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有成效到蔚为大观——访河南晋家钧窑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

“参加瓷博会已经7年了,每次来我都能感受到变化。七届瓷博会,一届一个新模样,交易的品类、作品的艺术风格、工艺品和产品的层次,年年都在攀升,从最初的初有成效到今日的蔚为大观,让我深深感受到,瓷博会对产业和全国的陶瓷产业都具有非常有效的提升和推动作用。”来自河南晋家钧窑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如是告诉记者。

晋家钧窑的作品采用传统柴烧工艺烧制而成,钧瓷作品以五彩斑斓、浑厚凝重的釉色和古朴典雅的造型著称于世,曾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奖励,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众多知名人士收藏。晋家钧窑于2006年6月通过国家级原产地域保护单位审核验收,在钧瓷同行中地位名列前茅。

“从十大名窑参展对象来看,在我第一次参加瓷博会的时候只有两家拥有国家级大师,发展到现在基本每家都有代表性的传承人。这样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反映了瓷博会对全国陶瓷行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内外各个瓷区、艺术大师对瓷博会的认可。从这几届瓷博会交易情况来看,也反映了这几年来产业发展的巨大提升。”晋晓瞳说。

扩展阅读

晋家钧窑将军瓶荣膺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作品


禹州钧瓷品牌价值215亿元居中国工艺品牌全国第一

第九届中国禹州钧瓷文化节成功举办

大型电视连续剧《红色钧官窑》杀青

禹州钧瓷位居2015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获奖数之首......

禹州市钧瓷试验区办公室、禹州市钧瓷行业协会、钧瓷网、禹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评出2015年度钧瓷新闻、钧瓷作品TOP10暨年度新闻人物。

2015年禹州钧瓷再次令世界瞩目:晋家钧窑将军瓶荣膺2015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作品

据了解,“毛体书法将军瓶”已经绝版!

新闻回顾: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向远征军老兵赠送晋家钧窑将军瓶”项目启动仪式8月28日在北京举行,图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井顿泉向钧瓷工艺美术大师晋晓瞳颁发纪念牌。

8月28日下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向远征军老兵赠送晋家钧窑将军瓶”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井顿泉、基金部部长唐九红、中共云南省保山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杨建华、中国钧瓷工艺美术大师晋晓瞳等出席活动。

“向远征军老兵捐赠钧窑将军瓶”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开展的系列公益项目之一。这次活动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离退休干部发起策划,由当代钧瓷泰斗晋佩章的传承人晋晓瞳大师,会同当代研习毛体书法大家赵学勇先生共同设计烧制。该瓶高39公分,紫红描金,一面镌刻毛泽东为国民党远征军指挥官戴安澜牺牲后写的挽诗《挽戴安澜将军》,一面是庄严的“将军瓶”三个大字,喻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它承载了国人对抗战英雄的缅怀和敬仰,是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创新之作,也是钧瓷与书法的首次结合,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和值得纪念的历史意义。

自2011年“向远征军老兵送温暖活动”开展以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坚持在经济上为健在的远征军老兵提供援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通过组织“追寻历史足迹”、“忠魂归国”、“重走远征路国际越野挑战赛”等活动,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远征军老兵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的尊重和认可。

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1938年6月在香港创建并领导了国际救援机构——“保卫中国同盟”。该机构以七年多的努力,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胜利,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功绩卓著。今天,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将秉承宋庆龄的意志和精神,一如既往地继续做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而开展的系列公益活动,教育和激励国人铭记历史,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努力。

引用高温色釉 陈棣获"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我市画家兼陶瓷艺术家陈棣在日前结束的2007年度山东陶瓷艺术创新评比中,高温颜色釉窑变作品“中国神”系列获得一等奖。并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山东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这也是青岛市首个被授予此称号的艺术家。

