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景德镇陶瓷工艺的保护

作为有形物质文化的陶瓷,一般不在非物质文化讨论的范畴。但景德镇民间陶瓷工艺通过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过程无不包含着各种非物质文化的元素。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探讨景德镇民间瓷艺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因子,再结合相关的抢救和保护景德镇民间瓷艺的现状,提出“救人救环境”,保持景德镇民间瓷艺的“活态”发展是抢救和保护景德镇民间瓷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保护与传承根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作为有形物质文化的陶瓷,一般不在非物质文化讨论的范畴,但景德镇民间陶瓷手工艺仍多是以口传的形式在传承,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以及自珍的心态,那些“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的民间陶瓷制作的工艺,仍然是通过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活形态在传承延续。

1、景德镇艺术陶瓷中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素

每一个民族都有许多需要依靠口头传承而延续的传统文化。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形式的景德镇民间传统手工艺亦是历经世代而传播至今的口头创作,包涵着景德镇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传统性特点。即使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传统性决定了景德镇民间瓷艺不论是在其形成过程和抢救、保护过程都蕴含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因子。众多景德镇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都是以人为载体,以传人为主体,以非物化、非静态和记忆、技艺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而存在。

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手工艺从釉料的配制和方法、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火烧及装饰工艺等工序,体现了景德镇民间制陶人的智慧火花,其制陶手工艺承载了制陶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景德镇民间制陶工艺所烧出的陶瓷,造型精美,陶釉晶莹温润,刻花印花工艺独特,纹样图案具有奇特的艺术气息,受到贵族与庶民等各阶层的喜爱。景德镇民间瓷艺以墨黑色和青花最佳,其刻花工序是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其施釉工序是将坯浸入釉盆里,当口沿与釉面平齐时立即提出,或将釉浆注入坯内晃动,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然后迅速倒掉过剩的釉浆。釉上彩是瓷器釉面上艺术加工,包括古彩、粉彩、墨彩、新彩等,绘画分动物、花卉、人物、山水等。这些独特的民间工艺往往是依靠民间制陶艺人或师徒,或父子口头传承得以保存至今,他们传授自己独有的宝贵技能的过程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头传统”和陶瓷手工艺中的“口头传承”所表述的内容是相同的,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内容,那就是口头传承。也就是说,陶瓷手工艺的形成过程蕴含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景德镇艺术陶瓷手工艺的抢救与保护现状

陶瓷工艺文化遗产有脆弱与坚韧的两重特性,家族传承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制陶手工艺的传承,此乃其坚韧特性;或遭战乱,或遇祝融,或家族组织遭到破坏,又或现代科技的冲击,都可能导致制陶手工艺的灭亡,此乃景德镇民间瓷艺脆弱性的体现。特别是现代社会,陶瓷文化产品不断商品化,对景德镇民间瓷艺形成了巨大冲击,景德镇窑煤火烧造工艺和刀刻绘画技艺经不起快捷社会的挑战,使得景德镇传统制陶手工艺偏离传统,程序日趋简略,直至消亡。而像花釉瓷、素胎黑花瓷、香黄釉、月白釉瓷、兰花瓷、铁锈花等这样色彩对比强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特种釉瓷的烧制工艺,如不对其采取特别的措施加以保护和扶持,也将面临失传。

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加大了传统工艺的保护力度。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明确指出:“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景德镇的烧制技艺精湛,尤以宋代刻、印花青瓷为最,装烧工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明显符合国家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标准。国家从1999年开始,通过对景德镇各个民间制陶作坊的采访、收集,取得了大量的口头与视频文献资讯,并最终制作成具有视听效果的音像文献,抢救和保留了大量的民间陶瓷手工艺及其制陶过程,这种抢救工作最大的价值就是保留了民间制陶人对制陶过程的深层理解及更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文化因素,给我们以“整体保护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的启发。当然,由于国家保护资金预算不足,以及存在的官僚作风现象,特别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不完备,还是造成景德镇传统技艺传承后继乏人,部分传统瓷品的烧制技艺面临失传的窘境,急需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3、救人救环境:抢救和保护景德镇瓷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口头传承是景德镇民间瓷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存续方式。表现在传承载体是“活体”的人,传承内容是发展变化着的“活性”的民族智慧、心理诉求和价值观念,传承过程是传承者与传承对象共同参与的互动的“活动”过程。传承人是景德镇民间瓷艺的重要传递者和承载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景德镇民间瓷艺的知识进展技艺。因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景德镇民间瓷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针对国家队传承人保护不足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景德镇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一是借鉴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加强和完善中央、省、市、县四级“景德镇民间瓷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并在物质和津贴上加大倾斜力度,并给予传承人足够的社会荣誉感。二是鼓励技艺精湛的景瓷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大师多收徒带徒,以带徒的数量和质量给予导师福利津贴,并鼓励各个师门徒弟之间进行瓷技艺大赛,提高“师带徒”的热情,提高制瓷艺人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三是加强后续人才的培养,建设景瓷人才梯队。有很多民间陶瓷艺人不想把他们的独家秘籍或配方外传,往往造成后续人才匮乏,并有绝技失传的危险。政府应该承诺保护其知识产权,并尽可能在其家族或徒弟中选择优秀的承传人,并给予优渥的津贴待遇,形成一个师、徒互相选择的机制。

景德镇民间瓷艺始终在动态发展中完善,始终以师徒方式传授,始终是人作为传承的载体,总是蕴藏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中。博览会作为这种文化传承的实体之一,就是这种文化生态体系的最佳模式。在目前,博览会、各地的陶瓷学术研究机构等文化实体是民间瓷艺向高级流传的平台,陶艺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非物质文化形态的存续。另外,政府要提供制度环境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法律性保护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政府要大力打击侵权行为,尽可能为景德镇陶瓷工艺的传承提供保护,切实推进民间陶瓷手工艺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人和传承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和生活的美化。景德镇民间瓷艺的表征是民族的身份和民族的标志,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去抢救和保护。抢救和保护景德镇民间瓷艺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要保护好瓷艺传承人及传承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对其进行“整体保护”和“生态保护”,以保证景德镇民间瓷艺的动态基因和文化源头。

