法保护与传承系列活动。传播和推广胎毛技法这一石湾陶塑的精髓,将胎毛技法发扬光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据悉,本次活动包括石湾陶塑胎毛技法大比拼、区乾诞辰100周年陶艺传承作品展、区乾原创胎毛作品《喜迎牛市》和区乾之女区桂婵胎毛作品《百艺精柔》的限量版首发式(各100尊)等。

胎毛技法是石湾陶塑技法中的精髓。它是利用一些特制的工具,在泥胚上雕刻出动物的羽毛,让陶塑动物呈现出刻划细腻、栩栩如生的立体效果。据介绍,本次胎毛技法大比拼,将分为辘毛、刻毛、啄毛三个技法组别,参赛者最多可参加两个组别的比赛。

石湾陶塑技法是石湾公仔的灵魂,去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佛山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廖之春表示,石湾公仔是佛山人引以为傲的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好石湾陶塑技法,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此外,佛山市陶艺收藏家协会还将借此良机,召开第四届一次会员大会,届时来自海内外的200多会员将共聚一堂,商讨石湾陶艺的发展大计。

隋唐大运河 线性文化遗产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联通了海上“陶瓷之路”,使我国的对外交通形成网络,在直接促进国内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推动了唐、宋时期的对外开放。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产,以及陶瓷制造术、建筑术、造纸印刷术、各种文化书籍借此向海外传播,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皇朝国门四开、不拒往来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真正使丝绸之路畅通。欧罗巴各国的使节、商人不断从南方,从江南运河、邗沟、汴河趋向皇朝的首都长安。隔海相望的新罗、日本,远隔重洋的阿拉伯帝国、波斯、天竺,与我国频繁交往。经唐朝不断疏浚的隋唐大运河能够接受他们庞大的海船和船队。”

隋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选线具有开创性,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它首次由北向南缀连了五大水系,是隋、唐、宋时期国家运输的大动脉,贯穿了华北平原、淮海平原和杭嘉湖平原,使得漕运惠及整个中国。它以漕粮为主兼及其他商品的水路运输,使运河地区发展成一条巨大的经济带;它连接时间、空间,跨越陆地和水域,不仅促进了商品和思想的交流,还推动了文化区域内或各文化地区间的共同发展,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迁徙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带动了运河沿线与支线附近城镇的整体兴旺,形成运河沿线独有的自然景观风貌和历史文化遗迹。

大运河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廊道,是古代名胜古迹荟萃的博物馆,是古人运用水利工程、地理科学和相关内河航运技术的资料库。作为隋唐大运河这样一类大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对于它的研究和保护必须融合其生长的环境和背景,统筹兼顾进行整体保护,深层发掘大运河在各时期、各区域所体现的重大价值,体现出线性遗产“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价值”的特点。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文物保护档案专项基金管委会副主任、隋唐大运河古陶瓷馆馆长、淮北市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丁仰振先生,长期致力于淮北段大运河古陶瓷遗产保护的公益事业。30余年中,不辞辛劳,倾一己之财力、精力,在淮北段大运河数十公里范围内,从众多百姓手中,征集了数千件陶瓷器。其中1000多件已无偿捐赠给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对此义举,中共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政府给予高度赞扬。150余件陶瓷器捐赠给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市人民政府给予高度评价及奖励。对于其在北京举办隋唐大运河古陶瓷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给予充分肯定。

隋唐是中国运河体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大规模开挖、修缮、疏浚大运河的时期,也是大运河航运繁荣的时期。隋炀帝所开运河共有四段,即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永济渠,其中安徽省境内的运河为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济渠开凿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其自板渚引黄河水,经荥泽入东汉汴渠,至开封后,与古汴渠分道折向东南,流经商丘、永城、濉溪县(柳孜)、宿州、灵璧、泗县、古泗州入淮,成为贯通黄河与淮河、长江水系的重要通道。通济渠在隋、唐、宋三代作为主要的运输通道沿用,疏浚工程不断,入南宋后十余年由于战乱频仍、疏于维护等原因于元初而荒废。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联通了海上“陶瓷之路”,使我国的对外交通形成网络,在直接促进国内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推动了唐、宋时期的对外开放。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产,以及陶瓷制造术、建筑术、造纸印刷术、各种文化书籍借此向海外传播,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皇朝国门四开、不拒往来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真正使丝绸之路畅通。欧罗巴各国的使节、商人不断从南方,从江南运河、邗沟、汴河趋向皇朝的首都长安。隔海相望的新罗、日本,远隔重洋的阿拉伯帝国、波斯、天竺,与我国频繁交往。经唐朝不断疏浚的隋唐大运河能够接受他们庞大的海船和船队。”

隋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选线具有开创性,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它首次由北向南缀连了五大水系,是隋、唐、宋时期国家运输的大动脉,贯穿了华北平原、淮海平原和杭嘉湖平原,使得漕运惠及整个中国。它以漕粮为主兼及其他商品的水路运输,使运河地区发展成一条巨大的经济带;它连接时间、空间,跨越陆地和水域,不仅促进了商品和思想的交流,还推动了文化区域内或各文化地区间的共同发展,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迁徙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带动了运河沿线与支线附近城镇的整体兴旺,形成运河沿线独有的自然景观风貌和历史文化遗迹。

大运河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廊道,是古代名胜古迹荟萃的博物馆,是古人运用水利工程、地理科学和相关内河航运技术的资料库。作为隋唐大运河这样一类大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对于它的研究和保护必须融合其生长的环境和背景,统筹兼顾进行整体保护,深层发掘大运河在各时期、各区域所体现的重大价值,体现出线性遗产“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价值”的特点。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文物保护档案专项基金管委会副主任、隋唐大运河古陶瓷馆馆长、淮北市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丁仰振先生,长期致力于淮北段大运河古陶瓷遗产保护的公益事业。30余年中,不辞辛劳,倾一己之财力、精力,在淮北段大运河数十公里范围内,从众多百姓手中,征集了数千件陶瓷器。其中1000多件已无偿捐赠给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对此义举,中共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政府给予高度赞扬。150余件陶瓷器捐赠给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市人民政府给予高度评价及奖励。对于其在北京举办隋唐大运河古陶瓷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给予充分肯定。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