陈棣在景德镇把高温色釉作为色彩的主题语言,引用到现代艺术绘画创作中。高温色釉绘画是经过高温烧炼下的二度创作,是利用自然界的金属氧化物为色剂,将硅、钙、钾、钠及多种矿物质元素科学配制成釉料,涂附在陶瓷坯体上,经过1300多度高温形成的液态玻璃质,其交融、渗透、流畅,形成变化莫测的肌理与晶莹绚丽、斑驳厚重的色彩而受瞩目。把色釉的颜色、流动基本控制在创作的主观意图中,用色釉进行现代艺术绘画创作是十分困难的。独特的主题选择,多元的画面构成,与富有抽象色彩的高温色釉窑变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鲜明个人风格的陶瓷艺术语言。他的釉下高温色釉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同景德镇传统的陶瓷绘画产生强烈撞击和鲜明的对比。由于其偶然性、不可重复性,是真正的不可复制的艺术品,成为国内外各界收藏追捧的热点。

钧窑瓷器的艺术魅力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掩映,宛如蔚蓝的天空中出现的一片彩霞,五彩渗化,交相辉映。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钧窑瓷器不但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痕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加之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达到了类翠似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确有巧夺天工之美,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代钧瓷的釉料配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青瓷那种单纯的以铁的氧化物作呈色剂的传统,采用了以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釉,分层挂釉,加上独特的窑变工艺,即火的艺术,使钧瓷的釉层结构变得复杂。经过用光学仪器观察的结果显示,钧红釉系多层结构,大约分为四层:靠近胎体的一二层与天青釉的结构相同,天蓝釉的上部界面出现起伏很大的波浪形,并有许多气泡;第三层则是不连接交错的紫红层;第四层为表面层,是比较整齐均匀的铜氧化层,即淡蓝色层。这样的釉面结构,对各种光波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使釉层含蕴光莹,犹如宝石。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使釉中的流纹变幻无穷,形如流云,灿若晚霞,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由于铜在高温下的挥发作用,工艺上较难控制,烧制出色泽质量好的制品更为不易,所以以铜为着色剂的钧窑瓷器历来都被视为珍品。相传民国时上海大收藏家潘子良曾有葵花式花盆残片标本,有人出过高价买去当作宝石镶嵌戒指。近来也曾在古玩市场见到有民国时期制作的挂屏和座屏,中间镶有宋、元时期的钧瓷残片,一般为天蓝釉带紫红斑,国内的收购价一般为单件数千元,但遇到的机会已不多见。这种以带有紫红窑变斑的钧瓷残片做装饰物的出现,更为直接地说明了钧瓷窑变釉的烧制不易及其弥足珍贵。

钧窑瓷器丰富多彩的铜红窑变釉的成功烧制,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一览无余的单色格局,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并为以后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中国青瓷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受钧窑瓷器铜红釉制作工艺的影响和启发,南方地区的许多名窑在元、明、清时期相继生产出了高质量的名贵铜红釉,如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霁红(祭红)、郎窑红、美人醉等新品种。虽然其色调和风格因胎釉成份,烧成温度和气氛以及施釉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不能就此否认钧窑铜红釉的成功运用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和积极作用。

海瓷艺术初论


海瓷艺术是以贝瓷为介质,凭借它“白如玉”的质地属性,由当代艺术家和科技人员共同研制创造的独具时代特色和“海洋七彩”艺术风格的新兴陶瓷艺术。贝瓷是海瓷艺术的载体,绘画艺术是海瓷艺术的生命与灵魂。海瓷艺术作为一种品牌,要做到贝瓷与绘画艺术的和谐相融,发挥绘画艺术的审美感染力,围绕“海洋七彩”这一海瓷的本质特色,用一种多样但有选择的、开放但有方向的、广泛合作但又不失自己团队的科学运筹策略,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

在初创时期,和艺术陶瓷之都景德镇近千年的发展史相比,海瓷艺术还是一个相当稚嫩相当彷徨的起步阶段。我们应当承认自己的稚嫩,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前人在瓷艺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在思考中前进,我们必须把握住海瓷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海瓷艺术的特色与灵魂