扩展阅读

景德镇陶瓷工艺设计中的生态问题与解决途径


景德镇陶瓷产业相对于塑料产业及其他产业来说有着相对的优势,但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其生产原料选择、生产过程及后期工艺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生态问题。景德镇陶瓷产业是个消耗大,排放多的传统产业,因此,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仍是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的生态设计法则,主要生态设计方法有避免浪费精简节约、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延长已有景德镇陶瓷的寿命、景德镇陶瓷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景德镇陶瓷的生态艺术设计主要从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提高景德镇陶瓷艺术水平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从而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的生态问题

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过程从原料到成型再到施釉、彩绘、干燥、乃至烧成等多道工艺流程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对生态环境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但这些环节又是制陶过程中及其重要不可跳过的环节,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工序中,面临着诸多的生态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地和植被的破坏,景德镇陶瓷原料的挖掘和开采甚至危及整个生态平衡的保持,加上原料在运输过程中及加工过程中都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另一方面,在原料的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粉尘也会污染大气。说到粉尘,在制陶过程中的打磨抛光液会造成粉尘的污染,景德镇陶瓷的原料的不合理的应用及制陶人的水平差异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至此过程中还需燃料和水源。燃料烧过之后变成污染大气灰污染人们的居住环境,在施釉及洗球过程中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污水直接排除将会污染更多地水源。在最后的处理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料,这些废料的堆积如:生坯废料、施釉废品、素烧废品、烧成废品及彩烤废品等,这些废料的堆积不仅会对土地进行二次污染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解决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生态问题的途径

在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彻底的兼顾生态效益的理念可以更进一步的减少景德镇陶瓷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污染,把生态设计法则贯穿于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始终,不断提高生态效益,最终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从制陶的各个工序下手,从选材到回收产品的整个过程来规划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与环境的关系,降低资源的使用频率和浪费,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污染物的排出。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法则包括避免浪费精简节约、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延长已有景德镇陶瓷的寿命、景德镇陶瓷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这些方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冲突。

2.1 避免浪费,精简节约

这一生态设计法则主要针对制陶在选材上这一工序。选材尽量选择最少的原材料发挥其最大的功用。在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中分为不同种类的景德镇陶瓷,主要有日用景德镇陶瓷、艺术景德镇陶瓷、建筑卫生景德镇陶瓷等,景德镇陶瓷的分类不同选用的原材料的特性也就不同。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的原材料主要有泥料、釉料、彩料等,根据原材料的不同的特性来做不同类型的景德镇陶瓷,做到选择准确,避免浪费。让各种材料各尽其能,各自发挥发自的特性与本质。比如日用景德镇陶瓷和建筑卫生景德镇陶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瓷,其功能实用性重于艺术审美性,所以日用景德镇陶瓷应该选择耐高温的泥料和釉彩,用这种材料烧成的成品具有一定的耐酸、碱、盐及大气中碳酸气侵蚀的能力和无铅中毒的危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艺术景德镇陶瓷注重的是欣赏的艺术性,因此在烧制及选材的过程中不用想日用景德镇陶瓷那样的细致化,这样不仅减少了原料的节省,同时也降低了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原材料的浪费,又减少了生态环境的污染,更让原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生态设计法则就从源头开始贯穿,从而保证了之后工序的生态保障。

2.2 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

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从字面上就可看出主要体现在烧制、施釉等工序中。首先通过技术的提高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废气的排出,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此过程中主要可采取以下手段来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选择节能型景德镇陶瓷窑炉,轻质的窑炉保温耐火材料及新型涂料可以降低能耗;采用高速烧嘴,用富氧燃烧技术、微波烧结技术、自控烧成技术等对节能降耗也有很大影响;采用清洁的气体、液体燃料等方式。其次,节能减排不单单体现在烧制过程中,还体现在对原材料的选择上,对制陶的原料进行革新,也可以减少对土地和植被的危害。从别的“地方”索取原材料而不是抗挖掘地下资源,当然,别的“地方”并不是具体的那个地方,而应该是通过提高技术,加快对景德镇陶瓷原材料的研发,可以使危及化危为安。比如利用钢铁工业废渣、磷矿渣、铬盐废渣、粉煤灰、硅灰、稀土废渣、萤石矿渣等工业废弃物,技能减少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能提高制陶过程中的生态效益。

2.3 延长已有景德镇陶瓷的寿命

根据生态设计法则的贯穿原则,景德镇陶瓷产品的循环使用也是一种环保的举措。景德镇陶瓷寿命的长短关乎景德镇陶瓷更新换代的周期,通过延长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来减少景德镇陶瓷产品加工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景德镇陶瓷无论从其物理特征还是化学特征来看,都是一种比较不易保存的物件,如何延长景德镇陶瓷的寿命,必须从景德镇陶瓷的制作工序入手。在制作工序中不能忽略产品的质量问题,选择较好的原材料是提高景德镇陶瓷产品物理特征的本质要求,因此研发高性能的,较稳定的原材料也是迫不及待的。另一方面,在景德镇陶瓷的艺术欣赏水平上。景德镇陶瓷设计专家也要有较高的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好的景德镇陶瓷设计品不仅仅是具备功能,还要造型优美、色彩宜人、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生产出来的景德镇陶瓷产品能较长的存在时尚潮流中而不被潮流所淹没。除此之外,加强景德镇陶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大大满足人们对景德镇陶瓷的心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减少消费者更换景德镇陶瓷产品的频率,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减少生态环境的重负,促进景德镇陶瓷设计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2.4 景德镇陶瓷及废弃品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