海瓷艺术要能够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陶瓷艺术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新的品牌,它必须独具自己的个性特色,才能够称得起海瓷艺术。那么,海瓷艺术的特色是什么呢?海瓷艺术刚刚起步,要给它的特色与本质定义,必须要考虑到它的瓷质、所处的时代、与前人的瓷品特色相比较,更应毫不动摇的打造“海洋七彩”的概念。如此而论,我以为海瓷艺术至少应具有以下特色:

1、时代感。既然海瓷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起步,既然我们面对的审美主体都是具有现代意识的现代人,或者更远未来的未来人,那么,我们不能再去模仿明清以来由景德镇为主所形成的传统青瓷的古色古香,以及其他一些传统样式。我们更应该尊重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无论从器型,色调,构成,题材等等诸方面,都要有一个明显区别古人的,区别于传统瓷艺的个性和风格,创新应该成为海瓷艺术发展的主旋律。

2、色彩感。“海洋七彩”的概念是一个很明智的设计,贝瓷的海蓝、珊瑚红、蝶鱼黄、珍珠白、海葵紫、藻黑、海草绿七彩皆自海洋出,因此而称海瓷艺术。“白如玉”的瓷质,加之七彩斑斓的色调,强烈的色调对比,华贵典雅的艺术风格,一下子就与古人瓷画拉开了距离。如一味的模仿青花,一味的追求传统,那“海”字岂不干涸掉了。因此,必须强调海瓷艺术的色彩感,应该把“海洋七彩”发挥到极致,就要来个五光十色富丽堂皇。无此色调,海瓷艺术就失去了灵魂与特色,海瓷艺术的“海”字就失去了价值。

3、生命感。综观传统绘画,包括传统瓷画艺术,多半都是在追求一种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性,笔墨趣味,题材趣味,或者赏玩趣味,折射那个时代人与社会存在的一种审美关系。但是今天我们既然强调海瓷之海,我们就应该有一种更博大、更宽广、更包容的海的胸怀,海的无限生命力。因此,连续包容式构图应该成为海瓷艺术的主要构成模式。而这种构成模式把艺术的画面与瓷器有机的融合一体,它的生命感便自然而生,给予海瓷艺术以海的活力。

二、海瓷艺术的思想体系

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海瓷艺术也不仅仅是画法和火候问题,过多的满足于艺术家往来的频繁,作品的量化,或者满足于器物的多样化,或者喜悦于与中国画味道的相近,这是十分不够的。海瓷艺术如果作为一种艺术追求,它必须在初创时期就开始着眼积累建立它的思想体系,即理论体系,艺术体系和技术体系。

1、理论体系。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一个伟大的理论相伴随,没有理论指导的艺术活动很可能是一种匠人模仿和重复。海瓷艺术应该在自己的初创时期对海瓷艺术的属性,特点,文化意义;对传统与现代,多样性与方向性,品牌的完善与推广,团队的建设等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摆到一个很重要的学术位置上来考虑,并逐渐的通过比较、综合、抽象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思想体系,从而指导海瓷作品的创作、烧制和研究。让海瓷艺术一开始就走向一个健康的、科学的、高品位的、方向明确的正确道路。有了理论指导,海瓷艺术才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文化品牌。

2、艺术体系。瓷画艺术的灵魂是艺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家和作品,瓷只是个载体,艺术家和艺术品决定着瓷器艺术的价值和发展方向。因此,在艺术问题上决策者要独具慧眼,坚定的抓住海瓷艺术的实质问题,果断的在海瓷艺术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和艺术家队伍上;在个性鲜明、时代感和民族精神上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只有体现了艺术的价值,才能够体现海瓷的艺术价值。

3、技术体系。海瓷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事,没有技术人员提供一个非常好画的条件,单靠艺术家是无能为力的。器物、颜料、烧制也是海瓷艺术相当重要的技术环节,有了科技人员对这些问题的研制,特别是“海洋七彩”的归纳和研制,才给予海瓷艺术一个宏大的色彩空间,而烧制的温度颜料的配置又把绘画托举到瓷画艺术的境界。因此,海瓷艺术也要重视技术体系的科研课题,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

三、初创时期的几个问题

正因为初创,无论从决策者、科技人员以及艺术家都处在一个探索过程中,他们都在寻求一种最适合海瓷艺术发展的模式。但是正因为是初创时期,所以有些问题,有些已经显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1、海瓷艺术不等于中国画。中国的瓷画艺术中有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把中国画搬到瓷器上的尝试,也有着中国美术家把自己熟悉的中国画从纸上搬到瓷上的尝试。应该说这两种“客串演出”,也确实出现了很多好的作品。但是长期研究瓷画的专家和学者们现在已经意识到简单的把中国画从纸上搬到瓷上来并非是真正的瓷画艺术,追求国画的味道不应该成为瓷画艺术的唯一目的。瓷画艺术就是瓷画艺术,它是瓷与绘画相结合的、独特的、自成体系的一种艺术样式。它最本质的属性不应该仅仅是水墨艺术,还应该是火的艺术。没有火对绘画艺术的再创造,所谓瓷画还不是真正的陶瓷艺术。海瓷艺术初创时期一定要十分注意这已经在陶瓷艺术界正在反省的问题,要创造的是陶瓷艺术而不是瓷质国画。

2、可以多方尝试,但重要的是方向性。一个文化品牌的产生要容纳多种风格和多方人士的参与,因为这样会给海瓷艺术的成长带来更多的选择元素。但是,海瓷艺术的成长毕竟要有自己的生长方向,“海洋七彩”的艺术概念应该是海洋艺术的发展方向。应该非常坚定的以此为选择参照,最大决心完善这一方向。否则,海瓷艺术将会像迷途的羔羊不知家在何方。

3、要建立自己的攻关团队。海瓷艺术绝非是一朝一夕就可大功告成的,即便是堆积如山的瓶瓶罐罐也未必就等于文化品牌的产生。四面八方艺术家的尝试,毫无疑问这对提高海瓷艺术的知名度,提高艺术水平都有益处。但是要想做成一件事,要想攻克一个项目,没有一个自己的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团队,攻克难关是很难的。海瓷艺术既然是一个新的本土文化品牌就应该有自己的团队,它应该包括决策者、艺术家、科技人员等各方面的人才。忽视本土艺术家的作用是不明智的,本土艺术家也应该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十分投入地为打造自己的本土文化品牌做出贡献。当然,如果海瓷之地仅仅成为艺术家丰富个人艺术的试验田,贝瓷仅仅成为一种宣纸的替代品而因此失去了我们的特点与方向,那也将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自然,海瓷艺术也不应该仅仅限于瓷画一项,它还应该广开思路,尝试更多的艺术创意。譬如,贝瓷佩物,贝瓷饰品,旅游纪念品等工艺品。只要有海一样的胸怀和理念,那贝瓷工艺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海瓷艺术。

中国陶瓷艺术家宁钢 浅谈陶瓷艺术发展创新


“陶瓷文化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族的先民们就已发明了陶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陶瓷种类轮番登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陶瓷文化。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今天,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几十年,各大瓷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近期,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 大学副校长宁钢带领众多陶瓷专家、学者和大师来到禹州,启动第二届“CHINA•中国”中国陶瓷艺术设计 大展。

作为长期以来兼顾陶瓷艺术创作和陶瓷学术教学的知名教授,宁钢致力于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弘扬,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陶瓷艺术走向世界。近日,就当前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景德镇、禹州神垕为代表的不同瓷区如何发展及如何传承、创新发展中国陶瓷文化等问题,宁钢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宁校长您好,您长期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创作了《岁岁和合》《岁岁平安》等一系列享誉国内外的陶瓷作品,也一直工作在陶瓷学术教学一线,培养了众多陶瓷人才。您对于中国陶瓷艺术的现状和发展有哪些思考?