回收再利用的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景德镇陶瓷成品的回收,由于景德镇陶瓷成品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的需求,可以经过回收在改造,使之变成有用的产品;二是对景德镇陶瓷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在利用,减少浪费。通过促进已有的景德镇陶瓷的回收和景德镇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减少环境的负荷。在景德镇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主要有生坯废料、施釉废品、素烧废品、烧成废品及彩烤废品等,利用这些废料可以生产景德镇陶瓷砖、多孔砖、陶粒、水泥、固体混凝土材料等,对这次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可大大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已有废弃景德镇陶瓷的回收再生产更大程度的减缓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由于这些被淘汰的艺术品并没有套大的外貌问题,只是在欣赏水平上与现代的人们的欣赏水平不相符,因此,可以通过产品的再设计来实现物品的价值。

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过程的明细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能源资源的浪费。坚持把生态设计法则贯穿到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始终,从景德镇陶瓷产品的原材料的开发到景德镇陶瓷产品的退役,始终采用最环保的方式,来达到最高的生态效果。这样的生态设计法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有效性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景德镇陶瓷前身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


临川白浒窑,位于今抚州市临川区城西四公里的红桥镇白浒渡,崇仁河紧靠窑址的山坡由西向东流入抚河;窑址依山靠水,水面交通极为便利,为瓷器的销售提供了条件;早年此地树木茂密,多以松木为主,为瓷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燃料;瓷土丰富,为瓷业生产胎土。

临川白浒窑绵亘2公里,这些瓷窑在白浒窑毛家村《白浒毛氏族谱 》的南宋绍兴五年(1135)旧序记载中可得到印证:“宋元丰元年(1078)毛姓氏迁来此地一日出游汝西,车过浒渡,……而问曰:‘斯何地也?’当地人答曰:‘白浒渡,又曰白浒窑也。’”证实该窑早在北宋之前就已存在。事实上,早在唐代,临川白浒窑就颇具规模。

古代的抚州府陶瓷制作和烧炼非常发达。著名的《景德镇陶录》一书曾高度称赞抚州的制陶艺术,临川白浒,南丰白舍,金溪小陂三窑所产生的陶瓷,可以和景德镇陶瓷媲美,因而被载入《中国陶瓷史》。

宋时,江南西路临川白浒窑、金溪小陂窑、南丰白舍窑三大窑场均为当时国家的重窑。白浒窑手工制瓷工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

1950和1960年,江西省博物馆文物调查工作中发现白浒窑废墟上散布的瓷片、窑具等遗物甚多,许多青瓷碎片,胎色青灰,釉色黄绿,通体施釉,均开冰裂片,具有典型的南朝、隋代青瓷特征;而碗则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其余的则具备宋代器物的一般化特点。

元代,临川云山一带已发现高质量高岭土,白浒窑的瓷工逐渐北迁至云山(临川境内,现有窑厂)。临川白浒窑与景德镇同时出现元青花的烧造工艺。

临川白浒窑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1、拉坯:也叫"做坯",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2、利坯:即"修坯"。它是将经过印坯工艺后的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使之厚度适当、表里一致。

3、施釉:俗称"刹合坯"。它是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其方法有蘸、浇、吹、荡、涂等。

4、画青花:俗称"画坯"。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烧成。

5、烧窑: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火三个阶段,用一天一夜(24小时)的时间,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明、清两代,临川优秀的陶瓷工人大量奔赴景德镇,当时在景德镇的陶工三人中就有一个临川人。临川陶工的流失使临川白浒窑制瓷业受到冲击,发展逐渐缓慢,但民间窑厂依旧传承着宋元以来的制瓷工艺。

清光绪32年(1906年)由李家渡私人开采加工经营临川高岭土,生产陶瓷原料,矿名为“华营公司”。

20世纪50年代,临川陶瓷厂正式投产。

1975年1月,设在江西的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根据中央办公厅文件指示,秘密研制一批供毛主席专用的生活用瓷,工程代号为‘7501’。这套弥足珍贵的“毛瓷”精选陶瓷原料,就是临川砂子岭高岭土。

1977年9月,临川青花仿古瓷厂在熊开生的具体指导下生产民间瓷器,后来逐步发展到制造青花仿古瓷,1980年打入国际市场。传统的产品“青花瓷六方凉瓶”曾荣获抚州地区科研项目一等奖。此处还有150件八仙踏八怪爆竹瓶,100件鹤同春观音瓶等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是很好的艺术珍品。

2012年,临川陶瓷工业园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以白浒窑为代表的临川陶瓷从手工制作工艺到现代化制瓷工艺的飞跃。

临川白浒窑为江西打造瓷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后代景德镇小陶窑升级成大瓷窑的兴起,输送了大量优秀的陶瓷技术。白浒窑优秀的陶瓷技术人才为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为临川赢得了声誉,同时也为“先有白浒窑,后生景德镇”之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今天的景德镇陶瓷名冠全球,这与当年的白浒窑的技术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建国以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和瓷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临川白浒窑瓷业习俗开始淡化,现已濒临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临川白浒窑手工制瓷工艺耗时多、劳动强度大,产量和成品率低,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其制作精巧精美,构思奇特,在制瓷工艺中独树一帜,给人以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

2010年,张志刚先生受江西省文化厅委托,在北京宋庄策划首届江西艺术节暨红土地当代艺术文献展。展览期间,张志刚特意将白浒窑艺术陶瓷与景德镇艺术陶瓷同台展出,白浒窑陶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首都艺术界及各国大使的一致好评。

2013年底张志刚先后向抚州市临川区第一文化馆、抚州市临川区文体广电局提交关于保护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的项目申报。