宁钢:总的来说,艺术的发展与时代是紧密结合的。这一点,我们从不同朝代创造出的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就可以看出来。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中国的陶瓷文化百花齐放,不同瓷区根据自身的不同特色,走出了既有共通之处,又不尽相同的道路。因为长期工作、生活在景德镇,我就举景德镇的例子。

我们常说景德镇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成独树一帜之风格,是享誉国内外的瓷都。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原有的国有、集体陶瓷企业相继出现经营困难、工人下岗等情况,我们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一位校友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逝去的小镇》,描写了按照计划经济惯性运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景德镇陶瓷产业经历的巨大冲击和阵痛。这一点,我相信禹州神垕也经历过。

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谷、阵痛和转型发展,景德镇重新确立了自己在中国陶瓷之林的地位。景德镇在陶瓷教育、人才培养、产业化、制瓷工艺、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均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同样在浙江龙泉,在湖南醴陵,在政府的重视之下,这些瓷区有自己的国家级大师,有政府的不同政策支持,有引人注目的陶瓷艺术博物馆,也有着蓬勃发展的陶瓷产业。中国的大师们创作的作品不断走向世界舞台,可以说,中国的陶瓷艺术正在进入一个平稳发展阶段。

记者:您刚才提到景德镇陶瓷产业在经历了转型之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您觉得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在发展中,有哪些好的经验?

宁钢:清代有一首诗这样描写景德镇: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陶民十七八,土著二三分。这说明在历史上,景德镇就是一座开放的工业化的城市。如今,在景德镇,每年都有数万名来自祖国各地,甚至来自异国他乡的艺术家实现着自己的艺术理想,他们被称为“漂”。“景漂”已经成为千年瓷都的重要创作力量。景德镇就像一个大磁场吸引着有艺术梦想的人们。这些人除了交流、学习,还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可以说,景德镇是开放的、包容的。正是这样一种气质,使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们都能在景德镇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将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与陶瓷艺术紧密结合起来,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

在开放、包容的气质之外,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也有着深厚的艺术根基。景德镇拥有全国唯一一所陶瓷综合类大学——景德镇陶瓷学,为景德镇乃至全国的陶瓷行业培养了大批陶瓷美术人才。景德镇的千年陶瓷文化也催生了大量的陶瓷艺术大师。如今,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工作者队伍非常庞大。此外,景德镇还拥有各级陶瓷研究所、画院、研究院等。这些都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记者:您曾多次来到禹州、来到神垕,也结识了很多钧瓷行业的大师和从业者。这一次,您更是推动将第二届“CHINA•中国”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展引入禹州。对于禹州、对于神垕以及对于钧瓷产业,您有哪些体会?又有哪些建议?

宁钢: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河南人民也朴实、好客,这一点,我在禹州神垕的钧瓷艺人身上有很深的体会。没有去神垕之前,我就一直很想去,去了之后,我喜欢上了那里。可以说搞艺术特别是搞陶瓷艺术的很都很向往神垕。

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我们常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有着独特的窑变艺术魅力。神垕本地的大师们很愿意接待外地艺术家,我与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我想景德镇有几方面经验值得神垕的钧瓷同行们借鉴。景德镇之所以有很好的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关键因素。与景德镇不同,由于神垕缺乏专业的高校,人才队伍稍显薄弱,技艺更多的是依靠师徒家族式的传承,导致更先进的创作理念相对缺乏。这就需要我们钧瓷艺人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要引导神垕本地的钧瓷从业者多走出去,多交流,多学习。2016年,禹州市政府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签订了协议,输送钧瓷人才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大学签订了协议,输送钧瓷人才到景德镇陶瓷大学习,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此外,由于钧瓷特有的窑变艺术魅力,需要型与釉的完美结合。在景德镇,一个画家可以将自己的艺术才能完美展现,但在钧瓷上,由于釉色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钧瓷从业者对钧釉有一定的保密,使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有一定的难度。

在传承与创新中,我个人感觉钧瓷艺人对技艺的掌握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但在创新上还稍显不足,在与时代审美的结合中,步子稍慢。钧瓷行业要有更加庞大和高水准的设计人才队伍,在钧瓷造型上有所突破,将钧瓷的釉色之美更好地表达出来。

钧瓷的潜力是无限的,因为它能够展现的釉色是千变万化的。钧瓷艺人既要参加更多国际性比赛和展览 ,开阔眼界,寻找差距,学习新理念,也要引进更多设计人才。造型和釉色是钧瓷的两条腿、两张皮,缺一不可。我听说神垕正在打造国家级特色小镇,相信在政策的引领下,会有更多的人才走进神垕,繁荣钧瓷行业。

记者:作为长期致力于推广中国陶瓷艺术的先行者,您对中国陶瓷艺术的未来有哪些见解?