2014年初,抚州市临川区政府正式将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列入临川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2014年3月,经江西省文化厅、抚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及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批准,在临川区下聂村张志刚陶瓷工作室正式成立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传习所。

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传习所的建成,对加强临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习所将聘请有专业特长的老艺人以“带徒传艺”的方式生产、献艺,并与国际陶瓷机构交流合作,以期达到“融文物保护、手工制瓷工艺展示与生产于一体”的目的。传习所建成后,以“非遗”项目为载体,以文化交流与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吸引本地、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临川古老的制瓷工艺,感受古临川的文化内涵,据此让更多的人了解临川文化,热爱临川文化,弘扬临川文化,同时热忱欢迎广大瓷艺爱好者加盟,共襄盛举,将临川白浒窑手工制瓷工艺发扬光大。

陶瓷工艺:印花


印花--陶瓷器的一贯装饰技法。用刻有装饰花纹的印模,在坯体尚未干透时印在坯体上,故名。春秋战国时印纹硬陶已广泛采用,此后,成为我国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宋代定窑印花瓷器最具代表性。

浅谈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


通过历史的演进从最早的陶器到商朝出现的早期釉陶在到隋唐的三彩技术,元朝的青花、釉里红技术,明清时期的五彩、斗彩和珐琅彩技术一直到现代陶艺,可以为中国陶艺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上理清一条思路。

陶瓷艺术是一种折中主义的艺术形式。“它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物;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 [1]当然人们都知道陶瓷是祖先为了改变生活方式,追求美好的生活发挥其创造力发明出来的一种工艺。

根据目前的资料考证最早的土陶产生于日本的绳纹时代,距今已有9000年的历史,是最早的工艺美术作品。它是以泥条编织的绳纹纹饰晾干后放在木柴上露天烧制而成的。[2]

中国的陶器发展最早是在公元前5500~5000年之间。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第一次出现了双耳三足壶,以红色的泥土为主的红陶烧制。还有河南仰韶文化最早出现彩陶,山东出现了龙山文化出土的黄陶、蛋壳陶。在长江流域巫山一代大溪文化出土了红陶陶器,湖北屈家岭出土了黑陶,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夹灰黑陶,浙江马家浜文化出土的夹砂红陶。另外,我国北方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也都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制器物有一个缺陷就是沁水的问题。水在装入陶制器物以后不光会自然挥发,还会沁入陶器本身,从器壁沁出流失大部分的水。大约是在商代的时候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工匠们发现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将陶器表面涂上氧化物质一起烧制,当炉温过高, 瓷釉会熔化后流下来形成釉滴,它已是透明的玻璃态物质, 可能是最早的中国古玻璃,烧制出来后玻璃物质会附着在陶器上。陶器也不会再沁水。这就是原始的瓷器的产生。因为这种类似玻璃的物质烧制后成青灰色后来一般把他称作青釉陶。

秦朝统一中国以后,也统一了制陶技术,陶器除了器皿类的还有陶塑。最典型的就是兵马俑了。将人物俑分为下肢、体腔、上肢、头、足五部分分别塑造,再粘结在一起阴干以后分别烧制,烧制完成后组合在一起。这种俑在写实和工艺上的发展都大大超越了以前。当然因为技术不太成熟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朝以前的瓷器很少。但是由于秦朝在陶艺技术上的发展,汉朝陶艺也是相当成熟的,我们最熟悉的是成都郊区出土的《击鼓说唱俑》,俑上身袒露,左臂抱鼓,右手握鼓椎,眉开眼笑仿佛正在说唱。

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了东汉的陶艺技术,以青釉涂于白瓷表面呈现青瓷。在浙江一带青瓷制造工艺得到发展,瓷器通常呈淡青色和青灰色两种,此外江南生产大量的黑瓷。北方地区也出现了早期的白瓷。一直到隋唐五代时期,陶瓷工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系。[3]此时越窑的青瓷质量大大超越了以前,胎质薄而均匀,釉色青翠,以茶具等等为主。还烧制了专为宫廷使用的现已失传的秘色瓷。邢窑的白瓷釉色纯净,白如雪,无任何纹样造型大方。唐代还盛行一种独特的瓷器唐三彩。是工匠创新的在铅釉中加入铁、铜、锰、钴等等金属氧化物以后经过烧制瓷器呈现的黄、绿、白、蓝五彩斑斓的颜色。唐三彩的出现把传统的制瓷工艺推向了顶峰。一般一件瓷器可以呈现两三种以上的颜色。

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有定窑的白釉印花、汝窑的青瓷、官窑烧制的蟹爪纹、钧窑乳光釉和焰红釉、磁州窑烧制的釉下彩、耀州窑的青釉刻花;南方有吉州窑的黑瓷、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景德镇窑的影青、建窑的黑瓷,都各有特色,其中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官窑”。

元代景德镇陶瓷脱颖而出,最大的成就是工匠们发明了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釉料。这标志着中国单色釉瓷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青花,是以氧化钴料在白色瓷坯上描绘纹样上釉后烧制而成,色泽青蓝或蓝中带青灰。釉里红是以氧化铜呈色的釉下彩,工艺和纹样,器物与青花相似,釉色与红宝石相似。

明清两代的陶瓷工艺,在釉彩、纹样、造型品种等方面都有显著地提高,此时,江苏宜兴、浙江龙泉、福建德化、广东佛山的陶瓷生产业有相当规模。由于釉料的不断发展,明清陶瓷以具有单色釉、三彩、五彩等多个品种。出现甜白、霁红、霁蓝、象牙白、郎窑红、洒蓝、茶叶禾等等十几种色釉。除了釉色的多种多样以外,明清陶瓷大力推广彩绘,出现了点彩、釉上彩、釉下彩、斗彩。青花瓷就属于釉下彩,是先将青花绘制与白胎上在上透明釉烧制成型,其胎薄釉白、青色蓝中发灰看上去幽雅娴静。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先将釉下青花制成后在上一次釉上彩绘。五彩是斗彩以后的又一突破,其彩绘烧制方法大致和斗彩相似,只是施釉的主体不是点彩或填彩了,而是整个构成画面纹饰。一般使用釉上篮彩、黑彩和描金等装饰手段,因此大大丰富了釉上彩的色彩。珐琅彩是一种瓷胎画珐琅,一般的瓷器先在景德镇烧制成白瓷,在送入宫廷绘制,在送入彩炉低温烧制,油料上色的技法是受西方绘画的影响。粉彩瓷器书用含有铅粉的玻璃白釉料加入金属在素胎上作画,而后入炉烧制而成的。由于用彩较厚,花纹略突起有一定的立体感。紫砂作为宜兴的一种特有的矿产开采用作茶具生产,一般呈赤褐色、黄色、或紫色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壮大起来的。

到了民国时期官窑渐渐没落,留存下来的民窑以烧制青花、点彩的日用品为主,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等地才又开始烧制瓷器。广东佛山开始研究制作骨瓷。80年代初中国现代陶艺才开始萌芽,最开始也是在艺术院校里有陶瓷美术专业,直到台湾陶艺家李茂宗带来现代陶艺的信息。80年代后许多外国陶艺家的展品渐渐被中国陶艺家知道,中国陶艺家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陶瓷作品。美国陶艺家温·黑格说“在世界陶瓷艺术领域里,最激动人心的就是今天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陶艺运动。”

对现代陶瓷工艺的剖析


陶瓷工艺已经具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彰显着古老文明的神圣底蕴,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沉淀,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理性。陶瓷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在于它精致灵巧的外型设计和充满神奇幻想的釉色, 当然也与它独特的材质有关。陶瓷的设计理念不断的随着人类的观念和需要而发生变化,以满足了人们在艺术生活中对美的追求。

一、现代陶瓷工艺的简介

纵览整个工业化世界, 到处充斥着冰冷的机器发动机的声音,而艺术就好比是人们心理寻求静谧祥和的一片沃土。陶瓷逐渐成为了艺术家们发挥想象的空间,以实现他们个体精神的追求。陶泥只是作为现代陶瓷工艺的物质载体,其主要表现得却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态。虽然它仍然以“瓶罐”等容器的形态展现给大家,但是其本身却是一种艺术的彰显,表达着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理解,再加以自由创造和个性发挥。现代陶瓷工艺已经从精致、细腻、对称等古典审美情趣中的到提升,向着随意自由、个性张扬、更具有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古瓷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中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是也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当代陶瓷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往往不满足已有的形势,在一定技术上又加以创新和思考,尽可能的将陶瓷工艺把陶瓷工艺的美表现的活灵活现。在这种形势下,就演变出了一些像颜色釉、刻花、贴花等艺术表现手法对工艺品加以装饰,以创作出不同风格和不同表现手法的艺术作品。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戚培才以及他的作品。戚培才在多年的陶瓷美术创作设计中,创作态度严谨,技术全面娴熟,在继承和发展景德镇陶瓷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求创新、讲格调,初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创作风格。他擅长花鸟瓷画,兼事综合装饰。艺术上追求简洁造型、单纯色彩、质朴形象、率直情感的表现,注重材质本身自然美的再现。构图设色,落笔思谋,以拙藏巧,韵味隽永。

二、现代陶瓷工艺设计手法

现代陶瓷工艺所要追求的不是物质的实用性,而是一种将形象和感情结合于一体的艺术美,它主要包括陶瓷工艺品的形态美和质地美。陶瓷产品的形态和材质不仅表达着创作者对艺术品的感知,还蕴藏着创作者的情感意识和生活理想。

形态美是构成陶瓷艺术品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工艺品的线条、图画、色釉等装饰。线条装饰主要是通过一些饰物来勾勒陶瓷工艺品的轮廓,力图给人营造一种惟妙惟肖的幻觉。图画装饰手法有绘画和彩绘两种,其非常注重陶瓷“形”与“神”的结合,再加入作者丰富的想象,追求一种栩栩如生的意境美。色釉装饰有着与其他装饰不同的审美特性,例如:白釉系如玉一般纯洁剔透;红釉系似火一样华丽浓重;花釉系则显得五彩缤纷,绚丽耀眼。在现实制作过程中,经常将不同装饰的表现技法综合运用在同一件陶瓷工艺作品中,以满足人们的审美特性。

陶瓷工艺设计的质地美虽然属于陶瓷作品的自然属性,但其中也有部分是人为因素产生的。人们采用不同的创造手法设计出纹理不同,色彩明丽的作品,其具有动态的审美特点。陶、瓷和釉作为陶瓷制品的主要材料,主要通过表面组织结构、形态和纹理等传递陶瓷工艺设计的审美特性。例如,陶的质地粗犷厚重、瓷的质地光滑细腻、釉的质地晶莹剔透,这些不同材质的组织特性使得陶瓷产品显现出不同的质地美来。在陶瓷艺术设计中,常常使用重复、渐变、发射等平面构成手法并结合喷釉、蘸釉、刷釉等多种色釉方法来打造独特的纹理,构成陶瓷设计的艺术美。