宁钢:在我看来,陶瓷是一种世界语言,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与世界对话的绝佳方式。“China”既是中国的英语表达,又是陶瓷的英文;中国的陶瓷艺术,既是古老的、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发展的。中国的艺术陶瓷,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应当在世界上取得更大的影响力。中国不同瓷区的多样性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景观 以及丰富的陶瓷资源和深厚的陶瓷技艺传承,吸引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陶艺家。

但在建筑陶瓷 方面,我们依旧缺乏世界性的品牌。现代日用瓷 设计的理念和标准很多来自西方,这与我们在这方面发展历史短、技术相对落后、科技和设计含量低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希望通过陶瓷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尽快补上这一“短板”。

钧台窑与官钧


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产于河南省禹州市,因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而独步瓷林著称于世,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从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产生,到汉代瓷器的成熟,因瓷器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被后人形象的比喻为古代生产中的“重工业”。唐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瓷器更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得到了上层社会和宫廷的赏识,于是“贡瓷“在唐代出现了。随后宋代形成了早期官窑,而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则确立于宋元时期。钧窑也不例外,因其御用,长期以来人们约定俗成有了民窑和官窑之分。关于钧窑的创烧年代,大量研究资料已经证实,受唐代花釉瓷器的影响始于北宋,毋庸置疑;而官钧的年代问题,因种种原因,历来就有争议,但均缺乏确凿的文字资料,一直未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认可。如今,迎着和谐中国的太平盛世,昔日的“五大名窑”唯有钧瓷的发展独树一帜,在当今文化经济的大潮里扮演着重要角色。钧瓷这一艺术瑰宝,在禹州钧瓷人的共同努力下,正焕发着无限的青春。2004年禹州城市改造,位于钧台窑范围内的制药厂院进行房地产开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为钧瓷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的资料,同时也把官钧年代的问题推向了风头浪尖。2005年11月,禹州市人民政府举办了“中国禹州钧窑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着钧瓷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们纷纷为钧瓷的发展献计献策,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有关官钧年代的问题也又一次成为讨论的热点。2006年11月,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将其“官钧年代研究”的新结论发布。该观点引起了许多钧瓷爱好者和媒体的关注,因此就钧台窑和官钧的相关问题和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的结论进行简明的分析与通报就显得尤为必要。只有这样,认真的对待不同的观点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分析问题,才能使集数千宠爱于一身的钧窑更具有魅力。钧台窑,1964年发现,1974年进行发掘,1988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概念上“钧台窑”是指禹州城内东北隅古钧台附近的整个窑场。十几年来我们通过考古调查证实,它的烧制时间上至唐朝,历经宋、元、明、清并延续至今,几经盛衰,虽逾千年但终却未止。1977年这里发现了唐代的窑炉和大量的瓷器标本,最近几年来又有少量的唐代瓷胎三彩和唐青花出土,其中三彩和洛阳、巩义的三彩有明显的区别。宋时又为宫廷烧制贡瓷,创造了新的顶峰。金元时期仍有烧制,从扒村窑系标本“……余困居寒城(禹州)半载,同友修枕二十有余,时在绍兴三年清和望曰也(1133年)”的款式上就可得到证实,当然更有大量的金元时期标本出土。明代《大明会典》“光禄寺每年缸坛瓶,共该五万一千八百五十只。分派河南布政司钧,磁二州,……”记载,钧台窑范围内又有大量制作和画工精美的同类器物标本出土,相对吻合。清代时古钧台紧邻的县衙内曾置办钧窑,并有史料记载和实物出土。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的今天,钧官窑遗址得到了保护,钧瓷研究所更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担负着保护、研究和开发的重任。钧台窑作为北方一个重要的窑场,薪火历经千年而盛烧不息,证明它瓷艺高超,制作精良,广为传播。除烧制钧瓷外,同时还兼少大量的黑瓷、白瓷、三彩、天目等其它类瓷器,为禹州瓷业的地位和繁荣中国陶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官钧是指钧台窑北宋末期为宫廷烧制的陈设类瓷器,官钧和钧台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决不能把两者之间划等号。官钧只是钧台窑上的某一时间段,钧台窑的内涵和外延比官钧大的多。因此,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来自外埠的研究结论。2004年随着禹州钧台窑范围内的制药厂院开发,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利用资金优势,前期获得了一批宝贵的文物标本,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精力进行了研究和运作。他们从明清文献、器物排比、“宣和元宝”钱范、钧瓷“奉华”铭、“艮嶽”与“花石纲”等问题上找到了诸多疑问,并一一推翻,最后通过钧台窑此次出土的方流鸡心扁壶、高足碗、大罐等典型器物的排比,结合南宋和明代的相关绘画资料进行了考古调查,得出了官钧的烧制年代应集中在明永乐和宣德时期的观点。对于他们为钧瓷研究所倾注的热情和努力,对于他们对中国陶瓷研究付出的辛苦和痴心,作为文博界同仁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但正如他们最后所说的那样:“当前对于官钧的研究,其目的与意义似已超出了单纯的年代考证,坚持还是背离以考古学为基础,靠材料说话的实证路径,才是我们首先要正视的问题。”目前,就官钧年代的问题,还有一批学者仍有疑议,故不能定论,更需大家进一步去做科学的探索与研究,但是无论官钧的年代如何,这个问题丝毫不会影响到钧台窑在中国陶器史上的地位。并且,随着更多的学者的研究探索,钧瓷文化的魅力将更加迷人,钧瓷文化的推广与发展也将迎来全面的辉煌。