三、现代陶瓷工艺的发展趋势

当社会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陶瓷工艺在继承中加以创新, 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并且在各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群。其中,尤以景德镇陶瓷最为出名。景德镇瓷器在青花瓷出现后,又相继制作了彩瓷,其中包括青花、釉里红、五彩、珐琅彩、和粉彩,其瓷器有" 白如玉, 明如镜, 薄如纸, 声如磬" 的美誉。我国的陶瓷产业占据世界的60%,跻身成为第一陶瓷生产大国。但是大多数企业只注重企业的效益, 却忽视了陶瓷工艺品的艺术设计与创新,以至意大利和西班牙在陶瓷产品设计上略胜一筹。创新不仅仅是响应时代的号召,同样也为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伴随着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发现,中国陶瓷产业要想做强,就必须借鉴国外的创新机制。面对中外文化的各种冲击与融合, 我们必须重新给陶瓷这门艺术重新定位,既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又要具有民族特色。不能总跟在别人的后面前进, 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特色。然而我们也要深刻的意识到传统工艺设计不是束缚我们思维的包袱,而是创新设计的根源和生命力的缔造者。

从把握现代整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各个国家的陶瓷工艺都是朝着简约、回归、融合这几个方向发展的。从各个民族陶瓷制品的造型或是花纹图案上看,总体都趋于简约的设计理念,并且大量的结合民间元素与传统元素,将创新和摒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创作出大量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许多艺术家们还在陶瓷艺术中融合了许多绘画,雕刻,雕塑等各种制作工艺,打破传统陶瓷工艺代代单传,不外泄的封闭思想,加强了彼此间的艺术借鉴和交流。

总结:陶瓷工艺是一种文化,我们需从传承文化、欣赏艺术、陶冶情操的角度去观赏它,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艺术修为。

陶瓷工艺的设计、开发和利用


我国是世界第一陶瓷生产大国,近年来我国的陶瓷产业发展非常迅速,陶瓷企业对于陶瓷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也越来越重视,在陶瓷企业里甚至提出了“设计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可见陶瓷工艺的设计对于陶瓷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陶瓷工艺的设计、开发及利用,具有现实的社会效益、学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 我国陶瓷艺术设计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一陶瓷生产大国,占世界陶瓷总产量的60%。虽然产量巨大,但是我国的陶瓷产业成粗放型发展,进入门槛低,陶瓷企业林立,绝大多数重规模、重产量而不重产品设计,甚至只满足模仿和抄袭,设计理念盲目跟风,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导致产品档次低,只能在低端市场厮杀。而目前低端市场已经饱和,高端市场却往往被一些国外品牌占据,在国际陶瓷市场,中国陶瓷已经严重缺乏竞争力,很多陶瓷企业不得不做国外厂家的贴牌生产商,拱手将利益让出。

国内陶瓷与国际先进陶瓷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开发设计。由于我国陶瓷行业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大多数厂家以生产中低档产品进行资金积累,在设计上投入不足,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大量企业产销低档产品,利润微薄,利润少则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设计开发,设计开发不够就只能靠抄袭和模仿,产品缺乏创新性和时尚性,花色品种变化慢,格调单一,只能走低端市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陶瓷巨头注重设计,产品款式、个性化强,始终走在时尚的最前沿,成为被模仿的对象。

我国陶瓷企业的技术和工艺已经和世界水平相当,但是在设计上却有一定的差距。材质相同,技术相当的两个陶瓷浴缸,进口名牌卖到上万元,而国产仅卖千元,前者顾客趋之若鹜,后者则少人问津。究其原因就是设计的差别,如今已经不能仅以原材料和制作工艺衡量陶瓷产品的价值,陶瓷业已经进入设计主导的时代。

在设计主导时代,我国的陶瓷企业如果还依然走模仿抄袭的老套路,通过意大利博罗尼亚陶瓷展、西班牙瓦伦西亚陶瓷展、德国法兰克福卫浴展等业内顶级展会获得最新的设计消息,用于企业的产品设计,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随着中国陶瓷产品日益融入世界陶瓷市场当中,但中国陶瓷产品设计能力不强却一直为国外买家诟病。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建筑卫生陶瓷专业为于委员会常务副秘书张刘小明指出:“模仿、抄袭之风长盛不衰,使得欧洲人对中国企业戒备和排挤,陶瓷产品设计能力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陶瓷业发展的瓶颈,我国陶瓷业想要突破瓶颈,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把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关于国内陶瓷工艺设计、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针对陶瓷材料的特殊性能和工艺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研究。

(一)陶瓷材料与工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显然材料和工艺就是我们的器,中国的陶瓷材料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在研究过程中应本着就近原则,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材,如佛山的建筑陶瓷、潮州的日用陶瓷等,这样才能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

(二)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史

中国传统陶瓷具有巨大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工艺技术经验,是现代陶瓷工业设计生产可继承和借鉴的。当然,我们集成、借鉴不是照搬,不是拿来,而是用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吸收传统精华并有机融入现代生活当中。从现代设计中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考虑可以肯定,陶瓷设计中采用的古典传统的装饰元素、装饰手法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将是设计趋势之一。

(三)陶瓷产品的艺术化趋势设计

产品的艺术化趋势。通常人们从艺术品中得到“美”的享受,而在产品中得到“用”的满足,艺术品和产品分别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提供给人们。特别是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产品的选择不仅着眼于“用”的功能,更多地追求“附加值”,这将是我们以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四)陶瓷艺术设计与陶瓷企业的发展

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有意图、有策略地开拓市场的时代。21世纪,设计师必须学会如何有计划、有意图地诱惑特定的消费群体,基于有策略的设计观点而积极地综合运用造型、材料工艺和功能等要素,刺激或引发消费者的需求。这是我们在未来陶瓷生产中应该采取的设计策略,也是陶瓷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魅力

陶瓷艺术设计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但由于陶瓷材料自身具备独特的工艺性能,一些艺术院校将其作为单独的专业开设课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陶瓷设计专业,可见此专业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近年来陶瓷产业发展迅速,而陶瓷艺术设计人员却有很大缺口。

中国是世界陶瓷大国,陶瓷工艺的设计、开发及利用的研究都具有现实的社会效益、学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景德镇陶瓷的文化特征


景德镇陶瓷的文化特征在传统陶瓷里显而易见,其审美观和艺术思想从大量出土的陶瓷陪葬品以及海底沉船中的陶器就能感受到。景德镇的传统陶瓷艺术发展的过程,也顺应人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审美不断的追求,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的审美历程,也见证了从单纯的文化特征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的特点。

凡是一件成熟的陶瓷杰作都离不开技法上的变现处理,这是陶瓷创作者智慧、毅力、接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心理质量的综合因素的检验。技法之美是陶瓷艺术家的创造思想,文化底蕴的体现,也是艺术家对材质合理选择,工艺恰当运用以及技法审美实施而产生的技法之美。技法的熟练运用才是创作理想作品的重要保障,任何工艺均有技法成份,其媒材均有局限性,陶瓷也是一样,倘若局限性都不存在,陶瓷的灵魂也随之消失,陶瓷美感也看不见了,陶瓷艺术存在的价值体现就是它的兼容性和不可代替性。然而在陶瓷装饰的技法工艺表达选择上有多样性,可以表达不同艺术审美的情趣。一个完整的创造性的审美活动之前,它在呈现审美主体时,将被装饰器物的造型、材料质地、工艺技术特征等因素紧密结合完整地以审美呈现出来。在此之中工艺技法的表现作为主导体,影响审美心理的整体性。对于一件具体的陶瓷艺术品而言,它所唤起的美感,是由其造型、胎质、釉色、釉质、料色、线条、构图布局等因素构成的完整形象结构所唤起的美感。再其必须经过一定的有素养的工艺装饰技法,才能进行欣赏活动,才能揭示其陶瓷作品的艺术内涵。

景德镇陶瓷装饰盘子

研究和阐述景德镇现代陶瓷装饰特征,不得不追溯中国陶瓷历史发展,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们,便用精湛的技艺,在陶器皿上进行各种装饰,彩绘出各种具象、抽象的装饰纹案。宋代,中国传统陶瓷已达到了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也是“玉的精神”和类玉品质装饰体现的最深刻时代。不仅发展出单一的影青刻画的装饰,还创造出较为成熟的彩绘、花釉装饰瓷。由宋至元,由元而明,景德镇以“天下瓷之宗”之尊垄断中国瓷业。由于宋室南迁,窑业良工随之南下,经历史的推移,到元明时期,景德镇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不惜工本,源源不断地试制出精美的新装饰工艺及材料,如果说我国的元、明时期的釉下青花瓷,曾以单纯、明净的装饰审美创造出世界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那么以元代釉里红为始,随后,祭红、郎红、胭脂水、碧玉釉以及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无数色釉鱼贯而出,宛如采莲横空,气象绚丽的装饰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公元一六四四年之后,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制瓷业经一千多年的洗礼,进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同时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康熙十九年以后,清代官窑不但恢复了明代中期以后衰落的铜红釉烧制技术,康熙年间的郎窑红和豇豆红独步一时,当时的天蓝、洒蓝、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以、古彩等釉上装饰都是成功之作。在短暂的雍正时期,景德镇的官窑制瓷的讲究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烧成了有史以来发色最鲜艳的釉里红,青釉烧造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自雍正开始的整个清代,粉彩成为彩瓷装饰的主流,它和青花二个品种在景德镇烧造的瓷器中占极大的比重。

粉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瓷器釉上彩发展的一个巅峰,尤其是它和中国绘画的紧密关系,不但使粉彩的艺术装饰性有了空前的提高,而且它的接受对象,也像中国绘画一样,十分广泛。到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和珐琅彩、粉彩、古彩的工艺装饰制作,在继承雍正时期的基础上,有极精致的陶瓷作品出现。到道光二十年,景德镇的瓷工们开始对晚清的粉彩进行改良,进一步的强化装饰绘画性加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晚清时,景德镇的陶瓷艺术领域有了文人画家介入。晚清安徽文人画家程门在景德镇谋深,将浅绛山水画技法运用到瓷画上,创立了“浅绛粉彩”画法。给陶瓷装饰写下了一个新的篇章。民国年间,在全国的陶瓷产业一蹶不振时,景德镇陶瓷已经开始写下它新的华章,逐渐文人画成为了当时的陶瓷装饰主流。然而近代景德镇陶瓷装饰领域受到文人画的冲击,给传统陶瓷带来巨大负面冲击。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学者钟连生教授认为:由于文人画的审美要求取代陶瓷装饰的审美特征过分膨胀,被视为“工匠气”被轻视,日益萎缩,导致偏离陶瓷艺术正确发展的嫌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景德镇陶瓷艺术领域经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剔除糟粕,传承创新发展精髓。从而派生出具有景德镇地域特色的现代陶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景德镇陶瓷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与各朝代的文化发生碰撞,积淀下典型中国式民族的文化特征,它已经不仅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灵魂,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景德镇陶瓷的文化积淀


作为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我们是听着瓷都的美名长大的,可能就是由于我们生在这样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从小对景德镇的瓷器有着非常深的感情,所以在考上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选择了最深爱的陶艺专业,从此,开始了我们的艺术生涯。回想当年,为我们的选择感到庆幸,现在身处这个古韵悠扬的艺术殿堂,感觉自身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景德镇手绘节节高陶瓷酒坛

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他的存在不仅仅是艺术史上辉煌的一笔,更加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最浓墨重彩的文化积淀之一,艺术陶瓷的历史意义甚至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外交史上都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说到景德镇制陶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年间,但那时的陶器制品只能称之为“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能自产自用,并不远销,所以那时陶瓷的影响非常有限,几乎并不为外人所知。然后经过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景德镇的陶瓷烧制技术渐渐凸显出来。