钧窑 黄金有价钧无价


钧窑瓷瓶

钧窑,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因古钧台而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北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造型独特

钧瓷是以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钧窑瓷器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有声,清脆动听,圆润悦耳,犹如金属,釉色莹润,五彩缤纷,古朴典雅,艳丽绝伦,尤以多种窑变为其他窑口产品所不及,釉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色彩纷呈,争奇斗艳。古人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的多样和窑变的微妙之美。

色彩鲜艳

钧窑器物多为鼎、沪、洗、盆、盘、碗、瓶、人物、尊等。产品贵在窑变画,画为天然非人力所绘,有“钧瓷无双”之说,元代起南方即有仿钧器皿,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钧)。宜钧为陶胎,胎有紫色与白色两种。广钧亦为陶胎,胎色暗灰,厚釉垂流,釉下有一层铁锈色底釉,故釉面颜色较深且有兔毛纹状。炉钧是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烧的一种低温釉,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胎色洁白,釉较薄,光泽性强,缺乏宋钧高温那种厚重奔放感。

钧窑瓷器

钧瓷与其他瓷器一样,由陶器演变而来,是对陶器的继承和延续。根据考古发现和对现存古钧瓷的研究,古代钧瓷的器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日用生活器皿类器型,另一类为陈设类器型。有的专家认为,以碗、盘、碟、炉、鼎等民间日常用器为主的俗称民钧。与此对应的,是以花盆、洗、尊、瓶等为主的造型,俗称官钧。官钧瓷器,造型大雅,窑变美妙,被认为钧瓷中的珍品。

钧瓷最突出的成就,在于铜红釉的稳定烧成,它改变了以往单一色釉瓷的局面,在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时至今日,在钧瓷的故乡河南禹州钧瓷生产再创历史辉煌,呈现“窑烟遍地起,到处放光辉”的繁荣景象。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