到了五代时期,景德镇成为了当时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并且凭其在白瓷高超烧制技术而奠定了自己在制瓷界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为以后景德镇陶瓷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时光荏苒辗转到了宋代,随着那时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陶瓷业的生产销售也出现一派蓬勃景象。那时,宋代全国有宫、哥、汝、定、钧五大名窑,而景德镇窑独创青白瓷的烧造,并以景德镇窑为中心,形成了并列于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龙泉窑等窑系的青白瓷窑系。当年青白瓷窑系影响面之大,在宋代六大窑系中居于首位。景德镇在宋代因创烧青白瓷器而独树一帜,而就是这时,得以用皇帝宋真宗的“景德”年号为镇名,从此“景德镇”称号享誉全球,也由此开始逐步走向全国的制瓷中心。

这时的景德镇制瓷也以近乎鼎盛时期,到了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间,元朝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对景德镇瓷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此时景德镇在制瓷原料上已从原有的瓷土配方加以改进,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形率,并为日后大型器物的烧制创造了条件。元代景德镇瓷业发展的突出成就表现在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瓷以及红釉、蓝釉、孔雀绿釉等新品种的烧制成功。在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史上,元代是一个承前启后、技术创新的重要时期,到了元代后期,全国很多瓷窑已经渐渐消失,而景德镇窑真正成为陶瓷制造业的代表。

历经元代至明代时期,景德镇已几乎成为中国陶瓷制造业的一支独秀。到明代中期以后,景德镇的瓷器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甚至外销瓷的数量也是巨大的,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尤其像印度尼西亚等地,经常有大批明代瓷器的发现,数量惊人,中东地区同样十分可观。

明代晚期,中国瓷器远销欧美各地,墨西哥在修筑地铁时还发现了明代五彩瓷的碎片。而高质量瓷器的代表便是宫廷所用的瓷制品,那时的宫廷御用瓷几乎全部由景德镇供应。真正代表了时代特征的正是景德镇瓷器。明代洪武年间设置了御器厂以后,为了满足宫廷用瓷需要,为追求最高水准的陶瓷制品,景德镇的制瓷业不断生产新品种,不惜代价提高产品质量,因而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而民窑在此基础上,同样精益求精,到嘉靖以后,宫廷所需的御器——钦限瓷器,实际上是由民窑中“官古器”户烧造的。那时民间的中、上阶层居民,几乎都使用景德镇民窑所产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

到了清代,景德镇的瓷都地位比明代更为突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景德镇不仅始终保持瓷都地位,而且瓷业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晚清六朝时期,陶瓷当数光绪御窑器最为精良。那时无论官窑还是民窑,仿古风颇盛行,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从清末到民国,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成就。仿古器沿袭旧制,继承中亦有创新。清末民初兴起的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文人派浅绛彩瓷,一改前朝华缛浓艳的面貌,追求一种简约淡雅的清新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从此开创了陶瓷彩绘文人画派的先河。至民国二十年(公元1930年)前后,文人派的新粉彩瓷便成为景德镇美术陶瓷的主流。

说到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就有必要举例一些代表陶瓷种类。景德镇的陶瓷至宋起发展壮大,其中宋朝以青白瓷为代表,这青白瓷晚清后又称之为“影青”、“隐青”等,其特点是釉色如玉,白中泛青。青白瓷的制作水平已超出当年其他南北名窑的制作水准。据现代测试,宋景德镇湖田、湘湖青白瓷标本瓷胎的白度达到76.5%,釉面透光度达到1.19%。为此专家评价:“宋代青白瓷不仅远远超过了越窑,使釉的质感达到了如玉的要求,而且也几乎具备了与玉器无别的质地”。

而提起精品陶瓷就不得不提青花瓷了,青花瓷不仅料色青翠艳丽,釉质莹彻透亮,而且笔触之间极富层次。青花瓷的发展至元代才趋于成熟,目前真正的元青花存世量极少,有着极其高的收藏价值。永乐和宣德时期是明代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永乐瓷以青花、鲜红釉和甜白釉最为著名,并新创了低温黄、绿釉彩瓷的新品种。宣德器更为成熟,品种大大增加,其发色浓艳深沉的青花瓷成为明代青花瓷之冠。这时新创的品种有斗彩、青花填黄、青花填红、洒蓝、天青釉等。成化瓷器是明代瓷器发展的又一高峰,其瓷质细润晶莹,薄如蛋壳,品种以青花和斗彩著称,此时青花呈色淡雅,别具一格,而斗彩在宣德基础上达到了明代的顶峰,其代表的器物有鸡缸杯、天字罐等。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后,珐琅彩瓷试烧成功。尔后又将画珐琅法逐渐运用到五彩中,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粉彩瓷。到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后,烧制珐琅彩瓷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而由珐琅彩发展而来的粉彩瓷,其技艺也日臻成熟。雍正粉彩瓷,色泽粉润华滋,装饰精巧秀逸,显得异常柔丽高雅;雍正时期,首创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成瓷后进行釉上粉彩装饰,使粉彩的明艳、青花的幽靓争妍斗艳,相得益彰,更别具一番清俊华丽之美。雍正时期研制成功的高温窑变釉,绚丽斑斓,流光溢彩。

之后历经民国直至现代,景德镇的制瓷业,仍在不断地进步、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景德镇的陶瓷涉及领域越来越宽广,不仅是日用陶瓷、观赏收藏类陶瓷,甚至工业航空航天类陶瓷都有着景德镇瓷器的身影。

各式各样的陶瓷精品,融入在中国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在工匠手中飞速旋转的轴轮上铸出一件一件半成品,然后在画工笔下用明艳绚丽的色彩描绘出唯美意境,在千年不息的熊熊炉火中烧制出“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的陶瓷成品,不论是陈列在展厅的橱窗内,还是摆放在普通人家的餐桌上,都将它那亭亭玉立的姿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陶瓷的出现、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荣耀。千年瓷都,经久传承;瓷魂永存,代代相袭。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